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集中和分散的辩证关系看未来陆军的发展方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2 16:31:25
所谓战术,实际上就是发挥军队这个作为一个整体的系统的最大效能的方法,体现为对系统的各个子系统的不同的运筹方式。
而在这样的运筹方式中,一个基本的矛盾是分散和集中,部队或者技术兵器要集中起来发挥最大效能呢,还是要分散起来发挥更大效能。
如果我们观察世界近代军事史,可以看到分散和集中的变化是世界军事变革的一个重要的主题。
例如陆军从一战时期的堑壕战到二战的闪电战,其根本的区别在哪里呢?
二战时期的军事变革至少在陆战战场体现为以坦克为主的突击力量的集中,以及坦克的突击力量和空中对地轰炸的力量的集中,这样的坦克的集中,坦克和攻击机的集中形成了巨大的战斗力,迅速的改变了历史。
德国是率先实行这个转变的国家,因而当他们面对将数量甚至更多的坦克平均分配到各个部队的法国陆军的时候,法国陆军很快就败下阵来。
此后坦克集群使用已经成了一个标准战术。
如果我们要眼光投回国内,可以看到在集中和分散的问题上,中共军队的领导层进行了几次的争论
第一次是毛泽东们在1928年年末打下井冈山以后,次年他们接到了周恩来他们起草的《二月来信》来信中要求朱毛离开红军,分散隐蔽,而红四军也实施分散式游击,毛泽东见信以后回了一封信,具体说明了红军集中作战的优越性,此后中央接受了毛泽东们的观点
在红军历史上关于分散还是集中的争论比较多,除了以上的事例,再比如红军一军团和三军团从长沙撤围以后,这个时候得到了国民党即将发动第一次军事围剿的情报,这个时候红一军团和三军团是合起来用呢,还是两个军团分别在赣江两岸发展,仅仅做远程的配合,而不做直接的战斗配合?
在会议上,毛泽东阐明了自己的要求两个军团合并作战的主张,在三军团普遍反对的时候,彭德怀力排众议,支持了毛泽东,然后两个军团撤回中央根据地,以根据地为依托,连续取得了四次反围剿的胜利。
四次反围剿胜利以后,中央红军又接到了共产国际的军事顾问(不是李德)的指示,要求两个兵团分开来在不同的战场遂行各自战斗任务,当时有两个拳头打人的说法,这一点毛泽东是反对的,他一直主张集中优势兵力。
但是到了抗日战争,毛泽东则主张游击战为主,要求主力兵团分散化,林彪彭德怀他们一开始不理解,但是最终全党理解了毛泽东的主张,并且在这个主张的基础上统一了思想。
在解放战争时期中,至少就华东战场而言,有几次关于部队要分散还是集中使用的重大决策
例如1946年的华中野战军和山东野战军的合并,成立华东野战军,这个就是一个重要的战略决策,使两支部队形成为一个拳头
再比如1947年孟良崮战役前夕,在多次寻找战机打破僵局而不得的情况下粟裕陈毅决心调动三个纵队打到敌人的后方,以打乱敌人的部署,但是这个决心被毛泽东否定了,毛泽东要求他们掌握最大的兵力,保持耐心,这一个决策的曲折过程产生了最优的结果,一个是王必成的六纵走的早,先跳出外线,此后成为了突击垛庄的奇兵,而其他准备外线出击的纵队则留在了主力阵容里面,最终集中优势兵力,在国民党几十万大军中把张灵甫的74师给活活的吃掉
此后华东战场有7月分兵,7月分兵后的一段时间内,仗打得不是很好,直到粟裕率领六纵和特种兵纵队,与陈士渠他们会合以后,打了一个沙土集战役,才扭转了局面,这个分兵导致的几场仗没有打好,应该理解为在新的进攻战略下的一个阵痛。
此后已经开辟了豫皖苏解放区的粟裕接到了毛泽东的电报,要求他带三个纵队过江,这个要求对华野主力实施分散使用的决策最终因为粟裕的力陈而取消了。
以上简单的回顾了一下近代现代战场上特别是中国战场上对于部队的分散和集中的几次重要决策,主要还是为了探讨现在和未来的军事模式。
自从德军将装甲兵团大规模的集中使用取得了成功以后,机械化部队的集中使用成了基本战术,问题在于这个战术在现代战场环境下是否还是必须的?
现代战场相对于二战战场的最大的区别在于信息化和精确打击,而这两点是否恰好构成了装甲集群的致命弱点。
精确炮兵,精确导弹,武装直升机,对地攻击机所倾斜的精确制导火力面前,装甲集群还如同以前一样,是一个无坚不摧的矛头?
还是因为精确打击火力的存在,装甲力量避敌锋芒,不再充当进攻的矛头,而实行在我远程突击火力歼灭了敌重兵集团以后,使用装甲部队来清剿残敌?
在信息化,精确化的战场上,毫无疑问机动性显得比以往更重要,因为机动性能的优越意味着可以迅速从被锁定状态中脱离,而坦克本身的厚重的装甲实际上限制了坦克本身的机动性,虽然有一定的防御敌火力打击的能力,但是综合的来看,因为装甲的厚重导致的机动性的丧失并且因此被敌火力锁定,得和失哪个更大?
在火力和机动性更优越的武装直升机面前,坦克部队要充当什么样的角色。
如果说随着战场侦察能力的不断发展,我方拥有了越来越强大的对敌纵深的打击能力,客观上也对我军的远程炮兵提出了更大的要求,但是在敌空中和地面的精确火力面前,我炮兵群怎么样保证自己的安全。
一个解决方案是炮兵的分散式部署,这可以避免被对方一锅端,避免作战单位太大,被对方侦察到,但是这就要求陆军的战场数据链建设的高度现代化,因为只有更现代化的数据链才能保证我军炮兵群在地理距离遥远的情况下实施最大的协同。
我的观点是,随着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原本需要通过地理距离上的相互靠近而达成的指挥的畅通,火力的协同,可以随着信息网络的进步而在远程的各个不同单位之间实施,也就是是说随着信息化建设的进步,陆军各个单位可以更加分散的使用,这主要的好处在于避免被对方的精确打击火力所一锅端,保持一个火力打击体系的弹性所谓战术,实际上就是发挥军队这个作为一个整体的系统的最大效能的方法,体现为对系统的各个子系统的不同的运筹方式。
而在这样的运筹方式中,一个基本的矛盾是分散和集中,部队或者技术兵器要集中起来发挥最大效能呢,还是要分散起来发挥更大效能。
如果我们观察世界近代军事史,可以看到分散和集中的变化是世界军事变革的一个重要的主题。
例如陆军从一战时期的堑壕战到二战的闪电战,其根本的区别在哪里呢?
二战时期的军事变革至少在陆战战场体现为以坦克为主的突击力量的集中,以及坦克的突击力量和空中对地轰炸的力量的集中,这样的坦克的集中,坦克和攻击机的集中形成了巨大的战斗力,迅速的改变了历史。
德国是率先实行这个转变的国家,因而当他们面对将数量甚至更多的坦克平均分配到各个部队的法国陆军的时候,法国陆军很快就败下阵来。
此后坦克集群使用已经成了一个标准战术。
如果我们要眼光投回国内,可以看到在集中和分散的问题上,中共军队的领导层进行了几次的争论
第一次是毛泽东们在1928年年末打下井冈山以后,次年他们接到了周恩来他们起草的《二月来信》来信中要求朱毛离开红军,分散隐蔽,而红四军也实施分散式游击,毛泽东见信以后回了一封信,具体说明了红军集中作战的优越性,此后中央接受了毛泽东们的观点
在红军历史上关于分散还是集中的争论比较多,除了以上的事例,再比如红军一军团和三军团从长沙撤围以后,这个时候得到了国民党即将发动第一次军事围剿的情报,这个时候红一军团和三军团是合起来用呢,还是两个军团分别在赣江两岸发展,仅仅做远程的配合,而不做直接的战斗配合?
在会议上,毛泽东阐明了自己的要求两个军团合并作战的主张,在三军团普遍反对的时候,彭德怀力排众议,支持了毛泽东,然后两个军团撤回中央根据地,以根据地为依托,连续取得了四次反围剿的胜利。
四次反围剿胜利以后,中央红军又接到了共产国际的军事顾问(不是李德)的指示,要求两个兵团分开来在不同的战场遂行各自战斗任务,当时有两个拳头打人的说法,这一点毛泽东是反对的,他一直主张集中优势兵力。
但是到了抗日战争,毛泽东则主张游击战为主,要求主力兵团分散化,林彪彭德怀他们一开始不理解,但是最终全党理解了毛泽东的主张,并且在这个主张的基础上统一了思想。
在解放战争时期中,至少就华东战场而言,有几次关于部队要分散还是集中使用的重大决策
例如1946年的华中野战军和山东野战军的合并,成立华东野战军,这个就是一个重要的战略决策,使两支部队形成为一个拳头
再比如1947年孟良崮战役前夕,在多次寻找战机打破僵局而不得的情况下粟裕陈毅决心调动三个纵队打到敌人的后方,以打乱敌人的部署,但是这个决心被毛泽东否定了,毛泽东要求他们掌握最大的兵力,保持耐心,这一个决策的曲折过程产生了最优的结果,一个是王必成的六纵走的早,先跳出外线,此后成为了突击垛庄的奇兵,而其他准备外线出击的纵队则留在了主力阵容里面,最终集中优势兵力,在国民党几十万大军中把张灵甫的74师给活活的吃掉
此后华东战场有7月分兵,7月分兵后的一段时间内,仗打得不是很好,直到粟裕率领六纵和特种兵纵队,与陈士渠他们会合以后,打了一个沙土集战役,才扭转了局面,这个分兵导致的几场仗没有打好,应该理解为在新的进攻战略下的一个阵痛。
此后已经开辟了豫皖苏解放区的粟裕接到了毛泽东的电报,要求他带三个纵队过江,这个要求对华野主力实施分散使用的决策最终因为粟裕的力陈而取消了。
以上简单的回顾了一下近代现代战场上特别是中国战场上对于部队的分散和集中的几次重要决策,主要还是为了探讨现在和未来的军事模式。
自从德军将装甲兵团大规模的集中使用取得了成功以后,机械化部队的集中使用成了基本战术,问题在于这个战术在现代战场环境下是否还是必须的?
现代战场相对于二战战场的最大的区别在于信息化和精确打击,而这两点是否恰好构成了装甲集群的致命弱点。
精确炮兵,精确导弹,武装直升机,对地攻击机所倾斜的精确制导火力面前,装甲集群还如同以前一样,是一个无坚不摧的矛头?
还是因为精确打击火力的存在,装甲力量避敌锋芒,不再充当进攻的矛头,而实行在我远程突击火力歼灭了敌重兵集团以后,使用装甲部队来清剿残敌?
在信息化,精确化的战场上,毫无疑问机动性显得比以往更重要,因为机动性能的优越意味着可以迅速从被锁定状态中脱离,而坦克本身的厚重的装甲实际上限制了坦克本身的机动性,虽然有一定的防御敌火力打击的能力,但是综合的来看,因为装甲的厚重导致的机动性的丧失并且因此被敌火力锁定,得和失哪个更大?
在火力和机动性更优越的武装直升机面前,坦克部队要充当什么样的角色。
如果说随着战场侦察能力的不断发展,我方拥有了越来越强大的对敌纵深的打击能力,客观上也对我军的远程炮兵提出了更大的要求,但是在敌空中和地面的精确火力面前,我炮兵群怎么样保证自己的安全。
一个解决方案是炮兵的分散式部署,这可以避免被对方一锅端,避免作战单位太大,被对方侦察到,但是这就要求陆军的战场数据链建设的高度现代化,因为只有更现代化的数据链才能保证我军炮兵群在地理距离遥远的情况下实施最大的协同。
我的观点是,随着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原本需要通过地理距离上的相互靠近而达成的指挥的畅通,火力的协同,可以随着信息网络的进步而在远程的各个不同单位之间实施,也就是是说随着信息化建设的进步,陆军各个单位可以更加分散的使用,这主要的好处在于避免被对方的精确打击火力所一锅端,保持一个火力打击体系的弹性
火力集中,兵力分散?


按照您这个说法地面火炮的射程得多大才能满足您所说的方案呢?我兔PLZ05式155mm自行加农榴弹炮最大射程40KM,PLZ07式122mm自行加农榴弹炮打底排火箭增程弹的最大射程是27千米。还得考虑延伸射击和给突击部队留的安全余量,您觉得分散使用合适吗?

按照您这个说法地面火炮的射程得多大才能满足您所说的方案呢?我兔PLZ05式155mm自行加农榴弹炮最大射程40KM,PLZ07式122mm自行加农榴弹炮打底排火箭增程弹的最大射程是27千米。还得考虑延伸射击和给突击部队留的安全余量,您觉得分散使用合适吗?
思路很好,但是思考过于单薄,结论也因此缺乏力度。
无论如何,顶楼主一个~
这样思考的结果就是一种新的三三制吧?只不过由步兵变成车辆罢了。
好象TG现在就是这样做的。
就是楼上说的,兵器分散、火力集中。


过去,1个轻型步兵师在10公里宽的地段上进行作战;

现在,1个机械化步兵师可以在30公里宽的地段上进行作战;1个由5个机械化师编成的机械化集团军可以在100公里宽的地段上进行作战.

分散配置兵力,和注重营级小单位的独立作战能力,是应付远程精确打击火力(主要是航空火力)的主要手段.

突击部队的作战方式,应该从主要依靠步枪/手榴弹/火箭筒的"近战",转移到主要依靠坦克和步兵战车的车载直射火炮的"远战"上来.

过去,1个轻型步兵师在10公里宽的地段上进行作战;

现在,1个机械化步兵师可以在30公里宽的地段上进行作战;1个由5个机械化师编成的机械化集团军可以在100公里宽的地段上进行作战.

分散配置兵力,和注重营级小单位的独立作战能力,是应付远程精确打击火力(主要是航空火力)的主要手段.

突击部队的作战方式,应该从主要依靠步枪/手榴弹/火箭筒的"近战",转移到主要依靠坦克和步兵战车的车载直射火炮的"远战"上来.
要注意信息获取能力
随着武器射程和精度的提升,分散兵力集中火力是19世纪以来各国陆军一直在做的事情。
举个例子,奥斯特里茨战役俄奥联军(8.6万人,278门火炮)VS拿破仑一世率领的法军(7.3万人,139门火炮) ,双方集中十几个军的兵力在一片视力可及的范围内作战,这在现代战争是不可想象的。线膛枪的使用导致了散兵线战术的普及,而远程大炮和机械化兵器的应用让现代陆军作战宽度大大提升。信息化和导弹的使用无非是进一步扩充了陆军的作战范围。但也有个问题,地理空间终究是有限的,应当以合成化单位的可视范围为限度。比如,机械化步兵团下辖有坦克营,装甲步兵营和炮兵营,那么团与团之间的距离应当在10公里左右,可以遥遥相望;如果建设成了合成营,那么营与营之间的距离应当在10公里左右,可以遥遥相望。合成单位的可视距离是基本判别的标准。
guarddefend 发表于 2012-11-29 20:31
随着武器射程和精度的提升,分散兵力集中火力是19世纪以来各国陆军一直在做的事情。
举个例子,奥斯特里茨 ...
照你说的,合成单位“遥遥相望”就是兵力分散的尺度。
不过这个遥遥相望是指望远镜可视吗?为什么一定要可视呢,是要直观了解相邻单位的战况吗?这能不能通过战场通信系统解决。
勇敢的米哈伊 发表于 2012-11-29 16:34
要注意信息获取能力
个人觉得是信息提取能力比较重要,信息很多,怎么提取很重要!
xinquanjin 发表于 2012-11-29 14:10
按照您这个说法地面火炮的射程得多大才能满足您所说的方案呢?我兔PLZ05式155mm自行加农榴弹炮最大射程40KM, ...
实际上我们这里从理论的角度来探讨陆军发展的方向,实际上就是企图为装备建设本身给出一个发展的方向。
我认为随着技术的进步,远程精确火力和远程侦查能力一起增长,就使得战场纵深极度的扩大。
因为远程侦察能力的不断发展,和精确打击能力的不断扩展,客观上要求火力打击能力也要跟上去,即随着侦察定位能力向远方发展,而我远程火炮以及其他火力投送单元的打击距离也不断延长,从而拥有越来越大的对敌纵深的攻击能力。
当然这只是一个大的方向,具体到战场的各种需求,面对着各种不同的战场环境,远程炮火和不那么远程的炮火如何结合是一个需要探索的方向,开始也可能经历很大的失败,例如昧国在越南战争时期摸索空空导弹的使用,失败的例子很多,但是随着经验教训的不断积累,最终空战发生了质变。
罗化生 发表于 2012-11-30 02:15
实际上我们这里从理论的角度来探讨陆军发展的方向,实际上就是企图为装备建设本身给出一个发展的方向。
...
火力增强导致战斗队形配置的疏散化,这是战争史告诉我们的铁律。谁逆规律而动,就要吃大亏。
六公子 发表于 2012-11-30 01:47
个人觉得是信息提取能力比较重要,信息很多,怎么提取很重要!
是的,抓有用信息
罗化生 发表于 2012-11-30 02:15
实际上我们这里从理论的角度来探讨陆军发展的方向,实际上就是企图为装备建设本身给出一个发展的方向。
...
您这是想用地面炮去干对地攻击机的活啊?如果地面火炮要打到那么远的射程还得保证射击精度的话,你每发炮弹基本上就得做成导弹的价钱了。那你这个就可以不叫火炮而叫做导弹发射器了。。。
xinquanjin 发表于 2012-11-30 13:06
您这是想用地面炮去干对地攻击机的活啊?如果地面火炮要打到那么远的射程还得保证射击精度的话,你每发炮 ...
例如jdam等等精确制导火药的廉价化已经可以否定你的观点了
现在是航空制胜的年代
不管承认不承认都是

地面部队作战
大装甲集群突击是绝对不可能再出现了
除非双方代差大到一定程度的地面战

否则谁集中谁是傻货
想分散式部署,信息化指挥是一个重要问题没错,另一个LZ没有提及的问题就是后勤保障了,分散的单位加大了后勤补给的难度.
20年前上初中的时候琢磨过
火力集中
兵力分散
还有别的一些概念
想不起来了
罗化生 发表于 2012-12-1 03:07
例如jdam等等精确制导火药的廉价化已经可以否定你的观点了
您这个精确制导火药再便宜也得比普通炮弹贵上好多吧,炮弹体积比一般导弹要小,这个精确制导小型化的钱也便宜?再算上还得提高射程花的钱,您这一发炮弹打算单价多少呢。。。别的不说,一年打一次实弹演习您这一年的日子基本上就别过了吧。。。
楼主这个问题很好,但论证方法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