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征文】过年手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19 16:22:12


(1)——爆竹

在家过年,听到的话题总离不开鞭炮和宋池大集的爆炸。关于那次爆炸,人们说的细节略有出入,但我还是理出了大概。腊月二十七宋池村大集,有五辆卖鞭炮的车,并排挨在一起,吸引了不少人。有人在鞭炮车附近试放“二踢脚”,那“二踢脚”不往天上钻,一转身钻进了车上的鞭炮堆里,引起鞭炮爆炸,进而引起车油箱爆炸,五辆车全部炸毁,集上人多,伤亡很大,其中一个十来岁的小男孩被炸的只剩一小段身子,男孩的父亲眼睛炸瞎,母亲经受不住打击,精神失常。

虽然人人都为爆炸事件为小男孩一家而叹息,但,除夕夜的鞭炮声依旧此起彼伏。不过,我还是注意到一点变化,一向喜爱鞭炮的先生的二哥,只放了几挂鞭,没放那些大个头的爆竹。我来婆婆家过了十几个春节,二哥这还是第一次没动爆竹。而且,从四面八方的鞭炮声里分辨的出,这个春节,这个村里,放那些大个的爆竹的人少了很多。我知道,这是那次爆炸的影响,人们无法漠视那血淋淋的事实。几个家庭的悲剧,换来人们这一点点的警醒。

传统的春节,一向离不开烟花爆竹。而这里的人们,不但爱放,也爱做。离婆婆村子不远一个叫二阜的村子,家家都会做鞭炮。进了腊月门,家家忙着炒火药、卷鞭炮。这些年,为了增加鞭炮威力,人们纷纷把传统的火药换成了炸药,但做法还是传统的用大锅炒。炸药做的鞭炮响声更大,但,炸药的杀伤力也更大。每年回去过年,都能听到谁家的房子被炸药掀翻了屋顶,谁家的大人被烧黑了面庞。年年事故不断,但人们都抱着侥幸心里,乐此不疲。

妯娌里有在医院工作的,我向她求证是否如电视报纸上常报道的,有那么多被鞭炮炸伤的人,她告诉我这是真的,而且有时比新闻上报道的还惨。她说, 每当看到那些伤者,她都会想人们为什么对鞭炮这么着迷?可是,妯娌那十二岁的儿子,依旧对鞭炮一往情深,除夕前后这些天,他随身带着鞭炮和打火机,走到哪放到哪。她也常会笑着喊他“小心点”。

关于鞭炮,我的记忆里残留了许多童年的碎片:比如奶奶家村头草垛除夕夜的大火,钻进肥大的棉袄里的“二踢脚”烧着了衣服而在地上打滚的汉子,等等。这些碎片里,最清晰的是二力。

我不知道二力全名叫什么。他身材矮壮,去世前在村里甚至在三里五村都有些名气。这名气来自两方面,一是他自幼习武,据说十个八个小伙子近不了他的身;另一个更主要的原因,二力孝顺。仗着自己的身手,、二力爱管点闲事,但他从不乱欺负人。自己孝顺,他也看不惯那些不好好待父母的人。他这方面的故事很多,人们津津乐道的是这个:村里一户人家,婆媳打架,由动口进而升级为动手,当儿子的开始在一边看,看老婆和母亲动了手,他向着自己的媳妇,一把推倒了自己的母亲,而这一幕正好被二力看到,二力二话不说,一脚把那个男的踹翻在地,戳着他的脑门说“让我再听见你骂你妈,我还来打你。”那男人咽不下这口气,找村里告状,村干部了解了经过,颇偏袒二力“你别再打骂老人,我们保证他不会找你麻烦。”这个男人自知理亏,又确实怕二力,收敛了不少。二力因此落下了好名声,在村子里甚至三里五村,人们都敬着他让着他。就是这个颇有点天不怕地不怕的二力,一年的正月里放鞭炮时,被鞭炮夺了命去。后来每看到鞭炮,我常想到二力。再健壮的生命,也无法抵御炸药的杀伤力。

爆竹的起源,源自人们烧竹子“辟山臊恶鬼”。及至后来,火药做的鞭炮代替了竹子。随着人们神鬼意识的淡化,驱鬼的功能消失,爆竹的主要用途在于增加节日的气氛。除此之外,爆竹的作用就只有噪声污染、空气污染和伤人这三大项了。漫天回荡的爆竹声能增加节日欢乐的气氛,但是,这欢乐里每每夹杂着不幸和忧伤。比如那个小男孩一家,他们在计划着一个热闹幸福的春节,但,那声爆炸,炸碎了一个原本幸福的三口之家,这还不算为他们伤心的亲友。那五车鞭炮的主人们,他们也在盘算着把车上的鞭炮换成钞票,然后块块乐乐的过年吧,到头来不仅钱没赚到,他们的家庭也许就此陷入不幸的深渊,要知道,对一个农民家庭来说,车算得上是他们的大半个家当。

前些年,曾在大中城市禁放烟花爆竹,而最近却又逐渐开禁。爆竹,这一传统的节日所必不可少的精灵,必将继续陪伴在我们的节日里,也毕将继续考验着我们的耳朵和肺,继续扮演着制造不幸的角色。

                                                                                                                                                                                                                                                                                                                                                                    

(2)姥姥

车子靠着街道边慢慢地停下来。这条南北向的街道平坦而笔直,铺着细碎的用来保护路面的沙石,大概是因了过年的缘故,街道两旁收拾的干净利索,没有乡村街道旁常见的草垛或土堆,看上去异常的敞亮。遍地鞭炮的纸屑,随处可见的大红的春联,很容易把人溶化进节日的喜庆气氛里。

街道的中部,路西一条小巷中,有一座雕梁画栋的门楼,是大舅家五弟的家。这是一个高大的院落,青条石院墙,彩砖大门,三间正房,屋顶是仿琉璃的,东西两侧厢房,院子南边、街门的西侧,还有两间南屋。

姥姥的家,就在这浮华的门楼的前面,一座矮矮的砖坯房子,里外的墙面都没抹白灰,砖缝里黄泥龇牙咧嘴的突在外面。房子很矮,个子稍微高一点的人头能碰着屋顶;屋子不大,南面临街开了个小窗,窗下一铺土坑,占去了大部分空间,一进门的墙角砌着一个小的土台子,紧挨着土台子,是一个生铁的炉子,除此之外,剩下的空间,能容几个人比肩而立。

我们下了车,一眼就看见姥姥,一身分不清是蓝色还是黑色的衣裤,抄着手,蹲坐在门前的太阳地里。那个曾经挺拔健朗的身躯,此刻缩成了一个静止的黯淡的点。

我们大家互相对视了一眼,向姥姥走过去。

往年的这个时候,姥姥应该扶着一个凳子做拐杖,一边在门口慢慢地挪着,一边不时地向大路上张望。她知道每年的这一天,是她的“家”里最热闹的时候。看到我们,她会慢慢的迎着向这边挪。姥姥的腰无法直立,行走非常不便,她只有用那吃力的挪动来表达她的欢迎和喜悦。

然而今年,直到我们走近,她依旧一动不动坐着,如同一尊石头雕塑。姥姥的双手插在衣袖里,头微低着,眼睛似闭非闭。我们十几个人到了她面前,她依旧毫无感觉,没有任何的反应。我们七嘴八舌的喊着“姥姥”。一个我们叫做大嫂子的,从后面挤上来,伸手使劲的摇着姥姥的肩,把嘴贴在姥姥耳朵边,喊着:娘,俺大姑家的外甥们来看你。姥姥睁开眼,仰起头,吃力而又有些茫然转动着。我们围上去,十几个脑袋挤在姥姥的头顶上。姥姥的嘴里发出分不清是“唔”还是“哦”的声音,显然她没搞清楚眼前是谁。大嫂让我们散开些,由她一个个的介绍:这是俺大姑家的大外甥,这是大外甥媳妇,这是老二,这是….。姥姥听懂了,她抓着门框,想站起来,被众人止住了。姥姥伸出手,在半空里抓挠着,她想和大家握手。一双手伸过去,姥姥抓着,使劲地摇了几下;又一双手伸过去,手凑到她的跟前她才看到,赶紧腾出一只手来接住这刚伸过去的手。就这样,我们依次和姥姥握着手,说着安慰她的话。姥姥没有一句话,嘴里重复着一个字“唔,唔”。我走到姥姥跟前,姥姥使劲地攥着我的手,摇晃着,重复着那个“唔”字。手被姥姥攥住的瞬间,我感到手背有些轻微的刺疼。呈现在我眼前的是怎样一双手啊!看不到一丝的肉,干裂漆黑的皮肤,象揉得皱皱巴巴的纸,裹着干细的骨头,血管如同蚯蚓,弯弯曲曲地爬满手背;皮肤实在太黑了,需要细看,才看得清手背上那一片细小的皲裂的口子;我看不到她的手心,仅凭从我手上传来的那硬锉般的感觉,我也能猜到她手掌上裂口沟壑纵横的样子。我把手从姥姥粗硬的手掌里抽出来,手背上刺疼的感觉久久没有散去。我实在无法想象,眼前这双干枯的如同爪子般的手,也曾经如此刻我的手这般柔软过,细腻过。

问候过之后,我们把礼物放到姥姥眼前,让她一一过目。姥姥用手在一个个袋子上摸着,嘴里依旧“唔”“唔”着,脸上没有表情,看不出是木然还是喜悦。我们依次把钱递过去,姥姥用右手接过钱,再使劲把钱按进左手里,紧紧的攥着,嘴里依旧是“唔”“唔”的声音,眼珠在眼眶里茫然的转动,脸上依旧是一片木然。

姥姥的家还是老样子:门边的土台上铺一块塑料布,上面一把菜刀,一个小碟,几块咸菜,一个没洗的空碗,碗壁上有干了的玉米粥渣子;窗下炕上,还是那床脏的看不出花色的薄被,炕西头,一口有着班驳的红漆的箱子上,依旧凌乱地堆着些破布似的衣物;门边的炉子,依旧只有些微的温热。外面太阳很好,屋子里比外面还冷。去年来时,姥姥还会为我的打量感到不安,今年,那朴实的不安没有了,那笨拙的连她自己也无法说服的解释也没有了。

我抬起头,深深吸口气。触目可见的春联和鞭炮的纸屑,使得节日的气氛格外的浓。然而,我心里找不到丝毫喜悦的感觉。

姥姥是婆婆的继母,我不知道她的姓名,不清楚她确切的年龄,不清楚她的经历,只知道她离过一次婚,带着一个女儿改嫁给姥爷。第一次见姥姥是十四五年前。那时的姥姥七十出头,高高的个子,身材挺拔,说起话来连说带笑加比划,走起路来脚下生风,衣服不论新旧,都干净合体。姥爷已瘫痪在床,大小事由姥姥做主,姥姥极重礼数,我们带去的东西,她坚决不肯留下,实在推让不过,也一定拿些自家的东西回赠,决不肯让我们空着手走出她的家门。去姥姥家拜年,是必须留下吃饭的,而吃饭的规矩又极多,男女不同席,菜不上齐了不动筷子,男客在屋里吃饭,女客在院子吃饭。因了她这些琐碎的礼数,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不愿去姥姥家拜年。

再一次见姥姥是四五年前,姥爷已经去世,大舅家的老五结婚占了姥姥的老屋,在村里的调解下,已经失去劳动能力的大舅由大舅的另外四个儿子赡养,姥姥由大舅家的老五赡养。调解的理由是很充分的:一是在五个孙子里,姥姥从小最疼老五,一是姥姥的老房子给了老五,自然该老五负责姥姥的赡养。刚开始的一段日子,姥姥住在老五的南屋,在南屋睡觉,吃饭到正房和孙子一家一块吃。日子一久,老五媳妇的脸色一天天难看起来,摔盆磕碗,弄的锅碗瓢盆震天响。一年冬天雪大路滑,姥姥早起往外端尿盆,摔了一跤,便盆里的粪便洒了一院子,这下,老五媳妇说什么也不答应姥姥再和他们住一起了。老五在家门口垒了这个窝,把姥姥搬了进去。那次摔跤,姥姥摔断了腰,医药费没着落,没去医院, 伤处自然愈合后,姥姥的腰再也直不起来了,上半身和地面永远成了平行状态。

那时姥姥走路吃力,但精神尚好,过年我们去看她,她总要腾出一只手来,使劲的把我们往她的家里拽,全然没意识到她“家”里的气味让我们有窒息的感觉,给她东西,她会客气的推辞一番后再收下,给她钱,则坚决不要:老了,不会花钱,钱装身上也看不住。最后总是要我们强行把钱塞进她兜里,这一番拉锯战才算告一段落。每次我们告辞,她都要为无法留我们吃饭而充满歉意的念叨半天。直到去年,姥姥还努力的坚持着她的礼数,虽然那时精神看上去已不如从前,但她还是尽最大努力试图给我们一个好的印象。

这些年每年看望姥姥,为了钱和东西推让的拉锯战都让我头疼,让我心酸。今年,拉锯战没了,我不必为此头疼了,然而那代替了客套的礼数的木然,让我心碎。我多希望姥姥能象前几年那样站起来,拽我们进屋,和我们说几句哪怕是情面上的客套话,因为这看似不重要的礼数,证明着姥姥那日渐苍老的身体里还有余存的生命的活力,生命的热度。然而此刻,姥姥生命里的活力和热度,正和她一向推重的礼数一起,渐渐地离她而去。

我们和姥姥告别。姥姥依旧是木然的表情,嘴里响着“唔”“唔”的声音,沉默地蹲坐在门边,两只手插在袖筒里,没有挽留,也没有再见,仿佛一切都和她无关。

我再一次仰起脸,深深吸一口气。今年的暖冬,使得阳光格外的温暖,天空格外的蔚蓝,村头路边柳树的枝条已经返青,变柔,草丛里有迎春已经钻出了嫩黄的花蕊。姥姥那矮小漆黑冰冷的房子,在这温暖和煦的阳光里静默着,姥姥那缩成一团的身躯,如同一个嵌在门框边的大大的圆点,黯淡,沉默。

(拿点旧字来骗分)



(1)——爆竹

在家过年,听到的话题总离不开鞭炮和宋池大集的爆炸。关于那次爆炸,人们说的细节略有出入,但我还是理出了大概。腊月二十七宋池村大集,有五辆卖鞭炮的车,并排挨在一起,吸引了不少人。有人在鞭炮车附近试放“二踢脚”,那“二踢脚”不往天上钻,一转身钻进了车上的鞭炮堆里,引起鞭炮爆炸,进而引起车油箱爆炸,五辆车全部炸毁,集上人多,伤亡很大,其中一个十来岁的小男孩被炸的只剩一小段身子,男孩的父亲眼睛炸瞎,母亲经受不住打击,精神失常。

虽然人人都为爆炸事件为小男孩一家而叹息,但,除夕夜的鞭炮声依旧此起彼伏。不过,我还是注意到一点变化,一向喜爱鞭炮的先生的二哥,只放了几挂鞭,没放那些大个头的爆竹。我来婆婆家过了十几个春节,二哥这还是第一次没动爆竹。而且,从四面八方的鞭炮声里分辨的出,这个春节,这个村里,放那些大个的爆竹的人少了很多。我知道,这是那次爆炸的影响,人们无法漠视那血淋淋的事实。几个家庭的悲剧,换来人们这一点点的警醒。

传统的春节,一向离不开烟花爆竹。而这里的人们,不但爱放,也爱做。离婆婆村子不远一个叫二阜的村子,家家都会做鞭炮。进了腊月门,家家忙着炒火药、卷鞭炮。这些年,为了增加鞭炮威力,人们纷纷把传统的火药换成了炸药,但做法还是传统的用大锅炒。炸药做的鞭炮响声更大,但,炸药的杀伤力也更大。每年回去过年,都能听到谁家的房子被炸药掀翻了屋顶,谁家的大人被烧黑了面庞。年年事故不断,但人们都抱着侥幸心里,乐此不疲。

妯娌里有在医院工作的,我向她求证是否如电视报纸上常报道的,有那么多被鞭炮炸伤的人,她告诉我这是真的,而且有时比新闻上报道的还惨。她说, 每当看到那些伤者,她都会想人们为什么对鞭炮这么着迷?可是,妯娌那十二岁的儿子,依旧对鞭炮一往情深,除夕前后这些天,他随身带着鞭炮和打火机,走到哪放到哪。她也常会笑着喊他“小心点”。

关于鞭炮,我的记忆里残留了许多童年的碎片:比如奶奶家村头草垛除夕夜的大火,钻进肥大的棉袄里的“二踢脚”烧着了衣服而在地上打滚的汉子,等等。这些碎片里,最清晰的是二力。

我不知道二力全名叫什么。他身材矮壮,去世前在村里甚至在三里五村都有些名气。这名气来自两方面,一是他自幼习武,据说十个八个小伙子近不了他的身;另一个更主要的原因,二力孝顺。仗着自己的身手,、二力爱管点闲事,但他从不乱欺负人。自己孝顺,他也看不惯那些不好好待父母的人。他这方面的故事很多,人们津津乐道的是这个:村里一户人家,婆媳打架,由动口进而升级为动手,当儿子的开始在一边看,看老婆和母亲动了手,他向着自己的媳妇,一把推倒了自己的母亲,而这一幕正好被二力看到,二力二话不说,一脚把那个男的踹翻在地,戳着他的脑门说“让我再听见你骂你妈,我还来打你。”那男人咽不下这口气,找村里告状,村干部了解了经过,颇偏袒二力“你别再打骂老人,我们保证他不会找你麻烦。”这个男人自知理亏,又确实怕二力,收敛了不少。二力因此落下了好名声,在村子里甚至三里五村,人们都敬着他让着他。就是这个颇有点天不怕地不怕的二力,一年的正月里放鞭炮时,被鞭炮夺了命去。后来每看到鞭炮,我常想到二力。再健壮的生命,也无法抵御炸药的杀伤力。

爆竹的起源,源自人们烧竹子“辟山臊恶鬼”。及至后来,火药做的鞭炮代替了竹子。随着人们神鬼意识的淡化,驱鬼的功能消失,爆竹的主要用途在于增加节日的气氛。除此之外,爆竹的作用就只有噪声污染、空气污染和伤人这三大项了。漫天回荡的爆竹声能增加节日欢乐的气氛,但是,这欢乐里每每夹杂着不幸和忧伤。比如那个小男孩一家,他们在计划着一个热闹幸福的春节,但,那声爆炸,炸碎了一个原本幸福的三口之家,这还不算为他们伤心的亲友。那五车鞭炮的主人们,他们也在盘算着把车上的鞭炮换成钞票,然后块块乐乐的过年吧,到头来不仅钱没赚到,他们的家庭也许就此陷入不幸的深渊,要知道,对一个农民家庭来说,车算得上是他们的大半个家当。

前些年,曾在大中城市禁放烟花爆竹,而最近却又逐渐开禁。爆竹,这一传统的节日所必不可少的精灵,必将继续陪伴在我们的节日里,也毕将继续考验着我们的耳朵和肺,继续扮演着制造不幸的角色。

                                                                                                                                                                                                                                                                                                                                                                    

(2)姥姥

车子靠着街道边慢慢地停下来。这条南北向的街道平坦而笔直,铺着细碎的用来保护路面的沙石,大概是因了过年的缘故,街道两旁收拾的干净利索,没有乡村街道旁常见的草垛或土堆,看上去异常的敞亮。遍地鞭炮的纸屑,随处可见的大红的春联,很容易把人溶化进节日的喜庆气氛里。

街道的中部,路西一条小巷中,有一座雕梁画栋的门楼,是大舅家五弟的家。这是一个高大的院落,青条石院墙,彩砖大门,三间正房,屋顶是仿琉璃的,东西两侧厢房,院子南边、街门的西侧,还有两间南屋。

姥姥的家,就在这浮华的门楼的前面,一座矮矮的砖坯房子,里外的墙面都没抹白灰,砖缝里黄泥龇牙咧嘴的突在外面。房子很矮,个子稍微高一点的人头能碰着屋顶;屋子不大,南面临街开了个小窗,窗下一铺土坑,占去了大部分空间,一进门的墙角砌着一个小的土台子,紧挨着土台子,是一个生铁的炉子,除此之外,剩下的空间,能容几个人比肩而立。

我们下了车,一眼就看见姥姥,一身分不清是蓝色还是黑色的衣裤,抄着手,蹲坐在门前的太阳地里。那个曾经挺拔健朗的身躯,此刻缩成了一个静止的黯淡的点。

我们大家互相对视了一眼,向姥姥走过去。

往年的这个时候,姥姥应该扶着一个凳子做拐杖,一边在门口慢慢地挪着,一边不时地向大路上张望。她知道每年的这一天,是她的“家”里最热闹的时候。看到我们,她会慢慢的迎着向这边挪。姥姥的腰无法直立,行走非常不便,她只有用那吃力的挪动来表达她的欢迎和喜悦。

然而今年,直到我们走近,她依旧一动不动坐着,如同一尊石头雕塑。姥姥的双手插在衣袖里,头微低着,眼睛似闭非闭。我们十几个人到了她面前,她依旧毫无感觉,没有任何的反应。我们七嘴八舌的喊着“姥姥”。一个我们叫做大嫂子的,从后面挤上来,伸手使劲的摇着姥姥的肩,把嘴贴在姥姥耳朵边,喊着:娘,俺大姑家的外甥们来看你。姥姥睁开眼,仰起头,吃力而又有些茫然转动着。我们围上去,十几个脑袋挤在姥姥的头顶上。姥姥的嘴里发出分不清是“唔”还是“哦”的声音,显然她没搞清楚眼前是谁。大嫂让我们散开些,由她一个个的介绍:这是俺大姑家的大外甥,这是大外甥媳妇,这是老二,这是….。姥姥听懂了,她抓着门框,想站起来,被众人止住了。姥姥伸出手,在半空里抓挠着,她想和大家握手。一双手伸过去,姥姥抓着,使劲地摇了几下;又一双手伸过去,手凑到她的跟前她才看到,赶紧腾出一只手来接住这刚伸过去的手。就这样,我们依次和姥姥握着手,说着安慰她的话。姥姥没有一句话,嘴里重复着一个字“唔,唔”。我走到姥姥跟前,姥姥使劲地攥着我的手,摇晃着,重复着那个“唔”字。手被姥姥攥住的瞬间,我感到手背有些轻微的刺疼。呈现在我眼前的是怎样一双手啊!看不到一丝的肉,干裂漆黑的皮肤,象揉得皱皱巴巴的纸,裹着干细的骨头,血管如同蚯蚓,弯弯曲曲地爬满手背;皮肤实在太黑了,需要细看,才看得清手背上那一片细小的皲裂的口子;我看不到她的手心,仅凭从我手上传来的那硬锉般的感觉,我也能猜到她手掌上裂口沟壑纵横的样子。我把手从姥姥粗硬的手掌里抽出来,手背上刺疼的感觉久久没有散去。我实在无法想象,眼前这双干枯的如同爪子般的手,也曾经如此刻我的手这般柔软过,细腻过。

问候过之后,我们把礼物放到姥姥眼前,让她一一过目。姥姥用手在一个个袋子上摸着,嘴里依旧“唔”“唔”着,脸上没有表情,看不出是木然还是喜悦。我们依次把钱递过去,姥姥用右手接过钱,再使劲把钱按进左手里,紧紧的攥着,嘴里依旧是“唔”“唔”的声音,眼珠在眼眶里茫然的转动,脸上依旧是一片木然。

姥姥的家还是老样子:门边的土台上铺一块塑料布,上面一把菜刀,一个小碟,几块咸菜,一个没洗的空碗,碗壁上有干了的玉米粥渣子;窗下炕上,还是那床脏的看不出花色的薄被,炕西头,一口有着班驳的红漆的箱子上,依旧凌乱地堆着些破布似的衣物;门边的炉子,依旧只有些微的温热。外面太阳很好,屋子里比外面还冷。去年来时,姥姥还会为我的打量感到不安,今年,那朴实的不安没有了,那笨拙的连她自己也无法说服的解释也没有了。

我抬起头,深深吸口气。触目可见的春联和鞭炮的纸屑,使得节日的气氛格外的浓。然而,我心里找不到丝毫喜悦的感觉。

姥姥是婆婆的继母,我不知道她的姓名,不清楚她确切的年龄,不清楚她的经历,只知道她离过一次婚,带着一个女儿改嫁给姥爷。第一次见姥姥是十四五年前。那时的姥姥七十出头,高高的个子,身材挺拔,说起话来连说带笑加比划,走起路来脚下生风,衣服不论新旧,都干净合体。姥爷已瘫痪在床,大小事由姥姥做主,姥姥极重礼数,我们带去的东西,她坚决不肯留下,实在推让不过,也一定拿些自家的东西回赠,决不肯让我们空着手走出她的家门。去姥姥家拜年,是必须留下吃饭的,而吃饭的规矩又极多,男女不同席,菜不上齐了不动筷子,男客在屋里吃饭,女客在院子吃饭。因了她这些琐碎的礼数,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不愿去姥姥家拜年。

再一次见姥姥是四五年前,姥爷已经去世,大舅家的老五结婚占了姥姥的老屋,在村里的调解下,已经失去劳动能力的大舅由大舅的另外四个儿子赡养,姥姥由大舅家的老五赡养。调解的理由是很充分的:一是在五个孙子里,姥姥从小最疼老五,一是姥姥的老房子给了老五,自然该老五负责姥姥的赡养。刚开始的一段日子,姥姥住在老五的南屋,在南屋睡觉,吃饭到正房和孙子一家一块吃。日子一久,老五媳妇的脸色一天天难看起来,摔盆磕碗,弄的锅碗瓢盆震天响。一年冬天雪大路滑,姥姥早起往外端尿盆,摔了一跤,便盆里的粪便洒了一院子,这下,老五媳妇说什么也不答应姥姥再和他们住一起了。老五在家门口垒了这个窝,把姥姥搬了进去。那次摔跤,姥姥摔断了腰,医药费没着落,没去医院, 伤处自然愈合后,姥姥的腰再也直不起来了,上半身和地面永远成了平行状态。

那时姥姥走路吃力,但精神尚好,过年我们去看她,她总要腾出一只手来,使劲的把我们往她的家里拽,全然没意识到她“家”里的气味让我们有窒息的感觉,给她东西,她会客气的推辞一番后再收下,给她钱,则坚决不要:老了,不会花钱,钱装身上也看不住。最后总是要我们强行把钱塞进她兜里,这一番拉锯战才算告一段落。每次我们告辞,她都要为无法留我们吃饭而充满歉意的念叨半天。直到去年,姥姥还努力的坚持着她的礼数,虽然那时精神看上去已不如从前,但她还是尽最大努力试图给我们一个好的印象。

这些年每年看望姥姥,为了钱和东西推让的拉锯战都让我头疼,让我心酸。今年,拉锯战没了,我不必为此头疼了,然而那代替了客套的礼数的木然,让我心碎。我多希望姥姥能象前几年那样站起来,拽我们进屋,和我们说几句哪怕是情面上的客套话,因为这看似不重要的礼数,证明着姥姥那日渐苍老的身体里还有余存的生命的活力,生命的热度。然而此刻,姥姥生命里的活力和热度,正和她一向推重的礼数一起,渐渐地离她而去。

我们和姥姥告别。姥姥依旧是木然的表情,嘴里响着“唔”“唔”的声音,沉默地蹲坐在门边,两只手插在袖筒里,没有挽留,也没有再见,仿佛一切都和她无关。

我再一次仰起脸,深深吸一口气。今年的暖冬,使得阳光格外的温暖,天空格外的蔚蓝,村头路边柳树的枝条已经返青,变柔,草丛里有迎春已经钻出了嫩黄的花蕊。姥姥那矮小漆黑冰冷的房子,在这温暖和煦的阳光里静默着,姥姥那缩成一团的身躯,如同一个嵌在门框边的大大的圆点,黯淡,沉默。

(拿点旧字来骗分)

旧字没有关系,就想确定下是楼主自己的原创么?

wt03 发表于 2012-2-10 19:41
旧字没有关系,就想确定下是楼主自己的原创么?


回版主,是我的原创。
至于确定,不知版主想如何确定?
物证:我的大部分散文都收在我的一个博客里,版主想看,可以短信联系我,我给你地址,另外还需约定你进博客的时间,因为我的博客上了锁,不让别人进去看的,只做文集用。
{:soso_e113:}

wt03 发表于 2012-2-10 19:41
旧字没有关系,就想确定下是楼主自己的原创么?


回版主,是我的原创。
至于确定,不知版主想如何确定?
物证:我的大部分散文都收在我的一个博客里,版主想看,可以短信联系我,我给你地址,另外还需约定你进博客的时间,因为我的博客上了锁,不让别人进去看的,只做文集用。
{:soso_e113:}
无相 发表于 2012-2-10 20:43
回版主,是我的原创。
至于确定,不知版主想如何确定?
物证:我的大部分散文都收在我的一个博客里, ...
因为我在网上搜到了这两篇,所以才问下,只要作者自己确认下就可以。你知道现在都是文责自负的嘛。

楼主的文笔不错,又具女性的细心和善意,非常希望以后能经常欣赏到你的佳作!
文笔极佳
第二篇真好
文风古朴啊   真不错 尤其是第二篇  雕琢一番  有点像鲁迅先生的遗风了
文笔不错,顶一下
把真情实感写出来了。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所以打动人吧。
很精彩。。希望继续。。。
本贴获评茶馆当月最佳主题,祝贺并感谢楼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