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揭郑和下西洋谜团 确有2万吨巨型宝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2:45:54
南京博物馆考古专家解读洪保墓两块石碑——

  741字洪保“寿藏铭” 再揭郑和下西洋谜团

  郑和只是七次下西洋吗?郑和宝船到底有多大?作为下西洋主要领导人的洪保,是否真的率船队探寻过澳大利亚?对于这些终年困扰郑和下西洋研究的种种疑问,苦于缺乏史料的有力考证,学界争议不断。惊喜的是,今年6月16日下午,南京南郊风景秀丽、山谷幽深的牛首山南麓祖堂山一处工地施工中,挖掘出一个黑洞,根据出土的两块石碑记载,这是伟大的航海家洪保之墓。近日,741个字的洪保寿藏铭被南京博物馆考古专家解读,再次揭开郑和下西洋研究的诸多争议。

    宝船到底多大是个谜

  确有2万吨巨型宝船叫大福号

  王志高说,寿藏铭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此次下西洋所涉船号及巨舶体量。明代人亲历者所记,郑和下西洋的大号宝船,“长四十四丈,宽十八丈者六十二”。依据这一尺度,郑和宝船将长达135米,排水量近2万吨,甲板面积约相当于一个足球场大小。可以说郑和的船队是当时海上无可争议的巨无霸。如此庞大的船队显示了明代中国惊世骇俗的造船水平。

  本来有关郑和宝船的大小没有疑问。但因1937年南京发现的静海寺残碑记载,永乐三年(1405年)将领官军乘驾二千料海船,永乐七年(1409年),将领官军乘驾一千五百料海船。因此,少数专家对宝船尺度大小持有疑义,认为600年前的明初不可能有如此巨型的木帆船,或认为大号宝船虽然存在,但只是供明成祖检阅的“摆设”,并没有真正出海。

  但洪保寿藏铭中明确记载,“统领军士,乘大福等号五千料巨舶”,揭示了郑和船队中确有“五千料巨舶”(注:料为古代计量单位,或以一石粮食为一料,或以两端截面方一尺、长七尺的木材为一料),并记载了准确名称“大福号”,这一信息在下西洋研究史上首次见到,可以结束“大号宝船到底有没有”这一学术争论。而且“等”字清楚地告诉我们,五千料巨舶绝不止一艘。

  洪保能够多次获选奉使海外,与他杰出的外交才能以及“外柔内刚,恬静寡欲”的个性有关,他的才干赢得了朝廷的恩赐,很快,一下子从副使升为了正使。耐人寻味的是,江苏太仓刘家港天妃宫和福建长乐南山寺刊立的两块石碑中,仅记载了郑和、王景弘二人标为正使,洪保皆列为副使。而寿藏铭中明确称洪保“充正使使海外”。对此,王志高认为,“寿藏铭从述状、撰文到书丹、刊刻需要经过多人之手,洪保公开在众人眼鼻之下吹嘘,这种可能性应该不大。”

  综合文献和寿藏铭记载,王志高认为,洪保一生至少先后八次出使西洋,其中可以明确的有永乐元年(1403年)、永乐十年(1412年)、永乐十九年(1421年)、宣德五年(1430年)4次,后两次一般认为是随郑和同行,永乐元年(1403年)是否同行暂且存疑,正统六年(1441年)至七年的一次基本可以推定,其他三次奉使情况目前尚无线索。

  王志高还发现,郑和实际上也不止七次下西洋,“今人所习称的郑和七下西洋是根据太仓、长乐的两块记事碑统计。前人已考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正月郑和旧港之行在上述‘七下西洋’之外。如果永乐元年郑和下西洋属实,则郑和下西洋先后有九次之多。”

 链接

  郑和下西洋研究始终因资料的匮乏而步履难行。原因是当年由郑和参加整理的,详细记载了七下西洋全过程的官方资料在600年间竟悄无声息地消失殆尽。那么究竟是谁动了这些资料?从明代中期开始,供职兵部的刘大夏就被认为私自烧毁全部郑和资料,并因此成了保守派的代名词而被声讨。不过,最近明史专家、南京大学潘群教授在研究时发现,刘大夏极有可能是受了不白之冤。

  据了解,潘老发现了另外两本重要的明人著作,一本是《殊域周咨录》,书中记载,刘大夏事先将这些资料藏匿起来。另一本《长水日抄》也记载了类似内容。因此他推测,刘大夏藏匿郑和资料比他焚毁资料的可能性更大。有学者推测,可能是清代乾隆时期修撰《明史》之后,按照当时惯例,对所依据的档案史料弃置甚至烧毁掉。

http://news.hexun.com/2010-10-29/125319446_1.html南京博物馆考古专家解读洪保墓两块石碑——

  741字洪保“寿藏铭” 再揭郑和下西洋谜团

  郑和只是七次下西洋吗?郑和宝船到底有多大?作为下西洋主要领导人的洪保,是否真的率船队探寻过澳大利亚?对于这些终年困扰郑和下西洋研究的种种疑问,苦于缺乏史料的有力考证,学界争议不断。惊喜的是,今年6月16日下午,南京南郊风景秀丽、山谷幽深的牛首山南麓祖堂山一处工地施工中,挖掘出一个黑洞,根据出土的两块石碑记载,这是伟大的航海家洪保之墓。近日,741个字的洪保寿藏铭被南京博物馆考古专家解读,再次揭开郑和下西洋研究的诸多争议。

    宝船到底多大是个谜

  确有2万吨巨型宝船叫大福号

  王志高说,寿藏铭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此次下西洋所涉船号及巨舶体量。明代人亲历者所记,郑和下西洋的大号宝船,“长四十四丈,宽十八丈者六十二”。依据这一尺度,郑和宝船将长达135米,排水量近2万吨,甲板面积约相当于一个足球场大小。可以说郑和的船队是当时海上无可争议的巨无霸。如此庞大的船队显示了明代中国惊世骇俗的造船水平。

  本来有关郑和宝船的大小没有疑问。但因1937年南京发现的静海寺残碑记载,永乐三年(1405年)将领官军乘驾二千料海船,永乐七年(1409年),将领官军乘驾一千五百料海船。因此,少数专家对宝船尺度大小持有疑义,认为600年前的明初不可能有如此巨型的木帆船,或认为大号宝船虽然存在,但只是供明成祖检阅的“摆设”,并没有真正出海。

  但洪保寿藏铭中明确记载,“统领军士,乘大福等号五千料巨舶”,揭示了郑和船队中确有“五千料巨舶”(注:料为古代计量单位,或以一石粮食为一料,或以两端截面方一尺、长七尺的木材为一料),并记载了准确名称“大福号”,这一信息在下西洋研究史上首次见到,可以结束“大号宝船到底有没有”这一学术争论。而且“等”字清楚地告诉我们,五千料巨舶绝不止一艘。

  洪保能够多次获选奉使海外,与他杰出的外交才能以及“外柔内刚,恬静寡欲”的个性有关,他的才干赢得了朝廷的恩赐,很快,一下子从副使升为了正使。耐人寻味的是,江苏太仓刘家港天妃宫和福建长乐南山寺刊立的两块石碑中,仅记载了郑和、王景弘二人标为正使,洪保皆列为副使。而寿藏铭中明确称洪保“充正使使海外”。对此,王志高认为,“寿藏铭从述状、撰文到书丹、刊刻需要经过多人之手,洪保公开在众人眼鼻之下吹嘘,这种可能性应该不大。”

  综合文献和寿藏铭记载,王志高认为,洪保一生至少先后八次出使西洋,其中可以明确的有永乐元年(1403年)、永乐十年(1412年)、永乐十九年(1421年)、宣德五年(1430年)4次,后两次一般认为是随郑和同行,永乐元年(1403年)是否同行暂且存疑,正统六年(1441年)至七年的一次基本可以推定,其他三次奉使情况目前尚无线索。

  王志高还发现,郑和实际上也不止七次下西洋,“今人所习称的郑和七下西洋是根据太仓、长乐的两块记事碑统计。前人已考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正月郑和旧港之行在上述‘七下西洋’之外。如果永乐元年郑和下西洋属实,则郑和下西洋先后有九次之多。”

 链接

  郑和下西洋研究始终因资料的匮乏而步履难行。原因是当年由郑和参加整理的,详细记载了七下西洋全过程的官方资料在600年间竟悄无声息地消失殆尽。那么究竟是谁动了这些资料?从明代中期开始,供职兵部的刘大夏就被认为私自烧毁全部郑和资料,并因此成了保守派的代名词而被声讨。不过,最近明史专家、南京大学潘群教授在研究时发现,刘大夏极有可能是受了不白之冤。

  据了解,潘老发现了另外两本重要的明人著作,一本是《殊域周咨录》,书中记载,刘大夏事先将这些资料藏匿起来。另一本《长水日抄》也记载了类似内容。因此他推测,刘大夏藏匿郑和资料比他焚毁资料的可能性更大。有学者推测,可能是清代乾隆时期修撰《明史》之后,按照当时惯例,对所依据的档案史料弃置甚至烧毁掉。

http://news.hexun.com/2010-10-29/125319446_1.html
如果史书所记载那个宝船怪异的尺寸为真,郑和宝船恐怕真是2万吨左右。
问题是记载的宝船尺寸真不真呢?
怎么证明5000料就是2万吨的排水量呢?

出土的那舵杆如果用在福船上,那也就是7、80米的长度。
这是世界上就不存在能出海的万吨木船 更别说2万吨
吹牛,20000吨
不是某个专家吹牛,而是这个宝船的尺寸怪异。
另外一个帖子不说说是2500吨吗?
有某台湾学者认为之所以那么多史料的记载都是相同的怪异,那是因为它们都是抄自同一本小说:《三寶太監西洋記演義》,应该说有一定的道理,不过他自己也说还没有到盖棺定论的地步。
事实上应该不存在吧
明朝所用度量衡我们现在很有把握么?
如果连明朝的度量衡都没把握,那也不要研究历史了
2000吨还有可能
只有诺亚方舟的一半啊
吹牛催得没谱了,这样很不好!
之前的6000吨的说法已经很离谱了,这没过几年,又涨了。
1石不才120斤,60公斤吗? 装5000石也就是300吨的船怎么就成了2万吨的了呀
前二天才有帖子讨论说5000料大约合2500吨,没几天变2W吨+了..............
按各种史料里宝船的尺寸计算,"长四十四丈,宽十八丈",这个尺寸的排水量超过万吨没有任何问题.

明代一石为120斤,但是一斤不是500克而是590克,而料不等于石,至少不等于这个120斤的石,一料等于10立方尺.一个容量一个重量,根本就没有换算的可能.

多少料说的是可装载的容量,而现在说的多少吨是排水量,一个能装5000料的船,根据它的装载体积推算船体体积,再推算其排水量应该在2000吨左右.
hkg36 发表于 2010-11-1 12:54

2000吨是比较合理的数字 应该是古代造木船的极限了
找到船坞再说
就这文章的内容来看,东亚民族在吹祖宗的这点小嗜好上真是出奇的一致
标题乱吹牛
别人明明证明的是5000料相当于2500吨的
leelek 发表于 2010-11-2 00:27


    西欧民族在吹祖宗的这点小嗜好上真是出奇的一致;P
楼主,标题党了吧?两万吨?
还真是两万吨,专家:L
中国的大航海和郑和这个宦官一样
下面没了
怎么证明?
减个零就对了。。。。   2万吨,自己查查具体得到考证的中国古船最大吨位是多少
什么都能学,就是不要学棒子
hkg36 发表于 2010-11-1 12:54

石啥时候成了重量单位的呀那斗是不是也成了重量单位了呢
说石 120斤应该特指装米的.

继续说容量,能装5000料的船,也就是可用载货容积5000*10立方尺=50000立方尺,对吧?
明尺一般以0.32米计算,对吧? 1立方尺=0.03277立米,对吧?
50000立方尺大致等于1638.4立方米
问题是,这个1料=10立方尺是什么? 是"根据《龙江船厂志》所载各类船之“料”数和船之有效容积有以下关系(计算表略):100料相当于一个立方丈,一料相当于十立方尺。"

按照辛式计算法,100立方英尺计算为1吨, 也就是说5000料,50000立方尺差不多也就是500吨的样子
最大排水量应该超不过1000吨的.
我也觉得木船2000吨是极限了。大船并不是小船的简单放大,船越大,龙骨等结构件所受的应力就越大,而且其所受力的上升速度要高于船的排水量增大的速度,也就是说,越大的船,必须采用更坚固的木料和更科学的受力结构,才能保证船的坚固度和装载能力,但是木料的坚固程度是有极限的,越好的木料也越昂贵。所以中国古代的海船大多以1000料到1500料(排水量大约在500到800吨的样子)为主,因为这样的船的性价比最合理。如果用多艘小船来代替一艘大船的话,也不划算,一是小船的抗风浪能力不如大船,二是像船长,舵手这样技术含量比较高的人才不好找。
hbao 发表于 2010-11-5 13:01
从有文字记载开始石就是重量单位,反倒是它作为容量单位,据我所知是从宋代开始.

宋代一石表示容量时是67000毫升,明代是100000毫升,当它表示重量时宋代是75960克,明代是70800克,如果说一石120斤是特指装米,那么很显然可以得出结论宋代的米和明代的米完全不是一种作物.

为什么100立方英尺计算为1吨可以套用在郑和的船上?


1.东周 秦汉时期 石是重量单位,1石等于4钧,1钧等于30斤,按照汉代的单位换算,1石约合30千克。
可见“中国古代军事工程技术史(上古至五代)”
2. 2000吨不是木船排水量的上限,“1804年英国船舶设计者robert seppings设计了一个改进的对角线支撑框架,最终解决了大型木船长期以来存在的中拱问题,从而使船可以造的更大和架置更重的炮,军舰吨位也增加到5000吨”(辛元欧“中外船史图说”)另外,英国“胜利”号(特拉法加海战中的英国旗舰)排水量3000吨,这还不是同时期最大的木船,西班牙的旗舰“圣。特立尼达”比“胜利”还大(具体排水量不知)。
3.郑和宝船的尺寸怪异的不仅在其长度,而且也在宽度,长宽比不到3比1,有点像俄国的圆盘战舰。另外,从“天工开物”所说的明代帆船的描述看,明代的帆船很像采用横帆,而不是四角斜桁帆,且一桅四帆。“凡风篷之力,其末一叶敌其本,三叶调匀和畅。顺风则绝顶张篷,行疾奔马,若风力存至,则以次减下,狂甚则带一二叶而已”
4.此外,宝船使用的是一个传说中的铁力木,传说比重很大,遇水则沉。
5 明代宝船之迷只有等待考古发现才能揭开。

1.东周 秦汉时期 石是重量单位,1石等于4钧,1钧等于30斤,按照汉代的单位换算,1石约合30千克。
可见“中国古代军事工程技术史(上古至五代)”
2. 2000吨不是木船排水量的上限,“1804年英国船舶设计者robert seppings设计了一个改进的对角线支撑框架,最终解决了大型木船长期以来存在的中拱问题,从而使船可以造的更大和架置更重的炮,军舰吨位也增加到5000吨”(辛元欧“中外船史图说”)另外,英国“胜利”号(特拉法加海战中的英国旗舰)排水量3000吨,这还不是同时期最大的木船,西班牙的旗舰“圣。特立尼达”比“胜利”还大(具体排水量不知)。
3.郑和宝船的尺寸怪异的不仅在其长度,而且也在宽度,长宽比不到3比1,有点像俄国的圆盘战舰。另外,从“天工开物”所说的明代帆船的描述看,明代的帆船很像采用横帆,而不是四角斜桁帆,且一桅四帆。“凡风篷之力,其末一叶敌其本,三叶调匀和畅。顺风则绝顶张篷,行疾奔马,若风力存至,则以次减下,狂甚则带一二叶而已”
4.此外,宝船使用的是一个传说中的铁力木,传说比重很大,遇水则沉。
5 明代宝船之迷只有等待考古发现才能揭开。
郑和下西洋去了那么多地方,有不少是已经有文字了吧!那么这些地方有什么关于郑和的记录呢?


郑和宝船国外的记录不清楚。
国内,《崇明县志》和《太仓州志》记载,船队自浏河出海,有海船208艘,尺寸没写。
顾起元《客座赘语》:宝船共63号,大船44丈4尺,阔18丈“ 和明史一样。
此外就是楼主文

郑和宝船国外的记录不清楚。
国内,《崇明县志》和《太仓州志》记载,船队自浏河出海,有海船208艘,尺寸没写。
顾起元《客座赘语》:宝船共63号,大船44丈4尺,阔18丈“ 和明史一样。
此外就是楼主文
木船有两万吨。。。放屁
pdspdspds 发表于 2010-11-5 23:42


    那你说是多少吨呢?
bighouse 发表于 2010-11-5 23:39
如果十五世纪有两万吨的船驶入港口,那一定会给当地人留下非常深的印象,可能会有历史记录。
国外记录貌似没有这样的内容
回复 36# dzhiqiong


    我并不认为宝船有2万吨。
  我所表达的是由于宝船尺寸的不可信使得宝船的吨位无法判断,但万一宝船的怪异尺寸被确认,我们就不得不从新看待宝船,毕竟这种大尺寸的宝船假如只有2千吨的话,则宝船就成了浮在水面的巨型木筏或大澡盆。
现在一般认为宝船的长度应该要比记载的缩一半,但是即便如此,也一样会给当地人留下非常深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