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把谁都别当成井底之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1:34:02
7月9日,厦门市副市长臧杰斌称,德国老百姓上网非常难,“要经过很多很多的审批途径,很多渠道,而且费用很高”。这种说法引起众多网友质疑,德国驻华使馆、国家旅游局和汉堡市也纷纷通过官方博客或微博回应。德驻华使馆称,在德国上网不用官方机构审批,相比普通物价,上网费用也不高。德国国家旅游局建议在德人士和赴德网友以实际体验还原事实真相,汉堡市则邀请网友到德国亲身体验。 (《南方都市报》7月14日)

  《京华周刊》刊发此消息时的标题是“德国使馆博客辟谣,厦门副市长情何以堪”。的确,在一个到处讲“不传谣、不信谣”的时代,如果真是一个副市长制造了一个“跨国谣言”,确实“情何以堪”。为什么会这样?《南方都市报》配了一幅漫画,画面是一个中国官员手拿德国资料,大谈“外国也不是什么都好,比如上网……”在他头顶留下一个“井口”,寓意“井底之蛙”。但有网友认为,这并不是说这种官员自己是井底之蛙,是他们把老百姓当成“井底之蛙”。

  经此解释,那意思便比较到位了。高级别官员一般不会连国门都没出过,出国考察、学习国外经验虽不是家常便饭,但肯定不少,王岐山同志就说过,南斯拉夫的奶牛都认识中国官员了(《京华时报》2006年1月16日)。说人家官员是井底之蛙,万万不妥;合理解释,可能是希望拿“外国残缺的月亮”来反证“中国月亮的完美”。这番话是在“文明办网文明上网”经验交流会上说的,在这样的场合说这样的话,似乎不难理解。

  没想到还是“穿帮”了,因为现在的民众早已不是“井底之蛙”,国际人员的频繁流动、互联网等现代技术改变了世界格局,各国情况、是非判断、中外对比都自然而然地成为人们的基本信息。如果谁还信奉“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那一套,注定沦为笑柄。

  这种“开放视野”的趋势是很明显的。比如,有官员老强调我们“发展中”的阶段,在社会保障、福利方面迟迟以“后发达”的“尺度”说服民众。另一方面,有人通过生活经验对比物价,认为中国人均收入还很低,但很多物价超过美国。话题讨论了几个月,14日《人民日报·海外版》也发表文章,探讨“北京生活成本高于美国纽约”的话题,文章称相对于购买力和人均收入,中国物价明显超过美国,但不是所有物价都贵,如北京出租车、地铁都便宜。美国有些房子相对便宜,但买房后还有地产税。

  这类探讨只要尊重事实,一定是真相越来越明,而如果我们相信这种对比充满了善意,便也能发现中国当下应该改进的问题。同样的例子还有,北大教授李玲表示,中国医改在全世界都是个奇迹,归功于我国体制的优越性。李教授的话在网上也有很大争议。从理性的角度,“体制优越性”当然可以挖掘、发挥充分,民众质疑也其来有自,如果谁试图用单独一面遮盖整体真相,他要么自己是井底之蛙,要么就是视“对方”为井底之蛙。

  “外国的月亮到底怎么样”,中国人素来缺乏共识,经常要么是“永远比中国圆、比中国亮”地歌颂,要么是“哪里比得上中国圆、中国亮”地唱衰,动辄鸡同鸭讲,互喷一番,说不清楚究竟谁是井底之蛙。但随着这些年的开放进程,早就应该有这样的共识——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是五颜六色的,不要非黑即白,非好即坏。任何是非判断,都应该遵循基本的事实,全面的事实;都应该遵循基本的逻辑,道义的逻辑,更不必动辄给对方扣上一顶“阴谋论”的帽子。只要坚持话题的开放性,观点的正常碰撞,讨论终究会在博弈中完善,而不是谁吃掉谁。

  官员成为井底之蛙,或是老百姓被当成井底之蛙,显然都不对。世界的开放性、网络的开放性、人心的开放性,都决定了这不应该是一个有“井底之蛙”的时代,即便有,大家也有义务帮其跳上井台,而不是修高井口,让其永远处在井底。只要坚持开放的心态,尊重事实、逻辑与道义,谁都没有理由被“井口”遮蔽,更不会被无谓的口水淹死。

http://news.sina.com.cn/pl/2011-07-15/075922818011.shtml7月9日,厦门市副市长臧杰斌称,德国老百姓上网非常难,“要经过很多很多的审批途径,很多渠道,而且费用很高”。这种说法引起众多网友质疑,德国驻华使馆、国家旅游局和汉堡市也纷纷通过官方博客或微博回应。德驻华使馆称,在德国上网不用官方机构审批,相比普通物价,上网费用也不高。德国国家旅游局建议在德人士和赴德网友以实际体验还原事实真相,汉堡市则邀请网友到德国亲身体验。 (《南方都市报》7月14日)

  《京华周刊》刊发此消息时的标题是“德国使馆博客辟谣,厦门副市长情何以堪”。的确,在一个到处讲“不传谣、不信谣”的时代,如果真是一个副市长制造了一个“跨国谣言”,确实“情何以堪”。为什么会这样?《南方都市报》配了一幅漫画,画面是一个中国官员手拿德国资料,大谈“外国也不是什么都好,比如上网……”在他头顶留下一个“井口”,寓意“井底之蛙”。但有网友认为,这并不是说这种官员自己是井底之蛙,是他们把老百姓当成“井底之蛙”。

  经此解释,那意思便比较到位了。高级别官员一般不会连国门都没出过,出国考察、学习国外经验虽不是家常便饭,但肯定不少,王岐山同志就说过,南斯拉夫的奶牛都认识中国官员了(《京华时报》2006年1月16日)。说人家官员是井底之蛙,万万不妥;合理解释,可能是希望拿“外国残缺的月亮”来反证“中国月亮的完美”。这番话是在“文明办网文明上网”经验交流会上说的,在这样的场合说这样的话,似乎不难理解。

  没想到还是“穿帮”了,因为现在的民众早已不是“井底之蛙”,国际人员的频繁流动、互联网等现代技术改变了世界格局,各国情况、是非判断、中外对比都自然而然地成为人们的基本信息。如果谁还信奉“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那一套,注定沦为笑柄。

  这种“开放视野”的趋势是很明显的。比如,有官员老强调我们“发展中”的阶段,在社会保障、福利方面迟迟以“后发达”的“尺度”说服民众。另一方面,有人通过生活经验对比物价,认为中国人均收入还很低,但很多物价超过美国。话题讨论了几个月,14日《人民日报·海外版》也发表文章,探讨“北京生活成本高于美国纽约”的话题,文章称相对于购买力和人均收入,中国物价明显超过美国,但不是所有物价都贵,如北京出租车、地铁都便宜。美国有些房子相对便宜,但买房后还有地产税。

  这类探讨只要尊重事实,一定是真相越来越明,而如果我们相信这种对比充满了善意,便也能发现中国当下应该改进的问题。同样的例子还有,北大教授李玲表示,中国医改在全世界都是个奇迹,归功于我国体制的优越性。李教授的话在网上也有很大争议。从理性的角度,“体制优越性”当然可以挖掘、发挥充分,民众质疑也其来有自,如果谁试图用单独一面遮盖整体真相,他要么自己是井底之蛙,要么就是视“对方”为井底之蛙。

  “外国的月亮到底怎么样”,中国人素来缺乏共识,经常要么是“永远比中国圆、比中国亮”地歌颂,要么是“哪里比得上中国圆、中国亮”地唱衰,动辄鸡同鸭讲,互喷一番,说不清楚究竟谁是井底之蛙。但随着这些年的开放进程,早就应该有这样的共识——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是五颜六色的,不要非黑即白,非好即坏。任何是非判断,都应该遵循基本的事实,全面的事实;都应该遵循基本的逻辑,道义的逻辑,更不必动辄给对方扣上一顶“阴谋论”的帽子。只要坚持话题的开放性,观点的正常碰撞,讨论终究会在博弈中完善,而不是谁吃掉谁。

  官员成为井底之蛙,或是老百姓被当成井底之蛙,显然都不对。世界的开放性、网络的开放性、人心的开放性,都决定了这不应该是一个有“井底之蛙”的时代,即便有,大家也有义务帮其跳上井台,而不是修高井口,让其永远处在井底。只要坚持开放的心态,尊重事实、逻辑与道义,谁都没有理由被“井口”遮蔽,更不会被无谓的口水淹死。

http://news.sina.com.cn/pl/2011-07-15/075922818011.shtml
我特想听听那个著名ID说说那个副市长是不是造谣。。。
昨天就在呼唤了,可能在维修吧。
疯狂的伊万伊万 发表于 2011-7-15 12:08
我特想听听那个著名ID说说那个副市长是不是造谣。。。
好像又化身另外一个ID了...

这几天打脸的新闻多了些,估计他还在酝酿情绪中
2000wcw 发表于 2011-7-15 12:17
好像又化身另外一个ID了...

这几天打脸的新闻多了些,估计他还在酝酿情绪中
可能任务量太大,加班累到了
没有那些个ID。论坛怎么会热闹呢?注意力怎么会被吸引呢?回帖率怎么会提高呢?官府的其他问题怎么会被忽略呢?大家还是多关心物价和经济吧。
2000wcw 发表于 2011-7-15 12:17
好像又化身另外一个ID了...

这几天打脸的新闻多了些,估计他还在酝酿情绪中
任务越来越重  可能去领特供补品了
人家去中宣部学习去鸟,好学上进的好青年
某著名洗地工呢,这样的强劲洗地任务如果完成了,就可以出书啦《我是怎样洗黑中青报的》
德国老百姓上网非常难,“要经过很多很多的审批途径,很多渠道,而且费用很高”
=============
明显的找抽

2000wcw 发表于 2011-7-15 12:17
好像又化身另外一个ID了...

这几天打脸的新闻多了些,估计他还在酝酿情绪中


能酝酿出美酒一坛,让大家喝得烂醉,也是美事。
注:这是造谣!
2000wcw 发表于 2011-7-15 12:17
好像又化身另外一个ID了...

这几天打脸的新闻多了些,估计他还在酝酿情绪中


能酝酿出美酒一坛,让大家喝得烂醉,也是美事。
注:这是造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