瞎YY:舰载机小迎角降落提高升力的解决办法(增升高座舱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7:50:24


(增加升高座舱增加下视线角度,从而可以让飞机以较大迎角降落的办法,具体内容见108楼)   

舰载机的降落比起飞更难,因为起飞可以借力(利用弹射器或者滑跃甲板),而降落则完全考究舰载机的低速小迎角升力特性,这是因为降落迎角不能太大,迎角大影响飞行员看到航母甲板,大迎角也会造成飞机尾部擦到甲板,着舰钩操作也有问题。小迎角通常升力小,而航母降落距离短要求降落速度也要小,而且现代制导武器价格昂贵,更加要求舰载机能够带更多武器着舰,这就使得着舰问题更为突出。
    低速小迎角能够获得高升力是左右研制者期望的最佳效果,因为高升力意味着能够带更多武器,能够降低对起落架的冲击,降低结构重量,也意味着安全,所以在这方面人们想了很多办法,目前看到的办法有:
    (1)、小后掠角厚机翼:早方案期航母舰载攻击机通常采用这种办法,但这意味着低速度,不符合发展潮流而被淘汰。
    (2)、把机翼抬起来:F-8采用了把机翼在降落时用液压顶起来的办法让机翼的迎角大于机身迎角,从而降低着舰速度。不过结构显然比较复杂,所以算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3)、喷气襟翼:著名的F-4采用了喷气襟翼,即从发动机引气向机翼的襟翼上喷,是一种主动式的增升办法,当然效果还算比较明显,否则F-4不会成为一代名机。当然喷气襟翼其实也挺复杂,涉及到高温高压气体在飞机内管道流动的问题,所以后来基本也没有什么应用。
    (4)、变后掠翼:变后掠翼的典型舰载机代表F-14充满了无穷的魅力,一直是很多人心中的最爱,说句实在话俺也挺欣赏,F-14这样重的飞机在降落时的速度比F-18还小,原因大家都清楚,就不多说了。当然结果大家也都知道,结构复杂,维护麻烦,后来被替代。
    (5)、边条翼布局加小后掠角机翼:典型代表F-18,大迎角性能突出,小迎角边条能产生涡,在相当程度上降低了着舰速度,同时还能保持不错的高亚音速机动性。不过F-18也有不少缺点,包括降落速度不如F-14,飞行性能不如F-16等,但F-18结构本身简单容易维护,出勤率高、价格便宜的特征还是很受欢迎的,所以笑到了较后(还不是最后)。
    (6)、增加前翼做成三翼面:SU-33和J-15,很显然类似F-18那样做对于SU-33这样重的飞机还不够,所以采用了这种办法,效果当然有,不过那个增加的鸭翼几乎只是为了增升而已,而为了增升设置一套鸭翼和结构总显得增加重量多而显得消费比不高。
    (7)、鸭式布局较大迎角着舰:属于这种办法的就是阵风。虽然鸭式布局的鸭翼本身高于机翼并且能够在机身小迎角而鸭翼较大迎角产生涡来增升,但鸭式布局通常与较大迎角机翼配合提高升力,产生升力关键还是在机翼,而三角翼的特征是迎角较大时机翼升力高,所以降落迎角要大一点,但是阵风相对而言有点偏大,所以阵风也特地压了机头来为座舱提供更好的下视角,但即便如此似乎老美对这样的迎角接受度不高。
    (8)、增加机翼面积减少翼载和后掠角:F-35C采用了大大增加机翼面积来减小翼载的办法来降低着舰速度,同时在增加机翼面积的同时也意味着后掠角稍微减小,这种做法还算效果明显,因为F-35C据说着舰速度能够达到250公里/小时,这算是不错的成绩。当然这样做显然也有代价,就是最高速度受到影响,超音速作战性能一般。

    在了解了这么多方法后,在舰载机进入四代后目前所能够采用的提高升力的办法不多,显然F-35C算是个代表,但F-35自身定位偏攻击而非空战,所以不算是舰载空优战绩的气动布局的较好选择。老美曾经计划NATF,即舰载四代空优战机,其所选择的布局则考虑的是变后掠翼,不过变后掠翼在隐形、结构复杂程度等方面仍然有其问题。当然老美由于没有对手而没有继续,今后看来再搞变后掠翼可能性也不大了。舰载四代机选择鸭翼布局或者是个办法,目前看到的鸭翼布局的也只有J-20,虽然目前看到一些视频上似乎J-20降落迎角不大,但似乎还是比F-18系列要大一些,而且要知道当前J-20上基本没有装多少东西,而且油也少,这与舰载机未来增加了结构重量和带弹和安全余量燃油着舰是不同的。当然不排除采用鸭式布局可以满足较小迎角下升力的问题,但舰载机由于数量少所以要求是多用途情况较多,而鸭式布局在多用途方面似乎不如常规布局,所以未来如何还待观察。四代机选择三翼面几乎没有多大可能,所以也就不再考虑。
   所以,综合而言四代机还是选择带有边条的传统布局可能更合适,但四代机希望有4S,显然F-18这样为了降低着舰速度而选择后掠角较小的办法有点不可取。增加着舰迎角也不算好办法,所以希望能够增加升力而又不损失高速性能,而当前能够想到的办法就是在小迎角下仍然有涡产生,个人提出一个思路供参考:

  F-22、F-35、J-20等都在进气道旁边有个较小的边条,这个边条虽然看上去面积不大啊,但实际有效面积相当于把进气道覆盖范围都算在内的一个大边条,如果能够在小迎角时让这个边条的迎角变大,那么就会产生较强的涡流过机翼表面产生更大升力,而让这个边条产生迎角则完全是有可能的,即把这个小边条做成是可上下转动的活动边条,示意图如下(以F-22为例说明):
1.jpg
2.jpg

采用这种方法,在降落时能够产生涡增加升力,在正常飞行作战时则边条固定,满足隐身要求。由于不需要考虑针对机动性方面的影响,所以在升起收回装置上也不必考虑像鸭翼的操纵结构那么重。或许这个办法算是个好办法。

当然纯属个人YY,欢迎拍砖。








(增加升高座舱增加下视线角度,从而可以让飞机以较大迎角降落的办法,具体内容见108楼)   

舰载机的降落比起飞更难,因为起飞可以借力(利用弹射器或者滑跃甲板),而降落则完全考究舰载机的低速小迎角升力特性,这是因为降落迎角不能太大,迎角大影响飞行员看到航母甲板,大迎角也会造成飞机尾部擦到甲板,着舰钩操作也有问题。小迎角通常升力小,而航母降落距离短要求降落速度也要小,而且现代制导武器价格昂贵,更加要求舰载机能够带更多武器着舰,这就使得着舰问题更为突出。
    低速小迎角能够获得高升力是左右研制者期望的最佳效果,因为高升力意味着能够带更多武器,能够降低对起落架的冲击,降低结构重量,也意味着安全,所以在这方面人们想了很多办法,目前看到的办法有:
    (1)、小后掠角厚机翼:早方案期航母舰载攻击机通常采用这种办法,但这意味着低速度,不符合发展潮流而被淘汰。
    (2)、把机翼抬起来:F-8采用了把机翼在降落时用液压顶起来的办法让机翼的迎角大于机身迎角,从而降低着舰速度。不过结构显然比较复杂,所以算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3)、喷气襟翼:著名的F-4采用了喷气襟翼,即从发动机引气向机翼的襟翼上喷,是一种主动式的增升办法,当然效果还算比较明显,否则F-4不会成为一代名机。当然喷气襟翼其实也挺复杂,涉及到高温高压气体在飞机内管道流动的问题,所以后来基本也没有什么应用。
    (4)、变后掠翼:变后掠翼的典型舰载机代表F-14充满了无穷的魅力,一直是很多人心中的最爱,说句实在话俺也挺欣赏,F-14这样重的飞机在降落时的速度比F-18还小,原因大家都清楚,就不多说了。当然结果大家也都知道,结构复杂,维护麻烦,后来被替代。
    (5)、边条翼布局加小后掠角机翼:典型代表F-18,大迎角性能突出,小迎角边条能产生涡,在相当程度上降低了着舰速度,同时还能保持不错的高亚音速机动性。不过F-18也有不少缺点,包括降落速度不如F-14,飞行性能不如F-16等,但F-18结构本身简单容易维护,出勤率高、价格便宜的特征还是很受欢迎的,所以笑到了较后(还不是最后)。
    (6)、增加前翼做成三翼面:SU-33和J-15,很显然类似F-18那样做对于SU-33这样重的飞机还不够,所以采用了这种办法,效果当然有,不过那个增加的鸭翼几乎只是为了增升而已,而为了增升设置一套鸭翼和结构总显得增加重量多而显得消费比不高。
    (7)、鸭式布局较大迎角着舰:属于这种办法的就是阵风。虽然鸭式布局的鸭翼本身高于机翼并且能够在机身小迎角而鸭翼较大迎角产生涡来增升,但鸭式布局通常与较大迎角机翼配合提高升力,产生升力关键还是在机翼,而三角翼的特征是迎角较大时机翼升力高,所以降落迎角要大一点,但是阵风相对而言有点偏大,所以阵风也特地压了机头来为座舱提供更好的下视角,但即便如此似乎老美对这样的迎角接受度不高。
    (8)、增加机翼面积减少翼载和后掠角:F-35C采用了大大增加机翼面积来减小翼载的办法来降低着舰速度,同时在增加机翼面积的同时也意味着后掠角稍微减小,这种做法还算效果明显,因为F-35C据说着舰速度能够达到250公里/小时,这算是不错的成绩。当然这样做显然也有代价,就是最高速度受到影响,超音速作战性能一般。

    在了解了这么多方法后,在舰载机进入四代后目前所能够采用的提高升力的办法不多,显然F-35C算是个代表,但F-35自身定位偏攻击而非空战,所以不算是舰载空优战绩的气动布局的较好选择。老美曾经计划NATF,即舰载四代空优战机,其所选择的布局则考虑的是变后掠翼,不过变后掠翼在隐形、结构复杂程度等方面仍然有其问题。当然老美由于没有对手而没有继续,今后看来再搞变后掠翼可能性也不大了。舰载四代机选择鸭翼布局或者是个办法,目前看到的鸭翼布局的也只有J-20,虽然目前看到一些视频上似乎J-20降落迎角不大,但似乎还是比F-18系列要大一些,而且要知道当前J-20上基本没有装多少东西,而且油也少,这与舰载机未来增加了结构重量和带弹和安全余量燃油着舰是不同的。当然不排除采用鸭式布局可以满足较小迎角下升力的问题,但舰载机由于数量少所以要求是多用途情况较多,而鸭式布局在多用途方面似乎不如常规布局,所以未来如何还待观察。四代机选择三翼面几乎没有多大可能,所以也就不再考虑。
   所以,综合而言四代机还是选择带有边条的传统布局可能更合适,但四代机希望有4S,显然F-18这样为了降低着舰速度而选择后掠角较小的办法有点不可取。增加着舰迎角也不算好办法,所以希望能够增加升力而又不损失高速性能,而当前能够想到的办法就是在小迎角下仍然有涡产生,个人提出一个思路供参考:

  F-22、F-35、J-20等都在进气道旁边有个较小的边条,这个边条虽然看上去面积不大啊,但实际有效面积相当于把进气道覆盖范围都算在内的一个大边条,如果能够在小迎角时让这个边条的迎角变大,那么就会产生较强的涡流过机翼表面产生更大升力,而让这个边条产生迎角则完全是有可能的,即把这个小边条做成是可上下转动的活动边条,示意图如下(以F-22为例说明):
1.jpg
2.jpg

采用这种方法,在降落时能够产生涡增加升力,在正常飞行作战时则边条固定,满足隐身要求。由于不需要考虑针对机动性方面的影响,所以在升起收回装置上也不必考虑像鸭翼的操纵结构那么重。或许这个办法算是个好办法。

当然纯属个人YY,欢迎拍砖。






好像中国前些年还有种侧板随动增升技术
降落的时候速度低,什么边条效果都不会明显。比较多余。

早年的F-14A就有可以伸出的小边条或者说是前翼,后来到F-14D就取消了。
看起来是涡襟翼嘛。
沈飞这方面有论文,结论更倾向于使用固定的但是有扭转角的边条。
百臂巨人 发表于 2012-3-3 02:29
看起来是涡襟翼嘛。
沈飞这方面有论文,结论更倾向于使用固定的但是有扭转角的边条。
这么说未来601竞争四代舰载机的方案会和F60有相当大的差异?

百臂巨人 发表于 2012-3-3 02:29
看起来是涡襟翼嘛。
沈飞这方面有论文,结论更倾向于使用固定的但是有扭转角的边条。


改变边条弯度主要是希望推迟涡破裂过程,增大破裂点到达尾缘的迎角.研究表明边条扭弯可以一定程度提高最大升力系数,增加航向稳定迎角----.国内早年始于北航的这项技术研究适用于追求过失速机动能力的4代机,也可能是未来北4技术亮点之一,但难说对减小降落迎角有多大帮助.
最直接的办法不如增加全动V尾外倾角,让它贡献更多的尾部升力.
百臂巨人 发表于 2012-3-3 02:29
看起来是涡襟翼嘛。
沈飞这方面有论文,结论更倾向于使用固定的但是有扭转角的边条。


改变边条弯度主要是希望推迟涡破裂过程,增大破裂点到达尾缘的迎角.研究表明边条扭弯可以一定程度提高最大升力系数,增加航向稳定迎角----.国内早年始于北航的这项技术研究适用于追求过失速机动能力的4代机,也可能是未来北4技术亮点之一,但难说对减小降落迎角有多大帮助.
最直接的办法不如增加全动V尾外倾角,让它贡献更多的尾部升力.
好像中国前些年还有种侧板随动增升技术
侧板是在机翼上方的侧板,不符合四代战机的隐身需求。四代战机采用的上单翼和翼身融合技术,让侧板也难找到安装位置。
俺的设想与侧板不同,是可以安装并和隐身需求不冲突。
看起来是涡襟翼嘛。
沈飞这方面有论文,结论更倾向于使用固定的但是有扭转角的边条。
涡襟翼是类似襟翼的结构,只不过前缘更尖锐容易产生涡。涡襟翼由于对制造和破损的敏感最后没有实用。
传统边条小迎角难以产生高强度的涡,所以俺才构思这个可升降的边条,算个想法,实际效果怎样不好说,感觉上还可以。
降落的时候速度低,什么边条效果都不会明显。比较多余。

早年的F-14A就有可以伸出的小边条或者说是 ...
14a的那个叫扇翼,是超音速避免焦点后移的措施,在降落时似乎不起作用。
我也想过类似的结构,不过是用在客机降落阶段的可收放边条

但涡流增升主要是通过提高失速迎角来提高最大升力系数的
单纯增大涡流强度而不改变主翼迎角升力系数提高非常小

不过这个东西可以应用在鸭式布局的民用飞机上
因为静稳定和增生装置的原因,降落时鸭翼的迎角远大于主翼迎角
涡流增升装置就可以产生很好的效果了
改变边条弯度主要是希望推迟涡破裂过程,增大破裂点到达尾缘的迎角.研究表明边条扭弯可以一定程度提高最 ...
是的,边条要靠迎角产生涡,没有迎角涡就产生不了。
靠垂尾产生升力似乎不能很大,因为垂尾倾斜角度不大。
个人意见:

能否同时使用前缘襟翼/缝翼+后缘襟副翼,然后配合附面层吹除装置。

这3种都独立或者配合使用过,能有效的减低飞机接地速度。
我也想过类似的结构,不过是用在客机降落阶段的可收放边条

但涡流增升主要是通过提高失速迎角来提高最大 ...
可收放边条我也构思过,当时是类似f14的扇翼结构,但在四代机上不好布置,对降落提高升力效果似乎也不明显,因为迎角不好增大,而且与机翼上下没有拉开距离,涡不容易产生,也容易碰到机翼前缘。
现在构思这个可升降边条,比较适合常规两侧进气布局,适合在类似f22和f35的进气道侧面布置,还不影响弹舱和隐身。其他布局就不好说了。
搞类似T50的可变边条算了。
减速增升这个通过小边条还是无法得到更多的改善吧~
好久没看技术贴了,头晕
TSQ 发表于 2012-3-3 09:06
可收放边条我也构思过,当时是类似f14的扇翼结构,但在四代机上不好布置,对降落提高升力效果似乎也不明显 ...
最新的米格29改进型边条下面好像有个可动的侧板什么的,有什么作用?
最便宜的解决方法自然是增大失速迎角, 从而提高cl max
视线问题由EODAS之类系统解决
最便宜的解决方法自然是增大失速迎角, 从而提高cl max
视线问题由EODAS之类系统解决
这种办法总感觉不好,容易擦尾,给飞行员感觉也不好。开车通过后视镜和通过后视镜头看效果还是有区别,在降落瞬息万变过程中采用最直觉的座舱视角还是优先选择。个人看法如此。

TSQ 发表于 2012-3-3 11:03
这种办法总感觉不好,容易擦尾,给飞行员感觉也不好。开车通过后视镜和通过后视镜头看效果还是有区别,在 ...


其实主流的选择就是采用二段甚至三段后缘可收放襟翼。
包括F18也是主要靠这个手段。而F18的大边条对降落作用不大。
可见的未的,舰载机仍然主要依靠这个。如果我国搞舰载机,也得用这个。
TSQ 发表于 2012-3-3 11:03
这种办法总感觉不好,容易擦尾,给飞行员感觉也不好。开车通过后视镜和通过后视镜头看效果还是有区别,在 ...


其实主流的选择就是采用二段甚至三段后缘可收放襟翼。
包括F18也是主要靠这个手段。而F18的大边条对降落作用不大。
可见的未的,舰载机仍然主要依靠这个。如果我国搞舰载机,也得用这个。
个人意见:

能否同时使用前缘襟翼/缝翼+后缘襟副翼,然后配合附面层吹除装置。

附面层技术通常都涉及到引气,就看结构设计上是否有好办法。
TSQ 发表于 2012-3-3 11:30
附面层技术通常都涉及到引气,就看结构设计上是否有好办法。
这种装置我最早是在mig21上看到的,附面层吹除可以减少高迎角状态下,机翼后缘的气流分离,从而有效的提高升力系数。降低接地速度。
其实主流的选择就是采用二段甚至三段后缘可收放襟翼。
包括F18也是主要靠这个手段。而F18的大边条对降 ...
采用弯度更大的机翼是个手段,但还需要其它辅助措施,f18的机翼后掠角也不大,多少还是为了低速小迎角性能,但付出了高速性能不好的代价。su33也采用了多片襟翼的手段,但还辅助采用了鸭翼。
俺的构思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su33的变形,不同之处在于可升降边条面积大一些,迎角大一些,涡强一些,不用时能够紧贴机身,对隐形影响小一些。
采用弯度更大的机翼是个手段,但还需要其它辅助措施,f18的机翼后掠角也不大,多少还是为了低速小迎角性能 ...
常规布局后掠都不大,包括F16,SU27。
F18不飞M2,主要是进气道的原因。换上可调进气的话。F16和F18都能飞过M2。
学MIG-35 在边条外沿+活动扰流片如何

TSQ 发表于 2012-3-3 11:39
采用弯度更大的机翼是个手段,但还需要其它辅助措施,f18的机翼后掠角也不大,多少还是为了低速小迎角性能 ...


前面有人说过了,不再重复,低速下涡的作用不明显。再怎么弄,也弄不出多少来。
就像F1用尾翼增加下压力,但是没有速度的话,尾翼角度再大,也没用。
TSQ 发表于 2012-3-3 11:39
采用弯度更大的机翼是个手段,但还需要其它辅助措施,f18的机翼后掠角也不大,多少还是为了低速小迎角性能 ...


前面有人说过了,不再重复,低速下涡的作用不明显。再怎么弄,也弄不出多少来。
就像F1用尾翼增加下压力,但是没有速度的话,尾翼角度再大,也没用。
后缘收放式襟翼不仅改变机翼弯度,还增大机翼面积。
搞类似T50的可变边条算了。
t50的弹舱在中间,所以进气道可以靠后,给前面让出位置来做可动前缘。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t50没有s进气道。采用s进气道的话,多功能弹舱最好放在两侧,进气道后面,所以进气道口要靠前,这样前面就没有足够空间来设置类似t50的结构。
这种装置我最早是在mig21上看到的,附面层吹除可以减少高迎角状态下,机翼后缘的气流分离,从而有效的提高 ...
是的,但降落一般迎角不大,采用附面层控制主要是希望后缘襟翼弯度更大升力更大的同时气流不分离。现在采用附面层控制不多。
最新的米格29改进型边条下面好像有个可动的侧板什么的,有什么作用?
这是个办法,但在四代机上如何应用以及有什么不良影响还得看实际如何。现在咱们分析不出来。
'当然纯属个人YY,欢迎拍砖。'

歼20有好大面积的起落架舱盖、弹仓盖面积,不知道能否设计为正升力一物多用?
常规布局后掠都不大,包括F16,SU27。
F18不飞M2,主要是进气道的原因。换上可调进气的话。F16和F18都能飞 ...
f18的高亚音速性能也比不上f16,多少与其后掠角不大有关。
f18的高亚音速性能也比不上f16,多少与其后掠角不大有关。
那是因为F18舰载付出了额外重量。
在YF17的与YF16比较中,盘旋机动性能只有略微的差距,但都在一个级别上,并都达到黑手党的要求。YF16只在滚转上超常的出色。
后缘收放式襟翼不仅改变机翼弯度,还增大机翼面积。
这种措施是要采用的,但只有这种措施显得不够,因为后缘襟翼放下后升力中心会后移,在传统静稳定情况下要靠尾翼增加下压力反而降低了升力效果,在放宽静稳定后效果会好一些,但觉得应该再采用其它补充措施,所以su33的处理上除了后缘襟翼上的变化外还增加鸭翼,所以个人认为还要采用一些措施。
这种措施是要采用的,但只有这种措施显得不够,因为后缘襟翼放下后升力中心会后移,在传统静稳定情况下要 ...
F18和F16本身就是静不稳定的,放下襟翼和襟副翼,就是为了防止升力中心过分前移。给平尾减载。
'当然纯属个人YY,欢迎拍砖。'

歼20有好大面积的起落架舱盖、弹仓盖面积,不知道能否设计为正升力一物多 ...
这种想法我以前也想过,当时是想用在运输机上,在战斗机上没有考虑过。个人觉得弹舱似乎不可取,因为弹舱还需要在空中作战时打开,所以最好在弹舱门上做工作要慎重。起落架舱门面积一般不大,而且位置靠后,在机翼下面,所以个人认为起落架舱效果可能不理想。
F18和F16本身就是静不稳定的,放下襟翼和襟副翼,就是为了防止升力中心过分前移。给平尾减载。
对于f18和f16的气动上方宝瑞的书上有论述,结论上谈了后掠角方面影响。
放下襟翼给尾翼减载我以前没有听说过,但这个应该不是真正目标吧,多半还是为了提高升力。

TSQ 发表于 2012-3-3 14:05
对于f18和f16的气动上方宝瑞的书上有论述,结论上谈了后掠角方面影响。
放下襟翼给尾翼减载我以前没有听 ...


提高升力的同时,防止升力中心过分前移,这没有矛盾。
在极低速下,不这么做的话,平尾前缘就得大幅上偏。轻则起降困难。重则PIO震荡。
TSQ 发表于 2012-3-3 14:05
对于f18和f16的气动上方宝瑞的书上有论述,结论上谈了后掠角方面影响。
放下襟翼给尾翼减载我以前没有听 ...


提高升力的同时,防止升力中心过分前移,这没有矛盾。
在极低速下,不这么做的话,平尾前缘就得大幅上偏。轻则起降困难。重则PIO震荡。
提高升力的同时,防止升力中心过分前移,这没有矛盾。
在极低速下,不这么做的话,平尾前缘就得大幅上 ...
是这个意思啊。
兄弟分析一下su33鸭翼的作用,到底是起飞还是在降落时意义更大。多谢!

TSQ 发表于 2012-3-3 15:55
是这个意思啊。
兄弟分析一下su33鸭翼的作用,到底是起飞还是在降落时意义更大。多谢!


俄国的东西我没研究过。不懂。
不过,说到滑跃起飞。以前我倒是YY过一种方法:
甲板像美国航母那样平的,但是前轮放在一个槽或台上,槽台高出甲板,与甲板成15至25度。后轮放在普通平甲板上。弹射与滑装置可共存。
供大家批评。
TSQ 发表于 2012-3-3 15:55
是这个意思啊。
兄弟分析一下su33鸭翼的作用,到底是起飞还是在降落时意义更大。多谢!


俄国的东西我没研究过。不懂。
不过,说到滑跃起飞。以前我倒是YY过一种方法:
甲板像美国航母那样平的,但是前轮放在一个槽或台上,槽台高出甲板,与甲板成15至25度。后轮放在普通平甲板上。弹射与滑装置可共存。
供大家批评。
ertert 发表于 2012-3-3 16:25
俄国的东西我没研究过。不懂。
不过,说到滑跃起飞。以前我倒是YY过一种方法:
甲板像美国航母那样平 ...
不用这么麻烦,这样也容易有问题,不如把前起落架升高点就可以,阵风采用了起落架突升的办法,这样在弹射时飞机阻力小,立刻甲板初始迎角大,算是个比较有意思的解决方案。
国内对阵风的起落架突升的这种办法有不少论文研究,不过我没有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