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西洋略考【转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0 14:59:50
<P>郑和下西洋略考
今年是郑和下西洋600周年。我们来讲一些郑和下西洋的故事。
首先呢是下西洋的动机是什么?应该是多重目的的复合。其中既有踪迹建文的目的。也有扩张疆域和掠夺海外资源的目的(宝船之所以为宝船就是取:下西洋取宝之意,是取,不是买)。还有呢联络西方大国,两面夹击帖木尔帝国或者从海路进攻帖木尔帝国也是可能的原因之一。
下西洋的人员组成。总人数大约在27000多或者28000多。包括各个方面的人才。(光医生就有100多个)其中主要的有两种:第一,手水。水手的人数应该在10000人以内。具体多少不是很清楚。第二海军陆战队。陆战队的规模相当的庞大,至少在10000人以上,可能在15000以上。
下西洋舰队的规模。
郑和七下西洋,并不是每次出动的规模都一样的。但是大致如此。宝船至少62或者63艘。加上座船,马船,粮船等等。。。整个舰队规模一般维持在200——300艘之间。(永乐初年朝廷造海船超过2000多艘,不知道其他船都哪里去了)这里需要说一下的是宝船的排水量,现在似乎没有定论。梁启超最早提出宝船吨位在10000或者20000吨以上的说法。其根据是这样的——史书记载的宝船长44丈。(140米?)宽18丈(60米?)(甲板的面积比足球场还大?^_^)(宝船分为两个档次,大型和中型,大型的排水量大约是中型的两倍,这里指大型的,以下也主要考证大型的,关于大型宝船,我认为不止郑和旗舰一艘,应该是有好多艘的)以前央视做过郑和的节目,似乎也有郑和宝船排水量20000多吨的说法。但是对于这个说法我是比较怀疑的。首先。个人认为木质船能不能做到这么大,作这么大以后的安全性如何保证?这些问题恐怕不好解决。10000多吨的木质船,总是很难让人相信。
后来征询了老伊先生的意见,老伊先生认为很有可能是真的。他提出了几点意见。首先,他说在石塘的时候曾经看到过3-4个人操纵一艘400-500吨左右的木质无动力帆船航行在海上。这就解决了一直困扰我的一个问题。我原先以为,凭借古代的机械化水平,一艘万吨级的船没有几百个水手是操纵不过来的。这样的话,郑和舰队光水手就不够用。但是如果老伊所说是真的话,那么水手不足的问题倒是能够基本解决。(史书上记载,好像最大的宝船需要200—300人操纵。)不过,我对于10000多吨的木船还是怀疑。
如果62艘宝船都那么大的话,那么整个郑和舰队的排水量应该在100万吨左右(其他船小一些,但是辅助舰应该也是上千吨——或者至少近千吨——否则适航性不行)。明朝拥有100万吨以上的舰队规模?这实在让人难以想像。所以个人认为可能性不大。
老伊先生则认为,宝船就算没有10000吨,6000吨左右是完全能够造出来的。但是老伊先生也同意,就算宝船最大的可能达到上万吨,多数宝船也不能达到这么大。(史书记载的宝船分大型和中型两个等级)
早先的估计是宝船2000——3000吨左右的可能性比较大。其实就算这样,那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舰队了。现在依然基本上持这种观点。不过最大的旗舰可能高达5000或者6000吨以上甚至1万吨以上也不是没有可能。(郑和舰队,从海外运回来的不光是珠宝之类的,更多的是巨型红木,长颈鹿等笨重东西。)由于没有统一的确切数据只能大约谈到这里。
这样的话,俺觉得郑和舰队的整体规模还是以不超过30万吨的排水量为好。
下面来说舰队的装备。当初的明军可不是纸老虎。舰队配备包括舰炮在内的当时世界最强海战武器。而海军陆战队的配备也是非常强劲的。包括中小口径的火炮,大规模装备的火枪,以及其他一切当时明军的标准装备。(徐达北伐的时候,火枪已经成为明军的标准装备,不过这个时候其实火枪还不如弓弩来得实用)
郑和下西洋,主要打过三场战役。
第一是擒陈祖义。这个人是旧港(在印尼)头目(明初和英国发迹有一点相同的就是*流亡海盗打先锋扩张殖民地)。因为梁道明死后实力膨胀,野心也随之膨胀起来。企图劫持郑和舰队的财宝。被施进卿告发,郑和将计就计活捉陈祖义。后来送到南京被杀了。其实,郑和在海上遇到的三个对手当中,装备最好的就是陈祖义的部队了。郑和在消灭了陈祖义的部队以后,就向皇帝申请在旧港设立了宣慰司。关于宣慰司到底是省级还是自治州级别的问题曾经和1901先生讨论过。没有定论。我认为由于一下几点可以确定宣慰司为省级或者副省级机构:第一贵州布政司是由宣慰司改过来的(就是所谓的“改土归流”。),可见宣慰司作为布政司成立以前的临时同级行政机构是有先例的。第二宣慰司中宣慰使的品级是三品(比如施进卿),而州长一般情况下都是四品(当然,顺天府尹官比较大,那是特例)。因此我认为旧港宣慰司应该当作行省级别的行政单位来看待。而永乐皇帝在旧港设置宣慰司的目的呢,则显然在于以旧港为基地将南洋全部纳入行省疆域范围内。(否则就不好理解为什么旧港一地却要置宣慰司了)而1901先生则认为,宣慰司应该算做自治州一级。主要原因呢是这样的,当时光云南南部和缅甸北部一带就设置了超过6个宣慰司和宣抚司,如果把这里当作六个行省来看待的话显然不合适。这一点我也注意到了。所以现在还不能下定论。给一个比较合理的解释。
第二是在苏门达剌打了一仗,扶正了苏门达剌王位。旧头目被捉到南京。
第三就是活捉锡兰国王了。这次战役郑和表现出相当强的技巧和决心,打的非常好,反守为攻直捣黄龙。险中求胜。置之死地而后生。国王后来被捉到南京。后来的锡兰王位是由朱棣大帝亲自决定的。(天朝皇帝更改几万里外的印度洋海岛上国王的继承规则,想想就爽)</P>
<P>前面说过,永乐大帝实际上是一位扩张主义倾向非常强烈的皇帝。他所以派出大型舰队远征上万里决不简单是为了耗费巨大国力去争一个大国的虚名。郑和舰队下西洋,经济上面并不是只赔不赚的。帝国舰队的造价虽然花费庞大,但是其从南洋西洋各地所获取的宝物同样是非常可观的。郑和舰队下西洋,是带有掠夺性质的这一点我们无需否认。郑和从南洋所获得的宝物大概可以分为以下几类:珠宝:包括钻石(印度等地),美玉(缅甸等地),各种宝石等。当然还有象牙。比如象牙,当时虽然表面上说是通过贸易得来的,但是实际上是几乎以白拿的价钱弄回来的。就和当年西班牙人拿玻璃珠交换印地安人的黄金差不多。木材:红木等国内稀有的珍贵木材。每次上千根上万根往国内运。沉香木。自己派大部队去各国的山林里面砍伐。药材香料:把苏木等国内紧缺的东西大量的运回国内。香料供应了国内几十年的消费。很多东西,几十年后皇宫的府库里面还是堆积如山。(这些东西,不光放在皇宫的库房里面,还大量在市面上流通。)珍禽异兽:比如长颈鹿啊狮子老虎什么什么的,虽然不能增加天下的财富,但是开个动物园展览一下让天下的臣民百姓看看也是不错的。(而郑和拿来和这些东西交换的,不过一些茶叶,瓷器,铜钱之类的中国普通消费品)
郑和舰队的物资补给,其实主要是*设在旧港和满剌加的基地。(郑和舰队在南洋和西洋的表现是不大一样的:在南洋的时候,我就是老大,你们就得听我的,不听话就要挨揍。而在印度西南部和阿拉伯半岛地区就完全不一样。我们看一下设在印度古里国的纪念碑的碑文就完全没有在南洋的时候的那种高高在上的霸气.)
(这里需要说明一下的是,在郑和舰队中,并不禁止私人贸易的,下至水手、海军陆战队员,上至百夫长千夫长,都可以携带私人货物参加贸易,甚至郑和和王景弘两人,每次出海都携带有数目巨大的私人货物,也就是说,郑和舰队下西洋,是官方贸易和私人贸易同时进行的。)
满剌加。马来西亚在明朝以前并不是一个国家。他之所以能够半独立呢。完全是大明朝永乐大帝造成的。(原先隶属于泰国?)但是说是独立也不大合适。满剌加是典型的明朝殖民地。(曾经说过要搞一篇文章,叫做《论满剌加是明朝的殖民地》,后来看见有人写《论满剌加的沦陷和明朝的衰落》,既然有人说了。俺就不献丑了。)这里简单提一下。明朝在满剌加应该是建有两座殖民城堡。一座是建在海边的军港,还有一座是建造在山头的石头城。当时郑和跟满剌加国王要土地建城的时候,国王就说:天使不用客气,要多少拿多少。两座城市的一切管理权限都在郑和舰队留守部队方面。而司法方面郑和舰队留守部队在当地犯法的话拥有自主的处理权,无论刑罚各方面都是按照明朝法律来的,并不在满剌加管辖范围内。留守部队对于当地的物资自然资源的使用在也不受限制。
综上所述,郑和舰队在西洋尤其是南洋的行为具备典型的殖民特征。</P>

<P>转贴华夏千年中文网
</P><P>郑和下西洋略考
今年是郑和下西洋600周年。我们来讲一些郑和下西洋的故事。
首先呢是下西洋的动机是什么?应该是多重目的的复合。其中既有踪迹建文的目的。也有扩张疆域和掠夺海外资源的目的(宝船之所以为宝船就是取:下西洋取宝之意,是取,不是买)。还有呢联络西方大国,两面夹击帖木尔帝国或者从海路进攻帖木尔帝国也是可能的原因之一。
下西洋的人员组成。总人数大约在27000多或者28000多。包括各个方面的人才。(光医生就有100多个)其中主要的有两种:第一,手水。水手的人数应该在10000人以内。具体多少不是很清楚。第二海军陆战队。陆战队的规模相当的庞大,至少在10000人以上,可能在15000以上。
下西洋舰队的规模。
郑和七下西洋,并不是每次出动的规模都一样的。但是大致如此。宝船至少62或者63艘。加上座船,马船,粮船等等。。。整个舰队规模一般维持在200——300艘之间。(永乐初年朝廷造海船超过2000多艘,不知道其他船都哪里去了)这里需要说一下的是宝船的排水量,现在似乎没有定论。梁启超最早提出宝船吨位在10000或者20000吨以上的说法。其根据是这样的——史书记载的宝船长44丈。(140米?)宽18丈(60米?)(甲板的面积比足球场还大?^_^)(宝船分为两个档次,大型和中型,大型的排水量大约是中型的两倍,这里指大型的,以下也主要考证大型的,关于大型宝船,我认为不止郑和旗舰一艘,应该是有好多艘的)以前央视做过郑和的节目,似乎也有郑和宝船排水量20000多吨的说法。但是对于这个说法我是比较怀疑的。首先。个人认为木质船能不能做到这么大,作这么大以后的安全性如何保证?这些问题恐怕不好解决。10000多吨的木质船,总是很难让人相信。
后来征询了老伊先生的意见,老伊先生认为很有可能是真的。他提出了几点意见。首先,他说在石塘的时候曾经看到过3-4个人操纵一艘400-500吨左右的木质无动力帆船航行在海上。这就解决了一直困扰我的一个问题。我原先以为,凭借古代的机械化水平,一艘万吨级的船没有几百个水手是操纵不过来的。这样的话,郑和舰队光水手就不够用。但是如果老伊所说是真的话,那么水手不足的问题倒是能够基本解决。(史书上记载,好像最大的宝船需要200—300人操纵。)不过,我对于10000多吨的木船还是怀疑。
如果62艘宝船都那么大的话,那么整个郑和舰队的排水量应该在100万吨左右(其他船小一些,但是辅助舰应该也是上千吨——或者至少近千吨——否则适航性不行)。明朝拥有100万吨以上的舰队规模?这实在让人难以想像。所以个人认为可能性不大。
老伊先生则认为,宝船就算没有10000吨,6000吨左右是完全能够造出来的。但是老伊先生也同意,就算宝船最大的可能达到上万吨,多数宝船也不能达到这么大。(史书记载的宝船分大型和中型两个等级)
早先的估计是宝船2000——3000吨左右的可能性比较大。其实就算这样,那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舰队了。现在依然基本上持这种观点。不过最大的旗舰可能高达5000或者6000吨以上甚至1万吨以上也不是没有可能。(郑和舰队,从海外运回来的不光是珠宝之类的,更多的是巨型红木,长颈鹿等笨重东西。)由于没有统一的确切数据只能大约谈到这里。
这样的话,俺觉得郑和舰队的整体规模还是以不超过30万吨的排水量为好。
下面来说舰队的装备。当初的明军可不是纸老虎。舰队配备包括舰炮在内的当时世界最强海战武器。而海军陆战队的配备也是非常强劲的。包括中小口径的火炮,大规模装备的火枪,以及其他一切当时明军的标准装备。(徐达北伐的时候,火枪已经成为明军的标准装备,不过这个时候其实火枪还不如弓弩来得实用)
郑和下西洋,主要打过三场战役。
第一是擒陈祖义。这个人是旧港(在印尼)头目(明初和英国发迹有一点相同的就是*流亡海盗打先锋扩张殖民地)。因为梁道明死后实力膨胀,野心也随之膨胀起来。企图劫持郑和舰队的财宝。被施进卿告发,郑和将计就计活捉陈祖义。后来送到南京被杀了。其实,郑和在海上遇到的三个对手当中,装备最好的就是陈祖义的部队了。郑和在消灭了陈祖义的部队以后,就向皇帝申请在旧港设立了宣慰司。关于宣慰司到底是省级还是自治州级别的问题曾经和1901先生讨论过。没有定论。我认为由于一下几点可以确定宣慰司为省级或者副省级机构:第一贵州布政司是由宣慰司改过来的(就是所谓的“改土归流”。),可见宣慰司作为布政司成立以前的临时同级行政机构是有先例的。第二宣慰司中宣慰使的品级是三品(比如施进卿),而州长一般情况下都是四品(当然,顺天府尹官比较大,那是特例)。因此我认为旧港宣慰司应该当作行省级别的行政单位来看待。而永乐皇帝在旧港设置宣慰司的目的呢,则显然在于以旧港为基地将南洋全部纳入行省疆域范围内。(否则就不好理解为什么旧港一地却要置宣慰司了)而1901先生则认为,宣慰司应该算做自治州一级。主要原因呢是这样的,当时光云南南部和缅甸北部一带就设置了超过6个宣慰司和宣抚司,如果把这里当作六个行省来看待的话显然不合适。这一点我也注意到了。所以现在还不能下定论。给一个比较合理的解释。
第二是在苏门达剌打了一仗,扶正了苏门达剌王位。旧头目被捉到南京。
第三就是活捉锡兰国王了。这次战役郑和表现出相当强的技巧和决心,打的非常好,反守为攻直捣黄龙。险中求胜。置之死地而后生。国王后来被捉到南京。后来的锡兰王位是由朱棣大帝亲自决定的。(天朝皇帝更改几万里外的印度洋海岛上国王的继承规则,想想就爽)</P>
<P>前面说过,永乐大帝实际上是一位扩张主义倾向非常强烈的皇帝。他所以派出大型舰队远征上万里决不简单是为了耗费巨大国力去争一个大国的虚名。郑和舰队下西洋,经济上面并不是只赔不赚的。帝国舰队的造价虽然花费庞大,但是其从南洋西洋各地所获取的宝物同样是非常可观的。郑和舰队下西洋,是带有掠夺性质的这一点我们无需否认。郑和从南洋所获得的宝物大概可以分为以下几类:珠宝:包括钻石(印度等地),美玉(缅甸等地),各种宝石等。当然还有象牙。比如象牙,当时虽然表面上说是通过贸易得来的,但是实际上是几乎以白拿的价钱弄回来的。就和当年西班牙人拿玻璃珠交换印地安人的黄金差不多。木材:红木等国内稀有的珍贵木材。每次上千根上万根往国内运。沉香木。自己派大部队去各国的山林里面砍伐。药材香料:把苏木等国内紧缺的东西大量的运回国内。香料供应了国内几十年的消费。很多东西,几十年后皇宫的府库里面还是堆积如山。(这些东西,不光放在皇宫的库房里面,还大量在市面上流通。)珍禽异兽:比如长颈鹿啊狮子老虎什么什么的,虽然不能增加天下的财富,但是开个动物园展览一下让天下的臣民百姓看看也是不错的。(而郑和拿来和这些东西交换的,不过一些茶叶,瓷器,铜钱之类的中国普通消费品)
郑和舰队的物资补给,其实主要是*设在旧港和满剌加的基地。(郑和舰队在南洋和西洋的表现是不大一样的:在南洋的时候,我就是老大,你们就得听我的,不听话就要挨揍。而在印度西南部和阿拉伯半岛地区就完全不一样。我们看一下设在印度古里国的纪念碑的碑文就完全没有在南洋的时候的那种高高在上的霸气.)
(这里需要说明一下的是,在郑和舰队中,并不禁止私人贸易的,下至水手、海军陆战队员,上至百夫长千夫长,都可以携带私人货物参加贸易,甚至郑和和王景弘两人,每次出海都携带有数目巨大的私人货物,也就是说,郑和舰队下西洋,是官方贸易和私人贸易同时进行的。)
满剌加。马来西亚在明朝以前并不是一个国家。他之所以能够半独立呢。完全是大明朝永乐大帝造成的。(原先隶属于泰国?)但是说是独立也不大合适。满剌加是典型的明朝殖民地。(曾经说过要搞一篇文章,叫做《论满剌加是明朝的殖民地》,后来看见有人写《论满剌加的沦陷和明朝的衰落》,既然有人说了。俺就不献丑了。)这里简单提一下。明朝在满剌加应该是建有两座殖民城堡。一座是建在海边的军港,还有一座是建造在山头的石头城。当时郑和跟满剌加国王要土地建城的时候,国王就说:天使不用客气,要多少拿多少。两座城市的一切管理权限都在郑和舰队留守部队方面。而司法方面郑和舰队留守部队在当地犯法的话拥有自主的处理权,无论刑罚各方面都是按照明朝法律来的,并不在满剌加管辖范围内。留守部队对于当地的物资自然资源的使用在也不受限制。
综上所述,郑和舰队在西洋尤其是南洋的行为具备典型的殖民特征。</P>

<P>转贴华夏千年中文网
</P>
<P>过去的辉煌</P>
阳光卫视曾经播放过郑和的专题片,考证了郑和的旗舰有万吨之说。其海军实力相当于今天美国海军的实力,可惜,朱棣死后,就实行了禁海政策,毁掉了世界第一海军。丧失了海权。在政和晚年的航海总结中,得出了欲维护中华的独立和大国地位,保证自己的利益,就必须牢牢控制海洋,取得绝对的制海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