淞沪会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20:12:26
1937年8月的上海淞沪会战是中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日军在中国大陆唯一的一场登陆攻城会战。也是日军遭到的第一场最艰巨的作战。战后很多日本军事学者普便认为,中国军队是完全有机会将首先在吴淞口登陆的日军3个师团分割包围、并最终给与歼灭。但是中国军队没有这么做,最终造成了第十军在杭州湾登陆,迫使中国军队全线撤退,日军夺取了淞沪会战的胜利之局面。中国军队在上海淞沪会战中的失败存在有七大原因。

一.采用并且过分依赖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军失败的战壕术。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在西部战线设立了三条永久性战壕式防线,但是联盟军并没有从这些战壕中各个突破,很多局部战壕尽管配置了重兵和重装备,但并没有出现敌兵,这样造成了人力和财力上的巨大浪费。战壕本来就应当是即兴的和随机的,设立永久性战壕本身违反了军事科学。在淞沪会战时,德国曾经派出了100多名军事顾问帮助中国军队指挥作战,这些德国军事顾问均被分配到了作战的第一线。由于他们过分采用并且依赖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军的战壕式战术,因此没有发挥出中国军队的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这是中国军队失败的第一个原因。

二.过于强调阵地死守。
 中国军队为了死保上海,采用了死守阵地的作战方式,这是造成中国军队巨大伤亡的重要原因。因为此时日军的火炮威力已经大大超过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威力。火炮口径已经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75毫米增加到了150毫米,阵地死守只能带来更大的伤亡。

三.迂回渗透战术没有能够彻底执行下去。
 象淞沪会战这样的攻防战,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采用局部的迂回渗透战术。也就是说,组成多个由十几个人组成的突击队,携带一挺轻机枪,穿插迂回到日军的后面以及内部进行作战,充分利用中国军队的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打击日军。这种迂回渗透战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德军也经常采用过,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在淞沪会战时德国军事顾问没有这么做。日本军事学者认为这可能同当时德国军事顾问团内部的派别斗争有关。

四.中国军队向上海地区的增兵速度太慢。
 不能及时地向上海地区增兵是中国军队淞沪会战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这同中国的铁道分布情况有关。上海周边地区的铁道走向均为沿海走向,没有沿长江走向的铁路。这就给上海地区的增兵以及撤退带来了困难。中国政府如果能够预见到中日战争不可避免,事先修建一条沿长江走向的军用铁路,那么淞沪会战的结局真的很难预料了。

五.中国军队的高级指挥官指挥无能。
 包括蒋介石在内的多数高级指挥官缺乏必要的军事常识。在大场镇失陷后的防御问题上、在杭州湾的兵力布属和防卫上均体现了中国高级指挥官在军事指挥上的无能。淞沪会战后,蒋介石的总参谋长何应钦将淞沪会战失败的原因归结为日军拥有重火炮和飞机。但是,任何一个军事指挥官都会知道重火炮和飞机在战场上的作用主要是体现在心理方面。就从总参谋长何应钦将军的这一分析结果上看,这是一个没有深入到现场进行实地勘察研究作战的参谋长。这样的高级指挥官在中国军队里太多了。

六.中国军队中其他兵种能力不足。
 中国军队除步兵之外其余兵种均存在能力上的不足。尤其是工兵,当时在中国军队中还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和重视。实际上在淞沪会战初期,中国军队是完全有机会将首先在吴淞口登陆的日军3个师团分割包围、并最终给与歼灭的。而这主要取决于当时的中国工兵能否帮助中国军队渡过30米宽的吴淞川。由于中国工兵不能完成这一任务,使得中国军队失去了全歼日军3个师团的战机。反之,由于日军工兵成功地帮助了日军完成渡川的任务,日军获得了战机。

七.中国军队便衣逃跑的传统影响了军队的战斗素质。
 中国军队战败之后通常不投降,而是穿上百姓的衣服化装成老百姓,或者是打暗枪或者是逃跑。这给军队的战斗素质带来十分恶劣的影响,也给中国的百姓带来灾难。正确的投降方式应该是最高指挥官带领全体官兵,在世界媒体的报道中公开投降。但是中国军队始终没有采用这种方法,造成了后来很多中国军队的高级指挥官临阵逃跑,严重地影响了中国军队的战斗素质。1937年8月的上海淞沪会战是中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日军在中国大陆唯一的一场登陆攻城会战。也是日军遭到的第一场最艰巨的作战。战后很多日本军事学者普便认为,中国军队是完全有机会将首先在吴淞口登陆的日军3个师团分割包围、并最终给与歼灭。但是中国军队没有这么做,最终造成了第十军在杭州湾登陆,迫使中国军队全线撤退,日军夺取了淞沪会战的胜利之局面。中国军队在上海淞沪会战中的失败存在有七大原因。

一.采用并且过分依赖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军失败的战壕术。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在西部战线设立了三条永久性战壕式防线,但是联盟军并没有从这些战壕中各个突破,很多局部战壕尽管配置了重兵和重装备,但并没有出现敌兵,这样造成了人力和财力上的巨大浪费。战壕本来就应当是即兴的和随机的,设立永久性战壕本身违反了军事科学。在淞沪会战时,德国曾经派出了100多名军事顾问帮助中国军队指挥作战,这些德国军事顾问均被分配到了作战的第一线。由于他们过分采用并且依赖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军的战壕式战术,因此没有发挥出中国军队的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这是中国军队失败的第一个原因。

二.过于强调阵地死守。
 中国军队为了死保上海,采用了死守阵地的作战方式,这是造成中国军队巨大伤亡的重要原因。因为此时日军的火炮威力已经大大超过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威力。火炮口径已经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75毫米增加到了150毫米,阵地死守只能带来更大的伤亡。

三.迂回渗透战术没有能够彻底执行下去。
 象淞沪会战这样的攻防战,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采用局部的迂回渗透战术。也就是说,组成多个由十几个人组成的突击队,携带一挺轻机枪,穿插迂回到日军的后面以及内部进行作战,充分利用中国军队的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打击日军。这种迂回渗透战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德军也经常采用过,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在淞沪会战时德国军事顾问没有这么做。日本军事学者认为这可能同当时德国军事顾问团内部的派别斗争有关。

四.中国军队向上海地区的增兵速度太慢。
 不能及时地向上海地区增兵是中国军队淞沪会战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这同中国的铁道分布情况有关。上海周边地区的铁道走向均为沿海走向,没有沿长江走向的铁路。这就给上海地区的增兵以及撤退带来了困难。中国政府如果能够预见到中日战争不可避免,事先修建一条沿长江走向的军用铁路,那么淞沪会战的结局真的很难预料了。

五.中国军队的高级指挥官指挥无能。
 包括蒋介石在内的多数高级指挥官缺乏必要的军事常识。在大场镇失陷后的防御问题上、在杭州湾的兵力布属和防卫上均体现了中国高级指挥官在军事指挥上的无能。淞沪会战后,蒋介石的总参谋长何应钦将淞沪会战失败的原因归结为日军拥有重火炮和飞机。但是,任何一个军事指挥官都会知道重火炮和飞机在战场上的作用主要是体现在心理方面。就从总参谋长何应钦将军的这一分析结果上看,这是一个没有深入到现场进行实地勘察研究作战的参谋长。这样的高级指挥官在中国军队里太多了。

六.中国军队中其他兵种能力不足。
 中国军队除步兵之外其余兵种均存在能力上的不足。尤其是工兵,当时在中国军队中还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和重视。实际上在淞沪会战初期,中国军队是完全有机会将首先在吴淞口登陆的日军3个师团分割包围、并最终给与歼灭的。而这主要取决于当时的中国工兵能否帮助中国军队渡过30米宽的吴淞川。由于中国工兵不能完成这一任务,使得中国军队失去了全歼日军3个师团的战机。反之,由于日军工兵成功地帮助了日军完成渡川的任务,日军获得了战机。

七.中国军队便衣逃跑的传统影响了军队的战斗素质。
 中国军队战败之后通常不投降,而是穿上百姓的衣服化装成老百姓,或者是打暗枪或者是逃跑。这给军队的战斗素质带来十分恶劣的影响,也给中国的百姓带来灾难。正确的投降方式应该是最高指挥官带领全体官兵,在世界媒体的报道中公开投降。但是中国军队始终没有采用这种方法,造成了后来很多中国军队的高级指挥官临阵逃跑,严重地影响了中国军队的战斗素质。
1.抗日战争时期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战役 编辑本义项淞沪会战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淞沪会战淞沪会战是1937年8月13日起中国军队抗击侵华日军进攻上海的战役,又称作“八·一三淞沪战役”,这场战役是中国抗日战争中第一场重要战役,也是抗日战争中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战役,前后共历时3个月,日军投入9个师团和2个旅团30万余人,宣布死伤4万余人;中国军队投入75个师和9个旅75余万人,自己统计死伤30万人;至1937年11月12日上海沦陷,淞沪会战结束,中国军民浴血苦战,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并争取了时间,从上海等地迁出大批厂矿机器及战略物资,为坚持长期抗战起了重大作用。

名称: 淞沪会战
地点: 中国上海
时间: 1937年8月13日—1937年11月12日
参战方: 中国,日本
结果: 日本获胜,上海沦陷
参战方兵力: 中国 75余万人
日本 30万余人
伤亡情况: 中国宣布伤亡30万人
日本宣布死伤4万余人
主要指挥官: 蒋中正,松井石根


目录

会战简介中方将领
中方伤亡
日军部队
日方伤亡
中方战争准备7月11日会议
7月12日会议
7月13日会议
7月14日会议
7月15日会议
7月16日会议
7月17日会议
7月18日会议
7月19日会议
7月20日会议
7月21日会议
日方作战计划
中方进攻阶段备战
引线
抢点
失利
盘点
中日相持阶段受挫
鏖战
重组
防御
增兵
转移
八百壮士
中方撤退阶段
淞沪会战评估战略
意义
中方英烈谱会战简介 中方将领
中方伤亡
日军部队
日方伤亡
中方战争准备 7月11日会议
7月12日会议
7月13日会议
7月14日会议
7月15日会议
7月16日会议
7月17日会议
7月18日会议
7月19日会议
7月20日会议
7月21日会议
日方作战计划
中方进攻阶段 备战
引线
抢点
失利
盘点
中日相持阶段 受挫
鏖战
重组
防御
增兵
转移
八百壮士
中方撤退阶段
淞沪会战评估 战略
意义
中方英烈谱
展开 编辑本段会战简介

淞沪战场(6张)  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制造卢沟桥事变,企图在华北制造第二个满洲国,中国统帅部知道大战不可避免,遵照国防计划甲案,陆军为确保首都安全,先准备集中兵力歼灭上海的三千日军海军陆战队,海军准备堵塞江阴,全歼日军长江舰队,但机密泄露,日本长江舰队仓皇逃出长江口。中国军队一不做,二不休,在华北已经开战的情况下,决不能容忍日本海军在上海的陆战队的存在。况且,战争既然开始,一·二八事变后规定的中国军队不能进驻上海市区的规定在中方看来自然作废。8月13日,秘密进驻虹桥机场的中国军队打死前来侦察的日军大山勇夫大尉,是为“八·一三”事变。   在全民抗日浪潮推动下,国民党政府第二天发表了《自卫抗战声明书》,宣告“中国决不放弃领土之任何部分,遇有侵略,惟有实行天赋之自卫权以应之。”8月14日,当地国民党驻军第九集团军在总司令张治中的指挥下,指挥三个德械师开始总攻,中国空军也到上海协同作战,15日,日本正式宣布组建上海派遣军,以松井石根大将为司令官,率领两个师团的兵力开往上海增援,进一步扩大对中国的侵略战争。日军增援部队在中国军队侧后方上陆后,中方已经无力消灭日军陆战队,蒋介石为首的中国军队统帅部,这时考虑在上海作战比在遥远的北方大平原作战补给方便,且能避开机动力占优势的日军。而且上海是国际大都市,有外国租界,在这开战极有可能引起大国势力的干涉,如果打的好,可能在外国调停下赢得一个光荣的和平。进而挫败日军对华北的野心。这对相对弱小的中国来说是极为有力的。   这样中日双方在上海一地不断投入军队,  与日军作战的中国守军
[1]此役国民党方面先后投入78个师、7个独立旅、3个暂编旅、中央军校教导总队、炮兵7团、财政部税警总团、宪兵1个团、上海市保安总团、上海市警察总队、江苏省保安团4个团,3队海军舰队,兵力总数在75万人以上。日军投入5个师团1个旅团达20万人,鏖战两个月后,日军的依靠强大的火力突破中国军队防线,但此时中国虽败而不乱,10月20日,日军秘密组建第10军准备对中国军队实行大包围,11月5日军第10军10万人在金山卫登陆,中国统帅部因幻想九国公约签字国的干涉,拖延了撤退时机,但此时西方国家绥靖之风盛行,称中国军队主动在上海非军事区挑起战争为破坏和平,对中国的要求置之不理。几天后日军包围网即将形成,前线中国军队大乱,部分部队为避免被围已经自行组织撤退。蒋介石不得不同意撤退,在撤退过程前,因没有讲明各部队撤退顺序。三四十万国军将士挤在几条公路上,被日军空军轰炸,为此也付出了惨痛代价。大撤退变成了大溃逃,数十万将士在撤往南京时分散,为南京保卫战的失利埋下伏笔。12万守军各自为战,无法统一作战,数天南京就告陷。   这次淞沪会战,国民党虽然战败了,付出了极其昂贵的代价。但为中国民族工业内迁争取了时间。它让世界清楚地看到国民党政府的立场:不再等待日本“和平地”将其领土一块一块地征服侵吞,也证明了中国绝不会向日本投降。
中方将领
  总司令长官:蒋中正;副 司令长官:顾祝同;   右翼军:总司令张发奎,下辖第八集团军(司令张发奎兼任)、第十集团军(司令刘建绪);   中路军总司令朱绍良,下辖第九集团军(司令张治中,后由朱绍良兼任)、第二十一集团军(司令廖磊);   左翼军总司令陈诚,下辖第十九集团军(司令薛岳)、第十五集团军(司令罗卓英);   国军此战前后总计投入步兵78 个师、7个独立旅、3个暂编旅、税警总团、中央军校教导总队、宪兵1个团,以及上海市保安总团、上海市警察总队、江苏省保安团4个团,炮兵7个团,兵力总数在75万人以上,但因中国是极度落后的农业国,交通不便,从全国调动兵力支援前线需要时间,实际到达战场的兵力为40万人左右。中国空军的参战部队为第二至第九大队等8个大队和1个暂编大队,约200架飞机。中国海军的参战部队,为第一、第二舰队和1个练习舰队,1个鱼雷快艇大队和江阴等地要塞部队,约40余艘海军舰艇。
中方伤亡
  据时任军委会办公厅主任徐永昌在日记中的记载,何应钦在1937年11月5日于南京召开的国防最高会议的报告中宣布,淞沪战场中国军队伤亡已达187200人;此外,1937年11月5日至12月2日之间,在后撤途中伤亡约为10万人;两项合计约为29万人。另据何应钦将军回忆淞沪会战:“我军消耗竟达八十五个师之众,伤亡官兵三十三万三千五百余人。所以,我军伤亡30余万人比较准确。我军阵亡中将军长1人 阵亡师长、副师长4人 阵亡团长28人 阵亡营长44人。
日军部队
  日本8月15日编组上海派遣军的时候,只有第三师团和第十一师团,9月11日增加第9、13、101共3个师团另2个重炮旅团等部队,这时上海日军共有19万人(同期华北日军有8个师团37万人),10月20日,华北平原战事基本结束,华北日军以一个师团继续南下,2个师团为主力攻入山西山地。除维持治安外把多余的2个半师团和日该国内的2个师团投入上海战场,11月4日在金山卫登陆,次时上海日本陆军总兵力为9个师团又2个支队,一个混编陆战队共28万人,其中隶属上海派遣军的为第三、第九、第十一、第十三、第十六、第一零一师团等6个师团;隶属于第十军的有第六、第十八、第一一四师团等共3个师团;另有从华北的第五师团分遣出来的国崎支队和原属台湾守备队的重藤支队。已经超过部署在华北的日军7个师团,成为对华作战的主战场(以上数据来源于桑田悦的《日本简明战史》第)。海军部队参战的有第三舰队和第四舰队,舰艇30余艘,其中航母3艘。另外参加淞沪会战作战飞机架约390架,其中陆航210架,海航180架。
日方伤亡
  《简明日本战史》第73页--军科院翻译
  根据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战史室编:《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第1卷,第2册,第83页,1937年8月13日至11月8日这一期间,日军伤亡数字累计从8月13日至11月8日合计:40372名。   不过至11月8日中国军队虽已开始后退,但战斗仍然非常激烈,上海的大多数日军仍然不断前进、战斗中,战场形势一片混乱,这时及以前是无法统计日军准确的伤亡数字的。日军上海派遣军现员表后也均注明:“许多部队一直移动中,正确统计困难。许多部队现员表数是概数(估计数)”。而日军12月中旬攻下南京,华中战事告一段落后再来统计,其中大量日本士兵死亡日期不明的都算做了12月12日,所以此后统计的日军伤亡数剧增。最后日军确认从上海登陆到占领南京,截至12月27日,日军累计战死、战伤死、战病死共23104人,负伤约5万人,合计伤亡在7万以上。(见日本资料:洞富雄:《南京大屠杀的证明》)。考虑到日军在追击战和攻占南京作战中伤亡不大,由此估算在淞沪会战中日军约战死2万人,受伤约4万人,合计约6万人。此战国民党军伤亡33万多人,为日军损失的5.5倍。
编辑本段中方战争准备
  从卢沟桥事变后统帅部历次会议记录看凇沪会战起因 ,这些统帅部的会议都是在何应钦官邸召开的,从 7.11开始,开了20次,基本上是为了应付“七七事变”后的复杂形式,大家讨论初期的战略政略和各方面准备情况的。
7月11日会议
  这次汇报主要是检讨弹药粮秣储备情况和新武器分发情况的。当时储备有5亿发步机枪弹,3亿发是库存,2亿发分发到部队。库存中有6000万发在黄河以南,长江以北,武昌有4000万发,南京1亿发。山野炮弹22万发,步兵炮、迫击炮弹50万发,战防炮弹3万发。这些弹药够二十个德械师三个月用。粮秣储备有50万人,10万匹马一个月份,正在购办两个月份的储备。以上储备黄河以北是一点都没有,首要任务是将以上粮弹储备一部推进至黄河以北储备。韩复榘各师计划每师补充2000支汉造新步枪。通信兵团1个营调至新乡,1个营调至郑州待命,随时北上。   评论:第一次汇报可以看出国民党政府当时准备将一部分德机械化师调往北方作战,所以军实先行筹备,同时安抚韩复榘,稳定山东局势,当时最担心的就是日军在青岛、海州登陆,切断津浦路,断绝中央与北方的联系,所以优先补充韩复榘的部队,通信兵也向北推进,切实掌握好北方情况。
7月12日会议
  计划派遣熊斌至保定,并向二十九军承诺,如果需要子弹和军实,中央将源源补充。   评论:害怕二十九军擅自妥协,华北进一步特殊化。
7月13日会议
  增拨第2师补充旅(后更名为独立第20旅)一个团秘密进驻上海市区战略要点(虹桥机场等)。95师北上填防。   评论:南方开始注意守好后门。并陆续开始调兵北上。
7月14日会议
  中国利用沉船阻塞黄浦江南市到浦东段
[2]  熊斌在保定说二十九军并不希望中央军北上,只希望到津浦路北端填防。十一日宋已经签字认可日方条件,国民政府对北方可能丧失极度担忧,同时觉得平汉、津浦路空隙过大,需要调兵北上。但不应全用德机械化师,应夹杂其它稍差部队。北方如不能坚守,长江封锁就需要切实进行,开始撤除长江之灯塔、航标。海军设立封锁线,巩固吴淞口阵地,江阴要塞强化,原定装海州的88毫米炮,移装江阴。
7月15日会议
  主要讨论防空兵力分配计划:庐山的十门20毫米炮调南京,37毫米炮若干门部署在太原,武汉分配37毫米炮4门,石家庄20毫米炮4门,保定20毫米炮3个连,开往北方的高射炮兵统一开往彰德,由第10师控制。航空兵基地拟设立于太原,空军主力北上。
7月16日会议
  这次汇报主要讨论了战争局部化和全面化的不同应对方法:如果是局部化,就不能绝交宣战,如果日军有在青岛、海州登陆的意图,就必须在上海先动手。如果全面化,则是绝交宣战的局面,则最忌惮的是日军沿长江口而上,在长江腹地到处开炮,到那时极为不利。委座已要求炮兵第7团必须马上北开。
7月17日会议
  炮兵七团已奉命开赴保定归属孙连仲指挥,这个团装备的是捷克式野炮,属中央军嫡系。商震从指挥的32军中抽调四个主力团组成一个师进驻石家庄。长江要塞炮位重新划定,总体向下游推进。88毫米炮四门仍装海州,要塞工事未完成前,先放置滁州。长江航标灯从速撤除,由各要塞司令,各警备司令切实负责。日方警告民航客机不得飞赴北平,否则将予以击落,欧亚、中航飞机仍飞北平无误。通信兵团需要充实,各行营电话排调回。仍继续讨论全面化与局部化问题,如果全面化后,日本海军将占绝对优势,可以以交战国地位通告各国,禁止一切军需品和军需原料输入中国,其范围甚广,现中国一切军用品能否自给,大有问题。而且中国在日本侨民无法保护,我方无船只运载侨民回国。如不表示绝交,则军需品输入在年内还有办法,否则全无办法矣。空军汇报前年飞机应当退伍,去年飞机精华期已过,明年补充飞机尚未到达,且北方燃料、炸弹、飞机场等均无准备,须到明年一至三月,新飞机补充齐全后,方为我军有利时期,但何应钦汇报,日本在北方更无准备。
7月18日会议
  这次汇报主要是讨论部队向北方机动时的防空问题还有战时费用必须节省。   评论:从此次汇报可以看到统帅部战争气氛逐渐浓厚,炮七团和三十二军开进时遭到了日军飞机扫射轰炸,使得国民党政府对日军克制态度所抱的幻想渐渐破灭。从对行驶列车的编组,高射机枪的架设等很多细微之处都不厌其烦的教导,可对战争扩大虽然有所准备但是心中无底,对手下部队素质十分担忧。另外通报全军在未正式作战前有许多特别费用不能发给,比较剿匪时给予还要节省,因大战发生后,财政与经济统制,能有饭吃尚属幸事。从这些悲观话语,可以看出国民政府渐渐有了做最坏准备的打算。
7月19日会议
  当天何应钦与喜多领事会见。何应钦在汇报中表示两点:一点是对喜多,表示积极和平,其是是为了掩蔽企图。另一点是对国民党政府自身内部,军队质量和训练,现有武器尚不够之担忧。二十日上午派员(程潜、徐永昌)赴庐山向蒋汇报这几天讨论的军略政略办法。
7月20日会议
  蒋于今日返宁,37毫米炮和20毫米炮进入阵地。刘峙希望将95师调回河南,以沈克或杨渠统师代替,但被于以驳回。海琛等舰连日在下关与日舰实弹对峙,请示办法。
7月21日会议
  蒋百里向蒋介石提出了自己的战略意见(即著名的凇沪开战并扩大之,引诱日军沿江而上),但蒋予以批驳,并调整战斗序列,中央军第10师、17师、25师、83师二次北上。熊式辉提出三点抗战主张: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移民清物,坚壁清野;避实击虚,昼伏夜动。
编辑本段日方作战计划
  日本当时执行的是参谋本部参谋次长石原莞尔制定的《国防国策大纲》。提出的假想敌顺序是美,苏。首先对苏联已经放弃了进攻战略,取而代置以“完成了军备的充实和持久战的准备后,首先开始积极工作以尽快迫使苏联放弃进攻远东的图谋”的字眼,就是说在以武力为后盾的情况下与苏联谈判,不与其交恶。   对美国则是“努力与美国保持亲善关系”,因为石原知道日本和满洲都有丰富的煤铁资源,可是缺少最重要的战略资源:石油和橡胶。那玩艺全在美国人和英国人手里,所以千万不能和美国人翻脸。只要不和英美翻脸,石原认为英美会默认“满洲国”的存在,因为有一个日本人控制的满洲,正好为英美消除了共产主义南下的忧虑。   对华战略则是“做好稳固日满和北支(华北),完成进行持久战的准备的基础工作”,反对扩大战争。也就是说:挑动在西北的国共内战,同时建设满洲国,巩固华北,堵住俄国人南下,再向南洋渗透,得到马来亚的橡胶和文莱的石油,同时挤走英国人,争取把手伸到“东印”(荷属殖民地东印度群岛,是现在的印度尼西亚),确保石油供应,这以后再和美国进行“最终战争”。日本30年代早期的计划中还有海陆军联合攻占武汉的计划,但在石原的这个计划中,鉴于中国政府实力的已有所加强,日本已经放弃了一旦开战就攻占武汉的计划,因为那是日该国力所不允许的。
编辑本段中方进攻阶段
备战
  国民党军准备进攻上海的第一批部队是第87、88师,原为国民政府的警卫部队,是德国顾问训练出的样板师,全制式德国武器装备,为国军精锐。秘密开到上海附近后,张治中又建议抽调正规军化装为保安队进驻上海,蒋介石同意了,于是军委会命令驻扎在苏州的装备优良的第2师补充旅第二团换上保安队服装秘密进驻虹桥机场等战略重点,以充实上海兵力(当时上海的中国驻军受限于1932年的《淞沪停战协定》,无正规陆军),深感责任重大的副旅长杨文瑔为此事专程到南京面见军政部长何应钦,请示具体做法,何认为这一做法冒险,担心与日军发生冲突。何应钦还曾拍着张治中的肩膀说:“文白,这是要闹出事来的啊!”(见时任第9集团军作战科长史说的回忆:“八一三凇沪抗战记略”,载“国民党将领抗日战争亲历记”系列之《八一三凇沪抗战》,中国文史出版社1987年版,90-91页)
引线
  中国军队测量来袭日机的高度
[3]  现在中国著作均称是日军主动挑起上海战事,其海军中尉大山勇夫硬闯虹桥机场挑衅并打死我卫兵,我方在忍无可忍情况下将其击毙,日军遂以此为借口发动侵略战争。另据有关资料记载:8月9日下午上海虹桥机场事件发生后,时任京沪警备司令的张治中立刻在其苏州的住所召见第2师补充旅副旅长杨文瑔(旅长钟松在庐山受训),要杨文瑔亲自到上海调查事件真相(机场守卫部队隶属第2师补充旅)。经杨文瑔实地调查核实,认为:此事件的发生有偶然性,属于突发事件,并非中日两国蓄意而为之。尽管如此,但在当时,中日双方已经是剑拔弩张、战争一触即发之际,二名日本军人擅自驾车持枪强闯机场警戒线是一种严重的挑衅行为,也点燃了战争的导火线(参见百度百科:《上海虹桥机场事件》)。   事件发生第二天,中日双方就此事开始交涉和谈判。11日,日方代表蛮横提出:中方撤退上海保安部队,撤除所有防御工事。上海市长俞鸿钧秉奉蒋介石之命,严辞拒绝。此时,日本已经做好大打出手的准备。第3舰队司令官长谷川清命令日舰开进黄浦江、长江各口岸,所属分舰队紧急开赴上海待战,同时命令在佐世保待机的海军第1特别陆战队以及其他部队增援上海。
抢点
  8月21日,随88师直冲日军阵地的中国战车
  为抢得战争主动权,赶在日本援军到达之前消灭驻沪日军,国民党组织淞沪作战部队张治中部第9集团军(下辖3个师和1个独立旅)准备围攻日军,13日战争爆发,中国军队对上海市区之敌发动全面进攻,同时出动空军,轰炸日海军陆战队司令部、汇山码头及海面舰艇。其攻击重点最初为虹口,后转向公大纱厂。“八一三”淞沪会战开始时,国民党军占了绝对优势,除2个精锐师外,还有2个装备德国火炮的重炮团,即炮兵第10团(100毫米加农炮)和炮兵第8团(150毫米榴弹炮),加上坦克、空军助战,按理应具有压倒性优势。其时日军在上海的部队仅海军陆战队3000多人,紧急从日本商团中动员退役军人,合计也不过4000人(国民党夸大为1万人以上),重武器也不足,但其依靠坚固工事顽强抵抗,致使国民党军一直无法完成重大突破。
失利
  中国军队围攻日本陆战队示意图
  经数日苦战,第87师占领沪江大学,第88师占领了五洲公墓、宝山桥、八字桥等各要点,14日到沪的第二师补充旅(已改称独立第20旅)接替第八十八师(孙元良部)防守上海爱国女校、持志大学,并担任攻击虹口公园和江湾路日军司令部的任务。日军于16日退守江湾以日本海军陆战队司令部为中心的据点,依凭坚固工事顽抗,中国军队往往屡攻不克,无功而返。且自身伤亡很大。8月14日,负责指挥进攻日军的第88师264旅旅长黄梅兴阵亡,为开战以来中国军队牺牲最高级别之军官。其旅伤亡1000余人,连排军官几乎损失大半。除在地面战场短兵相接,双方在海上、空中也展开全方位较量。中国飞机于8月14、17和19日多次出动轰炸日军目标,并与
飘过,分析透彻。。。。。
在空一格的英明领导下,淞沪会战为中国东部工业转移争取了时间,果粉一般都会这么说。。。
1.抗日战争时期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战役 编辑本义项淞沪会战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淞沪会战淞沪会战是1937年8月13日起中国军队抗击侵华日军进攻上海的战役,又称作“八·一三淞沪战役”,这场战役是中国抗日战争中第一场重要战役,也是抗日战争中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战役,前后共历时3个月,日军投入9个师团和2个旅团30万余人,宣布死伤4万余人;中国军队投入75个师和9个旅75余万人,自己统计死伤30万人;至1937年11月12日上海沦陷,淞沪会战结束,中国军民浴血苦战,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并争取了时间,从上海等地迁出大批厂矿机器及战略物资,为坚持长期抗战起了重大作用。

名称: 淞沪会战
地点: 中国上海
时间: 1937年8月13日—1937年11月12日
参战方: 中国,日本
结果: 日本获胜,上海沦陷
参战方兵力: 中国 75余万人
日本 30万余人
伤亡情况: 中国宣布伤亡30万人
日本宣布死伤4万余人
主要指挥官: 蒋中正,松井石根


目录

会战简介中方将领
中方伤亡
日军部队
日方伤亡
中方战争准备7月11日会议
7月12日会议
7月13日会议
7月14日会议
7月15日会议
7月16日会议
7月17日会议
7月18日会议
7月19日会议
7月20日会议
7月21日会议
日方作战计划
中方进攻阶段备战
引线
抢点
失利
盘点
中日相持阶段受挫
鏖战
重组
防御
增兵
转移
八百壮士
中方撤退阶段
淞沪会战评估战略
意义
中方英烈谱会战简介 中方将领
中方伤亡
日军部队
日方伤亡
中方战争准备 7月11日会议
7月12日会议
7月13日会议
7月14日会议
7月15日会议
7月16日会议
7月17日会议
7月18日会议
7月19日会议
7月20日会议
7月21日会议
日方作战计划
中方进攻阶段 备战
引线
抢点
失利
盘点
中日相持阶段 受挫
鏖战
重组
防御
增兵
转移
八百壮士
中方撤退阶段
淞沪会战评估 战略
意义
中方英烈谱
展开 编辑本段会战简介

淞沪战场(6张)  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制造卢沟桥事变,企图在华北制造第二个满洲国,中国统帅部知道大战不可避免,遵照国防计划甲案,陆军为确保首都安全,先准备集中兵力歼灭上海的三千日军海军陆战队,海军准备堵塞江阴,全歼日军长江舰队,但机密泄露,日本长江舰队仓皇逃出长江口。中国军队一不做,二不休,在华北已经开战的情况下,决不能容忍日本海军在上海的陆战队的存在。况且,战争既然开始,一·二八事变后规定的中国军队不能进驻上海市区的规定在中方看来自然作废。8月13日,秘密进驻虹桥机场的中国军队打死前来侦察的日军大山勇夫大尉,是为“八·一三”事变。   在全民抗日浪潮推动下,国民党政府第二天发表了《自卫抗战声明书》,宣告“中国决不放弃领土之任何部分,遇有侵略,惟有实行天赋之自卫权以应之。”8月14日,当地国民党驻军第九集团军在总司令张治中的指挥下,指挥三个德械师开始总攻,中国空军也到上海协同作战,15日,日本正式宣布组建上海派遣军,以松井石根大将为司令官,率领两个师团的兵力开往上海增援,进一步扩大对中国的侵略战争。日军增援部队在中国军队侧后方上陆后,中方已经无力消灭日军陆战队,蒋介石为首的中国军队统帅部,这时考虑在上海作战比在遥远的北方大平原作战补给方便,且能避开机动力占优势的日军。而且上海是国际大都市,有外国租界,在这开战极有可能引起大国势力的干涉,如果打的好,可能在外国调停下赢得一个光荣的和平。进而挫败日军对华北的野心。这对相对弱小的中国来说是极为有力的。   这样中日双方在上海一地不断投入军队,  与日军作战的中国守军
[1]此役国民党方面先后投入78个师、7个独立旅、3个暂编旅、中央军校教导总队、炮兵7团、财政部税警总团、宪兵1个团、上海市保安总团、上海市警察总队、江苏省保安团4个团,3队海军舰队,兵力总数在75万人以上。日军投入5个师团1个旅团达20万人,鏖战两个月后,日军的依靠强大的火力突破中国军队防线,但此时中国虽败而不乱,10月20日,日军秘密组建第10军准备对中国军队实行大包围,11月5日军第10军10万人在金山卫登陆,中国统帅部因幻想九国公约签字国的干涉,拖延了撤退时机,但此时西方国家绥靖之风盛行,称中国军队主动在上海非军事区挑起战争为破坏和平,对中国的要求置之不理。几天后日军包围网即将形成,前线中国军队大乱,部分部队为避免被围已经自行组织撤退。蒋介石不得不同意撤退,在撤退过程前,因没有讲明各部队撤退顺序。三四十万国军将士挤在几条公路上,被日军空军轰炸,为此也付出了惨痛代价。大撤退变成了大溃逃,数十万将士在撤往南京时分散,为南京保卫战的失利埋下伏笔。12万守军各自为战,无法统一作战,数天南京就告陷。   这次淞沪会战,国民党虽然战败了,付出了极其昂贵的代价。但为中国民族工业内迁争取了时间。它让世界清楚地看到国民党政府的立场:不再等待日本“和平地”将其领土一块一块地征服侵吞,也证明了中国绝不会向日本投降。
中方将领
  总司令长官:蒋中正;副 司令长官:顾祝同;   右翼军:总司令张发奎,下辖第八集团军(司令张发奎兼任)、第十集团军(司令刘建绪);   中路军总司令朱绍良,下辖第九集团军(司令张治中,后由朱绍良兼任)、第二十一集团军(司令廖磊);   左翼军总司令陈诚,下辖第十九集团军(司令薛岳)、第十五集团军(司令罗卓英);   国军此战前后总计投入步兵78 个师、7个独立旅、3个暂编旅、税警总团、中央军校教导总队、宪兵1个团,以及上海市保安总团、上海市警察总队、江苏省保安团4个团,炮兵7个团,兵力总数在75万人以上,但因中国是极度落后的农业国,交通不便,从全国调动兵力支援前线需要时间,实际到达战场的兵力为40万人左右。中国空军的参战部队为第二至第九大队等8个大队和1个暂编大队,约200架飞机。中国海军的参战部队,为第一、第二舰队和1个练习舰队,1个鱼雷快艇大队和江阴等地要塞部队,约40余艘海军舰艇。
中方伤亡
  据时任军委会办公厅主任徐永昌在日记中的记载,何应钦在1937年11月5日于南京召开的国防最高会议的报告中宣布,淞沪战场中国军队伤亡已达187200人;此外,1937年11月5日至12月2日之间,在后撤途中伤亡约为10万人;两项合计约为29万人。另据何应钦将军回忆淞沪会战:“我军消耗竟达八十五个师之众,伤亡官兵三十三万三千五百余人。所以,我军伤亡30余万人比较准确。我军阵亡中将军长1人 阵亡师长、副师长4人 阵亡团长28人 阵亡营长44人。
日军部队
  日本8月15日编组上海派遣军的时候,只有第三师团和第十一师团,9月11日增加第9、13、101共3个师团另2个重炮旅团等部队,这时上海日军共有19万人(同期华北日军有8个师团37万人),10月20日,华北平原战事基本结束,华北日军以一个师团继续南下,2个师团为主力攻入山西山地。除维持治安外把多余的2个半师团和日该国内的2个师团投入上海战场,11月4日在金山卫登陆,次时上海日本陆军总兵力为9个师团又2个支队,一个混编陆战队共28万人,其中隶属上海派遣军的为第三、第九、第十一、第十三、第十六、第一零一师团等6个师团;隶属于第十军的有第六、第十八、第一一四师团等共3个师团;另有从华北的第五师团分遣出来的国崎支队和原属台湾守备队的重藤支队。已经超过部署在华北的日军7个师团,成为对华作战的主战场(以上数据来源于桑田悦的《日本简明战史》第)。海军部队参战的有第三舰队和第四舰队,舰艇30余艘,其中航母3艘。另外参加淞沪会战作战飞机架约390架,其中陆航210架,海航180架。
日方伤亡
  《简明日本战史》第73页--军科院翻译
  根据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战史室编:《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第1卷,第2册,第83页,1937年8月13日至11月8日这一期间,日军伤亡数字累计从8月13日至11月8日合计:40372名。   不过至11月8日中国军队虽已开始后退,但战斗仍然非常激烈,上海的大多数日军仍然不断前进、战斗中,战场形势一片混乱,这时及以前是无法统计日军准确的伤亡数字的。日军上海派遣军现员表后也均注明:“许多部队一直移动中,正确统计困难。许多部队现员表数是概数(估计数)”。而日军12月中旬攻下南京,华中战事告一段落后再来统计,其中大量日本士兵死亡日期不明的都算做了12月12日,所以此后统计的日军伤亡数剧增。最后日军确认从上海登陆到占领南京,截至12月27日,日军累计战死、战伤死、战病死共23104人,负伤约5万人,合计伤亡在7万以上。(见日本资料:洞富雄:《南京大屠杀的证明》)。考虑到日军在追击战和攻占南京作战中伤亡不大,由此估算在淞沪会战中日军约战死2万人,受伤约4万人,合计约6万人。此战国民党军伤亡33万多人,为日军损失的5.5倍。
编辑本段中方战争准备
  从卢沟桥事变后统帅部历次会议记录看凇沪会战起因 ,这些统帅部的会议都是在何应钦官邸召开的,从 7.11开始,开了20次,基本上是为了应付“七七事变”后的复杂形式,大家讨论初期的战略政略和各方面准备情况的。
7月11日会议
  这次汇报主要是检讨弹药粮秣储备情况和新武器分发情况的。当时储备有5亿发步机枪弹,3亿发是库存,2亿发分发到部队。库存中有6000万发在黄河以南,长江以北,武昌有4000万发,南京1亿发。山野炮弹22万发,步兵炮、迫击炮弹50万发,战防炮弹3万发。这些弹药够二十个德械师三个月用。粮秣储备有50万人,10万匹马一个月份,正在购办两个月份的储备。以上储备黄河以北是一点都没有,首要任务是将以上粮弹储备一部推进至黄河以北储备。韩复榘各师计划每师补充2000支汉造新步枪。通信兵团1个营调至新乡,1个营调至郑州待命,随时北上。   评论:第一次汇报可以看出国民党政府当时准备将一部分德机械化师调往北方作战,所以军实先行筹备,同时安抚韩复榘,稳定山东局势,当时最担心的就是日军在青岛、海州登陆,切断津浦路,断绝中央与北方的联系,所以优先补充韩复榘的部队,通信兵也向北推进,切实掌握好北方情况。
7月12日会议
  计划派遣熊斌至保定,并向二十九军承诺,如果需要子弹和军实,中央将源源补充。   评论:害怕二十九军擅自妥协,华北进一步特殊化。
7月13日会议
  增拨第2师补充旅(后更名为独立第20旅)一个团秘密进驻上海市区战略要点(虹桥机场等)。95师北上填防。   评论:南方开始注意守好后门。并陆续开始调兵北上。
7月14日会议
  中国利用沉船阻塞黄浦江南市到浦东段
[2]  熊斌在保定说二十九军并不希望中央军北上,只希望到津浦路北端填防。十一日宋已经签字认可日方条件,国民政府对北方可能丧失极度担忧,同时觉得平汉、津浦路空隙过大,需要调兵北上。但不应全用德机械化师,应夹杂其它稍差部队。北方如不能坚守,长江封锁就需要切实进行,开始撤除长江之灯塔、航标。海军设立封锁线,巩固吴淞口阵地,江阴要塞强化,原定装海州的88毫米炮,移装江阴。
7月15日会议
  主要讨论防空兵力分配计划:庐山的十门20毫米炮调南京,37毫米炮若干门部署在太原,武汉分配37毫米炮4门,石家庄20毫米炮4门,保定20毫米炮3个连,开往北方的高射炮兵统一开往彰德,由第10师控制。航空兵基地拟设立于太原,空军主力北上。
7月16日会议
  这次汇报主要讨论了战争局部化和全面化的不同应对方法:如果是局部化,就不能绝交宣战,如果日军有在青岛、海州登陆的意图,就必须在上海先动手。如果全面化,则是绝交宣战的局面,则最忌惮的是日军沿长江口而上,在长江腹地到处开炮,到那时极为不利。委座已要求炮兵第7团必须马上北开。
7月17日会议
  炮兵七团已奉命开赴保定归属孙连仲指挥,这个团装备的是捷克式野炮,属中央军嫡系。商震从指挥的32军中抽调四个主力团组成一个师进驻石家庄。长江要塞炮位重新划定,总体向下游推进。88毫米炮四门仍装海州,要塞工事未完成前,先放置滁州。长江航标灯从速撤除,由各要塞司令,各警备司令切实负责。日方警告民航客机不得飞赴北平,否则将予以击落,欧亚、中航飞机仍飞北平无误。通信兵团需要充实,各行营电话排调回。仍继续讨论全面化与局部化问题,如果全面化后,日本海军将占绝对优势,可以以交战国地位通告各国,禁止一切军需品和军需原料输入中国,其范围甚广,现中国一切军用品能否自给,大有问题。而且中国在日本侨民无法保护,我方无船只运载侨民回国。如不表示绝交,则军需品输入在年内还有办法,否则全无办法矣。空军汇报前年飞机应当退伍,去年飞机精华期已过,明年补充飞机尚未到达,且北方燃料、炸弹、飞机场等均无准备,须到明年一至三月,新飞机补充齐全后,方为我军有利时期,但何应钦汇报,日本在北方更无准备。
7月18日会议
  这次汇报主要是讨论部队向北方机动时的防空问题还有战时费用必须节省。   评论:从此次汇报可以看到统帅部战争气氛逐渐浓厚,炮七团和三十二军开进时遭到了日军飞机扫射轰炸,使得国民党政府对日军克制态度所抱的幻想渐渐破灭。从对行驶列车的编组,高射机枪的架设等很多细微之处都不厌其烦的教导,可对战争扩大虽然有所准备但是心中无底,对手下部队素质十分担忧。另外通报全军在未正式作战前有许多特别费用不能发给,比较剿匪时给予还要节省,因大战发生后,财政与经济统制,能有饭吃尚属幸事。从这些悲观话语,可以看出国民政府渐渐有了做最坏准备的打算。
7月19日会议
  当天何应钦与喜多领事会见。何应钦在汇报中表示两点:一点是对喜多,表示积极和平,其是是为了掩蔽企图。另一点是对国民党政府自身内部,军队质量和训练,现有武器尚不够之担忧。二十日上午派员(程潜、徐永昌)赴庐山向蒋汇报这几天讨论的军略政略办法。
7月20日会议
  蒋于今日返宁,37毫米炮和20毫米炮进入阵地。刘峙希望将95师调回河南,以沈克或杨渠统师代替,但被于以驳回。海琛等舰连日在下关与日舰实弹对峙,请示办法。
7月21日会议
  蒋百里向蒋介石提出了自己的战略意见(即著名的凇沪开战并扩大之,引诱日军沿江而上),但蒋予以批驳,并调整战斗序列,中央军第10师、17师、25师、83师二次北上。熊式辉提出三点抗战主张: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移民清物,坚壁清野;避实击虚,昼伏夜动。
编辑本段日方作战计划
  日本当时执行的是参谋本部参谋次长石原莞尔制定的《国防国策大纲》。提出的假想敌顺序是美,苏。首先对苏联已经放弃了进攻战略,取而代置以“完成了军备的充实和持久战的准备后,首先开始积极工作以尽快迫使苏联放弃进攻远东的图谋”的字眼,就是说在以武力为后盾的情况下与苏联谈判,不与其交恶。   对美国则是“努力与美国保持亲善关系”,因为石原知道日本和满洲都有丰富的煤铁资源,可是缺少最重要的战略资源:石油和橡胶。那玩艺全在美国人和英国人手里,所以千万不能和美国人翻脸。只要不和英美翻脸,石原认为英美会默认“满洲国”的存在,因为有一个日本人控制的满洲,正好为英美消除了共产主义南下的忧虑。   对华战略则是“做好稳固日满和北支(华北),完成进行持久战的准备的基础工作”,反对扩大战争。也就是说:挑动在西北的国共内战,同时建设满洲国,巩固华北,堵住俄国人南下,再向南洋渗透,得到马来亚的橡胶和文莱的石油,同时挤走英国人,争取把手伸到“东印”(荷属殖民地东印度群岛,是现在的印度尼西亚),确保石油供应,这以后再和美国进行“最终战争”。日本30年代早期的计划中还有海陆军联合攻占武汉的计划,但在石原的这个计划中,鉴于中国政府实力的已有所加强,日本已经放弃了一旦开战就攻占武汉的计划,因为那是日该国力所不允许的。
编辑本段中方进攻阶段
备战
  国民党军准备进攻上海的第一批部队是第87、88师,原为国民政府的警卫部队,是德国顾问训练出的样板师,全制式德国武器装备,为国军精锐。秘密开到上海附近后,张治中又建议抽调正规军化装为保安队进驻上海,蒋介石同意了,于是军委会命令驻扎在苏州的装备优良的第2师补充旅第二团换上保安队服装秘密进驻虹桥机场等战略重点,以充实上海兵力(当时上海的中国驻军受限于1932年的《淞沪停战协定》,无正规陆军),深感责任重大的副旅长杨文瑔为此事专程到南京面见军政部长何应钦,请示具体做法,何认为这一做法冒险,担心与日军发生冲突。何应钦还曾拍着张治中的肩膀说:“文白,这是要闹出事来的啊!”(见时任第9集团军作战科长史说的回忆:“八一三凇沪抗战记略”,载“国民党将领抗日战争亲历记”系列之《八一三凇沪抗战》,中国文史出版社1987年版,90-91页)
引线
  中国军队测量来袭日机的高度
[3]  现在中国著作均称是日军主动挑起上海战事,其海军中尉大山勇夫硬闯虹桥机场挑衅并打死我卫兵,我方在忍无可忍情况下将其击毙,日军遂以此为借口发动侵略战争。另据有关资料记载:8月9日下午上海虹桥机场事件发生后,时任京沪警备司令的张治中立刻在其苏州的住所召见第2师补充旅副旅长杨文瑔(旅长钟松在庐山受训),要杨文瑔亲自到上海调查事件真相(机场守卫部队隶属第2师补充旅)。经杨文瑔实地调查核实,认为:此事件的发生有偶然性,属于突发事件,并非中日两国蓄意而为之。尽管如此,但在当时,中日双方已经是剑拔弩张、战争一触即发之际,二名日本军人擅自驾车持枪强闯机场警戒线是一种严重的挑衅行为,也点燃了战争的导火线(参见百度百科:《上海虹桥机场事件》)。   事件发生第二天,中日双方就此事开始交涉和谈判。11日,日方代表蛮横提出:中方撤退上海保安部队,撤除所有防御工事。上海市长俞鸿钧秉奉蒋介石之命,严辞拒绝。此时,日本已经做好大打出手的准备。第3舰队司令官长谷川清命令日舰开进黄浦江、长江各口岸,所属分舰队紧急开赴上海待战,同时命令在佐世保待机的海军第1特别陆战队以及其他部队增援上海。
抢点
  8月21日,随88师直冲日军阵地的中国战车
  为抢得战争主动权,赶在日本援军到达之前消灭驻沪日军,国民党组织淞沪作战部队张治中部第9集团军(下辖3个师和1个独立旅)准备围攻日军,13日战争爆发,中国军队对上海市区之敌发动全面进攻,同时出动空军,轰炸日海军陆战队司令部、汇山码头及海面舰艇。其攻击重点最初为虹口,后转向公大纱厂。“八一三”淞沪会战开始时,国民党军占了绝对优势,除2个精锐师外,还有2个装备德国火炮的重炮团,即炮兵第10团(100毫米加农炮)和炮兵第8团(150毫米榴弹炮),加上坦克、空军助战,按理应具有压倒性优势。其时日军在上海的部队仅海军陆战队3000多人,紧急从日本商团中动员退役军人,合计也不过4000人(国民党夸大为1万人以上),重武器也不足,但其依靠坚固工事顽强抵抗,致使国民党军一直无法完成重大突破。
失利
  中国军队围攻日本陆战队示意图
  经数日苦战,第87师占领沪江大学,第88师占领了五洲公墓、宝山桥、八字桥等各要点,14日到沪的第二师补充旅(已改称独立第20旅)接替第八十八师(孙元良部)防守上海爱国女校、持志大学,并担任攻击虹口公园和江湾路日军司令部的任务。日军于16日退守江湾以日本海军陆战队司令部为中心的据点,依凭坚固工事顽抗,中国军队往往屡攻不克,无功而返。且自身伤亡很大。8月14日,负责指挥进攻日军的第88师264旅旅长黄梅兴阵亡,为开战以来中国军队牺牲最高级别之军官。其旅伤亡1000余人,连排军官几乎损失大半。除在地面战场短兵相接,双方在海上、空中也展开全方位较量。中国飞机于8月14、17和19日多次出动轰炸日军目标,并与
1.抗日战争时期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战役 编辑本义项淞沪会战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淞沪会战淞沪会战是1937年8月13日起中国军队抗击侵华日军进攻上海的战役,又称作“八·一三淞沪战役”,这场战役是中国抗日战争中第一场重要战役,也是抗日战争中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战役,前后共历时3个月,日军投入9个师团和2个旅团30万余人,宣布死伤4万余人;中国军队投入75个师和9个旅75余万人,自己统计死伤30万人;至1937年11月12日上海沦陷,淞沪会战结束,中国军民浴血苦战,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并争取了时间,从上海等地迁出大批厂矿机器及战略物资,为坚持长期抗战起了重大作用。

名称: 淞沪会战
地点: 中国上海
时间: 1937年8月13日—1937年11月12日
参战方: 中国,日本
结果: 日本获胜,上海沦陷
参战方兵力: 中国 75余万人
日本 30万余人
伤亡情况: 中国宣布伤亡30万人
日本宣布死伤4万余人
主要指挥官: 蒋中正,松井石根


目录

会战简介中方将领
中方伤亡
日军部队
日方伤亡
中方战争准备7月11日会议
7月12日会议
7月13日会议
7月14日会议
7月15日会议
7月16日会议
7月17日会议
7月18日会议
7月19日会议
7月20日会议
7月21日会议
日方作战计划
中方进攻阶段备战
引线
抢点
失利
盘点
中日相持阶段受挫
鏖战
重组
防御
增兵
转移
八百壮士
中方撤退阶段
淞沪会战评估战略
意义
中方英烈谱会战简介 中方将领
中方伤亡
日军部队
日方伤亡
中方战争准备 7月11日会议
7月12日会议
7月13日会议
7月14日会议
7月15日会议
7月16日会议
7月17日会议
7月18日会议
7月19日会议
7月20日会议
7月21日会议
日方作战计划
中方进攻阶段 备战
引线
抢点
失利
盘点
中日相持阶段 受挫
鏖战
重组
防御
增兵
转移
八百壮士
中方撤退阶段
淞沪会战评估 战略
意义
中方英烈谱
展开 编辑本段会战简介

淞沪战场(6张)  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制造卢沟桥事变,企图在华北制造第二个满洲国,中国统帅部知道大战不可避免,遵照国防计划甲案,陆军为确保首都安全,先准备集中兵力歼灭上海的三千日军海军陆战队,海军准备堵塞江阴,全歼日军长江舰队,但机密泄露,日本长江舰队仓皇逃出长江口。中国军队一不做,二不休,在华北已经开战的情况下,决不能容忍日本海军在上海的陆战队的存在。况且,战争既然开始,一·二八事变后规定的中国军队不能进驻上海市区的规定在中方看来自然作废。8月13日,秘密进驻虹桥机场的中国军队打死前来侦察的日军大山勇夫大尉,是为“八·一三”事变。   在全民抗日浪潮推动下,国民党政府第二天发表了《自卫抗战声明书》,宣告“中国决不放弃领土之任何部分,遇有侵略,惟有实行天赋之自卫权以应之。”8月14日,当地国民党驻军第九集团军在总司令张治中的指挥下,指挥三个德械师开始总攻,中国空军也到上海协同作战,15日,日本正式宣布组建上海派遣军,以松井石根大将为司令官,率领两个师团的兵力开往上海增援,进一步扩大对中国的侵略战争。日军增援部队在中国军队侧后方上陆后,中方已经无力消灭日军陆战队,蒋介石为首的中国军队统帅部,这时考虑在上海作战比在遥远的北方大平原作战补给方便,且能避开机动力占优势的日军。而且上海是国际大都市,有外国租界,在这开战极有可能引起大国势力的干涉,如果打的好,可能在外国调停下赢得一个光荣的和平。进而挫败日军对华北的野心。这对相对弱小的中国来说是极为有力的。   这样中日双方在上海一地不断投入军队,  与日军作战的中国守军
[1]此役国民党方面先后投入78个师、7个独立旅、3个暂编旅、中央军校教导总队、炮兵7团、财政部税警总团、宪兵1个团、上海市保安总团、上海市警察总队、江苏省保安团4个团,3队海军舰队,兵力总数在75万人以上。日军投入5个师团1个旅团达20万人,鏖战两个月后,日军的依靠强大的火力突破中国军队防线,但此时中国虽败而不乱,10月20日,日军秘密组建第10军准备对中国军队实行大包围,11月5日军第10军10万人在金山卫登陆,中国统帅部因幻想九国公约签字国的干涉,拖延了撤退时机,但此时西方国家绥靖之风盛行,称中国军队主动在上海非军事区挑起战争为破坏和平,对中国的要求置之不理。几天后日军包围网即将形成,前线中国军队大乱,部分部队为避免被围已经自行组织撤退。蒋介石不得不同意撤退,在撤退过程前,因没有讲明各部队撤退顺序。三四十万国军将士挤在几条公路上,被日军空军轰炸,为此也付出了惨痛代价。大撤退变成了大溃逃,数十万将士在撤往南京时分散,为南京保卫战的失利埋下伏笔。12万守军各自为战,无法统一作战,数天南京就告陷。   这次淞沪会战,国民党虽然战败了,付出了极其昂贵的代价。但为中国民族工业内迁争取了时间。它让世界清楚地看到国民党政府的立场:不再等待日本“和平地”将其领土一块一块地征服侵吞,也证明了中国绝不会向日本投降。
中方将领
  总司令长官:蒋中正;副 司令长官:顾祝同;   右翼军:总司令张发奎,下辖第八集团军(司令张发奎兼任)、第十集团军(司令刘建绪);   中路军总司令朱绍良,下辖第九集团军(司令张治中,后由朱绍良兼任)、第二十一集团军(司令廖磊);   左翼军总司令陈诚,下辖第十九集团军(司令薛岳)、第十五集团军(司令罗卓英);   国军此战前后总计投入步兵78 个师、7个独立旅、3个暂编旅、税警总团、中央军校教导总队、宪兵1个团,以及上海市保安总团、上海市警察总队、江苏省保安团4个团,炮兵7个团,兵力总数在75万人以上,但因中国是极度落后的农业国,交通不便,从全国调动兵力支援前线需要时间,实际到达战场的兵力为40万人左右。中国空军的参战部队为第二至第九大队等8个大队和1个暂编大队,约200架飞机。中国海军的参战部队,为第一、第二舰队和1个练习舰队,1个鱼雷快艇大队和江阴等地要塞部队,约40余艘海军舰艇。
中方伤亡
  据时任军委会办公厅主任徐永昌在日记中的记载,何应钦在1937年11月5日于南京召开的国防最高会议的报告中宣布,淞沪战场中国军队伤亡已达187200人;此外,1937年11月5日至12月2日之间,在后撤途中伤亡约为10万人;两项合计约为29万人。另据何应钦将军回忆淞沪会战:“我军消耗竟达八十五个师之众,伤亡官兵三十三万三千五百余人。所以,我军伤亡30余万人比较准确。我军阵亡中将军长1人 阵亡师长、副师长4人 阵亡团长28人 阵亡营长44人。
日军部队
  日本8月15日编组上海派遣军的时候,只有第三师团和第十一师团,9月11日增加第9、13、101共3个师团另2个重炮旅团等部队,这时上海日军共有19万人(同期华北日军有8个师团37万人),10月20日,华北平原战事基本结束,华北日军以一个师团继续南下,2个师团为主力攻入山西山地。除维持治安外把多余的2个半师团和日该国内的2个师团投入上海战场,11月4日在金山卫登陆,次时上海日本陆军总兵力为9个师团又2个支队,一个混编陆战队共28万人,其中隶属上海派遣军的为第三、第九、第十一、第十三、第十六、第一零一师团等6个师团;隶属于第十军的有第六、第十八、第一一四师团等共3个师团;另有从华北的第五师团分遣出来的国崎支队和原属台湾守备队的重藤支队。已经超过部署在华北的日军7个师团,成为对华作战的主战场(以上数据来源于桑田悦的《日本简明战史》第)。海军部队参战的有第三舰队和第四舰队,舰艇30余艘,其中航母3艘。另外参加淞沪会战作战飞机架约390架,其中陆航210架,海航180架。
日方伤亡
  《简明日本战史》第73页--军科院翻译
  根据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战史室编:《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第1卷,第2册,第83页,1937年8月13日至11月8日这一期间,日军伤亡数字累计从8月13日至11月8日合计:40372名。   不过至11月8日中国军队虽已开始后退,但战斗仍然非常激烈,上海的大多数日军仍然不断前进、战斗中,战场形势一片混乱,这时及以前是无法统计日军准确的伤亡数字的。日军上海派遣军现员表后也均注明:“许多部队一直移动中,正确统计困难。许多部队现员表数是概数(估计数)”。而日军12月中旬攻下南京,华中战事告一段落后再来统计,其中大量日本士兵死亡日期不明的都算做了12月12日,所以此后统计的日军伤亡数剧增。最后日军确认从上海登陆到占领南京,截至12月27日,日军累计战死、战伤死、战病死共23104人,负伤约5万人,合计伤亡在7万以上。(见日本资料:洞富雄:《南京大屠杀的证明》)。考虑到日军在追击战和攻占南京作战中伤亡不大,由此估算在淞沪会战中日军约战死2万人,受伤约4万人,合计约6万人。此战国民党军伤亡33万多人,为日军损失的5.5倍。
编辑本段中方战争准备
  从卢沟桥事变后统帅部历次会议记录看凇沪会战起因 ,这些统帅部的会议都是在何应钦官邸召开的,从 7.11开始,开了20次,基本上是为了应付“七七事变”后的复杂形式,大家讨论初期的战略政略和各方面准备情况的。
7月11日会议
  这次汇报主要是检讨弹药粮秣储备情况和新武器分发情况的。当时储备有5亿发步机枪弹,3亿发是库存,2亿发分发到部队。库存中有6000万发在黄河以南,长江以北,武昌有4000万发,南京1亿发。山野炮弹22万发,步兵炮、迫击炮弹50万发,战防炮弹3万发。这些弹药够二十个德械师三个月用。粮秣储备有50万人,10万匹马一个月份,正在购办两个月份的储备。以上储备黄河以北是一点都没有,首要任务是将以上粮弹储备一部推进至黄河以北储备。韩复榘各师计划每师补充2000支汉造新步枪。通信兵团1个营调至新乡,1个营调至郑州待命,随时北上。   评论:第一次汇报可以看出国民党政府当时准备将一部分德机械化师调往北方作战,所以军实先行筹备,同时安抚韩复榘,稳定山东局势,当时最担心的就是日军在青岛、海州登陆,切断津浦路,断绝中央与北方的联系,所以优先补充韩复榘的部队,通信兵也向北推进,切实掌握好北方情况。
7月12日会议
  计划派遣熊斌至保定,并向二十九军承诺,如果需要子弹和军实,中央将源源补充。   评论:害怕二十九军擅自妥协,华北进一步特殊化。
7月13日会议
  增拨第2师补充旅(后更名为独立第20旅)一个团秘密进驻上海市区战略要点(虹桥机场等)。95师北上填防。   评论:南方开始注意守好后门。并陆续开始调兵北上。
7月14日会议
  中国利用沉船阻塞黄浦江南市到浦东段
[2]  熊斌在保定说二十九军并不希望中央军北上,只希望到津浦路北端填防。十一日宋已经签字认可日方条件,国民政府对北方可能丧失极度担忧,同时觉得平汉、津浦路空隙过大,需要调兵北上。但不应全用德机械化师,应夹杂其它稍差部队。北方如不能坚守,长江封锁就需要切实进行,开始撤除长江之灯塔、航标。海军设立封锁线,巩固吴淞口阵地,江阴要塞强化,原定装海州的88毫米炮,移装江阴。
7月15日会议
  主要讨论防空兵力分配计划:庐山的十门20毫米炮调南京,37毫米炮若干门部署在太原,武汉分配37毫米炮4门,石家庄20毫米炮4门,保定20毫米炮3个连,开往北方的高射炮兵统一开往彰德,由第10师控制。航空兵基地拟设立于太原,空军主力北上。
7月16日会议
  这次汇报主要讨论了战争局部化和全面化的不同应对方法:如果是局部化,就不能绝交宣战,如果日军有在青岛、海州登陆的意图,就必须在上海先动手。如果全面化,则是绝交宣战的局面,则最忌惮的是日军沿长江口而上,在长江腹地到处开炮,到那时极为不利。委座已要求炮兵第7团必须马上北开。
7月17日会议
  炮兵七团已奉命开赴保定归属孙连仲指挥,这个团装备的是捷克式野炮,属中央军嫡系。商震从指挥的32军中抽调四个主力团组成一个师进驻石家庄。长江要塞炮位重新划定,总体向下游推进。88毫米炮四门仍装海州,要塞工事未完成前,先放置滁州。长江航标灯从速撤除,由各要塞司令,各警备司令切实负责。日方警告民航客机不得飞赴北平,否则将予以击落,欧亚、中航飞机仍飞北平无误。通信兵团需要充实,各行营电话排调回。仍继续讨论全面化与局部化问题,如果全面化后,日本海军将占绝对优势,可以以交战国地位通告各国,禁止一切军需品和军需原料输入中国,其范围甚广,现中国一切军用品能否自给,大有问题。而且中国在日本侨民无法保护,我方无船只运载侨民回国。如不表示绝交,则军需品输入在年内还有办法,否则全无办法矣。空军汇报前年飞机应当退伍,去年飞机精华期已过,明年补充飞机尚未到达,且北方燃料、炸弹、飞机场等均无准备,须到明年一至三月,新飞机补充齐全后,方为我军有利时期,但何应钦汇报,日本在北方更无准备。
7月18日会议
  这次汇报主要是讨论部队向北方机动时的防空问题还有战时费用必须节省。   评论:从此次汇报可以看到统帅部战争气氛逐渐浓厚,炮七团和三十二军开进时遭到了日军飞机扫射轰炸,使得国民党政府对日军克制态度所抱的幻想渐渐破灭。从对行驶列车的编组,高射机枪的架设等很多细微之处都不厌其烦的教导,可对战争扩大虽然有所准备但是心中无底,对手下部队素质十分担忧。另外通报全军在未正式作战前有许多特别费用不能发给,比较剿匪时给予还要节省,因大战发生后,财政与经济统制,能有饭吃尚属幸事。从这些悲观话语,可以看出国民政府渐渐有了做最坏准备的打算。
7月19日会议
  当天何应钦与喜多领事会见。何应钦在汇报中表示两点:一点是对喜多,表示积极和平,其是是为了掩蔽企图。另一点是对国民党政府自身内部,军队质量和训练,现有武器尚不够之担忧。二十日上午派员(程潜、徐永昌)赴庐山向蒋汇报这几天讨论的军略政略办法。
7月20日会议
  蒋于今日返宁,37毫米炮和20毫米炮进入阵地。刘峙希望将95师调回河南,以沈克或杨渠统师代替,但被于以驳回。海琛等舰连日在下关与日舰实弹对峙,请示办法。
7月21日会议
  蒋百里向蒋介石提出了自己的战略意见(即著名的凇沪开战并扩大之,引诱日军沿江而上),但蒋予以批驳,并调整战斗序列,中央军第10师、17师、25师、83师二次北上。熊式辉提出三点抗战主张: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移民清物,坚壁清野;避实击虚,昼伏夜动。
编辑本段日方作战计划
  日本当时执行的是参谋本部参谋次长石原莞尔制定的《国防国策大纲》。提出的假想敌顺序是美,苏。首先对苏联已经放弃了进攻战略,取而代置以“完成了军备的充实和持久战的准备后,首先开始积极工作以尽快迫使苏联放弃进攻远东的图谋”的字眼,就是说在以武力为后盾的情况下与苏联谈判,不与其交恶。   对美国则是“努力与美国保持亲善关系”,因为石原知道日本和满洲都有丰富的煤铁资源,可是缺少最重要的战略资源:石油和橡胶。那玩艺全在美国人和英国人手里,所以千万不能和美国人翻脸。只要不和英美翻脸,石原认为英美会默认“满洲国”的存在,因为有一个日本人控制的满洲,正好为英美消除了共产主义南下的忧虑。   对华战略则是“做好稳固日满和北支(华北),完成进行持久战的准备的基础工作”,反对扩大战争。也就是说:挑动在西北的国共内战,同时建设满洲国,巩固华北,堵住俄国人南下,再向南洋渗透,得到马来亚的橡胶和文莱的石油,同时挤走英国人,争取把手伸到“东印”(荷属殖民地东印度群岛,是现在的印度尼西亚),确保石油供应,这以后再和美国进行“最终战争”。日本30年代早期的计划中还有海陆军联合攻占武汉的计划,但在石原的这个计划中,鉴于中国政府实力的已有所加强,日本已经放弃了一旦开战就攻占武汉的计划,因为那是日该国力所不允许的。
编辑本段中方进攻阶段
备战
  国民党军准备进攻上海的第一批部队是第87、88师,原为国民政府的警卫部队,是德国顾问训练出的样板师,全制式德国武器装备,为国军精锐。秘密开到上海附近后,张治中又建议抽调正规军化装为保安队进驻上海,蒋介石同意了,于是军委会命令驻扎在苏州的装备优良的第2师补充旅第二团换上保安队服装秘密进驻虹桥机场等战略重点,以充实上海兵力(当时上海的中国驻军受限于1932年的《淞沪停战协定》,无正规陆军),深感责任重大的副旅长杨文瑔为此事专程到南京面见军政部长何应钦,请示具体做法,何认为这一做法冒险,担心与日军发生冲突。何应钦还曾拍着张治中的肩膀说:“文白,这是要闹出事来的啊!”(见时任第9集团军作战科长史说的回忆:“八一三凇沪抗战记略”,载“国民党将领抗日战争亲历记”系列之《八一三凇沪抗战》,中国文史出版社1987年版,90-91页)
引线
  中国军队测量来袭日机的高度
[3]  现在中国著作均称是日军主动挑起上海战事,其海军中尉大山勇夫硬闯虹桥机场挑衅并打死我卫兵,我方在忍无可忍情况下将其击毙,日军遂以此为借口发动侵略战争。另据有关资料记载:8月9日下午上海虹桥机场事件发生后,时任京沪警备司令的张治中立刻在其苏州的住所召见第2师补充旅副旅长杨文瑔(旅长钟松在庐山受训),要杨文瑔亲自到上海调查事件真相(机场守卫部队隶属第2师补充旅)。经杨文瑔实地调查核实,认为:此事件的发生有偶然性,属于突发事件,并非中日两国蓄意而为之。尽管如此,但在当时,中日双方已经是剑拔弩张、战争一触即发之际,二名日本军人擅自驾车持枪强闯机场警戒线是一种严重的挑衅行为,也点燃了战争的导火线(参见百度百科:《上海虹桥机场事件》)。   事件发生第二天,中日双方就此事开始交涉和谈判。11日,日方代表蛮横提出:中方撤退上海保安部队,撤除所有防御工事。上海市长俞鸿钧秉奉蒋介石之命,严辞拒绝。此时,日本已经做好大打出手的准备。第3舰队司令官长谷川清命令日舰开进黄浦江、长江各口岸,所属分舰队紧急开赴上海待战,同时命令在佐世保待机的海军第1特别陆战队以及其他部队增援上海。
抢点
  8月21日,随88师直冲日军阵地的中国战车
  为抢得战争主动权,赶在日本援军到达之前消灭驻沪日军,国民党组织淞沪作战部队张治中部第9集团军(下辖3个师和1个独立旅)准备围攻日军,13日战争爆发,中国军队对上海市区之敌发动全面进攻,同时出动空军,轰炸日海军陆战队司令部、汇山码头及海面舰艇。其攻击重点最初为虹口,后转向公大纱厂。“八一三”淞沪会战开始时,国民党军占了绝对优势,除2个精锐师外,还有2个装备德国火炮的重炮团,即炮兵第10团(100毫米加农炮)和炮兵第8团(150毫米榴弹炮),加上坦克、空军助战,按理应具有压倒性优势。其时日军在上海的部队仅海军陆战队3000多人,紧急从日本商团中动员退役军人,合计也不过4000人(国民党夸大为1万人以上),重武器也不足,但其依靠坚固工事顽强抵抗,致使国民党军一直无法完成重大突破。
失利
  中国军队围攻日本陆战队示意图
  经数日苦战,第87师占领沪江大学,第88师占领了五洲公墓、宝山桥、八字桥等各要点,14日到沪的第二师补充旅(已改称独立第20旅)接替第八十八师(孙元良部)防守上海爱国女校、持志大学,并担任攻击虹口公园和江湾路日军司令部的任务。日军于16日退守江湾以日本海军陆战队司令部为中心的据点,依凭坚固工事顽抗,中国军队往往屡攻不克,无功而返。且自身伤亡很大。8月14日,负责指挥进攻日军的第88师264旅旅长黄梅兴阵亡,为开战以来中国军队牺牲最高级别之军官。其旅伤亡1000余人,连排军官几乎损失大半。除在地面战场短兵相接,双方在海上、空中也展开全方位较量。中国飞机于8月14、17和19日多次出动轰炸日军目标,并与
空一格的添油打法把自己的都本差点拼光了。。。
占据天时地利人和 最后以巨大的伤亡代价丢掉了上海....国军每一场战斗都是那么英勇  结局也总是可歌可气  

说好听的是: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并争取了时间,从上海等地迁出大批厂矿机器及战略物资,为坚持长期抗战起了重大作用
直接的后果:引狼入室 房门洞开 长驱直入 直捣南京

统帅无能 累死三军 可叹将士们的牺牲....
还正确的投降方法?尼马的!哪个神经病写的?
唉,可惜了国军将士的英勇牺牲了
可怜呀!国民党上错了船,不应该跟着老蒋哎
可怜呀!!!!!
无败林冲 发表于 2012-3-7 20:50
在空一格的英明领导下,淞沪会战为中国东部工业转移争取了时间,果粉一般都会这么说。。。
从1931年开始,凡是KMT打不赢的战役,都是为“转移”争取了时间
renown1917 发表于 2012-3-7 22:51
唉,可惜了国军将士的英勇牺牲了
同样是那些战士,到了TG手里,在朝鲜战场上的表现就是另外一个样子了
我一直有个疑问,冯玉祥到底有没有参与过淞沪会战的战斗?
野战军士兵 发表于 2012-3-8 12:37
可怜呀!国民党上错了船,不应该跟着老蒋哎
那种“帮会”性质起家的政党,也就只能产生 常凯申 那样的领袖。
哎!!!!!!!!!!!!
其实,高级指挥官无能这一点,就基本上可以解释其他几点了。要不怎么说将熊熊一窝呢。
国民党好吗??
统帅部无能啊。
哎!国民党士兵是好,但是上错了船,可惜啦!
淞沪会战,的最高将领是谁???
大家都知道,南京与名古屋暂时断绝交往了吧!  妈的小日本怎么这么混蛋呢??
无败林冲 发表于 2012-3-7 20:50
在空一格的英明领导下,淞沪会战为中国东部工业转移争取了时间,果粉一般都会这么说。。。
共粉一般都会拿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的无能说事,然后吹嘘起他们的平型关“大捷”与“百团大战”.....声称共产游击队牵制了多少多少日军,消灭了超过一百万的日军,是抗战的中流砥柱等等等等。客观地说,要是没有这些共产游击队牵制并消灭了日军主力,日本很可能选择北进,与纳粹携手击败苏联,征服英国,踏平美国,所以共产游击队是全人类的大救星:D
庆春风 发表于 2012-3-8 17:02
共粉一般都会拿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的无能说事,然后吹嘘起他们的平型关“大捷”与“百团大战”.....声称 ...
     小朋友,在超大当果粉时间很危险的事情,按你的水平来说那就更危险了。
庆春风 发表于 2012-3-8 17:02
共粉一般都会拿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的无能说事,然后吹嘘起他们的平型关“大捷”与“百团大战”.....声称 ...
这是 这是 这难道真的是? 楼下补充 谢谢[:a6:] 这是活的啊。。。 苍天啊 大地啊 活的  啊。。。。啊 。。。。
     平型关是抗日战争以来中国军民取得的首场大胜,宣传他的重要意义对国共双方都是非常必要的。百团大战是在中国抗战的最低谷时期的取得的一次大捷,对军心民心的震动那是有木共睹的。对这两次大捷的重要意义,既是蒋委员长也是非常肯定的。小朋友,作为一名果粉,难道你要否定你心目中最伟大的国民党吗?
   你中学历史是数学老师教的?或者你小学就缀学了?中学历史书上关于抗日战争的章节,清清楚楚的写着抗日战争歼灭日军130万,其中有50万为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取得成绩。小朋友,你那个100万是怎么来的?哪位共产党的高官说过这个数字?
   牵制百万日军,使其主力不能北上或者南下,这是中国抗站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巨大贡献。记住,提起这个功绩的时候,共产党从来都说的是中国军民,也就是国军加共军,你见过哪本中共文集中把这个贡献全部归于己的?实际上,牵制百万日军一说与其是表演自己,不如说是TG为了照顾国民的尊严给国民党脸上的贴得金,八年抗战死伤几千万的军民,国土沦陷三分之二,再对比美苏的战绩,用一句牵制百万日军来证明中国在二战中的贡献,你觉是表功还是遮羞?
  
那拉 发表于 2012-3-8 17:09
这是 这是 这难道真的是? 楼下补充 谢谢 这是活的啊。。。 苍天啊 大地啊 活的  啊。。。。啊 。。 ...
非也。只是出名的另一个途径而已! 不是笨而是太聪明了
伟大的空一格啊!!到现在还有一大群帮你洗地、擦屁股、涂脂抹粉的铁杆粉丝,只能说你那闪耀的光头是指引中华民族一步步转进的灯塔和指标,从一个个失败走向一个个更大的失败!
——60多年过去了,有几个中国人知道,蒋介石动用70万国民党军队,发动了淞沪会战。在会战中,国民党空军炸毁日本海军陆战队司令部,炸沉日本海军第三舰队旗舰,国民党陆军为补充战损,而五次发布动员令,超过半数团职以上高级将领以身殉国。  
淞沪会战未能阻止日军占领上海,却改变了日军在中国战场的战略部署,还为上海资本向重庆转移,赢得三个月的宝贵时间。  

——60多年过去了,有几个中国人知道,最让外国人刮目相看的不是叶挺的新四军,而是孙立人的国民党新一军。 新一军远征缅甸,以伤亡1.7万人的代价,击毙击伤日军10.9万人。  
在新一军攻占缅甸重镇于邦的时候,下属向孙立人询问,如何处理日军战俘,孙将军的回答是:"你去问问那些狗杂种,都谁到过中国,到过中国的就地枪毙,以后都这样"。  

——60多年过去了,有几个中国人知道,八路军在平型关大捷中,只不过是消灭了一支日军运输队。而平型关大捷,只是平型关战役的一部分,平型关战役又是太原会战的一部分。  

——60多年过去了,有几个中国人知道,李向阳和他的游击队是虚构的,真正让日军闻风丧胆的军队,是国民党的委员长卫队。这支军队使用德军的装备,甚至有德军教官亲手指导。  

在南京雨花台,委员长卫队的两个营,独自阻击日军一个甲种师团(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军一共只有六个甲种师团),平均每个士兵要坚守25米长的阵地,面对50名日军精锐部队的士兵,但胜利者依然是中国人。  

——60多年过去了,有几个中国人知道,在影视作品中恶贯满盈的张灵甫是抗战英雄。在长沙会战中,他率领敢死队包抄小道,夜夺张古峰,为国民党成功阻击日军,立下汗马功劳。张灵甫还为抗战丢了一条腿。  


——60多年过去了,有几个中国人知道,在湖南常德(我们现在只关注那里是快女曾轶可的故乡)保卫战中,国民党74军57师的8000名官兵,阻击10万日军15天之久,最后只剩有200人还能够战斗。  

师长发出了74军57师最后一封电报:"弹尽,援绝,人无,城已破。职率副师长、师附、政治部主任、参谋部主任死守中央银行,各团长划分区域,各扼守一屋,作最后抵抗,誓死为止,并祝胜利。74军万岁!"  

——60多年过去了,有几个中国人知道,在武汉上空爆发过持续时间仅次于不列颠空战的武汉空战。那场空战中,国民党空军击落日军飞机78架,炸沉日军舰艇23艘。  

在那个时候,每当防空警报响起,很多武汉市民不是钻进防空洞,而是爬上房顶,为的是能看到日军飞机被击落的场景。  

——60多年过去了,有几个中国人知道,在重庆有17家军工厂在敌机轰炸下坚持24小时不间断生产。以金陵军工厂为例,抗战期间共生产迫击炮7000门、重机枪1.8万挺、步枪28万支、手榴弹30万枚、炸药包20万个。  

——60多年过去了,有几个中国人知道日军的投降书是什么样子。为什么我们只知道9.18日军侵华,而不知道8.15日军投降的情况?  
日军投降书文中多次出现:日本陆海空军及其辅助部队向蒋委员长投降,受降落款是:中国战区最高统帅特级上将蒋中正特派代表陆军一级上将何应钦。  



要知道,伟大的中国卫国战争是世界四大反法西斯战争之一!它并不是光靠小米加步枪,只用游击战、麻雀战、地道战、地雷战就能打赢的。它是用了重兵集团与敌人浴血奋战,才打赢的!  

战争期间,国民党陆军有321万1418名官兵壮烈牺牲,其中包括8名上将,41名中将,71名少将。国民党空军有6164名飞行员血洒长空,2468架战机被击落。国民党海军全军覆没,所有舰艇全部打光。  

谨此向所有为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尊严而战斗过的人们致敬!
你说这样做对吗???
——60多年过去了,有几个中国人知道,蒋介石动用70万国民党军队,发动了淞沪会战。在会战中,国民党空军炸毁日本海军陆战队司令部,炸沉日本海军第三舰队旗舰,国民党陆军为补充战损,而五次发布动员令,超过半数团职以上高级将领以身殉国。  
淞沪会战未能阻止日军占领上海,却改变了日军在中国战场的战略部署,还为上海资本向重庆转移,赢得三个月的宝贵时间。  

——60多年过去了,有几个中国人知道,最让外国人刮目相看的不是叶挺的新四军,而是孙立人的国民党新一军。 新一军远征缅甸,以伤亡1.7万人的代价,击毙击伤日军10.9万人。  
在新一军攻占缅甸重镇于邦的时候,下属向孙立人询问,如何处理日军战俘,孙将军的回答是:"你去问问那些狗杂种,都谁到过中国,到过中国的就地枪毙,以后都这样"。  

——60多年过去了,有几个中国人知道,八路军在平型关大捷中,只不过是消灭了一支日军运输队。而平型关大捷,只是平型关战役的一部分,平型关战役又是太原会战的一部分。  

——60多年过去了,有几个中国人知道,李向阳和他的游击队是虚构的,真正让日军闻风丧胆的军队,是国民党的委员长卫队。这支军队使用德军的装备,甚至有德军教官亲手指导。  

在南京雨花台,委员长卫队的两个营,独自阻击日军一个甲种师团(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军一共只有六个甲种师团),平均每个士兵要坚守25米长的阵地,面对50名日军精锐部队的士兵,但胜利者依然是中国人。  

——60多年过去了,有几个中国人知道,在影视作品中恶贯满盈的张灵甫是抗战英雄。在长沙会战中,他率领敢死队包抄小道,夜夺张古峰,为国民党成功阻击日军,立下汗马功劳。张灵甫还为抗战丢了一条腿。  


——60多年过去了,有几个中国人知道,在湖南常德(我们现在只关注那里是快女曾轶可的故乡)保卫战中,国民党74军57师的8000名官兵,阻击10万日军15天之久,最后只剩有200人还能够战斗。  

师长发出了74军57师最后一封电报:"弹尽,援绝,人无,城已破。职率副师长、师附、政治部主任、参谋部主任死守中央银行,各团长划分区域,各扼守一屋,作最后抵抗,誓死为止,并祝胜利。74军万岁!"  

——60多年过去了,有几个中国人知道,在武汉上空爆发过持续时间仅次于不列颠空战的武汉空战。那场空战中,国民党空军击落日军飞机78架,炸沉日军舰艇23艘。  

在那个时候,每当防空警报响起,很多武汉市民不是钻进防空洞,而是爬上房顶,为的是能看到日军飞机被击落的场景。  

——60多年过去了,有几个中国人知道,在重庆有17家军工厂在敌机轰炸下坚持24小时不间断生产。以金陵军工厂为例,抗战期间共生产迫击炮7000门、重机枪1.8万挺、步枪28万支、手榴弹30万枚、炸药包20万个。  

——60多年过去了,有几个中国人知道日军的投降书是什么样子。为什么我们只知道9.18日军侵华,而不知道8.15日军投降的情况?  
日军投降书文中多次出现:日本陆海空军及其辅助部队向蒋委员长投降,受降落款是:中国战区最高统帅特级上将蒋中正特派代表陆军一级上将何应钦。  



要知道,伟大的中国卫国战争是世界四大反法西斯战争之一!它并不是光靠小米加步枪,只用游击战、麻雀战、地道战、地雷战就能打赢的。它是用了重兵集团与敌人浴血奋战,才打赢的!  

战争期间,国民党陆军有321万1418名官兵壮烈牺牲,其中包括8名上将,41名中将,71名少将。国民党空军有6164名飞行员血洒长空,2468架战机被击落。国民党海军全军覆没,所有舰艇全部打光。  

谨此向所有为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尊严而战斗过的人们致敬!
来人,数据打脸!
庆春风 发表于 2012-3-8 17:02
共粉一般都会拿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的无能说事,然后吹嘘起他们的平型关“大捷”与“百团大战”.....声称 ...
一个活生生的果粉居然回复了我,荣幸啊。。。
军盲先来刷刷经验。。。
——60多年过去了,有几个中国人知道,蒋介石动用70万国民党军队,发动了淞沪会战。在会战中,国民党空军炸毁日本海军陆战队司令部,炸沉日本海军第三舰队旗舰,国民党陆军为补充战损,而五次发布动员令,超过半数团职以上高级将领以身殉国。  
淞沪会战未能阻止日军占领上海,却改变了日军在中国战场的战略部署,还为上海资本向重庆转移,赢得三个月的宝贵时间。  

请百度出云号,1945年7月24日在美军的吴港轰炸遭到3枚炸弹击中,翻覆沉没。国军威武霸气,提前几年炸沉出云号。


又见熟悉的六十多年过去了系列…
hengtianye 发表于 2012-3-8 17:16
平型关是抗日战争以来中国军民取得的首场大胜,宣传他的重要意义对国共双方都是非常必要的。百团大战是 ...
平型关“大捷”是平型关战役的一个小插曲而已,准确地说叫平型关伏击战。最初老毛草拟八路军总部向外拍发的电文时说是歼敌万余,到八十年代“万余”变成了3000,九十年代后至今又成了1000。到底有没有1000,考证的文章已有很多。百团大战是不是大捷,没有认真查证过不敢妄言。至少九十年代中期以前的中学历史书上关于抗日战争的章节,清清楚楚的写着抗日战争期间,共产党领导下的新四军、八路军及抗日游击队共歼灭日军105万,伪军XXX万,现在的教科书如何发扬国粹不清楚,不上学已经很久了,呵呵。另外,伟大领袖的孙子、中国最年轻少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战争理论和战略研究部副部长、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常委、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著名学者、党史军史专家毛新宇先生潜心多年的研究成果也是这个数字,呵呵
hengtianye 发表于 2012-3-8 17:16
平型关是抗日战争以来中国军民取得的首场大胜,宣传他的重要意义对国共双方都是非常必要的。百团大战是 ...
平型关“大捷”是平型关战役的一个小插曲而已,准确地说叫平型关伏击战。最初老毛草拟八路军总部向外拍发的电文时说是歼敌万余,到八十年代“万余”变成了3000,九十年代后至今又成了1000。到底有没有1000,考证的文章已有很多。百团大战是不是大捷,没有认真查证过不敢妄言。至少九十年代中期以前的中学历史书上关于抗日战争的章节,清清楚楚的写着抗日战争期间,共/产/党领导下的新四军、八路军及抗日游击队共歼灭日军105万,伪军XXX万,现在的教/科/书如何发扬国粹不清楚,不上学已经很久了,呵呵。另外,伟/大领/袖的孙子、中国最年轻少/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战争理论和战略研究部副/部/长、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常/委、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著名学者、党史军史专家毛新宇先生潜心多年的研究成果也是这个数字,呵呵
不是应该70年过去了嘛,那位果粉小朋友,要与时俱进哦…超大的打脸文太多了,不能搜搜嘛…
这事后来国军也相应地检讨过......不过大多都侧重军力及战术上了....
不过个人认为在战争准备上,常公就落了下风了...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军备上都体现了点.
这场战役是屎到了屁门口不得不打的战役...
在军情收集与局势判断上,常公的决策都没有及时地调整,形成了战争准备不足的局面...对日方战争决心有所误判...
常公一心拖着...拉长战争时间...致使日军战线越来越长...及期盼国际力量介入等等...这些都影响到了决战的决心和信心.没有决战决心就不会有充分地战争准备...
战争准备...对于国防建设是何等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