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贴:卖炭翁究竟亏了多少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2 06:28:09
原作者HOPEFUL,转自西西河。

白居易的《卖炭翁》千古传诵,对弱者的同情和对强权的愤恨在中国人血液中流淌不息。然而国人常常疏于数目字管理。在那次宫市强买中,宫使拿走“千斤炭”,却只付“半匹红绡一丈绫”,这个交易究竟有多不平等,史料却没有记载。在千年之后的今天,我们试着计算一下,看看老人家到底亏了多少钱。
  
首先说明一点,唐代没有银元,小额交易使用铜币称为通宝,大额交易常用丝织品当货币,史称钱帛兼行。所以宫使用绡和绫付账,在形式上并无不公。不过丝织品不便长期保存,所以普通人家可能更喜欢通宝。

绡和绫是两种不同的丝织品。绡是生丝制品,价格相对便宜,与绢差不多。当时一匹绢相当于200文,如此推算半匹红绡的价格大约为100文。绫是精美的丝织品,白居易的《缭绫》诗描绘了绫的华丽和制作的艰辛。绫价格比绢贵很多,有史料记载当时西北某集市绫的价格是一尺65文,同市绢的价格为每匹 460文,唐代一匹为四丈,据此折算,每匹绫的价格为2600文,是绢的5.6倍。由于地理原因,长安的价格应该比西北低,按绢价5.6倍计算大致为绫每匹1130文,一丈绫就是280文。半匹红绡一丈绫合计380文钱。

在唐代这些钱能买什么?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在公元九世纪头十年内。按照宫市猖獗的公元807年史料记载,当时米价为每斗45文,相当于每斤4文。今天的米价近于每斤2元,按照粮食购买力推算,当年2文通宝等于现今1元人民币。380文钱可以买90斤米,够三口之家吃一个月。唐代可以通过交绢免除服役,每天三尺绢,相当于15文钱或者7.5元人民币,多服役的人也可以从政府拿到等额补助,所以15文钱可以看做普通劳工最低日收入。唐代每月休假三天,每月工作27天,樵夫有没有假期不知道。380文钱就相当于普通劳力一个月的收入。

关于千斤炭的价值,能查到的资料很少,我们采用两个数据相互比较进行推算。一是根据《齐民要术》记载,北魏时期一车柴的价格为100文,假定车从北魏到唐代没有变化,则千斤柴售价100文。书中记载当时一匹绢为100文,以绢为等价物,唐代千斤柴的价值应为200文。烧制木炭需要5~6倍木柴,因此千斤炭的价格至少比等重木柴贵6倍,即1200文以上。二是现今手工木炭价格,现在手工木炭卖1500元/吨,换算为唐代单位就是1800文/千斤(一斤=600克)。两者取平均数,千斤炭在当时的合理价格就是1500文。两位公使用比两折略多的价格就想把老翁的炭买走,分明是把木炭当柴禾买,怨不得白先生义愤填膺。原作者HOPEFUL,转自西西河。

白居易的《卖炭翁》千古传诵,对弱者的同情和对强权的愤恨在中国人血液中流淌不息。然而国人常常疏于数目字管理。在那次宫市强买中,宫使拿走“千斤炭”,却只付“半匹红绡一丈绫”,这个交易究竟有多不平等,史料却没有记载。在千年之后的今天,我们试着计算一下,看看老人家到底亏了多少钱。
  
首先说明一点,唐代没有银元,小额交易使用铜币称为通宝,大额交易常用丝织品当货币,史称钱帛兼行。所以宫使用绡和绫付账,在形式上并无不公。不过丝织品不便长期保存,所以普通人家可能更喜欢通宝。

绡和绫是两种不同的丝织品。绡是生丝制品,价格相对便宜,与绢差不多。当时一匹绢相当于200文,如此推算半匹红绡的价格大约为100文。绫是精美的丝织品,白居易的《缭绫》诗描绘了绫的华丽和制作的艰辛。绫价格比绢贵很多,有史料记载当时西北某集市绫的价格是一尺65文,同市绢的价格为每匹 460文,唐代一匹为四丈,据此折算,每匹绫的价格为2600文,是绢的5.6倍。由于地理原因,长安的价格应该比西北低,按绢价5.6倍计算大致为绫每匹1130文,一丈绫就是280文。半匹红绡一丈绫合计380文钱。

在唐代这些钱能买什么?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在公元九世纪头十年内。按照宫市猖獗的公元807年史料记载,当时米价为每斗45文,相当于每斤4文。今天的米价近于每斤2元,按照粮食购买力推算,当年2文通宝等于现今1元人民币。380文钱可以买90斤米,够三口之家吃一个月。唐代可以通过交绢免除服役,每天三尺绢,相当于15文钱或者7.5元人民币,多服役的人也可以从政府拿到等额补助,所以15文钱可以看做普通劳工最低日收入。唐代每月休假三天,每月工作27天,樵夫有没有假期不知道。380文钱就相当于普通劳力一个月的收入。

关于千斤炭的价值,能查到的资料很少,我们采用两个数据相互比较进行推算。一是根据《齐民要术》记载,北魏时期一车柴的价格为100文,假定车从北魏到唐代没有变化,则千斤柴售价100文。书中记载当时一匹绢为100文,以绢为等价物,唐代千斤柴的价值应为200文。烧制木炭需要5~6倍木柴,因此千斤炭的价格至少比等重木柴贵6倍,即1200文以上。二是现今手工木炭价格,现在手工木炭卖1500元/吨,换算为唐代单位就是1800文/千斤(一斤=600克)。两者取平均数,千斤炭在当时的合理价格就是1500文。两位公使用比两折略多的价格就想把老翁的炭买走,分明是把木炭当柴禾买,怨不得白先生义愤填膺。
大秦沙发我占了.这个作者分析的不错.挺有意思的
瓦靠!

这个太强了!

还有人能从蒙娜丽莎的表情上推断出他得了性病:D
历史区能吸引我的帖子不多了.
唐代用丝织品做钱币?
一种文学渲染能计算的如此准确,服了!:D
大秦出手就是不凡。
如果太监拿宫里的花瓶啥的抵帐,我非常欢迎.:lol :lol :lol
恩恩,果然是太有才了,佩服。;P :D
有意思~~
有见地~~~
学习了!!!
计算过程很有趣,虽然不能当真。

唐朝规定丝织品可以当钱用。但问题是,丝织品和金属货币不同,它会老化折旧。当时的宫市正是钻了这个空子。太监们把宫中用旧的丝织品当作好布一样去强迫交易,而这些破布其实根本是不值钱的。《卖炭翁》没把这些细节写上,就让不了解内情的人有点看不明白。
:hug: 这个帖子好。
两个死太监。
好贴,长见识了
谁家的马车、牛车能装1000斤东西?:D 500斤就不错了!除非用的是四马、八马驾车!
原帖由 xcxy 于 2007-10-30 22:18 发表
谁家的马车、牛车能装1000斤东西?:D 500斤就不错了!除非用的是四马、八马驾车!

一匹马车只能500斤的出处在哪里?
原帖由 xcxy 于 2007-10-30 22:18 发表
谁家的马车、牛车能装1000斤东西?:D 500斤就不错了!除非用的是四马、八马驾车!

超载!罚!
一千斤是半吨,相当于一辆皮卡不超载的水平。
哈哈

有意思!
宫市应该是起源于唐德宗年间,唐德宗经常被当成昏君典型,初期头脑发热冒进想一鼓作气荡平藩镇,一旦遭遇朱泚之乱,马上又萎靡不振丧失进取心,对藩镇一味姑息纵容,只知道用卢杞等人敛财,但我们也要看到,唐德宗在泾源士兵因为赏赐不足哗变酿成朱泚之乱后,意识到了唐朝中央政府的财力无力支撑持久战争,所以对地方藩镇以妥协为主,同时尽力用各种手段改善唐朝中央政府的财政状况----------宫市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尽管德宗生前始终没有对地方藩镇动手,但是到了他的孙子宪宗时,利用德宗积累的大批财物为依托,最终取得了一些列削藩战争的胜利,除了河北藩镇,安史之乱以来所有的地方藩镇事实上都已经重归中央政府控制,即使河北藩镇,在名义上也向唐廷臣服,可以说元和中兴幕后的功臣正是唐德宗这位被史家诟病不已,甚至被人认为是唐亡根源的帝王。
此外,唐德宗期间各种改善政府财政状况的也未可一概非之,其实中晚唐期间以中古租庸调制崩溃为标志,中国的财税征收开始由实物/劳役转为货币。中晚唐中国的货币经济和商业都市比盛唐其实更加发达,江南地区出现的草市,长安朱雀街两边出现商铺,乃至“洛阳风俗不禁街”,都说明坊市制度开始解体,中国城市已经开始由政治军事据点向商业城市转型,宋代空前发达的都市生活和商业,其实都肇源于中晚唐的变革。
原帖由 lqvod 于 2007-10-30 12:53 发表
唐代用丝织品做钱币?

中国古代民间主要用钱,布帛丝织品等做交易,银本位确立还要等明朝万历之后了
原帖由 虎魄 于 2007-10-30 16:42 发表
计算过程很有趣,虽然不能当真。

唐朝规定丝织品可以当钱用。但问题是,丝织品和金属货币不同,它会老化折旧。当时的宫市正是钻了这个空子。太监们把宫中用旧的丝织品当作好布一样去强迫交易,而这些破布其实根本 ...

  
  我在教学参考书上也看过这个问题:老化的丝织品价值大大下跌,所以价格置换中还要考虑丝织品老化的因素。
原帖由 xcxy 于 2007-10-30 22:18 发表
谁家的马车、牛车能装1000斤东西?:D 500斤就不错了!除非用的是四马、八马驾车!

  文学作品中的千斤,往往不足数。牛车要拉千斤,怕是费力。所以卖炭翁的货也没有千斤。
千斤木炭,那是什么体积? 多少方啊?
"不过丝织品不便长期保存,所以普通人家可能更喜欢通宝。"
想当然了吧,事实上正相反。钱主要在城市中流通,而农村更多用布帛
新唐书食货志记载:贞元十二年(公元796年)“……农人所有,唯布帛而已;用布帛处多,用钱处少”
韩愈上《论盐法事宜状》:“……除城郭外,有见钱籴盐者十无二三,……”
至于唐朝一匹绢的购买能力如何是很难换算的。用老陈的话说:
“此二句关涉唐代估法问题,非此篇所能详论。兹谨录一事,以资解释。通鉴贰叁柒唐纪宪宗纪元和四年九月条云:旧制,民输税有三,一曰上供,一曰送使,一曰留州。建中初定两税,货重钱轻,是后货轻钱重,民所出已倍其初。其留州送使者,所在又降省估就实估,以重敛于民。自[裴]垍为相,奏天下留州送使物,请一切用省估。其观察使先税所理之州以自给,不足,然后许税于所属之州。由是江淮之民稍苏息。胡注云:省估者,都省之立价也。故省估者,乃官方高抬之虚价,实估者,乃民间现行之虚价,即韩愈顺宗实录所谓本估。唐代实际交易,往往使用丝织品。宫廷购物,依虚估或即依省估。取纱绫交付炭价,其为病民之虐政,不言可知也。”
我要是卖炭的我就在车底下预留火种,万一······然后······,哼哼想占便宜,没门
原帖由 F-16 于 2007-10-31 09:44 发表
千斤木炭,那是什么体积? 多少方啊?


竹碳密度>0.8g/cm^3,因此1千斤木炭的体积不会超过1立方米。
原帖由 问题一箩筐 于 2007-10-31 13:35 发表


竹碳密度>0.8g/cm^3,因此1千斤木炭的体积不会超过1立方米。



对对,按照木炭算,算上对堆放浪费空间,也没多大。

俺自己检讨一下。:L
这样算,牛车拉千斤木炭还是可信的。
这文章有意思!
拉车要克服的是车轮的滚动摩擦力矩,可以近似的用M=kN来计算。因为k值通常很小,所以推动一辆载重半吨的车并不很困难。具体的可以计算一下:

假设卖碳翁用的是木轮车,地面为松软土质,设k值为50mm(木-木的滚动摩擦系数通常只有0.5~0.8mm,这里放大了两个数量级,已经非常巨大了),再假设车重+炭重总共1000公斤,则M=50mm*10000N=500N*m

假设木车轮直径1米,则拉扯力作用于车轴时,车轴对于地面支撑点的力臂为0.5米,所以拉扯的牛只需要1000N的力就可以拉动车子了,也就是100公斤力,对一只牛来说应该不成问题。
强人啊,可以去会计事物所了
在建材工地上,亲眼见一匹马拉的马车拉两卷盘条,一卷就得一吨左右,那次一匹马一共拉了两吨多。
那时侯的一斤是多少克?多少两???:D
一斤等于16两
唐朝一斤合现在661克
原帖由 讨虏校尉 于 2007-10-31 18:10 发表
在建材工地上,亲眼见一匹马拉的马车拉两卷盘条,一卷就得一吨左右,那次一匹马一共拉了两吨多。


现在的马拉车和古代的木轮大车是不同的,车轮、车轴的效率有很大差别。“一匹马拉两吨多”在古代是绝对做不到的。

过去的木轮大车,两头牛同驾大约可以拉一吨多。因此一头牛拉上1000斤还是有可能的。
原帖由 虎魄 于 2007-11-1 08:41 发表


现在的马拉车和古代的木轮大车是不同的,车轮、车轴的效率有很大差别。“一匹马拉两吨多”在古代是绝对做不到的。

过去的木轮大车,两头牛同驾大约可以拉一吨多。因此一头牛拉上1000斤还是有可能的。


橡胶轮胎和木轮对地面的滚动摩擦系数相差不大,而且如果轮胎亏气的话,滚动摩擦系数可能更大的。所以用木轮车拉个两吨对一头牛来说估计也问题不大,关键是车和车轴是否受得了。
]]
  当时没有滚珠轴承,估计车轴消耗很大。另外,木车轮也不圆,特别是农民的简易牛车的车轮更不圆,我想阻力更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