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不住发个主贴:是王成的作者还是烘炉更有资格说王成的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5 05:12:14
王成的原型是谁?难道不是王成的作者最有发言权么?
   电影《英雄儿女》改编自巴金的《团圆》,但是《团圆》中王成只是一笔代过,可以说《英雄儿女》是编剧毛烽的再创作,而王成的形象特别是向我开炮的情节已经和巴老没什么关系了。
   既然毛老都已经明确了自己创作的原型是于树泽(还是于树昌),而且毛老特别指出“向我开炮”的王成是志愿军千千万万个英雄的典型代表,通过他“纪念与学习抗美援朝所有英烈”才是真正的意义所在。
   我相信烘炉老先生当年的报道起了作用,我也相信蒋老是喊出“向我开炮”的第一人,我也同情蒋老的际遇。但是看了中青报的报道,特别不舒服,如果这真是烘炉老先生的本意的话,我觉得烘炉老先生实在有点问题。
   非要把原型锁定为某某人,而且非要否定其他人,非要分出“真假”王成,这实在是有点违背王成形象诞生的本意。难道于树昌烈士就不是“真”王成了?其他有类似英勇事迹的战士就不是真”王成“了?难道捧了蒋老,贬了其他的人,就是还历史真实了?别忘了连王成都是虚构的艺术人物。
   我觉的相对于毛老的思想境界,洪老先生实在是低了不止一筹。

http://news.sina.com.cn/s/2003-07-28/0943458014s.shtml
想起英雄儿女不觉泪染衣衫———访《英雄儿女》编剧毛烽(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7月28日09:43 沈阳晚报
述说“激情燃烧的岁月”
赴朝前夕与爱人合影
在朝鲜战场与战友合影(前排蹲者)

  与《英雄儿女》导演在丹东合影20世纪50年代初期,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壮举让祖国的英雄儿女告别年迈的父母、吻别年轻的妻儿,跨过鸭绿江,奔赴保家卫国的朝鲜战场。多少忠骨埋在他乡,又有多少鲜血洒向异域?一代最可爱的人的无畏精神支撑起那个时代的蓝天。那种勇敢顽强的英雄气概,至今回想起来仍让人回肠荡气、激动不已。如今,为祖国的“英雄儿女”创作《英雄儿女》的编剧毛烽老人,回忆起当年是怎样从成千上万的英雄人物身上塑造出了“王文清”、“王成”、“王芳”的英雄形象时,他依旧是那么感动、那么自豪。

小说难改电影   战友画龙点睛
  20世纪50年代,为了让志愿军战士保家卫国的献身精神通过艺术典型形象宣传出去,感染教育全国人民献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ZXB等部门决定拍一部歌颂志愿军战士勇敢献身精神的影片。任务交给长春电影制片厂。在没有剧本的情况下,长影的导演吴兆堤把巴金反映抗美援朝亲情的短篇小说《团圆》交给毛烽。毛烽是吴兆堤昔日的亲密战友、感情甚笃。毛烽看过《团圆》之后,畏难情绪写满了脸,巴金的这篇短篇小说情节太简单了,大概的内容为:抗战期间地下党王东(即电影中的王文清)夫妇在上海一起入狱,丢下一个叫王芳的女儿被同院的老工人王复标收养,王复标还有一个儿子叫王成。一年之后妻子病死狱中,王东被解救出狱,但因战乱收养女儿王芳的王复标也不知搬哪去了,父女失散。后来党组织派王东到中国人民志愿军某军任政委。1950年,王复标送已长大的养女王芳和儿子王成参加抗美援朝。王芳在王东这个军当记者,王成在该军某团当战士。偶然的机会王东见“女记者王芳”长得很像自己死去的妻子,问她的家父名字时,方知她便是自己失散多年的女儿王芳,但王东政委没有把实情告诉她……后来王复标以工人劳模的身份随祖国慰问团到朝鲜,在战场上与养女王芳和她的生父团圆。整篇小说对王复标的儿子王成只有一句话:“他的儿子王成也光荣地战死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

  于是,毛烽找战友吴兆堤讲:“小说《团圆》太简单了,怎么能改成电影剧本?我改不了!”,吴兆堤说:“你不是常常讲起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的感人故事吗?小说情节简单,你就把你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的感人故事融入剧本里,你有那么多的战斗体验,何愁改不出这个剧本!”一句画龙点睛的启发话语,顿时使毛烽茅塞顿开。

  四年援朝经历提供太多原型

  毛烽20世纪40年代参军,50年代入朝作战,任47军政治部秘书科科长。他随该军在3年多的时间内,共参加上百起战斗和第四、第五次大战役。

  当时为了保证部队供给,志愿军战士头顶敌机不断对供给线的轮番轰炸,拚命进行抢修桥梁、铁道、公路;在江河密布的朝鲜战场上,为了抢时间与敌人的车轮子赛跑,争取战斗胜利,他们常常在寒冬冰冷的大江大河中,迅速搭成供大部队跨越的“人体桥梁”,每当部队的人马跨越江河,搭建“人体桥梁”的官兵都会有几人或十几人因寒冷和不堪重负而光荣牺牲;同时,卫生员为了抢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的生命,她们时常跳进冰河去护送奄奄一息的战友过河急救、治疗。1951年前后,在三八线附近,为争夺老秃山高地,全军部队整整与美军战斗了一年多,共发起大的战斗7次。原先这座战略高地的大山树木郁郁葱葱,最后仅剩下一道光秃秃的山梁。最后,老秃山高地被我军占领,从而使我军把作战的被动抛给了敌方。

  毛烽清晰记得,在多次攻打这个战略高地中,有一位小战士在战斗中身体全部被敌机投下的炸弹炸飞,在掩埋他的尸体时,仅找到他被战火烧剩下的惟一一块衣片;一次部队在三七线以北的无名高地打冲锋,发现前面较窄的山路上,有一个如房顶形状的大铁丝网。一个12人的侦察班立即行动起来,他们扑上身躯压倒这道铁丝网障碍,这l2名侦察班战士全部光荣牺牲;在清川江边一次重要的战斗中,无线发报设备缺乏,团里设在阵地附近的指挥部,与通向军指挥部的地下通讯电缆线被敌机炸断,造成指挥中断。通讯兵赵贵冒着枪林弹

  雨发现了被炸断的电缆,但找不到多余电线连接。在这紧要关头,年仅23岁的战士赵贵左手和右手瞬间握住了上百伏电压的电缆线,让电流通过自己的身体导向另一端,使一度中断20余分钟的指挥又接上了,确保了战斗指挥。战斗胜利后人们发现赵贵时,他年轻的身体已被烧焦……

  4年抗美援朝战斗经历,俯拾即是的英雄人物、英雄事迹、英雄集体,使毛烽根据《团圆》编写《英雄儿女》电影剧本的伊始是顺利的,他说他的创作一点儿也没有虚构和杜撰的成分,抗美援朝战场上英勇、凄美、惨烈的牺牲事实,至亲、至爱、至痛的感人事件多得“撞人”,因此写《英雄儿女》这个电影剧本和电影里的每一次战斗、每一个人物、每一个镜头,都有许许多多战场上的真实原型做基础。

  侦察班长“呼喊”“王成”重现银幕

  开始写这个剧本时,毛烽每天以2000字的速度进行着,但写到王成如何牺牲时却卡住了。巴金短篇《团圆》中没有任何表现刻画王复标的儿子王成是怎样壮烈牺牲的,只有一句交待:“他的儿子王成也光荣地战死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王成是电影中的主要人物之一,塑造他的牺牲必须高度集中地表现出广大志愿军战士的英勇气概和不顾自己、顾全大局的无私无畏精神。于是他不断地回忆自己入朝作战的经历,翻阅大量战地实录资料。战士们感人的牺牲事例很多:如为了部队的前进,47军某团的4名战士先后用自己的身体堵敌人暗堡上的枪口而牺牲;为了作战需要,志愿军战士先后有10多人用身体做“支点”,手举炸药包在炸碉堡、炸炮楼、炸桥梁中英勇献身。但这些英雄壮举都被别人和别的电影表现过了,不能再重复。

  一天晚上,他突然想到入朝作战中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一个真实的英雄人物于树泽。1951年秋天,47军某部侦察班班长于树泽,带领侦察小分队深入三八线以南的一个美军高炮营阵地去进行敌后侦察,途中遭遇敌人,随行的3名战士全部牺牲,于树泽背着无线电报话机钻进敌阵地不远的一个山洞里隐蔽。敌军派出一个连的兵力上山搜索。并通过对无线电波的寻找确定了于树泽隐蔽的山洞。见此情景,于树泽马上通过报话机向部队高喊:“敌人一个连正向我爬来,敌离我100米……80米……50米,快向我开炮!”指挥部问:“你的防炮基础有多少?”于树泽回答:“不要管我,敌人离我就10米了,快向我开炮、快向我开炮……”在炮火的硝烟中,侦察班长于树泽的喊声永远地消逝在山谷里。毛烽回忆和查看的资料记载: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像于树泽这样高喊“不要管我,向我开炮”的志愿军战士共有5位。毛烽再次拿起笔,很快便塑造了在4号阵地上孤胆坚守的王成形象———在大群敌人向自己扑来之时,他果敢地向部队高喊“向我开炮”!炮火中他手握爆破筒跳向山下与敌人同归于尽……

  “‘向我开炮’的王成是志愿军千千万万个英雄的典型代表”,采访中毛烽对记者说:“王成的原型就是英雄烈士于树泽”,电影《英雄儿女》中的主要人物,像战地优秀政治工作者、军政委王文清,文工团员王芳等英雄人物形象都是真实写照,没有艺术拔高,整个电影中的英雄儿女都是一种真切的集中写实。毛烽老人说:“在纪念抗美援朝胜利50周年的日子里,回忆电影《英雄儿女》人物原型寻找的过程和他们产生的经过,其实就是重温纪念与学习抗美援朝所有英烈的过程,那种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的特殊岁月是永远都要铭记的!”摄影沈生


http://society.people.com.cn/GB/8217/14329377.html
真假王成

  从1964年《英雄儿女》在全国放映开始,洪炉便尝试着寻找蒋庆泉。但23军在后来的裁军中整编到了其他部队,并没有保留这些战士的资料。

  “为他抱不平,他是活着的‘王成’,却因为被俘而被剥夺了所有的东西。”洪炉这样解释自己寻找蒋庆泉的动机。

  他曾找到过民政部门的负责人,希望对方帮助寻找这位“或许尚在人间的战士”,结果负责人告诉他,“电影中的王成已经死了,怎么还能让他活过来?”

  更让洪炉觉得“特别难受”的是,从1990年代初开始,至少有5个不同的“王成”原型站了出来,并纷纷召开专题座谈会,接受各大报刊的“典型人物”采访。
  这些典型的制造路径大多相仿:《英雄儿女》改编自巴金的小说《团圆》,而巴金曾下到部队中体验生活,因此便出现了一些“对号入座”的“英雄”。

  事实上,在巴金的《团圆》里,王成只是一个过场式的人物,对其战斗画面的交待只有“王成没能回来,他勇敢地在山头牺牲了”这一句。

  1994年,《英雄儿女》的编剧毛烽专门给洪炉写信,表示自己在塑造“王成”的过程中,曾经“整整一个礼拜没有动笔写成一个字”,直到和导演武兆堤看到《向我开炮》的故事时,才决定塑造这样一个英雄形象。

  “我始终相信,真正的历史总有一天会浮出水面。”洪炉说。

  从1990年代初开始,洪炉在《解放军报》、《中国文化报》、《北京晚报》等多家媒体上发表了关于“寻找王成”的文章。

  2000年4月,在那篇《呼唤“王成”:你在哪里?》中,他首次提到了曾在指挥所与蒋庆泉直接通话的谷德泰和陆洪坤两人的名字,并希望找到两位老兵,还原那段被淹没的历史记忆。

  近10年的时间过去,蒋庆泉仍然音讯全无。洪炉几乎要放弃了。
。。。。。。 王成的原型是谁?难道不是王成的作者最有发言权么?
   电影《英雄儿女》改编自巴金的《团圆》,但是《团圆》中王成只是一笔代过,可以说《英雄儿女》是编剧毛烽的再创作,而王成的形象特别是向我开炮的情节已经和巴老没什么关系了。
   既然毛老都已经明确了自己创作的原型是于树泽(还是于树昌),而且毛老特别指出“向我开炮”的王成是志愿军千千万万个英雄的典型代表,通过他“纪念与学习抗美援朝所有英烈”才是真正的意义所在。
   我相信烘炉老先生当年的报道起了作用,我也相信蒋老是喊出“向我开炮”的第一人,我也同情蒋老的际遇。但是看了中青报的报道,特别不舒服,如果这真是烘炉老先生的本意的话,我觉得烘炉老先生实在有点问题。
   非要把原型锁定为某某人,而且非要否定其他人,非要分出“真假”王成,这实在是有点违背王成形象诞生的本意。难道于树昌烈士就不是“真”王成了?其他有类似英勇事迹的战士就不是真”王成“了?难道捧了蒋老,贬了其他的人,就是还历史真实了?别忘了连王成都是虚构的艺术人物。
   我觉的相对于毛老的思想境界,洪老先生实在是低了不止一筹。

http://news.sina.com.cn/s/2003-07-28/0943458014s.shtml
想起英雄儿女不觉泪染衣衫———访《英雄儿女》编剧毛烽(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7月28日09:43 沈阳晚报
述说“激情燃烧的岁月”
赴朝前夕与爱人合影
在朝鲜战场与战友合影(前排蹲者)

  与《英雄儿女》导演在丹东合影20世纪50年代初期,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壮举让祖国的英雄儿女告别年迈的父母、吻别年轻的妻儿,跨过鸭绿江,奔赴保家卫国的朝鲜战场。多少忠骨埋在他乡,又有多少鲜血洒向异域?一代最可爱的人的无畏精神支撑起那个时代的蓝天。那种勇敢顽强的英雄气概,至今回想起来仍让人回肠荡气、激动不已。如今,为祖国的“英雄儿女”创作《英雄儿女》的编剧毛烽老人,回忆起当年是怎样从成千上万的英雄人物身上塑造出了“王文清”、“王成”、“王芳”的英雄形象时,他依旧是那么感动、那么自豪。

小说难改电影   战友画龙点睛
  20世纪50年代,为了让志愿军战士保家卫国的献身精神通过艺术典型形象宣传出去,感染教育全国人民献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ZXB等部门决定拍一部歌颂志愿军战士勇敢献身精神的影片。任务交给长春电影制片厂。在没有剧本的情况下,长影的导演吴兆堤把巴金反映抗美援朝亲情的短篇小说《团圆》交给毛烽。毛烽是吴兆堤昔日的亲密战友、感情甚笃。毛烽看过《团圆》之后,畏难情绪写满了脸,巴金的这篇短篇小说情节太简单了,大概的内容为:抗战期间地下党王东(即电影中的王文清)夫妇在上海一起入狱,丢下一个叫王芳的女儿被同院的老工人王复标收养,王复标还有一个儿子叫王成。一年之后妻子病死狱中,王东被解救出狱,但因战乱收养女儿王芳的王复标也不知搬哪去了,父女失散。后来党组织派王东到中国人民志愿军某军任政委。1950年,王复标送已长大的养女王芳和儿子王成参加抗美援朝。王芳在王东这个军当记者,王成在该军某团当战士。偶然的机会王东见“女记者王芳”长得很像自己死去的妻子,问她的家父名字时,方知她便是自己失散多年的女儿王芳,但王东政委没有把实情告诉她……后来王复标以工人劳模的身份随祖国慰问团到朝鲜,在战场上与养女王芳和她的生父团圆。整篇小说对王复标的儿子王成只有一句话:“他的儿子王成也光荣地战死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

  于是,毛烽找战友吴兆堤讲:“小说《团圆》太简单了,怎么能改成电影剧本?我改不了!”,吴兆堤说:“你不是常常讲起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的感人故事吗?小说情节简单,你就把你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的感人故事融入剧本里,你有那么多的战斗体验,何愁改不出这个剧本!”一句画龙点睛的启发话语,顿时使毛烽茅塞顿开。

  四年援朝经历提供太多原型

  毛烽20世纪40年代参军,50年代入朝作战,任47军政治部秘书科科长。他随该军在3年多的时间内,共参加上百起战斗和第四、第五次大战役。

  当时为了保证部队供给,志愿军战士头顶敌机不断对供给线的轮番轰炸,拚命进行抢修桥梁、铁道、公路;在江河密布的朝鲜战场上,为了抢时间与敌人的车轮子赛跑,争取战斗胜利,他们常常在寒冬冰冷的大江大河中,迅速搭成供大部队跨越的“人体桥梁”,每当部队的人马跨越江河,搭建“人体桥梁”的官兵都会有几人或十几人因寒冷和不堪重负而光荣牺牲;同时,卫生员为了抢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的生命,她们时常跳进冰河去护送奄奄一息的战友过河急救、治疗。1951年前后,在三八线附近,为争夺老秃山高地,全军部队整整与美军战斗了一年多,共发起大的战斗7次。原先这座战略高地的大山树木郁郁葱葱,最后仅剩下一道光秃秃的山梁。最后,老秃山高地被我军占领,从而使我军把作战的被动抛给了敌方。

  毛烽清晰记得,在多次攻打这个战略高地中,有一位小战士在战斗中身体全部被敌机投下的炸弹炸飞,在掩埋他的尸体时,仅找到他被战火烧剩下的惟一一块衣片;一次部队在三七线以北的无名高地打冲锋,发现前面较窄的山路上,有一个如房顶形状的大铁丝网。一个12人的侦察班立即行动起来,他们扑上身躯压倒这道铁丝网障碍,这l2名侦察班战士全部光荣牺牲;在清川江边一次重要的战斗中,无线发报设备缺乏,团里设在阵地附近的指挥部,与通向军指挥部的地下通讯电缆线被敌机炸断,造成指挥中断。通讯兵赵贵冒着枪林弹

  雨发现了被炸断的电缆,但找不到多余电线连接。在这紧要关头,年仅23岁的战士赵贵左手和右手瞬间握住了上百伏电压的电缆线,让电流通过自己的身体导向另一端,使一度中断20余分钟的指挥又接上了,确保了战斗指挥。战斗胜利后人们发现赵贵时,他年轻的身体已被烧焦……

  4年抗美援朝战斗经历,俯拾即是的英雄人物、英雄事迹、英雄集体,使毛烽根据《团圆》编写《英雄儿女》电影剧本的伊始是顺利的,他说他的创作一点儿也没有虚构和杜撰的成分,抗美援朝战场上英勇、凄美、惨烈的牺牲事实,至亲、至爱、至痛的感人事件多得“撞人”,因此写《英雄儿女》这个电影剧本和电影里的每一次战斗、每一个人物、每一个镜头,都有许许多多战场上的真实原型做基础。

  侦察班长“呼喊”“王成”重现银幕

  开始写这个剧本时,毛烽每天以2000字的速度进行着,但写到王成如何牺牲时却卡住了。巴金短篇《团圆》中没有任何表现刻画王复标的儿子王成是怎样壮烈牺牲的,只有一句交待:“他的儿子王成也光荣地战死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王成是电影中的主要人物之一,塑造他的牺牲必须高度集中地表现出广大志愿军战士的英勇气概和不顾自己、顾全大局的无私无畏精神。于是他不断地回忆自己入朝作战的经历,翻阅大量战地实录资料。战士们感人的牺牲事例很多:如为了部队的前进,47军某团的4名战士先后用自己的身体堵敌人暗堡上的枪口而牺牲;为了作战需要,志愿军战士先后有10多人用身体做“支点”,手举炸药包在炸碉堡、炸炮楼、炸桥梁中英勇献身。但这些英雄壮举都被别人和别的电影表现过了,不能再重复。

  一天晚上,他突然想到入朝作战中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一个真实的英雄人物于树泽。1951年秋天,47军某部侦察班班长于树泽,带领侦察小分队深入三八线以南的一个美军高炮营阵地去进行敌后侦察,途中遭遇敌人,随行的3名战士全部牺牲,于树泽背着无线电报话机钻进敌阵地不远的一个山洞里隐蔽。敌军派出一个连的兵力上山搜索。并通过对无线电波的寻找确定了于树泽隐蔽的山洞。见此情景,于树泽马上通过报话机向部队高喊:“敌人一个连正向我爬来,敌离我100米……80米……50米,快向我开炮!”指挥部问:“你的防炮基础有多少?”于树泽回答:“不要管我,敌人离我就10米了,快向我开炮、快向我开炮……”在炮火的硝烟中,侦察班长于树泽的喊声永远地消逝在山谷里。毛烽回忆和查看的资料记载: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像于树泽这样高喊“不要管我,向我开炮”的志愿军战士共有5位。毛烽再次拿起笔,很快便塑造了在4号阵地上孤胆坚守的王成形象———在大群敌人向自己扑来之时,他果敢地向部队高喊“向我开炮”!炮火中他手握爆破筒跳向山下与敌人同归于尽……

  “‘向我开炮’的王成是志愿军千千万万个英雄的典型代表”,采访中毛烽对记者说:“王成的原型就是英雄烈士于树泽”,电影《英雄儿女》中的主要人物,像战地优秀政治工作者、军政委王文清,文工团员王芳等英雄人物形象都是真实写照,没有艺术拔高,整个电影中的英雄儿女都是一种真切的集中写实。毛烽老人说:“在纪念抗美援朝胜利50周年的日子里,回忆电影《英雄儿女》人物原型寻找的过程和他们产生的经过,其实就是重温纪念与学习抗美援朝所有英烈的过程,那种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的特殊岁月是永远都要铭记的!”摄影沈生


http://society.people.com.cn/GB/8217/14329377.html
真假王成

  从1964年《英雄儿女》在全国放映开始,洪炉便尝试着寻找蒋庆泉。但23军在后来的裁军中整编到了其他部队,并没有保留这些战士的资料。

  “为他抱不平,他是活着的‘王成’,却因为被俘而被剥夺了所有的东西。”洪炉这样解释自己寻找蒋庆泉的动机。

  他曾找到过民政部门的负责人,希望对方帮助寻找这位“或许尚在人间的战士”,结果负责人告诉他,“电影中的王成已经死了,怎么还能让他活过来?”

  更让洪炉觉得“特别难受”的是,从1990年代初开始,至少有5个不同的“王成”原型站了出来,并纷纷召开专题座谈会,接受各大报刊的“典型人物”采访。
  这些典型的制造路径大多相仿:《英雄儿女》改编自巴金的小说《团圆》,而巴金曾下到部队中体验生活,因此便出现了一些“对号入座”的“英雄”。

  事实上,在巴金的《团圆》里,王成只是一个过场式的人物,对其战斗画面的交待只有“王成没能回来,他勇敢地在山头牺牲了”这一句。

  1994年,《英雄儿女》的编剧毛烽专门给洪炉写信,表示自己在塑造“王成”的过程中,曾经“整整一个礼拜没有动笔写成一个字”,直到和导演武兆堤看到《向我开炮》的故事时,才决定塑造这样一个英雄形象。

  “我始终相信,真正的历史总有一天会浮出水面。”洪炉说。

  从1990年代初开始,洪炉在《解放军报》、《中国文化报》、《北京晚报》等多家媒体上发表了关于“寻找王成”的文章。

  2000年4月,在那篇《呼唤“王成”:你在哪里?》中,他首次提到了曾在指挥所与蒋庆泉直接通话的谷德泰和陆洪坤两人的名字,并希望找到两位老兵,还原那段被淹没的历史记忆。

  近10年的时间过去,蒋庆泉仍然音讯全无。洪炉几乎要放弃了。
。。。。。。
现在的媒体你伤不起
媒体…智商
原来还有那么多内幕
1964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的电影《英雄儿女》中,王成手握爆破筒,高呼“向我开炮”的场景,震撼了无数国人的心。半个世纪过去了,人们对王成的敬意依然不减。有人说电影中王成的原型是赫赫有名的战斗英雄杨根思,也有人说王成的原型是一位被俘的志愿军战士。然而,更多的人认为,王成的原型应该是志愿军某团的通信步话员——于树昌。   2008年9月29日,本报《红色档案》栏目曾经以《派克笔“记录”的战争逸事》为题,报道了老志愿军战士买荣彦俘获美军上校,缴获一支派克笔的传奇故事。   9月27日,当记者拿到76岁的买荣彦用钢笔一笔一画写就的《怀念战友于树昌同志》这篇文章时,从略显陈旧的笔记本上,读出了一位活着的英雄对烈士的无限怀念之情。   1953年5月,抗美援朝战争进行到第三阶段。当年的夏季反攻战,志愿军的主要任务就是在汉江以北向李承晚的伪二、五、八师实行打击。   买荣彦的回忆,从1953年5月28日深夜开始。   当时,买荣彦所在部队接到指示:组织一支85人的突击分队,夜半插入伪二师守备的核心阵地8251高地。在这支小分队中,孙绍均担任队长,买荣彦担任副队长。按照上级的预定计划,这支小分队只要占领了这个阵地,就可以控制左右两侧敌军的阵地。   半夜时分,小分队顺利插入敌后,全面占领了8251高地的主要位置。在向团里报告后,团长指示,搞清地形,标明火力点位置,拂晓以前返回。   然而,次日3时,敌军突然组织一个营实施了快速反击,小分队被缠住了。   情况危急,孙绍均让买荣彦带人撤退,买荣彦却坚持让队长撤退。在反复争了几次后,买荣彦不得不服从命令,带领10名战士撤离了高地。孙绍均则带领大部分战士和于树昌留在了阵地上(于树昌是步话员)。   在撤离过程中,买荣彦和战士们被敌人发现。敌人派出一个连反复阻击,在将敌人的步兵打退后,战士们又遭到敌人炮火的反复拦截。经过数次交锋,最后买荣彦带着仅剩的5名战士在拂晓前回到团部,向团长报告了情况,也把战士们冒死绘制的火力点位置图交给了参谋长。团长让其他同志回去休息,把买荣彦留在了指挥部。   买荣彦清晰地记得当时团长的命令:“你留在指挥部等消息,必要时和8251联系。”恰恰就是这个让他留在指挥部的命令,他听到了来自阵地上的最震撼人心的呼喊。   8251高地的惨烈坚守   中午时分,指挥部接到报告,8251高地的处境相当危险,战士伤亡很大。然而,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增援或者反击,都得等到天黑以后。   团长、政委和参谋长牵挂着高地上的战士,经过反复研究,最终决定组织全师主要炮火,依靠于树昌的报告,掩护8251高地的战士们坚持到黄昏,等待大部队的进攻。   报话机里,一段段震撼人心的对话,一次次精准的报告,将8251高地上一场惨烈的坚守战记录了下来。   8251高地上第一次传来了声音:“天津二号!天津二号!我是8251!”   买荣彦一下子就听出来是于树昌的声音。在随后的对话中,于树昌不断地和指挥部联系,报告高地上的敌情,指挥炮火进行准确打击,压制了敌人的嚣张气焰。   买荣彦回忆说,当时团长就坐在报话机旁,一根接一根地吸烟,静静地听着于树昌的报告。整个指挥所里,除了报话机的应答和呼叫声,没有其他声音。   “天津二号!天津二号!我是8251,快打‘东山腿’!”   一阵炮火之后,于树昌再次呼叫:“天津二号!天津二号!我是8251,约三个排的敌人从2号、4号目标分三路向我们运动,快打2号和4号目标!”   又一阵炮火之后,于树昌大叫:“打得好!打得好!天津二号,敌人又从洼地上来了,快开炮!大约一个连!”   指挥部里,回荡着于树昌激动人心的呼声,而正是这呼声,调动着我军的炮火,一次又一次将敌人的进攻打了下来。   买容彦心里清楚,8251高地上的战友们几乎是在虎口拔牙,随时都会有牺牲的危险。然而,从于树昌的呼声中,却听不到一点儿畏惧和对自己安全的担忧。大家听到的,都是他准确的报告,和敌人退下之后的欢呼声。   指挥所里的同志们都松了一口气,高兴地讨论着刚才的战斗。   然而,战场形势瞬息万变,敌人的反攻一拨接一拨。8251高地上,于树昌几乎是用报话机在直播一场惨烈的坚守战。   “向我开炮!祖国万岁!”   大家的讨论刚刚进行了一会儿,于树昌又开始呼叫:“8251呼叫,快向1号目标射击!敌人又上来一个连!快开炮!加空爆弹跟踪射击!快打!快打!”   突然,步话机里一下子失去了于树昌的声音,整个指挥部安静下来。   买荣彦回忆说:“大家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儿,全部在为于树昌担心。”   团长噌的一声站起来,从步话员手里抢过话筒:“8251!8251!我是天津二号,我是天津二号!8251!8251!快回答!”   1分钟、2分钟……5分钟过去了,时间似乎凝固了。   于树昌还是没有回答。   团长脸上豆大的汗珠滚落下来,他又接着呼叫:“前沿观察所,8251阵地情况怎么样?”观察所回答:“8251出现大批敌人,手榴弹和爆破筒爆炸声此起彼伏,阵地可能失守了!”   团长和另外一个步话员开始一齐呼叫:“8251!8251!我是天津二号,我是天津二号,听到请回答。”   不一会儿,报话机里响起了嗡嗡声,紧接着又传出了于树昌的声音:“我是8251!我是8251!”   团长激动地说:“我是天津二号,刚才出现了什么情况?”   于树昌回答:“刚才有几个敌人从山梁后边偷偷爬到了我的地堡边,我用手榴弹把他们打回去了,顾不上呼叫。”   团长问:“你还有多少弹药?”   于树昌回答:“我这里只剩下一个重伤员,两箱手榴弹,两个爆破筒。”   忽然,于树昌又提高声音,开始呼喊:“天津二号!天津二号!敌人又上来一个连,目标○号,快开炮!”   团长心疼地说:“8251,你要保持体力!”   于树昌回答:“不要管我,快打击0号目标!敌人又从洼地上来了,快打!快打!”   团长又问:“8251,你的地堡墙土有多厚?”   于树昌着急地说:“天津二号不要问,快打!”   团长焦急地继续问:“8251,敌人距离你有多远?”   于树昌回答说:“70米,50米,30米……再近些!”   整个指挥部里,回响着报话机里传出的声音,所有的人都在担心阵地上的于树昌。   突然,于树昌连代号也不用了,直接呼叫:“团长,团长,我的地堡被包围了!快打我的地堡!”   团长急忙问:“于树昌你说什么?”   于树昌高声呼叫:“团长!团长!敌人在我地堡上边,对着地堡打,向我开炮!”   紧接着,报话机中留下一阵高呼:“团长!团长!向我开炮,祖国万岁!向我开炮!祖国万岁!”   耳机里传来一阵爆炸声,随后什么声音都没有了。   此时,买荣彦失去了控制,一把从团长手里抢过话筒喊:“于树昌,于树昌!  于树昌高喊“向我开炮!祖国万岁!”。
  然而,任凭他把报话机刻度盘上的每一个刻度转遍,报话机里依然没有声音。   指挥部里,留下的是大家对于树昌的牵挂,回荡的是于树昌高亢的呼声:“团长!团长!向我开炮!祖国万岁!向我开炮!祖国万岁!”   英雄的声音在指挥部里回荡,在整个朝鲜战场上回荡,在电影屏幕上回荡……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这震撼人心的呼喊,一直在买荣彦心里回荡:“这就是我们的英雄于树昌,他是我们每一个志愿军战士的骄傲!”   英雄的手指,还套着爆破筒的拉环。   电影中,王成拿起爆破筒,高喊着向敌人扑去……   现实中,在于树昌高喊过:“向我开炮!祖国万岁!”之后,团长就下达了复仇的命令。万炮齐射中,无数炮弹带着大家对英雄的无限崇敬和对敌人的无比仇恨,在8251阵地上一齐爆炸。   密集的炮弹,在黄昏步兵反击前一直没有停止发射,敌人也始终没有在于树昌牺牲的阵地上站住脚。   当黄昏来临,部队反攻上去之后,8251阵地上依然保持着白天激战的面貌,漫山遍野都是敌人的尸体。   于树昌的地堡,一半已经被炸塌,洞口有9具敌人的尸体。买荣彦和战友们在门旁找到了于树昌的遗体,他的手指上,还套着爆破筒的拉环。遗体的旁边,是被炮弹炸扁了的沾满血迹的报话机。   买荣彦说:“新中国即将迎来60华诞,我们在安享幸福生活的时候,最不能忘记的,就是为国牺牲的烈士们。”   记者从老人的回忆中,似乎也听到了英雄的高声呼喊:“向我开炮!祖国万岁!向我开炮!祖国万岁!”
问题的关键已经不是原型是谁的问题了,其实文章的本意是想“借原型是谁”这个话题来反思另一个问题:被俘的战士到底算不算英雄!
谁更有资格确定原型?

谁是真正的原型?

——这些统统不重要!重要的是,有了一个新的炒作话题,借机可以卖出很多私货!!!
崇洋媚外 发表于 2011-4-7 10:12

然后借机传播普世价值,如冯小刚某须有的集结号
于树昌(泽)比蒋庆泉更有说服力吧。

在《团圆》里,王成只是一笔带过的人物,而改编成《英雄儿女》的时候,毛烽对人物进行了再创作,回忆和采访也清楚地说明:“他突然想到入朝作战中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一个真实的英雄人物于树泽……”

王成是千千万万英雄志愿军的代表,如果有谁要把这一荣誉戴到一个人头上,我们是万万不答应的!!
回复 6# 崇洋媚外


    真是这个意思?给你看个链接
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worldlook/1/274513.shtml
暗音 发表于 2011-4-7 10:14


    你多大了?
崇洋媚外 发表于 2011-4-7 10:12


    当然算英雄

   然后呢?每个英雄都值得尊重,当人们知道他是英雄之后

   然后呢?JY们还想卖什么私货?
Superbow 发表于 2011-4-7 10:18


    你别管别人想卖什么私货,你先说说你自己提出的问题,“当人们知道他是英雄之后,然后呢?”
崇洋媚外 发表于 2011-4-7 10:18


    你管我呢
暗音 发表于 2011-4-7 10:26


    就是想确认下你的年龄段,如果有代沟的话自然就不必跟你废话了
回复 15# 崇洋媚外


   又见高高在上,可惜这里没有上帝。没人求着你享受你的恩泽,自以为是还是躲被窝里梦游吧
都是英雄,都应铭记

你别管别人想卖什么私货,你先说说你自己提出的问题,“当人们知道他是英雄之后,然后呢?”
崇洋媚外 发表于 2011-4-7 10:23


没有然后了,目前好像没有人认为蒋老汉不是英雄,而是奇怪为何文章作者一定要证明蒋老汉才是剧中“真正”的原型,并且作者论证过程逻辑十分荒谬。
你别管别人想卖什么私货,你先说说你自己提出的问题,“当人们知道他是英雄之后,然后呢?”
崇洋媚外 发表于 2011-4-7 10:23


没有然后了,目前好像没有人认为蒋老汉不是英雄,而是奇怪为何文章作者一定要证明蒋老汉才是剧中“真正”的原型,并且作者论证过程逻辑十分荒谬。
zxphony 发表于 2011-4-7 11:46


    知道他是英雄就完事了,没有然后了。。。

英雄还真不值钱
崇洋媚外 发表于 2011-4-7 11:56

原来你是在讨论“英雄”的价格?这个我可真不知道。
请问那篇文章也是打算讨论一下“英雄”的价格吗?
你不知道现在的妓者代表正义与良心,你一个编剧反对正义与良心有什么居心啊
崇洋媚外 发表于 2011-4-7 11:56


    原来英雄还有值几个钱的说法。那董存瑞,邱少云应该值多少?对于他们,居然用“值钱”二字?
zxphony 发表于 2011-4-7 12:00


    没错,我就想讨论讨论英雄的价格,见义勇为而受伤致残的躺床上没医没药几年没人管,英勇杀敌而不幸被俘,受尽侮辱后回国还要继续受侮辱受指责,抗日战场上一样的抵抗侵略的就因为派别之争就要被人无端指责,这样的“英雄”是不是太贱了?
回复 23# 崇洋媚外


    借你的一句话,反问你,你多大了?

没错,我就想讨论讨论英雄的价格,见义勇为而受伤致残的躺床上没医没药几年没人管,英勇杀敌而不 ...
崇洋媚外 发表于 2011-4-7 12:11


那你去刨当初那些侮辱、指责英雄们的坟去吧,现在好像没人认为这些人不是英雄,看法都一致还有什么好讨论的?
而且lz原文讨论的是剧中原型的问题,好像你这个属于歪楼了,你要是想讨论其他的话题建议另开一楼。
没错,我就想讨论讨论英雄的价格,见义勇为而受伤致残的躺床上没医没药几年没人管,英勇杀敌而不 ...
崇洋媚外 发表于 2011-4-7 12:11


那你去刨当初那些侮辱、指责英雄们的坟去吧,现在好像没人认为这些人不是英雄,看法都一致还有什么好讨论的?
而且lz原文讨论的是剧中原型的问题,好像你这个属于歪楼了,你要是想讨论其他的话题建议另开一楼。
被俘后受歧视,这是中国一直以来的道德标准,至于对错没必要拉的这么高
英雄这个词本来就是一抽象出来的形象,就像平常说的“人民”这个词一样,是历史的、大范围的概念,直接说某个人是人民或属于人民严格意义上来说,不太合适。因为就一个人而言,在历史中既可能发挥人民的推动历史的作用,也可能发挥过阻碍历史的作用,还有可能有时他的行为没有发生作用。
   就像说某个人是英雄一样,更准确的说是他在某些方面做的事是英雄的,并不是说他就不会犯错,所以对事更好说而非对人,因为人是很复杂的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