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讯】《明清战争史略》:首次全面描述明清战争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3/29 07:27:18
《明清战争史略》:首次全面描述明清战争史
  

2013年08月12日  来源:北京日报 


  近来出版的《明清战争史略》,利用大量明清档案、实录以及时人留下的众多笔记,首次全面描述了明清战争史,深刻揭示了战争胜负与政治及社会人心的密切关系——
  明清之际是我国社会矛盾极其复杂、尖锐的时期。对于这段中国古代历史上席卷全国、历时半个多世纪、大小千百次的战事,时人留下了诸多记载和遗迹;后人又做了诸多记载与分析,诸如明清档案、皇帝实录、时人笔记等,数量浩繁。但这些记载多集中于人物或单个事件,缺乏整体、系统的描述;且囿于所属的立场,记述难免偏颇。新近出版的《明清战争史略》(孙文良、李治亭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则不愧为全面描述明清战争的开山之作。
  筛选众多史料,分析明清战争的主线,提出了明清战争的三阶段论
  明清战争错综复杂,大小战事众多,常使人眼花缭乱,难以理出头绪。该书作者从众多史料中筛选、分析,抓住明清战争的主线,分析不同时期的特点,提出了三个阶段:即清王朝对明王朝的战略进攻(1618年-1626年);战略相持(1627年-1643年)和战略总攻击(1644年-1662年)。这种分段叙述,使全书记述脉络清晰,点面结合,重点突出。其中,浓墨重彩展示了清初统治集团肇基东北、积蓄力量;一举入关,问鼎中原;击败大顺、大西两农民政权;进而逐一扫灭南明五个小朝廷,建立清朝的过程。它符合明清战争的真实历程,展现了明清双方政治、军事和经济力量的变化与消长,系统完整地呈现了双方的战略意图与征战大势。

  以往描述战争多是从阶级斗争、民族征战出发,立场鲜明但往往难窥全貌。该书从战争的全局出发,对战争双方及影响战争进程的重要方面予以客观、如实的记述。正如作者在“序言”中指出的:“明清战争的性质从根本上说是双方争夺对全中国的最高统治权。战争的双方,一为明朝,一为清朝,间或涉及第三者农民军政权……他们不管怎样你争我夺,绝不是什么民族战争,归根结底只不过是由谁来完成统一全国的问题。”正是从这样的观念出发,使该书对战争的描述呈现出全面、立体的状态。






http://www.chinanews.com/mil/2013/08-12/5151150.shtml《明清战争史略》:首次全面描述明清战争史
  

2013年08月12日  来源:北京日报 


  近来出版的《明清战争史略》,利用大量明清档案、实录以及时人留下的众多笔记,首次全面描述了明清战争史,深刻揭示了战争胜负与政治及社会人心的密切关系——
  明清之际是我国社会矛盾极其复杂、尖锐的时期。对于这段中国古代历史上席卷全国、历时半个多世纪、大小千百次的战事,时人留下了诸多记载和遗迹;后人又做了诸多记载与分析,诸如明清档案、皇帝实录、时人笔记等,数量浩繁。但这些记载多集中于人物或单个事件,缺乏整体、系统的描述;且囿于所属的立场,记述难免偏颇。新近出版的《明清战争史略》(孙文良、李治亭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则不愧为全面描述明清战争的开山之作。
  筛选众多史料,分析明清战争的主线,提出了明清战争的三阶段论
  明清战争错综复杂,大小战事众多,常使人眼花缭乱,难以理出头绪。该书作者从众多史料中筛选、分析,抓住明清战争的主线,分析不同时期的特点,提出了三个阶段:即清王朝对明王朝的战略进攻(1618年-1626年);战略相持(1627年-1643年)和战略总攻击(1644年-1662年)。这种分段叙述,使全书记述脉络清晰,点面结合,重点突出。其中,浓墨重彩展示了清初统治集团肇基东北、积蓄力量;一举入关,问鼎中原;击败大顺、大西两农民政权;进而逐一扫灭南明五个小朝廷,建立清朝的过程。它符合明清战争的真实历程,展现了明清双方政治、军事和经济力量的变化与消长,系统完整地呈现了双方的战略意图与征战大势。

  以往描述战争多是从阶级斗争、民族征战出发,立场鲜明但往往难窥全貌。该书从战争的全局出发,对战争双方及影响战争进程的重要方面予以客观、如实的记述。正如作者在“序言”中指出的:“明清战争的性质从根本上说是双方争夺对全中国的最高统治权。战争的双方,一为明朝,一为清朝,间或涉及第三者农民军政权……他们不管怎样你争我夺,绝不是什么民族战争,归根结底只不过是由谁来完成统一全国的问题。”正是从这样的观念出发,使该书对战争的描述呈现出全面、立体的状态。






http://www.chinanews.com/mil/2013/08-12/5151150.shtml
 对重大战役的记述,尊重并采用双方的史料记载,予以比较分析
  史料是史书的基础,也是立论的根据。然而,历史上遗留的各种文字史料,往往因记述者所属的国别、民族及利益集团不同,对同一事件作出不同乃至相反的反映。该书引述史料丰富而力求真实。它不仅利用了大量明清档案及实录、《东华录》等官方文献,同时采用了时人留下的众多笔记。其中,既有明代人士的记载,也有清代人士的记载。特别是对重大战役的记述,尊重并采用双方的记载予以比较分析,以求真实。此外,还采用了一些较为中性的记述,如当时朝鲜的《李朝实录》和朝鲜人的记载,以验证双方记载之异同。尤可称道的是,作者在记述过程中,对战争经历的不少重要遗迹进行了考察,大大增加了记述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诸如,在记述宁远之战时,作者即通过不同时期的史料,记述了宁远城在袁崇焕督战时期的重建过程,又记述了现在对该城现状的考察,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不战而屈人之兵”与未战而预知战果,自古以来为兵家所激赏。这是战争史理应研究与提炼的精华,贵在彰显军事智慧与谋略。这更是该书的亮点。它在清晰描述战争历程的同时,将一些重大战役的成败重点放在双方决策者战略战术的布局上。对于关系明清大局的两次决战,即萨尔浒决战、松锦决战,均细致记述了双方的决策情况。诸如,对于清军突破“松锦防线”的第二次决战,该书既展示皇太极及其指挥成员在选择战略突破口、开战时机、地点、方式上的睿智;也暴露出明王朝在关系自身命运的大战面前,依然用人不专、举棋不定、将帅不和、士气不振的腐朽状态及在这种状态下决策的失误。当然,战争中的偶然因素也经常出现,但是从战争整体发展来说,介绍和剖析双方的战略决策,无疑是极富创意的一大看点。
  该书指出,清初的统治集团蓬勃进取、充满朝气。它的最高统治者勇于开拓,积极网罗人才、能够汲取正确意见和建议,敢于亲临前线指挥乃至带头冲锋陷阵。如皇太极亲临松山观兵布阵,对取得决战胜利起到了关键作用。相反,明王朝则暮气沉沉,君臣猜忌,官员倾轧,致使最高决策往往摇摆不定,结果不仅贻误战机,最终失掉江山。这是历史事实,更是经验教训。对于一些重要战役,该书既介绍决策的形成,更在战后分析各自的政局、官场氛围乃至人心之向背对战争决策的影响,从而在更大的范围内展示明清战争的背景和趋势,说明战争胜负与政治及社会人心的密切关系。这不仅扩大了战争史的视野,更启迪人们深思。
  事事依据史料,是一部生动而翔实的史学著作

  我国自古文史不分,不少史学著作同时也是文学名品,叙事生动、形象,刻画人物栩栩如生。然而,目前有些史学著作往往文字严谨有余而生动刻画不足,难以引起读者的兴趣。该书则文笔流畅,形象、生动,读之令人难以释卷。这不仅体现在作者的直接记述中,也展示在选择的史料里。在记述清军围困松山城的战役中,该书引述一名从该城偷偷跑出的明朝官员亲眼所见:“奴(指清军)挖地为壕,壕上有桩,桩上有绳,绳上有铃,铃边有犬,其狡已极”(见该书340页),极为形象、逼真地展示了清军围困松山城的场景,体现了其围困坚城的严密与战争的严酷。书中对战争双方的著名人物、战场、城池,山脉、水系等地形地貌及军事部署,尽可能记述周全,重在刻画这些因素在战争中的作用,给人以鲜明的印象。
  依笔者所见,该书所及,事事依据史料,并无虚构之处,可以说是一部生动而翔实的史学著作。(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专家 杨益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