北京对台新思维:刚柔并济 积极主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21:05:49
联合早报

朱松岭(北京)
  胡锦涛四点讲话和《反分裂国家法》通过以后,台海局势发生了戏剧性变化。先是江炳坤访问大陆,然后连战登陆,宋楚瑜也将和胡锦涛会晤。两岸局势变化之迅速令人大跌眼镜。
  表象上的种种变更表明大陆对台新思维积极主动,刚柔并济。应该说,这是胡四点和反分裂法构成的中国大陆对台战略的新体系发挥作用的开始。
刚柔并济
  
  对台新思维包含着必要的模糊和清晰,该硬的地方更硬,该软的地方更软,硬是真硬,软是真软。软硬互为犄角、互相补充,充分表现了对台新战略的特点。
  刚柔相济的均衡点在于“遏独”。这是中国大陆、美国和台湾泛蓝阵营三者的均衡点。《反分裂国家法》顶着巨大压力通过以后,起到强烈的震撼效果。这就把大陆和平统一的底线明确告诉对岸,何去何从由对岸来选择。
  绿营的大乱让连战理直气壮的在北大的演讲中明确提出“联共治台独”的主张。这是“遏独”战略的成功。
  现在台海两岸策略中最重要的是释放善意,这就是柔。
  台湾岛内除台独以外的近乎所有诉求在“胡四点”讲话中都作了善意的回应,包括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和建立军事互信、台湾地区在国际上与其身份相适应的活动空间、台湾当局的政治地位、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的框架等议题;包括民进党只要停止台独分裂活动,北京也愿意和它坐下来谈判。
  现阶段以“遏独”而不是“促统”为中心,刚柔相济,模糊和清晰相结合的战略取得初步效果。
积极主动
  
  从“五一七声明”开始,大陆一反既往,转守为攻。
  回顾台海对峙、交往的历史,这是大陆在对台战略上两次主动出击的战略中正在发挥作用的一次。
  以前每次台湾当局领导人有所宣示,大陆必等对方言论出台,然后再作评论。而“五一七声明”则是在对方发球之前先做表示。你做你的,我做我的,一切“以我为主”。
  北京的主动出招,让民进党当局方寸大乱。陈水扁当局仍从以前思路出发,想做局给大陆,没想到在野各党主动出击,北京接招,迫使陈水扁当局不得不思考新的对策,寻找新的出路。
  过去北京对台湾当局的一系列言行是采用“鸡蛋里面挑骨头”的方针,现在是转向“骨头里面找鸡蛋”。只要对岸有一点靠拢一个中国原则的东西,北京就接招。
  针对“矮化台湾”的论调,胡四点中明确提出“和平统一,不是一方吃掉另一方,而是平等协商、共议统一。”
  针对陈水扁抛出的没有脱离其原有窠臼的“新三段论”,胡锦涛在胡四点中不点名的回应其弱化“急独”的趋势,同时又提出“中国是包括2300万台湾同胞在内的13亿中国人民的中国,大陆是包括2300万台湾同胞在内的13亿中国人民的大陆,台湾也是包括2300万台湾同胞在内的13亿中国人民的台湾”。任何涉及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问题,必须由全中国13亿人民共同决定。
  这种回应积极主动,引而不发,含义暗存其中。不管陈水扁如何接招,其他人物如何反应,主动权在大陆一方不言自明。
  在“胡连会”中,胡锦涛主动寻找两党、两岸的公约数。胡锦涛主动提及对孙中山先生的尊重,提出应共同体察两岸民意,共建美好未来。
  不管“胡连会”、“胡宋会”,表面的铅华洗尽以后总要回归两岸问题的基本盘。积极善意,主动出击,在传媒成为传递信息的基本工具的时候,会在岛内乃至国际社会造就良好的影响。
  总之,大陆让对岸要么就越来越向一中原则靠拢,走向经济统一、人的统一,继而完成政治上的统一;要么撕去所有面纱,走向台独,这样北京自然就可以启动有关程序完成统一。
因势利导
  
  台湾岛内外的各种矛盾和冲突都左右着局势的发展。台海两岸以及相关外部势力共同博弈使得台湾问题风云际会,变幻无常,台海问题的走向并非大陆一方单方面可以决定。
  在此情形下,企图将问题搁置,或静观待变的思路都是消极的,都会导致北京在这场特殊的力量角逐中处于被动态势。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只有时时注意在战术上拿捏好分寸、把握好时机,因势利导,充分驾驭和利用好矛盾,才能积少成多,创造一个有利的战略局面。
  北京对台工作新思维扬弃了以往对台工作在战术上相对保守的一面,转为因势利导,敢于并善于利用形势的发展,并使之朝向对大陆一方利益最大化的方向发展。其结果是对台工作较之以往更为泼辣、更有想像力。
  比如开放台湾农产品在大陆的市场问题。以往谈到两岸经贸交流往往就是一个话题:台商投资。现在则是要考虑到争取台湾数量相当大的农民的好感,继而由此分化民进党的社会基础。
  这种做法就是充分利用了台湾岛内社会旧有矛盾,将大陆的影响力投放到台湾内部的尝试。
  反分裂法的制定也贯彻了类似的思路。美国人不是有个国内法叫做《台湾关系法》吗?北京也搞一个国内法。美国人南北战争时有个反分离法,北京也搞一个 Anti-secession Law。美国人、台湾政府和台湾岛内各政党在台独问题上是有争议的,那好,索性添一把火,让他们吵得更厉害些。
  今后与此相类似的思路及其相关政策还会有较大丰富和发展,它们从战略姿态上看是积极主动的,而从战术运用上则是因势利导的。
水到渠成
  
  从“五一七声明”开始,胡四点和反分裂法向世人昭示台湾问题的解决只有两种方式。无论文统还是武统,相信大陆都在认真准备。
  胡四点表明,争取和平统一的意志和反对台独的意志是同样坚强的。这就意味着,无论台湾问题走向怎样的解决,它都不会是一个偶然的结果,不会有什么戏剧性的意外。
  文统,就是台湾当局顺应潮流,回到“九二共识”上来,双方通过谈判解决问题。这是北京所乐见的,是当前所有对台工作所努力争取的。
  武统,就是台湾当局公然叛离,挟洋独立,双方通过战争解决问题。这是北京所竭力避免的,然而也是必须正视的一种可能,同时也是台湾当局长期执行分离主义路线将和平逼到墙角的结果。它对于我们、对于国际社会来说,同样是“水到渠成”的,因为那是被迫选择了战争。
  ·作者是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学者联合早报

朱松岭(北京)
  胡锦涛四点讲话和《反分裂国家法》通过以后,台海局势发生了戏剧性变化。先是江炳坤访问大陆,然后连战登陆,宋楚瑜也将和胡锦涛会晤。两岸局势变化之迅速令人大跌眼镜。
  表象上的种种变更表明大陆对台新思维积极主动,刚柔并济。应该说,这是胡四点和反分裂法构成的中国大陆对台战略的新体系发挥作用的开始。
刚柔并济
  
  对台新思维包含着必要的模糊和清晰,该硬的地方更硬,该软的地方更软,硬是真硬,软是真软。软硬互为犄角、互相补充,充分表现了对台新战略的特点。
  刚柔相济的均衡点在于“遏独”。这是中国大陆、美国和台湾泛蓝阵营三者的均衡点。《反分裂国家法》顶着巨大压力通过以后,起到强烈的震撼效果。这就把大陆和平统一的底线明确告诉对岸,何去何从由对岸来选择。
  绿营的大乱让连战理直气壮的在北大的演讲中明确提出“联共治台独”的主张。这是“遏独”战略的成功。
  现在台海两岸策略中最重要的是释放善意,这就是柔。
  台湾岛内除台独以外的近乎所有诉求在“胡四点”讲话中都作了善意的回应,包括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和建立军事互信、台湾地区在国际上与其身份相适应的活动空间、台湾当局的政治地位、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的框架等议题;包括民进党只要停止台独分裂活动,北京也愿意和它坐下来谈判。
  现阶段以“遏独”而不是“促统”为中心,刚柔相济,模糊和清晰相结合的战略取得初步效果。
积极主动
  
  从“五一七声明”开始,大陆一反既往,转守为攻。
  回顾台海对峙、交往的历史,这是大陆在对台战略上两次主动出击的战略中正在发挥作用的一次。
  以前每次台湾当局领导人有所宣示,大陆必等对方言论出台,然后再作评论。而“五一七声明”则是在对方发球之前先做表示。你做你的,我做我的,一切“以我为主”。
  北京的主动出招,让民进党当局方寸大乱。陈水扁当局仍从以前思路出发,想做局给大陆,没想到在野各党主动出击,北京接招,迫使陈水扁当局不得不思考新的对策,寻找新的出路。
  过去北京对台湾当局的一系列言行是采用“鸡蛋里面挑骨头”的方针,现在是转向“骨头里面找鸡蛋”。只要对岸有一点靠拢一个中国原则的东西,北京就接招。
  针对“矮化台湾”的论调,胡四点中明确提出“和平统一,不是一方吃掉另一方,而是平等协商、共议统一。”
  针对陈水扁抛出的没有脱离其原有窠臼的“新三段论”,胡锦涛在胡四点中不点名的回应其弱化“急独”的趋势,同时又提出“中国是包括2300万台湾同胞在内的13亿中国人民的中国,大陆是包括2300万台湾同胞在内的13亿中国人民的大陆,台湾也是包括2300万台湾同胞在内的13亿中国人民的台湾”。任何涉及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问题,必须由全中国13亿人民共同决定。
  这种回应积极主动,引而不发,含义暗存其中。不管陈水扁如何接招,其他人物如何反应,主动权在大陆一方不言自明。
  在“胡连会”中,胡锦涛主动寻找两党、两岸的公约数。胡锦涛主动提及对孙中山先生的尊重,提出应共同体察两岸民意,共建美好未来。
  不管“胡连会”、“胡宋会”,表面的铅华洗尽以后总要回归两岸问题的基本盘。积极善意,主动出击,在传媒成为传递信息的基本工具的时候,会在岛内乃至国际社会造就良好的影响。
  总之,大陆让对岸要么就越来越向一中原则靠拢,走向经济统一、人的统一,继而完成政治上的统一;要么撕去所有面纱,走向台独,这样北京自然就可以启动有关程序完成统一。
因势利导
  
  台湾岛内外的各种矛盾和冲突都左右着局势的发展。台海两岸以及相关外部势力共同博弈使得台湾问题风云际会,变幻无常,台海问题的走向并非大陆一方单方面可以决定。
  在此情形下,企图将问题搁置,或静观待变的思路都是消极的,都会导致北京在这场特殊的力量角逐中处于被动态势。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只有时时注意在战术上拿捏好分寸、把握好时机,因势利导,充分驾驭和利用好矛盾,才能积少成多,创造一个有利的战略局面。
  北京对台工作新思维扬弃了以往对台工作在战术上相对保守的一面,转为因势利导,敢于并善于利用形势的发展,并使之朝向对大陆一方利益最大化的方向发展。其结果是对台工作较之以往更为泼辣、更有想像力。
  比如开放台湾农产品在大陆的市场问题。以往谈到两岸经贸交流往往就是一个话题:台商投资。现在则是要考虑到争取台湾数量相当大的农民的好感,继而由此分化民进党的社会基础。
  这种做法就是充分利用了台湾岛内社会旧有矛盾,将大陆的影响力投放到台湾内部的尝试。
  反分裂法的制定也贯彻了类似的思路。美国人不是有个国内法叫做《台湾关系法》吗?北京也搞一个国内法。美国人南北战争时有个反分离法,北京也搞一个 Anti-secession Law。美国人、台湾政府和台湾岛内各政党在台独问题上是有争议的,那好,索性添一把火,让他们吵得更厉害些。
  今后与此相类似的思路及其相关政策还会有较大丰富和发展,它们从战略姿态上看是积极主动的,而从战术运用上则是因势利导的。
水到渠成
  
  从“五一七声明”开始,胡四点和反分裂法向世人昭示台湾问题的解决只有两种方式。无论文统还是武统,相信大陆都在认真准备。
  胡四点表明,争取和平统一的意志和反对台独的意志是同样坚强的。这就意味着,无论台湾问题走向怎样的解决,它都不会是一个偶然的结果,不会有什么戏剧性的意外。
  文统,就是台湾当局顺应潮流,回到“九二共识”上来,双方通过谈判解决问题。这是北京所乐见的,是当前所有对台工作所努力争取的。
  武统,就是台湾当局公然叛离,挟洋独立,双方通过战争解决问题。这是北京所竭力避免的,然而也是必须正视的一种可能,同时也是台湾当局长期执行分离主义路线将和平逼到墙角的结果。它对于我们、对于国际社会来说,同样是“水到渠成”的,因为那是被迫选择了战争。
  ·作者是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学者
划出红线
弱化"一国两制"
增加底线上的模糊空间
将台湾的地位问题放在未来解决
对台工作转向具体
又被楼上的漂亮头像坐了头把椅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