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逝的春节习俗---儿时的童年的回忆(寒假征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4:01:37


                消逝的春节习俗---儿时的春节回忆(一)(寒假征文)
                                ---农村节日习俗的变化
     作为一个奔四的70后中年人来说,自上世纪70年代改革开放至今,经历了国家经济及生活的重大变化。其中包括身边农村百姓生活习俗的巨大改变。无可否认,改革开放所带来的现代化使百姓生活确实改善很多,但也使一些原有的生活风俗减弱、淡化或消失,其中儿时一些旧有的风俗,只能在脑海中回忆了。下面我简要回忆一下以前山东老家的春节风俗,我的老家在山东东部的胶东半岛某地区,由于接近所谓孔孟之乡,老风俗还是很多的。
     作为一名70后,记忆最深的当属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农村春节风俗。那时中国文革刚刚结束,一些老传统也得到恢复,关键是许多农村老人还健在,很多老人都是清朝末期出生的,一些今天人看起来的很古怪的规矩也很多,老家农村春节不像城市,过的相当隆重,尤其是在七八十年代。下面我给大家简要介绍一下。
准备阶段:春节在当时,不是过那一两天,而是从小年开始,直至正月16结束,有时甚至延至正月25,农村所谓龙凤日。一般年前首先要赶大集,赶大集一般都是在附近城镇或大的自然村进行,赶集时间一般都是所谓逢6或9等吉利日子,赶集时一般都是采办年货,例如猪头或者猪脚什么的,用于做一些贡品(实质是祭品,老家的叫法),这时是孩子们最开心时刻,可以跟着大人们一起去赶集,倘若学习好或者期末考试成绩理想,大人们一般会有奖励,买一些例如大糖(这也是老家叫法,这东西像麦芽糖,外面裹着一层芝麻)、糖葫芦等一些小孩子喜欢的食品,要是男孩的话,更喜欢大人给一些例如鞭炮等奖励,大多数男孩子都喜欢放鞭炮,尤其是跑到玩伴家门后偷偷点一个鞭炮就跑,或者有些更喜欢玩的小孩子,比如本人,将铁丝与自行车链锁制成所谓火柴枪玩,将鞭炮火药塞进火柴枪内,打得啪啪响,引起不少其他小孩子羡慕的目光。年货采办回家后,从过小年开始,家家进行所谓的扫灰活动(实质上就是大扫除),将家中犄角旮旯扫得干干净净,家庭主妇这时会自制一些窗花,也就是贴在窗上的红纸,剪成各种图案。当然,一些桃木枝是必不可少的,制成所谓的辟邪之物,挂在大门及居室床边等等。从小年开始到大年三十之前,这些都必须完成。期间家庭主妇最难的也是最累的,还要做一些春节必备的食物,比如要带凸起字的大锅馒头,至少要蒸上几锅,每个馒头凸起上必须塞上枣泥。水饼、各种带图案的鱼状馒头等也得备齐,春节期间是不允许做新馒头的。还有,除夕夜之前,必须准备好一个大团圆饼,也是一种面食,上面镶嵌各种动物图案及形状,有些动物嘴里还塞着硬币。猪蹄及公鸡也是必不可少年货,二者要制成皮冻一类食品,老家土话就叫冻,春节期间是招待客人必不可少的一道菜。大年三十之前,这些必须得完成。到了大年三十那天,主要两件事,上午主要贴门对(也就是对联)及福字。下午就更忙了,主要是准备祭品,贴上家谱,挂上财神与灶王爷的画像,而且要分开摆祭品。祭品一般是苹果或其他水果、圣饭(粟米做的)及年糕类等等,而且要点上香,香火在初六前不能灭。家谱前还要摆好先祖及故去人的牌位,然后就必须上坟领先祖回家过年。上坟必须在日落前进行,这时候,家家都要在故去的亲人坟前放鞭炮、磕头及烧纸,以便惊醒亲人灵魂,并领回家一起过年。
过年,过年从上完坟开始,正式进行。老家过年与城市不同,上半夜十二点之前不允许拜年。先是除夕饺子,然后是家家放一会鞭炮。一般八九点就开始入睡。过年一般从下半夜开始,鞭炮声异常疯狂,2点左右,天开始还很黑时拜年,有狗的人家必须拴好狗链。这时,起床第一件事是给父母及身边长辈拜年,拜年不仅仅是问好就行,当时是必须磕头的,家家尤其是村中年龄较大辈分较高的人,都必须准备好垫子,接受别人拜年。拜年是低辈分向高辈分人磕头问好。这就带来一个问题,有些人年龄很大辈分却较低,遇到年龄很小辈分却很大的小孩怎么办?一般年龄相近的人辈分低须向高辈分磕头拜年,倘若年龄大可以不必向年龄小的长辈磕头,但鞠躬还是必须的。未出5服的要严格按辈分拜年。还好,我家辈分较大,避免一些今天看起来所谓尴尬事。拜年时,也要分男女,夫妻俩不能一起拜年,必须是兄弟之间一起拜年,妯娌之间一起出去拜年,规矩复杂得很,呵呵!拜完年然后就是期盼的饺子了,俗话说,好吃不过饺子,舒服莫过倒着。80年代物质丰富之前,年夜饺子一直是孩子们抹不去的期望。老家年夜饺子不像普通饺子,饺子里除了放馅外,一般要包进其他一些东西,比如枣、年糕,最主要还要放进硬币,凡是吃出硬币越多,据说福气越大。(未完待续)


                消逝的春节习俗---儿时的春节回忆(一)(寒假征文)
                                ---农村节日习俗的变化
     作为一个奔四的70后中年人来说,自上世纪70年代改革开放至今,经历了国家经济及生活的重大变化。其中包括身边农村百姓生活习俗的巨大改变。无可否认,改革开放所带来的现代化使百姓生活确实改善很多,但也使一些原有的生活风俗减弱、淡化或消失,其中儿时一些旧有的风俗,只能在脑海中回忆了。下面我简要回忆一下以前山东老家的春节风俗,我的老家在山东东部的胶东半岛某地区,由于接近所谓孔孟之乡,老风俗还是很多的。
     作为一名70后,记忆最深的当属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农村春节风俗。那时中国文革刚刚结束,一些老传统也得到恢复,关键是许多农村老人还健在,很多老人都是清朝末期出生的,一些今天人看起来的很古怪的规矩也很多,老家农村春节不像城市,过的相当隆重,尤其是在七八十年代。下面我给大家简要介绍一下。
准备阶段:春节在当时,不是过那一两天,而是从小年开始,直至正月16结束,有时甚至延至正月25,农村所谓龙凤日。一般年前首先要赶大集,赶大集一般都是在附近城镇或大的自然村进行,赶集时间一般都是所谓逢6或9等吉利日子,赶集时一般都是采办年货,例如猪头或者猪脚什么的,用于做一些贡品(实质是祭品,老家的叫法),这时是孩子们最开心时刻,可以跟着大人们一起去赶集,倘若学习好或者期末考试成绩理想,大人们一般会有奖励,买一些例如大糖(这也是老家叫法,这东西像麦芽糖,外面裹着一层芝麻)、糖葫芦等一些小孩子喜欢的食品,要是男孩的话,更喜欢大人给一些例如鞭炮等奖励,大多数男孩子都喜欢放鞭炮,尤其是跑到玩伴家门后偷偷点一个鞭炮就跑,或者有些更喜欢玩的小孩子,比如本人,将铁丝与自行车链锁制成所谓火柴枪玩,将鞭炮火药塞进火柴枪内,打得啪啪响,引起不少其他小孩子羡慕的目光。年货采办回家后,从过小年开始,家家进行所谓的扫灰活动(实质上就是大扫除),将家中犄角旮旯扫得干干净净,家庭主妇这时会自制一些窗花,也就是贴在窗上的红纸,剪成各种图案。当然,一些桃木枝是必不可少的,制成所谓的辟邪之物,挂在大门及居室床边等等。从小年开始到大年三十之前,这些都必须完成。期间家庭主妇最难的也是最累的,还要做一些春节必备的食物,比如要带凸起字的大锅馒头,至少要蒸上几锅,每个馒头凸起上必须塞上枣泥。水饼、各种带图案的鱼状馒头等也得备齐,春节期间是不允许做新馒头的。还有,除夕夜之前,必须准备好一个大团圆饼,也是一种面食,上面镶嵌各种动物图案及形状,有些动物嘴里还塞着硬币。猪蹄及公鸡也是必不可少年货,二者要制成皮冻一类食品,老家土话就叫冻,春节期间是招待客人必不可少的一道菜。大年三十之前,这些必须得完成。到了大年三十那天,主要两件事,上午主要贴门对(也就是对联)及福字。下午就更忙了,主要是准备祭品,贴上家谱,挂上财神与灶王爷的画像,而且要分开摆祭品。祭品一般是苹果或其他水果、圣饭(粟米做的)及年糕类等等,而且要点上香,香火在初六前不能灭。家谱前还要摆好先祖及故去人的牌位,然后就必须上坟领先祖回家过年。上坟必须在日落前进行,这时候,家家都要在故去的亲人坟前放鞭炮、磕头及烧纸,以便惊醒亲人灵魂,并领回家一起过年。
过年,过年从上完坟开始,正式进行。老家过年与城市不同,上半夜十二点之前不允许拜年。先是除夕饺子,然后是家家放一会鞭炮。一般八九点就开始入睡。过年一般从下半夜开始,鞭炮声异常疯狂,2点左右,天开始还很黑时拜年,有狗的人家必须拴好狗链。这时,起床第一件事是给父母及身边长辈拜年,拜年不仅仅是问好就行,当时是必须磕头的,家家尤其是村中年龄较大辈分较高的人,都必须准备好垫子,接受别人拜年。拜年是低辈分向高辈分人磕头问好。这就带来一个问题,有些人年龄很大辈分却较低,遇到年龄很小辈分却很大的小孩怎么办?一般年龄相近的人辈分低须向高辈分磕头拜年,倘若年龄大可以不必向年龄小的长辈磕头,但鞠躬还是必须的。未出5服的要严格按辈分拜年。还好,我家辈分较大,避免一些今天看起来所谓尴尬事。拜年时,也要分男女,夫妻俩不能一起拜年,必须是兄弟之间一起拜年,妯娌之间一起出去拜年,规矩复杂得很,呵呵!拜完年然后就是期盼的饺子了,俗话说,好吃不过饺子,舒服莫过倒着。80年代物质丰富之前,年夜饺子一直是孩子们抹不去的期望。老家年夜饺子不像普通饺子,饺子里除了放馅外,一般要包进其他一些东西,比如枣、年糕,最主要还要放进硬币,凡是吃出硬币越多,据说福气越大。(未完待续)


                                          消逝的春节习俗---儿时的春节回忆(二)
                                                  -------  走亲访友
  前传:初一闹新娘。老家春节走亲戚从正月初二开始,初一过大年当地有一个有趣的习俗:闹新娘。所谓新娘,是结婚不到一年的新娘,只要没怀孕,没生孩子,都可以闹。新娘初一必须重穿一次新娘装。有些新娘虽然结婚都大半年,也不例外,闹新娘一般都是年轻人,一般都准备锅底灰与凉水,让新娘做节目(唱歌跳舞),假如新娘拒绝,那就锅底灰抹脸上。胶东闹新娘是很凶的,甚至不亚于闹洞房。
走亲访友从初二开始,一直延续到元宵节之前,除了初七之外,都是访亲吉日。当然走亲戚也有一定说法,比如初二走舅舅家,初三走老丈子。其他时间可以自由支配。初三走老丈子(回娘家)是全国普遍的习俗,女儿回娘家时,娘家必须留一些初一的水饺给女儿吃,有意思的是,吃水饺时候女婿不在现场,初一饺子要回避女婿的。(未完待续)


                                          消逝的春节习俗---儿时的春节回忆(二)
                                                  -------  走亲访友
  前传:初一闹新娘。老家春节走亲戚从正月初二开始,初一过大年当地有一个有趣的习俗:闹新娘。所谓新娘,是结婚不到一年的新娘,只要没怀孕,没生孩子,都可以闹。新娘初一必须重穿一次新娘装。有些新娘虽然结婚都大半年,也不例外,闹新娘一般都是年轻人,一般都准备锅底灰与凉水,让新娘做节目(唱歌跳舞),假如新娘拒绝,那就锅底灰抹脸上。胶东闹新娘是很凶的,甚至不亚于闹洞房。
走亲访友从初二开始,一直延续到元宵节之前,除了初七之外,都是访亲吉日。当然走亲戚也有一定说法,比如初二走舅舅家,初三走老丈子。其他时间可以自由支配。初三走老丈子(回娘家)是全国普遍的习俗,女儿回娘家时,娘家必须留一些初一的水饺给女儿吃,有意思的是,吃水饺时候女婿不在现场,初一饺子要回避女婿的。(未完待续)


                                 消逝的春节习俗---儿时的春节回忆(三)
                                             -----孩童的快乐时光

                                 消逝的春节习俗---儿时的春节回忆(三)
                                             -----孩童的快乐时光


                                                  消逝的春节习俗---儿时的春节回忆(四)
                                                   -----思考与评述

                                                  消逝的春节习俗---儿时的春节回忆(四)
                                                   -----思考与评述
文章没写完,码字不易,请大家及版主体谅,我会逐渐更新
皇叔不容易啊!
楼主,你们那里还延续这很多风俗习惯呢
像我们那个地方,很多习惯都没有了
像很多的习惯,都不太做了,有些麻烦
皇叔满赛 发表于 2013-2-2 00:03
消逝的春节习俗---儿时的春节回忆(二)
                    ...
这是初二回娘家的
有没有汉族但是不过春节的?李敖上高中的时候就拒绝过春节,家里人吃饺子,他自己在一边吃炒饭。
咱们论坛就没有这样的新人类吗?有的给我发个消息,交个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