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做一个自我实现者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22:54:36
http://wapbaike.baidu.com/view/4 ... j=www_normal_1_0_10

自我实现

自我实现:是指人都需要发挥自己的潜力,表现自己的才能;只有当人的潜力充分发挥并表现出来时,人们才会感到最大的满足。

详细阐述

    人本主义的心理学大师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在1940年代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中,他将研究焦点放在心理健康的个体上,特别是那些所谓「自我实现」(Self-actualized)的人身上,尝试归纳出那些对生命感到满意、能发挥潜能又具有创造力的人的共通点。马斯洛发现,这些人之所以较不易受到焦虑与恐惧影响,是因为他们对自己及他人都能抱着喜欢及接纳的态度。他们虽然也有缺点,但因为能够接受自己的缺点,所以他们较一般人更真诚、更不防卫,也对自己更满意。人本主义的心理学家及教育家相信每个人天生均具有自我实现的倾向,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级理论,当一个人较低层次的需求(如安全感)获得基本满足之後,他便会转而尝试满足更高层次的需求(如自我实现),他对生命的满意度也随之提高,但是当这样的倾向受到阻碍,特别是孩童时期父母冷酷或拒绝的态度,便会影响到这个人的自我概念的健康发展和他对现实世界的觉察,这个人开始自我防卫,甚至从真实的感受中抽离出来时,更难成为自我实现的人。

    另一位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罗杰斯认为,所谓自己,就是一个人的过去所有的生命体验的总和。假如,这些生命体验我们是被动参与的,或者说是别人的意志的结果,那么我们会感觉,我们没有在做自己。相反,假若这些生命体验我们是主动参与的,是我们自己选择的结果,那么不管生命体验是快乐或忧伤,我们都会感觉是在做自己。

中国观点

    中国先哲的目的是在实践中实现自己的道德人性,从中得到真正的精神享受,即所谓的“心中乐地”。这种实现完全是现世主义的,它主张在现世人生中实现最高理想,并不需要彼岸的永恒和幸福。因为永恒和幸福本来就在你的心中,随时可以实现和受用。中国人把“立德、立功、立言”定为人生三不朽,正体现了中国文化在价值取向上的现世特征。

    然而,也同样由于这种现世的自我实现导致了中国人的功利主义、家族主义和个人主义。同追求永恒的精神境界正好形成明显的反差。这说明,任何事物都是把“双刃剑”。这种着眼现世的自我实现既解释了中国人易于满足,长期安于小农生活的弊病,也成就了中华民族勤劳忍耐的美德。

人格特征

    “我”是独立的心理存在,思想、情感的存在。表现为自我完整的“文章”,一些人类共同书写的密码。认识到自己“我”的存在,如同认识另一个人,并对“我”的思想情感进行真善美的取舍。保持镜中之我,超脱、淡定、不净不姤,不生不灭,科学理性的幸福认识。

自我实现的人格特征:

1. 了解并认识现实,持有较为实际的人生观。

2. 悦纳自己、别人以及周围的世界。

3. 在情绪与思想表达上较自然。

4. 有较广阔的视野,就事论事,较少考虑个人利益。

5. 能享受自己的私人生活。

6. 有独立自主的性格。

7. 对平凡事物不觉厌烦,对日常生活永感新鲜。

8. 在生命中曾有过引起心灵震动的高峰经验。

9. 爱人类并认同自己为全人类之一员。

10. 有至深的知交,有亲密的家人。

11. 具民主风范,尊重别人的意见。

12. 有伦理观念,能区别手段与目的。绝不为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

13. 带有哲理气质,有幽默感。

14. 有创见,不墨守成规。

15. 对世俗不轻易苟同。

16. 对生活环境有时时改进的意愿与能力。

实现途径

对希望自己的人生能臻于自我实现的人,马斯洛有以下建议:

把自己的感情出口放宽,莫使心胸像个瓶颈。

在任何情境中,都尝试从积极乐观的角度看问题,从长远的利害做决定。

对生活环境中的一切,多欣赏、少抱怨;有不如意之处,设法改善;坐而空谈,不如起而实行。

设定积极而有可行性的生活目标,然後全力以赴求其实现;但不能期望未来的结果一定不会失败。

对是非之争辩,只要自己认清真理正义之所在,纵使违反众议,也应挺身而出,站在正义的一边,坚持到底。

莫使自己的生活僵化,为自己在思想与行动上留一点弹性空间,偶尔放松一下身心,将有助於自己潜力的发挥。

与人坦率相处,让别人看见你的长处和缺点,也让别人分享你的快乐与痛苦。

如何实现

    自我实现不是某一伟大时刻的问题,并不是在某日某时,号角一吹,一个人就永远、完全地步入了万神殿。自我实现是一个过程的问题,它是一点一滴微小进展的积累。当一个人自我实现时,他在做什么呢?他是咬紧牙关在拼命吗?在实际的行为中,自我实现是怎样体现的?

    1.自我实现意味着充分、忘我、集中全力、全神贯注地体验生活。它意味着在体验时不带有青春期那种自我意识。在这种时刻,体验者完完全全成为一个人。这种时刻就是自我实现的时刻,作为个人,我们都偶尔体验过这种时刻,而作为咨询顾问,我们可以帮助咨询者更经常地体验这种感受。我们可以鼓励他们对某事物全神贯注,抛开自己的伪装、防卫和羞怯,全力以赴地投身于这件事。从外表看,我们会发现这是一种非常美妙的体验,在那些试图做出强硬、玩世不恭、老于世故的年轻人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某些儿童天真的复苏,当他们一心一意地投入某一时刻、全神贯注地体验它时,脸上又现出了一些单纯、可爱的表情。表达这种体验的关键词语是“忘我”。然而,我们的年轻人被自我意识、自我觉知干扰得太多了,很少进入忘我的境界。

    2.让我们把生命看作是一个连续不断的选择过程,在每一个选择关头都有前进与倒退的冲突。有时可能会走向防卫、安全或畏缩,有时也会向成长迈出一步,一天数次地走向自我实现。自我实现是一种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它意味着一次次地做诸如此类的选择:是说谎还是诚实,是偷窃还是保持清白,并且使每一次选择都是成长性选择。这种成长性选择也就是走向自我实现的运动。

    3.说到自我实现,那就意味着有一个自我需要实现出来。人非白纸,也不是一堆泥或一团粘土。人是某种既存的东西,至少是某种“软骨”结构。从最低限度讲,人是他的气质、他的生化平衡,等等。人们都有着一个自我,我常说“倾听内部冲动的声音”,其含义就是要让自我出来。然而,我们绝大多数人,特别是儿童和青年,不是倾听自己的声音,而是倾听妈妈爸爸的声音,倾听权力机构的声音,倾听老人的、权威的或者传统的声音。

    作为迈向自我实现的简单的第一步,有时我向学生们提出这样的建议:当面对一瓶酒,并被询问意见如何时,应当试着以一种不同的方式来回答。首先,不要看瓶上标签,这样就不会利用这个线索来考虑是否应该喜欢这种酒。然后,闭一下眼睛,默不作声,这时他们就可以努力挡住外界的声音,朝内看,用自己的舌尖品尝到酒的风味,并听从自己身内“最高法庭”的判决。只有在此时,才可以最终说“我喜欢它”,或“我不喜欢它”。这样得出的结论是与我们惯常迁就的虚假结论大相径庭的。最近在一次晚宴上,我瞧着一瓶酒上的商标向女主人称赞说,她真是选到了一瓶很好的苏格兰威士忌。但我立即停止往下说,自忖道:“我刚才在说什么啊?”我对苏格兰威士忌几乎一无所知,我所知道的全是广告上说的,我实际并不知道这瓶酒是好还是不好。然而我们大家都常做这种事情,拒绝做这样的蠢事就是在自我实现的不断过程中又迈进了一步。

    4.在拿不准时,要诚实。“拿不准”这一短语,在各种场合都可以碰到,因此我们在此没有必要过多讨论交际手段的问题。我们往往在拿不准时是不诚实的,来咨询的人就是这样,他们往往作戏,装模作样。他们不太容易接受要他们诚实的建议。向内心索取答案意味着承担责任,这本身也就是向自我实现迈进了一大步。关于这种责任,以往研究得太少了,在我们的教科书中找不到有关的研究,有谁能调查白鼠的责任呢?然而,责任心在心理治疗中却几乎像触手可及的有形物。在心理治疗中,人们可以看见它、感觉到它,了解它的分量。对于责任是怎样一回事应有清楚的了解,这是最重大的步骤之一。每一次承担责任,就是自我的一次实现。

    5.我们迄今已谈了不带自我意识的体验,作出成长性的而不是萎缩性的选择,倾听冲动的声音,诚实,以及承担责任。所有这些都是迈向自我实现的步骤,它们确保着更好的生活选择。如果一个人在每个选择关头都一一做好了这些小事,他就会发现,这些小事合起来就是对生活更好的选择,选择在本质上对他合适的东西。他开始明白自己的命运是什么,谁将是自己的妻子(或丈夫),以及他的人生的使命是什么。只有一个人敢于在生活的每一关头倾听自己,倾听他本人的自我,并且镇定地说“不,我不喜欢如此这般”,他才能够明智地选择一种生活。

    在我看来,艺术界已被一小群舆论和趣味操纵者把持,我对他们表示怀疑。这只是我个人的判断,但是有些人自以为有资格并相当有理由这样说:“你们应该喜欢我所喜欢的,否则你们就是傻瓜。”我们必须告诉人们要倾听自己趣味的声音,大多数人都不是这样做的。当你站在美术馆一幅令人迷惑的油画前时,你很难听到有人这样议论:“这幅画令人费解。”前不久,我们在布兰德斯大学观看了一次舞蹈表演。舞蹈用电子音乐伴奏,人们跳着超现实主义和达达派的东西,非常怪诞离奇。表演结束时,人们个个头晕目眩、张口结舌。在这种场合,大多数人会七嘴八舌地说一些俏皮话,但就是不说“让我捉摸一下这些舞蹈。”表达诚实的意见,这意味着敢于与众不同,宁愿成为不受欢迎、不随和的人。如果不能告诉咨询者,不管是年长或年轻的,都要作好不受欢迎的准备,那么这样的心理咨询家还不如放弃自己的努力。也就是说,要有勇气,而不要瞻前顾后。

    6.自我实现不仅是一种终极状态,而且是随时随刻、点点滴滴地实现个人潜能的过程。例如,如果一个人较聪明,自我实现就是通过学习变得更有智慧。自我实现就是意味着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自我实现并不一定指做大事情,但它或许意味着经历一个艰苦、勤奋的准备过程,以便实现自己的潜力。自我实现可以包括在钢琴键盘上练习指法。自我实现就是指努力做好自己想做的事情。只想当一个第二流的医生,并不是通向自我实现的良好途径,应当要求自己成为第一流的,或要求自己竭尽所能。

    7.高峰体验是自我实现的短暂时刻,是一些心醉神迷的时刻。这种时刻是不可能买到、不可能保证,甚至是不可能有意寻求的。你只可能象C·S·刘易斯所说的那样“喜出望外”。不过,一个人可以创造条件,使高峰体验更可能发生,也可以固执地设置障碍,使它出现的可能性减少。破除一种错觉,摆脱一种虚假的观念、了解自己不擅长什么,知道自己没有哪种潜能,这样做也是在发现自己到底是什么。

    几乎每个人都有过高峰体验,但并非人人都了解这一点。不少人对这些细微的神秘体验置之不理。在它们发生后,帮助人们认识这些微妙的心醉神迷的时刻是心理咨询师或超越性心理咨询家的任务之一。但是,一个人的心灵怎样窥入另一个人的隐秘的心灵,然后再努力进行交流呢?心灵的秘密是不能写在黑板上叫人一目了然的。我们必须找到一种新的交流方式。我已经作过一种尝试。在《宗教、价值、和高峰体验》一书的附录中,我以“狂喜的交流”为题,对一种方法作了描述。我认为从教育、咨询、以及帮助成人充分发展自己这一方面来看,这种交流方式也许比通常那种教师利用黑板与我们进行的交流更为合适。假如我热爱贝多芬,我在他的一个四重奏中听到了你没有听到的东西,我如何来教你倾听呢?显然,声响就在这里,但是我听到非常非常美妙的旋律而你却很茫然,你只听到了声音,怎样才能使你领会其中的美呢?这是教育中更困难的问题,比教你ABC或在黑板上演算数学题或解剖一只青蛙更困难。后面这一类事情对于教学双方都是外在的,一个拿着教鞭,一个学习,两个人同时都能看到目的物。尽管另一种教育更加困难,它却是心理咨询师工作的一部分。这种咨询就是超越性咨询。

    8.发现自己是谁,是哪种人,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什么对自己有好处,什么对自己有坏处,自己要向何处去,自己的使命是什么,也就是向自己敞开自己,这一切意味着心理病理的暴露。这也意味着识别防卫心理,这种防卫被识别后,就要寻求勇气来抛弃它们。这样做是痛苦的,因为防卫体系是针对某些不愉快的事而建立的。然而,放弃防卫是值得的。如果说心理分析文献没有告诉我们别的什么,至少已使我们明白压抑并不是解决问题的上策。

    我现在讲一下心理学教科书没有提到过的一种防卫机制,它对于当今一些青年人来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防卫机制,这就是去神圣化防卫机制。这些青年人怀疑价值与美德的可能性,他们觉得自己在生活中受了欺骗或挫折。他们大多数人的父母就很糊涂,他们也并不十分尊重自己的父母。这些父母自己的价值观念就是混乱的,他们看到自己孩子的行为只是吃惊,从来也不惩罚或制止他们。这些年轻人由此已得出这样一个非常广泛的结论:他们不听任何长辈的话,尤其当这位长辈的话使用了伪善者使用的字眼时更是如此。他们曾听到他们的父亲谈过要诚实、勇敢和大胆,而他们看到父亲的行为却刚好相反。

    这些年轻人已习惯于把人降低为具体的客观物,不看这个人可能是什么,不从人的象征价值看人,不从永恒的意义上看人。例如,这些青少年已经使性“去神圣化”。性无所谓,它是自然的事,他们把性弄得过于自然,使它在许多场合已失去诗意,也就是说,性已失去几乎一切含义。自我实现意味着放弃这种防卫机制,学会“再神圣化”。

    再神圣化的含义如斯宾诺莎所说,是重新愿意从“永恒的方面”看待人,或者从中世纪基督教统一的概念中来看待人。也就是说,能看到神圣的、永恒的、象征的意义。例如,看待女性是看大写的女性,看到这个大写所意味的一切,甚至在看一个具体的女人时也是如此。再举一例,一个医科大学的学生解剖大脑,如果他没有敬畏之感,缺乏统一的深度,仅仅把它看成是一个具体的东西,那么肯定就会有某种损失。采取再神圣化态度,一个人就会把大脑也看成是一个神圣之物,看到它的象征价值,看到它的诗意方面,把它看成是一种修辞的用法。

    再神圣化意味着要进行大量“不实际的”谈话,年轻人会说“太陈腐了”。但对于心理咨询家,特别是为老年人提供建议的心理咨询师,由于人到老年这些关于宗教和人生意义的哲学问题开始出现,这是帮助人们走向自我实现的最重要的途径。年轻人可能会说,这都是老一套,逻辑实证主义者也许会说,这是无意义的,但对于在这一过程中来寻求我们帮助的人,这显然是很有意义和很重要的。我们最好能回答他的问题,否则就是没有尽到责任。

    综上所述,我们看到,自我实现不是某一伟大时刻的问题,并不是在某日某时,号角一吹,一个人就永远、完全地步入了万神殿。自我实现是一个过程的问题,它是一点一滴微小进展的积累。我们的咨询者倾向于等待某种启示的降临,然后说:“在今天三点二十三分我自我实现了!”那些符合自我实现标准、被选为自我实现被试对象的人是不断从这些小事做起的:他们倾听自己的声音,他们承担责任,他们真诚无欺,他们工作勤奋。他们不仅根据自己一生的使命,而且根据一些细节发现了自己是谁,是干什么的。例如,穿什么样的鞋脚会疼,是否喜欢吃茄子,啤酒喝多了是否能熬夜。这一切就是真正自我的含义。他们发现了自己的生物学意义上的本性、先天的本性,那都是不可改变或很难改变的。

测试方法

对下面的陈述,按以下标准自动选择最符合你的分数:

1=不同意;2=比较不同意;3=比较同意;4=同意。

1、我不为自己的情绪特征感到丢脸。

2、我觉得我必须做别人期望我做的事情。

3、我相信人的本质是善良的、可信赖的。

4、我觉得我可以对我所爱的人发脾气。

5、别人应赞赏我做的事情。

6、我不能接受自己的弱点。

7、我能够赞许、喜欢他人。

8、我害怕失败。

9、我不愿意分析那些复杂问题并把它他简化。

10、做一个自己想做的总比随大流好。

11、在生活中,我没有明确的要为之献身的目标。

12、我恣意表达我的情绪,不管后果怎样。

13、我没有帮助别人的责任。

14、我总是害怕自己不够完美。

15、我被别人爱是因为我对别人付出了爱。

记分时,以下题目要反向记分:2、5、6、8、9、11、13、14(选择“1”计4分;选择“2”计3分;选择“3”计2分;选择“4”计1分)。然后把15道题的分数相加。可以将你的分数和下面的大学生常模进行比较。分数蘧高,说明在你人生的某个阶段,越有可能达到自我实现。

平均分 标准差

男生 45.02 4.95

女生 46.07 4.79http://wapbaike.baidu.com/view/4 ... j=www_normal_1_0_10

自我实现

自我实现:是指人都需要发挥自己的潜力,表现自己的才能;只有当人的潜力充分发挥并表现出来时,人们才会感到最大的满足。

详细阐述

    人本主义的心理学大师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在1940年代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中,他将研究焦点放在心理健康的个体上,特别是那些所谓「自我实现」(Self-actualized)的人身上,尝试归纳出那些对生命感到满意、能发挥潜能又具有创造力的人的共通点。马斯洛发现,这些人之所以较不易受到焦虑与恐惧影响,是因为他们对自己及他人都能抱着喜欢及接纳的态度。他们虽然也有缺点,但因为能够接受自己的缺点,所以他们较一般人更真诚、更不防卫,也对自己更满意。人本主义的心理学家及教育家相信每个人天生均具有自我实现的倾向,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级理论,当一个人较低层次的需求(如安全感)获得基本满足之後,他便会转而尝试满足更高层次的需求(如自我实现),他对生命的满意度也随之提高,但是当这样的倾向受到阻碍,特别是孩童时期父母冷酷或拒绝的态度,便会影响到这个人的自我概念的健康发展和他对现实世界的觉察,这个人开始自我防卫,甚至从真实的感受中抽离出来时,更难成为自我实现的人。

    另一位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罗杰斯认为,所谓自己,就是一个人的过去所有的生命体验的总和。假如,这些生命体验我们是被动参与的,或者说是别人的意志的结果,那么我们会感觉,我们没有在做自己。相反,假若这些生命体验我们是主动参与的,是我们自己选择的结果,那么不管生命体验是快乐或忧伤,我们都会感觉是在做自己。

中国观点

    中国先哲的目的是在实践中实现自己的道德人性,从中得到真正的精神享受,即所谓的“心中乐地”。这种实现完全是现世主义的,它主张在现世人生中实现最高理想,并不需要彼岸的永恒和幸福。因为永恒和幸福本来就在你的心中,随时可以实现和受用。中国人把“立德、立功、立言”定为人生三不朽,正体现了中国文化在价值取向上的现世特征。

    然而,也同样由于这种现世的自我实现导致了中国人的功利主义、家族主义和个人主义。同追求永恒的精神境界正好形成明显的反差。这说明,任何事物都是把“双刃剑”。这种着眼现世的自我实现既解释了中国人易于满足,长期安于小农生活的弊病,也成就了中华民族勤劳忍耐的美德。

人格特征

    “我”是独立的心理存在,思想、情感的存在。表现为自我完整的“文章”,一些人类共同书写的密码。认识到自己“我”的存在,如同认识另一个人,并对“我”的思想情感进行真善美的取舍。保持镜中之我,超脱、淡定、不净不姤,不生不灭,科学理性的幸福认识。

自我实现的人格特征:

1. 了解并认识现实,持有较为实际的人生观。

2. 悦纳自己、别人以及周围的世界。

3. 在情绪与思想表达上较自然。

4. 有较广阔的视野,就事论事,较少考虑个人利益。

5. 能享受自己的私人生活。

6. 有独立自主的性格。

7. 对平凡事物不觉厌烦,对日常生活永感新鲜。

8. 在生命中曾有过引起心灵震动的高峰经验。

9. 爱人类并认同自己为全人类之一员。

10. 有至深的知交,有亲密的家人。

11. 具民主风范,尊重别人的意见。

12. 有伦理观念,能区别手段与目的。绝不为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

13. 带有哲理气质,有幽默感。

14. 有创见,不墨守成规。

15. 对世俗不轻易苟同。

16. 对生活环境有时时改进的意愿与能力。

实现途径

对希望自己的人生能臻于自我实现的人,马斯洛有以下建议:

把自己的感情出口放宽,莫使心胸像个瓶颈。

在任何情境中,都尝试从积极乐观的角度看问题,从长远的利害做决定。

对生活环境中的一切,多欣赏、少抱怨;有不如意之处,设法改善;坐而空谈,不如起而实行。

设定积极而有可行性的生活目标,然後全力以赴求其实现;但不能期望未来的结果一定不会失败。

对是非之争辩,只要自己认清真理正义之所在,纵使违反众议,也应挺身而出,站在正义的一边,坚持到底。

莫使自己的生活僵化,为自己在思想与行动上留一点弹性空间,偶尔放松一下身心,将有助於自己潜力的发挥。

与人坦率相处,让别人看见你的长处和缺点,也让别人分享你的快乐与痛苦。

如何实现

    自我实现不是某一伟大时刻的问题,并不是在某日某时,号角一吹,一个人就永远、完全地步入了万神殿。自我实现是一个过程的问题,它是一点一滴微小进展的积累。当一个人自我实现时,他在做什么呢?他是咬紧牙关在拼命吗?在实际的行为中,自我实现是怎样体现的?

    1.自我实现意味着充分、忘我、集中全力、全神贯注地体验生活。它意味着在体验时不带有青春期那种自我意识。在这种时刻,体验者完完全全成为一个人。这种时刻就是自我实现的时刻,作为个人,我们都偶尔体验过这种时刻,而作为咨询顾问,我们可以帮助咨询者更经常地体验这种感受。我们可以鼓励他们对某事物全神贯注,抛开自己的伪装、防卫和羞怯,全力以赴地投身于这件事。从外表看,我们会发现这是一种非常美妙的体验,在那些试图做出强硬、玩世不恭、老于世故的年轻人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某些儿童天真的复苏,当他们一心一意地投入某一时刻、全神贯注地体验它时,脸上又现出了一些单纯、可爱的表情。表达这种体验的关键词语是“忘我”。然而,我们的年轻人被自我意识、自我觉知干扰得太多了,很少进入忘我的境界。

    2.让我们把生命看作是一个连续不断的选择过程,在每一个选择关头都有前进与倒退的冲突。有时可能会走向防卫、安全或畏缩,有时也会向成长迈出一步,一天数次地走向自我实现。自我实现是一种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它意味着一次次地做诸如此类的选择:是说谎还是诚实,是偷窃还是保持清白,并且使每一次选择都是成长性选择。这种成长性选择也就是走向自我实现的运动。

    3.说到自我实现,那就意味着有一个自我需要实现出来。人非白纸,也不是一堆泥或一团粘土。人是某种既存的东西,至少是某种“软骨”结构。从最低限度讲,人是他的气质、他的生化平衡,等等。人们都有着一个自我,我常说“倾听内部冲动的声音”,其含义就是要让自我出来。然而,我们绝大多数人,特别是儿童和青年,不是倾听自己的声音,而是倾听妈妈爸爸的声音,倾听权力机构的声音,倾听老人的、权威的或者传统的声音。

    作为迈向自我实现的简单的第一步,有时我向学生们提出这样的建议:当面对一瓶酒,并被询问意见如何时,应当试着以一种不同的方式来回答。首先,不要看瓶上标签,这样就不会利用这个线索来考虑是否应该喜欢这种酒。然后,闭一下眼睛,默不作声,这时他们就可以努力挡住外界的声音,朝内看,用自己的舌尖品尝到酒的风味,并听从自己身内“最高法庭”的判决。只有在此时,才可以最终说“我喜欢它”,或“我不喜欢它”。这样得出的结论是与我们惯常迁就的虚假结论大相径庭的。最近在一次晚宴上,我瞧着一瓶酒上的商标向女主人称赞说,她真是选到了一瓶很好的苏格兰威士忌。但我立即停止往下说,自忖道:“我刚才在说什么啊?”我对苏格兰威士忌几乎一无所知,我所知道的全是广告上说的,我实际并不知道这瓶酒是好还是不好。然而我们大家都常做这种事情,拒绝做这样的蠢事就是在自我实现的不断过程中又迈进了一步。

    4.在拿不准时,要诚实。“拿不准”这一短语,在各种场合都可以碰到,因此我们在此没有必要过多讨论交际手段的问题。我们往往在拿不准时是不诚实的,来咨询的人就是这样,他们往往作戏,装模作样。他们不太容易接受要他们诚实的建议。向内心索取答案意味着承担责任,这本身也就是向自我实现迈进了一大步。关于这种责任,以往研究得太少了,在我们的教科书中找不到有关的研究,有谁能调查白鼠的责任呢?然而,责任心在心理治疗中却几乎像触手可及的有形物。在心理治疗中,人们可以看见它、感觉到它,了解它的分量。对于责任是怎样一回事应有清楚的了解,这是最重大的步骤之一。每一次承担责任,就是自我的一次实现。

    5.我们迄今已谈了不带自我意识的体验,作出成长性的而不是萎缩性的选择,倾听冲动的声音,诚实,以及承担责任。所有这些都是迈向自我实现的步骤,它们确保着更好的生活选择。如果一个人在每个选择关头都一一做好了这些小事,他就会发现,这些小事合起来就是对生活更好的选择,选择在本质上对他合适的东西。他开始明白自己的命运是什么,谁将是自己的妻子(或丈夫),以及他的人生的使命是什么。只有一个人敢于在生活的每一关头倾听自己,倾听他本人的自我,并且镇定地说“不,我不喜欢如此这般”,他才能够明智地选择一种生活。

    在我看来,艺术界已被一小群舆论和趣味操纵者把持,我对他们表示怀疑。这只是我个人的判断,但是有些人自以为有资格并相当有理由这样说:“你们应该喜欢我所喜欢的,否则你们就是傻瓜。”我们必须告诉人们要倾听自己趣味的声音,大多数人都不是这样做的。当你站在美术馆一幅令人迷惑的油画前时,你很难听到有人这样议论:“这幅画令人费解。”前不久,我们在布兰德斯大学观看了一次舞蹈表演。舞蹈用电子音乐伴奏,人们跳着超现实主义和达达派的东西,非常怪诞离奇。表演结束时,人们个个头晕目眩、张口结舌。在这种场合,大多数人会七嘴八舌地说一些俏皮话,但就是不说“让我捉摸一下这些舞蹈。”表达诚实的意见,这意味着敢于与众不同,宁愿成为不受欢迎、不随和的人。如果不能告诉咨询者,不管是年长或年轻的,都要作好不受欢迎的准备,那么这样的心理咨询家还不如放弃自己的努力。也就是说,要有勇气,而不要瞻前顾后。

    6.自我实现不仅是一种终极状态,而且是随时随刻、点点滴滴地实现个人潜能的过程。例如,如果一个人较聪明,自我实现就是通过学习变得更有智慧。自我实现就是意味着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自我实现并不一定指做大事情,但它或许意味着经历一个艰苦、勤奋的准备过程,以便实现自己的潜力。自我实现可以包括在钢琴键盘上练习指法。自我实现就是指努力做好自己想做的事情。只想当一个第二流的医生,并不是通向自我实现的良好途径,应当要求自己成为第一流的,或要求自己竭尽所能。

    7.高峰体验是自我实现的短暂时刻,是一些心醉神迷的时刻。这种时刻是不可能买到、不可能保证,甚至是不可能有意寻求的。你只可能象C·S·刘易斯所说的那样“喜出望外”。不过,一个人可以创造条件,使高峰体验更可能发生,也可以固执地设置障碍,使它出现的可能性减少。破除一种错觉,摆脱一种虚假的观念、了解自己不擅长什么,知道自己没有哪种潜能,这样做也是在发现自己到底是什么。

    几乎每个人都有过高峰体验,但并非人人都了解这一点。不少人对这些细微的神秘体验置之不理。在它们发生后,帮助人们认识这些微妙的心醉神迷的时刻是心理咨询师或超越性心理咨询家的任务之一。但是,一个人的心灵怎样窥入另一个人的隐秘的心灵,然后再努力进行交流呢?心灵的秘密是不能写在黑板上叫人一目了然的。我们必须找到一种新的交流方式。我已经作过一种尝试。在《宗教、价值、和高峰体验》一书的附录中,我以“狂喜的交流”为题,对一种方法作了描述。我认为从教育、咨询、以及帮助成人充分发展自己这一方面来看,这种交流方式也许比通常那种教师利用黑板与我们进行的交流更为合适。假如我热爱贝多芬,我在他的一个四重奏中听到了你没有听到的东西,我如何来教你倾听呢?显然,声响就在这里,但是我听到非常非常美妙的旋律而你却很茫然,你只听到了声音,怎样才能使你领会其中的美呢?这是教育中更困难的问题,比教你ABC或在黑板上演算数学题或解剖一只青蛙更困难。后面这一类事情对于教学双方都是外在的,一个拿着教鞭,一个学习,两个人同时都能看到目的物。尽管另一种教育更加困难,它却是心理咨询师工作的一部分。这种咨询就是超越性咨询。

    8.发现自己是谁,是哪种人,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什么对自己有好处,什么对自己有坏处,自己要向何处去,自己的使命是什么,也就是向自己敞开自己,这一切意味着心理病理的暴露。这也意味着识别防卫心理,这种防卫被识别后,就要寻求勇气来抛弃它们。这样做是痛苦的,因为防卫体系是针对某些不愉快的事而建立的。然而,放弃防卫是值得的。如果说心理分析文献没有告诉我们别的什么,至少已使我们明白压抑并不是解决问题的上策。

    我现在讲一下心理学教科书没有提到过的一种防卫机制,它对于当今一些青年人来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防卫机制,这就是去神圣化防卫机制。这些青年人怀疑价值与美德的可能性,他们觉得自己在生活中受了欺骗或挫折。他们大多数人的父母就很糊涂,他们也并不十分尊重自己的父母。这些父母自己的价值观念就是混乱的,他们看到自己孩子的行为只是吃惊,从来也不惩罚或制止他们。这些年轻人由此已得出这样一个非常广泛的结论:他们不听任何长辈的话,尤其当这位长辈的话使用了伪善者使用的字眼时更是如此。他们曾听到他们的父亲谈过要诚实、勇敢和大胆,而他们看到父亲的行为却刚好相反。

    这些年轻人已习惯于把人降低为具体的客观物,不看这个人可能是什么,不从人的象征价值看人,不从永恒的意义上看人。例如,这些青少年已经使性“去神圣化”。性无所谓,它是自然的事,他们把性弄得过于自然,使它在许多场合已失去诗意,也就是说,性已失去几乎一切含义。自我实现意味着放弃这种防卫机制,学会“再神圣化”。

    再神圣化的含义如斯宾诺莎所说,是重新愿意从“永恒的方面”看待人,或者从中世纪基督教统一的概念中来看待人。也就是说,能看到神圣的、永恒的、象征的意义。例如,看待女性是看大写的女性,看到这个大写所意味的一切,甚至在看一个具体的女人时也是如此。再举一例,一个医科大学的学生解剖大脑,如果他没有敬畏之感,缺乏统一的深度,仅仅把它看成是一个具体的东西,那么肯定就会有某种损失。采取再神圣化态度,一个人就会把大脑也看成是一个神圣之物,看到它的象征价值,看到它的诗意方面,把它看成是一种修辞的用法。

    再神圣化意味着要进行大量“不实际的”谈话,年轻人会说“太陈腐了”。但对于心理咨询家,特别是为老年人提供建议的心理咨询师,由于人到老年这些关于宗教和人生意义的哲学问题开始出现,这是帮助人们走向自我实现的最重要的途径。年轻人可能会说,这都是老一套,逻辑实证主义者也许会说,这是无意义的,但对于在这一过程中来寻求我们帮助的人,这显然是很有意义和很重要的。我们最好能回答他的问题,否则就是没有尽到责任。

    综上所述,我们看到,自我实现不是某一伟大时刻的问题,并不是在某日某时,号角一吹,一个人就永远、完全地步入了万神殿。自我实现是一个过程的问题,它是一点一滴微小进展的积累。我们的咨询者倾向于等待某种启示的降临,然后说:“在今天三点二十三分我自我实现了!”那些符合自我实现标准、被选为自我实现被试对象的人是不断从这些小事做起的:他们倾听自己的声音,他们承担责任,他们真诚无欺,他们工作勤奋。他们不仅根据自己一生的使命,而且根据一些细节发现了自己是谁,是干什么的。例如,穿什么样的鞋脚会疼,是否喜欢吃茄子,啤酒喝多了是否能熬夜。这一切就是真正自我的含义。他们发现了自己的生物学意义上的本性、先天的本性,那都是不可改变或很难改变的。

测试方法

对下面的陈述,按以下标准自动选择最符合你的分数:

1=不同意;2=比较不同意;3=比较同意;4=同意。

1、我不为自己的情绪特征感到丢脸。

2、我觉得我必须做别人期望我做的事情。

3、我相信人的本质是善良的、可信赖的。

4、我觉得我可以对我所爱的人发脾气。

5、别人应赞赏我做的事情。

6、我不能接受自己的弱点。

7、我能够赞许、喜欢他人。

8、我害怕失败。

9、我不愿意分析那些复杂问题并把它他简化。

10、做一个自己想做的总比随大流好。

11、在生活中,我没有明确的要为之献身的目标。

12、我恣意表达我的情绪,不管后果怎样。

13、我没有帮助别人的责任。

14、我总是害怕自己不够完美。

15、我被别人爱是因为我对别人付出了爱。

记分时,以下题目要反向记分:2、5、6、8、9、11、13、14(选择“1”计4分;选择“2”计3分;选择“3”计2分;选择“4”计1分)。然后把15道题的分数相加。可以将你的分数和下面的大学生常模进行比较。分数蘧高,说明在你人生的某个阶段,越有可能达到自我实现。

平均分 标准差

男生 45.02 4.95

女生 46.07 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