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历史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20:19:30
历史和政治是分不开的,而政治和经济与战争又是密切相关的,所以历史学家应该精通政治、 经济和战争,当然还有社会文化等等各方面的知识,这样才能成为合格的优秀的历史学家。

狭义的历史等于过去的政治,至于文学和哲学,都是受到政治的深刻影响的,为什么法国的文学和俄国的文学有区别?为什么英国和德国的哲学,有很大的不同?没有政治,何来哲学?要知道,哲学是闲暇的产物,而正是政治,缔造了闲暇。

历史学的精髓在于尊重事实,也就是尊重真实 的事实,所以史家必须具有上帝般毫无偏袒之心理和客观公正的胸怀,他不为某一方辩护,他只遵守上帝的法则。

所以,好的历史学家必须要做到超然于物我之外,以第三方的眼光来看待人类的历史。他也许不能完全做到免俗,但是应该尽量接近上帝的意志,这也是他所追 求的目标,就像我们每个人都力求追求自身的完美一样。

理性、严谨、客观、公正,是历史学家必备的素质,带有任何感情色彩来研究历 史,只会得出不公平的结论。

有关历史事实或真相,在信息技术如此发达的近现代,原始资料最能说明问题!当对同一历史问题有两种或以上数据或者说有两种或以上的观点的话——那就说 明历史学家没有拿到第一手的原始资料,他们给出的数据和观点是需要分析对比来看的。这才是研究历史的人该真正研究的地方,尽信书不如无书,权威就等于踏脚石,正因为蔑视权威,人类才能进步。有自己的独到观点,自己就是权威!

研究历史要以原始资料来作为判断的最高证据,没有第一手的原始资料,要应用自己的对比分析和逻辑判断能力来对相互矛盾的资料来证伪。

“所谓历史研究,就是和形形色色的骗子,形形色色的虚假材料打交道的工作,从中去伪存真也就成为其基本工作任务。而在纷繁复杂的史料中,经过检验的数据 资料照理是最为客观和真实的,但考证不严或者引用不慎,一样会出错误。”

历史资料为什么需要考证和证伪?研究历史为什么需要逻辑分析推理判断能力?这是由原因的。

因为不同历史资料的记载,在很多情况下,有互相矛盾之处,而且,历史记载的文字表述,又有许多概念模糊之处,假如不经过逻辑分析推理,或考证与证伪,是难以解析历史的本来面目的。

尽信书(史书)不如无书,研究历史的,需要具备逻辑分析推理判断能力,因此,逻辑学,作为一种理论工具,应该是历史学者必须掌握的技能之一。

历史不会简单地重复,但会惊人的相似,将类比的方法,应用到历史研究中去,可以得出有价值的结论。比如说黄帝战胜蚩尤开启黄帝时代 VS 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朝,二者可以类比,汉朝拥有黄帝时代之气象,也是不争的事实。

华夏的战国时代,是冷兵器的总体战时代,总体战的特征之一是能够动员国家的全部人民和全部力量,这就需要国家政治体制的设置满足这个要求,所以,各国无一不进行改革变法,其中最成功的例子有商鞅变法、胡服骑射等等。

在基本同时代的西方,罗马(共和国)为了适应总体战的要求,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其中有名的是格拉古的土地改革和马略的兵役制改革。

通过国家总体战,秦国兼并六国、一统天下,罗马征服迦太基,成为地中海地区唯一的强国(顺理成章的成为地中海地区的霸权)。

秦朝一统天下,这种统一,和夏商周三代的统一,是有很大差别的,秦国是实质上的统一(能够对领土进行有效整合),三代是形式上的统一(对领土整合能力不足,周代分封建国要稍好些),对实质上的统一来说,最适合的政体为大一统。

所以,我们看到了秦汉是帝制大一统,罗马也是帝制大一统(由共和国转变为帝国)。

作为历史爱好者,都有一颗好奇的心和灼热的探索精神,钻研、疑问、反思和考证,是历史爱好者通常经历的思维步骤。

人都具备基本的逻辑判断能力,因此对历史,一般都能有选择的接受或拒绝某种观点,但是说到对历史的探索论证,那就需要天赋和决心了,这不是普通人所能做到的。

所以,指望普通人去甄别纯粹客观的历史,那纯粹是痴人说梦,因为即使是历史大家,都不能做到这点。

研究历史,分析推理和逻辑判断的能力至关重要——但是,还有更重要的,那就是不能囿于前人尤其是所谓权威的成论。

如果能在史家上独树一帜、自成一家,非得创造自己的学术观点不可——当然是以不同于前人的角度来阐述自己的历史观点。

研究历史,应该先问为什么,之后带着疑问去研究历史事实,经过自己的思考和反思,得出自己的结论,之后,再去重温历史事实,进行系统的验证,以确定自己的观点或结论,是否有哪些纰漏、是否与事实相符。

而有些人看历史,是先有某种观点,之后再去历史事实中去寻找依据,最后演变为为某种历史行为解释或辩护,并主观臆测的推断历史,这种态度,是有违理性客观精神的。

研究历史,需要何种态度呢?尊重事实,而不是去对历史进行推测和假设。

再重复一次,研究历史,就要尊重历史事实,历史不可推测,也不能假设。因为:你不是上帝,你决定不了历史的走向,而只能跟着历史走;历史就是已经发生的事实,人不是上帝,对已经发生的事实(历史),人是不能改变的,而只能跟着历史走。

但是,历史,却可以解释和论证,正因为如此,才会有同样的历史事实,却出现了不同的历史版本。

研究历史,洞察历史规律,在某种程度上,或可预知不远的未来。

史料是什么?不就是当事人或后人的记载或记录吗?什么样的史料最真实?当事人的记录。但是即使是当事人,都不能摆脱自己的主观倾向性,你又怎能绝对判定当事人的记录就等于完全正确?更何况后人的记录了。

研究历史,需要正确的研究方法,需要去伪存真的技术,需要具备正确的推理和逻辑判断能力,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对历史随便说三道四下定论的。

对待严肃的历史问题,需要应用客观而理性的态度去研究、推理和评判,而不应该匆忙地做主观性的臆断。

不过,任何历史都或多或少挂有感情色彩的,尤其是涉及到本国本民族的历史之时,更是如此。作为一国一民族的一份子,如果你想追求绝对的客观理性,那是做不到的,如果你想追求如此境界,只能说明这个人有问题。

只要是研究历史的,就会有自己的倾向性,什么是个人感情?进步或落后,是不是个人感情?没有完全客观的历史,因为历史观的不同,决定了同样的历史事实,出现了不同的历史版本,为什么会如此?由于人是主观能动的动物。

做学问、认定史料,应该客观,而不应该带有情感去伪造、篡改、删节、或杜撰。

人毕竟不是全能的上帝,看待历史问题,很难摆脱自己的认知范围和主观判断,人是感情动物,只要涉及到主观判断,就会或多或少受到个人感情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每个人的历史观,都会带有浓重的个人主观色彩,即是你站在第三方客观公正的立场上,你也不能免俗。

举例来说,日本侵华,从第三者的客观理性角度来说,是完全正确的,但是国人角度来说,能在历史上这么写吗?不能。落后就要挨打,历史给我们的最大启示,是教训和经验,我们学习历史的最大目的之一,是希望以前惨痛的历史,不再重演——就如同现代犹太人缅怀哭墙那样。

由于是胜利者(而不是失败者)在书写历史,这个世界上哪里有绝对客观公正的历史?有的只是相对客观公正的历史。就拿二战史来说,俄国人写的,英国人写的、美国人写的、德国人写的,有很大的不同,为什么同样的历史事件,在不同的国家里,出现了不同的版本呢?国家民族属性使然。

说实话,在下最欣赏德国和英国人写的二战史,因为二者的最客观,在两者之间,本人更欣赏德国人,《失去的世界帝国》和《世界大屠杀》,是非常好的参考教材。

历史,是政治的奴婢;历史,是为政治服务的,这就是古往今来大部分历史著作的本质。

事实上,历史确实需要为政治服务,在西方国家,为什么把《我的奋斗》列为禁书,这不是没有原因的。日本为什们要修改中学历史教科书?这也不是没有原因的。

有两种历史,一种作为研究的历史,针对人群是历史研究者;另一种是作为教育的历史,针对的人群是国民大众。

对于前者,需要最大限度地追求客观理性,以求探求历史的真相和恢复历史的原貌;而对于后者,需要在不违背客观理性的前提下,对历史加以技术性的修饰,意在增进国家民族的自信心、自尊心和反省心。

之所以将历史做这样的划分,原因在于大部分的国民,都容易受先入为主的教育导引,缺乏基本的逻辑分析判断能力,因此,只是被动地接受历史,而谈到辨别历史,非其所长。

在很多情况下,为了增进国家与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需要对历史在某种程度上加以修饰,这从政治上考虑,是非常有必要的,美国建国史的谱写,不就是如此吗?

历史本来就是人写的,给本国人看的,应该是有助于增进国家和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增强反省心的历史,如果追求绝对客观真实的历史,历史学家,岂不都成了上帝?再者说,已经发生的历史事实,本身就存在有诸多悬疑,这也是历史之所以吸引人加以研究的原因之一,缺乏可靠的事实依据和逻辑推理,你能保证你能得到完全真实的历史事实?

所以说,有侧重学术的历史,有侧重政治的历史,有学术政治同等侧重的历史,厘清三者的区别和适用领域,并对三进行正确的归为和定位,是非常重要的。历史和政治是分不开的,而政治和经济与战争又是密切相关的,所以历史学家应该精通政治、 经济和战争,当然还有社会文化等等各方面的知识,这样才能成为合格的优秀的历史学家。

狭义的历史等于过去的政治,至于文学和哲学,都是受到政治的深刻影响的,为什么法国的文学和俄国的文学有区别?为什么英国和德国的哲学,有很大的不同?没有政治,何来哲学?要知道,哲学是闲暇的产物,而正是政治,缔造了闲暇。

历史学的精髓在于尊重事实,也就是尊重真实 的事实,所以史家必须具有上帝般毫无偏袒之心理和客观公正的胸怀,他不为某一方辩护,他只遵守上帝的法则。

所以,好的历史学家必须要做到超然于物我之外,以第三方的眼光来看待人类的历史。他也许不能完全做到免俗,但是应该尽量接近上帝的意志,这也是他所追 求的目标,就像我们每个人都力求追求自身的完美一样。

理性、严谨、客观、公正,是历史学家必备的素质,带有任何感情色彩来研究历 史,只会得出不公平的结论。

有关历史事实或真相,在信息技术如此发达的近现代,原始资料最能说明问题!当对同一历史问题有两种或以上数据或者说有两种或以上的观点的话——那就说 明历史学家没有拿到第一手的原始资料,他们给出的数据和观点是需要分析对比来看的。这才是研究历史的人该真正研究的地方,尽信书不如无书,权威就等于踏脚石,正因为蔑视权威,人类才能进步。有自己的独到观点,自己就是权威!

研究历史要以原始资料来作为判断的最高证据,没有第一手的原始资料,要应用自己的对比分析和逻辑判断能力来对相互矛盾的资料来证伪。

“所谓历史研究,就是和形形色色的骗子,形形色色的虚假材料打交道的工作,从中去伪存真也就成为其基本工作任务。而在纷繁复杂的史料中,经过检验的数据 资料照理是最为客观和真实的,但考证不严或者引用不慎,一样会出错误。”

历史资料为什么需要考证和证伪?研究历史为什么需要逻辑分析推理判断能力?这是由原因的。

因为不同历史资料的记载,在很多情况下,有互相矛盾之处,而且,历史记载的文字表述,又有许多概念模糊之处,假如不经过逻辑分析推理,或考证与证伪,是难以解析历史的本来面目的。

尽信书(史书)不如无书,研究历史的,需要具备逻辑分析推理判断能力,因此,逻辑学,作为一种理论工具,应该是历史学者必须掌握的技能之一。

历史不会简单地重复,但会惊人的相似,将类比的方法,应用到历史研究中去,可以得出有价值的结论。比如说黄帝战胜蚩尤开启黄帝时代 VS 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朝,二者可以类比,汉朝拥有黄帝时代之气象,也是不争的事实。

华夏的战国时代,是冷兵器的总体战时代,总体战的特征之一是能够动员国家的全部人民和全部力量,这就需要国家政治体制的设置满足这个要求,所以,各国无一不进行改革变法,其中最成功的例子有商鞅变法、胡服骑射等等。

在基本同时代的西方,罗马(共和国)为了适应总体战的要求,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其中有名的是格拉古的土地改革和马略的兵役制改革。

通过国家总体战,秦国兼并六国、一统天下,罗马征服迦太基,成为地中海地区唯一的强国(顺理成章的成为地中海地区的霸权)。

秦朝一统天下,这种统一,和夏商周三代的统一,是有很大差别的,秦国是实质上的统一(能够对领土进行有效整合),三代是形式上的统一(对领土整合能力不足,周代分封建国要稍好些),对实质上的统一来说,最适合的政体为大一统。

所以,我们看到了秦汉是帝制大一统,罗马也是帝制大一统(由共和国转变为帝国)。

作为历史爱好者,都有一颗好奇的心和灼热的探索精神,钻研、疑问、反思和考证,是历史爱好者通常经历的思维步骤。

人都具备基本的逻辑判断能力,因此对历史,一般都能有选择的接受或拒绝某种观点,但是说到对历史的探索论证,那就需要天赋和决心了,这不是普通人所能做到的。

所以,指望普通人去甄别纯粹客观的历史,那纯粹是痴人说梦,因为即使是历史大家,都不能做到这点。

研究历史,分析推理和逻辑判断的能力至关重要——但是,还有更重要的,那就是不能囿于前人尤其是所谓权威的成论。

如果能在史家上独树一帜、自成一家,非得创造自己的学术观点不可——当然是以不同于前人的角度来阐述自己的历史观点。

研究历史,应该先问为什么,之后带着疑问去研究历史事实,经过自己的思考和反思,得出自己的结论,之后,再去重温历史事实,进行系统的验证,以确定自己的观点或结论,是否有哪些纰漏、是否与事实相符。

而有些人看历史,是先有某种观点,之后再去历史事实中去寻找依据,最后演变为为某种历史行为解释或辩护,并主观臆测的推断历史,这种态度,是有违理性客观精神的。

研究历史,需要何种态度呢?尊重事实,而不是去对历史进行推测和假设。

再重复一次,研究历史,就要尊重历史事实,历史不可推测,也不能假设。因为:你不是上帝,你决定不了历史的走向,而只能跟着历史走;历史就是已经发生的事实,人不是上帝,对已经发生的事实(历史),人是不能改变的,而只能跟着历史走。

但是,历史,却可以解释和论证,正因为如此,才会有同样的历史事实,却出现了不同的历史版本。

研究历史,洞察历史规律,在某种程度上,或可预知不远的未来。

史料是什么?不就是当事人或后人的记载或记录吗?什么样的史料最真实?当事人的记录。但是即使是当事人,都不能摆脱自己的主观倾向性,你又怎能绝对判定当事人的记录就等于完全正确?更何况后人的记录了。

研究历史,需要正确的研究方法,需要去伪存真的技术,需要具备正确的推理和逻辑判断能力,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对历史随便说三道四下定论的。

对待严肃的历史问题,需要应用客观而理性的态度去研究、推理和评判,而不应该匆忙地做主观性的臆断。

不过,任何历史都或多或少挂有感情色彩的,尤其是涉及到本国本民族的历史之时,更是如此。作为一国一民族的一份子,如果你想追求绝对的客观理性,那是做不到的,如果你想追求如此境界,只能说明这个人有问题。

只要是研究历史的,就会有自己的倾向性,什么是个人感情?进步或落后,是不是个人感情?没有完全客观的历史,因为历史观的不同,决定了同样的历史事实,出现了不同的历史版本,为什么会如此?由于人是主观能动的动物。

做学问、认定史料,应该客观,而不应该带有情感去伪造、篡改、删节、或杜撰。

人毕竟不是全能的上帝,看待历史问题,很难摆脱自己的认知范围和主观判断,人是感情动物,只要涉及到主观判断,就会或多或少受到个人感情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每个人的历史观,都会带有浓重的个人主观色彩,即是你站在第三方客观公正的立场上,你也不能免俗。

举例来说,日本侵华,从第三者的客观理性角度来说,是完全正确的,但是国人角度来说,能在历史上这么写吗?不能。落后就要挨打,历史给我们的最大启示,是教训和经验,我们学习历史的最大目的之一,是希望以前惨痛的历史,不再重演——就如同现代犹太人缅怀哭墙那样。

由于是胜利者(而不是失败者)在书写历史,这个世界上哪里有绝对客观公正的历史?有的只是相对客观公正的历史。就拿二战史来说,俄国人写的,英国人写的、美国人写的、德国人写的,有很大的不同,为什么同样的历史事件,在不同的国家里,出现了不同的版本呢?国家民族属性使然。

说实话,在下最欣赏德国和英国人写的二战史,因为二者的最客观,在两者之间,本人更欣赏德国人,《失去的世界帝国》和《世界大屠杀》,是非常好的参考教材。

历史,是政治的奴婢;历史,是为政治服务的,这就是古往今来大部分历史著作的本质。

事实上,历史确实需要为政治服务,在西方国家,为什么把《我的奋斗》列为禁书,这不是没有原因的。日本为什们要修改中学历史教科书?这也不是没有原因的。

有两种历史,一种作为研究的历史,针对人群是历史研究者;另一种是作为教育的历史,针对的人群是国民大众。

对于前者,需要最大限度地追求客观理性,以求探求历史的真相和恢复历史的原貌;而对于后者,需要在不违背客观理性的前提下,对历史加以技术性的修饰,意在增进国家民族的自信心、自尊心和反省心。

之所以将历史做这样的划分,原因在于大部分的国民,都容易受先入为主的教育导引,缺乏基本的逻辑分析判断能力,因此,只是被动地接受历史,而谈到辨别历史,非其所长。

在很多情况下,为了增进国家与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需要对历史在某种程度上加以修饰,这从政治上考虑,是非常有必要的,美国建国史的谱写,不就是如此吗?

历史本来就是人写的,给本国人看的,应该是有助于增进国家和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增强反省心的历史,如果追求绝对客观真实的历史,历史学家,岂不都成了上帝?再者说,已经发生的历史事实,本身就存在有诸多悬疑,这也是历史之所以吸引人加以研究的原因之一,缺乏可靠的事实依据和逻辑推理,你能保证你能得到完全真实的历史事实?

所以说,有侧重学术的历史,有侧重政治的历史,有学术政治同等侧重的历史,厘清三者的区别和适用领域,并对三进行正确的归为和定位,是非常重要的。
历史的最大作用是以史为鉴,可知未来。
你看看不尊重历史的国家是混的好还是惨就知道了。
龙腾圣宇 发表于 2011-5-22 09:19
第一句说得很好,第二句有些武断。

欲自存,先自立自强,自强者不辱,自立者不附;不自立自强,为自弃自辱,自弃自辱者,人弃辱之;欲胜人,先自强,欲自强,先自胜;自胜者,积极进取,自败者,消极懈怠,自胜者胜人,自败者招敌;人必自辱而后人辱之,国必自辱而后国辱之,自辱者,内斗也,自辱招祸,内斗招敌。自立自强,自胜胜人,才最有资格在丛林世界里生存——这是丛林法则第二条。
从罗马所谓的总体战开始,就看不下去了...........
从罗马所谓的总体战开始,就看不下去了...........
-----------------------------
所以现在罗马不能打了。
波纳 发表于 2011-5-22 09:35
观点难以接受,看不下去,说明与自己固有的观点发生了严重的冲突或错位,这是很正常的事情,不过,这时候,就需要心理修复了——因为虽然你嘴上说看不下去,但是由于自己强烈的好奇心,还是会忍不住看下去的,呵呵
cauzer 发表于 2011-5-22 09:57

嘿嘿
╮(╯▽╰)╭

观点难以接受,看不下去,说明与自己固有的观点发生了严重的冲突或错位,这是很正常的事情,不过,这时候,就需要心理修复了——因为虽然你嘴上说看不下去,但是由于自己强烈的好奇心,还是会忍不住看下去的,呵呵
cauzer 发表于 2011-5-22 09:57


╮(╯▽╰)╭
重复了,那就提个问题吧

LZ在写在“基本同时代的西方,罗马(共和国)为了适应总体战的要求,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其中有名的是格拉古的土地改革和马略的兵役制改革。通过国家总体战,秦国兼并六国、一统天下,罗马征服迦太基,成为地中海地区唯一的强国(顺理成章的成为地中海地区的霸权)。”之前,是否将罗马、秦从政治、经济、军事三个方面与鲁登道夫《总体战》中提出的观点做过对比分析,有何异同?

比较好奇这个~<( ̄︶ ̄)>
观点难以接受,看不下去,说明与自己固有的观点发生了严重的冲突或错位,这是很正常的事情,不过,这时候,就需要心理修复了——因为虽然你嘴上说看不下去,但是由于自己强烈的好奇心,还是会忍不住看下去的,呵呵
cauzer 发表于 2011-5-22 09:57


╮(╯▽╰)╭
重复了,那就提个问题吧

LZ在写在“基本同时代的西方,罗马(共和国)为了适应总体战的要求,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其中有名的是格拉古的土地改革和马略的兵役制改革。通过国家总体战,秦国兼并六国、一统天下,罗马征服迦太基,成为地中海地区唯一的强国(顺理成章的成为地中海地区的霸权)。”之前,是否将罗马、秦从政治、经济、军事三个方面与鲁登道夫《总体战》中提出的观点做过对比分析,有何异同?

比较好奇这个~<( ̄︶ ̄)>
波纳 发表于 2011-5-22 10:22
"之前,是否将罗马、秦从政治、经济、军事三个方面与鲁登道夫《总体战》中提出的观点做过对比分析,有何异同?"

年代相差久远,缺乏可比性,不过,从国家人民动员角度来说,应该是类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