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雪鹰号直升机坠落南极 动力故障可能性很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2:06:25
中广网北京12月9日消息(记者周文超陈亮费磊实习记者管颖华)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北京时间今天凌晨,我国第28次南极科学考察队配置的“雪鹰”号直升机在南极执行考察任务时失事,机上两名机组人员安全脱险。排除天气因素,机械故障的可能性不小。

南极,有“白色荒漠”之称,年平均气温零下25度,是世界上风力最强和最多风的地区。参加过20多次南极考察任务的这架重型直升机,为何坠落?事故调查,进展如何?

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主任曲探宙在接受中国之声记者专访时表示,已经启动相关应急机制,要求考察队暂停各项作业活动,视现场条件设法进行事故调查取证和失事直升机残骸搜集工作。目前调查的难点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曲探宙:第一个我们现在无法派出技术人员和专家组到现场进行调查取证。只能根据机组人员情况介绍和考察队下一步组成的事故调查组现场调查取证,来最后判定事故的原因和性质。因为南极这个地方气候比较恶劣。队上救助救援的设施也并不齐全。所以对现场的调查取证,直升机残骸的运回啊,有一定的困难。

直升机坠毁原因——机械故障可能性不小

南极洲是是世界上最高的大陆,也是全球最冷的地方,内陆高原平均气温达到了零下56度左右,极端最低气温曾接近零下90度。曲探宙说,天气因素是不是导致直升机坠毁的原因,还需要进一步调查。

曲探宙:现在是南极地区的夏季。相对于冬季来讲呢,它的气候条件要稍微好一点。但是那个地方下降风,雾天还是经常出现的。所以这些呢都对飞行特别是直升机的飞行呢,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现在直升机在作业的过程当中呢,整体情况是什么样子的。我们还在等待考察队进一步的报告。

有着多年飞行经验的空军指挥学院教官徐勇凌表示机械故障的可能性不小。

徐勇凌:不排除发动机的机械性能出现一些故障,因为他说的迫降,必然就是动力系统可能出现了问题。从报道上讲说是操控出现问题,实际上直升机没有操控系统,于直升机而言,动力系统就是操控系统。我想可能是动力系统出了一定的问题。

当前首要任务是,找到直升机的黑匣子。在军事专家陈洪教授看来,由于直升机是在海冰上坠落,寻找黑匣子并不困难。

陈洪:这一次直升机的事故它坠落是海冰上,这个海冰就在南极附近,所以这个位置点是比较清晰的,透过这次海冰相对的比较容易的可以找到这个直升机的黑匣子,一旦这个黑匣子找到之后,就会把所有机械上的事故,机械上的哪些东西不灵敏了,或者飞行员操纵上的一些问题就可以从黑匣子当中解读出来。

“雪鹰”号损毁与两年前直升机坠江没有可比性

“雪鹰”号直升机的坠毁,让人很容易想到:两年前和科考相关的直升机坠毁事件:2009年4月12日,“雪龙号”在上海外高桥码头停靠时,当时租用的哈飞“直九”直升机起飞1分多钟后失事坠入江中,这两次直升机坠毁,有没有一些联系?

虽然都是和雪龙船有关系,但是两次直升机的坠毁,没有可比性。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主任曲探宙给出了明确的回答。

曲探宙:那次直升机是执行完了考察任务回国以后,准备转场飞回它的托管单位的时候,在咱们长江里面,雪龙船上,起飞以后突然发现坠降。现在初步的原因判定,当时是超载。所以造成直升机从雪龙船起来以后呢,它有一个将近九米的落差在水面。所以出现了尾翼接触水面造成的坠落。 http://news.ifeng.com/mil/2/detail_2011_12/09/11223243_0.shtml中广网北京12月9日消息(记者周文超陈亮费磊实习记者管颖华)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北京时间今天凌晨,我国第28次南极科学考察队配置的“雪鹰”号直升机在南极执行考察任务时失事,机上两名机组人员安全脱险。排除天气因素,机械故障的可能性不小。

南极,有“白色荒漠”之称,年平均气温零下25度,是世界上风力最强和最多风的地区。参加过20多次南极考察任务的这架重型直升机,为何坠落?事故调查,进展如何?

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主任曲探宙在接受中国之声记者专访时表示,已经启动相关应急机制,要求考察队暂停各项作业活动,视现场条件设法进行事故调查取证和失事直升机残骸搜集工作。目前调查的难点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曲探宙:第一个我们现在无法派出技术人员和专家组到现场进行调查取证。只能根据机组人员情况介绍和考察队下一步组成的事故调查组现场调查取证,来最后判定事故的原因和性质。因为南极这个地方气候比较恶劣。队上救助救援的设施也并不齐全。所以对现场的调查取证,直升机残骸的运回啊,有一定的困难。

直升机坠毁原因——机械故障可能性不小

南极洲是是世界上最高的大陆,也是全球最冷的地方,内陆高原平均气温达到了零下56度左右,极端最低气温曾接近零下90度。曲探宙说,天气因素是不是导致直升机坠毁的原因,还需要进一步调查。

曲探宙:现在是南极地区的夏季。相对于冬季来讲呢,它的气候条件要稍微好一点。但是那个地方下降风,雾天还是经常出现的。所以这些呢都对飞行特别是直升机的飞行呢,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现在直升机在作业的过程当中呢,整体情况是什么样子的。我们还在等待考察队进一步的报告。

有着多年飞行经验的空军指挥学院教官徐勇凌表示机械故障的可能性不小。

徐勇凌:不排除发动机的机械性能出现一些故障,因为他说的迫降,必然就是动力系统可能出现了问题。从报道上讲说是操控出现问题,实际上直升机没有操控系统,于直升机而言,动力系统就是操控系统。我想可能是动力系统出了一定的问题。

当前首要任务是,找到直升机的黑匣子。在军事专家陈洪教授看来,由于直升机是在海冰上坠落,寻找黑匣子并不困难。

陈洪:这一次直升机的事故它坠落是海冰上,这个海冰就在南极附近,所以这个位置点是比较清晰的,透过这次海冰相对的比较容易的可以找到这个直升机的黑匣子,一旦这个黑匣子找到之后,就会把所有机械上的事故,机械上的哪些东西不灵敏了,或者飞行员操纵上的一些问题就可以从黑匣子当中解读出来。

“雪鹰”号损毁与两年前直升机坠江没有可比性

“雪鹰”号直升机的坠毁,让人很容易想到:两年前和科考相关的直升机坠毁事件:2009年4月12日,“雪龙号”在上海外高桥码头停靠时,当时租用的哈飞“直九”直升机起飞1分多钟后失事坠入江中,这两次直升机坠毁,有没有一些联系?

虽然都是和雪龙船有关系,但是两次直升机的坠毁,没有可比性。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主任曲探宙给出了明确的回答。

曲探宙:那次直升机是执行完了考察任务回国以后,准备转场飞回它的托管单位的时候,在咱们长江里面,雪龙船上,起飞以后突然发现坠降。现在初步的原因判定,当时是超载。所以造成直升机从雪龙船起来以后呢,它有一个将近九米的落差在水面。所以出现了尾翼接触水面造成的坠落。 http://news.ifeng.com/mil/2/detail_2011_12/09/11223243_0.shtml
不管怎样,人保住了就是不幸中的万幸。
只要科考人员能平安无事就好了。
坠落、迫降、失事,这里面差距好象不小。飞飞是没事,机机呢?伤到什么程度了。
兰色之伤 发表于 2011-12-10 11:55
坠落、迫降、失事,这里面差距好象不小。飞飞是没事,机机呢?伤到什么程度了。
不是说掉海里了吗~??难道还有的打捞~??
meigi 发表于 2011-12-10 12:06
不是说掉海里了吗~??难道还有的打捞~??
海冰,不是海里。
螺旋桨打到冰面损毁。在切断油路、关闭总电源后,马德池和王秦东迅速撤离,朝“雪龙”号科考船的方向走去。大约40分钟后,他们遇到了驾驶雪地摩托车前来搜寻的科考队员。

看样子还有修复的可能
从报道上讲说是操控出现问题,实际上直升机没有操控系统,于直升机而言,动力系统就是操控系统。我想可能是动力系统出了一定的问题。

这话也太雷人了吧?又是无良记者瞎写的?
不知道人员情况?!
2011-12-10 13:07 上传



据新华社电  我国第28次南极考察队配置的卡-32型直升机北京时间9日凌晨在南极之行考察任务时失事坠落。据介绍,这架被命名为“雪鹰”的直升机是在执行“雪龙”船至中山站物资吊挂运输作业空载返回途中,在东南极拉斯曼丘陵地区中山站附近的海冰区上空突然失控并坠落的。机上两名飞行员安全脱险,并于事发后及时被考察队派出的雪地摩托车接回“雪龙”船。
  
  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主任曲探宙表示,自2009年正式列装我国南极考察队以来,“雪鹰”号已经是第三次随队执行南极考察任务了。该机购置价格为850万美元,此次执行南极考察任务,中国极地研究中心还为飞机购买了由中国太平洋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承保的8000万元意外损害保险。经初步检查,驾驶失事飞机的机长马德池安然无恙,副驾驶王秦东有轻度擦伤。
  
  “中山站距离‘雪龙’船目前停泊的距离大概还有16公里,为了尽快完成南极内陆考察队的集结工作,考察队近日来利用直升机进行物资调运。”曲探宙说,“本次事故肯定会对考察队的科考任务带来一定影响。”
  
  “南极地区环境特殊,不像在国内一样可以派出专家组进行调查取证和损失判定。”曲探宙说,“飞机自重较重,无论是现场拆解、整体吊装还是冰上雪橇运输都会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考察队正在多方寻求帮助,力求采取妥善措施尽量挽救机体,降低事故造成的损失以及对南极环境造成的影响。”
  
  据了解,“雪鹰”坠落后,国家海洋局已经要求考察队暂停各项作业活动,全力做好搜救和事故调查取证。
  
  据介绍,此次失事的“雪鹰”号是俄罗斯卡莫夫直升机公司设计制造的卡-32A11BC型直升机,可以在各种恶劣条件下飞行。目前在南极地区执行科考作业的印度、韩国等多个国家南极考察队都在使用这种直升机。
http://news.rednet.cn/c/2011/12/10/245790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