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原创连载】《战略论:军事力量的产生、维持与使用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5 04:24:25


本人曹恩硕百万字新作《战略论:军事力量的产生、维持与使用》自今日起在超大连载,敬请各位精通兵法之士鉴赏一二,谢谢!
【主要贡献】统一战略学三大流派,提出军事力量循环系统,战略学集大成之作。

第一部分:理论战略学的尝试(1)
第一部《 战略论:战略学三大流派之间的对立》
总导论
第1章 三元的战略哲学
第2章 战略学三大流派之间的对立
第3章 尚谋派:《孙子兵法》
第4章 尚谋派:《战略论:间接路线》
第5章 尚谋派与重权派的混合体:《战争艺术概论》
第6章 重权派:《战争论》
第7章 重权派:《韩非子》中的战略思维
第8章 重权派:现实主义政治学的逻辑
第9章 奠基派:《总体战》
第10章 奠基派:《理论后勤学》
第11章 奠基派:“根据地”与《论持久战》
第12章 奠基派:《大国的兴衰》
第13章:三大战略学派之间的对立与交融
第二部分:军事战略论(2-5)
第二部《战略论:军事战略的三个环节-力量的产生、维持与使用》
序  言
第1章:战略的要领
第2章:水生态循环系统
第3章:战略定义       
第4章:评估军事战略的方法
第5章:战略、战术上的进攻与防守       
第6章:战略目标
第7章:战略与战术关系
第8章:权与谋之间的关系
第9章:间接路线与正面接触
第10章:崇尚谋略与迷信暴力的危害
第11章:战略的“生命线”
第12章:实现军事战略三个环节之间的良性循环
第13章:美国的对外战争模式
第14章:军事系统战
第三部:《战略论:军事力量的产生》
军事力量的产生-为保障战略目标的实现而创造军事力量
序  言
第1章:军事力量产生的基础条件
第2章:军事力量产生的一般流程
第3章:数量的作用
第4章:后勤系统
第5章:军队统帅的权力来源
第6章:政治与军事关系
第7章:军事力量产生理由
第8章:军事力量的产生
第四部:《战略论:军事力量的维持》
军事力量的维持-为保障战略目标的实现而维持军事力量
序  言
第1章:军事力量的构成要素
第2章:如何维持军事力量
第3章:军费开支比例
第4章:制度与纪律的作用
第5章:常备军
第6章:预备役与雇佣军
第7章:战斗单位的编练
第8章:武器装备与战法更新
第9章:战力的提升
第10章:军事制度       
第11章:军队组建与训练
第12章:设置四个专门的军事机构
第五部:《战略论:军事力量的使用》
军事力量的使用-为达成战略目标而使用军事力量
第一篇:军事力量的使用
第1章 军事力量的使用要领
第2章 为了达成更大的战略目标而节省使用军事力量
第二篇:军事力量的常规使用
第3章 国防力量的使用要领(一)
第4章 国防力量的使用要领(二)
第5章 国防力量的使用要领(三)
第6章 战略中心与战略重心
第三篇:军事力量的次级使用       
第7章 军事力量的次级使用
第四篇:军事力量的非常规使用-战争
第8章 军事力量的非常规使用-战争
第9章 战争的几种类型划分
第10章 金钱战争理论的谬误
第11章 军种划分
第12章 战术
第13章 预备队
第14章 军队在战争过程中的活动
第15章 机动性
第16章 战地指挥官的位置
第17章 战争天才
第18章 机会与运气
第19章 环境与情报的作用
第20章 谋略的作用
第21章 道义的作用
第22章 讨敌檄文的作用
第23章 战斗的要点
第24章 战争属于非常规型战略范围
第25章 一体化作战
第26章 战争专业化
总 论:战争精神的复兴
附录1:《战略论》参考文献资料
附录2:军事战略的一般教益
附录3:军事战略研究报告


本人曹恩硕百万字新作《战略论:军事力量的产生、维持与使用》自今日起在超大连载,敬请各位精通兵法之士鉴赏一二,谢谢!
【主要贡献】统一战略学三大流派,提出军事力量循环系统,战略学集大成之作。

第一部分:理论战略学的尝试(1)
第一部《 战略论:战略学三大流派之间的对立》
总导论
第1章 三元的战略哲学
第2章 战略学三大流派之间的对立
第3章 尚谋派:《孙子兵法》
第4章 尚谋派:《战略论:间接路线》
第5章 尚谋派与重权派的混合体:《战争艺术概论》
第6章 重权派:《战争论》
第7章 重权派:《韩非子》中的战略思维
第8章 重权派:现实主义政治学的逻辑
第9章 奠基派:《总体战》
第10章 奠基派:《理论后勤学》
第11章 奠基派:“根据地”与《论持久战》
第12章 奠基派:《大国的兴衰》
第13章:三大战略学派之间的对立与交融
第二部分:军事战略论(2-5)
第二部《战略论:军事战略的三个环节-力量的产生、维持与使用》
序  言
第1章:战略的要领
第2章:水生态循环系统
第3章:战略定义       
第4章:评估军事战略的方法
第5章:战略、战术上的进攻与防守       
第6章:战略目标
第7章:战略与战术关系
第8章:权与谋之间的关系
第9章:间接路线与正面接触
第10章:崇尚谋略与迷信暴力的危害
第11章:战略的“生命线”
第12章:实现军事战略三个环节之间的良性循环
第13章:美国的对外战争模式
第14章:军事系统战
第三部:《战略论:军事力量的产生》
军事力量的产生-为保障战略目标的实现而创造军事力量
序  言
第1章:军事力量产生的基础条件
第2章:军事力量产生的一般流程
第3章:数量的作用
第4章:后勤系统
第5章:军队统帅的权力来源
第6章:政治与军事关系
第7章:军事力量产生理由
第8章:军事力量的产生
第四部:《战略论:军事力量的维持》
军事力量的维持-为保障战略目标的实现而维持军事力量
序  言
第1章:军事力量的构成要素
第2章:如何维持军事力量
第3章:军费开支比例
第4章:制度与纪律的作用
第5章:常备军
第6章:预备役与雇佣军
第7章:战斗单位的编练
第8章:武器装备与战法更新
第9章:战力的提升
第10章:军事制度       
第11章:军队组建与训练
第12章:设置四个专门的军事机构
第五部:《战略论:军事力量的使用》
军事力量的使用-为达成战略目标而使用军事力量
第一篇:军事力量的使用
第1章 军事力量的使用要领
第2章 为了达成更大的战略目标而节省使用军事力量
第二篇:军事力量的常规使用
第3章 国防力量的使用要领(一)
第4章 国防力量的使用要领(二)
第5章 国防力量的使用要领(三)
第6章 战略中心与战略重心
第三篇:军事力量的次级使用       
第7章 军事力量的次级使用
第四篇:军事力量的非常规使用-战争
第8章 军事力量的非常规使用-战争
第9章 战争的几种类型划分
第10章 金钱战争理论的谬误
第11章 军种划分
第12章 战术
第13章 预备队
第14章 军队在战争过程中的活动
第15章 机动性
第16章 战地指挥官的位置
第17章 战争天才
第18章 机会与运气
第19章 环境与情报的作用
第20章 谋略的作用
第21章 道义的作用
第22章 讨敌檄文的作用
第23章 战斗的要点
第24章 战争属于非常规型战略范围
第25章 一体化作战
第26章 战争专业化
总 论:战争精神的复兴
附录1:《战略论》参考文献资料
附录2:军事战略的一般教益
附录3:军事战略研究报告
战略的主旨即是要实现力量的产生、维持与、使用这三个环节之间的良性循环。
作者自己并不认为其所论述的军事事例具有普遍意义,然而论述军事事例和从中抽象中恒定战争法则并非作者的目的,作者只是以这些军事事例来验证其所提出的军事循环系统。作者在论述事例的过程中所存在的缺陷和不足是再所难免的,作者只是想以其所说的军事循环系统来解释其本人所了解到的所有军事现象,一种新的军事现象只要能够用这种军事循环系统解释通顺,作者就会认为他的军事循环系统同样适合于这一新军事现象。
作者也绝非是要用他的军事循环系统理论来要求所有人都遵循,作者只是给人们提供了一种解释和应用于军事问题的一种方法论和一个新视角,切西瓜的的方式有许多种,可以横切、可以竖切、当然也可以斜切,无论如何只要能够让人们品尝到美味的西瓜而切西瓜的人都应该感到欣慰。作者正是抱着这样一种切西瓜的心态,给人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切西瓜的模式,只要作者所提出的军事理论能够能现实的军事活动有所帮助,作者本人就会感到欣慰。信或不信、偏好或者厌恶,展现在不同的人身上,检验一种新的军事理论的标准,在于其能否在人们可以接受的范围内将一切军事现象解释通顺、其本身的内在逻辑是否顺畅和其被应用到军事实践过程中究竟能够发挥出多大作用。因此,作者无意与那些钻牛角尖的人争论不休,作者相信只有让其军事理论接受检验,才能从这检验过程中道出其价值和缺陷。
瞬息万变的信息预报干扰了人们对于现实世界的理性认知,而时髦与潮流又遮蔽了人们探索真理的眼界。以致于我们很容易看到,诸多应景式的著作除了在刚一问世时能够理所当然地博得众多的眼球之外,很快便被遗忘。因此,我下定决心要撰述一部具有永恒价值的战略专著。
作者并不是反对谋略战本身,而是反对那种迷信谋略战的做法,同样,作者也并不推崇正面进攻,而只是以为要根据具体的情势来决定是否要采取正面进攻。作者为了纠正现实中迷信谋略战的普遍做法,而以正面进攻作论题来驳斥谋略战,然而对于那种推崇正面进攻的做法,又何尝不可以用谋略战作论题来进行驳斥呢?阅读本书的人应该首先明白这一点,在作者的思维模式中,谋略战与攻坚战、正面进攻与迂回包抄这两类截然相反的战法对于战略的成功实施是同等重要的,只是作者强调不能迷信某一种战法而必须根据具体的情势来决定究竟要采取哪一种战法。在阅读过程中,只要准确把握住目的与手段之间的关系、只要牢牢地掌握战法与作战目标之间的联系,就可以很容易地理解作者的思维模式了。
人们判定一种新战略理论的标准,并不在于它是否能够准确地预测未来,而在于它是否能够将以往人们所观察和感受到的军事现象解释通顺和它对于不断地呈现出的新军事现象能否提供令人信服的解释。
战略是这样一种东西,你为自己设定一个终极目标,然后你依据此一终极目标寻找实现它的途径,只要你通过不懈的努力实现了这一终极目标,而你对自身整体的追求就自然而然地得以实现。倘若不是这样,那你至少可以在已经实现的终极目标的基础上水到渠成地将你所想要达到的整体追求纳入进来。
一部分人以为战略理所当然地是高人一等和迥然有别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模式的,这些人固步自封地将战略研究和实施限制在象牙塔中而不与实际情形接轨。在我看来,战略所指代的那种东西,从来都不是什么神秘的事物、也根本不应该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模式脱节。战略既非高人一等、也非鹤立鸡群,而只不过是对人们日常生活模式的一种疏导,通过这种疏导而使得人们在每天的日常生活模式的积累中取得非凡的成就。一个真正的战略家,不会对那些基本的战略举措无动于衷、也不会认为他们与普通人之间有什么等级之分,只有那些不懂得战略、却将自己装扮成战略家的人才会唬人地将战略说成是神秘不可测的事物以此来维护他们的身份和地位。
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这种说法本来可以用来提示战略的内涵与外延的整体构成,可是如果你倾向于认同内行看门道而相应地将外行看热闹的行为视作为低级现象,那么你就又陷入了极端看法之中。因为外行所看到的热闹与内行所看到的门道,都构成了战略的整体组成部分。假如你并不以外行所看到的热闹为意,那么只需要在密室里或者在专门的战略研究机构中与同行交流即可,而你想要外人接受和实施你的战略,就必然要重视外行者的态度和看法,一种孤立、封闭、以自我娱乐为意的战略根本不能发挥实际效能。所以,我们看到,舞蹈表演者在舞台上为台下众多的观众表演而不是在密封的舞台训练教室内给同行看,他们这样在要在展现自身舞蹈的同时从观众那里赢得舞蹈的欣赏价值。那种认为外行谈战略、内行谈后勤的说法,显然就是犯了这样的极端病,后勤当然对于战略成功实施发挥着关键性作用,可是后勤从来都不构成决定战略成败的唯一要素,一个只讲后勤不讲战略的人是根本无法真正掌握战略的内涵与外延的全部的。真正的问题不在于人们是否意识到了战略的全部内涵和外延,而在于他们一旦抓住了某一点就夸夸其谈、自以为高人一等的心态和做法。
所谓战略的内涵和外延,是相对而存在并发挥作用的,从范围上讲,内涵只不过是对外延的缩小、而外延也只不过是对内涵的放大,从内容上讲,内涵强调的是本质性的因素和特征、而外延则指的是具体的对象。内涵与外延对于战略的整体理解至少处于同等重要的位置,过分夸大或轻视其中任何一个方面都是不应该的。
能插楼吗?好像很腻害的样子!想想都有点小激动
理论战略学的尝试
这一系列战略论其立论的前提和基础并不是直接经验,而是我研习和总结前人的著作从其间接经验和成形理论中推导出来新的理论。我写作战略论的目的,不在于为军人或指挥官提供一个可供直接使用的实践操作手册,而是要揭示出军事战略中那些本质性的东西以便对现在和未来的军事战略实施提供借鉴和参考。

我意在使读者在阅读的时候仿佛进入了一座座极富启发性且宏伟异常的思维大厦之中,因为我并不认为一种思维模式和观念能够完全用以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我也从不这样来思考和设计。我不期待这一系列的著作能够成为普世真理,我只是想要现今和后世的人们在读到它的时候能够从中受到启发。

结构安排
第一部论述战略学三大流派之间的对立与整合趋向,

第二部首先总结第一部对于三大战略学派的论述,得出三元的战略哲学,然后用这三元的战略哲学来具体解析军事战略。

第三部论述军事战略的第一个环节-军事力量如何产生,与军事力量如何产生这一环节相对应的则是军事力量产生的基础条件,因为军事力量的产生所表述的是一种抽象的过程,因此作者力求找到与这一过程相对应的可以经过量化和形象化理解的基础条件来更加详细地探讨军事力量的产生过程。

第四部论述军事战略的第二个环节-军事力量如何得以维持,与军事力量的维持这一环节相对应的则是军事力量本身的构成,明白了军事力量本身究竟由哪些要素构成,国家就可以据此而改善军事力量的质量要素从而达到维持和提升军事力量的目的。

第五部论述军事力量的第三个环节-军事力量的使用方式,作者将军事力量的使用划分为三类:一类是军事力量的常规使用,包括国防、军事基地建设、关键战略点的控制等;一类是军事军事力量的次级使用,包括威慑、军事软力量、维和、使用军队帮助进行社会建设等;第三类则是大家所熟知的战争,作者有意将战争当成是一种非常规型战略来看待,由此而得出战争是对于军事力量的一种非常规型使用模式的结论。

以我们日常所饮用的自来水为例,抽水、蓄水、用水就好比是军事力量的产生、维持、使用这三个环节一样,国家从从公民中征招军人即代表军事力量的产生过程,国家从财政中拔出军费以维持着常备军即代表军事力量的维持过程,国家依据政策的需要而使用军事力量进行国防、维和、战争等则属于军事力量的使用过程。所谓军事战略,其关注的无非就是军事力量的产生、维持与使用这三个环节。只知道汲取军事力量却并不知道如何保有军事力量、只知道保有军事力量却并不对军事力量进行有效地使用、知道如何使用军事力量却不知军事力量如何产生,出现这三种情形,都是国家的军事战略出现偏差了,如果不及时纠正这些偏差而极有可能会因此而毁坏了国家的整个军事战略。

我研究军事战略理论的目的,不在于探究和发掘出一种自认为崭新的和赶时髦的战争趋向,新的战争趋向的确应该被关注和探究,不过这只不过是从属于我对军事战略理论研究的一个要素而绝非根本所在。那些真正对军事战略理论感兴趣或者想要从中汲取战略知识的人,不会对书中所大量引用的传统战例进行鄙视,因为无论何种战例,引用它只是为了验证或者从中汲取有用的理论而并非是要以此作为现代军事行动的操作手册的。
我想,一部力图追求永恒价值的军事战略理论著作必然要能够回答以下问题:军事战略的适用范围是否可以得到扩展;战争的本质是否因为高尖端武器的涌现而被改变;军队的职能是否会因为军事战略理论的演进而变得可以被分割;人类所有军事活动的一切现象是否都可以归纳进某一军事战略理论体系之中。我则意在通过对于往昔和现今军事历史的发掘来寻找出一般性的战略原理。

传统兵学与战略学的根本不同之处在于,前者只是在单纯地讲述如何使用既有兵力,而后者则要求在一个可以实现持续、良性循环的整体战略框架中使用军事力量。

战略学的六个派别       
以战略学三大流派为主要界限,可以将古今中外的所有战略学区分为六个派别:
战略学三大流派---尚谋派、重权派、奠基派;
传统的三元素战略学,也称作旧派;
内含战略三要素却无法明显归类于战略学三大流派或传统三元素学派的其他学派,可称作普世派;
21世纪的三元素战略学派,也称作新派;

如果将战略学三大流派各自所侧重的思维模式当成是一种棱角的话,那么传统的三元素战略学派就是三个棱角兼备但是却都不突出的战略浓。三大流派之外的其他学派则是内涵三个棱角的特征但是外在均不显露的学派。而21世纪的三元素战略学派,则是三个棱角均突出的新的战略学派。

普世派并非不关注战略学三个环节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而是它们在论及战略的三个环节之间并不刻意突出某一个或几个环节,因而你就很难认为它们更倾向于哪一种思维模式。像《孙子兵法》这样突出关注谋略作用的著作,其在论述的过程中就将谋略奉为至高无上的兵法,因而就很容易使人辨认出它的尚谋思维模式,从而将《孙子兵法》归类为尚谋派。但是,也有许多作品,它们所主要提及的也是谋略的作用,然而却并没有像《孙子兵法》中那样将谋略奉为圭皋或者刻意突出谋略的作用,它们甚至于自己也提醒读者谋略并非万能,这样的著作就很难归类为尚谋派。

旧派与新派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所关注的只是更具体、更特殊的某种三元素战略形式,而后者则是强调战略学三个环节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14世纪50年代中国的著名谋士朱升向后来的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进献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战略虽然涉及到了战略三个环节之间,然而很明显缓称王只是第三个环节力量的使用的某一种形式,而且事实是这一战略只在朱元璋早期的发展过程中发挥过主导作用,当朱元璋占据一大片土地之后便急不可待地称吴王并加入争霸战争从而改变了缓称王的做法。

按照对于战略三个环节及其相互关系的关注程度的大小可以将六个战略派别按照由低到高的顺序作一排列:普世派、战略学三大流派、旧派、新派。

新派虽然作为一种集合体突出强调战略基础、战略力量和策略应用及其相互关系,然而由于它所论述的只是一般性的原理,因而无法将其他五派全部包含进来。战略学三大流派各自侧重于某一个棱角的事实原本就使得它们根本区别于其他三个派别。旧派作为三元素战略哲学的某一个特定的历史形式、普世派虽然没有显露却内在地包含战略三元素的事实使得这二者可以在一种更大的视角中从属于新派,然而由于这两派自古至今都有着其特定的存在形式,因而就有必要将二者单列开来从而不至于使人感受到它们均是一般性的论述。

现在,让我们反过来用既定的概念及其特征来区分这六个战略学派:
尚谋派,侧重于谋略的作用;
重权派,侧重于实力的作用;
奠基派,侧重于战略基础的作用;
旧派,强调战略三元素的某个特定的的形式;
普世派,内含战略三元素但均不显露;
新派,突出战略三元素、但强调的只是其一般原理。
黑暗梦魇精灵 发表于 2014-9-26 00:18
能插楼吗?好像很腻害的样子!想想都有点小激动
i当然,非常感谢你的关注,请多多支持,再次感谢!
不战之惑
疾病是人们所厌恶的,可是如果不研究疾病本身就无法总结出治愈它的办法。战争是会造成流血牺牲的,然而假如你不研究流血牺牲本身就不可能真正掌握作战的原理。不战之惑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何谓自相矛盾;不战而屈人之兵是理想还是空想;作战任务是使敌人屈服还是摧垮敌人;无招怎么胜有招;真的能够不战吗。

不战之惑不仅仅代表着重权派对于尚谋派的质疑,而且也代表着现实社会生活中相当一部分更注重实效的声音。

《韩非子》中说依靠自身的力量去攻打其它国家,出一分力能够收到十分的效果,这话不免有些言过其实了,但仍然具有极大的启发作用。由于使用自身的力量所带来的可靠和稳定感即足以增强自身获取更多实力的信心,使自身的力量得以使用所带来的累积性效果足以促使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所谓“多钱善贾、长袖善舞”,是要说力量充盈使用起来就会得心应手,然而与此同时,拥有强大力量却不善于使用的情形也颇为常见。

尚谋派与重权派的共同特点是,它们都认识到了某一方面的重要作用,但是同时却又不可避免地将它们各自所认识到的那一方面列为首要的和起主导作用的因素,结果这两派都陷入了极端思维。奠基派,也不可避免地重蹈着前两派的覆辙,尽管它将对于战略基础的认识和把握发挥到了极致,然而毕竟还是走向了新的极端。这三派之间,以三极的形式互相缠斗,谁也无法说服其他两派,因为它们都不愿意放弃将自己所抓到的那一点当作是核心要素的极端做法。所以,作者才要将这三派并列出来,在各自的重新阐述和三者的对比之中认识到它们的价值和同时发现它们的不足。在这种比较的研究之中,作者才能更全面地理解各种战略理论,而比较研究的结论则是这三个学派谁也不具备普遍意义,因而很自然地作者就想到了是否可以将这三派融合起来,因为至少它们各自所认识到的某一方面的因素对于战略的成败而言都是至关重要的。


外交与军事手段
对于实力和谋略的关注度的不同是尚谋派和重权派之间分歧的一个显著特征,而对于实力与谋略更进一步的应用程度的不同看法则构成了两者之间的另一个显著特征。
不仅仅在军事领域中谋略与军事力量之间的关系被两种学派互相颠倒,而且在国家战略领域中同样可以窥见两派相争的影子。军事虽然常常会受到政治的掣肘,但是除了二者之间原有的争端关系之外,一部分人对于谋略的推崇已经广泛延伸到了外交领域,而另一部分人对于实力的重视也已经蔓延到了国家的整体军事安全方面。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所谓的主战派通常被当成是爱国的、而所谓的主和派则总是被与卖国、投降主义联系到一块,在战争历史上的确有过许多此种例子,但是即便是这样也很难将前者与爱国、后者与卖国之间划上等号。主和派的想法是以避免军事冲突为立论前提的,为此可以通过外交斡旋和必要的物质或精神条件来达到避战的目的。而主战派的想法则是必须通过坚决的军事手段来迫使对手做出合乎于我方要求的行动,为此进行战争和付出流血的代价是必要的。

军事战略与国家战略
国家战略所涉及到的是有关国家整体活动的过程,而军事战略所涉及到的则是国家整体活动过程中有关军事力量的那一部分。军事力量作为国家力量的一个构成部分,本身即从属于国家战略,但是,为了能够更好地阐释和应用军事力量,就需要将有关军事力量的一切问题单列出来作一门学科研究。此种做法并不特别,像经济学、政治学等学科即是将经济、政治这些问题从国家整体构成中单列出来分别作专门的研究和应用。军事力量构成国家整体的一部分,但是与此同时,军事力量本身也构成一个独立的系统,研究和应用军事系统的学科即为军事战略。

军事系统,包含三个最为基本的问题,即军事力量如何产生、军事力量如何维持和军事力量如何使用,有关军事力量如何产生的问题即是后勤问题、有关军事力量如何维持的问题即为训练问题、有关军事力量如何使用的问题即是战术问题。

一个人的身体异常强健,这只会更加有益于这个人而并不会因此导致这个人陷入困境,相同的道理,一个国家的军事系统越强健,而这个国家只会从中收获更多的益处。至于那些因为军事系统过度膨胀而妨害其国家整体发展、进而导致其国家衰落的情形,那正是因为其军事系统本身因为过度膨胀而难以健康发展。

那么,一个国家的军事系统究竟如何才能健康发展呢?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实现这个国家军事力量的产生、维持与使用这三个环节之间的良性循环。无论一个国家的军事系统实际上的规模有多么微小或者庞大,也不管这个国家的军事系统究竟处于哪一个水平之上,只要这个国家能够实现其军事系统三个环节之间的良性循环,而这个国家的军事系统就能够得以健康发展,这个国家整体也必定会因为其军事系统的健康发展而受益无穷。
军事系统的健康发展有助于促成国家整体的发展,那么军事系统的发展是否要受到国家整体发展框架的制约呢?答案是肯定的,军事系统尽管本身构成一个独立的系统,但是这个独立的系统又必然从属于国家整体这一更大的系统之中。在国家整体这一大的框架体系之中,军事系统的健康发展才能够真正促进国家整体的发展。

由于军事系统本身就构成国家系统中的一个部分,因此子系统的发展状况也必定会影响甚至决定母系统的发展状况。一个人身体的某一个部分出现问题,而这个人的整个身体都会受到程度不同的影响,假设情况严重的话,这个人甚至会因为那一部分的问题而整个遭受死亡折磨。同理,军事系统中出现的问题,会对国家整体造成程度不同的影响,而当问题严重时,甚至会毁掉整个国家系统。
军事系统与国家系统之间的影响和作用是双向度的,健康的军事系统有助于国家的整体发展,反过来,国家的整体发展也有助于军事系统的健康发展。无论国家的整体发展处于何种状况,只要这个国家的军事系统能够健康发展,而这个国家至少就可以在军事构成部分上节省精力,此外,由于军事系统的健康发展而促动国家整体持续发展的例子也并不少见。无论一个国家的军事系统处于何种状况,只要这个国家的整体系统能够不断地朝着健康方向发展,而这个国家的军事系统也就能够在国家整体系统的带动下趋于健康发展,一些国家采取先富后强、先经济后军事的做法就属于这种情形。

一个国家在制定整体国家发展战略时,必然要包含着军事战略问题,但是这是以国家整体的角度出发来考虑军事战略问题的,因此,并不能将军事战略理解为国家整体发展战略中所涉及到的那一部分军事战略问题。军事战略,无论在何种情势下,都必然要首先立足于一个国家实际上的军事系统之中并以其军事力量的产生、维持和使用这三个环节及其相互间的良性循环为要旨的。军队虽然归政府首脑统帅,但是具体负责军队系统的却是军人,并且由于军队系统本身构成一个独立的系统,因此负责军队系统的军人与唯政治家之命是从的军队统帅之间还是有着很大差别的。

军事战略与国家战略之间的关系是:国家战略包含军事战略;军事系统构成国家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国家系统制约和影响军事系统,军事系统也可以影响和促动国家系统。除此之外,还必须承认,一个国家的军事系统与国家系统是两个根本不同的概念和两种不同的事物,两者都有其自身内在的特性和逻辑,尽管有些时候两者之中的某一个的确可以决定另一个,但是在更多时候两者之间不是绝对的决定关系,而是程度不同、大小不一的影响和促动关系。

真实的状况,即是无论军事或者经济挂帅都可能促动国家整体的发展,但是,由这两种要素促动国家整体发展的状况却是不同的。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军事促动国家发展的情形容易导致军国主义和侵略政策,而以经济促动国家发展的情况却又反而会导致军事疲软和政策平和。这两种印象并非毫无道理,但是却也并不准确。不过,一个研究军事战略的人,所真正要关心的,是如何在一种独立的视角中将军事系统发展到最佳状态,军队系统是否以及究竟如何受制于国家系统的问题,丝毫不能妨碍军事战略家对于军队系统最佳状态的探究和追求,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促成军事战略的全面发展,否则处处于以国家整体视角来考虑军事问题,就极容易导致研究者的思维陷入宽泛、笼统、大而化之的模糊状态。

以上所说只是粗略叙述了国家战略与军事战略之间的整体关系,国家战略与军事战略之间还有深层次的内在共通点。以力量为主线,国家战略所涉及到的是国家实力的产生、维持和使用这三个环节及其相互间的协调关系,而军事战略所涉及到手则是军事力量的产生、维持和使用这三个环节及其相互间的协调关系。其实不仅仅国家战略和军事战略,所有领域、所有类型的战略,假若可以用实力作为研究和论述的主线,都是可以用力量的产生、维持与使用这三个环节为主题的。
所谓战略,绝不仅仅指纸面上的规划指导,也并不等于具体实践中的操作指南,而必定是一种整体的动态过程,也只有把握住这一整体的动态过程才能够真正理解战略的内涵。而战略的整体动态过程,实际上又是其力量为主线并以力量的产生、维持和使用这三个环节为主题的。很少有人将国家战略体系中使用国家实力的情形称之为战术的,但是同样也很少有人会认可将战术的定义广泛地扩展到军事力量的使用方法这一层面,比较常见的情形是使用军队作战的具体方法才被定义为战术,甚至于一部分人干脆将战略定义为使用军事力量的艺术。对于将使用军事力量的方法定义为战略的谬误,我将在论述战略定义时做详尽的批驳。在此,我只是想说明,尽管国家战略与军事战略在以力量为主线的整体动态过程中其各自的称呼、实施条件、进程和方式各不相同,但是二者却都统一于力量的产生、维持与使用这一循环系统之中的。

战略的理论,尽管难以真正具普适性,但是毫无疑问,一种全新的战略理论至少应该能够将已知的所有类型的战略统一起来。国家战略与军事战略在力量主线上的统一,则只不过是从属于新战略理论这一更大的统一体系之中。

在具体的论述及应用过程中,军事战略容易与国家战略混淆,尽管二者之间的确存在着包含关系并且在应用实践中也存在着交叉点,但是,二者却是两种各不相同的战略概念。鲁登道夫式的总体战,既是军事战略又是国家战略,因此,后世人在论述国家战略时容易钻入此一逻辑之中,将国家战略解释成军事力量的运动过程或者干脆解释成战争的生成与进行。与此对应,军事战略又时常被放在国家战略的角度,一些纯粹的军事问题,并不是站在军事的角度考虑和解决,而是一定要放在国家战略的角度来处理,结果,小的事件被无限放大、隶属关系被死板地强调、宏观层次倒是被关注了可是同时微观层次却几乎被湮没。这类做法是偏激的,军事战略从属于国家战略是事实,可是军事问题也必然要进行军事性的思考和解决,倘若一切军事问题都需要用国务活动家的视角来审视,那么只需要将军事机构与政府机构合并就万事大吉了。独立的军事系统之所以存在,那正是为了能够从军事性角度更加充分、准确、细致地阐释和解决军事问题,军事系统独立性的取消必然意味着一个国家的军事力量从此沦落为纯粹、僵硬、呆板的政策工具。
看提纲,感觉一般般。
赶上直播啊,作者话了多久完成啊,赞个先
LZ干脆结集出书吧
是直播吗?第一次赶上这种直播啊,看提纲,楼主要写本大部头啊,楼主是已经写好了,还是边写边贴啊
LZ百万字的著作,佩服!
是要出书的节奏吗
做成pdf直接下载啊,这样看好累
佩服,佩服。
dhfaaa 发表于 2014-9-26 00:23
看提纲,感觉一般般。
仁者见仁,敢请仁兄弟在空闲时继续往下看,权当作是偶尔的浏览吧
aixia5212008 发表于 2014-9-26 00:33
赶上直播啊,作者话了多久完成啊,赞个先
两年,非常感谢你的关注和支持!
隼鹰 发表于 2014-9-26 00:36
LZ干脆结集出书吧
正有此意,会有纸制书出版的,谢谢关注
隼鹰 发表于 2014-9-26 00:36
LZ干脆结集出书吧
正有此意,会有纸制书出版的,谢谢关注
tpkw 发表于 2014-9-26 00:51
是直播吗?第一次赶上这种直播啊,看提纲,楼主要写本大部头啊,楼主是已经写好了,还是边写边贴啊
已经完稿,边发边在互动中修整,谢谢关注
我是来帮顶的
楼主辛苦啊准备拜读大作。
余杭县丞 发表于 2014-9-26 00:51
LZ百万字的著作,佩服!
非常感谢你的关注,请继续关注
dyx513 发表于 2014-9-26 01:40
是要出书的节奏吗
如你所言,先将电子版发出来供各位鉴赏一下
cleverblue 发表于 2014-9-26 02:49
做成pdf直接下载啊,这样看好累
你的建议非常之好,我会认真考虑的
李楠01 发表于 2014-9-26 06:20
佩服,佩服。
非常感谢你的关注和支持
co_bill 发表于 2014-9-26 07:18
我是来帮顶的
非常感谢你的关注和支持,请继续关注
帮顶帮顶~
先顶一下!
能花两年时间写一部百万字的书,水准如何暂且不论,光这份心思毅力就值得赞一个,能发来CD也是对论坛的一种认可,谁个知道未来是你因CD而成名,亦或是CD因你更知名呢。
先顶再看~~~~~
楼主纯粹是业余爱好还是专业研究人员?是你的研究生论文?
黑狱冥风 发表于 2014-9-26 08:41
能花两年时间写一部百万字的书,水准如何暂且不论,光这份心思毅力就值得赞一个,能发来CD也是对论坛的一种 ...
或如你所言,何乐而不为
flyer 发表于 2014-9-26 09:11
楼主纯粹是业余爱好还是专业研究人员?是你的研究生论文?
痴迷战略,七年来持续研究和写作战略
袁绍当时的总兵力据记载是数十万,这一点裴松之        也认可了,可是实际情况是袁绍只是挑选了十万步兵和一万名骑兵南下而并没有将他的全部兵力拉到前线去。不错,曹操在收复青州黄巾军时收编了三十万降卒,可是单凭这一数字根本推导不出他在官渡决战时一定会带去多少兵力的结论,这是绝对理性逻辑所延伸不到的死角。裴松之以为袁绍的十多万部队连营数十里,因而就算曹操胆略盖世也不可能以不足一万且伤者十之二三的几千人来抵挡住这样的防线达数月之久,裴松之弄不明白的还有既然兵力不足一万且袁绍以十倍兵力连营攻曹的情形下而曹操居然能够派出徐晃、史涣等将出击截杀袁绍军的运粮部队,裴松之无法理解的第三处是曹操在袭击袁绍的军粮重地乌巢时带了五千人而假如曹操的军队不足一万、且伤者十之二、再加上相持阶段中的损耗那么曹操留在官渡大营的兵力就只会有几千人,裴松之以为留守大营的曹洪根本不可能凭借着几千人的兵力抵挡住袁绍十万大军的进攻,裴松之以绝对理性逻辑推导不出的第四处是官渡之战曹军斩杀袁军七、八万,而如果曹操的军队只有七、八千人他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凭借着这点兵力去杀死云集的七、八万武装人员的,裴松之不可以理解的第五处是镇守长安的钟繇曾经送给曹操两千匹战马因此曹操的兵力更不可能不足一万,最后,裴松之以他个人的绝对理性逻辑推导出来的结论是曹操绝不可能凭借不足一万的兵力战胜袁绍的十余万大军。

裴松之的质疑当然有道理,可是道理终究不能代替事情的实际发展进程。那些在道理上说得通的事情,往往在实际的发展进程中却根本是另外一回事,那些在理论逻辑上完美无缺的计划,在实际的执行中总是会因为遭遇各种各样的意外之因素而遭搁浅。令人遗憾的是,现在的那些历史研究者们,仍然跳不出绝对理性逻辑的怪圈子之,他们从形式上完美无暇的思维逻辑出发,先入为主地断定历史上一切发生过的事情都是当事人在绝对理性的支配下发生的绝对理性的事情,据此,历史上的一切看似不合理或者原本就不合理的事情都能够通过各种途径被解释成绝对合理和完全符合理性思维逻辑。

    下面,就让我们全方位地考量官渡之战的性质演变以便能够更加准确地审视当时曹操的参战兵力状况。
官渡之战最初是一场阻击战,对于曹操而言,200年的官渡之战最初只是被当成是一场阻击战而进行的,阻击的目标是挡住袁绍10余万大军南下许昌。但是,战争的结果却大大超出双方所料,袁绍没有想到此的是其占据绝对优势的主力居然全军覆没,曹操没有想到的是战争结局是歼灭了袁绍的主力。
   《三国志》武帝纪中明确记载曹操兵力不足一万,而袁绍则有十余万众。可是最早作注的裴松之却根据自己的揣度认为曹操想要歼灭袁绍主力而其在官渡的兵力不可能如此之少,当然,这是一种臆测和事后之见。因为在交战之初曹操只是想要成功地阻断袁绍南下的势头而并没有将全歼袁绍主力当成是作战目标,因此,用不足一万的兵力对十倍于己的兵力进行阻击战是可能的,比如第二次希波战争中斯巴达人用三百名战士和约六千名盟邦军队几乎阻断了希腊二十万大军从温泉关南下。而裴松之认为曹操兵力不可能如此之少,则正是因为他只看到了歼灭袁绍主力的结局,因此据此向前推以为不可能用不足一万的兵力歼灭袁绍八万主力,而事实上在袁军粮仓被烧、全线动摇的情势下,曹操用不足一万的兵力发起全线反攻是在用高昂的士气重击垂头丧气的袁军,在此种情势下以一杀十并非不可能。

    仍然有一部分人坚持认为曹操不可能在如此重要的官渡之战中只投入不足一万的兵力,他们的想法是曹操此前已经收编过三十万青州兵,因此兵力即便有所损耗也绝不可能如此之少,而事实上当时的曹操身处四战之地、对袁绍整体上采取防御姿态,至少有五个地方需要驻扎兵力防守:西边的长安驻守一部分兵力防御袁绍右侧、东边的青徐二州驻扎一部分兵力防御袁绍左侧、大本营许昌驻扎一部分兵力作战略预备队、南阳的宛城驻守一部分兵力防备刘表、还有当时的汝南刘备势力也需要分派一部分兵力应对和袁绍的一支几千人的骑兵深入腹地骚扰曹操的运粮部队也需要分派一部分兵力应对,这样加上官渡,曹操至少要在六个战略点上布置兵力。当时曹操的总兵力经过作战损耗和自动精简之后不超过十万,一些学者在仔细分析之后认为官渡之战时曹操的总兵力只有6.9万,却需要分散驻守至少六个地点,因此,对于在对袁绍方面整体上处于防御姿态的曹操而言,其最初的作战设想是有效地阻断袁军南下的势头以保守住既有领地才是真正的作战目标。这样算下来,曹操为在官渡这个点上阻断袁绍南下,集结起不足一万的兵力是合理的。倘然真像某些人认为的那样曹操在官渡之战中为了与袁绍主力对决而集结起3、4万兵力,这就与裴松之的事后之见和想当然的说法没有什么两样了。
研究者们对于以往历史中的推测与揣摩在用语上当然需要斟酌,然而,这样做的目的绝不是为了使得历史上那些不可理解的事情能够被现在人绝对理性逻辑解释得通顺起来,理性逻辑的本来作用就是要使今人和后人在行事时尽量少犯错误、少走弯路,更改逻辑的意义更在于现在和今后的实践,而绝对理性逻辑却只会使当事人在其主导之下走进死胡同。

人们已经习惯了用某种他所能够认可和接受的理论来作为解释万事万物的绝对真理,由此那些不符合他们之绝对真理的事情和现象就都被费尽心机地曲解为完全符合,或者他们干脆对那些不合逻辑之事情和现象不屑一顾而只是有选择性地将那些符合他们绝对真理的事情和现象解释通顺,以此种以偏概全的方式来印证他们的绝对真理。
人们习惯于将所有他们认为美好的品质全部安插到他们所认为的圣人身上,同时又将所有他们认为恶劣的品行强塞进他们所认为的十恶不赦之徒身上,以此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满足他们由于种种因素在现实中不能实现的理想诉求。

比如中国历史上的圣君与昏君的形象对比,夏王朝的最后一个王的确有恶劣行迹然后推翻它的商王朝却将之描绘为十恶不赦之徒并冠之以桀即残暴不仁的称号,后世的文人们根本不能准确了解当时的实情因而就将他们所能看到和想到的一切恶劣品行和卑劣行为编帜到夏桀身上,宠信奸妃、剖骨验髓、残戮大臣、戗害百姓等所有曾经有过的君主的某种卑劣行径都被强塞进去。而当周王朝灭掉商王朝最后一任有卑劣行径的帝王时,代表着恶的纣又被安插在他身上,后世那些根本不能了解当时具体情况的文人像对待夏桀那样如法炮制将宠信奸妃、剖骨验髓、残戮大臣、戗害百姓等所有曾经有过的君主的某种卑劣行径都强塞到商纣王的身上。古代像汉武帝、唐太宗这样的君主被认为是圣明的君主,于是后世人就又将一切美好的品德比如雄才大略、高瞻远瞩安插到他们身上,而对于他们的污点却刻意隐讳或者曲解为在某种情形下不得已、为了天下大众的必要之恶,分明汉武帝穷兵黩武却被说成为了国家和民族大义不得不对外征战、李世民不顾兄弟之情杀死自己的亲哥哥夺取皇位被说成是为了之后出现的贞观之治而施行的必要之恶。

现在的研究者们还是遵循着这样的习惯,将绝对理性逻辑强加到所有他们认为具有高超智慧的军事家身上,而同时又尽可能地将他们所认为的不合逻辑的事情强塞到这些军事家对手身上,以此鲜明的对比来证明正是因为前者具备他们所相当然地认为的那些优良的品质因而才必然成功。
如此,对于一个伟大军事统帅在某些战场上所犯的重大错误,习惯于理性思维的研究者们便根据这个统帅以往常常能够做出理智决策的经历来推测这个统帅不可能犯下如此低级的错误,因而千方百计寻找其他理由来为这一次失败开脱。而事实上,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完全摆脱主观情绪的影响,即便是那些被认为是伟大的人物,他们在做决定时也只不过是将其主观情绪控制到了不至于损坏其决策的程度,而谁也不能确保这些伟大人物每一次都可以成功地将其主观情绪控制在必要的限度之内。因此,在研究那些伟大的军事统帅之时,最基本的一点就是要将他们还原成活生生的人,以人的视角而不是纯粹的逻辑推理来解析这个原本就是人的统帅的一切军事行动。

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就太过极端了,人和并非不重要,但是却不应该片面夸大人和的作用,地利也并不是不重要,但是却不能笼统地认为地利优越于天时。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天时、地利,都属环境和地理条件,在一种情形下天时可能的确不如地利,但是在另一种情势下地利也可能不如天时。人和虽然属于人的主观能动要素,但是对于战争的实际进程而言,主观要素与环境要素缺一不可,不能否认在某些情形中人和的确比地利更重要,但是同时也不能否认在另一些情形中地利要素反而比人和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孟子又说“域民不以封缰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这就又趋向了极端和趋于理想化了,明确的疆域管理、险要的地势、强大的军队,这三者对于一个国家的战略安全是何等重要,但是有人基于施行仁政的理想却并不这样认为,这就是脱离实际、泛泛而谈。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孟子片面强调施行仁政的好处,却对于仁政的具体实施和操作难度不加以关注或者根本就是充耳不闻。以孟子的学识,不可能不知道公元前1000年徐偃王因为在500里封地之内施行仁政招致忌恨、进而在强大的敌军入侵时又以仁义之名放弃抵抗最终亡国的事情。据说徐偃王弃国而逃时有数万百姓感念其仁政而愿意追随他,由此可以想见徐偃国的人和是多么优越,然而,徐偃王却弃国而逃,绝不仅仅是其心有仁慈不想看到流血的战争,也必定是因为其自己估量到了其所掌握的人和优势根本抵挡不住敌人强大军队的进攻。即便徐偃王不是这样想的,那事实也是敌人用强大的军队灭亡了人和优越的徐偃国。诚如孟子所认为的那样,实施仁政、争取人和有许多的优越之处,但是假如在获取这些优越之处之前就遭遇灭国的厄运,那就免不了仁义灭国、人和亡国的嫌疑了。在曹操所注的《孙子兵法》序言中,就明确以徐偃王因为施行仁政而亡国的例子来说明“恃文者亡”的道理。

儒家崇尚仁政与法家尊崇法治,都已经陷入了极端的地步,当时的人就已经看清楚了这种弊病。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两千年之后的某些现代人却仍然深陷其中不能自拔。现实的问题是,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人的主观能动作用要么被贬低得一无是处、要么就被夸大到无所不能。
理论与实践的问题
理论总是倾向于讲求逻辑严整和述说畅通,而实际状况却总是不规则和用道理说不通的,这是因为人们对于实际状况的了解总是存有这样那样的不足,而且即便是能够比较准确地把握住实际状况,那些先入为主的理论体系和各种原理、原则也很难说真正契合于实际状况,除此之外,从理论到实践的应用过程本身也会成为一个阻碍理论与实践完全接轨的变数。

军事家的评判标准
评价一个人是否是军事家,有三条标准:
第一条,必须进行过实际作战指挥活动;
第二条,必须取得较大的战绩,比如胜多败少、进行过某些决定性战事、能以少胜多和以弱胜强、或者能够取得最终军事胜利。
第三条,可以有相关的军事著作或比较独特的军事思维;

其中,前两条是衡量一个人是否是军事家的必要标准,第三条则是一种参考性标准并且在符合前两条标准又同时符合第三条标准的时候可以适当地增加评判的比重。与此相反,虽然写过军事著作或者拥有比较独特的军事思维,却从来不曾参加过实际战斗或者指挥过作战行动的人,最多可以称作为军事思想家,但是却根本不能称之为军事家。

《战略指数:力量的产生、维持与使用》也是理论战略学演绎的结果
尽管这一部书的写作时间要远远早于军事战略,但是,只是在军事战略写成之际我才意识到战略指数与军事战略一样都是理论战略学的演绎结果。

在这一系列的战略论中,第一部中我对于战略学三大流派之间的对立与整合的研究是第二至七部书立论的基础,第八部则是我对于我所研究和进入的那个新的战略领域所作的总结性研究。诚然,我所用的三元的战略哲学早在我写第一部著作之前就已经建立起来,但是我对于战略学三大流派之间的对立的研究则使得这种战略哲学找到了理论与现实依据。

《地缘战略片论:地理、政治、战略三要素的回归》同样也是理论战略学演绎的结果,
这部书除了延续《战略指数》一书中的国家战略理论思维模式之外,还对地缘战略作了一种全新的诠释。

《系统战》
尽管只有短短的八万字,然而《系统战》却是我对于战略进行长期思考的最终结果,我将之视作为在国家战略领域中的封顶之作。

成长为超级大国
国家从其国基中汲取力量就好比是在抽水、国家保持着现有的力量不使其丧失就是在蓄水、国家使用现有的力量来达成政策目的就是在用水。一旦政策目的被达成,而力量的价值也就得到了实现而国家的战略指数也就跟着提升了,国家的战略指数就是指国家进行所有战略活动所产生的综合性的影响。国家的战略指数得到提升之后,其就可以利用更多的影响来拓展国基以便从中汲取更多的力量,而国家所保持的现有的力量就会增大、国家使用增大了的力量就能达成更大的政策目的,结果国家的战略指数再度得到提升,依此循环,任何类型的国家就都能够成长为超级大国了。

力量的产生、维持与使用这三个环节虽然并不完全独立并存,有时刚刚汲取的力量还没有经过保持这一环节而就直接投入使用了,有时汲取的力量保持了很长一段时间却仍然没有被使用,有时力量还没有产生而使用它的需求就已经非常迫切了,然而,这三个环节之间的联系与各自的内在特性却是所有类型的国家进行战略活动所普遍遵循的规律。
只有发表并且得到承认才可以叫巨著吧,不过,楼主可以出书,然后成为巨著哦
看上去准备很充分啊....结合一些实例可以验证一下自己的理论
曹恩硕 发表于 2014-9-26 06:33
正有此意,会有纸制书出版的,谢谢关注
送我一本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