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发贴:对军事力量三的一点看法,欢迎指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1:46:38
<P>第一次发贴,如有不当之处,还请大家谅解</P>
<P>      我买到军事力量三都快一周了,看了几天就有些想法想说说,不过看大家都还在热切求购中,就先搁了搁。今天看到大家讨论这本杂志,想把自己的一些想法写出来,供大家参考。</P>
<P>      一,对这期军事力量的看法。</P>
<P>      其实总体来说,考虑到目前“军品”市场的现状,这一期应该说还是不错的。大家有意见的原因可能更多的是没有达到预期的渴望值(或者说费效比),很多人可能和我一样,第一期出来的时候斟酌半天,买了。第二期粗略的翻一翻,好像还行,再买之。到了第三期可能就不想那么多了,看一下目录就掏腰包了。结果回去之后仔细看看,失望颇多,所以才有了很多意见。</P>
<P>      我觉得这一期失败之处更多的是选题和行文方面的问题。买到之后我第一篇看的就是《打开尘封的记忆》,并不是喜欢这篇文章,而是我看书的习惯首先把自己不怎么感兴趣、以后可能都不会再去看的先看了,再回过头慢慢品尝其他感兴趣的话题。倒不是写得不好,主要是我对这种军事文学实在没什么兴趣,不知道应该算作小说?传记??回忆录???而且这种题材看完就完了,不会有什么印象,也不会反复去读。类似的刊物我是有时间就翻一遍,每次总会有新的想法、新的收获,而这种文章不在其中。至于个人喜好的题材不同,当然不能强求,不过编者也应该有所考虑,如本期的主打文章《对未来装甲作战平台的发展邹议》一文,我个人觉得就颇为不妥,容后详谈。</P>
<P>      再说苏30这篇。应该说就这本杂志,这篇文章确实值得推荐,在选题和内容上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而且是有东西的。不过我觉得作者在行文方面主观感情色彩太过浓烈,有失其军事作品的严肃性。同时军事力量已出的三期很多地方都太过随便,诸如“巴基斯坦盟邦”、“外国军事采购人”、“YN话”、“E文”等字眼,能买这种书的人大家都知道怎么回事,没有必要刻意营造这种神秘感,反而在刚看的来状态了让人突然思维中断,得转换一下概念。而在《东线的Fw190》一文结尾处居然出现了“突然看到对面飞来一架绿色涂装的战斗机……”,还以为是《科幻世界》呢,说不定下期还会有续集吆 :)</P>
<P>      再来就是已经有人提到的数量和篇幅的协调关系。没必要每期都凑够九篇文章,把问题谈清楚才是最主要的。在断篇方面我觉得有些差强人意,坦克火控系统一文本来就比较专业,读起来比较费劲,又把它分作两期出,可能上篇都没有读懂的人就不会再去理下篇了,这种文章既然有决心看进去,就要一气看完才会有一个整体的概念。包括这篇以及基洛夫等都觉得上下篇分的没什么道理,上下篇的分量对比差别较大。本来整个文章连续性很强,一分反倒下篇有点狗尾续貂的意思。</P>
<P>      这时候就不得不谈到《战争史研究》了,每期的选题都不超过四个,甚至只有两个大的主题,其中的文章联系紧密,即使是分期出版,每期都有相对独立的主题,而又不失其延续性。而每一篇文章都不惜笔墨,力求全面充分,客观严谨。这样即使每一期有一两篇文章买书的人觉得对自己的胃口,也就觉得对得起自己的银子了(本人一介小卒,决不是做广告,也无所谓“炒作”,这些大人物我是非常敬仰的,可惜无缘得见哪)。</P>
<P>      另外想对杂志的配图和说明提点意见:且不说坦克底盘距地高1714mm是排版错误可以原谅,尘封的记忆一文的配图没有只字半语的说明就很难接受了,我不管是不是丢了2000多字的文字稿,既然配图就应该有图片的介绍——什么状况、出自何处、人物、背景,否则除了那上面有几个人之外不懂得有什么意思,和文章内容有什么联系,可能有些过于计较,但事实如此。</P>
<P>
      二,对《对未来装甲作战平台的发展邹议(第一部分)》一文的个人看法。</P>
<P>      说实话,我现在一看到“第一部分”头就大了,谁知道下一部分猴年马月才能得见。龙啸天下的文章也看过一些,对坦克装甲车两方面确实写得不错,不过这篇拿来在目录上用黑体字标明的头炮文章说真的——不咋地。</P>
<P>      首先我觉得把个人的设想拿来出版就已经有点对读者不负责任了,而这篇文章的设想体系我实在不敢苟同,不是说我一定比他强,不过我最多也就是想拿来灌灌水罢了。这类文章的内容应该保证其现实性,如CP关于中国航母体系的讨论、挥戈对中国驱逐舰的“想象”都没有脱离目前中国军队的实际和未来需求,而目前中国的装甲体系日渐成熟,这时候讨论“未来”的体系似乎有些不合时宜,而且本文的设想图和现在的技术体系没有多少继承性,相当于另起炉灶,这个究其现实意义来讲似乎可能性不大。简单得来说,中国的坦克发展是一条非常连续的线状体系,59改进成了69、79,放大就成了80(88),改进火炮、自动装弹机成了85IIAP,再加大发动机功率就是96,其增强高级版产生了98,改进防护就有了99,每一个型号都是前一代的必然和升级,“未来”却要去搞一个前置动力、单人炮塔、通用底盘,我不知道军方能不能经得起这个折腾。</P>
<P>     (说点题外话:现在经常会有人设想“下一代”或者“未来”的什么东东,我觉得未尝不可,但一定要立足现实,不要一上来就天马行空,不是追求最先进就是要特立独行,其实根本没这个必要。看看美国,什么最新的概念、未来的作战方式都是他们提的,实际上呢,回到现实中都只比现在迈了一小步,F23的竞标失败、未来单兵武器系统的简化、海狼的后继不幸,毕竟研究人员和军人的职责是不一样的。以前经常说“新军事革命”,现在大都叫做“新军事变革”了,因为还没到那一步,军队的组成和战争方式没有从根本上被动摇,否则我们的枭龙就没必要飞了,美国毕竟只有一个,没人跟他耗,瞎费个什么劲。而且对于“下一代”我觉得还有点指导意义,“未来”应该怎么样,谁知道。前几天看到一篇谈中国舰炮的,陈列一番型号后谈到未来的发展方向,第一个就说口径应该选择155mm,说可以利用现在的52倍径的陆炮改进,想想我也就没说什么。接着说最好用液体发射药,我就忍不住想骂人了——八字还没一撇呢,现在液体发射药都还在实验室呢,连个样炮都没有,是好是坏谁都没个定论,还“未来”呢)</P>
<P>      其次,谈一点技术问题。作者对装甲车族的组成构思就值得商榷。为什么需要全新设计两种履带式步兵战车?要么设计一个新的轻型步兵战车,重型车用现有坦克底盘改装(我觉得这也不是那么容易的);要么干脆设计一个30多吨的,不需要浮渡能力。可作者为了追求重型步兵战车,甚至要求和坦克底盘通用,设计出来一个43吨的步兵战车,还所谓步兵战车是要来保护坦克的,他的伤亡几率是坦克的七倍!我不知道伴随和保护的区别,如果因为要“保护”别人就应该重装甲的话,我们还要坦克干什么。文中提到这个重步战用的是BMP3的炮塔,据说应该只有3吨多一点,这样底盘就近40吨了!如果这使用的坦克底盘的话,那辆坦克的全重是55吨,而下一篇文章中的勒克莱尔全重54.5吨,炮塔就有19吨多,底盘不过35吨左右而已(书不在身边,具体数字可能会有出入),当然新坦克是单人炮塔,底盘重一点可能也正常,不过步兵战车的后舱基本是个空盒子,哪来那么多重量;如果使用老坦克底盘改装的话就更说不过去了——96全重不过42吨而已。再看图上,驾驶员的舱盖靠后还往下沉,旁边就是高出一大块的发动机盖,要右侧的潜望镜干吗使?</P>
<P>      再来看坦克。作者的设计中为了和步兵战车保持“底盘通用”,而不惜以牺牲坦克性能和成员战斗环境为代价。首先一个动力前置,专业人员对梅克瓦的评价是“适合以色列国情”,并无什么先进性可言。而它适合中国的国情吗?以色列人少,山地多,所以它重成员和单车的生存性,宁肯以坦克的机动性能为代价。而中国呢,则恰恰相反,而且以发动机布置方向看,对成员正面的防护基本上没什么作用,还挤占了宝贵的前排空间,同时也引出了下一个问题——车长的位置和单人炮塔。把车长安排到驾驶员和发动机之间不能不说是一个创举,不过好像实现起来比较难哦。
      第一,空间问题,按作者给出的数据,如果用乌克兰的发动机,其横向尺寸为915mm,车宽减去履带和悬挂、侧面装甲、内部隔板,让两个坦克兵并排在不足一米的范围内战斗,还有一个是驾驶员,可能吗?图上画的驾驶员都坐到履带里面去了,真强啊!!
      第二,车长的工作环境。一直以来顶置炮塔就没有解决成员的环形视野问题,而把车长装到车体内问题同样如此。现在的车长都是在全车的制高点上,这不仅仅是有一个周视潜望镜就能解决的。车长最大的任务就是了解本车的战斗外环境,而除了周视潜望镜,其他几个固定的潜望镜提供的环向图像同样非常重要,同时当在车体内看到转动的炮塔上传感器的图像,他的空间转换更难(MBT-70想把驾驶员放到炮塔里面,因为同样原因最终放弃了)。而且车长的视野还不如炮长呢,目前的猎——歼模式就会废弃,还要车长干什么,干脆双人成员组得了。
      第三,炮长的任务加重。从图上可以看到,炮长除了观瞄设备的前向窗口外,还有一圈潜望镜,真正开起炮来,他顾得了那么多吗?而且炮塔右侧设置了车长的周视潜望镜和30mm炮,加上炮塔中间的大块隆起,三名成员都在车体的左侧,整车的右侧视野几乎为零,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
      而最让我觉得纳闷的就是这个30mm炮了。作者的意思30mm炮能够更好地完成辅助任务,没看出来。对地面目标,如果是步兵,机枪的射速和备弹量对付步兵的效果应该不必30mm炮差到哪里去,如果是软目标或轻型装甲目标,坦克一般都是有步兵战车伴随的,步战车上100mm低膛压火炮和30mm速射炮齐备,就不用老大费心了;对空射击,本来车长就没什么视野,30mm炮对空火控怎么也不是一个人遥控就能解决的吧,而步兵战车上确有足够的空间安装30mm炮的火控系统。法国人用了几十年的20mm副炮,到勒克莱尔都改回了重机枪,难道法国人不明白这个道理么。为了设置副炮把车长赶到了驾驶员旁边,恐怕有些得不偿失吧,而且炮塔左右不对称,自动装弹机也是偏向左侧,估计炮塔座圈也撑不了几天。</P>
<P>      至于自行双管迫击炮,装甲部队的火力支援究竟应该选择何种武器,我自己也没有什么合适的想法。如果要用120mm的自行迫击炮,选择什么样的底盘,是不是一定要保持通用性,是不是值得,火炮用双管而不是目前已经比较成熟的单管长身管火炮系统(炮塔),可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P>
<P>
      以上是我的一些想法和观点,欢迎大家批评指正。如有措辞不当之处还望海涵,本文对个人没有任何意见,如果有幸能有人认同,荣幸之至。</P>
<P>      (补充一点,昨天回去想到的)关于发动机。文中提到引进乌克兰的6TD-2来发展未来的1500hp装甲动力,我多少有些想不通。目前98的发动机是1200hp,据传HB系列1500hp的已经试制成功,只不过没有正式换装。我们为什么要从现在就引进一种几乎没有多少使用经验的二冲程1200hp的国外技术来发展呢。我想这个1500的即使再差,等到“未来”的时候我们还无法把它改进到需要的水平吗?虽然可能不及豹II的MTU883ka501(型号如果不准请原谅),可四冲程毕竟我们使了半个世纪了!“未来”到底有多远??
        PS,我倒很想看中日坦克发展五十年的下篇,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见到</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8-18 10:39:56编辑过]
<P>第一次发贴,如有不当之处,还请大家谅解</P>
<P>      我买到军事力量三都快一周了,看了几天就有些想法想说说,不过看大家都还在热切求购中,就先搁了搁。今天看到大家讨论这本杂志,想把自己的一些想法写出来,供大家参考。</P>
<P>      一,对这期军事力量的看法。</P>
<P>      其实总体来说,考虑到目前“军品”市场的现状,这一期应该说还是不错的。大家有意见的原因可能更多的是没有达到预期的渴望值(或者说费效比),很多人可能和我一样,第一期出来的时候斟酌半天,买了。第二期粗略的翻一翻,好像还行,再买之。到了第三期可能就不想那么多了,看一下目录就掏腰包了。结果回去之后仔细看看,失望颇多,所以才有了很多意见。</P>
<P>      我觉得这一期失败之处更多的是选题和行文方面的问题。买到之后我第一篇看的就是《打开尘封的记忆》,并不是喜欢这篇文章,而是我看书的习惯首先把自己不怎么感兴趣、以后可能都不会再去看的先看了,再回过头慢慢品尝其他感兴趣的话题。倒不是写得不好,主要是我对这种军事文学实在没什么兴趣,不知道应该算作小说?传记??回忆录???而且这种题材看完就完了,不会有什么印象,也不会反复去读。类似的刊物我是有时间就翻一遍,每次总会有新的想法、新的收获,而这种文章不在其中。至于个人喜好的题材不同,当然不能强求,不过编者也应该有所考虑,如本期的主打文章《对未来装甲作战平台的发展邹议》一文,我个人觉得就颇为不妥,容后详谈。</P>
<P>      再说苏30这篇。应该说就这本杂志,这篇文章确实值得推荐,在选题和内容上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而且是有东西的。不过我觉得作者在行文方面主观感情色彩太过浓烈,有失其军事作品的严肃性。同时军事力量已出的三期很多地方都太过随便,诸如“巴基斯坦盟邦”、“外国军事采购人”、“YN话”、“E文”等字眼,能买这种书的人大家都知道怎么回事,没有必要刻意营造这种神秘感,反而在刚看的来状态了让人突然思维中断,得转换一下概念。而在《东线的Fw190》一文结尾处居然出现了“突然看到对面飞来一架绿色涂装的战斗机……”,还以为是《科幻世界》呢,说不定下期还会有续集吆 :)</P>
<P>      再来就是已经有人提到的数量和篇幅的协调关系。没必要每期都凑够九篇文章,把问题谈清楚才是最主要的。在断篇方面我觉得有些差强人意,坦克火控系统一文本来就比较专业,读起来比较费劲,又把它分作两期出,可能上篇都没有读懂的人就不会再去理下篇了,这种文章既然有决心看进去,就要一气看完才会有一个整体的概念。包括这篇以及基洛夫等都觉得上下篇分的没什么道理,上下篇的分量对比差别较大。本来整个文章连续性很强,一分反倒下篇有点狗尾续貂的意思。</P>
<P>      这时候就不得不谈到《战争史研究》了,每期的选题都不超过四个,甚至只有两个大的主题,其中的文章联系紧密,即使是分期出版,每期都有相对独立的主题,而又不失其延续性。而每一篇文章都不惜笔墨,力求全面充分,客观严谨。这样即使每一期有一两篇文章买书的人觉得对自己的胃口,也就觉得对得起自己的银子了(本人一介小卒,决不是做广告,也无所谓“炒作”,这些大人物我是非常敬仰的,可惜无缘得见哪)。</P>
<P>      另外想对杂志的配图和说明提点意见:且不说坦克底盘距地高1714mm是排版错误可以原谅,尘封的记忆一文的配图没有只字半语的说明就很难接受了,我不管是不是丢了2000多字的文字稿,既然配图就应该有图片的介绍——什么状况、出自何处、人物、背景,否则除了那上面有几个人之外不懂得有什么意思,和文章内容有什么联系,可能有些过于计较,但事实如此。</P>
<P>
      二,对《对未来装甲作战平台的发展邹议(第一部分)》一文的个人看法。</P>
<P>      说实话,我现在一看到“第一部分”头就大了,谁知道下一部分猴年马月才能得见。龙啸天下的文章也看过一些,对坦克装甲车两方面确实写得不错,不过这篇拿来在目录上用黑体字标明的头炮文章说真的——不咋地。</P>
<P>      首先我觉得把个人的设想拿来出版就已经有点对读者不负责任了,而这篇文章的设想体系我实在不敢苟同,不是说我一定比他强,不过我最多也就是想拿来灌灌水罢了。这类文章的内容应该保证其现实性,如CP关于中国航母体系的讨论、挥戈对中国驱逐舰的“想象”都没有脱离目前中国军队的实际和未来需求,而目前中国的装甲体系日渐成熟,这时候讨论“未来”的体系似乎有些不合时宜,而且本文的设想图和现在的技术体系没有多少继承性,相当于另起炉灶,这个究其现实意义来讲似乎可能性不大。简单得来说,中国的坦克发展是一条非常连续的线状体系,59改进成了69、79,放大就成了80(88),改进火炮、自动装弹机成了85IIAP,再加大发动机功率就是96,其增强高级版产生了98,改进防护就有了99,每一个型号都是前一代的必然和升级,“未来”却要去搞一个前置动力、单人炮塔、通用底盘,我不知道军方能不能经得起这个折腾。</P>
<P>     (说点题外话:现在经常会有人设想“下一代”或者“未来”的什么东东,我觉得未尝不可,但一定要立足现实,不要一上来就天马行空,不是追求最先进就是要特立独行,其实根本没这个必要。看看美国,什么最新的概念、未来的作战方式都是他们提的,实际上呢,回到现实中都只比现在迈了一小步,F23的竞标失败、未来单兵武器系统的简化、海狼的后继不幸,毕竟研究人员和军人的职责是不一样的。以前经常说“新军事革命”,现在大都叫做“新军事变革”了,因为还没到那一步,军队的组成和战争方式没有从根本上被动摇,否则我们的枭龙就没必要飞了,美国毕竟只有一个,没人跟他耗,瞎费个什么劲。而且对于“下一代”我觉得还有点指导意义,“未来”应该怎么样,谁知道。前几天看到一篇谈中国舰炮的,陈列一番型号后谈到未来的发展方向,第一个就说口径应该选择155mm,说可以利用现在的52倍径的陆炮改进,想想我也就没说什么。接着说最好用液体发射药,我就忍不住想骂人了——八字还没一撇呢,现在液体发射药都还在实验室呢,连个样炮都没有,是好是坏谁都没个定论,还“未来”呢)</P>
<P>      其次,谈一点技术问题。作者对装甲车族的组成构思就值得商榷。为什么需要全新设计两种履带式步兵战车?要么设计一个新的轻型步兵战车,重型车用现有坦克底盘改装(我觉得这也不是那么容易的);要么干脆设计一个30多吨的,不需要浮渡能力。可作者为了追求重型步兵战车,甚至要求和坦克底盘通用,设计出来一个43吨的步兵战车,还所谓步兵战车是要来保护坦克的,他的伤亡几率是坦克的七倍!我不知道伴随和保护的区别,如果因为要“保护”别人就应该重装甲的话,我们还要坦克干什么。文中提到这个重步战用的是BMP3的炮塔,据说应该只有3吨多一点,这样底盘就近40吨了!如果这使用的坦克底盘的话,那辆坦克的全重是55吨,而下一篇文章中的勒克莱尔全重54.5吨,炮塔就有19吨多,底盘不过35吨左右而已(书不在身边,具体数字可能会有出入),当然新坦克是单人炮塔,底盘重一点可能也正常,不过步兵战车的后舱基本是个空盒子,哪来那么多重量;如果使用老坦克底盘改装的话就更说不过去了——96全重不过42吨而已。再看图上,驾驶员的舱盖靠后还往下沉,旁边就是高出一大块的发动机盖,要右侧的潜望镜干吗使?</P>
<P>      再来看坦克。作者的设计中为了和步兵战车保持“底盘通用”,而不惜以牺牲坦克性能和成员战斗环境为代价。首先一个动力前置,专业人员对梅克瓦的评价是“适合以色列国情”,并无什么先进性可言。而它适合中国的国情吗?以色列人少,山地多,所以它重成员和单车的生存性,宁肯以坦克的机动性能为代价。而中国呢,则恰恰相反,而且以发动机布置方向看,对成员正面的防护基本上没什么作用,还挤占了宝贵的前排空间,同时也引出了下一个问题——车长的位置和单人炮塔。把车长安排到驾驶员和发动机之间不能不说是一个创举,不过好像实现起来比较难哦。
      第一,空间问题,按作者给出的数据,如果用乌克兰的发动机,其横向尺寸为915mm,车宽减去履带和悬挂、侧面装甲、内部隔板,让两个坦克兵并排在不足一米的范围内战斗,还有一个是驾驶员,可能吗?图上画的驾驶员都坐到履带里面去了,真强啊!!
      第二,车长的工作环境。一直以来顶置炮塔就没有解决成员的环形视野问题,而把车长装到车体内问题同样如此。现在的车长都是在全车的制高点上,这不仅仅是有一个周视潜望镜就能解决的。车长最大的任务就是了解本车的战斗外环境,而除了周视潜望镜,其他几个固定的潜望镜提供的环向图像同样非常重要,同时当在车体内看到转动的炮塔上传感器的图像,他的空间转换更难(MBT-70想把驾驶员放到炮塔里面,因为同样原因最终放弃了)。而且车长的视野还不如炮长呢,目前的猎——歼模式就会废弃,还要车长干什么,干脆双人成员组得了。
      第三,炮长的任务加重。从图上可以看到,炮长除了观瞄设备的前向窗口外,还有一圈潜望镜,真正开起炮来,他顾得了那么多吗?而且炮塔右侧设置了车长的周视潜望镜和30mm炮,加上炮塔中间的大块隆起,三名成员都在车体的左侧,整车的右侧视野几乎为零,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
      而最让我觉得纳闷的就是这个30mm炮了。作者的意思30mm炮能够更好地完成辅助任务,没看出来。对地面目标,如果是步兵,机枪的射速和备弹量对付步兵的效果应该不必30mm炮差到哪里去,如果是软目标或轻型装甲目标,坦克一般都是有步兵战车伴随的,步战车上100mm低膛压火炮和30mm速射炮齐备,就不用老大费心了;对空射击,本来车长就没什么视野,30mm炮对空火控怎么也不是一个人遥控就能解决的吧,而步兵战车上确有足够的空间安装30mm炮的火控系统。法国人用了几十年的20mm副炮,到勒克莱尔都改回了重机枪,难道法国人不明白这个道理么。为了设置副炮把车长赶到了驾驶员旁边,恐怕有些得不偿失吧,而且炮塔左右不对称,自动装弹机也是偏向左侧,估计炮塔座圈也撑不了几天。</P>
<P>      至于自行双管迫击炮,装甲部队的火力支援究竟应该选择何种武器,我自己也没有什么合适的想法。如果要用120mm的自行迫击炮,选择什么样的底盘,是不是一定要保持通用性,是不是值得,火炮用双管而不是目前已经比较成熟的单管长身管火炮系统(炮塔),可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P>
<P>
      以上是我的一些想法和观点,欢迎大家批评指正。如有措辞不当之处还望海涵,本文对个人没有任何意见,如果有幸能有人认同,荣幸之至。</P>
<P>      (补充一点,昨天回去想到的)关于发动机。文中提到引进乌克兰的6TD-2来发展未来的1500hp装甲动力,我多少有些想不通。目前98的发动机是1200hp,据传HB系列1500hp的已经试制成功,只不过没有正式换装。我们为什么要从现在就引进一种几乎没有多少使用经验的二冲程1200hp的国外技术来发展呢。我想这个1500的即使再差,等到“未来”的时候我们还无法把它改进到需要的水平吗?虽然可能不及豹II的MTU883ka501(型号如果不准请原谅),可四冲程毕竟我们使了半个世纪了!“未来”到底有多远??
        PS,我倒很想看中日坦克发展五十年的下篇,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见到</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8-18 10:39:56编辑过]
顶 楼主高人啊~!!!
<P>支持老大,昨天买的有同感,确实象个人的预测如果没有实际的支持(不用明说的),就没有必要拿出来。毕竟现实就是现实,想象就是想象,这样显得这本书,很很不严谨,有点象地摊杂志,幸好su-30那篇和后面垂直梦想50、和消失的巨兽还可以。说老实话,我买军事三主要是想看《打开尘封的记忆》,但是真的看了后,我不知道这是什么?是小说?是遐想?我真的不能相信这是真的,觉得太神奇了,兰波只在电影中活着,不知道是不是真的。</P><P>还是楼主好,我太懒了,想说点确不想写。希望军事力量能越办越好,做出一个真正的品牌来,不能象兵器那样。</P>
<P>"同时军事力量已出的三期很多地方都太过随便,诸如“巴基斯坦盟邦”、“外国军事采购人”、“YN话”、“E文”等字眼,能买这种书的人大家都知道怎么回事,没有必要刻意营造这种神秘感,反而在刚看的来状态了让人突然思维中断,得转换一下概念。"</P><P>如果不这么写,你认为这种题材的文章还能等得出来?</P><P>“而在《东线的Fw190》一文结尾处居然出现了“突然看到对面飞来一架绿色涂装的战斗机……”,还以为是《科幻世界》呢,说不定下期还会有续集吆 :)”</P><P>对照这篇文章的第一期片头,看书太不仔细了。</P>
<P>呵呵,多谢支持。</P><P>我也是酝酿了好几天,敲了一晚上键盘,总算没有白干[em06]</P>
楼主高人啊~!!! 希望王辉能看到.
我谈谈我得一点看法</P>
1、  首先替yingwu兄更正一下:对未来装甲作战平台的发展“刍(chu)议”而不是“邹(zou)议”</P>
2、  从兄台评价的口气来看,应该是老鸟了。如果你看过当年的《兵器》,对挥戈发明的“东亚某国”的词语就应该有所印象,我个人觉得现在的“巴基斯坦盟邦”、“外国军事采购人”、“YN”等令兄台看得有点烦的词语和“东亚某国”异曲同工。据我所知,《军事力量》的稿件是要送审的,而最终的定稿是按照出版社的要求来完成的。这也就是上述词语出现的原因。即便是做大N年的《兵器知识》也曾经会意的沿用挥戈所创“东亚某国”这个词语,而只要所有的读者能够明白其中的含义,且还能通过令人哭笑不得的新闻出版限制又有什么不可以呢?跟大家讲个挥戈亲自经历的故事:当年挥戈在编写《二战德军坦克装甲车辆全集》时,出版社的主编要求书中出现的所有希特勒字样要全部删除,否则稿件无法通过。没有办法,挥戈只能将希特勒逐一变成了德军最高统帅部、纳粹党魁等(连出版社的编辑都对主编的决定直翻白眼)。好容易稿件通过了,封面又出了问题,原来挥戈设计的封面上,书名下面的红白线和醒目的黑十字是融为一体的,可是出版社的主编说这是宣扬纳粹,必须去掉黑十字。无奈之下,挥戈只能将黑十字去掉,并在书印出来之后又单独印制了黑十字的不干胶,将其贴在书皮上。这样送交出版社的书封皮上市是没有黑十字的,而销售到市场的书皮上就贴上了黑十字。这就叫“曲线救书”。</P>
换句话,如果没有上述变通的话,大家想看的书能出来吗??创作者的艰辛与无奈,局外人能体会和感受得到吗??</P>
3、  对兄台关于挥戈所写的《对未来装甲作战平台的发展刍议》一文的评价,本人也不敢苟同。我们在这里既不谈挥戈的水平有多高或多低,也不谈其文章是否具有权威性,我只举三个例子:在第一期《战场》上登出挥戈PS版的所谓99改之时,我们现在看到带楔形炮塔的99改连样车还没有出。挥戈“出院”后,看到99改时,也差异的瞪大了眼睛——怎么自己的设想变成了活生生的现实??  《战场》第四期的第一页彩图63A-1的图也是挥戈自己PS的,且连63A-1的代号都是假的,可当挥戈见到今年《坦装》上登的63A改的照片时,挥戈再次瞪大了眼睛——怎么自己的设想再次变成了活生生的现实??  前两个月,非洲某国拿着《战场》第二期找到某军工军贸部门要求按照挥戈所写的59D一文对其数百辆59坦克进行改进,当相关人士打电话告诉挥戈这个消息并谈到事成之后请挥戈吃饭时,挥戈笑得非常苦涩。</P>
可能是和挥戈走的较近的缘故,在回复yingwu兄台发的这个帖子时,心中总是想起和挥戈聊天时,挥戈在谈及一些事情时露出的苦涩的和无奈的微笑,我想和挥戈交往过几次的人都能明白我此刻的心情。而当三代改坦克项目组的工作人员熟知王辉这个名字并将其一些设想用于设计之中时,也许他们并不知道,挥戈当时的处境是什么样的。</P>
看了挥戈所写的《对未来装甲作战平台的发展刍议》一文后,我只知道挥戈是很认真地完成这篇文章的,因为我感觉得到。</P>
说了这么多,我只想问问yingwu 兄,如果你自信能够写出超越挥戈的文章,那就赶快操笔,大家等待您的大作。如果有兴趣投到《军事力量》上,我想大家都会感谢你,因为那时挥戈就可以腾出更大的精力去把《军事力量》办得更好。</P>
最后不自量力的代表大多数军事爱好者高呼:支持《军事力量》吧、支持挥戈!因为那是我们军事爱好者自己的舞台。</P>
<P>军事杂志,尤其是专业的军事杂志,即要有对历史的回顾、现实的介绍,同时依据现有科技现状对未来的探究是必要的。更加专业的杂志(不是定位在科普读物)应在读者可接受的技术范围内有前瞻性、技术分析、战术讨论的。从自然科学角度,这是科学发展的必经之路。从军事杂志角度,简单的探讨、评析对于开阔思路,尤其站在军事系统角度看待问题是很重要的。“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由微观入宏观,在由宏观反视微观,循序渐进,这才是发展。</P><P>第二,对于军事杂志对于有些问题的避讳。这说小了是审查问题,说大了涉及到国体、政体等问题,就连兵器知识等杂志对某些介绍都用“东亚某国”“某国”等言论。对这个问题楼主可能是不了解国情!如果实在有意见大可在有些时政论坛法帖(不过要小心呦)。对于军事杂志有些求全责备了。</P><P>第三,对于军事题材小说的态度。军事小说不在与其文学价值,而是文中渗透的军旅生涯纪实,军事思想探究,人物在历史中的命运、对历史问题的思考(主人公角度)等。对于读者这是挖掘的精髓。反观止,二十四史只是简单历史记录有什么价值。古人大量文集只是记录生活的细致过程有什么价值?</P><P>不过对于军力3的确应办的更好、更专业。文章更系统,数据更准确,竟的起推敲。这是军迷的期望。</P>
<P>谢谢尘封的记忆兄的指点</P><P>1,题目我是从本版的军三目录那篇帖子里Ctrl-V来的,其实我也搞不懂那个念什么(咱毕竟不是学文的出身嘛,有字词上的失误烦请谅解)</P><P>2,兵器从创刊号到挥戈离开创办战场我基本上没落过(那一段还到处上网搜Battle-field呢),这些避讳的字眼是看了不少。也是没有亲身体验过吧,可能是我把问题简单化了。</P><P>3,我对创作者个人没有任何意见,相反是非常尊重的,我也尊重他们的劳动。但是这毕竟是出版物,商品的价值不是由劳动者的劳动耗费来评价的,而是要有社会对他的有用性为标准的。再者我也不认识挥戈(我倒像认识呢,可没这个机会啊)而且对他以前的文章中几乎都成为现实的“想象”确实佩服的五体趴地,而且也听说了期间的诸多坎坷,可是我不想他在我心目中的光辉形象因为我对他的想法有异议却不去表达出来而受到什么影响。退一万步讲,在下孤陋寡闻,我只知拜读高人的大作,从来没有想过也不知道“龙啸天下”和挥戈本人的关系。如果因此对其他人有什么影响的话,我说声对不起!</P><P>最后,我想补充一点,在帖子也提到了。我没有说我比他强,我也承认肯定不可能。可是每个对文章有意见的人就非得证明自己比别人强么?要不然我们干嘛买别人写的书看??另外,我非常支持挥戈,支持军事力量(否则我也不用在这费尽口舌去评价它),我也希望它办得越来越好,我只是想把我的想法说出来,如果真的有幸能帮上忙,算我走狗屎运被砸到了。大家都说他这好那好,而不去指出它的不足,它如何进步,怎么能向更好的方向发展呢?愚见,望赐教。</P>
<P>yingwu兄:</P>
<P>        你好,回帖子的事情我给挥戈说了,也把你的意见转告给他了。他让我问你,如果你同意的话,他想在下期《军事力量》上针对你的提问有选择的做一解答,以表示对不同意见的尊重。具体详情你可以留个电话或信箱给他,他会亲自给你联系。不知兄台意下如何?</P>
<P>多谢多谢,小弟受宠若惊</P><P>他能接受我的意见我已经很满足了,不过可千万别在刊物上单辟版面讨论这个。不是说我个人有什么问题,而是要对得起广大读者。大家掏钱不是想看这个的,只要能办得让大家都满意,我个人的问题能不能得到回答根本就无所谓。再说我也没想要有什么结果,纯属个人意见,不要影响了别人的既成想法。</P><P>至于联系方式,我觉得我还没到那个份上,承蒙能看得起我,感激涕零。</P>
<P>作为一名普通读者,谈谈自己的看法。</P><P>《军事力量》上出现了带有军事文学性质的文章,我觉得这是个很可喜的现象。</P><P>军事是一项涉及人类整个社会领域的事物集合。军事不仅仅是冰冷的装备、枯燥的数字,军事的核心内涵就是——人。</P><P>而军事文学(当然,前提是优秀的军事文学作品),恰恰能反映人在军事状态下的存在状况(尤其是心理状况、情感状况,人可不是机器啊)。</P><P>好的军事文学作品,即有很强军事技术性、知识性,又能反映在一些重大历史时期人与军事的互动,由此而给读者带来的阅读享受和读后思索,完全不亚于那些高水平的纯技术文章。</P><P>我以及我身边的不少军友们,都相当欢迎《军事力量》能提供一些高质量、高水平的军事文学样式的作品。这也算是“多样性”吧,呵呵。</P>
<P>楼主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好贴,顶。</P>
<P>个人认为军事力量是否能有一个发表见意,提出问题,解释疑惑的平台,能让读者与作者,编辑走得更近,也必将更受读者的欢迎,非常高兴小弟之前的一些想法和疑惑ferret何ds-js两位大哥能予以解答,小弟不胜感激,最后祝军力越办越好,也希望正在上海度假的ferret玩得开心(没去东方明珠和金茂吧,那时骗钱的)</P>[em07]
这样编读互动很好啊!希望军事力量越来越好!
<B>以下是引用<I>尘封的记忆</I>在2004-8-18 1:54:00的发言:</B>
我谈谈我得一点看法


1、  首先替yingwu兄更正一下:对未来装甲作战平台的发展“刍(chu)议”而不是“邹(zou)议”
<p>
2、  从兄台评价的口气来看,应该是老鸟了。如果你看过当年的《兵器》,对挥戈发明的“东亚某国”的词语就应该有所印象,我个人觉得现在的“巴基斯坦盟邦”、“外国军事采购人”、“YN”等令兄台看得有点烦的词语和“东亚某国”异曲同工。据我所知,《军事力量》的稿件是要送审的,而最终的定稿是按照出版社的要求来完成的。这也就是上述词语出现的原因。即便是做大N年的《兵器知识》也曾经会意的沿用挥戈所创“东亚某国”这个词语,而只要所有的读者能够明白其中的含义,且还能通过令人哭笑不得的新闻出版限制又有什么不可以呢?跟大家讲个挥戈亲自经历的故事:当年挥戈在编写《二战德军坦克装甲车辆全集》时,出版社的主编要求书中出现的所有希特勒字样要全部删除,否则稿件无法通过。没有办法,挥戈只能将希特勒逐一变成了德军最高统帅部、纳粹党魁等(连出版社的编辑都对主编的决定直翻白眼)。好容易稿件通过了,封面又出了问题,原来挥戈设计的封面上,书名下面的红白线和醒目的黑十字是融为一体的,可是出版社的主编说这是宣扬纳粹,必须去掉黑十字。无奈之下,挥戈只能将黑十字去掉,并在书印出来之后又单独印制了黑十字的不干胶,将其贴在书皮上。这样送交出版社的书封皮上市是没有黑十字的,而销售到市场的书皮上就贴上了黑十字。这就叫“曲线救书”。
<p>
换句话,如果没有上述变通的话,大家想看的书能出来吗??创作者的艰辛与无奈,局外人能体会和感受得到吗??
<p>
3、  对兄台关于挥戈所写的《对未来装甲作战平台的发展刍议》一文的评价,本人也不敢苟同。我们在这里既不谈挥戈的水平有多高或多低,也不谈其文章是否具有权威性,我只举三个例子:在第一期《战场》上登出挥戈PS版的所谓99改之时,我们现在看到带楔形炮塔的99改连样车还没有出。挥戈“出院”后,看到99改时,也差异的瞪大了眼睛——怎么自己的设想变成了活生生的现实??  《战场》第四期的第一页彩图63A-1的图也是挥戈自己PS的,且连63A-1的代号都是假的,可当挥戈见到今年《坦装》上登的63A改的照片时,挥戈再次瞪大了眼睛——怎么自己的设想再次变成了活生生的现实??  前两个月,非洲某国拿着《战场》第二期找到某军工军贸部门要求按照挥戈所写的59D一文对其数百辆59坦克进行改进,当相关人士打电话告诉挥戈这个消息并谈到事成之后请挥戈吃饭时,挥戈笑得非常苦涩。
<p>
可能是和挥戈走的较近的缘故,在回复yingwu兄台发的这个帖子时,心中总是想起和挥戈聊天时,挥戈在谈及一些事情时露出的苦涩的和无奈的微笑,我想和挥戈交往过几次的人都能明白我此刻的心情。而当三代改坦克项目组的工作人员熟知王辉这个名字并将其一些设想用于设计之中时,也许他们并不知道,挥戈当时的处境是什么样的。
<p>
看了挥戈所写的《对未来装甲作战平台的发展刍议》一文后,我只知道挥戈是很认真地完成这篇文章的,因为我感觉得到。
<p>
说了这么多,我只想问问yingwu 兄,如果你自信能够写出超越挥戈的文章,那就赶快操笔,大家等待您的大作。如果有兴趣投到《军事力量》上,我想大家都会感谢你,因为那时挥戈就可以腾出更大的精力去把《军事力量》办得更好。
<p>
最后不自量力的代表大多数军事爱好者高呼:支持《军事力量》吧、支持挥戈!因为那是我们军事爱好者自己的舞台。
<p>

<P>应该让更多的同好看到!建议置顶一段时间!</P>
这样的交流的确好。。。实在
支持辉哥.支持军事力量,希望编者多和军迷们交流,把军事力量办得更好
都是PS的,蒙人呀
毕竟还是不多见的好杂志。支持
确实是好帖,读者与编者做了一次非常精彩的对话,建议置顶。
<P>佩服佩服,你们好厉害,好幸福-我就没时间细细研究再发表宏论!</P><P>谢谢大家!</P>
<P>顶!!!</P><P>军事力量三的感觉:失望大于期望。</P>
<B>以下是引用<I>尘封的记忆</I>在2004-8-18 1:54:00的发言:</B>
我谈谈我得一点看法


1、  首先替yingwu兄更正一下:对未来装甲作战平台的发展“刍(chu)议”而不是“邹(zou)议”
<p>
2、  从兄台评价的口气来看,应该是老鸟了。如果你看过当年的《兵器》,对挥戈发明的“东亚某国”的词语就应该有所印象,我个人觉得现在的“巴基斯坦盟邦”、“外国军事采购人”、“YN”等令兄台看得有点烦的词语和“东亚某国”异曲同工。据我所知,《军事力量》的稿件是要送审的,而最终的定稿是按照出版社的要求来完成的。这也就是上述词语出现的原因。即便是做大N年的《兵器知识》也曾经会意的沿用挥戈所创“东亚某国”这个词语,而只要所有的读者能够明白其中的含义,且还能通过令人哭笑不得的新闻出版限制又有什么不可以呢?跟大家讲个挥戈亲自经历的故事:当年挥戈在编写《二战德军坦克装甲车辆全集》时,出版社的主编要求书中出现的所有希特勒字样要全部删除,否则稿件无法通过。没有办法,挥戈只能将希特勒逐一变成了德军最高统帅部、纳粹党魁等(连出版社的编辑都对主编的决定直翻白眼)。好容易稿件通过了,封面又出了问题,原来挥戈设计的封面上,书名下面的红白线和醒目的黑十字是融为一体的,可是出版社的主编说这是宣扬纳粹,必须去掉黑十字。无奈之下,挥戈只能将黑十字去掉,并在书印出来之后又单独印制了黑十字的不干胶,将其贴在书皮上。这样送交出版社的书封皮上市是没有黑十字的,而销售到市场的书皮上就贴上了黑十字。这就叫“曲线救书”。
<p>
换句话,如果没有上述变通的话,大家想看的书能出来吗??创作者的艰辛与无奈,局外人能体会和感受得到吗??
<p>
3、  对兄台关于挥戈所写的《对未来装甲作战平台的发展刍议》一文的评价,本人也不敢苟同。我们在这里既不谈挥戈的水平有多高或多低,也不谈其文章是否具有权威性,我只举三个例子:在第一期《战场》上登出挥戈PS版的所谓99改之时,我们现在看到带楔形炮塔的99改连样车还没有出。挥戈“出院”后,看到99改时,也差异的瞪大了眼睛——怎么自己的设想变成了活生生的现实??  《战场》第四期的第一页彩图63A-1的图也是挥戈自己PS的,且连63A-1的代号都是假的,可当挥戈见到今年《坦装》上登的63A改的照片时,挥戈再次瞪大了眼睛——怎么自己的设想再次变成了活生生的现实??  前两个月,非洲某国拿着《战场》第二期找到某军工军贸部门要求按照挥戈所写的59D一文对其数百辆59坦克进行改进,当相关人士打电话告诉挥戈这个消息并谈到事成之后请挥戈吃饭时,挥戈笑得非常苦涩。
<p>
可能是和挥戈走的较近的缘故,在回复yingwu兄台发的这个帖子时,心中总是想起和挥戈聊天时,挥戈在谈及一些事情时露出的苦涩的和无奈的微笑,我想和挥戈交往过几次的人都能明白我此刻的心情。而当三代改坦克项目组的工作人员熟知王辉这个名字并将其一些设想用于设计之中时,也许他们并不知道,挥戈当时的处境是什么样的。
<p>
看了挥戈所写的《对未来装甲作战平台的发展刍议》一文后,我只知道挥戈是很认真地完成这篇文章的,因为我感觉得到。
<p>
说了这么多,我只想问问yingwu 兄,如果你自信能够写出超越挥戈的文章,那就赶快操笔,大家等待您的大作。如果有兴趣投到《军事力量》上,我想大家都会感谢你,因为那时挥戈就可以腾出更大的精力去把《军事力量》办得更好。
<p>
最后不自量力的代表大多数军事爱好者高呼:支持《军事力量》吧、支持挥戈!因为那是我们军事爱好者自己的舞台。
<p>

<P>呵呵,原来中国的坦克研制都在跟着WH的设想走哩,呵呵呵,原来坦克设计师也是拿Photoshop往上加东西呀,呵呵呵呵~~~~~~~~~~</P>
<B>以下是引用<I>尘封的记忆</I>在2004-8-18 1:54:00的发言:</B>
前两个月,非洲某国拿着《战场》第二期找到某军工军贸部门要求按照挥戈所写的59D一文对其数百辆59坦克进行改进
这个夸张,老兄没有在演义吧。
<B>以下是引用<I>小马车</I>在2004-8-18 11:16:00的发言:</B>

<P>楼主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好贴,顶。</P>
<P>个人认为军事力量是否能有一个发表见意,提出问题,解释疑惑的平台,能让读者与作者,编辑走得更近,也必将更受读者的欢迎,非常高兴小弟之前的一些想法和疑惑ferret何ds-js两位大哥能予以解答,小弟不胜感激,最后祝军力越办越好,也希望正在上海度假的ferret玩得开心(没去东方明珠和金茂吧,那时骗钱的)</P>[em07]


放心,我在上海可是弄堂串子,上不了当的。
<P>楼主真是高人哪,我看了书后也有相同感受,却没有楼主这般的文笔表达出来。这样的好文在Sonic可见不到,现在感觉那里马甲太多,要不都是与杂志或书刊有某些得益关系的人,说的话已经不太可信了。</P><P>希望楼主能坚持从读者的角度为大家伙分析,而且要早分析,等银子都花出去了才知道,就晚了。</P>[em03]
<P>博采众长,百家争艳.这正是现今军事世界需要的气氛,我支持楼主的观点,也欣赏"尘封的记忆"的评论,希望以后经常看到这样的好文</P>
<P>坚决支持辉哥,支持《军事力量》。</P>
<P>《军事力量》最近的争论真的不少,不过我觉得有些观点确实很新颖,也很值得《军事力量》的各位编辑思考,比如《消逝的巨兽》还有每期的二十世纪初意大利海军建设的意义等一些文章确实不够流畅,而且很难看出对现代军事发展的重要借鉴意义,希望WH在选材方面还是多多思考,另外,真的应该精简一些文章,每本书有四到五篇,把一个事情请清楚楚得描绘出来,真的不是一件事。</P><P>最后,还是希望《军事力量》越办越好,有一个光辉的明天。</P>
一样!
<P>看了《法兰西铁骑》之后,我有一个问题:1979年的施密特是德国总理还是法国总理?</P><P>应该是德国的吧。</P><P>怎么23页出来个“法国总理施密特试图预防德国社会民主党新教大选损害基督教民主联盟天主教的利益......”</P><P>???????</P>[em06][em06][em06]
这种好贴值得一顶!!!!!!!!!!!!
至:辉哥!有空在这里开一个专门的版面!您老人家每个星期或每个月固定抽个几个小时在里面跟弟兄们见见面!也让弟兄们一睹龙颜,回答一些杂志的问题。小弟们也可以提一些意见![em02]
不瞒您说!小弟现在只买《军事力量》,加上《战场》1-5,一本《巡航者》,均被偶奉为《圣经》珍藏!其他的除了《坦装》还能看以外基本都是垃圾!强烈要求您把此杂志办的更好!!![em02]
我没有几位老大这样高的军事素养,也提不出多好的建议,不过看完《军事力量》1—3,感觉错别字实在偏多,像吃了苍蝇一样难过。或许这不是大问题,但也是杂志水准的体现啊。希望在第4期中不再有别字,祝这本书越办越好!
<B>以下是引用<I>nkvdsoldier</I>在2004-8-21 17:54:00的发言:</B>
我没有几位老大这样高的军事素养,也提不出多好的建议,不过看完《军事力量》1—3,感觉错别字实在偏多,像吃了苍蝇一样难过。或许这不是大问题,但也是杂志水准的体现啊。希望在第4期中不再有别字,祝这本书越办越好!


汗颜,回去该重新制定工作规程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8-22 12:59:45编辑过]
好帖!我最喜欢的就是刀口的打开尘封的记忆这篇文章!
超大第一的好帖子,狂支持!没有得说[em04]
<B>以下是引用<I>lintn</I>在2004-8-22 15:33:00的发言:</B>
超大第一的好帖子,狂支持!没有得说[em04]

<P>老大,夸张了吧,应该是不错,不过第一好帖就有些夸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