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淳亮:如何看待中国攻势现实主义复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7:00:59
  力量多寡决定战略抉择。力量少时“韬光养晦”,采取守势现实主义,甚至孤立主义,低调行事。力量强大时,若没有明显战略敌手,会倾向于意识形态输出的自由主义;若存在明确战略敌手,则倾向于攻势现实主义。美国如此,中国似乎也没有太大差异。

  近年中国国际关系学界争论着“中国学派”的意涵,向中国过往历史取经的论著甚多。由过往被视为鹰派学者的阎学通所主导的《国际政治研究》,刊发了多篇中国过往为何、何时用武的论文;相对仍强调中国应维持低调的社科院世界政治与经济所主办的《世界经济与政治》,在六月号的头篇文章是时殷弘的“武装的中国”。这篇文章的意蕴更令人抖擞颤栗。

  时殷弘认为,中国过往多以孙子兵法为战略文化的代表之作,但这一种传统其实是与保守耽溺的农业社会的上层菁英的利益相符,但却未必有利于国家的长远利益。与此相对,战国晚期秦国的大征讨、汉武帝的驱赶匈奴、盛唐的降伏东突厥、明成祖的漠北远征与海洋雄图,都展现了另一种中国战略文化。无庸讳言,后者被认为更值得颂扬,而前者的强大惯性,则被视为是中国未来的一大挑战。

  文中的一个重要类比是西汉初年对匈奴的和亲、朝贡,以及休养生息一甲子之后对匈奴展开的决绝的大反击。如果与当代现实稍作类比,则中国在十几二十年后的未来,当经、军实力毫无疑问的凌驾美国之上,必将努力寻求适当时机,一鼓作气将美国在亚非大陆的势力驱赶出去,而此一“王师北定中原日”,应该是作者心中的至高安慰。

  按照不同估计,最近的两、三年是中国制造业规模超过美国的年份,由于美中两国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中国的制造业规模在20年后甚至可能超过美国三、五倍。军事冲突一旦发生,物质资源的掌控胜过金融业的数字游戏;就此来说,美中军事冲突的前景,对于美国而言实在并不美好。而从权力转移理论来看,若是将权势分析的重点放在制造业,则引发冲突的时间点也已将过去,不靠联盟力量,美国已经不可能单独应对中国的挑战。

  在林毅夫之后,包括李稻葵、潘维等与政府往来密切的学者,都已公开指出,20余年后中国经济规模极有可能超过美国一倍以上;张维为等学者,撰言立说捍卫中国体制,制抵西方的文化霸权;刘明福等军方人士,强调中国要建立世界第一“大军”,不让他国专美于前。在此氛围下,与美国划太平洋分治的“玩笑话”,或者“重新思考”不在国外设立军事基地的讨论,绝非无的放矢。

于是学界对历史的回顾逐渐跳开了“百年国耻”,转而上溯“盛世”。这种国民思维的整体变迁,在经济大潮的推波助澜下势不可挡。各国领导人如果目光清晰,必定选择引导“祸水”流向他处,如同俄罗斯与台湾马英九政府之所为。眼下“国际关系民主化”、“非洲大开发”或可成为转移中国过剩精力的去处;为中国好也为周边好,东南亚国家应劝诫菲律宾少些跳梁小丑的胡为。

作者是中国科技大學(台北)助理教授

ht  tp://www.zaobao.com/yl/yl110729_003.shtml力量多寡决定战略抉择。力量少时“韬光养晦”,采取守势现实主义,甚至孤立主义,低调行事。力量强大时,若没有明显战略敌手,会倾向于意识形态输出的自由主义;若存在明确战略敌手,则倾向于攻势现实主义。美国如此,中国似乎也没有太大差异。

  近年中国国际关系学界争论着“中国学派”的意涵,向中国过往历史取经的论著甚多。由过往被视为鹰派学者的阎学通所主导的《国际政治研究》,刊发了多篇中国过往为何、何时用武的论文;相对仍强调中国应维持低调的社科院世界政治与经济所主办的《世界经济与政治》,在六月号的头篇文章是时殷弘的“武装的中国”。这篇文章的意蕴更令人抖擞颤栗。

  时殷弘认为,中国过往多以孙子兵法为战略文化的代表之作,但这一种传统其实是与保守耽溺的农业社会的上层菁英的利益相符,但却未必有利于国家的长远利益。与此相对,战国晚期秦国的大征讨、汉武帝的驱赶匈奴、盛唐的降伏东突厥、明成祖的漠北远征与海洋雄图,都展现了另一种中国战略文化。无庸讳言,后者被认为更值得颂扬,而前者的强大惯性,则被视为是中国未来的一大挑战。

  文中的一个重要类比是西汉初年对匈奴的和亲、朝贡,以及休养生息一甲子之后对匈奴展开的决绝的大反击。如果与当代现实稍作类比,则中国在十几二十年后的未来,当经、军实力毫无疑问的凌驾美国之上,必将努力寻求适当时机,一鼓作气将美国在亚非大陆的势力驱赶出去,而此一“王师北定中原日”,应该是作者心中的至高安慰。

  按照不同估计,最近的两、三年是中国制造业规模超过美国的年份,由于美中两国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中国的制造业规模在20年后甚至可能超过美国三、五倍。军事冲突一旦发生,物质资源的掌控胜过金融业的数字游戏;就此来说,美中军事冲突的前景,对于美国而言实在并不美好。而从权力转移理论来看,若是将权势分析的重点放在制造业,则引发冲突的时间点也已将过去,不靠联盟力量,美国已经不可能单独应对中国的挑战。

  在林毅夫之后,包括李稻葵、潘维等与政府往来密切的学者,都已公开指出,20余年后中国经济规模极有可能超过美国一倍以上;张维为等学者,撰言立说捍卫中国体制,制抵西方的文化霸权;刘明福等军方人士,强调中国要建立世界第一“大军”,不让他国专美于前。在此氛围下,与美国划太平洋分治的“玩笑话”,或者“重新思考”不在国外设立军事基地的讨论,绝非无的放矢。

于是学界对历史的回顾逐渐跳开了“百年国耻”,转而上溯“盛世”。这种国民思维的整体变迁,在经济大潮的推波助澜下势不可挡。各国领导人如果目光清晰,必定选择引导“祸水”流向他处,如同俄罗斯与台湾马英九政府之所为。眼下“国际关系民主化”、“非洲大开发”或可成为转移中国过剩精力的去处;为中国好也为周边好,东南亚国家应劝诫菲律宾少些跳梁小丑的胡为。

作者是中国科技大學(台北)助理教授

ht  tp://www.zaobao.com/yl/yl110729_00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