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浅论安徽落后的原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1:00:15
安徽地位的变迁

  安徽在建国初期,曾被毛主席在论十大关系一文中列为沿海省份,它的两个主要城市蚌埠和芜湖当时被公认为大城市。这一点在当时的报纸中可以清楚的看到,在毛选和邓选中大家也可以看到有关文章。而在建国后到八十年代的三十多年里,安徽的经济地位也一直保持在全
国第十四五名左右,属中等发达的省份。

  安徽当年敢为天下先,凤阳小岗村在全国最先实行以包干到户、包产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为此而名扬中外;芜湖的“傻子”年广久则成为当时中国个体户的代表,被誊为“中国第一商贩”。资源方面,安徽有天下第一山――黄山,有四大佛教圣地之一――九华山,有五大淡水湖之一――巢湖,有四大米市之首――芜湖,有华东最大的煤炭基地,有华东最丰富的铁矿和铜矿,有中国最丰富的水泥原料,有中国第七长的内河通航里程,铁路长度华东第一,科技方面,有世界级学府中国科技大学,有中科院安徽分院,省城合肥号称是全国四大科教基地之一(虽然有点名不符实),等等,基础在中西部来比是相当的超前的。

  但自八十年代以来,安徽发展缓慢,在全国的位次逐年往后靠,人民的生活水平与全国的差距越来越大,到了2002年,全国人均GDP为7972元,安徽只有6368元;全国城镇人均收入7703元,安徽为8032元;全国农民人均收入2476元,安徽为2118元,各项排名在华东和中部地区均为倒数第一。成为名符其实的离富裕最近的贫困省。安徽,忽然间成了贫困的代名词。

  安徽本来不是这样!在明代,安徽的芜湖就是全国五大手工业区域之一,以浆染业与松江的棉纺织、苏的丝织业、铅山的造纸业、景德镇的制瓷业并称与世(见翦伯赞的中国史纲要);明清时期的徽商称雄中国商界达数百年,芜湖、巢湖、安庆素称鱼米之乡,虽不敢比湖广熟天下足,但从芜湖米市能成为四大米市之首,就可看出鱼米之乡的富孰了。1918年芜湖海关进出口货值就达当年全国对外贸易的3.5%,成为长江通商巨埠之一。淮北虽条件差一些,但也不过与苏北、鲁南、豫东在一个档次上。

  但现在呢?现在这种现象,让人怎样去理解?

安徽落后的原因

  感谢因特网,让更多的人们有了发表自己言论的机会,于是,关心家乡建设的人们自发地为家乡进行诊断,为家乡找病根,正可谓一省兴衰,省民皆有责也。

  安徽落后,其原因何在,现在大致有以下几种观点,我们来逐一进行分析:

  一、官方人士的观点:
  1、省城的首位度低,对省内的带动能力弱。

  真是这样吗???答案:不是!!!理由:

  (1)从本省的历史来看,过远的我无法查到,但中国进入近代以来安徽的省会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谈不上首位度,十九世纪下半叶,安徽最大的城市是芜湖,国民党统治时期,安徽最大的城市是蚌埠,作为安徽省会的安庆,则远远小于这两个城市,可那时的安徽并不是全国最落后的省份之一。

  (2)从国际来看,象美国的首都在华盛顿,而不是在最大的城市纽约;加拿大的首都在渥太华而不是多伦多或蒙特利尔。以美国的州为例,美国的新泽西州首府不在纽瓦克而在特伦顿;宾夕法尼亚州首府不在费城而在哈里斯堡;加利福利亚州首府不在洛杉矶而在萨克拉门托等。

  (3)从国内来看,特别从一些发达省份看省会(中国现状省会通常是本省最大的城市)与本省第二大城市相比较来看――
    安徽:合肥:人口460万,国内生产总值418亿,首位度11.05%――芜湖:人口215万,国内生产总值245亿;
     发达省份:
    江苏:南京:人口525万,国内生产总值1295亿,首位度18.24%――苏州:人口560万,国内生产总值2080亿;
    浙江:杭州:人口629万,国内生产总值1780亿,首位度23.21%――宁波:人口546万,国内生产总值1500亿;
    广东:广州:人口720万,国内生产总值3001亿,首位度25.71%――深圳:人口469万,国内生产总值2239亿;
    山东:济南:人口659万,国内生产总值1200亿,首位度11.37%――青岛:人口716万,国内生产总值1518亿;
     落后省份:
    四川:成都:人口1020万,国内生产总值1663.2亿,首位度34.12%;
    江西:南昌:人口430万,国内生产总值552亿,首位度22.53%;
    贵州:贵阳:国内生产总值336.4亿,首位度28.51%;
    云南:昆明:国内生产总值730.0亿,首位度32.71%;
    甘肃:兰州:国内生产总值386.8亿,首位度33.32%;
    青海:西宁:国内生产总值121.3亿,首位度35.57%;
    宁夏:银川:国内生产总值133.0亿,首位度40.34%。
 
  可见,首位度并不是决定一个省能否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一些落后地区的政府网站建设落后,许多资料无法查到,所以缺省内第二大城市资料)。

  2、传统贫困落后地区多,拖了全省的后腿。

  从《1980年中国概况》一书中,我们可以知道,过去安徽最贫困的地区并不指的是淮北,而是三大落后片十个贫困县(定远、凤阳、嘉山、宣城、广德、郎溪、五河、泗县、灵壁、固镇)。淮北虽不富裕,但过去的江苏徐州地区、盐城地区,山东的临沂地区、荷泽地区,河南的商邱地区并不比淮北好到那里去。相反,淮北的肖县、砀山、亳县等比其他三省那几个地区的多数县要好的多。

  3、98年大洪水给安徽造成的损失太大。这一点并不否认,但受损失大的并不是安徽一个省,象江西、湖北、湖南,他们的损失不比安徽小,这不能成为安徽落后的理由。

 二、民间的观点:
 1、领导思想保守、步子不敢迈得太大,抱着无过就是功的思想,缺乏改革创新;
 2、发展战略失误、朝三暮四;
 3、安徽不重视人才,不会调动人才的积极性;
 4、有些地方的机关和领导官僚主义严重,腐败现象严重;
 5、因为我们有一个无能的省会合肥,他象一个填不满的无底洞;
 6、投资不按经济规律办事,效益低下。
  ……(限于篇幅,对引用的一些观点不作详细的解释和说明了,可查中安网和新华网,Sorry)

  ――编者:作者在此未能就民间观点如官方般逐条分析,是赞同还是部分赞同亦或疏漏遗忘?由下文看应是在以上观点基础上加以补充发展又有区别,却未能说明,遗憾。

  那么,安徽发展缓慢的原因何在,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1、相当一部分领导者的观念没有转变,不是“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这是陈云同志的明言,也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另一种表达形式。可在安徽,有多少人特别是领导者能做到这一点呢?不得而知。这里说一个小插曲。解放军文艺曾登过一篇报道文学―一个人和一个瓜子市场的兴衰,写的是芜湖的傻子年广久,上面说了一件事,当傻子雇了十几个工人炒瓜子时,当时的总书记胡耀邦来芜湖视察,当时的芜湖市委书记向胡耀邦汇报说,傻子雇了十多个人,有人主张动他。多亏了胡耀邦总书记,一言否掉,说不就是十几个人嘛!后来邓小平又为此作了指示。那时的开放之风已劲吹南中国,而在安徽、在芜湖,人们生怕碰到那怕一点点禁区,做什么事都要有上面的文件、上面的指示。

 2、不是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去配置资源。
  ――有的安徽同志说,安徽经济发展缓慢,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省会太弱了,这话粗听有些道理,但深入分析一下,又并不是这么一回事。实质是许多资源不是放在最能发挥作用的地方,而放在了省会,造成严重浪费。不信,我举几个例子:安徽有一个小小的远洋运输公司,这也是安徽唯一的一个远洋运输公司,这个公司在那儿呢?不在上海、不在芜湖或是安庆,在合肥。安徽省属科研院所有56家,其中46家在合肥,包括无法在合肥研究出名堂的水稻研究所、丝绸研究所、蚕桑研究所等。其他的10家,除蚌埠2 家、滁州2家、芜湖1家、安庆1家、宣、黄、马各一家外,有着3500多万人的阜阳、亳州、六安、宿州、两淮等地没有一家。安徽省有高校61所,合肥有24所(不含军事院校),而有2000多万人口的阜阳、亳州、宿州三市一共只有四所,安庆也只有一所。至2000年底,安徽省建成高速公路467公里,位居华东六省一市第三位,全国第十四位,密度居十一位,但所修的路段并不是安徽省原先确定的“一线两点开发”最迫切需要的沿江高速和蚌合芜南北通道,而是条条高速通合肥。铜陵长江大桥建设时,铜陵江北本无路,无路则无车流量,但安徽还是要强行上,不仅上桥,而且上路,专门修了一条合铜二级汽车专用路,现在又在上高速。安徽的经济心脏―“皖江芜马铜”至今没有一条通向江苏和浙江的完整高速。阜阳机场耗资3.2亿元,旅客吞吐量2002年是920人,起降架次42次,一个多星期才有一架飞机起落。

3、发展战略不明确,一个指挥一个调。
  ――九十年代中央做出开发浦东的决策后,安徽也及时作出了以芜湖为突破口,以一线两点为重点,开发皖江的决策。应该说,这个决策是符合安徽的实际的。经过十余年的努力,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十多年来的一些做法,使人感到安徽在实施这个决策时重点不明确、突破口偏离,八支队伍,人人都想当主攻手,省里在分配力量时,几个方向一样重。芜湖这个主攻手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摊子越铺越大越铺越广,想一下子解决南部半个安徽的发展。没有采取必要的措施,促进皖江五市形成必要的经济协作。两个主要增长极合肥芜湖相互竞争多于协作。合肥本来有条件象杭州一样,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但现在他的主要力量放在了与芜湖争做安徽的制造业中心,几个主要经济支柱都十分雷同。皖江开发刚见一点成效,现在安徽又开始了皖北发展战略,合肥又提出了“千亿合肥”规划,安徽经济发展的重心应该说中出现了摇摆。

4、部分地区发展经济不愿脚踏实地发展产业。
  ――这一点在皖西北的一些地区特别明显。如亳州,是全国著名的中药材之都,但它似乎满足于做药材经销大市而不愿更深层次地发展生物医药行业,它养的牛很多,但似乎满足于买牛肉和牛皮,而不愿更上一步发展皮革加工业、做皮鞋、箱包等,不想成为肉类加工的大市,有了酒都之名似乎就够了,满足于城市充满了难闻的酒糟味。阜阳似乎也是这样。淮北条件与河南、山东差不多,为什么不能培育出安徽的“鲁花、双汇、金锣、华龙”,因为做产业太难了,不容易出成绩,所以宁愿搞一些政绩工程,好为自己涂脂抹粉,让自己官运亨通。宁愿搞什么商贸流通中心,向发达地区卖原料,替发达地区倾销产品,赚一点可怜的差价利润。安徽的十七个城市大多数都提出了要成为皖XX的商贸流通中心,到处在建大市场、商贸城。

5、好大喜功,做事不考虑需要和承受能力。
  ――在安徽各大媒体上,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安徽城市消息:XX地方要建设轻轨、XX城市要搬迁机场、XX城市要成为小上海、XX城市要成为XX中心等等。原先的事还没办好,又被一个新的主意冲掉了。事关面子,气魄一个比一个大,完全不考虑现在需要不需要。前面说的阜阳机场耗资3.2亿元,旅客吞吐量2002年是920人,起降架次42次,一个多星期才有一架飞机起落。铜陵长江大桥,曾创造了每20分钟通过3辆汽车的“全国之最”。就拿XX城市在2008年要建成的一号线的轻轨来说,让地铁盈利是一个世界性难题,现在全世界的地铁(轻轨)80%亏损,连广州那样发达的城市,地铁尚亏损多年,直到2000年才实现持平(这还不能计算固定资产折旧,否则亏大了),香港地铁则是经过20多年的发展才成为全球唯一赚钱的地铁。调查显示,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已运营地铁几乎全部亏损,以北京为例,50公里地铁线路,截至去年已吃掉财政补贴近4亿元。对安徽来说,建地铁或轻轨与发展教育事业,提高民众的科学文化水平,孰轻孰重,难道决策者们分不出来吗?

 6、省辖市过多,城市大小悬殊太大,多数城市的经营管理成本太高。
  ――安徽的省辖市数量在全国是比较多的。省辖市数量超过安徽的有广东(21市)、四川(18市1自治州)。安徽(17市)与河南(17市)、山东(16市1地区)并列第三。大市人口近九百万,小市人口75万,其中马鞍山市:面积1686平方公里,人口122.12万人,铜陵市:面积1113平方公里,人口75万人,池州市:面积8271平方公里,人口153万人,黄山市:面积9807平方公里,人口150.万人。除了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在全国恐怕找不到人口这样少的省辖城市,有的城市面积又极少。皖南总面积28263平方公里,人口995.82平方公里,国内生产总值833.31亿,财政收入93.74亿。皖南的人口不及苏州和无锡两个市之和,国内生产总值和财政收不过只有无锡市的三分之二。由于管理成本过高,安徽十七个省辖市有一半以上财政收入小于财政支出。在一个不发达地区设这么多的省辖市,是一种极大的资源浪费。一是浪费财政资源;二是浪费人才资源;三是使人们削尖了脑袋想挤进公务员队伍,从而引发出一系列的问题;四是官本位主义的痼疾永远无法根治;五在开发建设上,由于省辖市过多,就象一个家庭养下了过多的孩子,无法摆平他们,只好搞平均主义。这些年安徽的现实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来源:西祠胡同安徽发展论坛 作者:城市贫民)安徽地位的变迁

  安徽在建国初期,曾被毛主席在论十大关系一文中列为沿海省份,它的两个主要城市蚌埠和芜湖当时被公认为大城市。这一点在当时的报纸中可以清楚的看到,在毛选和邓选中大家也可以看到有关文章。而在建国后到八十年代的三十多年里,安徽的经济地位也一直保持在全
国第十四五名左右,属中等发达的省份。

  安徽当年敢为天下先,凤阳小岗村在全国最先实行以包干到户、包产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为此而名扬中外;芜湖的“傻子”年广久则成为当时中国个体户的代表,被誊为“中国第一商贩”。资源方面,安徽有天下第一山――黄山,有四大佛教圣地之一――九华山,有五大淡水湖之一――巢湖,有四大米市之首――芜湖,有华东最大的煤炭基地,有华东最丰富的铁矿和铜矿,有中国最丰富的水泥原料,有中国第七长的内河通航里程,铁路长度华东第一,科技方面,有世界级学府中国科技大学,有中科院安徽分院,省城合肥号称是全国四大科教基地之一(虽然有点名不符实),等等,基础在中西部来比是相当的超前的。

  但自八十年代以来,安徽发展缓慢,在全国的位次逐年往后靠,人民的生活水平与全国的差距越来越大,到了2002年,全国人均GDP为7972元,安徽只有6368元;全国城镇人均收入7703元,安徽为8032元;全国农民人均收入2476元,安徽为2118元,各项排名在华东和中部地区均为倒数第一。成为名符其实的离富裕最近的贫困省。安徽,忽然间成了贫困的代名词。

  安徽本来不是这样!在明代,安徽的芜湖就是全国五大手工业区域之一,以浆染业与松江的棉纺织、苏的丝织业、铅山的造纸业、景德镇的制瓷业并称与世(见翦伯赞的中国史纲要);明清时期的徽商称雄中国商界达数百年,芜湖、巢湖、安庆素称鱼米之乡,虽不敢比湖广熟天下足,但从芜湖米市能成为四大米市之首,就可看出鱼米之乡的富孰了。1918年芜湖海关进出口货值就达当年全国对外贸易的3.5%,成为长江通商巨埠之一。淮北虽条件差一些,但也不过与苏北、鲁南、豫东在一个档次上。

  但现在呢?现在这种现象,让人怎样去理解?

安徽落后的原因

  感谢因特网,让更多的人们有了发表自己言论的机会,于是,关心家乡建设的人们自发地为家乡进行诊断,为家乡找病根,正可谓一省兴衰,省民皆有责也。

  安徽落后,其原因何在,现在大致有以下几种观点,我们来逐一进行分析:

  一、官方人士的观点:
  1、省城的首位度低,对省内的带动能力弱。

  真是这样吗???答案:不是!!!理由:

  (1)从本省的历史来看,过远的我无法查到,但中国进入近代以来安徽的省会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谈不上首位度,十九世纪下半叶,安徽最大的城市是芜湖,国民党统治时期,安徽最大的城市是蚌埠,作为安徽省会的安庆,则远远小于这两个城市,可那时的安徽并不是全国最落后的省份之一。

  (2)从国际来看,象美国的首都在华盛顿,而不是在最大的城市纽约;加拿大的首都在渥太华而不是多伦多或蒙特利尔。以美国的州为例,美国的新泽西州首府不在纽瓦克而在特伦顿;宾夕法尼亚州首府不在费城而在哈里斯堡;加利福利亚州首府不在洛杉矶而在萨克拉门托等。

  (3)从国内来看,特别从一些发达省份看省会(中国现状省会通常是本省最大的城市)与本省第二大城市相比较来看――
    安徽:合肥:人口460万,国内生产总值418亿,首位度11.05%――芜湖:人口215万,国内生产总值245亿;
     发达省份:
    江苏:南京:人口525万,国内生产总值1295亿,首位度18.24%――苏州:人口560万,国内生产总值2080亿;
    浙江:杭州:人口629万,国内生产总值1780亿,首位度23.21%――宁波:人口546万,国内生产总值1500亿;
    广东:广州:人口720万,国内生产总值3001亿,首位度25.71%――深圳:人口469万,国内生产总值2239亿;
    山东:济南:人口659万,国内生产总值1200亿,首位度11.37%――青岛:人口716万,国内生产总值1518亿;
     落后省份:
    四川:成都:人口1020万,国内生产总值1663.2亿,首位度34.12%;
    江西:南昌:人口430万,国内生产总值552亿,首位度22.53%;
    贵州:贵阳:国内生产总值336.4亿,首位度28.51%;
    云南:昆明:国内生产总值730.0亿,首位度32.71%;
    甘肃:兰州:国内生产总值386.8亿,首位度33.32%;
    青海:西宁:国内生产总值121.3亿,首位度35.57%;
    宁夏:银川:国内生产总值133.0亿,首位度40.34%。
 
  可见,首位度并不是决定一个省能否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一些落后地区的政府网站建设落后,许多资料无法查到,所以缺省内第二大城市资料)。

  2、传统贫困落后地区多,拖了全省的后腿。

  从《1980年中国概况》一书中,我们可以知道,过去安徽最贫困的地区并不指的是淮北,而是三大落后片十个贫困县(定远、凤阳、嘉山、宣城、广德、郎溪、五河、泗县、灵壁、固镇)。淮北虽不富裕,但过去的江苏徐州地区、盐城地区,山东的临沂地区、荷泽地区,河南的商邱地区并不比淮北好到那里去。相反,淮北的肖县、砀山、亳县等比其他三省那几个地区的多数县要好的多。

  3、98年大洪水给安徽造成的损失太大。这一点并不否认,但受损失大的并不是安徽一个省,象江西、湖北、湖南,他们的损失不比安徽小,这不能成为安徽落后的理由。

 二、民间的观点:
 1、领导思想保守、步子不敢迈得太大,抱着无过就是功的思想,缺乏改革创新;
 2、发展战略失误、朝三暮四;
 3、安徽不重视人才,不会调动人才的积极性;
 4、有些地方的机关和领导官僚主义严重,腐败现象严重;
 5、因为我们有一个无能的省会合肥,他象一个填不满的无底洞;
 6、投资不按经济规律办事,效益低下。
  ……(限于篇幅,对引用的一些观点不作详细的解释和说明了,可查中安网和新华网,Sorry)

  ――编者:作者在此未能就民间观点如官方般逐条分析,是赞同还是部分赞同亦或疏漏遗忘?由下文看应是在以上观点基础上加以补充发展又有区别,却未能说明,遗憾。

  那么,安徽发展缓慢的原因何在,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1、相当一部分领导者的观念没有转变,不是“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这是陈云同志的明言,也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另一种表达形式。可在安徽,有多少人特别是领导者能做到这一点呢?不得而知。这里说一个小插曲。解放军文艺曾登过一篇报道文学―一个人和一个瓜子市场的兴衰,写的是芜湖的傻子年广久,上面说了一件事,当傻子雇了十几个工人炒瓜子时,当时的总书记胡耀邦来芜湖视察,当时的芜湖市委书记向胡耀邦汇报说,傻子雇了十多个人,有人主张动他。多亏了胡耀邦总书记,一言否掉,说不就是十几个人嘛!后来邓小平又为此作了指示。那时的开放之风已劲吹南中国,而在安徽、在芜湖,人们生怕碰到那怕一点点禁区,做什么事都要有上面的文件、上面的指示。

 2、不是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去配置资源。
  ――有的安徽同志说,安徽经济发展缓慢,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省会太弱了,这话粗听有些道理,但深入分析一下,又并不是这么一回事。实质是许多资源不是放在最能发挥作用的地方,而放在了省会,造成严重浪费。不信,我举几个例子:安徽有一个小小的远洋运输公司,这也是安徽唯一的一个远洋运输公司,这个公司在那儿呢?不在上海、不在芜湖或是安庆,在合肥。安徽省属科研院所有56家,其中46家在合肥,包括无法在合肥研究出名堂的水稻研究所、丝绸研究所、蚕桑研究所等。其他的10家,除蚌埠2 家、滁州2家、芜湖1家、安庆1家、宣、黄、马各一家外,有着3500多万人的阜阳、亳州、六安、宿州、两淮等地没有一家。安徽省有高校61所,合肥有24所(不含军事院校),而有2000多万人口的阜阳、亳州、宿州三市一共只有四所,安庆也只有一所。至2000年底,安徽省建成高速公路467公里,位居华东六省一市第三位,全国第十四位,密度居十一位,但所修的路段并不是安徽省原先确定的“一线两点开发”最迫切需要的沿江高速和蚌合芜南北通道,而是条条高速通合肥。铜陵长江大桥建设时,铜陵江北本无路,无路则无车流量,但安徽还是要强行上,不仅上桥,而且上路,专门修了一条合铜二级汽车专用路,现在又在上高速。安徽的经济心脏―“皖江芜马铜”至今没有一条通向江苏和浙江的完整高速。阜阳机场耗资3.2亿元,旅客吞吐量2002年是920人,起降架次42次,一个多星期才有一架飞机起落。

3、发展战略不明确,一个指挥一个调。
  ――九十年代中央做出开发浦东的决策后,安徽也及时作出了以芜湖为突破口,以一线两点为重点,开发皖江的决策。应该说,这个决策是符合安徽的实际的。经过十余年的努力,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十多年来的一些做法,使人感到安徽在实施这个决策时重点不明确、突破口偏离,八支队伍,人人都想当主攻手,省里在分配力量时,几个方向一样重。芜湖这个主攻手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摊子越铺越大越铺越广,想一下子解决南部半个安徽的发展。没有采取必要的措施,促进皖江五市形成必要的经济协作。两个主要增长极合肥芜湖相互竞争多于协作。合肥本来有条件象杭州一样,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但现在他的主要力量放在了与芜湖争做安徽的制造业中心,几个主要经济支柱都十分雷同。皖江开发刚见一点成效,现在安徽又开始了皖北发展战略,合肥又提出了“千亿合肥”规划,安徽经济发展的重心应该说中出现了摇摆。

4、部分地区发展经济不愿脚踏实地发展产业。
  ――这一点在皖西北的一些地区特别明显。如亳州,是全国著名的中药材之都,但它似乎满足于做药材经销大市而不愿更深层次地发展生物医药行业,它养的牛很多,但似乎满足于买牛肉和牛皮,而不愿更上一步发展皮革加工业、做皮鞋、箱包等,不想成为肉类加工的大市,有了酒都之名似乎就够了,满足于城市充满了难闻的酒糟味。阜阳似乎也是这样。淮北条件与河南、山东差不多,为什么不能培育出安徽的“鲁花、双汇、金锣、华龙”,因为做产业太难了,不容易出成绩,所以宁愿搞一些政绩工程,好为自己涂脂抹粉,让自己官运亨通。宁愿搞什么商贸流通中心,向发达地区卖原料,替发达地区倾销产品,赚一点可怜的差价利润。安徽的十七个城市大多数都提出了要成为皖XX的商贸流通中心,到处在建大市场、商贸城。

5、好大喜功,做事不考虑需要和承受能力。
  ――在安徽各大媒体上,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安徽城市消息:XX地方要建设轻轨、XX城市要搬迁机场、XX城市要成为小上海、XX城市要成为XX中心等等。原先的事还没办好,又被一个新的主意冲掉了。事关面子,气魄一个比一个大,完全不考虑现在需要不需要。前面说的阜阳机场耗资3.2亿元,旅客吞吐量2002年是920人,起降架次42次,一个多星期才有一架飞机起落。铜陵长江大桥,曾创造了每20分钟通过3辆汽车的“全国之最”。就拿XX城市在2008年要建成的一号线的轻轨来说,让地铁盈利是一个世界性难题,现在全世界的地铁(轻轨)80%亏损,连广州那样发达的城市,地铁尚亏损多年,直到2000年才实现持平(这还不能计算固定资产折旧,否则亏大了),香港地铁则是经过20多年的发展才成为全球唯一赚钱的地铁。调查显示,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已运营地铁几乎全部亏损,以北京为例,50公里地铁线路,截至去年已吃掉财政补贴近4亿元。对安徽来说,建地铁或轻轨与发展教育事业,提高民众的科学文化水平,孰轻孰重,难道决策者们分不出来吗?

 6、省辖市过多,城市大小悬殊太大,多数城市的经营管理成本太高。
  ――安徽的省辖市数量在全国是比较多的。省辖市数量超过安徽的有广东(21市)、四川(18市1自治州)。安徽(17市)与河南(17市)、山东(16市1地区)并列第三。大市人口近九百万,小市人口75万,其中马鞍山市:面积1686平方公里,人口122.12万人,铜陵市:面积1113平方公里,人口75万人,池州市:面积8271平方公里,人口153万人,黄山市:面积9807平方公里,人口150.万人。除了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在全国恐怕找不到人口这样少的省辖城市,有的城市面积又极少。皖南总面积28263平方公里,人口995.82平方公里,国内生产总值833.31亿,财政收入93.74亿。皖南的人口不及苏州和无锡两个市之和,国内生产总值和财政收不过只有无锡市的三分之二。由于管理成本过高,安徽十七个省辖市有一半以上财政收入小于财政支出。在一个不发达地区设这么多的省辖市,是一种极大的资源浪费。一是浪费财政资源;二是浪费人才资源;三是使人们削尖了脑袋想挤进公务员队伍,从而引发出一系列的问题;四是官本位主义的痼疾永远无法根治;五在开发建设上,由于省辖市过多,就象一个家庭养下了过多的孩子,无法摆平他们,只好搞平均主义。这些年安徽的现实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来源:西祠胡同安徽发展论坛 作者:城市贫民)
<P>落后省份好像把广西丢了。</P><P>经济强省有共同点,经济落后的省份也有共同点,而且都很巧合。</P><P>还是那句话:“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小牛拉大车怎么拉得起来?即使拉起来了也走不远;领导干部的考核也有问题(我是这么觉得),考核讲政绩,何谓政绩?表面功夫也是政绩,真抓实干也是政绩,一个是短期的,一个长期的,如何考核?人才也是个关键问题。广西不缺人才,但在当地默默无闻,出到外地就一鸣惊人,怎么解释?</P><P>有些事情,最基层的老百姓可能比领导看的还清楚,还透彻。现在很多领导高高在上,脱离基层群众太久了,听不到真正的声音了。</P>
对地方官吏指责坡多,对国家策略避而不谈,这样是不能说明问题的。
<P>安徽是个奇怪的省份,我跟安徽的很多单位合作过,也问过他们同样的问题,但没有一个人说得出理由。</P>
<P>国家政策并没有制约安徽省的发展,也不可能制约安徽省的发展,关键是安徽省领导至今还没有找到一个正确的定位,方向不正确,效果难免就会打折扣.</P><P>找到一个切实可行的定位,充分调动和利用省内的各种资源,扎扎实实地努力,象安徽这样的省份发展应该不成问题.</P>
<P>只有让大家都看到希望,才能更有希望.大家都知道马太效应吧,就像炒股,谁会去投资一个根本没有希望的股票呢?我认为现在要做的是要让大家看到安徽还是有希望的,是大有前途的,虽然有方方面面的问题,可是前景是美好的</P>
马太效应~~~~一定要让大家觉得安徽还是有希望的,只有这样,才能真的有希望!
国家采取了什么策略?
哎~~ 俺就是安徽的 俺这有句话叫 芜湖偷 淮南抢 阜阳没有共产党
还是思想落后啊!
卢荣景是安徽省落后的最魁祸首,他当政时所造成的用人腐败、搞花架子工程的执政风气到现在还在影响着安徽。
安徽人不错啊。。。。我经常去,人都挺善良的。。。。。
安徽那地方搞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