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兵94年论文“以潜制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13:51:33


转自房兵上校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2426606861_0_1.html

关于“以潜制海”
“以潜制海”一文,是我1994年到国防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撰写的第一篇课程论文,因当时不便公开发表,故经删改后更名为《海军应确立“以潜制海”的思想》,发表于《军事学术》1996年第1期;此后,其全文发表于《潜艇学术研究》1996年第2期,后又全文发表于国防大学内部刊物《参考信息》1996年第4期——这还是当时担任国防大学图书馆资料室主任的金一南教授,特意为我这个“中尉军衔”的年轻研究生开的绿灯。

    在《百年航母》电视节目播出、《大国航母》第一部上市之际,我在接受一些媒体采访之时曾经提到过:我原来其实并非“发展航母”的坚定支持者,恰恰相反,我到国防大学学习期间所撰写的第一篇自认为有些分量的论文,其实就是反对发展航母的

    这篇长达1.5万余字的长文,不仅是我当时的一篇“得意之作”,而且,即便放到17年后的今天,面对依然纷繁复杂的南海局势,我认为,其中很多观点仍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所以,在《大国航母》第二部即将上市之际,我特将此文从自己的“书房”中翻出,并邀请大家一起来共同“点兵”……

    当然,时过境迁!这篇论文毕竟是在17年前撰写的,针对的,毕竟是我国17年前的周边安全环境和可能的作战对象,依托的,毕竟是我国17年前的综合国力水平和国防工业水平,加之17年前的我,考虑问题的视角也与今日的我不可同日而语,所以,请大家在阅读时、评点时,千万要考虑到17年间的“沧海桑田”……

    17年后的今天,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防工业虽然取得了日新月异的巨大发展,但是与世界军事强国相比,仍然存在着巨大的差距,所以,我最后还是要把师兄陈虎大校的那两句“名言”送给大家:
    航母,不是“定海神针”,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灵丹妙药”!
    造航母,决不能“大干快上”!
    希望大家能够体会到我呈上此文的“良苦用心”!

“以潜制海”是尽快夺取南沙海域制海权的最佳战略选择

内容提要:
    一、对两场著名海战的回顾与反思
    1.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海战
    2.英阿马岛海战
    二、两种制海方式的基本力量构成及其优劣对比
    三、从发展的可能性来看,“以潜制海”是“可望而又可及”的最佳选择
    1.从我国国防工业现有基础和技术水平来看,发展潜艇编队具有较高的可行性
    2.从目前我国的综合国力水平和近期国防经费的承受能力来看,发展潜艇编队具有较大现实性
    四、从发展的必要性来看,“以潜制海”是“实战与威慑并重”的最佳选择
    1.在南沙海域,潜艇编队具有可靠的生存能力
    2.在南沙海域,潜艇编队具有“精干而又有效”的实战能力
    3.在南沙海域,潜艇编队具有“强大而又灵活”的威慑能力

转自房兵上校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2426606861_0_1.html

关于“以潜制海”
“以潜制海”一文,是我1994年到国防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撰写的第一篇课程论文,因当时不便公开发表,故经删改后更名为《海军应确立“以潜制海”的思想》,发表于《军事学术》1996年第1期;此后,其全文发表于《潜艇学术研究》1996年第2期,后又全文发表于国防大学内部刊物《参考信息》1996年第4期——这还是当时担任国防大学图书馆资料室主任的金一南教授,特意为我这个“中尉军衔”的年轻研究生开的绿灯。

    在《百年航母》电视节目播出、《大国航母》第一部上市之际,我在接受一些媒体采访之时曾经提到过:我原来其实并非“发展航母”的坚定支持者,恰恰相反,我到国防大学学习期间所撰写的第一篇自认为有些分量的论文,其实就是反对发展航母的

    这篇长达1.5万余字的长文,不仅是我当时的一篇“得意之作”,而且,即便放到17年后的今天,面对依然纷繁复杂的南海局势,我认为,其中很多观点仍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所以,在《大国航母》第二部即将上市之际,我特将此文从自己的“书房”中翻出,并邀请大家一起来共同“点兵”……

    当然,时过境迁!这篇论文毕竟是在17年前撰写的,针对的,毕竟是我国17年前的周边安全环境和可能的作战对象,依托的,毕竟是我国17年前的综合国力水平和国防工业水平,加之17年前的我,考虑问题的视角也与今日的我不可同日而语,所以,请大家在阅读时、评点时,千万要考虑到17年间的“沧海桑田”……

    17年后的今天,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防工业虽然取得了日新月异的巨大发展,但是与世界军事强国相比,仍然存在着巨大的差距,所以,我最后还是要把师兄陈虎大校的那两句“名言”送给大家:
    航母,不是“定海神针”,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灵丹妙药”!
    造航母,决不能“大干快上”!
    希望大家能够体会到我呈上此文的“良苦用心”!

“以潜制海”是尽快夺取南沙海域制海权的最佳战略选择

内容提要:
    一、对两场著名海战的回顾与反思
    1.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海战
    2.英阿马岛海战
    二、两种制海方式的基本力量构成及其优劣对比
    三、从发展的可能性来看,“以潜制海”是“可望而又可及”的最佳选择
    1.从我国国防工业现有基础和技术水平来看,发展潜艇编队具有较高的可行性
    2.从目前我国的综合国力水平和近期国防经费的承受能力来看,发展潜艇编队具有较大现实性
    四、从发展的必要性来看,“以潜制海”是“实战与威慑并重”的最佳选择
    1.在南沙海域,潜艇编队具有可靠的生存能力
    2.在南沙海域,潜艇编队具有“精干而又有效”的实战能力
    3.在南沙海域,潜艇编队具有“强大而又灵活”的威慑能力
随着人类生存空间的拓展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海洋的战略地位和经济价值日益突出,围绕海洋展开的争夺也日趋激烈。根据1994年11月16日生效的联合国《国际海洋法公约》,应当归属中国管辖的海区面积约有300多万平方公里,然而目前却不同程度地受到海上邻国的蚕食甚至侵占。特别是面积最大的南沙海域,主要岛礁几乎都被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非法占据,使我国的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受到了严重的侵犯。因此,如何尽快提高我国海军的远洋制海作战能力、夺取并保持南沙海域的制海权,已经成为我们面前的一个突出而紧迫的课题。
    在1993年9月25日出版的英国《简氏防务周刊》上,刊登了保罗·比沃所著的《航空母舰——中国海空力量发展之关键》一文。作者在文中提到,“(中国)计划在2005年以前建成两艘与俄罗斯‘基辅’级相似的4.8万吨级航空母舰”。在此前后,西方的一些媒体长篇累牍地介绍有关中国建造或购买航空母舰的“最新消息”,更有甚者,居然以此为依据,大肆散布所谓的“中国威胁论”。与此同时,在我国国内也掀起了一股“航母热”。特别是中越两国在南沙海域发生武装冲突以后,要求发展中国自己的航母的呼声越来越高。人们纷纷呼吁,“中国必须拥有自己的航空母舰,否则就无法保卫自己的蓝色国土、无力捍卫自己的海洋权益”。
    那么,对于我国来讲,这种以航空母舰编队为核心、以“以空制海”为作战指导思想的海上力量发展思路,究竟是不是尽快夺取南沙海域制海权的最佳战略选择呢?还是让我们首先从现代海战的历史中去寻求一些启示吧。

   一、对两场著名海战的回顾与反思
    1.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海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海战,是海战史上规模最大、对现代海战发展的影响也最为深远的一场海战。
    在这场海战中,海军航空兵和潜艇部队异军突起,彻底打破了大型水面舰艇对海战的垄断,宣告了海战场上“巨舰大炮时代”的结束,航空母舰无可争议地取代了超级战列舰的“海上霸主”的地位。那一幕幕波澜壮阔的海空大战,使人们对叱咤风云的航母编队至今记忆犹新;相比之下,潜艇部队所起到的重大战略作用则往往被人们所忽视。
    在大西洋战场上,德国海军的潜艇部队几乎占尽了各种可能的不利条件——出海口受制于人、缺乏航空兵的掩护和水面舰艇的配合、人力物力资源极度匮乏所造成的兵力兵器补充困难等等,然而其面对的却是当时实力最强大的美、英两国海军。尽管如此,德国海军的潜艇战却给盟军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并且一度几乎切断了盟军的海上运输线。“到1942年底,德国潜艇所击沉的船只已经超过了同盟国所建造的船只数量”(英国首相邱吉尔语)。这意味着德国海军的“吨位战”,已经完全达到了其预期的作战效果。
    盟军在大西洋反潜战中,出动了包括护航航空母舰在内的2,000余艘猎潜舰艇和数千架反潜飞机,投入反潜作战的人员总数达几百万人。据统计,平均每对付1艘游猎于海上的德国潜艇,盟军就要动用25艘猎潜舰艇和近百架反潜飞机;每对付1名德国的潜艇艇员,盟军就要动用100余名反潜人员。然而,在德国海军的“无限制潜艇战”面前,盟军的立体反潜作战连连受挫,在二战的绝大部分时间中,实际上未能掌握大西洋上的制海权!
    虽然盟军最终凭借其强大的综合国力和先进的军事技术,赢得了大西洋上的反潜战,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德国海军仅仅依靠种类单一且数量有限的潜艇部队,就成功地吸引并长期对抗了盟军如此庞大的海空兵力,这表明潜艇部队具有极高的作战效费比。不难想象,假如德国的综合国力不是与盟国相差得如此悬殊,大西洋海战的历史就有可能重新书写!
    在以航母编队之间的海空决战为主旋律的太平洋战场上,潜艇部队所取得的战绩同样令人瞩目。在这似乎是由航空母舰主宰一切的太平洋海战中,美日双方的许多“不可一世”的航空母舰却往往不是被对方的航空兵所击沉、而是葬身于潜艇之手。在扭转太平洋战局的中途岛海战中,美军损失的唯一一艘航空母舰“约克城”号,就是被日军的“伊—168”号潜艇所击沉的;而日军所建造的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航空母舰——排水量达6.2万吨的“信浓”号重型装甲航空母舰,完工后不到10天,就在日本近海的首次航行中,被美军的“射水鱼”号潜艇所击沉……
    在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交战双方总共损失了42艘航空母舰,其中被航空兵击沉的有19艘,被潜艇击沉的有17艘,被航空兵和潜艇共同击沉的有2艘。一向被视为“偏师”的潜艇部队,在与公认的“海上霸主”航空母舰的较量中所取得的反航母作战战果,居然与航空母舰自身不相上下,这充分显示了潜艇部队在现代海战中所具有的重大的战略价值。

   2.英阿马岛海战
    英阿马岛海战,是二战后所爆发的规模最大的一次高水平的现代化海战。
    1982年4月2日,阿根廷出兵占领马岛,英国立即决定组建特混舰队、出兵收复马岛。
    4月12日,当包括2艘航母在内的英军特混舰队主力,还远在数千海里之外的茫茫大西洋中航行之时,英军3艘攻击型核潜艇就率先进入马岛战区,开始实施海上封锁,建立起200海里的海上禁区。整整10天之后(4月22日),英军特混舰队(水面舰艇)的先头部队才抵达战区。
    5月2日,英军“征服者”号核潜艇,一举击沉了阿海军最大的水面舰艇——“贝尔格拉诺将军”号巡洋舰。此后,在整个马岛海战的过程中,包括1艘航母在内的整个阿海军水面舰艇部队,就再也未敢出海作战。
    战后,英国国防大臣是这样评价其核潜艇部队的:“我们的核潜艇起了很重要的作用。‘贝尔格拉诺将军’号被击沉之后,阿根廷的水面舰队实际上就再也没有参战。在整个危机期间,核动力潜艇是灵活而强大的工具。它构成了无处不在的威胁。对此,阿根廷人既无法估量,又无力对付。核动力潜艇速度快,而且不需要支援。这就意味着它们是抵达南大西洋的首批力量,使我们得以早日宣布海上禁区。它们还向我们在全面禁区内的部队提供了宝贵的情报。”①
    “攻击型核潜艇起到了不让阿海军参战的作用”②。英军只使用了5艘攻击型核潜艇和1艘常规动力潜艇,就将阿海军封锁于战区之外,实际上已经夺取了战区的制海权。阿方在战后总结时也不得不承认,“在英军的核潜艇进入作战海区之后,英军实际上就赢得了海战”③。
    相比之下,英军由46艘水面舰艇所组成的、包括2个航母战斗群在内的特混舰队主力,其担负的主要任务,却仅仅是与阿军争夺战区的制空权。然而,在阿空军几乎是超越作战半径极限的远程攻击之下,英军水面舰艇损失惨重。“尽管‘海鹞’式飞机的驾驶员很英勇,但是英国人从未控制福克兰群岛的空域”②。实事求是地讲,在马岛海战的整个作战过程中,英军庞大的航母编队始终也未能完全掌握战区的制空权。
    更为耐人寻味的是,无力对付潜艇威胁的,绝不仅仅限于反潜能力薄弱的阿军航母编队。“虽然英国海军部队的编成是以反潜作战为主要目标,但是他们未能摧毁阿军在马岛周围作战的唯一潜艇‘圣路易斯’号,这艘潜艇有好几次在敌人舰艇的龙骨下航行,成功地向3艘敌舰(包括‘无敌’号航母)发射了鱼雷”③。只是由于潜艇的火控计算机和德制SST4型鱼雷出现故障,才没有取得战果,否则,马岛战争的结局将难以想象。
    对于阿根廷海军来说,其教训恐怕就更为深刻了。平时威风凛凛地称雄于南大西洋上的航母编队,战时因无力反潜而被迫龟缩于港内;平时似乎并不起眼的唯一堪用的1艘常规潜艇“圣路易斯”号(德制209型),在危难之时,却成了唯一能在战区活动、并且几度对敌构成致命威胁的作战舰艇。
    马岛战争结束以后,拥有航母编队然而却在海战中无所作为的阿根廷人,痛定思痛,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对于“第三世界国家和其他一些财力资源十分有限的国家”来说,“作为一个要把自己建设成为海上强国的国家,购置潜艇才是符合逻辑的。”③

    通过对这两场海战的回顾与反思,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启示:
    ●掌握了制空权并不等于掌握了制海权;失去了制空权也并不意味着不具备制海作战能力。
    ●潜艇部队是海军诸兵种中对制空权依赖程度最小的兵种,即使在敌方拥有制空权的情况下,仍然是与敌争夺远洋制海权的强有力的作战手段。
    ●在敌方岸基航空兵的作战半径以内,己方的舰载航空兵如果不在数量和质量上占有对敌优势,就难以夺取、更难以保持战区的制空权。
    ●潜艇部队和舰载航空兵虽然同为远洋制海作战的有效手段,但对于海军建设起点较低的国家来说,具有极高的作战效费比的潜艇部队,无疑是“投入低、产出高、见效快”的最佳选择。
二、两种制海方式的基本力量构成及其优劣对比
    随着潜艇部队和海军航空兵的相继崛起,以战列舰为代表的大型水面舰艇丧失了其在海战中的统治地位,海战从二维空间拓展至三维空间,从而使夺取制海权的方式由传统的“以(海)面制海”发展为“以空制海”和“以潜制海”两种途径:
    ●所谓“以空制海”,就是以航母编队为核心、以舰载航空兵为主要打击手段,通过控制空中来控制海面(包括水下),进而夺取制海权。
    ●所谓“以潜制海”,就是以潜艇编队为核心、以攻击型潜艇为主要打击手段,通过控制水下来控制海面,进而夺取制海权。

    根据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
    ●若选择“以空制海”的方式,其核心力量——航母编队应当包括:中型或轻型航空母舰及其舰载机、防空型和反潜型驱逐舰、护卫舰、攻击型潜艇以及远洋补给舰船等。
    ●若选择“以潜制海”的方式,其核心力量——潜艇编队应当包括:弹道导弹核潜艇、攻击型核潜艇(装备巡航导弹)和攻击型常规潜艇。

    下面,就对这两种制海方式核心力量的长短优劣,进行初步的对比分析。
    ●航母编队的主要优势:一是空中作战力量强,远洋制空能力突出;二是能遂行多种作战任务,具有较为均衡的对舰、对空、对潜和对岸作战能力;三是机动范围广、持续活动时间长,在作战运用中具有较高的灵活性。特别是其所具有的远洋护航能力、以及对大规模两栖作战的支援掩护能力,就目前情况来看,还没有其它远洋兵力可以替代。
    ●航母编队的主要劣势:一是隐蔽性差,航母编队目标巨大,航母本身即形成极强的综合物理场,极易被敌发现并遭到攻击;二是需要较多的支援保障兵力,系统复杂、可靠性低,航母自身的许多薄弱点一旦遭到攻击,将导致整个作战系统失效,战斗坚持力较差;三是造价昂贵、技术要求高、建造周期长、维护费用大。
    ●潜艇编队的主要优势:一是具有良好的隐蔽性,潜艇水下航行时间长、下潜深度大,不易被敌发现,便于对敌实施隐蔽攻击;二是具有较强的独立作战能力,潜艇续航力大、自给力强、系统简单可靠,对支援保障兵力依赖程度小,可单独遂行远洋作战任务;三是具有多种作战能力,潜艇装备多种武器,对舰、对潜、对岸都具有强大的突击威力。
    ●潜艇编队的主要劣势:一是不具备远洋制空能力,无力担负远洋护航、支援掩护大规模两栖作战等任务;二是自身的观察搜索能力有限,水下通信困难且通信的隐蔽性较差,获取战场信息的能力较弱;三是自卫能力差,特别是缺乏对空防御手段,一旦被敌反潜兵力所发现并受到反潜攻击,极易陷入被动。
    以上,只是在一般条件下所作的对比分析,究竟选择哪一种制海方式,还必须根据特殊条件下的具体情况,如:敌我双方的现有实力对比及其发展潜力、预定战区的特殊地理条件、以及我军可能担负的作战任务需求等,进行具体的对比分析,才能最终作出最佳的战略选择。
三、从发展的可能性来看,“以潜制海”是“可望而又可及”的最佳选择
    1.从我国国防工业现有基础和技术水平来看,发展潜艇编队具有较高的可行性

    “现代的军舰不仅是现代大工业的产物,而且同时还是现代大工业的缩影”(恩格斯语)。海军历来就是一个技术密集型的军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个国家海军的发展水平,就是其工业发展水平的直接反映。
    我国国防工业经过建国以来几十年的建设,已经具有了相当的基础,其中某些领域的技术已处于世界先进水平;但是,与发达国家、特别是世界主要海军强国相比,我们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而且这种状况在近期内不会有太大的改变。因此,只有立足于现有基础,充分利用那些我们相对领先的技术来发展海军,才能在国防工业总体水平差距较大的条件下,尽快提高我国海军的远洋制海作战能力。否则,不切实际地去追求那些“可望而不可及”的东西,其结果只能是“空中楼阁”、“画饼充饥”!
    如果发展航母编队,目前必须解决两方面的突出问题:一是航母本身及其舰载机,二是为航母护航所必备的防空型和反潜型驱护舰。
    航母的建造技术和舰载机的起降技术在我国还是空白,而航母所搭载的各种高性能的舰载机,特别是与主战飞机相配套的预警机、反潜机和电子战机,也恰恰是我国航空工业的薄弱环节。为有效地掩护航母作战,必须装备防空型和反潜型驱护舰(目前我军的主战装备是反舰型),而防空能力和反潜能力又恰恰是我军水面舰艇作战能力中最为薄弱的环节,尤其是缺乏大型水面舰艇编队所必须的区域防空能力、近程反导能力以及中远程反潜能力。
    可见,就目前我国的技术水平而言,要解决发展航母编队中的这两个关键性的问题,在技术上差距是很大的。然而,不容回避的是,这些问题的任何一个、甚至是其中的任何一个方面得不到妥善解决,整个航母编队的海上生存能力就根本无法保证,当然也就更谈不上形成令人信服的实战能力。依靠这样的航母编队去“以空制海”,是一种极不负责任的行为!
    诚然,通过装备技术的引进可以解决一部分问题,但是应该看到,象中国这样的大国,如果完全依赖进口的武器装备去捍卫自己的海洋权益,把控制蓝色国土的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这在平时是不现实的,在战时其后果将是难以想象的!而且,在海洋资源的争夺战日趋激烈的今天,有些技术花钱是买不到的!
    如果发展潜艇编队,目前也需要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潜艇用于远程攻击的精确制导武器及其水下发射技术,二是潜艇自身的低可察性技术,三是潜艇的远程搜索技术和水下隐蔽通信技术。
    对于潜艇配用的远程攻击武器,目前缺少的主要是对岸攻击型巡航导弹及其水下发射技术,鉴于我国已经拥有了反舰型巡航导弹,并且已经掌握了弹道导弹的水下发射技术,在此基础上解决上述技术难题应该说是有相当把握的。对于潜艇自身的低可察性技术,凭借我国在建造核动力和常规动力潜艇方面所积累的丰富经验和具备的雄厚实力,完全有希望得到进一步的解决。至于潜艇的远程搜索能力和水下隐蔽通信能力,则完全可以通过我国较为先进的卫星侦察技术和卫星通信技术相结合加以解决。马岛海战中,英军潜艇利用卫星侦察手段提供的战场信息所取得的出色战绩,就是最好的例证。
    因此,在我国现有的技术基础上,近期内要解决发展潜艇编队中的这些问题,在技术上是可行的、甚至可以说是比较有把握的。更为重要的是,即使这些问题暂时不能得到完全解决,也并不影响我军的潜艇编队在近期内就形成现实的作战能力和威慑能力。比如,在对岸攻击型巡航导弹列装之前,携带常规弹头的潜射弹道导弹就可以替代其行使对岸攻击的职能。也就是说,我军现有的潜艇编队,已经初步具备了“以潜制海”的能力。
    不难看出,与发展航母编队相比,发展潜艇编队充分利用了我国国防工业现有基础中的“强项”,避开了差距较大的“弱项”,因而在总体上技术跨度较小,是近期内通过努力可以实现的“可望而又可及”最佳选择。

   2.从目前我国的综合国力水平和近期国防经费的承受能力来看,发展潜艇编队具有较大现实性
    海军不仅是一个技术密集型的军种,而且是一个“资金密集型”的军种。世界上的主要海军强国,无不是以其强大的综合国力和巨额的国防经费作为后盾的。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在近期内,无论是综合国力还是国防经费都无法与发达国家相比,海军只能在国防经费所能承受的范围内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发展海军时,必须选择一条“投入低、产出高、见效快”的“捷径”。
    那么,航母编队与潜艇编队二者的投资比和效益比如何呢?
    航空母舰历来被称为“富国的武器”,其造价之高,远非一般国家所能承受。以“尼米兹”级核动力航母为例,据美国《战略与战术》杂志(1984年11~12月号)计算:1艘“尼米兹”级航母本身造价就高达35亿美元,其所搭载的1个标准的舰载机联队(约90架舰载机)价值约50亿美元,再加上为其护航的其他舰只,编成1个重型航母战斗群,总共需要大约140~165亿美元。与此相比,即使是当时美国最先进的“洛杉矶”级攻击型核潜艇,每艘造价也仅为6.6亿美元。也就是说,1艘重型核动力航母的价值,相当于5艘最先进的攻击型核潜艇;而1个重型航母战斗群的总价值,竟然相当于21~25艘最先进的攻击型核潜艇。
    即使是象英国的“无敌”级那样的轻型航母,本身造价也高达8亿美元,舰上搭载的14架舰载机价值约4亿美元,再加上为其护航的其他舰只,编成1个轻型航母战斗群,总共需要大约45亿美元。其总价值,也大大超过6艘最先进的攻击型核潜艇。
    从马岛海战的实战对比中,我们不难看出,英军5艘攻击型核潜艇的作战效益,与1个轻型航母战斗群(至多相当于英军特混舰队水面舰艇兵力的一半)相比,究竟孰高孰低了。
    与航母编队相比,造价相对较高的核动力潜艇,其投资之比相差已经如此悬殊;而对于那些更为“物美价廉”的常规动力潜艇来说,其价格优势就更为可观了。
    以目前世界上出口量最大、并且经受过多次实战检验的德国209型常规动力潜艇为例。近年来,韩国采购该型潜艇的最新价格仅为每艘1.9亿美元。以建设1个“无敌”级轻型航母战斗群的总投资,可以采购该型潜艇24艘。
    我们当然不会忘记,在马岛海战中,总兵力超过2个“无敌”级轻型航母战斗群的英军特混舰队,对于阿军唯一活动在战区的1艘209型潜艇竟然束手无策!潜艇编队与航母编队,在经费投入与作战效益上的巨大反差,从中可见一斑。
    对此,还是有着亲身体验和切肤之痛的阿根廷人认识得最为清楚:“‘圣路易斯’号潜艇是一种作战半径有限的柴油—电气动力潜艇……就是这样一艘潜艇,能够到大西洋中作战,而且能够在英国反潜舰艇的广泛搜索下逃避声纳的监视,这就向我们说明了一个问题:如果有一大批这样的攻击型潜艇,英军的猎潜舰艇将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③
    显而易见,与发展航母编队相比,发展潜艇编队能以较少的建设投资取得较大的作战效益,是与目前我国的综合国力水平相适应的发展思路,是近期我国国防经费所能承受的“可望而又可及”的最佳选择。

    综上所述,根据我国国防工业的现有水平和近期国防经费的承受能力,只有发展潜艇编队,才是最为适宜的发展思路,“以潜制海”是使我们能够尽快夺取南沙海域制海权的最佳战略选择。相比之下,发展航母编队对于我国来说,即使通过努力能够实现,也必然需要很长的发展周期和巨大的经费投入,前苏联海军从决心发展航母到第一艘标准型航母服役用了近30年的时间。当我们的航母编队形成实战能力之时,很难预料那时的国际环境能否允许我们使用这支耗费巨资建成的航母编队,去“以空制海”、收复南沙。因此,在近期内,发展航母编队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四、从发展的必要性来看,“以潜制海”是“实战与威慑并重”的最佳选择
    在对发展航母编队和潜艇编队的必要性进行对比分析之前,必须首先对预定战区的特殊地理条件和潜在的对手进行考察,据此才能确定需要我们所具备的能力和担负的任务。南沙海域地理条件的特点是:远离我国大陆、但与周围海上邻国距离较近,主要战区将在我军岸基航空兵作战半径以外、敌方岸基航空兵作战半径以内;主要岛礁面积较小,以争夺岛礁为目的的两栖作战规模将极为有限;属于大陆架浅海区,水深浅、海底地形复杂,不利于反潜战的实施。
    与我争夺南沙海域制海权的潜在对手,主要是与我存在领土争议并非法侵占我岛礁的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目前,在南沙海域已经形成了上述三国(甚至还包括邻近南沙海域的印尼)联手与我对抗的态势;同时,某些西方大国的插手干涉,又使南沙问题日趋国际化。所以,我们在筹划夺取南沙海域制海权的时候,必须考虑到上述几国同时与我对抗的可能性,并且要做好西方大国支持他们与我对抗、甚至直接出兵干涉的准备。
    在南沙海域,对我构成威胁的主要是敌方的海空军力量。在空军方面,目前越、菲、马等国的主力战机有:米格—21战斗机、苏—22战斗轰炸机(越),F—5战斗机、A—4攻击机(马、菲、印尼),不但已经具备了相当可观的实力,而且近来其发展空军的势头颇为强劲:除了印尼已经装备的12架F—16战斗机以外,马来西亚又订购了18架米格—29战斗机、8架F/A—18战斗攻击机,越南也购买了6架苏—27战斗机,而菲律宾则正在考虑购买以色列的“幼狮”式战斗机。这些较为先进作战飞机,在性能上至少不会低于我军可能装备航母的舰载机的水平。
    在海军方面,目前越、菲、马等国的主要装备是轻型护卫舰和导弹艇,它们所配备的高性能的远程反舰导弹——“飞鱼”式反舰导弹、“捕鲸叉”式反舰导弹和苏制的SS—N—2反舰导弹,对水面舰艇具有很大的威胁。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国家在海军装备的发展中对拥有潜艇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兴趣”。印尼海军除了已装备的2艘德制209型潜艇以外,还准备再购买3艘;马来西亚海军也准备从瑞典或荷兰购买4艘常规潜艇,以组建自己的潜艇舰队。
    从越、菲、马等国海空军装备的现状、特别是其发展趋势中不难看出,马岛海战的经验教训对他们影响颇深,他们都把现代化的岸基航空兵、高性能的远程反舰导弹以及攻击型潜艇,作为与我争夺南沙的主要手段;而这些,也就成为我军在夺取南沙海域制海权时所面临的主要威胁。

    1.在南沙海域,潜艇编队具有可靠的生存能力
    在远离大陆的南沙海域,无论是航母编队还是潜艇编队,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海上生存的问题。如果没有可靠的生存能力,无论是战时夺取制海权还是平时实施海上威慑,都无从谈起。
    在空间侦察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活动在茫茫大洋之上的庞大的航母编队,是一个极为“醒目”的目标,而且航母本身所形成的极强的综合物理场,将为精确制导武器提供一个最佳的“制导源”。“水面舰艇的位置随时都有可能被卫星发现,因此,突击的时机掌握在敌人手中”④。如果我军在南沙海域使用航母编队,对方必将利用其近海作战的有利条件,以岸基航空兵为主要突击力量,以轻型水面舰艇和攻击型潜艇为辅助兵力,使用高性能的远程反舰导弹和制导鱼雷,对我航母编队实施全方位的立体突击。
    当然,“舰载机如果有足够的数量和适当的机型肯定能够抗击岸基飞机,但是,岸基飞机能够在短时间内比较容易地集结成一支势不可挡的优势兵力”⑤。可以预料,在我发展航母编队的过程中,越、菲、马等国为与我相抗衡,必将进一步加速其空军的发展,并且很可能得到某些西方国家的“全力支持”。显然,建成一支现代化的空军部队,与建成一支能够搭载同样数量舰载机的航母编队相比,要容易得多!这样,我航母编队的舰载航空兵所面对的,必将是一支在质量上与我不相上下、在数量上则占有优势的岸基航空兵。
    在敌航空兵和水面舰艇所发射的大量反舰导弹的“饱和攻击”之下,很难指望我航母编队的防空体系能够“天衣无缝”。“如果说一艘驱逐舰都有脆弱点,那么航母上的弱点就更多了,如航空燃料管道、炸弹和飞行甲板上加满了燃料的飞机,而且无法采取防护措施……新式导弹十分准确,人们可将其制导到目标的最易遭受破坏的脆弱点上。”⑥不言而喻,航母一旦被反舰导弹所命中,其后果将是难以想象的。
    至于我航母编队在地处浅海的南沙海域,能否有效对付已经初露端倪的敌方潜艇的威胁,承担着北约海军70%反潜任务的英军航母编队,已在马岛海战中对此作了明确的回答:“这次作战突出地说明了在浅海实施反潜战的困难。”①可见,如果我军在南沙海域使用航母编队,其生存能力将是极不可靠的、甚至可以说是“岌岌可危”的!

    在敌航空兵和水面舰艇所发射的大量反舰导弹的“饱和攻击”之下,很难指望我航母编队的防空体系能够“天衣无缝”。在马岛海战中,英军的2艘航母之所以没有受到阿军航空兵的致命攻击,是由于它们始终躲在阿军飞机的作战半径之外。然而,对于我航母编队来说,由于越、菲、马等国对南沙海域所形成的“U”形环绕的态势,“世外桃源”般的安全地带是不存在的。
    “如果说一艘驱逐舰都有脆弱点,那么航母上的弱点就更多了,如航空燃料管道、炸弹和飞行甲板上加满了燃料的飞机,而且无法采取防护措施……新式导弹十分准确,人们可将其制导到目标的最易遭受破坏的脆弱点上。”⑥可见,航母一旦被反舰导弹所命中,其后果将是难以想象的。至于我航母编队在地处浅海的南沙海域,能否有效对付已经初露端倪的敌方潜艇的威胁,承担着北约海军70%反潜任务的英军航母编队,已经在马岛海战中对此作了明确的回答:“这次作战突出地说明了在浅海实施反潜战的困难。”①
    至此,我们已经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即使我们能够克服发展过程中的种种困难,以巨额投资在不远的将来,建成包括数艘中型或轻型航母在内的一支标准的航母编队,在争夺南沙海域制海权的作战中,其生存能力也将是极不可靠的、甚至可以说是“岌岌可危”的!

    相比之下,如果我军在南沙海域使用潜艇编队,情况就大相径庭了。从目前的状况来看,越、菲、马等国的反潜能力、特别是对潜搜索能力极为薄弱,岸基航空兵对我潜艇无能为力,轻型水面舰艇将成为我潜艇的“理想猎物”,数量有限的常规潜艇与我相比显得微不足道,我潜艇编队在南沙海域几乎不会受到有力的威胁。从长远的发展来看,反潜部队的建设与潜艇部队的建设相比要困难得多(大西洋反潜战就是最明显的例证),即使得到西方国家的“全力支持”,越、菲、马等国要想建成足以对我潜艇编队形成有力威胁的反潜能力,这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无异于“痴人说梦”!
    更为重要的是,我潜艇编队目前就已经具备了相当强的作战实力,而不象航母编队那样需要一个较长的建设周期,如果在近期内就用于夺取南沙海域制海权的作战,我们的潜在对手将没有时间去加强其反潜能力的建设,面对我强大的潜艇编队所控制的南沙海域,只能是“望潜兴叹”,而我潜艇编队的海上生存能力将得到极为可靠的保证。

    2.在南沙海域,潜艇编队具有“精干而又有效”的实战能力
    在夺取南沙海域制海权的作战中,需要我海上编队所担负的任务主要有:海上封锁作战、制空作战和两栖作战,必要时还要实施对岸攻击作战。勿庸置疑,航母编队是具备上述几种作战能力的,当然,前提条件是航母编队的生存能力得到有效的保证。下面,将着重探讨潜艇编队在南沙海域是否具备这些作战能力。
    在海上封锁作战中,装备反舰导弹的攻击型核潜艇,依靠先进的卫星侦察技术和卫星通信技术,完全可以弥补其远程搜索能力和水下通信能力方面的缺陷,充分发挥其行动隐蔽、突击威力大的特点,在大量常规潜艇的配合下,能够有效地完成对南沙海域的海上(包括水下)封锁。“侦察卫星及核动力潜艇使海域封锁的有效性实际上可达百分之百”③,这是阿根廷人得出的结论。而且,潜艇编队这种“隐蔽性”的海上封锁,较之航母编队那种“公开性”的海上封锁,将更为有效,因为“它构成了无处不在的威胁”,使对方“既无法估量,又无力对付”。
    在制空作战中,潜艇的确还不具备航母那样强大的制空作战能力,但这并不等于潜艇没有防空能力,继英军部分潜艇首先装备了“斯拉姆”(SLAM)防空导弹以后,德、法联合研制的第一代专用的潜射防空导弹——“独眼巨人”也即将装备潜艇部队,这意味着“潜对空作战”时代的到来。“进攻是最好的防御”,潜艇的对空作战决不仅仅是“防御型”的。一旦需要,我潜艇编队可使用携带常规弹头的弹道导弹、以及将来可能列装的对岸型巡航导弹,对敌方国家沿岸机场实施有选择的导弹突击,以摧毁其空中进攻能力。尽管这种导弹突击的精度不会很高,但足以对机场、港口之类的大型面状目标造成巨大的破坏,而这对于极度依赖机场设施的现代作战飞机来说,无异于剥夺了其出海作战的能力,从而也就等于间接地赢得了南沙海域的制空权。
    在南沙海域,由于主要岛礁的面积较小(面积大于0.1平方公里的仅有7个、最大的太平岛也仅有0.45平方公里),以岛礁争夺战为主要形式的两栖作战,其规模将极为有限,根本无需使用大规模的两栖攻击编队以及为其提供支援和掩护的航母编队。在这种两栖作战中,只要我潜艇编队能够有效地完成海上封锁、彻底切断敌方的增援和补给,由潜艇所运载的小规模陆战分队,即使在没有舰炮和航空火力支援的条件下,也完全能够担负夺占并扼守小型岛礁的任务。这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战后历次局部战争中屡见不鲜。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战后历次局部战争(包括马岛战争)中,由潜艇输送的小分队所实施的两栖作战屡见不鲜。★
    可见,尽管潜艇编队在远洋制空和支援掩护大规模两栖作战的能力方面与航母编队相比仍然存在差距,但是根据南沙海域特定的战场环境、针对特定的作战对象,潜艇编队完全具备夺取南沙海域制海权所需的各种作战能力。而且,由于潜艇编队具有较强的远洋独立作战能力,几乎不依赖其它支援保障兵力,所以它无疑是能够夺取南沙海域制海权的最为“精干而又有效”作战力量。

    3.在南沙海域,潜艇编队具有“强大而又灵活”的威慑能力
    实战,并非达成战略目的的唯一途径;威慑,同样可以“不战而屈人之兵”。然而,威慑只有在具备了实战能力的基础上才会有效,潜艇编队可靠的生存能力与有效的实战能力相结合,也就构成了其强大的威慑能力。
    对于那些潜在的对手来说,威慑就是向其显示:我国的海上作战力量具有夺取南沙海域制海权的能力,而你们现有的以及将来可能拥有的海上作战力量却不具备对我构成威胁的能力。在南沙海域使用航母编队是不足以显示这种威慑的,“福克兰群岛战争以后,水面舰艇易遭攻击及其威慑作用的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特别是对航母威慑作用的担忧。”⑦显然,对方不会认为活动在南沙海域的我方航母编队是无法抗衡的,相反,他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其岸基航空兵的作战半径以内,他们有能力对我航母编队形成足够的威胁。
    如果在南沙海域使用潜艇编队,情况就不同了,我们的对手将不得不认真地考虑:他们是否拥有足够的反潜能力,以对付活动在南沙海域的我方潜艇编队。从表面上看,“默默无闻”地潜航于水下的潜艇编队,似乎不如“威风凛凛”地游弋于海上的航母编队那样具有威慑作用,然而,任何一位具有军事头脑的领导人都决不会因此而忽视来自水下的威胁。“英国宣布福克兰群岛周围200海里为禁区,从而引起了阿根廷对该地区英国核潜艇的担心。潜艇天生就是一种暗中活动的武器,英国这样一宣布,就是不将潜艇派到禁区,也仍然能起到威慑的作用。”⑧★可见,潜艇编队这种令人难以捉摸的“隐性”威胁,较之航母编队的“显性”威胁具有更为强大的威慑能力。★
    对于那些企图插手南沙事物的西方大国来说,威慑就是向其显示:如果你公然出兵干涉南沙事物,那么你的海上作战力量(尽管处于优势)将在南沙海域受到我国海上作战力量的有力抗衡和严重威胁。显然,即使按照最理想的情况,我们可能建成的航母编队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无法与象美国这样的世界海军强国相匹敌,依靠航母编队是不足以对其形成有效的威慑的。
    相反,如果我们以潜艇编队为主体,则可以收到较好的威慑效果。堪称世界第一海军强国的美国海军,其先进的反潜技术和强大的反潜能力举世公认。然而,美国海军却认为,反潜作战将是“海上战场军事行动的首要任务”,仅1983年度用于反潜作战研究的经费就高达130亿美元,占全年海军预算的15%,是其单项经费中比例最高的一项,如果不是痛感其反潜能力的不足,一向讲求投资效益的美国海军又怎么会如此“一掷千金”?
    美国人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的,尽管战后美国海军的反潜能力一直没有机会得到实战检验,但是一些平时的“偶发事件”也颇能说明问题。70年代中期,埃及的1艘老式常规动力潜艇,在演习中成功地突破了美军航母编队的护航警戒,在近距离对航母实施了潜望镜照相侦察,而美军的航母及其护航舰只竟然无一发现。1984年3月21日,前苏军的1艘核动力潜艇为侦察美航母编队的演习,在日本海对“小鹰”号航母进行了长时间的隐蔽跟踪而未被发现,曾经一度突入了美航母编队的中心,后因距离太近而在上浮时与“小鹰”号航母相撞,造成双方轻伤,此举对北约海军震动极大!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南沙海域属大陆架浅海区,水深浅、海底地形复杂,对各种搜索潜艇的设备都会产生很大的杂波干扰,使得对潜艇的搜索和攻击变得异常困难,浅海反潜一直是各国海军急待解决的难题之一,美国海军也不例外,潜艇编队依然是其难以对付的、并足以对其构成有力威胁的威慑力量。
    在南沙海域使用潜艇编队所起到的威慑作用,不仅体现在威慑的强大上,而且体现在威慑的灵活上,这种灵活性使得我们能够根据敌方的反应程度,随时灵活地调整和控制海上冲突的规模和强度,始终保持战略上的主动权。比如,在宣布对南沙海域实施海上封锁时,可采用“对等升级”的方式:若敌方舰艇进入战区,我即将其击沉;若敌方动用航空兵参战,我即使用巡航导弹或弹道导弹突击其出动飞机的沿岸机场;若敌方在划定的战区以外攻击我方舰只,我即将封锁区扩大至其沿海地带,对其实施全面的海上封锁……。不难看出,潜艇编队的这种强大而又灵活的威慑力量,不仅能够遏制冲突的进一步升级,而且可能迫使敌方最终放弃对南沙海域的争夺,从而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或“小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

    综上所述,潜艇编队在夺取南沙海域制海权的作战中,其生存能力、实战能力和威慑能力均优于航母编队,是“实战与威慑并重”的最佳选择。
结束语:
    今非昔比,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潜艇相比,现代潜艇技术已经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核动力潜艇具有了几乎无限的水下续航力,已经或即将投入使用的各种AIP系统(不依赖空气的推进装置)使常规潜艇的水下续航力也增加了近10倍,基本上解决了直接威胁潜艇生存的水下续航力问题;核潜艇的水下航速已经突破了40节(超过了许多反潜鱼雷的航速),常规潜艇也达到了25节,使潜艇的水下机动能力空前提高;潜艇的下潜深度超过了600米,在这一深度上,绝大多数反潜武器已无法有效使用;潜射制导鱼雷的射程超过40公里,巡航导弹的射程达到上千公里,弹道导弹则可以实施洲际打击,“近战格斗”式的潜艇战已经成为永久的历史;降噪技术和隐身技术的发展,使潜艇更加“安静”和隐蔽,再加上各种主动防御技术的运用,极大地提高了潜艇的生存能力;浮力拖曳天线、卫星通信、卫星导航等全新手段的采用,使长期困扰潜艇的远程搜索、导航定位、隐蔽通信等问题迎刃而解。可以说,现代潜艇的技术水平和作战能力已经产生了质的飞跃!
    现代潜艇技术的这些发展,就如同一把“双刃剑”,在我们对未来海军发展的重点方向进行选择时具有双重意义:如果我们选择了发展潜艇编队,就意味着我们的对手将面临着什么样的水下威胁;反之,则意味着我们的航母编队将面临着什么样的水下威胁。正如前面所述,发展潜艇编队对于我国来说,不仅是在近期内通过努力可以实现的、“可望而又可及”的选择,而且也是能够有效地完成制海作战任务的、“威慑与实战并重”的选择。发展的可能性与必要性相结合,就意味着发展的必然性,因此可以说:发展以潜艇编队为主体的远洋作战力量、实行“以潜制海”,必然是使我们能够尽快夺取南沙海域制海权的最佳战略选择!

注释:
    ①《福克兰群岛战役:经验教训》,1982年12月英国国防大臣向议会提交的白皮书。
    ②《福克兰群岛冲突的经验教训》,[美]前海军部长小约翰·莱曼。
    ③《论马岛之战》,[阿根廷]胡安·卡洛斯·穆尔吉苏尔博士。
    ④《福克兰群岛海战的经验教训》,[日]藤木平八郎。
    ⑤《福克兰群岛的作战问题》,[英]兰·麦盖奇海军中将。
    ⑥《“谢菲尔德”号引起的震动》,[美]前中央情报局长斯坦菲尔德·特纳。
    ⑦《略论福克兰群岛之战》,[英]《国防与外交》杂志编辑戴维·哈维。
    ⑧《福克兰群岛的机动灵活作战》,[美]罗伯特·凯尔西海军中校。

看了楼主的贴子,我也去用了,效果不错哦,
幸亏LZ不是说这是2006年发表的论文。


文章没有考虑舰载反潜机、尤其是固定翼反潜机的作用。
二战后反潜机的发展,对于潜艇已经有战术上的压倒性优势,潜艇不可能再像二战前期那样肆虐了(实际上随着二战后期大量反潜用的护航航母和反潜机的服役,德军潜艇作战已经非常困难了)

二战中航母被击沉,基本都是由于缺乏反潜机(无论岸基或舰载)的掩护,依靠驱逐舰只能保护极为有限的范围——“约克城”号、“信浓”号的例子,都是航母在驱逐舰反潜队形保护下被击沉的

马岛之战,阿根廷巡洋舰被击沉,同样是没有反潜机的掩护(阿军唯一一架堪用的P2V被当做侦察机使用,航母上的四架S-2则没有参战,掩护巡洋舰的基林级驱逐舰则未搭载直升机出海),而阿根廷潜艇对英国舰队的影响,也是英军极其缺乏舰载反潜机(为了多装载海鹞,只能减少海王直升机的数量,且猎迷反潜机未能有效参战)的结果——就是这样的情况下,阿军“圣菲”号潜艇被击沉,也是依靠反潜直升机的作用

所以最后的结论——“失去了制空权也并不意味着不具备制海作战能力”,“潜艇部队是海军诸兵种中对制空权依赖程度最小的兵种”,基本是错的。
现代战争中失去空中掩护的潜艇部队,尤其常规潜艇部队,作战太困难了——现代海军的典型例子,前苏联海军,虽然有庞大的潜艇部队,同样很清楚这一点,而不是盲目的想象“潜艇优势论”,同样重视对潜艇部队的空中掩护,这也是为什么前苏联海军航空兵装备了大量的岸基战斗机。前期苏联海军航空兵(尤其是岸基部分)存在的意义,几乎全部是为潜艇部队服务的(侦查,中继通信,中继制导,驱赶消灭对方潜艇,驱赶消灭对方反潜机,驱赶消灭对方反潜舰只),何谈“潜艇部队是海军诸兵种中对制空权依赖程度最小的兵种”。后期苏联发展航母优先搭载空优战斗机,也是为了延伸海上对潜艇的空中保护网


文章没有考虑舰载反潜机、尤其是固定翼反潜机的作用。
二战后反潜机的发展,对于潜艇已经有战术上的压倒性优势,潜艇不可能再像二战前期那样肆虐了(实际上随着二战后期大量反潜用的护航航母和反潜机的服役,德军潜艇作战已经非常困难了)

二战中航母被击沉,基本都是由于缺乏反潜机(无论岸基或舰载)的掩护,依靠驱逐舰只能保护极为有限的范围——“约克城”号、“信浓”号的例子,都是航母在驱逐舰反潜队形保护下被击沉的

马岛之战,阿根廷巡洋舰被击沉,同样是没有反潜机的掩护(阿军唯一一架堪用的P2V被当做侦察机使用,航母上的四架S-2则没有参战,掩护巡洋舰的基林级驱逐舰则未搭载直升机出海),而阿根廷潜艇对英国舰队的影响,也是英军极其缺乏舰载反潜机(为了多装载海鹞,只能减少海王直升机的数量,且猎迷反潜机未能有效参战)的结果——就是这样的情况下,阿军“圣菲”号潜艇被击沉,也是依靠反潜直升机的作用

所以最后的结论——“失去了制空权也并不意味着不具备制海作战能力”,“潜艇部队是海军诸兵种中对制空权依赖程度最小的兵种”,基本是错的。
现代战争中失去空中掩护的潜艇部队,尤其常规潜艇部队,作战太困难了——现代海军的典型例子,前苏联海军,虽然有庞大的潜艇部队,同样很清楚这一点,而不是盲目的想象“潜艇优势论”,同样重视对潜艇部队的空中掩护,这也是为什么前苏联海军航空兵装备了大量的岸基战斗机。前期苏联海军航空兵(尤其是岸基部分)存在的意义,几乎全部是为潜艇部队服务的(侦查,中继通信,中继制导,驱赶消灭对方潜艇,驱赶消灭对方反潜机,驱赶消灭对方反潜舰只),何谈“潜艇部队是海军诸兵种中对制空权依赖程度最小的兵种”。后期苏联发展航母优先搭载空优战斗机,也是为了延伸海上对潜艇的空中保护网
航母有航母的用处,在非战争状态下,在施加军事压力的能力方面,潜艇再多,也不如一首航母管用
房兵此人水品如何?看他一篇谈马岛战争阿根廷应该如何排兵布阵的文章,感觉似乎就是针对现实历史上英军的行动部署来的,但若是英军看到阿军有变化而改变方案的话,他说的方法就未必管用了。
论实力,,的确潜艇比较猛而且相对战术灵活,,战力也高.......但是,,大家都不打架,,人家派个航母过来,,你派个潜艇过去,,,这算什么呀,,,,果断赤果果的航母威胁论支持....

pheonix 发表于 2012-7-25 14:08
文章没有考虑舰载反潜机、尤其是固定翼反潜机的作用。
二战后反潜机的发展,对于潜艇已经有战术上的压倒性 ...


很有道理。NAAS上提到过TG初期航母编队仍然奉行“以潜制海”,可能至少编入6艘潜艇,你认为战力如何?
pheonix 发表于 2012-7-25 14:08
文章没有考虑舰载反潜机、尤其是固定翼反潜机的作用。
二战后反潜机的发展,对于潜艇已经有战术上的压倒性 ...


很有道理。NAAS上提到过TG初期航母编队仍然奉行“以潜制海”,可能至少编入6艘潜艇,你认为战力如何?
xiaoweizi0001 发表于 2012-7-25 14:16
很有道理。NASA上提到过TG初期航母编队仍然奉行“以潜制海”,可能至少编入6艘潜艇,你认为如何?
这样的部署考量,大概主要是因为现有的技术装备因素

我军一向奉行“有什么武器打什么仗”的原则,现有的瓦良格舰,受制于STOBAR起飞方式,J-15载荷范围内很难提供有效的对海打击能力,第一岛链内空中对海攻击大概更多要依靠SU-30,飞豹或轰-6K

那么在TG现有只有瓦舰,TG初期自制航母也可能发展自瓦舰的情况下,当然会师承当年苏联设计瓦舰的思想——即航母优先装备完善舰载空优机,以为潜艇部队提供空中掩护为主要任务。所以瓦舰服役,编队编入大量潜艇是很正常的,很符合现有的装备情况

后期如果TG的电弹弓也能成功完成,航母编队的打击任务,才会慢慢转移到航母自身搭载的攻击机身上

pheonix 发表于 2012-7-25 14:08
文章没有考虑舰载反潜机、尤其是固定翼反潜机的作用。
二战后反潜机的发展,对于潜艇已经有战术上的压倒性 ...
怎么没有?文中说对付一个德国潜艇兵盟军就需要多少倍兵力,对付一艘德国潜艇盟军就需要投入多少飞机、舰艇,意思是拼消耗的话航母未必玩儿的过潜艇


谢谢分享经验支持一下
要实现真正的“制海”,需要实现两点:一是信息制海,全面掌握海洋(包括海面海下以及空中)的信息;二是火力制海,就是对信息能准确掌握的海区有投射足够火力的能力。潜艇最大的优势就是隐蔽性,这对于破坏潜在对手的信息制海和火力制海有很大帮助——对手需要投入大量的资源来实现掌握潜艇行动信息和准确的向潜艇投射火力。但是单靠潜艇制海,无论是在信息掌控能力还是火力投射能力上面,都存在致命缺陷(潜航状态下的潜艇无力发现和打击空中的飞机就是具体例子)。
潜艇只能玩阴的,航母则明目张胆的去挤兑人,那才叫霸气
以潜制海思想是完全错误的。。根本无法夺取制海权,这点在德国的狼群战已经证明了,况且现代的海上反潜打击力量远远超过了以前很多很多倍
讲了半天却文不对题,木有切中"制海"二字.
常规潜艇只是一个活动的水下鱼雷阵,依靠的不是单打独斗而是科学规划,说到底,二战时的狼群战术和反潜战网络是数学家之间的较量。但即便是核潜艇,它们也不能控制海洋,就像地雷阵不能占领敌人国土一样。为了发挥潜艇威力而建立的海空体系,其价格已经足以建立相应的航母作战体系,而战略战术灵活性则要远远超过潜艇。南海岛礁问题主要依靠政治和“小棒军事”的挤压,而对日问题则联系着美国西太平洋战略体系,如果采用苏联式的潜艇战,那正好落入敌人的轨道。
“以潜制海”只适合小国弱国与大国强国不对称对抗时起到一定的遏制作用,要真正夺取制海权是不可能的。历史上还没有完全或主要靠潜艇能打赢一场大型海上战役,或者在较长时间、较大区域内掌控制海权的例子。德国的狼群战术也只是打击海上运输队,而且最终还是被盟国的反潜兵力打破了。潜艇作为“大洋里的狙击手”,只能起到奇袭或破交的作用,起不到彻底决定战局的作用。正如陆地上也不能单靠狙击手来打赢一场大型战役一样。
毕竟那是他小时候写的东西。

人家自己都承认有局限性了,不要追究其对错了。
经历过“舰船”中后期的网友,都应该知道“潜航”之争的激烈吧。。。。。有一阵子潜艇被吹得相当无敌,就是解释不了德国狼群怎么输的。。。。最可悲的是10多年过去了,我TMD还是小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