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征文】春节的童年记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6:19:38


小孩盼过年,大人盼插田——这是小时候过年的时候,老听大人们常说的一句话。

  80年代,物质还比较匮乏,生活水平不高,平时都省吃俭用的,小孩子指望的确实是春节了,积攒了整整一年的食欲和肚皮,终于迎来了可以完全释放到high的时刻。

  先说说饭桌上的东西。

  腊肉腊鱼等腊菜是必不可少的东西,直到现在,这个传统大概是保留得最好的最好之一。

  农村里,家家户户都养猪。

  那会儿还没有饲料和添加剂一说。都是扯的猪草,或者自己家专门种的猪菜——苋菜,长得差不多一人高的那种,还有红薯藤,泥白菜(这种白菜口感相当不好,专门喂猪的)、剥下来的比较老的蔬菜菜叶之类的东西,然后有糠饼、吃剩下的米饭或者打米时候留下的碎米,喂出来的猪,绝对生态,膘肥,肉香。

  猪身上的东西,几乎没有不能做成腊味的,包括内脏、猪头和尾巴。

  年底杀猪,就是为了做腊肉。肥肉神马的,都练了油了。剩下的,做腊菜。

  其他东西都好整,但腊肉这玩意儿,是慢工出细活。腌好了,还得晒晒,然后挂梁上。那会儿乡里头就推广省柴灶,跟封山育林是一起配套的。我们家的灶改的很早,柴火冷烟熏腊肉没法做了,得放邻居家去。半个月到20天,腊肉熏得黑黑的,裹了一层厚厚的烟灰。放锅里水煮,刷干净了,其实就可以吃了。要不,就放点大蒜、干红辣椒,一起炒,或者放锅里蒸。

  腊肉比鲜肉的颜色要深一点,香味扑鼻,味道我就不多说。

  P.S:上班了之后,去本地腊味公司的车间看过,之后就相当鄙夷那东西。

  至于腊的猪肚子、肠子、排骨、猪肝、猪肺、猪耳朵、猪头、猪尾巴,做起来都相对简单。日子过得好点的人家,多少总会做一些这个。

  得提一下的,是腊鱼和腊牛肉。

  到了年底,农村的水塘水也不多,就把水塘里的水放干,把鱼全部捉了卖。一听说有干塘的消息,各家就会出动,青草鲢鳙,四大名鱼,各有明主收留。

  腊鱼有用鲢鱼做的,便宜一点,但小刺多。青鱼、草鱼贵点,但个儿大,刺也比较粗,吃起来要好点。

  腊鱼做起来其实是很讲究的。这玩意儿腌制的过程得细心,即便是冬天。如果盐少了,肉就不会紧,而且可能会有一点点腐味和臭味。盐多了,就会太咸。这个我妈很有经验,以前就是一斤鱼,三钱盐。

  腌好了,还得晒,那个筛稻谷的筛子,放晒谷坪里支起来,隔两个小时还得翻一下,冬天干燥,有太阳,两天上下就晒得差不多了,然后用木屑或者秕谷熏一两天,这个香味相当好。有的人家用湿的松枝熏,结果有松节油的味道,很不好吃。

  腊牛肉是下酒好菜,但一般人家还真不知道做的窍门。

  本地很流行吃这东西,但没几家做得好的,大概都是按腊肉的做法,切很大很厚一块来腌制。其实,腌制之前,把肉切薄一点,小一点就好,这样肉容易腌好,熏的时候也很容易到位,熏一天时间就好了,很香,而且没有异味。本地一家饭店,这菜得我妈这一手真传,卖的挺好。

  零食

  

  瓜子、花生之类的不用说,糖果、蛋糕、猫耳朵、雪枣、猫屎筒筒(貌似是这名字),代销点里头,都是那种用一个很大的塑料袋子装着,或者搁一点放玻璃坛子头,摆货架上。然后还有苹果、梨子,后来还有冰糖柑,平时很少吃的,过年了,家里总会要搞点回来。

  走亲戚,基本上也就是一块肉,一个装着副食品的纸包,外头贴一张红纸,然后用那种草绑好——那草就啥名字忘了。偶尔,也会有一盒本地特产灯芯糕。

等着家里亲戚走完了,搬过来搬过去的副食品,剩下来的,就是小孩子的福利。几个小孩子,左边兜里揣上一点零食,右边兜里放一挂小鞭子,手上拿着一根香,放着鞭炮,四处转悠,到邻居家串门,讨几粒糖吃,或者抓一把瓜子、花生、葵花籽。

  娱乐

  大年三十下午,全家就忙开了。老妈在厨房里忙活。

  我跟老爹就负责整电视机。老爷子用了7米的钢管,做成两节,焊接起来,把天线树老高。下午四点来钟,开始调,看哪个方向,电视机的雪花点点会少点,画面会更清楚,生怕看不好晚上的春节联欢晚会。一切停当,吃完了,全家开始看。

  然后初一之后,就是各种电视剧和动画片,《西游记》是不是年年放都不记得了,反正看了一遍又一遍的,百看不厌的感觉。

  初三之后,会有戏班子或者耍狮子的出来,本村的,邻村的,到各个家里演一出,挣个红包。这些都不是小孩子感兴趣的东西,但跟着后面起哄,或者找这个借口跑老远去玩,家里这会儿也不管了,上村跑到下村。

  晚上还有一个节目,就是放鞭炮。但一般也就是冲天炮和彩珠筒了。能买几个降落伞或者其他花炮回来,得看父母开恩了。就是这样,村子里的小孩子也扎堆玩得挺欢,你来一个,我来一个,比谁的冲天炮飞得远,比谁的彩珠多,炸得高。大冷天的晚上,也能折腾上个把小时。

  比较亲的亲戚,父母也会一起带上,去走走,能整点压岁钱回来,一回家赶紧买鞭子玩。

  好几年不回老家过年了,基本都是初一当天去拜祖坟,走亲戚,然后当天就回了。

  如今农村的春节,过年的气氛也越来越淡了,连门口贴春联的人家都很少了。每每回去一次,心里都要感慨一回。关于童年春节的那种热闹,也在记忆中越来越遥远和模糊。

  如今,孩子们玩的节目丰富太多,但总感觉童趣少了那么一点。

  或许,是他们的快乐,与我们记忆中的差别多了些,不能体会到了。



小孩盼过年,大人盼插田——这是小时候过年的时候,老听大人们常说的一句话。

  80年代,物质还比较匮乏,生活水平不高,平时都省吃俭用的,小孩子指望的确实是春节了,积攒了整整一年的食欲和肚皮,终于迎来了可以完全释放到high的时刻。

  先说说饭桌上的东西。

  腊肉腊鱼等腊菜是必不可少的东西,直到现在,这个传统大概是保留得最好的最好之一。

  农村里,家家户户都养猪。

  那会儿还没有饲料和添加剂一说。都是扯的猪草,或者自己家专门种的猪菜——苋菜,长得差不多一人高的那种,还有红薯藤,泥白菜(这种白菜口感相当不好,专门喂猪的)、剥下来的比较老的蔬菜菜叶之类的东西,然后有糠饼、吃剩下的米饭或者打米时候留下的碎米,喂出来的猪,绝对生态,膘肥,肉香。

  猪身上的东西,几乎没有不能做成腊味的,包括内脏、猪头和尾巴。

  年底杀猪,就是为了做腊肉。肥肉神马的,都练了油了。剩下的,做腊菜。

  其他东西都好整,但腊肉这玩意儿,是慢工出细活。腌好了,还得晒晒,然后挂梁上。那会儿乡里头就推广省柴灶,跟封山育林是一起配套的。我们家的灶改的很早,柴火冷烟熏腊肉没法做了,得放邻居家去。半个月到20天,腊肉熏得黑黑的,裹了一层厚厚的烟灰。放锅里水煮,刷干净了,其实就可以吃了。要不,就放点大蒜、干红辣椒,一起炒,或者放锅里蒸。

  腊肉比鲜肉的颜色要深一点,香味扑鼻,味道我就不多说。

  P.S:上班了之后,去本地腊味公司的车间看过,之后就相当鄙夷那东西。

  至于腊的猪肚子、肠子、排骨、猪肝、猪肺、猪耳朵、猪头、猪尾巴,做起来都相对简单。日子过得好点的人家,多少总会做一些这个。

  得提一下的,是腊鱼和腊牛肉。

  到了年底,农村的水塘水也不多,就把水塘里的水放干,把鱼全部捉了卖。一听说有干塘的消息,各家就会出动,青草鲢鳙,四大名鱼,各有明主收留。

  腊鱼有用鲢鱼做的,便宜一点,但小刺多。青鱼、草鱼贵点,但个儿大,刺也比较粗,吃起来要好点。

  腊鱼做起来其实是很讲究的。这玩意儿腌制的过程得细心,即便是冬天。如果盐少了,肉就不会紧,而且可能会有一点点腐味和臭味。盐多了,就会太咸。这个我妈很有经验,以前就是一斤鱼,三钱盐。

  腌好了,还得晒,那个筛稻谷的筛子,放晒谷坪里支起来,隔两个小时还得翻一下,冬天干燥,有太阳,两天上下就晒得差不多了,然后用木屑或者秕谷熏一两天,这个香味相当好。有的人家用湿的松枝熏,结果有松节油的味道,很不好吃。

  腊牛肉是下酒好菜,但一般人家还真不知道做的窍门。

  本地很流行吃这东西,但没几家做得好的,大概都是按腊肉的做法,切很大很厚一块来腌制。其实,腌制之前,把肉切薄一点,小一点就好,这样肉容易腌好,熏的时候也很容易到位,熏一天时间就好了,很香,而且没有异味。本地一家饭店,这菜得我妈这一手真传,卖的挺好。

  零食

  

  瓜子、花生之类的不用说,糖果、蛋糕、猫耳朵、雪枣、猫屎筒筒(貌似是这名字),代销点里头,都是那种用一个很大的塑料袋子装着,或者搁一点放玻璃坛子头,摆货架上。然后还有苹果、梨子,后来还有冰糖柑,平时很少吃的,过年了,家里总会要搞点回来。

  走亲戚,基本上也就是一块肉,一个装着副食品的纸包,外头贴一张红纸,然后用那种草绑好——那草就啥名字忘了。偶尔,也会有一盒本地特产灯芯糕。

等着家里亲戚走完了,搬过来搬过去的副食品,剩下来的,就是小孩子的福利。几个小孩子,左边兜里揣上一点零食,右边兜里放一挂小鞭子,手上拿着一根香,放着鞭炮,四处转悠,到邻居家串门,讨几粒糖吃,或者抓一把瓜子、花生、葵花籽。

  娱乐

  大年三十下午,全家就忙开了。老妈在厨房里忙活。

  我跟老爹就负责整电视机。老爷子用了7米的钢管,做成两节,焊接起来,把天线树老高。下午四点来钟,开始调,看哪个方向,电视机的雪花点点会少点,画面会更清楚,生怕看不好晚上的春节联欢晚会。一切停当,吃完了,全家开始看。

  然后初一之后,就是各种电视剧和动画片,《西游记》是不是年年放都不记得了,反正看了一遍又一遍的,百看不厌的感觉。

  初三之后,会有戏班子或者耍狮子的出来,本村的,邻村的,到各个家里演一出,挣个红包。这些都不是小孩子感兴趣的东西,但跟着后面起哄,或者找这个借口跑老远去玩,家里这会儿也不管了,上村跑到下村。

  晚上还有一个节目,就是放鞭炮。但一般也就是冲天炮和彩珠筒了。能买几个降落伞或者其他花炮回来,得看父母开恩了。就是这样,村子里的小孩子也扎堆玩得挺欢,你来一个,我来一个,比谁的冲天炮飞得远,比谁的彩珠多,炸得高。大冷天的晚上,也能折腾上个把小时。

  比较亲的亲戚,父母也会一起带上,去走走,能整点压岁钱回来,一回家赶紧买鞭子玩。

  好几年不回老家过年了,基本都是初一当天去拜祖坟,走亲戚,然后当天就回了。

  如今农村的春节,过年的气氛也越来越淡了,连门口贴春联的人家都很少了。每每回去一次,心里都要感慨一回。关于童年春节的那种热闹,也在记忆中越来越遥远和模糊。

  如今,孩子们玩的节目丰富太多,但总感觉童趣少了那么一点。

  或许,是他们的快乐,与我们记忆中的差别多了些,不能体会到了。

  帮助排版,加分鼓励原创。
最喜欢楼主描述的那个熏腊肉的味道了,好像只有湖南以及湘赣交界的地区才会做,市场上卖的远没有朋友们送的自制的香(哈喇子要出来啦)~~那些原来拿来喂猪吃的苋菜、红薯藤、红薯叶、泥白菜、萝卜叶子等等又苦又涩的蔬菜,现在已经成了最时尚的绿色保健品,还有豆渣、小参鱼、大肥肉、窝窝头等都已经是我们待客的上等佳肴。所以现在想想,虽然小时候物质贫乏但我们得到的却是十分的满足与快乐啊!

看后很亲切,母亲为我们付出了那么多,该多报效养育恩。
另外,楼主是湖南人吧?
楼主这篇文章,留下了我们传统民俗的回忆
本贴获评茶馆当月最佳主题,祝贺并感谢楼主!
吃货看见标题赶来拜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