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来说说F35联合攻击战斗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14:56:22


68601c738bd4b31ca002393a87d6277f9f2ff886.jpg
说道F35的发展史其实相当复杂,各个方面关系之错综复杂堪比最牛掰的后宫穿越剧。。。在F35的发展过程中,美国和盟国之间,国会与国防部之间,国防部和军种之间,军种和军种之间明争暗斗、基情四射,堪称绝妙,也造就了F35这个绯闻女王。对此,我们要从F117说起,那是快40年前。。。

  F117大家都知道,第一款实用化的隐身战机,事实上F117是个木有任何空战能力的攻击机。无论多少人拿南联盟被击落和已经退役来说事,但事实无法改变,就是F117的最基本思路:隐身化,被证明是正确的,也成为了战机发展的风向标,新一代战机,如果没有隐身性能,都不好意思出门给人打招呼,甚至连F15这种老爹辈的三代机,也要换个马甲做做拉皮拿隐身性能来骗钱。F117本身并不完美,作为先驱者毛病一大堆,但丝毫不妨碍它成为战机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之一。

  F117,史上第一款实用化的隐身战机,一个里程碑



F117的巨大成功,让美国空军(F117是空军的项目)认识到了隐身的巨大价值,作为70年代服役的F15三代机的后续机型,美国空军开始研制下一代主力制空战机,项目1982年上马,被称为ATF(advanced tactical fighter)先进战术战斗机;这个项目后来顺风顺水,1990年首飞,也熬过了冷战结束后的军备冰河期,最终在2005年修正正果装备美国空军,不用说你也知道,这就是传说中的一代神机F22。。。

  做为美国空军的最大敌人——苏联空军,咳咳。。。不好意思,是美国海军,看到空军在一边埋头吃肉,自己只能抱着F14大雄猫啃骨头,自然不甘心。于是海军在炒作一顿苏联威胁论之后,也提出了自己的新机计划, 在1985和1986年先后提出了ATA(先进战术战机)和NATF(海军先进战术战斗机)计划,ATA就是后来的A12”复仇者“隐身攻击机,而NATF则是一款可变后掠翼的重型隐身战斗机。其实你可以把ATA和NATF计划看做当时海军A6攻击机+F14大雄猫战斗机组合的隐身版本,NATF就是F14大雄猫的四代隐身版,或者F22的可变后掠翼版。

NATF——隐身版大雄猫,海军的最爱,无奈被砍



ATA项目——A12复仇者隐身攻击机,神机一个,也被砍了


F14大雄猫,才永远是美国海军的最爱!

  但是,No money no honey,美国海军的两大换代项目都没有能够走下去,这个稍后再说,先看看第三个军种——海军陆战队

  陆战队在美军体制中是一朵奇葩,总共不到20万人的编制,却有自己的两栖攻击舰,航空队和陆战队。这支比美国国家历史还长的军队,是美国总统的”私人武装“,可以不经国会授权就能使用。一向被看做总统的御林军,和其他三个军种关系一向龌龊不断,除了跟海军业务往来较多关系还算可以,跟陆军一直互相瞧不顺眼,陆军一直对陆战队这个”第二陆军“心有芥蒂,想吞并了事;而空军更是把陆战队航空队看做眼中刺,因为空军把陆军的固定翼飞机全部抢走,抢海军飞机未遂,对陆战队航空兵,自然看不顺眼。但仗着自己根红苗正、战功彪炳,陆战队一向我行我素。



68601c738bd4b31ca002393a87d6277f9f2ff886.jpg
说道F35的发展史其实相当复杂,各个方面关系之错综复杂堪比最牛掰的后宫穿越剧。。。在F35的发展过程中,美国和盟国之间,国会与国防部之间,国防部和军种之间,军种和军种之间明争暗斗、基情四射,堪称绝妙,也造就了F35这个绯闻女王。对此,我们要从F117说起,那是快40年前。。。

  F117大家都知道,第一款实用化的隐身战机,事实上F117是个木有任何空战能力的攻击机。无论多少人拿南联盟被击落和已经退役来说事,但事实无法改变,就是F117的最基本思路:隐身化,被证明是正确的,也成为了战机发展的风向标,新一代战机,如果没有隐身性能,都不好意思出门给人打招呼,甚至连F15这种老爹辈的三代机,也要换个马甲做做拉皮拿隐身性能来骗钱。F117本身并不完美,作为先驱者毛病一大堆,但丝毫不妨碍它成为战机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之一。

  F117,史上第一款实用化的隐身战机,一个里程碑



F117的巨大成功,让美国空军(F117是空军的项目)认识到了隐身的巨大价值,作为70年代服役的F15三代机的后续机型,美国空军开始研制下一代主力制空战机,项目1982年上马,被称为ATF(advanced tactical fighter)先进战术战斗机;这个项目后来顺风顺水,1990年首飞,也熬过了冷战结束后的军备冰河期,最终在2005年修正正果装备美国空军,不用说你也知道,这就是传说中的一代神机F22。。。

  做为美国空军的最大敌人——苏联空军,咳咳。。。不好意思,是美国海军,看到空军在一边埋头吃肉,自己只能抱着F14大雄猫啃骨头,自然不甘心。于是海军在炒作一顿苏联威胁论之后,也提出了自己的新机计划, 在1985和1986年先后提出了ATA(先进战术战机)和NATF(海军先进战术战斗机)计划,ATA就是后来的A12”复仇者“隐身攻击机,而NATF则是一款可变后掠翼的重型隐身战斗机。其实你可以把ATA和NATF计划看做当时海军A6攻击机+F14大雄猫战斗机组合的隐身版本,NATF就是F14大雄猫的四代隐身版,或者F22的可变后掠翼版。

NATF——隐身版大雄猫,海军的最爱,无奈被砍



ATA项目——A12复仇者隐身攻击机,神机一个,也被砍了


F14大雄猫,才永远是美国海军的最爱!

  但是,No money no honey,美国海军的两大换代项目都没有能够走下去,这个稍后再说,先看看第三个军种——海军陆战队

  陆战队在美军体制中是一朵奇葩,总共不到20万人的编制,却有自己的两栖攻击舰,航空队和陆战队。这支比美国国家历史还长的军队,是美国总统的”私人武装“,可以不经国会授权就能使用。一向被看做总统的御林军,和其他三个军种关系一向龌龊不断,除了跟海军业务往来较多关系还算可以,跟陆军一直互相瞧不顺眼,陆军一直对陆战队这个”第二陆军“心有芥蒂,想吞并了事;而空军更是把陆战队航空队看做眼中刺,因为空军把陆军的固定翼飞机全部抢走,抢海军飞机未遂,对陆战队航空兵,自然看不顺眼。但仗着自己根红苗正、战功彪炳,陆战队一向我行我素。

其实陆战队对飞机要求的性能很简单,不需要什么隐身性能,陆战队航空队的任务主要是对地近距支援,兼做争夺低强度战场制空权,真要打大规模战争,自然有海军舰载机帮忙。所以陆战队的固定翼航空队由两部分,一是垂直起降的鹞式战机,平时放在陆战队的两栖登陆舰上,用于对地支援,陆战队登陆之后,再在陆上建立简易机场,跟进地面部队推进,鹞式的短距起飞和垂直降落能力,很符合陆战队需要;而另一部分,则是F18C/D型战斗机,用做低强度的制空权争夺,兼做对地支援,这部分F18C/D放在海军的航母上,和海军自己的舰载机混编,海军一直对这种做法非常反感,但也无可奈何,要和谐,要顾大局啊~~~~

  陆战队在80年开始,研究AV-8B鹞式的后续机型,陆战队对鹞式的作战效能和垂直起降能力灰常满意,但对鹞式的短腿和不能超音速的毛病非常吐槽。希望能够加以改进,于是陆战队先找到了鹞式的东家英国,和英国佬一起搞先进鹞式,也就是ASTOVL(先进短距起飞-垂直降落技术),但是英国人不厚道(当然美国人也不是省油的灯),两边合作起来都不愿拿出干活,反而挖空心思套人家的技术,结果ASTOVL折腾了4年多,在1987年完蛋了事。美国人甩开英国人之后开始单干,陆战队找到大名鼎鼎的”洛马臭鼬工厂“,继续折腾ASTOVL,结果基本顺利。顺便,臭鼬工厂还搞定了陆战队的SSF(STOVL Strike Fighter)短距垂直起飞/垂直降落攻击战斗机。臭鼬工厂果然名不虚传,陆战队对此灰常满意,票子大大的。。。

此外,臭鼬工厂还告诉陆战队一个好消息,就是SSF和CTOL常规起降型战机可以共用一个平台,SSF拆掉升力风扇后就是CTOL了,也就是说,陆战队可以用SSF做垂直起降,用CTOL做常规起降,这样,陆战队的两种战机就可以统一成一个平台,这样能够大大简化后勤,降低成本,但是一个问题是,SSF只能用单发,因为双发的推力不平衡会让飞机在垂直降落过程中姿态失控,由于是单发,所以这种战机只能是轻型。但总体而言,面对这种结果,陆战队非常开心,在1992年,SSF和ASTOVL两个项目合并,推出了CALF——通用低成本轻型战斗机。

美国人和英国人搭伙搞出来的ASTOVL方案之一

陆战队很开心,海军就惨了,1991年,北极熊轰然倒地,冷战结束,国会老爷们终于不用再为苏联人的威胁掏空自己口袋的最后一个钢镚,发展经济成为时代的主题,于是国会举起了屠刀。。。顿时三军一片哀嚎,最惨的是海军,因为海军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势最为明显。既然没有人可以威胁美利坚的强大舰队,那还有什么理由继续掏银子给海军买新玩具呢?于是。。。ATA项目——A12复仇者隐身攻击机和NATF隐身大雄猫相继被砍,造舰计划也被削减。

  海军向国会发起了反击,提出了A-X计划(先进攻击机),要求隐身,双座,大航程,用来替换A6攻击机,理由很简单,海军舰载机落后了!要换!不然信不信我们的11艘航母集体趴窝?!国会没办法,为了安抚海军受伤的心灵,只能批准A-X计划,作为砍掉ATA和NATF的补偿,海军这下才算是满意。

哪知摁了葫芦起了瓢,海军和陆战队都有了自己的项目,空军又不淡定了,尤其是那帮乡巴佬陆军居然也学样搞隐身直升机(就是著名的科曼奇)!真是叔可忍,婶婶不可忍!自打ATF项目进展顺利之后,空军还想要一款新的隐身机,ATF玩腻了,人家要新玩具嘛~~于是空军跑来和海军搭伙,A-X变成了A/F-X计划(先进攻击/战斗机),兼顾海空军需求,用来替换海军的A6和空军的F111。海军对空军这种第三者插足的行为很不爽,但也无可奈何。。。

  好吧,到这里是不是已经很乱了?其实还没完,空军和海军搭伙后,居然又提出了MRF(多用途战斗机),要求单发单座,小巧便宜,用来替换F16,目的是和在研的替代F15的ATF计划形成高低搭配,重现F15和F16的黄金搭档。海军一看空军搞MRF,顿时来了精神,报复的机会来了,于是海军也跑来横插一脚,来,我们一起搞MRF,要便宜是吧?那两家一起买,保管便宜,反正我也要拿来替换F18A/C/D大黄蜂这个小东西。

好,到现在为止,空,海,陆战队三家都已经有了自己的小玩具,大家一片祥和,当然,是暂时的。

  随后,克林顿同志上台,进行大刀阔斧的经济改革,首先要砍的,就是那群老丘八们的项目,这些项目在克林顿看来纯属浪费资源。

  于是,克林顿同志快刀斩乱麻,ATA是吧?NATF是吧?A-X是吧?A/F-X是吧?MRF是吧?都特么去死吧!于是,空军海军全部傻眼了。。。在研项目除了ATF居然一个没剩,砍了个精光,这日子没法过了。没办法,国防部出面和稀泥,提出JSSA(联合隐身攻击机)、JAF(联合攻击战斗机)两个项目,一个攻击机一个战斗机,两个项目海空军通用,都别闹了,凑合着过吧。。。谁知事还没完,到后来连JSSA和JAF也没了,两个项目合并成JAST(联合先进攻击技术),攻击机和战斗机再次合并,一款机型多用途,同时满足海空军需求,TNND,让你们要玩具!玩死你们!!

  JAST作为一款常规起降的战机,具有隐身、高机动性和低成本,是冷战结束后军备发展放缓后,美国军队被迫选择的道路。没钱,啥都别说了。。。

说到这里,我们又忘记了一个朋友,陆战队的CALF,这个常规起降和短距起飞-垂直起降相结合的项目,进展一直算顺利,因为它小众,陆战队规模很小,就算加上英国军队需求量也很小,树大才招风,尽管海空军和国会在一边斗得热闹,陆战队的CALF一直没受影响。但是,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在1994年,JAST计划正式开始,成立专项办公室,首任负责人是乔治·缪尔纳少将,这位少将绝对是个人才。当他听说臭鼬工厂有一个CALF项目之后,马上来了精神,研究一顿之后,他灵光一闪——为什么不干脆吧CALF和JAST合并?!三军统一!兼顾陆战队的垂直起降,海军的舰载和空军的多用途!三军统一的梦幻机型,难以想象的巨大采购量,和由此被压缩到极限的低成本。哇塞~!完美了!

  这个方案报上去之后,国防部和国会灰常满意,很简单,这个计划省钱,三个军种统一研制装备一种机型,一个机型能够满足所有需求,谁能不心动?大大的好!

  于是在1996年3月,JSF——Joint Strike Fighter——联合攻击战斗机计划正式被批准,F35终于变成了一个受精卵。。。

JSF/F35的诞生过程,其实就是国会、国防部、军队和各军种之间不断合作、妥协、争夺利益的过程,冷战结束后,僧多粥少,有限的国防经费无法再支持当年那样的军备发展。各方不断讨价还价,最终立足点,就是低成本。在技术要求不低的情况下,依靠通用化,极大的增加采购数量,由此形成规模效应,降低采购和使用成本,简化后勤。这是JSF/F35项目的立足点。不理解这一点,是不可能真正理解F35的。

简而言之,JSF诞生有三条线:
  第一条线陆战队:陆战队和英国人合作搞超级鹞式,失败;之后自己继续超级鹞式的项目,并且研究了一个短距起飞-垂直降落和常规起降可以通用的SSF,于是SSF和之前的超级鹞式合并,变成了CALF——通用低成本轻型战斗机   

第二条线海军:海军的先进攻击机和战斗机计划全部被砍,被迫重开A-X计划,后来空军假如A-X计划,改成了A/F-X,目的是一款先进隐身攻击机,替代海军A6和空军F111  
 
第三条线空军:空军的ATF计划顺利发展成后来的F22,但空军依然入伙海军的A/F-X计划,同时启动MRF计划,目的是一款和F16定位相似的轻型低成本战机,搭配未来F22,这个MRF海军也有入伙   之后,克林顿将上述所有项目,除了空军的ATF和陆战队CALF,全部砍掉,几近讨价还价,最终确认JAST计划,用来统一海空军战机,之后CALF再次并入JAST,联合战斗机加入了陆战队的需求,成为三军通用,这就是JSF

1996年,JSF项目正式被国会批准之后,国防部随后开始招标,当时有麦道,诺斯罗普-格鲁曼和洛马三家公司参加竞标,麦道方案首先被枪毙;随后诺斯罗普-格鲁曼中途退出。眼看只剩下洛马一家公司了,这是洛马的老冤家波音公司插手,提出了自己的方案。由此,国防部宣布洛马和波音公司进入第二轮竞标。国防部决定让竞标双方各制造2架原型机用于试飞评估,两家的原型机分别被授予X-32和X-35的发展编号,评估结束之后,再做出最终决定。 

 在JSF的发展过程中,英国被盛情邀请加入项目,成为JSF项目的首个,也是最为顶级的合作伙伴,当时英国向JSF项目直接投资25亿美元,并承诺购买近150架JSF战机。  到2001年,经过1年的试飞,国防部最终决定,洛克西德马丁公司的X35战机中标,成为了JSF项目的主承包商,波音再次败北。。。  

竞标双方X-32和X35验证机,X32极其个性的大蛤蟆造型,最终因为隐身性能不够和垂直起降性能不好而被淘汰,但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当初波音就是为了垂直起降,才把X32设计成这种怪异造型的



X32 和X35 合照

JSF战机被正式赋予编号——F35
  
作为美国三军通用的下一代战机,F35的采购量是空前的,在2001年,美国国防部曾乐观的表示,三军将总共采购3002架F35战斗机,其中空军将采购1763 架,海军将采购480架,而海军陆战队将采购609架,外加上海外盟国的采购数量,F35系列战机的总产量估计能够超过4000架,洛马自己甚至乐观地估计会有超过5000架。。。当时更乐观的,还有采购价格,那个如今已经沦为笑柄的2800万美元的神奇单价。。。  

然而,后来事实发展却告诉大家,美帝不是故意要忽悠大家的,而是他自己都被自己给忽悠了。。。  

具体F35走到了如今这份田地,我们留在后面详细说,我们先来说说F35这个东西,是拿来干什么用的。  

好了,我们知道,JSF项目实际上是万恶的国会地主们欺负三军老实佃农的真实版悲催故事,本来三军都有自己的换代项目,结果在国防项目调整,控制研发采购成本的大旗下,各军种的项目被看得七零八落,最后只能抱团取暖——三家惨到凑合用一种飞机的地步,国会总不会好意思再砍了吧?

大家都知道F35分了三个子型号,A/B/C


A型:CTOL(常规起降)型,空军装备,是装备量最大的子型号,用来替代A10和F16机群,配合F22作战。A型于2006年12首飞(比原计划晚了一年),已经于2011年8月结束研发,首批6架批产机进入空军埃格林基地服役,开始军队试飞。这一个子型号是问题最少,研发最顺利的,也是出口数量最多的。

  B型:STOVL型,海军陆战队装备,具备了短距起飞/垂直降落功能,用来替换AV-8B和F/A-18C/D,于2008年6月首飞。曾经问题最多的子型号,一度被盖茨处以留党察看处分,后来发愤图强(洛马个贱骨头),目前已经解决大部分问题,首架批产型号的F35B已经于2012年1月11日进入埃格林空军基地,和先前到达的几架A型一起,开始服役。

  C型:CV型,航母弹射起降,海军装备,用来替换老旧的F/A-18C/D大黄蜂战斗机,和F/A18-E/F并肩作战,执行制空和对地对海攻击双重任务,将来,还会有X47B无人攻击机加入,2P变3P,海军无比幸福啊。。。C型于2010年6月首飞。目前唯一还没有进入军队服役的就是C型,C型在上舰测试中居然连续8次挂缆索不成功,发现是拦索钩设计存在问题,目前正在返工,未来如何,不得而知。

  行了,三个子型号介绍完毕,那这三个子型号将分别扮演什么角色呢?





先看F35A,在空军中,F35A是个打下手的角色,原因很简单,因为空军已经有了一代神机F22。  
在空军眼里,F35A的任务将有三个:  

1,在高强度作战中,配合F22争夺战场制空权;F22是一代神机,能够把F16达到100:0的交换比,有此神器在手,空军自然不指望F35A这个小胖子上阵空战。F35的任务,将是利用隐身性能突防,攻击敌指挥和控制中心,配合F22争夺制空权。说白了,F35就是踹门用的,有人说F22是用来踹门的,也没错。但在设计之初,F22依然是纯空战,踹门这种脏活,主要交给F35。但由于F22数量被大大削减,争夺制空多少有点不够用,所以现在的F35,也要开始配合F22玩空战了。总之,F35A在争夺制空权的战斗中,是个配角,给F22打下手。  

2,在中等强度作战中,独立承担制空和攻击双重任务;F35A空战能力弱只是相对F22来说的,并不意味着这家伙不能用来空战。在面对诸如叙利亚、北棒这种有点空军但又基本无甚威胁的国家;或者对手防空力量已经被重创时,就不必要劳F22大驾了。F35A自己搞定就行了,挂空空导弹制空,挂炸弹对地,堪称牛劳模~~!  

3,在低强度作战中,比如阿富汗这种根本没有空军概念的国家,或者对手防空体系已经被基本瘫痪时,F35A将舍弃隐身性能,使用翼下挂点,变成载弹量超过6吨的炸弹卡车,用于轮班战区巡航,依托战术网络,随时为友军提供对地火力支援。此时,F35A将承担起目前A10承担的任务。当然,这样显然比A10费钱,但考虑到A10在2025年之后将全部退役,所以这方面任务,必然由F35A承担,不然要么用F22,要么用机龄近50年的A10,自己选吧。  

所以,在空军中,F35A的定位就是:配合F22承担有限的空战任务,主要执行对地对海攻击任务,在必要时(或对方威胁不大时),也可以作为主力来争夺制空。  

对空军而言,F35A虽然不如F22那样集千万宠爱于一身,但也是不可或缺的,目前美国空军总共拥有480架F15和1200多架F16战斗机,之前本打算用F22一比一替换F15,造就一支梦幻机队,但无奈国会大爷们再次举起屠刀,把480架拦腰砍成了183架(一说187架),,,一比一替换变成了一比三,质量不能完全代替数量的存在,无奈空军只能用F35A来填补隐身机队的空白,空军将采购超过1000架F35A,用来替代F16和A10机群,执行对地攻击和协助制空的任务。  

到2025年,美国空军将基本淘汰现有三代机,全面换装由F22+F35组成的四代隐身机群,美国空军届时依然拥有超群的实力。


再看陆战队:  

F35B对陆战队来说,那就是命根子。。。原计划陆战队采购420架F35B用来替换全部12个中队260架F/A-18A/C/D大黄蜂战斗机和7个中队145架AV-8B鹞式攻击机,其中340架B型上陆战队自己的小平顶,剩下80架寄存在海军的航母上。。。这样就完美了,F35B同时拥有强大的对地支援能力和有限的制空能力,能够伴随陆战队打遍天下。但是,海军不干了,以前大家都用大黄蜂还好说,你的飞机上舰也就上舰了,好歹都是一款机型,可现在我要用C型,你又跟我整个B型,虽说都是F35家族,但尼玛后勤维护,起降操作都不一样,你妹的!劳资不干!!双方打了几年嘴仗,最终陆战队服软,把上航母的80架B型换成了C型,和海军保持一致,这样B型的数量就下降到了340架,同时C型的生产数量也上去了,单价也降下来了,海军得意的笑啊~~~不过呢,陆战队装备了C型,制空能力也有所增强,也算是个好消息。  

陆战队的AV-8B已经到了退役的极限,再不换装就要进飞机坟场了,老式大黄蜂战斗机也垂垂老矣,陆战队对F35B那叫一个望眼欲穿。和空军海军不同,没有F35,他们俩日子照过,陆战队没有F35B,那日子就真的过不下去了。但是F35B自打开始研制就一直问题不断,预计2011年形成战斗力的B型一直到今年才刚刚装备部队,批量服役形成战斗力还要个几年,而C型到现在还没有定型,陆战队顿时无比纠结,无奈之下,只能屈尊跑去找英国人买退役的鹞式,说是拆了做备件。。。不论是真是假,堂堂帝国陆战队混到这份田地,真是恨不得把洛马的工程师拉出来排排站集体枪毙~~~不过F35军方项目办公室首任负责人就是陆战队的人,要怪也得怪自己项目管理水平差。  

总之,F35B对于陆战队而言,就是未来的一切希望。F35B和F35C将一起承担未来低烈度战争中争夺制空和对地支援的任务,使陆战队依然拥有独立打赢一场低烈度局部战争的能力。反过来,假如没有F35B,那么陆战队航空队将无奈全部使用F35C,上海军的航母,和海军航空兵混编。那么。。。陆战队航空队的存在,都会变成一个疑问,所以,为了自己的生存,F35B是绝对不能够失败的!

最后再看海军:  

其实对F35,最不上心的就是海军,自打A12复仇者和隐身大雄猫被国会绝情地砍掉之后,海军已经伤透了心,他发誓尼玛再也不相信神马爱情了。。。手里捧着刚被枪毙的心爱飞机的尸体,转身看看手底下那一票过时的F/A-***黄蜂和A6攻击机,以及老娘徐娘即将离他而去的F14大雄猫,海军欲哭无泪,只能从垃圾堆里捞出那个“大黄蜂2000”计划,让麦道把F***黄蜂做做拉皮变成F/A-18E/F“超级大黄蜂”,用来全面替代大黄蜂,A6和F14,海军对F18系列本身并不算特别满意,但没办法,地主家也没有余粮了,能凑合就凑合吧。。。其实,“超级大黄蜂”本身并不姿色过人,和F14相比简直就是天泥之别,但没办法,赶上好时候了。。。  

同时,海军搭伙JSF计划,有了自己的C型,在未来,C型将全面替换现有的F/A-18C/D型大黄蜂战斗机,但不会取代F/A-18E/F/G超级大黄蜂和咆哮者电战机,两者是配合作战。  海军对F35C的空战能力心里有底,本来就没指望用它来扛大梁,C型将和超黄蜂配合,共同争夺战区制空权,以及对地对海攻击。肥电和超黄蜂,两者并不是正房二房间的竞争关系,而是一对相亲相爱的好基友。  

在未来,X47B无人攻击机将加入航母机队,一对好基友将变成三个好基友。。。再未来,远景2030年左右,海军将用新一代6代战机,替换超级大黄蜂,届时,美国海军航空兵将是F35C+六代机+X47B的组合。  

海军看中F35C的,并不是它本身的空战能力,而是F35空前强大的数据融合能力,也就是信息化作战能力。海军作战部曾这样评价F35C:“F-35打击战斗机将使传感器和数据融合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我们正在努力,推动数据流动和融合,使座舱内的飞行员可以与地面上的人们,甚至远在他处的决策者进行构联。F-35C战斗机实际上是一个更强大的作战节点,作为第5代打击战斗机的F-35C,能够与更广阔的网络实施互联”。可以看出,海军更多的将F35C看做一个信息化作战的重要节点,而不是单纯的作战平台。

再看超机动性:Super Maneuverability   

由于F35的试飞还没有完全结束,也没有参加过相关演习对抗,所以也没人能说个准数。但从最初的设计要求来看,F35的机动性要求不低于F16和F18,美国人本来就没指望用F35来空战,名字就是JSF,联合攻击战斗机,三分空战,七分对地啊,亲们~~~当然这个“不低于”也是有说头的,F22也可以说是“不低于”,但作为商人,洛马肯定不会为标书上没有提到的要求多花上一分钱,所以,普遍认为F35的综合机动性,和F16,F18之类的三代机差不多,是不是认为很坑爹?再次PS:作为一款低端战轰,能有三代机的机动性,满了吧。。。总要把狂风飞豹什么的强不少嘛~~~何况有顶级航电做后盾,空战能力丝毫不差,虐待三代机毫无压力。  

第三个S,超音速巡航能力Super Sonic Cruise   

这个不用看了,这个真没有。。。  
F35设计时就不要求超音速巡航能力,由于F35是单发,而且要求发动机推力大到变态,F135的最大推力接近20吨。。。不开加力时军用推力就有12.5吨,相当于歼10的AL31FN发动机开最大加力时的推力(人比人气死人啊。。。),但如此之大的推力,是用大函道比设计牺牲高速性能换来的,F135的函道比达到了0.57,而F22配备的F119发动机函道比只有0.2,大函道比带来的更大的迎风面积和阻力,加上本来就胖乎乎的机身,F35的高速性能并不出色,最高速度仅仅达到1.6马赫,相比专业制空机动辄2点几马赫的速度,的确逊色不少,但是任何飞机设计都是妥协的产物,想用单发大推力发动机满足超巡的要求,那基本上要求助于天顶星人了。。。  

最后一个,也是F35设计上最大的亮点,高信息优势,这一点值得浓墨重彩讲一讲

上面说了,F22确立的4S标准,F35已经有两个彻底坑爹了,但是我依然可以很负责任地告诉大家,F35是一个很难缠的对手,原因就是最后一个S,高信息优势

  说起信息优势,大家可能就会认为是航电和雷达,那个神马宝石台,大平显,头盔瞄准镜,都已经是军迷们耳熟能详的了,但是如果你认为这个就是所谓信息优势,那就错了,或者太过肤浅。F35这一系列高技术造就的顶级航电的最根本目的,就是达到空前的“战场态势感知能力”,结合“网络中心战”的强大信息互联互通,F35虽然不具备F22那样的平台性能,却依然能够表现出强大的对空对地作战能力!  

首先,什么是“战场态势感知”? 
 
很简单,某种程度上,打仗就和打DOTA一样,你得知道对手在哪儿,自己在哪儿,队友在哪儿,已经战场整体形势如何,这就是最基本的所谓“战场态势”,失去战场态势的感知能力,就等于失去了一切获胜的可能,你可以想象你的英雄视野减半而且不再拥有己方队友和建筑视野,同时对方用挂开全图时的情境。。。那就是瞎猫碰见活耗子,打过DOTA的都明白。这就是战场态势感知的重要性。  

为什么我们说失去地面雷达引导,像歼7这样连雷达都没有的战机上天后就废物一个?为什么历次中东战争,依赖地面引导的苏制战机都会被以色列的美制战机打的抱头鼠窜?为什么南联盟的战机一升空就会被击落?  

原因都只有一个,自身没有完善的战场感知能力,而又失去了地面引导,这等于瞎子丢了导盲犬,面对一个耳聪目明的正常人,此时这个瞎子本身是否强壮根本无关紧要,最后只能彻底歇菜。  

而尽可能提升己方态势感知能力的同时,剥夺对方的感知能力,这个过程,就是“信息战”。也就是剥夺对方的信息获取的能力,而保证己方,能够获得尽可能多的战场信息。

而F35,是如何保证自己拥有空前强大的“战场态势感知能力”的呢?

  首先,F35的雷达,APG-81机载有源相控阵雷达,基本可以认为,APG-81雷达是F22配用的APG-77雷达的缩水衍生版,虽然APG-81的对空最大探测距离只有APG-77的大约2/3,160公里左右,但是APG-81的重量和体积却仅有APG-77的一半。APG-81拥有1200个T/R单元,而APG-77有2000个,APG-81用大约一半的T/R单元达到了APG-77三分之二的探测能力,应该说技术上有所进步。更重要的是,APG-81在对地对海探测能力上,比APG-77高了一个台阶,这也许F35主要作为攻击机的定位是相符合的。虽然160公里的探测距离并不十分出色,但考虑到F35并不以空战为主,所以这个大于大部分三代机的探测水平,还是能够接受的。  

另外,F35的APG-81雷达采用大量的成熟“货架”技术,有效降低了成本,提高了寿命和可靠性,APG-81雷达的成本只有APG-77的一半,而且寿命达到惊人的8000小时,和F35的机体寿命一致,也就是说,F35在整个服役期间内,都可以不更换雷达,这是以往难以想象的。  

F35配用的APG-81有源相控阵机载雷达,1200个T/R单元,用一半的重量和成本,达到了F22雷达越三分之二的对空探测能力。



F22配用的APG-77雷达,直径比APG-81更大,拥有2000个T/R单元,拥有更强大的对空探测能力,但对地对海探测能力不足,但从07年开始加以改进的APG-77-V1改进型雷达在对地对海探测能力上得到了很大提升。




等级太低 只能发这么多 明天继续

先看F35A,在空军中,F35A是个打下手的角色,原因很简单,因为空军已经有了一代神机F22。  
在空军眼里,F35A的任务将有三个:  

1,在高强度作战中,配合F22争夺战场制空权;F22是一代神机,能够把F16达到100:0的交换比,有此神器在手,空军自然不指望F35A这个小胖子上阵空战。F35的任务,将是利用隐身性能突防,攻击敌指挥和控制中心,配合F22争夺制空权。说白了,F35就是踹门用的,有人说F22是用来踹门的,也没错。但在设计之初,F22依然是纯空战,踹门这种脏活,主要交给F35。但由于F22数量被大大削减,争夺制空多少有点不够用,所以现在的F35,也要开始配合F22玩空战了。总之,F35A在争夺制空权的战斗中,是个配角,给F22打下手。  

2,在中等强度作战中,独立承担制空和攻击双重任务;F35A空战能力弱只是相对F22来说的,并不意味着这家伙不能用来空战。在面对诸如叙利亚、北棒这种有点空军但又基本无甚威胁的国家;或者对手防空力量已经被重创时,就不必要劳F22大驾了。F35A自己搞定就行了,挂空空导弹制空,挂炸弹对地,堪称牛劳模~~!  

3,在低强度作战中,比如阿富汗这种根本没有空军概念的国家,或者对手防空体系已经被基本瘫痪时,F35A将舍弃隐身性能,使用翼下挂点,变成载弹量超过6吨的炸弹卡车,用于轮班战区巡航,依托战术网络,随时为友军提供对地火力支援。此时,F35A将承担起目前A10承担的任务。当然,这样显然比A10费钱,但考虑到A10在2025年之后将全部退役,所以这方面任务,必然由F35A承担,不然要么用F22,要么用机龄近50年的A10,自己选吧。  

所以,在空军中,F35A的定位就是:配合F22承担有限的空战任务,主要执行对地对海攻击任务,在必要时(或对方威胁不大时),也可以作为主力来争夺制空。  

对空军而言,F35A虽然不如F22那样集千万宠爱于一身,但也是不可或缺的,目前美国空军总共拥有480架F15和1200多架F16战斗机,之前本打算用F22一比一替换F15,造就一支梦幻机队,但无奈国会大爷们再次举起屠刀,把480架拦腰砍成了183架(一说187架),,,一比一替换变成了一比三,质量不能完全代替数量的存在,无奈空军只能用F35A来填补隐身机队的空白,空军将采购超过1000架F35A,用来替代F16和A10机群,执行对地攻击和协助制空的任务。  

到2025年,美国空军将基本淘汰现有三代机,全面换装由F22+F35组成的四代隐身机群,美国空军届时依然拥有超群的实力。


再看陆战队:  

F35B对陆战队来说,那就是命根子。。。原计划陆战队采购420架F35B用来替换全部12个中队260架F/A-18A/C/D大黄蜂战斗机和7个中队145架AV-8B鹞式攻击机,其中340架B型上陆战队自己的小平顶,剩下80架寄存在海军的航母上。。。这样就完美了,F35B同时拥有强大的对地支援能力和有限的制空能力,能够伴随陆战队打遍天下。但是,海军不干了,以前大家都用大黄蜂还好说,你的飞机上舰也就上舰了,好歹都是一款机型,可现在我要用C型,你又跟我整个B型,虽说都是F35家族,但尼玛后勤维护,起降操作都不一样,你妹的!劳资不干!!双方打了几年嘴仗,最终陆战队服软,把上航母的80架B型换成了C型,和海军保持一致,这样B型的数量就下降到了340架,同时C型的生产数量也上去了,单价也降下来了,海军得意的笑啊~~~不过呢,陆战队装备了C型,制空能力也有所增强,也算是个好消息。  

陆战队的AV-8B已经到了退役的极限,再不换装就要进飞机坟场了,老式大黄蜂战斗机也垂垂老矣,陆战队对F35B那叫一个望眼欲穿。和空军海军不同,没有F35,他们俩日子照过,陆战队没有F35B,那日子就真的过不下去了。但是F35B自打开始研制就一直问题不断,预计2011年形成战斗力的B型一直到今年才刚刚装备部队,批量服役形成战斗力还要个几年,而C型到现在还没有定型,陆战队顿时无比纠结,无奈之下,只能屈尊跑去找英国人买退役的鹞式,说是拆了做备件。。。不论是真是假,堂堂帝国陆战队混到这份田地,真是恨不得把洛马的工程师拉出来排排站集体枪毙~~~不过F35军方项目办公室首任负责人就是陆战队的人,要怪也得怪自己项目管理水平差。  

总之,F35B对于陆战队而言,就是未来的一切希望。F35B和F35C将一起承担未来低烈度战争中争夺制空和对地支援的任务,使陆战队依然拥有独立打赢一场低烈度局部战争的能力。反过来,假如没有F35B,那么陆战队航空队将无奈全部使用F35C,上海军的航母,和海军航空兵混编。那么。。。陆战队航空队的存在,都会变成一个疑问,所以,为了自己的生存,F35B是绝对不能够失败的!

最后再看海军:  

其实对F35,最不上心的就是海军,自打A12复仇者和隐身大雄猫被国会绝情地砍掉之后,海军已经伤透了心,他发誓尼玛再也不相信神马爱情了。。。手里捧着刚被枪毙的心爱飞机的尸体,转身看看手底下那一票过时的F/A-***黄蜂和A6攻击机,以及老娘徐娘即将离他而去的F14大雄猫,海军欲哭无泪,只能从垃圾堆里捞出那个“大黄蜂2000”计划,让麦道把F***黄蜂做做拉皮变成F/A-18E/F“超级大黄蜂”,用来全面替代大黄蜂,A6和F14,海军对F18系列本身并不算特别满意,但没办法,地主家也没有余粮了,能凑合就凑合吧。。。其实,“超级大黄蜂”本身并不姿色过人,和F14相比简直就是天泥之别,但没办法,赶上好时候了。。。  

同时,海军搭伙JSF计划,有了自己的C型,在未来,C型将全面替换现有的F/A-18C/D型大黄蜂战斗机,但不会取代F/A-18E/F/G超级大黄蜂和咆哮者电战机,两者是配合作战。  海军对F35C的空战能力心里有底,本来就没指望用它来扛大梁,C型将和超黄蜂配合,共同争夺战区制空权,以及对地对海攻击。肥电和超黄蜂,两者并不是正房二房间的竞争关系,而是一对相亲相爱的好基友。  

在未来,X47B无人攻击机将加入航母机队,一对好基友将变成三个好基友。。。再未来,远景2030年左右,海军将用新一代6代战机,替换超级大黄蜂,届时,美国海军航空兵将是F35C+六代机+X47B的组合。  

海军看中F35C的,并不是它本身的空战能力,而是F35空前强大的数据融合能力,也就是信息化作战能力。海军作战部曾这样评价F35C:“F-35打击战斗机将使传感器和数据融合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我们正在努力,推动数据流动和融合,使座舱内的飞行员可以与地面上的人们,甚至远在他处的决策者进行构联。F-35C战斗机实际上是一个更强大的作战节点,作为第5代打击战斗机的F-35C,能够与更广阔的网络实施互联”。可以看出,海军更多的将F35C看做一个信息化作战的重要节点,而不是单纯的作战平台。

再看超机动性:Super Maneuverability   

由于F35的试飞还没有完全结束,也没有参加过相关演习对抗,所以也没人能说个准数。但从最初的设计要求来看,F35的机动性要求不低于F16和F18,美国人本来就没指望用F35来空战,名字就是JSF,联合攻击战斗机,三分空战,七分对地啊,亲们~~~当然这个“不低于”也是有说头的,F22也可以说是“不低于”,但作为商人,洛马肯定不会为标书上没有提到的要求多花上一分钱,所以,普遍认为F35的综合机动性,和F16,F18之类的三代机差不多,是不是认为很坑爹?再次PS:作为一款低端战轰,能有三代机的机动性,满了吧。。。总要把狂风飞豹什么的强不少嘛~~~何况有顶级航电做后盾,空战能力丝毫不差,虐待三代机毫无压力。  

第三个S,超音速巡航能力Super Sonic Cruise   

这个不用看了,这个真没有。。。  
F35设计时就不要求超音速巡航能力,由于F35是单发,而且要求发动机推力大到变态,F135的最大推力接近20吨。。。不开加力时军用推力就有12.5吨,相当于歼10的AL31FN发动机开最大加力时的推力(人比人气死人啊。。。),但如此之大的推力,是用大函道比设计牺牲高速性能换来的,F135的函道比达到了0.57,而F22配备的F119发动机函道比只有0.2,大函道比带来的更大的迎风面积和阻力,加上本来就胖乎乎的机身,F35的高速性能并不出色,最高速度仅仅达到1.6马赫,相比专业制空机动辄2点几马赫的速度,的确逊色不少,但是任何飞机设计都是妥协的产物,想用单发大推力发动机满足超巡的要求,那基本上要求助于天顶星人了。。。  

最后一个,也是F35设计上最大的亮点,高信息优势,这一点值得浓墨重彩讲一讲

上面说了,F22确立的4S标准,F35已经有两个彻底坑爹了,但是我依然可以很负责任地告诉大家,F35是一个很难缠的对手,原因就是最后一个S,高信息优势

  说起信息优势,大家可能就会认为是航电和雷达,那个神马宝石台,大平显,头盔瞄准镜,都已经是军迷们耳熟能详的了,但是如果你认为这个就是所谓信息优势,那就错了,或者太过肤浅。F35这一系列高技术造就的顶级航电的最根本目的,就是达到空前的“战场态势感知能力”,结合“网络中心战”的强大信息互联互通,F35虽然不具备F22那样的平台性能,却依然能够表现出强大的对空对地作战能力!  

首先,什么是“战场态势感知”? 
 
很简单,某种程度上,打仗就和打DOTA一样,你得知道对手在哪儿,自己在哪儿,队友在哪儿,已经战场整体形势如何,这就是最基本的所谓“战场态势”,失去战场态势的感知能力,就等于失去了一切获胜的可能,你可以想象你的英雄视野减半而且不再拥有己方队友和建筑视野,同时对方用挂开全图时的情境。。。那就是瞎猫碰见活耗子,打过DOTA的都明白。这就是战场态势感知的重要性。  

为什么我们说失去地面雷达引导,像歼7这样连雷达都没有的战机上天后就废物一个?为什么历次中东战争,依赖地面引导的苏制战机都会被以色列的美制战机打的抱头鼠窜?为什么南联盟的战机一升空就会被击落?  

原因都只有一个,自身没有完善的战场感知能力,而又失去了地面引导,这等于瞎子丢了导盲犬,面对一个耳聪目明的正常人,此时这个瞎子本身是否强壮根本无关紧要,最后只能彻底歇菜。  

而尽可能提升己方态势感知能力的同时,剥夺对方的感知能力,这个过程,就是“信息战”。也就是剥夺对方的信息获取的能力,而保证己方,能够获得尽可能多的战场信息。

而F35,是如何保证自己拥有空前强大的“战场态势感知能力”的呢?

  首先,F35的雷达,APG-81机载有源相控阵雷达,基本可以认为,APG-81雷达是F22配用的APG-77雷达的缩水衍生版,虽然APG-81的对空最大探测距离只有APG-77的大约2/3,160公里左右,但是APG-81的重量和体积却仅有APG-77的一半。APG-81拥有1200个T/R单元,而APG-77有2000个,APG-81用大约一半的T/R单元达到了APG-77三分之二的探测能力,应该说技术上有所进步。更重要的是,APG-81在对地对海探测能力上,比APG-77高了一个台阶,这也许F35主要作为攻击机的定位是相符合的。虽然160公里的探测距离并不十分出色,但考虑到F35并不以空战为主,所以这个大于大部分三代机的探测水平,还是能够接受的。  

另外,F35的APG-81雷达采用大量的成熟“货架”技术,有效降低了成本,提高了寿命和可靠性,APG-81雷达的成本只有APG-77的一半,而且寿命达到惊人的8000小时,和F35的机体寿命一致,也就是说,F35在整个服役期间内,都可以不更换雷达,这是以往难以想象的。  

F35配用的APG-81有源相控阵机载雷达,1200个T/R单元,用一半的重量和成本,达到了F22雷达越三分之二的对空探测能力。



F22配用的APG-77雷达,直径比APG-81更大,拥有2000个T/R单元,拥有更强大的对空探测能力,但对地对海探测能力不足,但从07年开始加以改进的APG-77-V1改进型雷达在对地对海探测能力上得到了很大提升。




等级太低 只能发这么多 明天继续


而空前强大的战场感知能力、数据融合能力和信息化作战能力,则是F35的最大亮点,这一点后面再详细说。。。  

事实上,F35C+超黄蜂的组合,对地对海攻击能力的强大是毋庸置疑的,但制空能力,大家都能看出略有不足。虽然在预警机的配合下,超黄蜂+F35C的组合在舰队防空方面不会有问题,但是假如要主动出击,撕开对手的防空网,还是有点困难的。尤其面对中俄这种拥有强大空军和完善防空网的大国,对抗有完备体系支持的诸如苏35,歼10B这一票三代半战机,超黄蜂只能说势均力敌,而F35C虽然有优势,但也没有太大的把握。而随着歼20,T50这样的正牌四代机服役,这种组合基本就是杯具。所以未来面对这种强劲对手,海军独立争夺制空权已经是力不从心了,还得依靠空军配合,强大的帝国海军,已经没有当年的霸气了。 

 但是,海军对此依然不是很上心,霸气没了就没了吧,F35C空战能力不强也凑合,超黄蜂是三代半和空军的F22有代差也凑合吧,因为比起这事,海军还有更烦心的事情,那就是没钱造新船。。。自打冷战结束削减海军经费,海军已经很久没有新船入役了,目前主力舰船都是里根时代建造的,过不了多长时间就要机体趴窝,没有飞机的海军依然是海军,可没有军舰的海军,那是个什么东西?相比F35C+超黄蜂的所谓不给力,海军还是更关注新舰计划。海军不想买那么多贵的要死的F35C全面替换大黄蜂和超级大黄蜂机群,一统甲板,而只是用来替代老掉牙的黄蜂,超级大黄蜂继续生产装备,凑合用到2030年,省下几个钱去造军舰,这才是海军真正急迫要解决的问题。

甚至F35C被枪毙了,海军也无所谓,那正好,不用买F35C了,转身去买F35B,或者干脆全部换成更便宜的超级大黄蜂,又能省下钱去造军舰了,求之不得。什么?超级大黄蜂不给力?劳资连军舰都要没了,还管什么飞机给不给力?!况且,劳资就是全用F4鬼怪,也没谁能动我美国海军一根汗毛!(土鳖海军捧着瓦良格,,含泪发来贺电,差距太大了。。。) 

 这就是F35三个字型号在美军体系中的定位,各个军种情况各不相同,但有共性:  就是F35并不作为制空主力存在,即使在陆战队中,F35也仅仅担负低烈度战役时的主力制空任务,在空军,制空主力是神机F22,在海军中,F35C将和超黄蜂配合作战。F35的强项,是对地对海攻击。  

事实上,在美军体系中,F35就是一架具备一定空战能力的战斗轰炸机,用美国人自己的话说,就是三分空战,七分对地,这个论述还是很靠谱的。  

但是,能把F35当成战轰使唤,是因为美国有F22和超黄蜂,人家有这个资本,而对于美国的一票盟友而言,F35就是他们的一切。。。

前面说到过了,F35在美军体系中的定位,只是一架战斗轰炸机,类似于空军中F16C/D的定位:一款以对地攻击为主,对空空战为辅的战斗轰炸机。  但在盟国体系中,这一条就不再适用了,盟国没有F22这样的神机,也没有美帝那样强大的航母舰队,他们必须依靠F35包打天下,尤其是用来制空,而这就给F35带来了困扰,丫的劳资本来就不是一款制空战机,凭什么?  这个问题问得好,我们就来看看,F35肥电究竟有多少真功夫,可以独自撑起美帝盟国的一片天。  

F35号称四代机,那么我们就来看看,四代机的4S标准,F35完成的如何:  

首先我要声明,本人对所谓标准不太感冒,每个机型都有其实际情况,死套标准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所谓4S还是3S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实际达到的效果,和它能够很好地完成自己的使命。

先看第一个S,隐身性Stealth:  

先借用美国国防部对手头几款隐身机的隐身性能的评价,这个评价是上报国会的 
 B2 全向极低可探测性
  F22 全向极低可探测性
  F35 正面极低可探测性 侧面低可探测性 背面低可探测性
  F117 全向低可探测性  

美军并没有使用具体的数据(说了国会的那帮会计也听不懂),而只使用诸如“极低”,“低”之类的词语来说明大致问题,我不知道具体数据,我也不会瞎编,所以我也只能说明大致问题。  

真正把隐身性能做到极致的,是B2和F22,作为冷战时期重金打造的利器,B2和F22的全向隐身性能非常优秀,所以得到了最高评价:全向/极低。当然,军队没告诉国会,B2的隐身级别其实比F22更高  而F117,作为第一代隐身机,在当年而言无异于是神器,但实际情况是,它仅仅具备全向/低可探测性,相比B2之类的神器,是要落后一代的,面对现在越来越先进的反隐身手段,F117已经不会再像当年那么潇洒了,不过好歹功成身退,留的一世英名在,值了!  

最复杂的则是F35,为了说明F35的隐身性能,军队浪费了最多的墨水,正面/极低,侧面背面则是低,原因很简单,F35的隐身性能无法和F22相比,但为了给国会大爷们交差,只好具体再说明一下:最重要的正面,还是能够达到F22的水准滴~~~所以我们没有浪费纳税人的每一个钢镚。  

总体而言,F35的隐身性能不如F22,更不如B2,但会优于第一代的F117无疑。总体而言,这样的隐身性能依然能够在战场上带来巨大的战术优势,当然面对日益发展的雷达网,F35肯定做不到B2和F22那样的来去自如。  

PS:就一低端战轰,能凑合就凑合吧。。。
再看超机动性:Super Maneuverability   

由于F35的试飞还没有完全结束,也没有参加过相关演习对抗,所以也没人能说个准数。但从最初的设计要求来看,F35的机动性要求不低于F16和F18,美国人本来就没指望用F35来空战,名字就是JSF,联合攻击战斗机,三分空战,七分对地啊,亲们~~~当然这个“不低于”也是有说头的,F22也可以说是“不低于”,但作为商人,洛马肯定不会为标书上没有提到的要求多花上一分钱,所以,普遍认为F35的综合机动性,和F16,F18之类的三代机差不多,是不是认为很坑爹?再次PS:作为一款低端战轰,能有三代机的机动性,满了吧。。。总要把狂风飞豹什么的强不少嘛~~~何况有顶级航电做后盾,空战能力丝毫不差,虐待三代机毫无压力。  

第三个S,超音速巡航能力Super Sonic Cruise   

这个不用看了,这个真没有。。。  
F35设计时就不要求超音速巡航能力,由于F35是单发,而且要求发动机推力大到变态,F135的最大推力接近20吨。。。不开加力时军用推力就有12.5吨,相当于歼10的AL31FN发动机开最大加力时的推力(人比人气死人啊。。。),但如此之大的推力,是用大函道比设计牺牲高速性能换来的,F135的函道比达到了0.57,而F22配备的F119发动机函道比只有0.2,大函道比带来的更大的迎风面积和阻力,加上本来就胖乎乎的机身,F35的高速性能并不出色,最高速度仅仅达到1.6马赫,相比专业制空机动辄2点几马赫的速度,的确逊色不少,但是任何飞机设计都是妥协的产物,想用单发大推力发动机满足超巡的要求,那基本上要求助于天顶星人了。。。  

最后一个,也是F35设计上最大的亮点,高信息优势,这一点值得浓墨重彩讲一讲

上面说了,F22确立的4S标准,F35已经有两个彻底坑爹了,但是我依然可以很负责任地告诉大家,F35是一个很难缠的对手,原因就是最后一个S,高信息优势

  说起信息优势,大家可能就会认为是航电和雷达,那个神马宝石台,大平显,头盔瞄准镜,都已经是军迷们耳熟能详的了,但是如果你认为这个就是所谓信息优势,那就错了,或者太过肤浅。F35这一系列高技术造就的顶级航电的最根本目的,就是达到空前的“战场态势感知能力”,结合“网络中心战”的强大信息互联互通,F35虽然不具备F22那样的平台性能,却依然能够表现出强大的对空对地作战能力!  

首先,什么是“战场态势感知”? 
 
很简单,某种程度上,打仗就和打DOTA一样,你得知道对手在哪儿,自己在哪儿,队友在哪儿,已经战场整体形势如何,这就是最基本的所谓“战场态势”,失去战场态势的感知能力,就等于失去了一切获胜的可能,你可以想象你的英雄视野减半而且不再拥有己方队友和建筑视野,同时对方用挂开全图时的情境。。。那就是瞎猫碰见活耗子,打过DOTA的都明白。这就是战场态势感知的重要性。  

为什么我们说失去地面雷达引导,像歼7这样连雷达都没有的战机上天后就废物一个?为什么历次中东战争,依赖地面引导的苏制战机都会被以色列的美制战机打的抱头鼠窜?为什么南联盟的战机一升空就会被击落?  

原因都只有一个,自身没有完善的战场感知能力,而又失去了地面引导,这等于瞎子丢了导盲犬,面对一个耳聪目明的正常人,此时这个瞎子本身是否强壮根本无关紧要,最后只能彻底歇菜。  

而尽可能提升己方态势感知能力的同时,剥夺对方的感知能力,这个过程,就是“信息战”。也就是剥夺对方的信息获取的能力,而保证己方,能够获得尽可能多的战场信息。

而F35,是如何保证自己拥有空前强大的“战场态势感知能力”的呢?

  首先,F35的雷达,APG-81机载有源相控阵雷达,基本可以认为,APG-81雷达是F22配用的APG-77雷达的缩水衍生版,虽然APG-81的对空最大探测距离只有APG-77的大约2/3,160公里左右,但是APG-81的重量和体积却仅有APG-77的一半。APG-81拥有1200个T/R单元,而APG-77有2000个,APG-81用大约一半的T/R单元达到了APG-77三分之二的探测能力,应该说技术上有所进步。更重要的是,APG-81在对地对海探测能力上,比APG-77高了一个台阶,这也许F35主要作为攻击机的定位是相符合的。虽然160公里的探测距离并不十分出色,但考虑到F35并不以空战为主,所以这个大于大部分三代机的探测水平,还是能够接受的。  

另外,F35的APG-81雷达采用大量的成熟“货架”技术,有效降低了成本,提高了寿命和可靠性,APG-81雷达的成本只有APG-77的一半,而且寿命达到惊人的8000小时,和F35的机体寿命一致,也就是说,F35在整个服役期间内,都可以不更换雷达,这是以往难以想象的。  

F35配用的APG-81有源相控阵机载雷达,1200个T/R单元,用一半的重量和成本,达到了F22雷达越三分之二的对空探测能力。



F22配用的APG-77雷达,直径比APG-81更大,拥有2000个T/R单元,拥有更强大的对空探测能力,但对地对海探测能力不足,但从07年开始加以改进的APG-77-V1改进型雷达在对地对海探测能力上得到了很大提升。



更重要的,则是APG-81空前的“低可截获性能”和“电子干扰”能力。

  所谓“低可截获性”(LPI),就是使用各种技术手段,使得电磁信号更加难以被探测和截获,也就是所谓的“电磁隐身”。所有的雷达,都是辐射源,只要发出电磁信号,就有被对方探测和截获的可能,从而暴露自身位置。这就是以前所谓“F22雷达一开机就等于黑暗中打开手电筒”的说法的由来,而LPI技术,就是要将这种暴露的可能降到最低,以致对方已经被自己锁定,却还懵懂不知。

  F35的APG-81有源相控阵机载雷达,和F22的APG-77一样,不再是一个单纯雷达,而是一个综合性的“多功能射频管理系统”。由于有源相控阵雷达的工作体制,是由许多个独立工作的T/R单元组成,所以相控阵雷达可以将一部分T/R单元用于空战目标探测锁定,另一部分用于电子对抗,另一部分用于通讯,另一部分用于对地探测。。。。等等这些功能可以全部在一个相控阵雷达阵列中同时进行。这是传统机载雷达难以想象的,在以往战机中,雷达就是用来探测和锁定目标,而电磁干扰、电磁信号的探测、监视、通讯等等其他功能,都是由其他不同的设备得以实现的,这些设备分散管理而且都会发出自身的射频频率不同的电磁信号,这样无形中就使得暴露的可能性大大增加。而在F35中,APG-81本身就是一个多功能的射频管理器,它能够把尽可能多的电磁信号统一管理,使用同一射频,这样一来,就能够大大降低被无源探测器发现的概率。

  同时,APG-81雷达还具备强大的电磁伪装和欺骗措施,让对方探测器无法正确感知自己的雷达信号,具体说来,就是“猝发模式”结合跳频/扩频手段。这里简单说一下:

  猝发模式,简而言之,就是指APG-81雷达每一个T/R单元每一次发射的电磁脉冲,都是无规律的,发射时间不固定,发射频率也不固定,所以在对方的雷达探测器看来,F35雷达发出的电磁脉冲,完全是一堆乱码,是无法识别的,更无法稳定截获和跟踪。

  除去猝发模式,F35的机载雷达还拥有跳频/扩频手段。跳频其实很好理解,这两个词已经烂大街了,神马“跳频”电台,原理上都是一样的,没有什么特别新鲜的,就是信号频率一直在无规律捷变,跳来跳去让对方无法稳定截获,但要跳的风骚跳的有效,那就是水平问题了。

而扩频则更进一步,也就是说,F35的APG-81发出的电磁信号里,混杂有大量无意义的“垃圾信号”,这个扩频比例可以达到上千,也就是说,AGP-81发出1000个电磁信号,里面只有1个信号是真正有意义的,剩下的999个都是垃圾信号,当对面的雷达接收机接收到这1000个信号的时候,需要以惊人的计算量去计算,去破解信号。。。而F35真正的雷达信号被淹没在一片“垃圾噪声”之中,无法被有效截获。

  所以说,通过“多功能射频管理”,结合猝发模式,和扩频/跳频技术,F35雷达在低可截获率方面做到了相当高的水准,虽然不可能做到百分百不被敌人发现,但是毫无疑问,之前所谓F35雷达一开机就等于黑夜中打开手电的想法,只能是一厢情愿了。

  除了出色的PLI性能,F35还拥有更加犀利的主动电子干扰能力,前面说过,APG-81不再是一部简单的火控雷达,而是集成了被动探测,电子干扰和通讯等等功能的多功能射频管理器。当F35机身上的电子战接收机探测到敌方的雷达波时,会自动对敌方雷达进行精确定位,引导APG-81雷达或者机身电子战系统对敌方雷达进行精准的电子干扰,使对方无法正常跟踪和锁定自己。

  如下图,F-35 的电子战系统,6 个低可视度电子战天线被内嵌入飞机结构之中,它们分别被嵌入主翼的前、后缘和水平尾翼的后缘,为F35提供360度全向、宽频的保护。这些电子战天线能够准确识别敌方雷达的工作模式,判断其威胁等级并对其精确定位,为F35更加有效的针对性电子干扰提供保证。

好了,我们继续说F35的另外两个神器,光电跟踪系统(EOTS)和机载光电分布式孔径系统(EODAS)

  所谓“光电跟踪系统EOTS”不是什么新鲜东西,苏27的机鼻上和F14的机头下方,都有这个东西。EOTS使战机在雷达不开机的情况下利用红外/光学方式来探测、跟踪目标,这是一种被动探测,本身不发射任何电磁信号,对实现静默攻击十分有利。F35的EOTS系统,能够通过红外/光学模式探测到远距离的地面/海上/空中目标,并跟踪目标为火控系统提供准确目标方位参数,能够实现雷达不开机的静默攻击。在探测地面目标时,其红外成像还拥有4倍放大成像,为飞行员提供更清晰的目标图像。另外 EOTS 系统还集成了激光照射器功能,具有激光定位和照射的能力,可以引导激光指导武器打击地面目标。

  EOTS被安装在F35的机鼻下放,装在一个多边形的蓝宝石玻璃罩中,主要用于对地对海目标的探测和跟踪,由于安装位置的原因,对空探测视场受到很大限制,所以并不常用来对空探测。EOTS实质上就是一个内置的对地攻击吊舱。

  这就是EOTS,安装在机鼻下放,为F35提供对地对海目标精确探测和跟踪,由于安装位置的原因,对空功能不强。

EOTS和F35的头盔显示器结合,可以将探测的红外图像投影在头盔显示器中,让飞行员随时全天候观察到地面目标图像,拥有40度(左右)*30度(高低)的视场角度,同时可选择4倍放大倍率,供更清晰的图像之用。

 EOTS能够将红外图像投影至飞行头盔上,拥有40度(左右)*30度(高低)的视场,并可与头盔随动

飞行头盔中显示的EOTS图像(包含EODAS提供的对空图像)

EOTS的对地模式时,飞行员透过头盔看到的影像

对地模式中,可以选择图像放大功能,以便更好识别目标

再说机载光电分布式孔径系统(EODAS)

  EODAS系统由诺斯罗普-格鲁曼和美国空军实验室联合开发。所谓EODAS,就是6个布满F35机身四周的红外探测器,每个红外探测器的探测视场为90度,6个探测器组合起来,能够提供360度的全向感知,为飞行员提供全向预警(主要针对来袭导弹和敌机),还可以为红外格斗弹提供目标指引。EODAS的探测器视场可以跟随飞行员头盔随动,将获取的红外图像投影至飞行员的头显之上,这样,飞行员就可以拥有一个围绕飞机机身的全景视野,飞行员能够“看透”飞机的底部和侧面,没有任何观察死角。这种技术进步是**性的,从此在空战过程中,飞行员可以不再频繁地剧烈机动以期让自己的视野跟上目标,而只需要扭动脖子,EODAS将随动将外界图像呈现到飞行员眼前,而以前的诸如米格29的战机,虽然也拥有头盔瞄准器,号称看见了就能打着,但是实际上战机依然要频繁剧烈机动,以保证敌机始终处于自己“前上半球”的可视范围之内,假如飞行员肉眼看不到目标,头瞄也是无法起到作用的,而F35的EODAS使得飞行员真正拥有360度无障碍视野,结合大离轴角度、拥有先发射后锁定功能的先进空空导弹,空战的规则很大程度上被彻底改变,不需要再有所谓的“咬尾狗斗”,只需要看到目标,就能够锁定攻击目标!


EODAS系统,周身拥有6个探测器窗口,位置如图(用红圈标注)

6个窗口配合,能够为F35提供周身360度的全向视野和预警


而空前强大的战场感知能力、数据融合能力和信息化作战能力,则是F35的最大亮点,这一点后面再详细说。。。  

事实上,F35C+超黄蜂的组合,对地对海攻击能力的强大是毋庸置疑的,但制空能力,大家都能看出略有不足。虽然在预警机的配合下,超黄蜂+F35C的组合在舰队防空方面不会有问题,但是假如要主动出击,撕开对手的防空网,还是有点困难的。尤其面对中俄这种拥有强大空军和完善防空网的大国,对抗有完备体系支持的诸如苏35,歼10B这一票三代半战机,超黄蜂只能说势均力敌,而F35C虽然有优势,但也没有太大的把握。而随着歼20,T50这样的正牌四代机服役,这种组合基本就是杯具。所以未来面对这种强劲对手,海军独立争夺制空权已经是力不从心了,还得依靠空军配合,强大的帝国海军,已经没有当年的霸气了。 

 但是,海军对此依然不是很上心,霸气没了就没了吧,F35C空战能力不强也凑合,超黄蜂是三代半和空军的F22有代差也凑合吧,因为比起这事,海军还有更烦心的事情,那就是没钱造新船。。。自打冷战结束削减海军经费,海军已经很久没有新船入役了,目前主力舰船都是里根时代建造的,过不了多长时间就要机体趴窝,没有飞机的海军依然是海军,可没有军舰的海军,那是个什么东西?相比F35C+超黄蜂的所谓不给力,海军还是更关注新舰计划。海军不想买那么多贵的要死的F35C全面替换大黄蜂和超级大黄蜂机群,一统甲板,而只是用来替代老掉牙的黄蜂,超级大黄蜂继续生产装备,凑合用到2030年,省下几个钱去造军舰,这才是海军真正急迫要解决的问题。

甚至F35C被枪毙了,海军也无所谓,那正好,不用买F35C了,转身去买F35B,或者干脆全部换成更便宜的超级大黄蜂,又能省下钱去造军舰了,求之不得。什么?超级大黄蜂不给力?劳资连军舰都要没了,还管什么飞机给不给力?!况且,劳资就是全用F4鬼怪,也没谁能动我美国海军一根汗毛!(土鳖海军捧着瓦良格,,含泪发来贺电,差距太大了。。。) 

 这就是F35三个字型号在美军体系中的定位,各个军种情况各不相同,但有共性:  就是F35并不作为制空主力存在,即使在陆战队中,F35也仅仅担负低烈度战役时的主力制空任务,在空军,制空主力是神机F22,在海军中,F35C将和超黄蜂配合作战。F35的强项,是对地对海攻击。  

事实上,在美军体系中,F35就是一架具备一定空战能力的战斗轰炸机,用美国人自己的话说,就是三分空战,七分对地,这个论述还是很靠谱的。  

但是,能把F35当成战轰使唤,是因为美国有F22和超黄蜂,人家有这个资本,而对于美国的一票盟友而言,F35就是他们的一切。。。

前面说到过了,F35在美军体系中的定位,只是一架战斗轰炸机,类似于空军中F16C/D的定位:一款以对地攻击为主,对空空战为辅的战斗轰炸机。  但在盟国体系中,这一条就不再适用了,盟国没有F22这样的神机,也没有美帝那样强大的航母舰队,他们必须依靠F35包打天下,尤其是用来制空,而这就给F35带来了困扰,丫的劳资本来就不是一款制空战机,凭什么?  这个问题问得好,我们就来看看,F35肥电究竟有多少真功夫,可以独自撑起美帝盟国的一片天。  

F35号称四代机,那么我们就来看看,四代机的4S标准,F35完成的如何:  

首先我要声明,本人对所谓标准不太感冒,每个机型都有其实际情况,死套标准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所谓4S还是3S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实际达到的效果,和它能够很好地完成自己的使命。

先看第一个S,隐身性Stealth:  

先借用美国国防部对手头几款隐身机的隐身性能的评价,这个评价是上报国会的 
 B2 全向极低可探测性
  F22 全向极低可探测性
  F35 正面极低可探测性 侧面低可探测性 背面低可探测性
  F117 全向低可探测性  

美军并没有使用具体的数据(说了国会的那帮会计也听不懂),而只使用诸如“极低”,“低”之类的词语来说明大致问题,我不知道具体数据,我也不会瞎编,所以我也只能说明大致问题。  

真正把隐身性能做到极致的,是B2和F22,作为冷战时期重金打造的利器,B2和F22的全向隐身性能非常优秀,所以得到了最高评价:全向/极低。当然,军队没告诉国会,B2的隐身级别其实比F22更高  而F117,作为第一代隐身机,在当年而言无异于是神器,但实际情况是,它仅仅具备全向/低可探测性,相比B2之类的神器,是要落后一代的,面对现在越来越先进的反隐身手段,F117已经不会再像当年那么潇洒了,不过好歹功成身退,留的一世英名在,值了!  

最复杂的则是F35,为了说明F35的隐身性能,军队浪费了最多的墨水,正面/极低,侧面背面则是低,原因很简单,F35的隐身性能无法和F22相比,但为了给国会大爷们交差,只好具体再说明一下:最重要的正面,还是能够达到F22的水准滴~~~所以我们没有浪费纳税人的每一个钢镚。  

总体而言,F35的隐身性能不如F22,更不如B2,但会优于第一代的F117无疑。总体而言,这样的隐身性能依然能够在战场上带来巨大的战术优势,当然面对日益发展的雷达网,F35肯定做不到B2和F22那样的来去自如。  

PS:就一低端战轰,能凑合就凑合吧。。。
再看超机动性:Super Maneuverability   

由于F35的试飞还没有完全结束,也没有参加过相关演习对抗,所以也没人能说个准数。但从最初的设计要求来看,F35的机动性要求不低于F16和F18,美国人本来就没指望用F35来空战,名字就是JSF,联合攻击战斗机,三分空战,七分对地啊,亲们~~~当然这个“不低于”也是有说头的,F22也可以说是“不低于”,但作为商人,洛马肯定不会为标书上没有提到的要求多花上一分钱,所以,普遍认为F35的综合机动性,和F16,F18之类的三代机差不多,是不是认为很坑爹?再次PS:作为一款低端战轰,能有三代机的机动性,满了吧。。。总要把狂风飞豹什么的强不少嘛~~~何况有顶级航电做后盾,空战能力丝毫不差,虐待三代机毫无压力。  

第三个S,超音速巡航能力Super Sonic Cruise   

这个不用看了,这个真没有。。。  
F35设计时就不要求超音速巡航能力,由于F35是单发,而且要求发动机推力大到变态,F135的最大推力接近20吨。。。不开加力时军用推力就有12.5吨,相当于歼10的AL31FN发动机开最大加力时的推力(人比人气死人啊。。。),但如此之大的推力,是用大函道比设计牺牲高速性能换来的,F135的函道比达到了0.57,而F22配备的F119发动机函道比只有0.2,大函道比带来的更大的迎风面积和阻力,加上本来就胖乎乎的机身,F35的高速性能并不出色,最高速度仅仅达到1.6马赫,相比专业制空机动辄2点几马赫的速度,的确逊色不少,但是任何飞机设计都是妥协的产物,想用单发大推力发动机满足超巡的要求,那基本上要求助于天顶星人了。。。  

最后一个,也是F35设计上最大的亮点,高信息优势,这一点值得浓墨重彩讲一讲

上面说了,F22确立的4S标准,F35已经有两个彻底坑爹了,但是我依然可以很负责任地告诉大家,F35是一个很难缠的对手,原因就是最后一个S,高信息优势

  说起信息优势,大家可能就会认为是航电和雷达,那个神马宝石台,大平显,头盔瞄准镜,都已经是军迷们耳熟能详的了,但是如果你认为这个就是所谓信息优势,那就错了,或者太过肤浅。F35这一系列高技术造就的顶级航电的最根本目的,就是达到空前的“战场态势感知能力”,结合“网络中心战”的强大信息互联互通,F35虽然不具备F22那样的平台性能,却依然能够表现出强大的对空对地作战能力!  

首先,什么是“战场态势感知”? 
 
很简单,某种程度上,打仗就和打DOTA一样,你得知道对手在哪儿,自己在哪儿,队友在哪儿,已经战场整体形势如何,这就是最基本的所谓“战场态势”,失去战场态势的感知能力,就等于失去了一切获胜的可能,你可以想象你的英雄视野减半而且不再拥有己方队友和建筑视野,同时对方用挂开全图时的情境。。。那就是瞎猫碰见活耗子,打过DOTA的都明白。这就是战场态势感知的重要性。  

为什么我们说失去地面雷达引导,像歼7这样连雷达都没有的战机上天后就废物一个?为什么历次中东战争,依赖地面引导的苏制战机都会被以色列的美制战机打的抱头鼠窜?为什么南联盟的战机一升空就会被击落?  

原因都只有一个,自身没有完善的战场感知能力,而又失去了地面引导,这等于瞎子丢了导盲犬,面对一个耳聪目明的正常人,此时这个瞎子本身是否强壮根本无关紧要,最后只能彻底歇菜。  

而尽可能提升己方态势感知能力的同时,剥夺对方的感知能力,这个过程,就是“信息战”。也就是剥夺对方的信息获取的能力,而保证己方,能够获得尽可能多的战场信息。

而F35,是如何保证自己拥有空前强大的“战场态势感知能力”的呢?

  首先,F35的雷达,APG-81机载有源相控阵雷达,基本可以认为,APG-81雷达是F22配用的APG-77雷达的缩水衍生版,虽然APG-81的对空最大探测距离只有APG-77的大约2/3,160公里左右,但是APG-81的重量和体积却仅有APG-77的一半。APG-81拥有1200个T/R单元,而APG-77有2000个,APG-81用大约一半的T/R单元达到了APG-77三分之二的探测能力,应该说技术上有所进步。更重要的是,APG-81在对地对海探测能力上,比APG-77高了一个台阶,这也许F35主要作为攻击机的定位是相符合的。虽然160公里的探测距离并不十分出色,但考虑到F35并不以空战为主,所以这个大于大部分三代机的探测水平,还是能够接受的。  

另外,F35的APG-81雷达采用大量的成熟“货架”技术,有效降低了成本,提高了寿命和可靠性,APG-81雷达的成本只有APG-77的一半,而且寿命达到惊人的8000小时,和F35的机体寿命一致,也就是说,F35在整个服役期间内,都可以不更换雷达,这是以往难以想象的。  

F35配用的APG-81有源相控阵机载雷达,1200个T/R单元,用一半的重量和成本,达到了F22雷达越三分之二的对空探测能力。



F22配用的APG-77雷达,直径比APG-81更大,拥有2000个T/R单元,拥有更强大的对空探测能力,但对地对海探测能力不足,但从07年开始加以改进的APG-77-V1改进型雷达在对地对海探测能力上得到了很大提升。



更重要的,则是APG-81空前的“低可截获性能”和“电子干扰”能力。

  所谓“低可截获性”(LPI),就是使用各种技术手段,使得电磁信号更加难以被探测和截获,也就是所谓的“电磁隐身”。所有的雷达,都是辐射源,只要发出电磁信号,就有被对方探测和截获的可能,从而暴露自身位置。这就是以前所谓“F22雷达一开机就等于黑暗中打开手电筒”的说法的由来,而LPI技术,就是要将这种暴露的可能降到最低,以致对方已经被自己锁定,却还懵懂不知。

  F35的APG-81有源相控阵机载雷达,和F22的APG-77一样,不再是一个单纯雷达,而是一个综合性的“多功能射频管理系统”。由于有源相控阵雷达的工作体制,是由许多个独立工作的T/R单元组成,所以相控阵雷达可以将一部分T/R单元用于空战目标探测锁定,另一部分用于电子对抗,另一部分用于通讯,另一部分用于对地探测。。。。等等这些功能可以全部在一个相控阵雷达阵列中同时进行。这是传统机载雷达难以想象的,在以往战机中,雷达就是用来探测和锁定目标,而电磁干扰、电磁信号的探测、监视、通讯等等其他功能,都是由其他不同的设备得以实现的,这些设备分散管理而且都会发出自身的射频频率不同的电磁信号,这样无形中就使得暴露的可能性大大增加。而在F35中,APG-81本身就是一个多功能的射频管理器,它能够把尽可能多的电磁信号统一管理,使用同一射频,这样一来,就能够大大降低被无源探测器发现的概率。

  同时,APG-81雷达还具备强大的电磁伪装和欺骗措施,让对方探测器无法正确感知自己的雷达信号,具体说来,就是“猝发模式”结合跳频/扩频手段。这里简单说一下:

  猝发模式,简而言之,就是指APG-81雷达每一个T/R单元每一次发射的电磁脉冲,都是无规律的,发射时间不固定,发射频率也不固定,所以在对方的雷达探测器看来,F35雷达发出的电磁脉冲,完全是一堆乱码,是无法识别的,更无法稳定截获和跟踪。

  除去猝发模式,F35的机载雷达还拥有跳频/扩频手段。跳频其实很好理解,这两个词已经烂大街了,神马“跳频”电台,原理上都是一样的,没有什么特别新鲜的,就是信号频率一直在无规律捷变,跳来跳去让对方无法稳定截获,但要跳的风骚跳的有效,那就是水平问题了。

而扩频则更进一步,也就是说,F35的APG-81发出的电磁信号里,混杂有大量无意义的“垃圾信号”,这个扩频比例可以达到上千,也就是说,AGP-81发出1000个电磁信号,里面只有1个信号是真正有意义的,剩下的999个都是垃圾信号,当对面的雷达接收机接收到这1000个信号的时候,需要以惊人的计算量去计算,去破解信号。。。而F35真正的雷达信号被淹没在一片“垃圾噪声”之中,无法被有效截获。

  所以说,通过“多功能射频管理”,结合猝发模式,和扩频/跳频技术,F35雷达在低可截获率方面做到了相当高的水准,虽然不可能做到百分百不被敌人发现,但是毫无疑问,之前所谓F35雷达一开机就等于黑夜中打开手电的想法,只能是一厢情愿了。

  除了出色的PLI性能,F35还拥有更加犀利的主动电子干扰能力,前面说过,APG-81不再是一部简单的火控雷达,而是集成了被动探测,电子干扰和通讯等等功能的多功能射频管理器。当F35机身上的电子战接收机探测到敌方的雷达波时,会自动对敌方雷达进行精确定位,引导APG-81雷达或者机身电子战系统对敌方雷达进行精准的电子干扰,使对方无法正常跟踪和锁定自己。

  如下图,F-35 的电子战系统,6 个低可视度电子战天线被内嵌入飞机结构之中,它们分别被嵌入主翼的前、后缘和水平尾翼的后缘,为F35提供360度全向、宽频的保护。这些电子战天线能够准确识别敌方雷达的工作模式,判断其威胁等级并对其精确定位,为F35更加有效的针对性电子干扰提供保证。

好了,我们继续说F35的另外两个神器,光电跟踪系统(EOTS)和机载光电分布式孔径系统(EODAS)

  所谓“光电跟踪系统EOTS”不是什么新鲜东西,苏27的机鼻上和F14的机头下方,都有这个东西。EOTS使战机在雷达不开机的情况下利用红外/光学方式来探测、跟踪目标,这是一种被动探测,本身不发射任何电磁信号,对实现静默攻击十分有利。F35的EOTS系统,能够通过红外/光学模式探测到远距离的地面/海上/空中目标,并跟踪目标为火控系统提供准确目标方位参数,能够实现雷达不开机的静默攻击。在探测地面目标时,其红外成像还拥有4倍放大成像,为飞行员提供更清晰的目标图像。另外 EOTS 系统还集成了激光照射器功能,具有激光定位和照射的能力,可以引导激光指导武器打击地面目标。

  EOTS被安装在F35的机鼻下放,装在一个多边形的蓝宝石玻璃罩中,主要用于对地对海目标的探测和跟踪,由于安装位置的原因,对空探测视场受到很大限制,所以并不常用来对空探测。EOTS实质上就是一个内置的对地攻击吊舱。

  这就是EOTS,安装在机鼻下放,为F35提供对地对海目标精确探测和跟踪,由于安装位置的原因,对空功能不强。

EOTS和F35的头盔显示器结合,可以将探测的红外图像投影在头盔显示器中,让飞行员随时全天候观察到地面目标图像,拥有40度(左右)*30度(高低)的视场角度,同时可选择4倍放大倍率,供更清晰的图像之用。

 EOTS能够将红外图像投影至飞行头盔上,拥有40度(左右)*30度(高低)的视场,并可与头盔随动

飞行头盔中显示的EOTS图像(包含EODAS提供的对空图像)

EOTS的对地模式时,飞行员透过头盔看到的影像

对地模式中,可以选择图像放大功能,以便更好识别目标

再说机载光电分布式孔径系统(EODAS)

  EODAS系统由诺斯罗普-格鲁曼和美国空军实验室联合开发。所谓EODAS,就是6个布满F35机身四周的红外探测器,每个红外探测器的探测视场为90度,6个探测器组合起来,能够提供360度的全向感知,为飞行员提供全向预警(主要针对来袭导弹和敌机),还可以为红外格斗弹提供目标指引。EODAS的探测器视场可以跟随飞行员头盔随动,将获取的红外图像投影至飞行员的头显之上,这样,飞行员就可以拥有一个围绕飞机机身的全景视野,飞行员能够“看透”飞机的底部和侧面,没有任何观察死角。这种技术进步是**性的,从此在空战过程中,飞行员可以不再频繁地剧烈机动以期让自己的视野跟上目标,而只需要扭动脖子,EODAS将随动将外界图像呈现到飞行员眼前,而以前的诸如米格29的战机,虽然也拥有头盔瞄准器,号称看见了就能打着,但是实际上战机依然要频繁剧烈机动,以保证敌机始终处于自己“前上半球”的可视范围之内,假如飞行员肉眼看不到目标,头瞄也是无法起到作用的,而F35的EODAS使得飞行员真正拥有360度无障碍视野,结合大离轴角度、拥有先发射后锁定功能的先进空空导弹,空战的规则很大程度上被彻底改变,不需要再有所谓的“咬尾狗斗”,只需要看到目标,就能够锁定攻击目标!


EODAS系统,周身拥有6个探测器窗口,位置如图(用红圈标注)

6个窗口配合,能够为F35提供周身360度的全向视野和预警
转贴至少也标明一下吧,貌似作者是天涯的春田。
要是我来搞,我会先做海军型,海军型做好后,在此基础上修改改成空军型。海军陆战队继续去买英国二手货。因为陆战队已经沦落到了警察的角色了。好几次打仗没他们份儿了,叫啥呀叫。没仗打的部队,要啥新鲜武器啊。
我们要吸取的教训是,时间就是金钱。千万别把项目弄到搞不完的地步。最大的浪费是拖期。
好文啊
                 
好长,看不完
wujingping 发表于 2013-10-1 22:01
要是我来搞,我会先做海军型,海军型做好后,在此基础上修改改成空军型。海军陆战队继续去买英国二手货。因 ...
AFC和31怎么样


很多人吐槽F35机动性差,所以空战能力弱,只是看到了事实的一部分,尽管F35不追求机动性,甚至放弃飞行员的后向视野(F35的后背高高隆起,而且为了减阻和隐身,座舱也设计的比较矮,飞行员的后向视野很差),但F35在空中依然是个难缠的对手,因为拥有全向视野的F35根本就不需要做剧烈机动,在近距格斗中依然能够抓住机会狠狠咬对手一口。纵使是F22这样的正牌四代机,面对F35,即使是机动性占尽优势,但在近距格斗中依然不能够掉以轻心,依然要打起百分精神。F35在空战中,并不是一个可以任人宰割的角色。

  从图片中可以看出,F35机身后背高高隆起,而且座舱较矮,相比F16这样的气泡座舱,飞行员的后向视野极差,但由于EODAS的存在,飞行员依然可以360度观察空中态势,在空战中并不是一个可以掉以轻心的对手。

在之前2010年的测试中,F35上的EODAS系统成功地探测到了1300km以外发射的一枚二级火箭,并随后对其进行了长达9分钟的跟踪,火箭发动机熄灭。

  在另一次2011年的测试中,EODAS系统再次成功探测并跟踪了一架90公里以外迎头接近的F16战斗机,假如在实战中,EODAS系统会将目标方位数据上传至中央计算器,引导APG-81雷达对目标进行视场2*2度的精确照射,然后发射中距空空弹进行攻击,而此时,敌机很可能连F35在哪里都不知道。

  这就是更强“战场态势感知能力”带来的战术优势。

  歼20之前也被曝光拥有类似的EODAS系统,这是一个可喜的进步,无论如何,能够做到和最顶尖的F35技术同步,这个成绩是值得每个**军迷所自豪的。

  但是就目前而言,F35的EODAS也并不是完全成熟的,还有诸多问题需要解决,目前测试的F35,就存在EODAS在头显上投影图像抖动和延迟(大约0.13秒,设计指标是0.04秒)的问题,头显在夜间的红外图像也有分辨率低,影响目标识别的问题。这些问题,都需要技术人员加以解决。

  在越南战争期间,美军被击落的超过70%的战机,飞行员在被击落之前根本不知道敌人在哪里,或者不知道地空导弹的来袭,而提高战场感知能力,让飞行员第一时间感知到危险的存在并迅速采取应对措施,则是提高战机生存力的重要途径。毫无疑问,依靠APG-81的强大性能和低可截获率,配合先进完善的综合电子战系统,以及**性的EOTS和EODAS,F35自身的战场感知能力将空前强大,由于F35同时拥有电子射频和红外双重监视能力,任何攻击企图都会被F35迅速感知,并快速做出反应,其战场生存能力将极大的增强。以保证F35能够在执行危险的踹门任务时,在敌军上空自由作战。

F35的飞行头盔,极具现代感的设计,像外星人一般,但目前头盔显示器存在不少技术问题还需要攻克



而如此之多的先进电子设备,需要一个先进的综合化航电体系,这也就是所谓的“宝石台”,F35的综合化航电体系以一台高速中央综合核心处理器(ICP)为核心,F35的ICP处理器比F22的更小,更轻,能耗更小,但运算速度是F22的十倍,达到1千亿次/秒。F35上各种传感器通过光纤和中央处理器相连,各种传感器之间的数据也通过核心处理器高度交联,实现综合管理。处理器将大量数据进行后台处理和运算,并将处理结果用最为简洁的方式呈现给飞行员,供飞行员决策。

  在以往战机的航电架构中,各种航电系统分开工作,各自显示各自数据,所有数据一股脑呈现给飞行员,飞行员既要控制飞行姿态,还要空出大脑分析各种数据,然后做出战术决策,飞行员负担极大,严重影响作战效率。F22使用的宝石柱体制,将各种传感器高度联通,大量的数据在后台进行综合运算和分析,把结果直接呈现给飞行员,这样飞行员就得到了极大解放,可以将更多的精力用于空战态势的分析和战术决策。但是,宝石柱体制依然有它的局限,就是存在所谓“功能区”,同一功能区内部的传感器能够综合互联,但还不能真正实现所有不同功能区的传感器的综合互联和管理,而F35拥有后发优势,提出所谓“宝石台”架构,进一步取消所谓“功能区”的概念,将所有各种传感器高度互联,相互配合,综合管理,这种数据在中央处理器中统一运算分析,自动将最佳分析结果呈现给飞行员,飞行员将得到空前的解放,集中精力用于态势分析和战术决策,大量的繁杂数据分析过程实际上交给了机载计算机。

  比如,在传统战机中,光电探测器和雷达是分开工作的,也就是说,光电探测器发现目标后,会将目标数据显示给飞行员,然后飞行员做出判断之后,再控制雷达对目标大致空域进行扫描,找出目标,进行识别,然后做出战术决策,而光电探测器和雷达的数据显示也是分开的,飞行员需要时刻分开盯紧两个显示屏,这种方式费时费力,对飞行员是个巨大考验。而在F35中,两者实现高度互联,光电探测器发现目标后,自动将目标数据上传至中央处理器,处理器再自动控制雷达对目标进行精准扫描,然后对目标进行识别,计算目标相关数据,最后,再将目标的方位和运动轨迹呈现给飞行员,并标注目标性质和威胁等级,所有运算和分析过程全部在后台自动完成,飞行员对空战态势一目了然,可以轻松的做出相应战术决策,决定是躲避,还是电子干扰,还是导弹攻击。

  这就是F35先进航电架构所带来的飞跃,不能只盯着F35的平台性能,而要看到更深层的东西!


如图,F35取消了平视显示器HUD,转而用飞行头盔显示器替代,座舱布局简洁明了,使用一块大型的彩色数字式触摸式液晶显示器,显示器可以根据需要在4种不同显示模式中切换,窗口尺寸也可以自由调节

上面说了这么多,就是想说明一点,F35在平台本身的性能上也许并不好看,但是它的亮点在于众多先进机载传感器和一体化综合航电系统所带来的空前强大的战场态势感知能力,在战场上,F35将是一个耳聪目明的对手,它能够在第一时间感知到各种威胁并采取应对措施,能够比敌人更早的发现对方,这样的对手,纵使有歼20在手,其实也并不好对付。

  其实,大家好才是真的好,F35本身的强大感知能力还不足以让它占据太多的战场优势,而真正强大的,是F35背后的体系——网络中心战。我说过,F35是第一款真正按照网络中心战思维设计的武器,它诞生的意义并不仅仅限于F35平台的本身,而更多的,是昭示着美军作战体系和思维的转变。

  什么是网络中心战?

  网络中心战不是一群上班族军人在办公室里敲键盘,这不是网络中心战或者信息战的本质,我们很多人认为信息战就是在电脑面前狂敲五笔字型,但这种认识我只能说过于肤浅。

  到底是什么,决定战场的胜负?是先进武器,不;是指挥谋略?不;还是所谓的战斗意志?都不是,而是信息!

  信息就是战斗力,信息就是力量的倍增器。在商场中,掌握信息的多少可以决定一个企业的命运,在战场,信息的掌握同样可以决定战场的胜负。

  在战场中,我们始终面临三个问题,自己在哪儿?友军在哪儿?敌人在哪儿?假如能够始终掌握这三个问题的答案,战争就已经赢了一大半。在回答这三个问题的同时,阻止敌人寻找这三个问题答案的过程,就是所谓的信息战。

  在传统作战体系中,指挥架构属于金字塔形,信息的汇总和分发都遵循着这个自下而上的金字塔形,众多的作战平台相互间缺乏互联互通,传统上各个作战平台需要自行获取战场信息,然后自行分配火力进行打击,理论上处于独立作战的状态。虽然每个作战平台都能够获取一定的战场信息,但由于无法相互交换,所以依然处于“战场迷雾”之中。指挥和打击效率都不够理想。



很多人吐槽F35机动性差,所以空战能力弱,只是看到了事实的一部分,尽管F35不追求机动性,甚至放弃飞行员的后向视野(F35的后背高高隆起,而且为了减阻和隐身,座舱也设计的比较矮,飞行员的后向视野很差),但F35在空中依然是个难缠的对手,因为拥有全向视野的F35根本就不需要做剧烈机动,在近距格斗中依然能够抓住机会狠狠咬对手一口。纵使是F22这样的正牌四代机,面对F35,即使是机动性占尽优势,但在近距格斗中依然不能够掉以轻心,依然要打起百分精神。F35在空战中,并不是一个可以任人宰割的角色。

  从图片中可以看出,F35机身后背高高隆起,而且座舱较矮,相比F16这样的气泡座舱,飞行员的后向视野极差,但由于EODAS的存在,飞行员依然可以360度观察空中态势,在空战中并不是一个可以掉以轻心的对手。

在之前2010年的测试中,F35上的EODAS系统成功地探测到了1300km以外发射的一枚二级火箭,并随后对其进行了长达9分钟的跟踪,火箭发动机熄灭。

  在另一次2011年的测试中,EODAS系统再次成功探测并跟踪了一架90公里以外迎头接近的F16战斗机,假如在实战中,EODAS系统会将目标方位数据上传至中央计算器,引导APG-81雷达对目标进行视场2*2度的精确照射,然后发射中距空空弹进行攻击,而此时,敌机很可能连F35在哪里都不知道。

  这就是更强“战场态势感知能力”带来的战术优势。

  歼20之前也被曝光拥有类似的EODAS系统,这是一个可喜的进步,无论如何,能够做到和最顶尖的F35技术同步,这个成绩是值得每个**军迷所自豪的。

  但是就目前而言,F35的EODAS也并不是完全成熟的,还有诸多问题需要解决,目前测试的F35,就存在EODAS在头显上投影图像抖动和延迟(大约0.13秒,设计指标是0.04秒)的问题,头显在夜间的红外图像也有分辨率低,影响目标识别的问题。这些问题,都需要技术人员加以解决。

  在越南战争期间,美军被击落的超过70%的战机,飞行员在被击落之前根本不知道敌人在哪里,或者不知道地空导弹的来袭,而提高战场感知能力,让飞行员第一时间感知到危险的存在并迅速采取应对措施,则是提高战机生存力的重要途径。毫无疑问,依靠APG-81的强大性能和低可截获率,配合先进完善的综合电子战系统,以及**性的EOTS和EODAS,F35自身的战场感知能力将空前强大,由于F35同时拥有电子射频和红外双重监视能力,任何攻击企图都会被F35迅速感知,并快速做出反应,其战场生存能力将极大的增强。以保证F35能够在执行危险的踹门任务时,在敌军上空自由作战。

F35的飞行头盔,极具现代感的设计,像外星人一般,但目前头盔显示器存在不少技术问题还需要攻克



而如此之多的先进电子设备,需要一个先进的综合化航电体系,这也就是所谓的“宝石台”,F35的综合化航电体系以一台高速中央综合核心处理器(ICP)为核心,F35的ICP处理器比F22的更小,更轻,能耗更小,但运算速度是F22的十倍,达到1千亿次/秒。F35上各种传感器通过光纤和中央处理器相连,各种传感器之间的数据也通过核心处理器高度交联,实现综合管理。处理器将大量数据进行后台处理和运算,并将处理结果用最为简洁的方式呈现给飞行员,供飞行员决策。

  在以往战机的航电架构中,各种航电系统分开工作,各自显示各自数据,所有数据一股脑呈现给飞行员,飞行员既要控制飞行姿态,还要空出大脑分析各种数据,然后做出战术决策,飞行员负担极大,严重影响作战效率。F22使用的宝石柱体制,将各种传感器高度联通,大量的数据在后台进行综合运算和分析,把结果直接呈现给飞行员,这样飞行员就得到了极大解放,可以将更多的精力用于空战态势的分析和战术决策。但是,宝石柱体制依然有它的局限,就是存在所谓“功能区”,同一功能区内部的传感器能够综合互联,但还不能真正实现所有不同功能区的传感器的综合互联和管理,而F35拥有后发优势,提出所谓“宝石台”架构,进一步取消所谓“功能区”的概念,将所有各种传感器高度互联,相互配合,综合管理,这种数据在中央处理器中统一运算分析,自动将最佳分析结果呈现给飞行员,飞行员将得到空前的解放,集中精力用于态势分析和战术决策,大量的繁杂数据分析过程实际上交给了机载计算机。

  比如,在传统战机中,光电探测器和雷达是分开工作的,也就是说,光电探测器发现目标后,会将目标数据显示给飞行员,然后飞行员做出判断之后,再控制雷达对目标大致空域进行扫描,找出目标,进行识别,然后做出战术决策,而光电探测器和雷达的数据显示也是分开的,飞行员需要时刻分开盯紧两个显示屏,这种方式费时费力,对飞行员是个巨大考验。而在F35中,两者实现高度互联,光电探测器发现目标后,自动将目标数据上传至中央处理器,处理器再自动控制雷达对目标进行精准扫描,然后对目标进行识别,计算目标相关数据,最后,再将目标的方位和运动轨迹呈现给飞行员,并标注目标性质和威胁等级,所有运算和分析过程全部在后台自动完成,飞行员对空战态势一目了然,可以轻松的做出相应战术决策,决定是躲避,还是电子干扰,还是导弹攻击。

  这就是F35先进航电架构所带来的飞跃,不能只盯着F35的平台性能,而要看到更深层的东西!


如图,F35取消了平视显示器HUD,转而用飞行头盔显示器替代,座舱布局简洁明了,使用一块大型的彩色数字式触摸式液晶显示器,显示器可以根据需要在4种不同显示模式中切换,窗口尺寸也可以自由调节

上面说了这么多,就是想说明一点,F35在平台本身的性能上也许并不好看,但是它的亮点在于众多先进机载传感器和一体化综合航电系统所带来的空前强大的战场态势感知能力,在战场上,F35将是一个耳聪目明的对手,它能够在第一时间感知到各种威胁并采取应对措施,能够比敌人更早的发现对方,这样的对手,纵使有歼20在手,其实也并不好对付。

  其实,大家好才是真的好,F35本身的强大感知能力还不足以让它占据太多的战场优势,而真正强大的,是F35背后的体系——网络中心战。我说过,F35是第一款真正按照网络中心战思维设计的武器,它诞生的意义并不仅仅限于F35平台的本身,而更多的,是昭示着美军作战体系和思维的转变。

  什么是网络中心战?

  网络中心战不是一群上班族军人在办公室里敲键盘,这不是网络中心战或者信息战的本质,我们很多人认为信息战就是在电脑面前狂敲五笔字型,但这种认识我只能说过于肤浅。

  到底是什么,决定战场的胜负?是先进武器,不;是指挥谋略?不;还是所谓的战斗意志?都不是,而是信息!

  信息就是战斗力,信息就是力量的倍增器。在商场中,掌握信息的多少可以决定一个企业的命运,在战场,信息的掌握同样可以决定战场的胜负。

  在战场中,我们始终面临三个问题,自己在哪儿?友军在哪儿?敌人在哪儿?假如能够始终掌握这三个问题的答案,战争就已经赢了一大半。在回答这三个问题的同时,阻止敌人寻找这三个问题答案的过程,就是所谓的信息战。

  在传统作战体系中,指挥架构属于金字塔形,信息的汇总和分发都遵循着这个自下而上的金字塔形,众多的作战平台相互间缺乏互联互通,传统上各个作战平台需要自行获取战场信息,然后自行分配火力进行打击,理论上处于独立作战的状态。虽然每个作战平台都能够获取一定的战场信息,但由于无法相互交换,所以依然处于“战场迷雾”之中。指挥和打击效率都不够理想。

而网络中心战,就是要依靠成熟可靠的网络,将所有作战和指挥平台相互交联,所有的作战单位,大到一艘军舰,一个指挥所,小到一辆坦克甚至一个单兵,都将是这个网络中的一个节点,通过网络的互联互通,每个节点都能够在作战网络中共享战场信息。从而使战场传感器、指挥中心与火力打击平台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联合作战。在这个网络中,每个传感器获取的战场信息都将被共享,战场态势在每个单位前都将一目了然,战场迷雾将被剥去,这就是每一个指挥官梦寐以求的“单向透明”。

  在网络中心战中,每个作战单位都不再是一个无足轻重的小角色,他们将能够获取足够的战场信息,明白自身的处境和需要做的事情,战斗自主性和目的性将极大提高;各个战斗单元的协同作战将更有效率,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内集中更多的火力对目标进行协同攻击;由于对战场态势时刻拥有全面的掌握,资源、火力和兵力调配也将更加快速和有针对性;

  这就是网络中心战的威力!你可以说我能写完这篇文章全靠百度和谷歌,因为这就是网络和信息的威力。。。

  而F35,就将是这个网络中的一个重要节点,其强大的战场感知能力和信息融合能力,使得它将是美军未来作战体系中的重要构成之一。F35所获取的各种战场信息将不再被本平台所独享,而将通过可靠的数据链在整个作战网络中共享。美国海军首先提出“协同交战”理念,将F35C摆在重要位置,使其和舰载预警机、舰艇、F18E/F超黄蜂等平台实现信息的高度互联互通,彼此协同作战。即使F35C或者F18E/F本身平台性能并不出色,但实际表现出的战斗力,将会因为信息共享而倍增。

  在网络中心战这个体系中,F35将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不要再幻想用歼20随时随地单挑式的完爆F35,那只是一厢情愿,F35将和其它作战平台有机结合,成为一个整体,战场态势将实时共享,理论上来说,一个人看见就等于所有人看见,它永远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上面说了那么多,是从4S标准来看的,对广大童子们有点遥远,那么下面就来的实际的,看看F35的实际作战能力。

  F35做为一款以对地对海打击为主的“低端”四代机,其武器选单是非常丰富的,武器挂载能力也十分强大,有图有真相

  F35的挂载方案示意图,中间的梯形区域,是指内置弹仓可以挂载的武器;而旁边的,则是可选的外挂武器,可以看出F35的挂载方案很丰富

  对付F35,我们需要的是一整套体系!而不仅仅是歼20!


内置弹仓:可以选挂   2000磅(900公斤)JADM精确制导炸弹;(GPS+INS复合制导)
  1000磅(450公斤)JADM精确制导炸弹;
  500磅(225公斤)JADM精确制导炸弹;
  500磅(225公斤)激光制导炸弹;
  2000磅(900公斤)JADM增强钻地炸弹;
  500磅(225公斤)激光制导钻地炸弹;
  SDB小直径精确制导炸弹;
  AGM-154A/C型联合巡航导弹,其中A型用于对地打击,C型用于对海反舰;
  硫磺石反坦克导弹;
  AIM120C/D型中距空空导弹;
  AIM132先进近距空空导弹;
  还有AIM-9X BLOCK2 先进近距空空弹(这个还没完成系统整合,是个2~3年的未来时,目前AIM-9X还只能外挂)   

够强大了吧?一个不大的内置弹仓,却能够兼容相当多的对地对空对海武器,保证F35在不破坏隐身性能的情况下携带合适的弹药进行各类杀人越货,以及踹门活动,对空可以打飞机,对地可以拆房子,对海可以爆海盗,这项任务都可以使用内置隐身弹仓完成。认为F35不能隐身的童子,只能说喷错了地方。。。   

在常规任务中,F35将全部使用内置隐身弹仓,和F22的隐身弹仓不用,F35只有在机身前下部的两个呈“人”字形分布弹仓,没有位于两侧的近距格斗弹仓。F35的弹仓不宽,但很深,用来装大直径的武器,比如2000磅大BOMB和反舰导弹。而F22的弹仓很宽,但由于设计之初只考虑安装空空导弹,所以很浅,装不了大型炸弹,所以美帝无奈,只能专门为F22研制了SDB小直径炸弹,虽然也能做暴齤力拆迁,但面对又坚固防护的目标,还是力不从心的。这时候就需要专业强拆户——F35出马了,从2000磅到1000磅再到500磅再到SDB,从大到小总有一款适合你,因材施教,保证不再您身上多浪费一磅炸药。。。堪称拆迁模范、钉子户克星!   

如图,F35的标准挂载:左右弹仓一共2枚2000磅JADM炸弹和2枚AIM-120C/D中距空空弹(也可以换成AIM-132近距空空弹),此时武器载重大约为2吨,这就是典型的隐身踹门任务。内置弹仓能够保证F35在隐身的条件下在对方防空网中游走,2000磅的重磅炸弹可以保证将敌人重点防护的乌龟壳炸上天,而AIM-120导弹也能够在敌机拦截时用来攻击敌机,即使打不着,也要恶心你一下。这就是所谓的“踹门”。

图中可以清楚地看到F35内置弹仓的位置和摸样,立即内挂的2枚炸弹和2枚空空导弹(空空导弹挂在舱门上)


然后在如图:假如不需要踹门,而是要出门打群架,肿么办?木关系,可以不挂炸弹,全挂导弹。此时的F35可以在弹仓中加装6枚AIM120中距空空弹,或者4枚AIM-120 + 2枚AIM-132近距空空弹,形成4中2近的空优挂载。由于AIM-9X/BLOCK2目前还在试验中,所以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出现在F35的内置武器选单当中。

  在洛马宣传片中出现的F35纯空优挂载,两个弹仓个3枚AIM120空空导弹,一共6枚

还有这个,更加清楚一些,表现出F35拥有一定的不平衡挂载能力,把下面的2000磅炸弹换成2枚导弹,就是上面所说的6枚空空导弹的空优挂载了。当然也可以把AIM120中距弹换成AIM132近距格斗弹,看任务需求了

注:上面那图其实是PS的,在炸弹上面PS了两枚导弹,但是大家还是可以看出未来纯空优挂载的模式

  目前的F35还只能内置4枚导弹,因为图中的可挂两枚导弹的复合挂架还在研制中,将在未来几批F35中使用,虽然目前没有,但是谁都知道美国人的这个将,要比印度的人靠谱
什么?一共才6枚导弹?2枚炸弹,不给力啊!我们要更多蛋蛋!!!

  好吧,当敌方防空力量受到重创,F35已经不需要隐身保护的时候,它只要在附近找一个电话亭,对,电话亭,就能够鸟枪换炮了~~~使用6个机翼挂架后,F35将变成一架拥有超过6吨载弹量的炸弹卡车!

  看图,F35的极限对空和对地挂载,数一数,一共12枚中距空空弹和2枚近距空空导弹;或者8枚集束炸弹+2枚2000磅炸弹+2枚中距空空弹+2枚近距空空弹。。。

什么叫炸弹卡车?介个,就叫炸弹卡车!PS:当然,这只是一个极限能力的展示,并不代表F35用的到,挂上这么多东西,机动性是不用指望了,和其他任何飞机的所谓“极限挂载方案”一样,只是拿来做广告的,真正的话八百年也不见得用的上一次。。。

  由于外挂武器不再考虑尺寸和隐身,所以这时的武器选单就更加丰富了,再把这个图贴一遍,我懒得挨个介绍了,反正美帝和盟友们常用的板砖就在里面,还有副油箱和机炮吊舱、、、、

什么?机炮吊舱?F35没有机炮么?!

  额。。。对,除了F35A空军版之外,F35B和C都是没有内置机炮的,假如需要用机炮突突就凑合着用吊舱吧。。。当然,影响隐身和飞行性能是必须的,而且外挂吊舱的炮口校正是个问题,可能大不太准。

  在三型F35中,只有空军的A型拥有内置固定机炮,B和C都没有

有人说F35B没有机炮是因为升力风扇占了内置机炮的位置,其实不对,C型没有升力风扇也一样没机炮嘛,那是为什么呢?

  呵呵,这里涉及到一个军种习惯的问题,F35研制过程中海军和陆战队决定把内置机炮去掉,这样就可以把机炮的位置空出来做油箱,增加航程。但空军坚决抵制这种做法,因为这帮空军大佬大多参加过越战,对越战F4没有机炮的惨痛教训终身难忘。。。在上世纪60年代,由于受“导弹万能论”和“机炮无用论”的影响,新装备的早期型F4C“鬼怪”战斗机直接去掉了机炮,纯导弹的干活,有导弹就完爆越南小猴子了,要什么机炮啊?新潮的很~~但是飞行员开着这种没有机炮的F4C上了战场才发现坑爹坑大发了,由于早期的空空导弹可靠性极差,也没有先进的火控系统保证攻击的有效性,所以命中率低得碉堡,AIM-7空空导弹命中率才不到5%。。。响尾蛇也好不了多少。经常是打光了导弹对面越南人的米格21和米格19还在漫天乱窜,导弹打光了,人家冲到跟前,才发现自己居然没有机炮,这下子飞行员们顿时无比纠结。。。实际上被解除了武装的F4C自然是被各种爆各种狠K各种悲催,后来临时加挂了机炮吊舱凑合,但也不理想。直到F4E装备,才装回了机炮。

  由于有这般悲惨经历,所以空军对任何试图去掉内置机炮的行为都是一百二十个不答应,宁可占油箱位置也要机炮,就算八百年用不上这东西也不能去掉!海军和陆战队没有此等惨痛经历,所以去掉也就去掉了,反正现代导弹已经今非昔比,打光导弹人家还在乱窜的情况应该不太多见了。

F35的机炮吊舱,多发几张
看机腹中线,就是机炮吊舱了



另外再发一张F35内部弹仓的图片,可以看出不大,但很深,内部管线非常复杂

F35外挂武器的测试图片,可以看到外挂方案,从左到右依次为:AIM-9X近距空空导弹;2000磅JADM炸弹;双联CBU-99集束炸弹;单枚CBU-99集束炸弹(不平衡挂载);2000磅JADM炸弹和AIM-9X近距空空导弹

奉送一张F22使用外部挂架进行测试的图片,看来F22也不隐身了,,,,(╯﹏╰)
F35在作战中,不会像F22那样依靠自己强大的单机性能横冲直撞,而会依托整个作战体系,充分发挥自身强大的战场感知能力和信息融合能力,力求在战场上时刻保持信息优势,眼观六路,做到先敌发现,从而占据主动。空战中,最为被动的局面就是打又打不过,躲又躲不了,而F35之所以如此强调感知能力和信息化作战能力,就是要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依托整个信息化作战体系,F35能够随时占据主动,能战则主动出击奋力一搏,不能战,则主动规避召唤队友,作战上显示出相当的灵活性。

  在超视距空战中,F35是一个强劲的对手,由于雷达性能强大,综合各种电子战设备,更有依托的作战体系支援,F35很大程度上能够做到先敌发现,随后占据有利位置,而自身拥有隐身和电子干扰两个利器,对方要想先发现并跟踪F35是很困难的。在超视距空战中,先敌发现是关键,只要先发现对方,就能提前占位做好作战准备,即使单机能力稍差,也能够占据很大的主动。很多人认为空战就是比谁的雷达探测距离远,其实这是很片面的,空战不是一对一单挑,也不是相互开着雷达互相照射。

  首先,双方都不是单机对战,而是由一整套体系支持,F35所代表的网络中心战概念,就是要在战场上达到空前的信息融合,达到一个人看见,所有人看见的效果,力求战场的单向透明。这一点要应对,则别无选择,只有建立起一套相对应的先进作战体系,否则就是双拳难敌四手,就算单机性能逆天,也只会被群殴致死。在网络中心战中,配合拥有双向数据链的AIM-120D导弹,F35可以做到“发射后不管”,锁定目标发射导弹后,就可以闪人,不给对手接近自己的机会,中继制导则交给友机(这就是传说中的A射B导),自己则去准备下一场了。这样一来,纵然你数量占优甚至单机性能占优,但你始终近不了身,又有何用呢?只能被动挨K。。。


其次,要有完善的态势感知能力,雷达只是这种能力的组成部分之一,更重要的还有各种传感器和探测器;假如仅仅靠机载雷达去感知战场的态势,那么战机就如同在黑夜中打着手电寻找目标,既无效率,又容易暴露。F35拥有电磁/红外双重感知能力,除去APG-81的强大探测能力,还有各种电子传感器对敌机进行被动探测定位,还有EODAS提供数十公里的360度全向探测预警,再依托网络中心战的强大威力,F35在战场上始终比对手先发现对方,看得远,看得清,看得准,这样即使打不过,也能躲的了,大大提高了自身的战场生存能力。

  第三,要有强大的电子战能力,在空战中,敌我双方都必然使劲浑身解数让对方无法锁定自己,除了机动摆脱,还有就是利用各种干扰手段干扰对方的雷达和电子设备。F35在这一点上比F22更进一步,本身的隐身外加强大的主动电子对抗手段,对方各种雷达很难稳定截获和锁定F35。在一次实机对抗中,F35的APG-81雷达就将F22的APG-77雷达干扰到无法正常工作,后来F22用ALR-94救场,才避免了最后的尴尬局面。在中距空战中,F35的强大电子战能力,是能够为它带来很大战术优势的。

  第四,要有先进的导弹作为攻击保证,说了这么多废话,如果没有导弹,就是再牛逼的飞机,也是废柴。美国的空空导弹方面一直独领风骚,从经典的AIM-7麻雀到现役的AIM-120,再到永恒的传奇AIM-9响尾蛇系列,美国人的空空导弹一直处于世界顶尖水准。而F35将要配备的,则是最为先进的AIM-120C7和未来的AIM-120D,AIM-120C7最大射程达到120公里,而据称AIM-120D采用GPS数据修正技术之后,最大射程较C7提升了50%,达到接近200公里!而目前诸如俄罗斯R77,中国PL12之类的之流空空弹,最大射程只有大约80公里,一长一短,差距相当明显,更不用说命中率和抗干扰之类的软指标了。

最后,还有平台的飞行性能,在超视距空战中,对平台本身的飞行性能的要求已经降到次要,但并不意味着不再需要平台性能,中国曾经有一段时间流行“平台2倍,航电4倍,导弹8倍”的说法,也就是平台性能提升一倍,综合作战能力只能提升二倍,而航电和导弹则能带来四倍和八倍的提升,在这种指导思路下,诞生了歼8F这样的怪胎,二代机的机身塞进了三代机的航电和导弹,但是事实上并没有发挥出所谓4倍或者8倍的功效,在演习对抗中,歼8F依然被苏27这样航电比8F还要落后的三代机完爆。这就是平台性能的价值。在中距空战中,首先要做的是抢位,抢占有利位置,没有优异的平台性能,就抢不赢对手;然后会伴随着剧烈的机动规避动作,平台性能差,就可能被别人甩掉;发射导弹前,要加力冲刺,给导弹带来尽可能高的初速度,提高导弹的射程和能量。。。超视距空战,平台机动性能依然重要,但只是不如近距格斗时那样明显罢了。

  而F35本身的平台性能并不优秀,F35A的飞行包线大致能够达到F16的水平,这相比三代机并不差,虽然高速能力比较渣,但是本身导弹所拥有较大的射程优势。

  总之,在超视距空战中,由于F35拥有的隐身性能,大大压缩了对手的发现距离,加上APG-81和各种先进探测器/传感器,依托网络中心战的数据共享,F35能够做到先敌发现,先敌反应,在空战中占据主动。随后强大的电子战能力和先进的空空导弹,更加保证了这种优势能够继续保持。

  面对众多三代机,F35在超视距空战中的优势非常明显,但是面对歼20这样的四代机,F35的情形将相当尴尬,单挑是挑不过的,只能依托体系,能躲就躲,不能躲就召唤队友群殴之。但是,假如歼20也拥有相对应的体系,拥有强大态势感知能力,而且也能够召唤队友支援呢?或者F35失去了这个体系的支持呢?那么毫无疑问,F35将彻底杯具。。。

  这就是我为什么一直强调,F35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它背后的一整套体系的原因了,再说一遍,单纯比较单机性能毫无意义,对付F35也好,F22也好,需要的不只是歼20,而是一整套体系!

虽然说超视距空战已经成为现代空战的主要模式,但是超视距不能解决一切问题,据统计,AIM-120导弹目前在各种实战中的命中率大约只有46%,考虑到这些战绩都是在一边倒的战争取得的,所以还有水分可以挤。美国人自己说,在一场势均力敌,双方都拥有先进战机和完备体系的空战中,AIM-120中距导弹的命中率可能要下降到20%以下。也就是说,就目前的技术而言,超视距空战能够带来巨大优势,但远不能解决问题。近距空战依然无法避免。

  说到近距格斗,F35就该比较纠结了,原因很简单,丫太肥了。。。谁都知道肥鸡必然不灵活,纵然有推力19吨的发动机神器助阵,但F35依然只有相当于F16的三代机的机动性,离四代机超机动,相差甚远。F35由于有EODAS提供全向视野,这一点相比三代机而言是个巨大的优势,但这种优势并不明显,近距格斗是非常危险的,落后战机在近距格斗时并不像超视距空战时那样毫无机会。总之,F35是会尽力避免近距格斗的,利用强大的态势感知能力和信息优势,时刻和敌机拉开距离,把空战引向对自己有利的超视距状态,才是F35的基本战术。

  当然,面对歼20这样的四代机,近距格斗的话,F35虽然说不是完全没有机会(假如歼20一个不留神的话,还是有可能被F35反咬一口的),但是基本上来讲,可以洗洗睡了。。。

  假如近距导弹格斗还不能解决战斗,那就是传说中的炮战(Gun fight)了,这个就没什么电子干扰信息战了,纯粹就是飞机性能和飞行员素养的比拼,F35A拥有类似F16的机动性能,炮战和大部分三代机还是可以势均力敌的,而面对苏35、双风之类的三代半战机,可能要吃亏,再面对F22,歼20这样的四代机,额。。。洗洗睡吧。另外,考虑到只有F35A才有固定机炮,B和C假如又没有机炮吊舱的话,直接省略上面的文字,跑路吧。。。

  上面说了这么多,大家应该对F35的空战能力有一个大致概念了,也就是在体系支持下,利用自己隐身优势,配合强大的态势感知和电子对抗能力,外加先进的空空导弹,F35在超视距空战中相对三代机优势相当明显,不客气的说可以把三代机打成一边倒,什么台风单挑F35,苏35C强过F35的牛皮,大家听听就好。但是面对四代机,依托体系支持,F35依然可能奋力一搏,虽说单挑要吃亏,但有网络中心战带来的信息优势,倒不至于打成很难看的交换比,美国人的诸多盟国抱着干爹的大腿,用F35倒还是可以和歼20拼一拼的,毕竟人家有数量优势啊。。。

  另一方面,F35的近距格斗能力不强,虽然拥有360视野,但仅仅相当于F16的机动性能还是一个巨大的缺陷,面对拥有真正超机动性的四代机,更是会被打成一边倒。正因为如此,F35才会如此强调态势感知能力和网络中心战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够拉开和敌机的距离,不给敌机近身的机会,和敌机进入近距格斗是F35在空战要极力避免的,和F22一样,虽然F22拥有超群的机动性,但F22依然会尽力避免和三代机陷入缠斗,这并不是因为F22近距格斗就不如三代机,而是四代机的更大优势,在于超视距空战。时刻保持良好的态势感知,和敌机拉开距离,让空战始终保持在对自己有利的超视距状态,扬长避短,才是F35的基本战术。

F35的对地攻击能力,应该说是相当强悍的,从隐身踹门,到战场遮断,再到近距支援,都可以较为出色的胜任。美军将其用来和F22,F/A-18E/F搭档,依然可以保持强大的作战能力。但是,也只有美军才有能力和资格把F35当做对地攻击机使用,在广大盟国手里,F35还要承担其空战制空的任务,虽然F35面对三代机依然拥有较大的空中优势,但是面对日益临近的潜在对手的四代机,F35的制空能力收到了广泛质疑,F35能够有效对抗歼20?这一点,让众多盟国和美国人自己,都感到非常的纠结。

  说到这里,有必要开始介绍一下F35项目中诸多堪称悲催的盟国,F35项目的坑爹之处,在他们身上显露无疑

  JSF是一个“国际合作项目”,所谓合作,大家都懂的,就是盟国出钱美帝出技术,这种广泛的合作模式其实对美帝来说也是第一次,这是有深刻原因的。

  冷战结束之后,美国人也开始反省自己在冷战时期的军工研制和生产制度,在美国,军事装备研发和采购成本无节制攀升的问题非常严重,当年的F22,A12,科曼奇等等项目都存在这种问题,在冷战时期,出于国家安全这个至高无上的目的,美国纳税人能够容忍这样的状况,但是当冷战结束之后,苏联这个最大的对手已经飞灰湮灭,那么成本无节制攀升这个老大难问题,就变得非常凸显。另外,冷战结束之后,裁军成为很现实的问题,包括美国在内,对高新装备的采购需求都大大缩减,而采购量越小,成本就会越高,而高成本反过来又会进一步压缩采购量,典型的恶性循环。


于是美国人的军工开始转型,开始广泛的国际合作,以前美国出口军事装备,大多是独立研制,前期的费用和风险都由美国人自己承担,成功的机型能够大量出口,不成功的则全部由美国人自己买单。冷战结束后,这种状况改变了,美国人开始在项目之初就大量邀请盟国“共同开发”,名义上是“共同开发”,但实际上,盟国还是掏钱买整机的角色,美国人永远是绝对的主导。

  这种模式能够极大的分摊前期研制费用和风险,毕竟项目是大家出钱。而且这种模式能够绑定用户,不愁用户以后不采购,先把人诳住再说,就算项目最后不如预期,但由于不想前期投资打水漂,外加慑于美国盟主的地位,盟国们依然会照单全收。这样一来,项目在刚刚启动的时候就能够拿到一大批意向订单,这对增加投资者信心,降低单机成本非常有利,而更低的成本,和投资者的信心,又能够激发出更多的潜在订单需求,这样一来,整个项目就走上了一个良性循环的道路。这一点,美国的军工企业和社会上的普通企业别无二致,商业操盘能力很强,这一点,是很值得我国军工企业好好研究学习的。

  但这种模式也有一个副作用,就是人多嘴杂,众口难调。由于各个合作伙伴一开始就介入前期投资和研发,所以他们必定会提出自己的要求,这些要求美国人不可能完全不考虑,每个国家的实际情况和需求都不一样,结果就是F35活生生变成了“春晚”,谁都要满足变成了谁都满足不了。。。F35这一款机型上承担的东西太多了,以至于不堪重负,这才是F35为什么诞生的如此纠结的最根本原因。

  此外,虽说在技术层面上美国人是唯一的主导,但是盟国也都不是省油的灯,他们也都想尽可能的通过“合作”能捞一点是一点,比如英国就提出想在本国建立F35的组装车间和维护中心,意大利则提出要参与部分机体构件的生产,以色列最牛逼,最低一级的合作伙伴,居然提出要和美国一起开发F35双座型。。。甚至连日本这种不是JSF项目合作方的用户,也提出一些技术索求。。。美国人自然不可能照单满足盟国的需求,最多只能分出有限的机体部件给盟国生产,核心技术是想都不要去想的,而这种本应由外交部去扯皮的事情,国防部的那群老丘八和洛马的书呆子们自然无法妥善处置,于是盟国对美国在技术合作上的抠门大加吐槽,这些扯皮和争吵大大挫伤了合作者的投资信心,竞争对手波音也趁机煽风点火,于是关于F35在这方面的负面消息一直就没停过。。。不得不说,作为一个树大招风的国际合作项目,洛马和国防部项目组的媒体公关工作,可以说是差到极点,应该被列为反面典型。

  做大哥,的确不容易啊。。。

目前投资参加JSF项目的,一共10个国家,从内到外以投资数额和采购数量为标准,分为4个等级(让我想起印度的种姓制有木有啊。。。)

  第一级合作国:英国(唯一一个),为项目注资25亿美元,并拿出垂直起降技术,直接参与F35B的研发;英国可以在项目的性能要求上拥有发言权(当然只能提出要求,至于人家美国人鸟不鸟,那是另一回事,也无权直接插手研发)

  第二级合作国:意大利和荷兰,分别注资10亿和8亿美元,占总投资的大约5%,这个级别,没有技术股参股,只对性能要求有很有限的发言权(至于人家美国人鸟不鸟,依然是另一回事)

  第三级合作国:有权查阅开发资料。。。这个级别的国家有加拿大、土耳其、澳大利亚、挪威和丹麦,他们的注资大约在1亿多美元,加拿大最多(4亿),这些国家,基本上就是花钱买了张资料室的门票而已

  第四级合作国:也就是优先顾客,什么发言权也没有,但是美国人将保证他们能够优先获得F35战机,这个级别的有以色列和新加坡,出资5000万美元。

  大家可以看出,这压根就不是什么国际合作,整个就一B社会。。。美国人是陈浩南,英国人是山鸡,剩下的依此类推,美国人拥有绝对的主导权,除了英国人之外事实上哪个国家也没有办法对F35有真正的影响力(英国人的影响力实际也极为有限)。当初JSF项目被洛马和美国人吹的无比美好,一款既能对地又能制空,单价只有3000万美元的神机,外加大家对如日中天的美国大哥无比崇拜,自然拼了命注资参与。结果一脚踩下去,才发现是个大坑。。。尼玛太坑爹了。。。

  由于JSF项目因为各种原因一直问题不断,外加波音这个**一直在旁边煽风点火,于是大哥和小弟之间的争吵从未有过停歇,尤其在2006年~2009年这段时间,是矛盾最为突出的时期,什么超重问题,超支问题,航程短,烧灼甲板等等,都是那段时间暴露的,其实按照正常的战机研制规律,样机刚出的时候都是问题集中爆发的时期,这没有什么好大惊小怪的,慢慢解决便是,但是无奈JSF树大招风,人多嘴杂,搞得盟国怨声载道。通常的情形是,国会向国防部问责相关情况,而国防部顺脚把皮球往JSF项目部一踢,而JSF项目组却一次又一次的保持沉默,只有洛马最后才站出来“澄清事实”,但很显然,洛马的“一面之词”是没有人相信的,于是很多本来没有,或者已经得到妥善解决的问题,都变成了F35的所谓“缺陷”。冤么?其实大家都冤,没办法,树大招风,公关不力啊。。。


在诸多盟国当中,最为悲惨的应该是英国,英国人在JSF项目上的苦逼,简直比美国人的苦逼还要苦逼。。。

  英国人当初和美国人一起搞超级鹞式,后来1985年项目完蛋,美国人一脚把英国人踹开开始单干,后来几经波折美国人提出JSF项目,三军通用,并且在项目启动之后力邀英国参加项目。英国人一看,哟呵,好东西啊~于是拿出了自己的垂直起降技术,参了技术股,共同研制F35B,同时英国人计划购买130多架F35B,用来替代航母上的鹞式垂直起降战机。

  但是随后,F35B问题缠身,尤其是超重和航程短的问题尤其严重,在2009年完成减重设计之前,F35超重接近一吨!简直无法忍受,本来期望最早装备部队的B型成了最拖后腿的。。。而美国人在技术合作上的霸道也让英国人极其不爽,英国人要求美国开放源代码,但美国人的回答很简单,没门。。。

  由于鹞式已经接近退役极限,英国人已经把全部鹞式退役,而本计划2008年形成初始战斗能力的F35到现在才刚刚装备部队,等到英国人购入F35B并形成战斗力,估计要到2020年,也就是说目前大英帝国的航母,至少要裸奔8年。。。

  F35B问题不断,而经过减重设计后的F35B性能也依然无法满足需求,F35B是海军陆战队型,设计之初就只能满足低强度空中战役的需求,这种“半残废”的舰载机是无法满足英国人的需求的。于是英国人在2011年果断转进,放弃F35B,转投F35C。而之前由于配备垂直起降的F35B,所以在建的伊丽莎白女王号没有使用弹射器,而现在又被迫更改设计,把甲板拆了装上蒸汽弹射器。

  但是让人无比崩溃的是,就是在2011年,F35B终于解决了大部分技术问题,并在2012年开始进入美军服役,而此时F35C居然成了最危险的型号,由于F35C着陆尾钩存在设计问题,连续8次甲板着陆都告失败,目前正在返工,何时能解决问题谁都没谱,外加美国海军对F35C并不是太上心,抱着没了就没了的态度。更要命的是美国海军已经在评估F35B和F35C之间下马一个的后果,目前F35A和F35B已经进入部队服役,基本没有被砍掉的危险了,假如F35项目的超支问题真的严重到必须砍掉一个子型号的话,C型将危险最大。而此时的英国人将无比悲催,刚刚拆掉甲板装上弹射器,这边F35C居然下马了。。。 。。。被坑爹坑到这种程度,英国人算是独一个

  英国人已经放出话了,F35B这个残废我肯定不会要,如果美国人敢把F35C下马,英国人就退出JSF项目,转而采购欧洲舰载机(台风或者阵风),当然,退出JSF之后,前期的25亿美元的投资和奉献出来的垂直起降技术,也就全打了水漂。。。

更重要的是,美国人通过JSF项目的所谓“合作”,扼杀了盟国潜在的研制新一代战机的能力,事实上,通过F35的销售,诸多盟国的装备发展甚至国防政策,都和美国牢牢绑定在一起了。

  在三代机时代,有很多对手可以和美国人相竞争,除了前苏联,就算美国自己的盟国,也有不少,比如法国,英国,甚至瑞典都有研制自己三代机的能力。商业竞争是从来不考虑所谓盟友的,美国人需要的是垄断,而JSF正好给了一个绝佳的机会。

  法国人一向以独立自主为豪,但结果就是路越走越窄,从幻影家族的辉煌到阵风的惨剧,法国人的航空已经几乎走到了尽头,法国人如今已经没有能力独立研制一款四代战机了,四代机相比三代机空前复杂,对一个国家的航空业和整个制造业水平是个严峻考验,说白了,四代机不是谁都能玩的。法国人跳过四代机,直接搞所谓第五代“神经元无人机”,与其说是新潮的跨越式发展,不如说是无力研制四代机情况下无奈的押宝,押中了就赚,没押中,就彻底完蛋。

  除了法国人,英国人的状况也半斤八两,80年代欧洲人联合起来搞欧洲战斗机应对苏联人的威胁,就已经磕磕绊绊。最后法国人跳槽单干,英德意西四国费尽心血才搞出EF2000,台风战斗机的多国合作模式看似成功,其实已经宣告了欧洲联合战斗机时代的终结。冷战结束后,欧洲各国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大家都憋足了劲搞福利社会,应付国内失业和福利支出,外加MSL移民问题就已经够头疼的了,哪里还有心思搞什么四代机?四代机不是烧饼,说要就有的,它需要扎实的研究基础和长期的巨额投入,这一点在欧洲各国看来既无可能,也无必要。有人说欧洲人不搞四代机只是因为没需求,而不是没技术,恰恰错了,欧洲人是既没需求也没技术,美俄中三国研制四代机无不是花了十数年时间进行基础技术的预研和攻关,这些预研在欧洲几乎是空白。。。从头再来,现实么?

美国人就是看准了这一点,才力邀欧洲盟国参与JSF计划,许诺以美好的未来,只需要不多的前期投资,就能够迅速得到一款战斗力强大的四代机,此等好事可以说正中欧洲各国下怀,本来就不想花钱搞,正好人家找上门,瞌睡遇上枕头,欧洲各国想不上钩都难,从商业角度来说,JSF可以说是一个极为出色的营销案例。

  上了JSF的“贼船”,就再也下不来了,欧洲各国的联合战斗机之路,就此终结,欧洲人现在想直接搞下一代无人机,但是问题始终存在:一,钱从哪儿来?二,连四代机都没搞过,相关技术预研一片空白,又拿什么来搞五代机?科学就是科学,铁一般的规律,美国人要遵循,中国人要遵循,同样欧洲人也要遵循。

  无论如何,对美国人来说,或是对一票盟国来说,F35计划都是不能够失败的,你可以说它只是“部分成功”,但F35不可能,也不允许失败,就算问题再多,美国人也要把它做下去,别无选择。

大家都知道F35问题缠身,但是这些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有人说是“高技术堆砌”,那么为什么会有些高技术的堆砌却非常的成功呢?

  这里,就需要看一看F35的设计思路了,在此之前,我们先来看一架和F35定位类似,但却取得了空前成功的“低档”战机,F16。

  F16大家都知道了,三代战机乃至人类航空史中的杰作,超过4500架的总产量,装备全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堪称经典,同样作为低端搭配的战机,为什么F16能够取得惊人的成功,而F35却一直无法得到人们的肯定呢?

  这里要从60年代的战机设计思路说起,在当时,战机设计的思路简单粗暴,也就是说,假如你想要更快的速度,怎么办?很简单,加大引擎推力,一个引擎不够?那就装两个发动机!你想要更大的航程?简单,就加大机身,这样就能放更多的油了;你想要更出色的电子系统?简单,把最先进的电子系统全部塞进飞机就行了,什么?塞不下,那就再把飞机造大点!

  于是这样,飞机被造的越来越大,越来越笨重,成本也越来越高,F4“鬼怪”和米格25就是在这种简单粗暴的设计理念下诞生的典型产物。F4由于要满足当时空军大载弹量,大航程,高空高速和先进航电的要求,采用双发大机体设计,里面塞满了各种先进电子设备,变成了一款价格昂贵,笨重不堪,空战推比仅有0.8的超级肥鸡,虽然纸面上的性能都不差,但是机动性实在难以让人满意,作为战斗轰炸机进行地面攻击,F4是一把好手,但是悲剧的却是,它往往要面对北越米格21的空战威胁,虽然在纸面指标上,F4每一个都要比米格21漂亮,但是实际情况却是笨重不堪的F4被轻小灵活的米格21狠狠的修理了一顿。。。什么是高科技堆砌?这就是典型的高科技堆砌!F35是不是有点似曾相识的感觉呢?

  再看米格25,暴力设计的另一个典范,为了满足高速要求,怎么办?设计师就使用两台无比巨大的发动机,靠蛮力推,发动机耗油量惊人,怎么办?再扩大机身,装更多地油!装不下大口径雷达,怎么办?再加大机身,塞进去!高速飞行的热障怎么办?直接用不锈钢!用不锈钢太重了,飞不动了怎么办?再加大发动机推力。。。。。。一轮又一轮的简单粗暴的设计循环,最终结果就是米格25这种除了速度一无是处的废物,这就是设计理念的重要性。

其实,直到F15时代,这种思路依然在延续,平心而论F15的气动布局并不优秀,连机动前襟都没有全靠发动机蛮力去推,为了满足大航程和装进更多的电子设备,F15被造的很大,本来眼看就要成为另一个米格25。但是战斗机黑手党们的“能量机动理论”拯救了F15,F15开始走低翼载路线,如何实现?其中一个就是减轻空重,很难想象像F15这样巨大的战机只有13吨不到的空重(苏27则超过16吨),这里得益于美国强大的钛合金加工能力,而米格25没有这么幸运,当时前苏联没有能力加工米格25所需的钛合金,所以苏联设计师被迫粗暴的使用不锈钢,结果米格25被自己不锈钢机体巨大的空重彻底毁掉。而F15成功了,但是大量使用钛合金的后果就是成本极高,F15在70年代的单价就超过3000万美元,在当时无异于F22式的天价,这依然是简单粗暴的设计思路或者高科技堆砌带来的恶果,无非F15这一次,美国人堆砌的比较成功罢了。

  但是从F16开始,战斗机黑手党开始挑战这种设计思路,简而言之就是:

  1,到底需要一款什么样的战机?当时的战机盲目追求高速,2.2,2.3马赫甚至更高的性能指标层出不穷,每个人都需要自己的战机达到这样的指标,但没有人去想,为什么要这么高的速度?有些指标本就是可以舍弃的,这取决于你到底想要一款什么样的飞机。假如你需要的是一款对地打击为主的战机,那么空优机式的2.3马赫高速根本就不需要,假如你需要的是一款以格斗为主的辅助战机,那么根本就不需要塞进那么多先进的雷达和电子设备。这就是先确定需求,再考虑指标。

  2,不同指标之间的取舍,什么是主要指标,什么是次要指标?一款战机不可能贪大求全,满足所有指标,任何时候都要知道自己要的究竟是什么,一款对地打击为主的战机,那么航程和载弹量将是主要指标,而机动性和高空高速性能也可以次要考虑,世界上不会存在全能战机,即使存在,付出的代价也将大到不成比例。

  3,指标的实现,不能使用简单粗暴的方式:比如,要达到大航程,为什么一定要加大机身放更多的油?为什么不能使用小巧的机身,通过加大载油系数,减少飞行阻力来实现?为什么机动性强的飞机就一定要造的大?小巧的机身同样可以带来高推比和低阻力。为什么高速就一定要通过大推力发动机甚至双发结构来实现?双发结构带来的阻力和重量反而不利于高速,单发结构阻力小重量轻有时还更利于加速。

  在这种思路下,F16被设计出来,F16的思路在当时来说完全是离经叛道的,不追求高速,F16的标称最高速度仅有2.0马赫,事实上超过1.6马赫,F16的加速性能就直线下滑。但是在实际战斗中,90%的空战发生在1.6马赫以下,事实上追求过高的马赫数根本没有意义,反而由于F16机身小巧阻力小,F16在常用的跨音速区间(0.8~1.2马赫)加速性能十分优秀,往往能把标称最高速度更高的战机甩在身后,这就是设计思路改变带来的好处。

  F16没有采用惯常的双发大机体设计,小巧机体,机体内部设计非常紧凑,有相当高的载油系数,由于机身紧凑飞行阻力小,外加F16升力特性极好,事实上小F16达到的航程却相当大。最大航程能够达到3900公里,不得不说这是一个令人惊讶的成就。


早期F16定位就是低端战机,辅助F15空战,设计者对这个定义十分清楚,所以F16早期放弃了复杂的电子设备,减轻一切可以减轻的重量,甚至最早连雷达都没有,纯格斗机! 虽然牺牲了超视距空战,但是F16换来的是更轻的空重和非常优秀的机动性能。美国海军曾经购买20几架F16N做为假想敌中队训练飞行员,这批F16N继续拆掉一切无用的电子设备,只做格斗训练,结果这批F16N成为了F16家族格斗能力最强的型号,几乎没有海军飞行员能够战胜这些假想敌,严重影响了士气,最终这批F16N退役了事。。。

  更重要的是,F16简单使用的设计,小巧紧凑的机身,带来的是低成本,低售价,而这一点是F16系列取得空前成功的保证。

  所以,可以看出,高科技堆砌并非不能够成功,只是其付出的代价会极其高昂,并不是一种值得肯定的思路。在飞机设计中,始终要明白,世界上没有真正全能的战机,只有分清主次,有所取舍,才能在性能和代价之间求得一个完美的平衡。

  然而F35,却无奈走上了这条高科技堆砌的道路,其实,并不能说美国人不懂得这个道理,只是F35本身承载了太多东西,分清主次变成了全部主要,有所取舍变成了无法取舍,由于要满足三军需求,还要满足盟国的需求,同时还要面对中国战机的挑战,F35不知不觉变成了一款不可能真正存在的”全能战机“。

  假如抛开如此之多的”同时满足“,不考虑所谓垂直起降,要设计一种空军或者海军的低端四代机,其实很简单;利用F22现成的技术,缩小机身,使用单发增推版F119就可以了,甚至可以做到海空军通用,4S性能也自然不在话下;假如不考虑空海军通用,要设计一种陆战队使用的垂直起降战机,也很简单,先进鹞式的技术积累是现成的;假如不考虑盟国们的需求,单纯设计一种对地打击的低端战机,也并非难事,事实上F35本身已经做到了,只是盟国们需要更多的空战才让F35如此纠结。

  美国人并非没有技术,也并非堆砌不出一个高科技神话,但是决定一款战机命运的往往不止是技术,更多的还有政治和战略,可以说,设计人员可以战胜技术困难,但对于冷战后世界整体国防军工战略转型,却是无能为力的。他们只能在一个又一个要求之间疲于奔命,或许依靠强大的技术积累美国人真的能够解决所有的问题,做到所有人通用,所有人满意,但是,这么做真的值得么?代价真的可以承受么?

  这些,恰恰是JSF计划最大的教训,也恰恰是我们最需要思考的。

回到F35本身上,JSF计划提出当初,要求的是三军通用,也就是在一个能够实现垂直起降的平台上,兼顾空军和海军的要求,这一点应该是在技术上有挑战性,但是还没有超出美国的技术能力。

  在1996年JSF正式提出之后,有麦道、波音和洛马三家提交竞标方案,这些方案,其实各有技术亮点,但由于要兼顾三军需求,特别是垂直起降,三家方案都做了相当的妥协。

  首先看麦道方案,看图:

这就是麦道方案,最大的亮点就是继承自YF23的V型尾翼,V型的水平夹角只有15度,兼做垂直尾翼和水平尾翼,同时操作俯仰和水平机动,隐身性能和YF23一样出色,甚至强过前者。而主翼则不再像YF23那样使用菱形翼,而改成了类似B2的W型主翼。可以说,麦道的方案基本就是YF23和B2两者融合发展的产物。在垂直起降设计上,麦道使用了雅克141式的最简单的设计,就是双发动机,一个主推力/升力发动机,一个机身前部的升力发动机,没有太多的新意,双升力发动机带来的问题就是耗油量高,死重大,可以说技术上比较平庸。

  但麦道方案最大的弱点就是那个集垂尾和平尾于一体的V型尾翼,由于V型翼身兼两职,所以任何动作都会引起纵向和横向两种姿态的变化,这样飞控将变得非常复杂,在B2这样的轰炸机上,也许这并不是大的问题,但作为JSF这样必须频繁做高强度机动动作的战斗机而言,飞控的复杂程度和随之带来的高风险是难以接受的,当年YF23就栽在了这上面,虽然YF23的隐身性能比YF22更强,但是由于V型尾翼带来的飞控风险和本身控制效率不高的问题,最终败给了YF22。结果这个杯具依然在麦道方案上重演。虽然隐身性能是三个方案中最好的,但是空军却不喜欢这个方案,认为V型尾翼的设计无法满足空军对机动性的要求,外加在其他方面没有亮点,也没有取得另外两个军种的青睐,所以麦道方案在第一轮即遭淘汰,连制造原型机的资格都没有得到。

麦道方案同时参照YF23和B2,V型尾翼来自YF23,而W型翼只是与B2类似,但方案在机动性上的短板和其他性能上的平庸,使得该方案第一个被军方枪毙


而麦道这个设计出F4和F15两款经典战斗机的公司,因为JSF竞标的失败,外加民航领域接连受挫,最终一蹶不振,在1996年底被波音兼并了事


第二,再看波音方案,如图

这个就是大名鼎鼎的大嘴蛤蟆X-32,丑到爆的机型,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这款波音的方案就没有亮点。

  X-32最显著的特征就是那个大蛤蟆嘴,这是无奈的设计。因为X-32的垂直起降升力系统采用了类似鹞式“升力-推力一体化”的方案,也就是说,X-32仅有一台主发动机,而没有单独的升力发动机或者升力风扇,在发动机中部分出来两个侧喷管,当需要垂直起降的时候,机身中前部的侧喷管朝下转动,把发动机喷流提前喷出来,这样和尾喷管一道,形成了一个三点式的升力布局,这个布局效率是最高的,而且三点布局稳定,也易于控制。

X-32采用的垂直起降升力系统,类似鹞式的一体化升力发动机

但是这个方案要求发动机整体要靠近飞机重心,也就是安放位置要大大靠前,这样进气道就变得很短,为了保证足够的空气流量,又必须把进气道加粗,结果X-32进气道变得又短又粗,成了一个血盆大口。。。随之而来的就是破坏隐身的问题,在雷达反射面积中,发动机涡轮叶片绝对是大户中的大户,X-32的血盆大口直接让发动机叶片暴露在外,迎来而来的敌方雷达波会在叶片上形成强烈的雷法反射,从而暴露X32的位置。波音采用的解决办法和F/A-18E/F上的一样,就是在进气道中、发动机叶片之前布置一个导流片格栅,这种格栅能够从正面遮挡叶片,导流片使用雷达吸波材料制造,这样能够部分解决问题,但终究这只是一种补救,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且格栅会降低进气道的进气效率,影响发动机工作功率,这也要求X32使用的发动机,功率要比其他两个竞争对手更大。


X-32上的进气道格栅,F/A-18E/F也有类似设计,部分解决问题

在气动布局方面,X-32别出心裁的使用了类似幻影2000的无尾大三角翼布局,这是自F106截击机以来美国设计的第二个无尾三角翼布局的战机。X-32的大三角翼是整体结构,一整块巨大的机翼直接“扣在”机身上,由于机翼结构厚而大,所以X32载油量相当可观,而且升力特性好,机动性强。

  但是无尾三角翼布局遭到了海军的强烈反对,因为无尾三角翼虽然升力特性好,但固有的起降性能差的毛病无法解决,海军战机由于要甲板起降,所以海军历来对战机的起降性能和低速操控性能要求很高,而无尾三角翼布局在这方面恰恰最为差劲,采用此类布局的诸如幻影2000,LCA之类的战机无一例外存在起飞/降落距离长,低速操控性差的毛病。海军是无法接受这种设计的。


X-32采用无尾大三角翼布局,虽然机动性较好,但无法满足海军对起降性能的要求

由于JSF要求三军通用,虽然X-32能够较好地满足空军和陆战队的需求,但是海军的反对依然可以葬送X-32。意识到这个问题的波音开始更改设计,在1999年,波音公司被迫重新修改了设计,把无尾三角翼布局改回了常规布局,加了一对平尾。但是此时时间已经来不及了,波音没有能够制造出常规布局的X-32,大三角翼布局方案在2001年最终输给了洛马的X-35方案。


波音在1999年中途更改设计,将布局改回常规布局,但已经太晚了,直到2001年输掉JSF项目,常规布局的X-32样机也没有来得及被制造出来,如图:

由麦道和波音方案的失败就能够看出,JSF项目在三军通用的大旗下,给厂商的设计带来了很大困难,既要满足陆战队的垂直起降,又要满足空军的机动性要求,还要满足海军对于起降性能的要求,经常是顾了这一头,丢了那一头,难以全面兼顾。看似波音和麦道方案都有技术亮点,但是它们都无法满足三军通用这个苛刻的前提,全部归为失败。


而只有看起来最为平庸,最没亮点的洛马X-35方案,同时满足了三军需求,成为最后的胜者,看来,中国祖先关于中庸之道的论述,是放之四海皆准的。

  X35方案其实就是洛马F22的缩小版,咋一看了无新意,但成熟平庸的,往往是人人都能接受的,为了同时满足空军对格斗性能和海军对占用空间小的要求,F35把主翼后掠角设计的很小(也就是机翼更为平直),这样能够用较短的机翼换来更多的升力,满足海军上舰的要求。虽然会牺牲高速性能,但好在JSF项目对速度并不追求,并没有太多问题。

  F35和F22两兄弟合照,长得很像吧?

由于对速度不追求,所以X35使用了DSI无附面层进气道技术,省去了F22上的附面层和相对应的导流/放气装置,减轻了重量,同时DSI鼓包从前面能够部分遮挡住进气道,从而加强隐身。另外,X35采用S型进气道,进一步加强了前向隐身。

  X35其实在最早,是一个鸭式布局。由于当时的X35采用了类似鹞式的“升力/推进一体化”动力,垂直起降的主动力是发动机尾喷口,所以主喷口必须尽量靠近飞机重心,X32之所以要把发动机尽量前置,就是这个原因。而另一个途径,就是把整机重心后移,让重心尽量靠后,其实X32采用无尾大三角翼布局,很大原因也是这种布局重心比较靠后。而X35最早采用鸭式布局,也有这个考虑,在众多布局中,鸭式布局是重心最靠后的,这样发动机是比较好布置的。

  但是鸭式布局也存在固有的高速配平难和隐身设计复杂的问题,之后经过雅克141的实践,证明非鸭翼的常规布局也能很好的满足垂直起降的需求,也能够超音速。所以洛马就果断舍弃了更为复杂和风险的鸭式布局,回归了F22式常规布局。

  X-35曾经最早是鸭式布局(谁说鸭式布局不隐身的?想打干爹的脸么?)

为了搞定常规布局垂直起降的问题,洛马在90年代初花50万美元从雅科夫列夫设计局买来了“偏转尾喷口”的相关专利技术,扫平了一大障碍。但是由于垂直起降依然要求发动机喷口尽量靠前接近整机重心,所以X35和雅克141一样,机身显得比较短胖(雅克141去掉那个长长的尾撑,其实机身也很短)。

  在垂直起降装置上,洛马没有像雅克141那样采用机身热升力发动机,而是使用冷风扇驱动。雅克141在机身前方使用了升力发动机,这种升力发动机是一个小直径的涡喷发动机,燃烧油料直接产生动力,单台最大产生推力4.25吨。为了减小直径利于机身布置,雅克141使用两台小号升力发动机前后串联,大大减少了机身宽度。但是这种起飞方式的缺陷是增加了系统复杂度,一共三台发动机,而且油耗惊人,此外由于前面两个升力发动机排出的是高温燃气,所以废气再吸入和甲板烧灼的问题非常严重,机身内部隔热设计也是一个让人蛋疼的问题。为了克服这些问题,洛马没有采用雅克141的技术,而是在机身前部布置一个升力风扇,然后利用某种技术驱动这个风扇高速转动,像一个直升机旋翼一样配合向下偏转的发动机主喷口,一起扛起整个机身。由于风扇吹出的是冷风,所以不存在吸入热废气和烧灼甲板的问题,但是缺陷就是这个风扇直径很大,无法像雅克141那样用两个小风扇串联,机身被迫设计的很宽,给整体布置带来很大麻烦。

  雅克141的升力系统设计,采用一台喷口可95度偏转的主发动机,以及机身前部两台串联的小直径涡喷升力发动机

雅克141三个发动机均是“热发动机”,所以吸入废气和甲板烧灼问题非常严重,而且极其耗油,X35没有采用这种方式

最初,洛马希望用压气机喷气来驱动这个升力风扇,也就是从发动机压气机中的高速气流中用管道分出来一部分,管道180度转弯,然后向前“吹动”升力风扇,这种设计很有新意。但是问题是,由于要使气流180度拐弯,这样一来内部气流管路很难布置,占用空间太大,而且180度拐弯会损失大部分气流能量,难以满足升力风扇的功率要求,同时还会降低主发动机功率,到头来得不偿失,只能放弃。

  最后,洛马使用了“硬驱动”,也就是使用一根长转轴,直接将主发动机和升力风扇硬性连接,发动机转动时通过转轴直接带动升力风扇,一前一后各提供8吨升力,实现垂直起降。这个转轴和变速器的技术难度难以想象,这个转轴输出的功率据说可以驱动一艘驱逐舰,而对变速器考验更是让人胆寒,最终在洛马和普惠的努力下,与英国罗罗和德国MTU一起,解决了这个问题。

  X-35的升力方案,采用冷升力风扇,靠一条转轴连接主发动机,驱动风扇旋转,提供8吨的推力!同时主发动机喷口向下偏转95度,也提供8吨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