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的空中电子战力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6:05:33
(1)图-154MD

    前几年的时候,图-154MD电子战飞机是解放军空军最精锐的型号。简氏防务周刊报道,解放军空军在1995年初将两架图-154M客机改进为电子战空中平台。这两架电子战型号从外观上看加装了多个雷达罩、天线和电子战设备,尤其是机腹中心线上,有很多像气泡一样突出的天线导流罩。简氏防务周刊还报道称,先前改装的两机以北京南苑机场为基地,之后又有4架加入空军序列,并部署在南京军区。

    图-154(TU-154)客机是俄罗斯图波列夫设计局1966年春天开始设计的三发中程客机,用以替代图-104、伊尔-18等早期中短程客机,兼作运输用途。该机于1972年2月开始交付苏联民航使用,1985年7月来到中国。但由于苏联的航空设计思想、发动机技术等原因,该机经济性不好,舒适性较差,可靠性也不太好,尤其是“库兹涅佐夫NK-82U”发动机屡屡出现严重故障,使图-154成为了民用航空界中较不受欢迎的机种。这使国内的图-154逐步转入联航,也是选择该机作为军用电子战平台的一个次要原因。虽然照片显示图-154MD的编号仍然采用民航编号“B-XXXX”并涂联航标志,但实际上该机完全由空军控制。

    要在民用图-154上加雷达罩和外露的电子设备,必然要进行详细周全的气动外形改动设计,此方面也涉及多多。从官方对空军科研的一些报道推测,我军的图-154电子战机是以实物测绘方法来获得原始数据,从而完成气动外形改动的设计的。据公开报道称,空军飞机研究室挑起我军信息战飞机的高精尖工程,涉及飞机结构、气动、材料、电子等诸多专业,协作单位数十个,需要加装数百套设备。主要负责人刘宏印。首先必须测绘飞机原外形,由于没有现成的外型资料,必须测绘实物飞机。最终用“近景摄影法”,在飞机上设置了上百个典型切面、几千个标志点,测绘出上万个数据,综合误差小于1.5毫米。此成果缩短了近3个月的试验时间,投入的人力仅为传统方法的1/3。

    据外电信息估计,该型电子战飞机时速达到每小时900千米,工作状态飞行时速350千米,巡航高度12000米,起飞重量86~102吨,载重14 吨,机组5人,操作人员约25人。目前相信中国的图-154电子战飞机包括三种型号,分别是电子情报侦察型、电子干扰对抗型和成像侦察型三种,而最早的两架测试型号均为电子情报侦察型。中央电视台报道空军科研的节目中,出现了类似图-154电子侦察型的计算机画面。

    我国在图-154MD上的合成孔径雷达(SAR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的资料是保密的,但可以通过一些公开信息进行推测。合成孔径雷达在我国高新科技863工程中占了星载合成孔径雷达和航空遥感实时传输系统两个席位,但两者差异较大,星载合成孔径雷达系统效率较高,其侦察区域远大于机载系统,仅仅系统精度在5米左右,略低于机载系统3米的标准。但机载系统的优点则在于部署机动灵活、可随时监控特定区域。实际上两个项目关联十分密切的,机载合成孔径雷达平台项目的某些子项目是作为星载平台的试验配套项目。在军事领域中,两个项目也有独立发展的重大意义:利用机载合成孔径雷达和实时成象器全天候获取地表信息;利用数据压缩,卫星通信技术,实现“机-星-地”遥感图象的实时传输;在民用领域可利用遥感图象处理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实现对测绘图象与已有信息复合,进行快速的灾情评估。1994年8月,机载实时数字成像处理器通过鉴定,这表明我国合成孔径雷达研制技术跨上了一个新台阶。

    由于军用型号保密,我们只能从民用型号小心的推测一下,我国曾在引进的赛斯纳“奖状”II型小型喷气客机上安装了航空合成孔径雷达并在98年抗洪中发挥了一定作用。当时科研人员我国第一台L波段合成孔径雷达装上中科院的测绘飞机,对洞庭湖、鄱阳湖5万平方千米的灾区进行了成像测绘。该雷达的图像分辨率可达3米,于90年代中期研制成功。

    赛斯纳“奖状”II采用的机载合成孔径侧视雷达虽然肯定不如图-154MD的雷达,但可以作为一个参考推测军用型号的性能。该雷达对外称CASSAR-44,合成孔径体制,脉冲压缩,四图象通道,四线极化。波段3厘米。由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在1984~1987年期间研制。雷达样机由11个分机组成:天线、平台、馈线双工器、发射机、接收机、记录器、光学处理器、运动补偿系统、定时器、整机控制与故障检测系统、电源。其中,天线、平台和馈线双工器安装在飞机机身外部的天线罩内。其他部分均安装在飞机密封客舱内。工作状态包括空地测绘和实时数据传输。该雷达带宽35km,在不同高度以不同方式工作,可得不同俯角的图象。在抢险救灾时的“机载SAR图像实时传输系统”由机载平台、卫星转发站、地面数据接收站、高速图形处理工作站和其他终端组成。图像在机、星、地之间传送是经过数字化压缩的,准确及时。在地面站和图形工作站间,可通过专用设备、Internet手段或非实时传输实现图像发送。专用软件是Visual C++在WINDOWS95/98下开发的,具有多线程处理的特点,同时配套开发了保密手段。上述特点在军用SAR图像系统中无疑有着指导性的意义。

    “九五”期间还确定高级合成孔径成像雷达系统,该系统将采用双波段多极化、高分辨率及干涉SAR等三个方案中的一个,或综合其中两个,研制出实用化SAR系统。届时我国将拥有完全能与E-8 JSTARS相比的实用型合成孔径雷达侦察机。但鉴于保密原因,迄今未见公布成果,估计已装备我军服役。

    与之相对应的是,图-154成像侦察型恰恰就装备了类似匹配的侦察系统。图-154侦察系统分别是RON SAR合成孔径雷达、RADUGA红外成像系统和电视摄影系统。电视系统解析度达到0.3米。合成孔径成像作业高度在12000~500米,解像度3×3米。红外成像作业高度3000~1500米,解像度0.5米。其中电视成像系统还包括侧视电视摄影机。这充分应证了以机载平台作为星载平台的试验品的做法。为配合这一侦察系统,高空间分辨率CCD数字相机也在紧张研制中。数字扫描图像得到的大比例尺成图,将具有重大实用价值。

    关于解放军空军的图-154MD的目前所知的两幅图片中,两架的雷达罩、天线大不相同。其中一架装有类似E-8 JSTARS的长条形雷达罩,几乎可以肯定装有类似的合成孔径地面测绘雷达。其详细情况至今不为外界所知,但据信图-154MD可执行收集电子信号、监听、干扰、电子战支援、地形测绘等任务。

(2)海军的运-8预警机──运-8与“搜水”雷达的结合

    运-8对于广大读者来说太熟了,这里不费笔墨,主要介绍雷达!

    “搜水”雷达是英国EMI公司的拳头产品,79年曾用于英国皇家空军的猎迷巡逻机和皇家海军的海王预警直升机上。1996年8月,英国“罗卡尔”电子公司以6600万美元把6-8部该雷达卖给中国。这是一种远程监视雷达,可以在强海杂波背景下对100海里范围内的海面船只进行监测、跟踪、分类。

    据称中国购买的是最新型号“搜水-2000”,该雷达重172公斤,采用风冷,是一种高性能,全相参、脉冲压缩、频率捷变的雷达。具有支持反潜和反舰功能的工作方式,能够与敌我识别器组合使用,同时完成搜索、救援、气象回避的辅助功能。该雷达可用脉冲都卜勒模式下视侦察空中目标,用频率灵敏传统模式侦测船舰及飞行目标。在三千公尺的高度时,它可以侦测130公里外的低空战机及小船、1185公里外的轰炸机、及240公里外的大型目标。该雷达可同时储存及更新100个空中及32个海上目标的资料。

    装备“搜水”雷达的运-8最早在上海附近被曝光,机头有突出的雷达罩。目前该机只服役于海军航空兵。中国声称购买该雷达主要用于近岸巡逻,但台湾的官员认为这种飞机曾在演习中用来帮助从作战舰艇发射的反舰巡航导弹的远距离瞄准,也就是中继指导。运-8飞机的数据链信息是通过直-9直升机发送到战舰上。英国则表示该雷达主要功能为提升中国追查走私能力。不过英国杂志 Flight International 也曾指出,“搜水”可导引远程巡航导弹。

    由于运-8机体较大,使用的雷达天线直径也较大。加上值勤的海拔高度上比起直升机要高的多,合理推测其雷达预警范围也会大幅优于装备“搜水2000”雷达的海王预警直升机。以运-8的11小时续航时间,笔者推断解放军正好需要8架此飞机才可24小时监视台海战区,包括战区以外企图干涉中国内政的敌对势力海上兵力调动。目前估计中国军方至少两架在役,海军还期待该机可以有效的预警反舰导弹。有传闻说解放军演习时,曾派出运-8预警机全天候跟踪监视演习的美国情报船与侦察机。

    根据中国军方的最新说法: 在机首下方装有“搜水-2000”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航空兵的运-8MPA (海上巡逻机);可能称运-8X(X是"巡逻"罗马拼音的开头),不过运-8系列在运-8F600后又推出称为"运八新"的新改型,也称运-8X ;未来很多资料肯定又会搞混.....(1)图-154MD

    前几年的时候,图-154MD电子战飞机是解放军空军最精锐的型号。简氏防务周刊报道,解放军空军在1995年初将两架图-154M客机改进为电子战空中平台。这两架电子战型号从外观上看加装了多个雷达罩、天线和电子战设备,尤其是机腹中心线上,有很多像气泡一样突出的天线导流罩。简氏防务周刊还报道称,先前改装的两机以北京南苑机场为基地,之后又有4架加入空军序列,并部署在南京军区。

    图-154(TU-154)客机是俄罗斯图波列夫设计局1966年春天开始设计的三发中程客机,用以替代图-104、伊尔-18等早期中短程客机,兼作运输用途。该机于1972年2月开始交付苏联民航使用,1985年7月来到中国。但由于苏联的航空设计思想、发动机技术等原因,该机经济性不好,舒适性较差,可靠性也不太好,尤其是“库兹涅佐夫NK-82U”发动机屡屡出现严重故障,使图-154成为了民用航空界中较不受欢迎的机种。这使国内的图-154逐步转入联航,也是选择该机作为军用电子战平台的一个次要原因。虽然照片显示图-154MD的编号仍然采用民航编号“B-XXXX”并涂联航标志,但实际上该机完全由空军控制。

    要在民用图-154上加雷达罩和外露的电子设备,必然要进行详细周全的气动外形改动设计,此方面也涉及多多。从官方对空军科研的一些报道推测,我军的图-154电子战机是以实物测绘方法来获得原始数据,从而完成气动外形改动的设计的。据公开报道称,空军飞机研究室挑起我军信息战飞机的高精尖工程,涉及飞机结构、气动、材料、电子等诸多专业,协作单位数十个,需要加装数百套设备。主要负责人刘宏印。首先必须测绘飞机原外形,由于没有现成的外型资料,必须测绘实物飞机。最终用“近景摄影法”,在飞机上设置了上百个典型切面、几千个标志点,测绘出上万个数据,综合误差小于1.5毫米。此成果缩短了近3个月的试验时间,投入的人力仅为传统方法的1/3。

    据外电信息估计,该型电子战飞机时速达到每小时900千米,工作状态飞行时速350千米,巡航高度12000米,起飞重量86~102吨,载重14 吨,机组5人,操作人员约25人。目前相信中国的图-154电子战飞机包括三种型号,分别是电子情报侦察型、电子干扰对抗型和成像侦察型三种,而最早的两架测试型号均为电子情报侦察型。中央电视台报道空军科研的节目中,出现了类似图-154电子侦察型的计算机画面。

    我国在图-154MD上的合成孔径雷达(SAR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的资料是保密的,但可以通过一些公开信息进行推测。合成孔径雷达在我国高新科技863工程中占了星载合成孔径雷达和航空遥感实时传输系统两个席位,但两者差异较大,星载合成孔径雷达系统效率较高,其侦察区域远大于机载系统,仅仅系统精度在5米左右,略低于机载系统3米的标准。但机载系统的优点则在于部署机动灵活、可随时监控特定区域。实际上两个项目关联十分密切的,机载合成孔径雷达平台项目的某些子项目是作为星载平台的试验配套项目。在军事领域中,两个项目也有独立发展的重大意义:利用机载合成孔径雷达和实时成象器全天候获取地表信息;利用数据压缩,卫星通信技术,实现“机-星-地”遥感图象的实时传输;在民用领域可利用遥感图象处理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实现对测绘图象与已有信息复合,进行快速的灾情评估。1994年8月,机载实时数字成像处理器通过鉴定,这表明我国合成孔径雷达研制技术跨上了一个新台阶。

    由于军用型号保密,我们只能从民用型号小心的推测一下,我国曾在引进的赛斯纳“奖状”II型小型喷气客机上安装了航空合成孔径雷达并在98年抗洪中发挥了一定作用。当时科研人员我国第一台L波段合成孔径雷达装上中科院的测绘飞机,对洞庭湖、鄱阳湖5万平方千米的灾区进行了成像测绘。该雷达的图像分辨率可达3米,于90年代中期研制成功。

    赛斯纳“奖状”II采用的机载合成孔径侧视雷达虽然肯定不如图-154MD的雷达,但可以作为一个参考推测军用型号的性能。该雷达对外称CASSAR-44,合成孔径体制,脉冲压缩,四图象通道,四线极化。波段3厘米。由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在1984~1987年期间研制。雷达样机由11个分机组成:天线、平台、馈线双工器、发射机、接收机、记录器、光学处理器、运动补偿系统、定时器、整机控制与故障检测系统、电源。其中,天线、平台和馈线双工器安装在飞机机身外部的天线罩内。其他部分均安装在飞机密封客舱内。工作状态包括空地测绘和实时数据传输。该雷达带宽35km,在不同高度以不同方式工作,可得不同俯角的图象。在抢险救灾时的“机载SAR图像实时传输系统”由机载平台、卫星转发站、地面数据接收站、高速图形处理工作站和其他终端组成。图像在机、星、地之间传送是经过数字化压缩的,准确及时。在地面站和图形工作站间,可通过专用设备、Internet手段或非实时传输实现图像发送。专用软件是Visual C++在WINDOWS95/98下开发的,具有多线程处理的特点,同时配套开发了保密手段。上述特点在军用SAR图像系统中无疑有着指导性的意义。

    “九五”期间还确定高级合成孔径成像雷达系统,该系统将采用双波段多极化、高分辨率及干涉SAR等三个方案中的一个,或综合其中两个,研制出实用化SAR系统。届时我国将拥有完全能与E-8 JSTARS相比的实用型合成孔径雷达侦察机。但鉴于保密原因,迄今未见公布成果,估计已装备我军服役。

    与之相对应的是,图-154成像侦察型恰恰就装备了类似匹配的侦察系统。图-154侦察系统分别是RON SAR合成孔径雷达、RADUGA红外成像系统和电视摄影系统。电视系统解析度达到0.3米。合成孔径成像作业高度在12000~500米,解像度3×3米。红外成像作业高度3000~1500米,解像度0.5米。其中电视成像系统还包括侧视电视摄影机。这充分应证了以机载平台作为星载平台的试验品的做法。为配合这一侦察系统,高空间分辨率CCD数字相机也在紧张研制中。数字扫描图像得到的大比例尺成图,将具有重大实用价值。

    关于解放军空军的图-154MD的目前所知的两幅图片中,两架的雷达罩、天线大不相同。其中一架装有类似E-8 JSTARS的长条形雷达罩,几乎可以肯定装有类似的合成孔径地面测绘雷达。其详细情况至今不为外界所知,但据信图-154MD可执行收集电子信号、监听、干扰、电子战支援、地形测绘等任务。

(2)海军的运-8预警机──运-8与“搜水”雷达的结合

    运-8对于广大读者来说太熟了,这里不费笔墨,主要介绍雷达!

    “搜水”雷达是英国EMI公司的拳头产品,79年曾用于英国皇家空军的猎迷巡逻机和皇家海军的海王预警直升机上。1996年8月,英国“罗卡尔”电子公司以6600万美元把6-8部该雷达卖给中国。这是一种远程监视雷达,可以在强海杂波背景下对100海里范围内的海面船只进行监测、跟踪、分类。

    据称中国购买的是最新型号“搜水-2000”,该雷达重172公斤,采用风冷,是一种高性能,全相参、脉冲压缩、频率捷变的雷达。具有支持反潜和反舰功能的工作方式,能够与敌我识别器组合使用,同时完成搜索、救援、气象回避的辅助功能。该雷达可用脉冲都卜勒模式下视侦察空中目标,用频率灵敏传统模式侦测船舰及飞行目标。在三千公尺的高度时,它可以侦测130公里外的低空战机及小船、1185公里外的轰炸机、及240公里外的大型目标。该雷达可同时储存及更新100个空中及32个海上目标的资料。

    装备“搜水”雷达的运-8最早在上海附近被曝光,机头有突出的雷达罩。目前该机只服役于海军航空兵。中国声称购买该雷达主要用于近岸巡逻,但台湾的官员认为这种飞机曾在演习中用来帮助从作战舰艇发射的反舰巡航导弹的远距离瞄准,也就是中继指导。运-8飞机的数据链信息是通过直-9直升机发送到战舰上。英国则表示该雷达主要功能为提升中国追查走私能力。不过英国杂志 Flight International 也曾指出,“搜水”可导引远程巡航导弹。

    由于运-8机体较大,使用的雷达天线直径也较大。加上值勤的海拔高度上比起直升机要高的多,合理推测其雷达预警范围也会大幅优于装备“搜水2000”雷达的海王预警直升机。以运-8的11小时续航时间,笔者推断解放军正好需要8架此飞机才可24小时监视台海战区,包括战区以外企图干涉中国内政的敌对势力海上兵力调动。目前估计中国军方至少两架在役,海军还期待该机可以有效的预警反舰导弹。有传闻说解放军演习时,曾派出运-8预警机全天候跟踪监视演习的美国情报船与侦察机。

    根据中国军方的最新说法: 在机首下方装有“搜水-2000”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航空兵的运-8MPA (海上巡逻机);可能称运-8X(X是"巡逻"罗马拼音的开头),不过运-8系列在运-8F600后又推出称为"运八新"的新改型,也称运-8X ;未来很多资料肯定又会搞混.....
<P>这是本人登载在《舰载武器》第9期上的一篇文章,文中有关中国自己研制预警机的文字全都被删掉了,也许因为涉嫌国家机密和敏感话题吧,所以这里展现的也是我姐去好多内容的“原稿”。希望大家指正不足的地方,我会虚心听取大家的意见!谢谢</P><P>                                                                                    冷肆邪吻</P>
<P>我们开始重视电子战,因为一两场局部战争的提醒吧?</P><P>好不好用,战场上有分晓!</P>
JH7A的电战型才是真正的伴随电子战机。
有关国内电子战机的东西,我90年代初曾看过解放军画报一篇介绍空军研究电子战飞机的专家的专访,贴了几幅照片,用机为轰五的改型,一些外部天线罩和外挂电子战吊舱很明显,到现在也有10几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