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西洋之认识和评判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3/29 21:57:17


按:一、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否则最多只算一有知识的人,不能算一有知识的国民);
    二、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 (否则只算知道了一些外国史,不得云对本国史有知识);  
      三、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即视本国已往历史为无一点有价值,亦无一处足以使彼满意) 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此乃一种浅薄狂妄的进化观) 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此乃一种似是而非之文化自谴)。
                                                       ---------------------钱穆《国史大纲》

       现代中国的历史教育对于明清两代对外交流(政治、贸易及军事诸方面)的闭塞痛加贬斥,盖因相当数量的人认为中国近代史的苦难很大程度上源于上述闭塞造成了我国家及民族之无理傲慢、墨守陈规和发展停滞。综合来说,这样的观点有其根据。但是,作为现代人若完全以现代的思维方式去分析和评价先人,而跳脱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未免有失偏颇。郑和下西洋历时横跨明永乐宣德两朝,是明初对外交流的一个典型事件。因为其七次远航有六次集中在永乐朝,所以可以说郑和远航的高潮及衰败都可集中反映于永乐朝期间。当今历史教材对郑和的远航给予高度评价的同时,对于其未能达到今人所期盼之效果不胜惋惜;同时将此种惋惜直接转移到对明代政治领袖阶层及政治制度的不满。本文将结合明永乐朝之经济政治背景论述郑和远航事件的原因、基础条件及影响。

      号称中国古代史三大治世之一的永乐盛世成就于明成祖朱棣的军事政变(永乐靖难)成功之后。任何政治组织必有其自身之内在性格特质,而这种性格特质与其创始者的个人性格特质是一脉相承的,在古代皇权社会尤其如此。燕王朱棣作为地方藩王出身,其藩镇处在当时中国北方对抗蒙古各部的最前线。朱棣数次参与对蒙古的军事行动,并成长为一名职业军人。最终,为朝廷在第一线对抗蛮族的燕王因拥有合法的招募编练军队的权力而坐大后,他采纳了幕僚建议,发动军事政变将企图削藩巩固皇权的侄子建文帝击败并继而登上皇位。
以现今之价值观和道德观来评价,朱棣确实拥有这样的夺权的军事实力;而且其在登基后凭借出众的政治能力建立了一个“盛世”,是应该受到肯定的。但是在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其合法性(尤其在初期)却受到质疑。尽管洪武朝皇太子朱标早薨,但皇太子之子朱允炆做为皇位顺序接班人且已合法登基却被武力推翻这个事实,是当时作为社会意见领袖的士大夫阶级中的相当一部分人难以接受的(无论其是否公开表露其不满)。朱棣攻下南京后之所以数次拒绝登基,不能不说有这方面的疑虑。他发动政变的口实也是“清君侧,靖国难”,直接的矛头指向支持削藩的建文皇帝内臣而非皇帝本身。也就是说,朱棣清楚认识到在当时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他不可能合法发动针对皇帝的政变并获得社会舆论的支持。因此,综合其职业军人的出身以及社会对其政权合法性的质疑这两点因素,可以从一个方面解释永乐朝对外扩张的力度之强。对外扩张可以对内显示皇帝对于军队的高度控制权,同时在外部树立靶标以加强政权及国家内部的向心力。

      回到郑和远航来看,其本质不是现代意义的对外交流贸易,而是一种明确的对外扩张行为。郑和下西洋对于贸易收益等国家经济利益的考虑几乎可以说是微不足道(这点后文将有详细论述),而更多的专注于对外宣示明王朝的富强、先进及优越性。至于在扩张过程中是否在当地建立华夏政权并将其纳入中华之版图,至少在海上扩张方面,不是必要的。事实上,郑和下西洋所进行的军事行动(如第一次远航时在苏门答腊海域歼灭华裔海盗陈祖义的约5000人的海盗军事集团以及之后几次远航对于土著派系政治冲突的军事介入)更多的是为了保证自身航行安全及宣化的需求,而非对所经地域做军事征服。论语有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作为当时中国统治者的优越感使得明成祖以降的中国统治阶级对于在远隔大洋的“蛮荒之地”建立实质控制的政权完全缺乏兴趣。
      
      郑和所遇见的所谓的“夷狄”对于堂堂中华的那种仰慕(建立于他们所目睹的中国先进而精良的舰船及产品之上)经过郑和对皇帝及大臣的转述,其所带来的优越感和自尊心的巩固才是主题。而这种怀威抚远所带来的对于政权合法性的加强,亦是题中应有之义。因此,军人天性的皇帝让一个有过战功的太监率舰队去做对外力量展示,以巩固其政权,是一个较为自然的行为。至于说所谓的追杀“失踪”的建文帝等其他说法,应该是人们为了给枯燥的历史研究添加点传奇色彩所提出,没有任何宫廷文献或官方正式文件支持。说句题外话,关于建文帝的“失踪”,本人更愿意接受以下观点:朱棣不愿意也不能够背负弑君弑侄的名声,于是隐瞒了建文帝已被弑于那场火灾的事实。君臣之道和家庭伦理是中国“帝国时代”(隋代以降的中国实际已与西方史学对于“封建时代”的定义不相吻合)社会伦理关系的两块基石。若朱棣有此一例而后世效仿之,是其不能承受之重。以唐太宗手腕之强、威望之高,也只能煞费苦心逼建成元吉先设局杀自己而后杀之,还要继续奉建成元吉的后台唐高祖为太上皇,更何况以地方反中央的朱棣。至于郑和出洋是否有认祖归宗之类的个人目的,不在本文讨论之列。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政治性的而非经济性的;是政治扩张而非友好交流;是意识形态的宣化及征服而非亲善。

      洪武皇帝对于后世的遗产中相当重要的一笔,是混乱的财政制度。皇室的御库与国库没有做严格的区隔,而徭役的征用也没有能够将皇室御用和国家基础建设区分开来。随着宦官集团掌控内廷财政的支配权,他们对于财政资源的分配在某些时候甚至不需要向政府官僚机构报备。其中最典型的两个例子,一个是锦衣卫的扩张,另一个就是郑和远航的支出审查问题。据估计,郑和七次远航的直接费用达到白银600万两以上,而文官官僚集团对于这些巨额款项的支出明细无据可查耿耿于怀。监察机构针对郑和本人及其背后的宦官集团的挥霍无度,数次向皇帝直接提出措辞严厉的异议甚至弹劾。郑和本人代表了两个概念:宦官与武功。永乐皇帝曾试图重建洪武期间被重创的文官治国体系,因此郑和本身的政治象征性本身就是矛盾的,于是注定是短暂的。

      如果黄仁宇先生估算的这六百万两是可以信赖的,那么这六百万两相较于永乐朝的财政支出是一个什么样的比重?永乐朝最重要的财政收入仍然是田赋。据估计,永乐一朝的田赋收入在3100万-3400万担,年均3200万担左右。按永乐朝米价均值兑换为白银约1100万至1200万两。从以上数据,可以管窥鸳鸯的花费相对于当时国家财政之巨。郑和远航交换货物是施舍而非贸易,带回货物是贡品而非商品。他带回的主要产品是香料和饰品,这些货物稀少的数量和高昂的价格决定了他们无法在市场上进行广泛流通。这些货物是皇室和上流社会的玩物,它们作为进贡品的政治特征远大于它们的经济价值。

      在评价郑和远航的意义和影响的时候,必须将其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内进行客观的评价;而不是唯心的单方面批判所谓的“封建统治者”的愚昧和短视。我提出这样的观点,郑和远航是在当时历史条件下进行的对外意识形态的政治行为,其经济效果微乎其微。也因为这样的特性,花费巨大的远航随政治情势和国家财政实力的变化而终止其实是具有其历史合理性的。在近现代海权深入人心的今天,以海权思维去要求一个大陆文明做出前瞻性的海权主义的扩张,未免强人所难。


按:一、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否则最多只算一有知识的人,不能算一有知识的国民);
    二、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 (否则只算知道了一些外国史,不得云对本国史有知识);  
      三、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即视本国已往历史为无一点有价值,亦无一处足以使彼满意) 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此乃一种浅薄狂妄的进化观) 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此乃一种似是而非之文化自谴)。
                                                       ---------------------钱穆《国史大纲》

       现代中国的历史教育对于明清两代对外交流(政治、贸易及军事诸方面)的闭塞痛加贬斥,盖因相当数量的人认为中国近代史的苦难很大程度上源于上述闭塞造成了我国家及民族之无理傲慢、墨守陈规和发展停滞。综合来说,这样的观点有其根据。但是,作为现代人若完全以现代的思维方式去分析和评价先人,而跳脱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未免有失偏颇。郑和下西洋历时横跨明永乐宣德两朝,是明初对外交流的一个典型事件。因为其七次远航有六次集中在永乐朝,所以可以说郑和远航的高潮及衰败都可集中反映于永乐朝期间。当今历史教材对郑和的远航给予高度评价的同时,对于其未能达到今人所期盼之效果不胜惋惜;同时将此种惋惜直接转移到对明代政治领袖阶层及政治制度的不满。本文将结合明永乐朝之经济政治背景论述郑和远航事件的原因、基础条件及影响。

      号称中国古代史三大治世之一的永乐盛世成就于明成祖朱棣的军事政变(永乐靖难)成功之后。任何政治组织必有其自身之内在性格特质,而这种性格特质与其创始者的个人性格特质是一脉相承的,在古代皇权社会尤其如此。燕王朱棣作为地方藩王出身,其藩镇处在当时中国北方对抗蒙古各部的最前线。朱棣数次参与对蒙古的军事行动,并成长为一名职业军人。最终,为朝廷在第一线对抗蛮族的燕王因拥有合法的招募编练军队的权力而坐大后,他采纳了幕僚建议,发动军事政变将企图削藩巩固皇权的侄子建文帝击败并继而登上皇位。
以现今之价值观和道德观来评价,朱棣确实拥有这样的夺权的军事实力;而且其在登基后凭借出众的政治能力建立了一个“盛世”,是应该受到肯定的。但是在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其合法性(尤其在初期)却受到质疑。尽管洪武朝皇太子朱标早薨,但皇太子之子朱允炆做为皇位顺序接班人且已合法登基却被武力推翻这个事实,是当时作为社会意见领袖的士大夫阶级中的相当一部分人难以接受的(无论其是否公开表露其不满)。朱棣攻下南京后之所以数次拒绝登基,不能不说有这方面的疑虑。他发动政变的口实也是“清君侧,靖国难”,直接的矛头指向支持削藩的建文皇帝内臣而非皇帝本身。也就是说,朱棣清楚认识到在当时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他不可能合法发动针对皇帝的政变并获得社会舆论的支持。因此,综合其职业军人的出身以及社会对其政权合法性的质疑这两点因素,可以从一个方面解释永乐朝对外扩张的力度之强。对外扩张可以对内显示皇帝对于军队的高度控制权,同时在外部树立靶标以加强政权及国家内部的向心力。

      回到郑和远航来看,其本质不是现代意义的对外交流贸易,而是一种明确的对外扩张行为。郑和下西洋对于贸易收益等国家经济利益的考虑几乎可以说是微不足道(这点后文将有详细论述),而更多的专注于对外宣示明王朝的富强、先进及优越性。至于在扩张过程中是否在当地建立华夏政权并将其纳入中华之版图,至少在海上扩张方面,不是必要的。事实上,郑和下西洋所进行的军事行动(如第一次远航时在苏门答腊海域歼灭华裔海盗陈祖义的约5000人的海盗军事集团以及之后几次远航对于土著派系政治冲突的军事介入)更多的是为了保证自身航行安全及宣化的需求,而非对所经地域做军事征服。论语有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作为当时中国统治者的优越感使得明成祖以降的中国统治阶级对于在远隔大洋的“蛮荒之地”建立实质控制的政权完全缺乏兴趣。
      
      郑和所遇见的所谓的“夷狄”对于堂堂中华的那种仰慕(建立于他们所目睹的中国先进而精良的舰船及产品之上)经过郑和对皇帝及大臣的转述,其所带来的优越感和自尊心的巩固才是主题。而这种怀威抚远所带来的对于政权合法性的加强,亦是题中应有之义。因此,军人天性的皇帝让一个有过战功的太监率舰队去做对外力量展示,以巩固其政权,是一个较为自然的行为。至于说所谓的追杀“失踪”的建文帝等其他说法,应该是人们为了给枯燥的历史研究添加点传奇色彩所提出,没有任何宫廷文献或官方正式文件支持。说句题外话,关于建文帝的“失踪”,本人更愿意接受以下观点:朱棣不愿意也不能够背负弑君弑侄的名声,于是隐瞒了建文帝已被弑于那场火灾的事实。君臣之道和家庭伦理是中国“帝国时代”(隋代以降的中国实际已与西方史学对于“封建时代”的定义不相吻合)社会伦理关系的两块基石。若朱棣有此一例而后世效仿之,是其不能承受之重。以唐太宗手腕之强、威望之高,也只能煞费苦心逼建成元吉先设局杀自己而后杀之,还要继续奉建成元吉的后台唐高祖为太上皇,更何况以地方反中央的朱棣。至于郑和出洋是否有认祖归宗之类的个人目的,不在本文讨论之列。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政治性的而非经济性的;是政治扩张而非友好交流;是意识形态的宣化及征服而非亲善。

      洪武皇帝对于后世的遗产中相当重要的一笔,是混乱的财政制度。皇室的御库与国库没有做严格的区隔,而徭役的征用也没有能够将皇室御用和国家基础建设区分开来。随着宦官集团掌控内廷财政的支配权,他们对于财政资源的分配在某些时候甚至不需要向政府官僚机构报备。其中最典型的两个例子,一个是锦衣卫的扩张,另一个就是郑和远航的支出审查问题。据估计,郑和七次远航的直接费用达到白银600万两以上,而文官官僚集团对于这些巨额款项的支出明细无据可查耿耿于怀。监察机构针对郑和本人及其背后的宦官集团的挥霍无度,数次向皇帝直接提出措辞严厉的异议甚至弹劾。郑和本人代表了两个概念:宦官与武功。永乐皇帝曾试图重建洪武期间被重创的文官治国体系,因此郑和本身的政治象征性本身就是矛盾的,于是注定是短暂的。

      如果黄仁宇先生估算的这六百万两是可以信赖的,那么这六百万两相较于永乐朝的财政支出是一个什么样的比重?永乐朝最重要的财政收入仍然是田赋。据估计,永乐一朝的田赋收入在3100万-3400万担,年均3200万担左右。按永乐朝米价均值兑换为白银约1100万至1200万两。从以上数据,可以管窥鸳鸯的花费相对于当时国家财政之巨。郑和远航交换货物是施舍而非贸易,带回货物是贡品而非商品。他带回的主要产品是香料和饰品,这些货物稀少的数量和高昂的价格决定了他们无法在市场上进行广泛流通。这些货物是皇室和上流社会的玩物,它们作为进贡品的政治特征远大于它们的经济价值。

      在评价郑和远航的意义和影响的时候,必须将其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内进行客观的评价;而不是唯心的单方面批判所谓的“封建统治者”的愚昧和短视。我提出这样的观点,郑和远航是在当时历史条件下进行的对外意识形态的政治行为,其经济效果微乎其微。也因为这样的特性,花费巨大的远航随政治情势和国家财政实力的变化而终止其实是具有其历史合理性的。在近现代海权深入人心的今天,以海权思维去要求一个大陆文明做出前瞻性的海权主义的扩张,未免强人所难。
郑和下西洋是当时国家组织的外贸行为。因为这个行为抢了民间资本和官僚代言人的利益而被叫停。
这已经是常识了。要多脑残才会相信永乐皇帝为了扬威于土人花600万两银子去政治远航。
楼主对明初的国家经济构成毫无所知。对古代海洋贸易的兴盛程度更是不了解。
这个文章毫无新意。
回到郑和远航来看,其本质不是现代意义的对外交流贸易,而是一种明确的对外扩张行为。——没见过只送钱财、不取寸土的扩张
呵呵,郑和带回的胡椒和乳香在多年之后还用来给官员发工资,你说他没搞贸易?


汉代以来能称为盛世的只有文景之治、武帝盛世、宣帝中兴、光武中兴、开皇—开元之治、洪武—永宣盛世、万历盛世,番薯/糠犍盛世就是一个笑话而已

汉代以来能称为盛世的只有文景之治、武帝盛世、宣帝中兴、光武中兴、开皇—开元之治、洪武—永宣盛世、万历盛世,番薯/糠犍盛世就是一个笑话而已
郑和下西洋是当时国家组织的外贸行为。因为这个行为抢了民间资本和官僚代言人的利益而被叫停。
这已经是常 ...
不是永乐皇帝让郑和去找那个被打残的皇帝么?你确定只是外贸行为
了解下明代白银流通量在世界贸易的比值,就没人信郑和是干你说的事去了
因为国家垄断了外贸的收益,所以在利益集团控制的笔杆子下,郑和下西洋就成了毫无收益的政治作秀。
实际上,郑和下西洋是被捧上神坛。因为我们出于民族自豪感的推广需要,把这样一个糜费万钱的航海工程说到天上。。。西方航海是为了带来厚利、郑和航海除了占得一个肇始的由头,毫无意义。一国政府从虚荣心中倒帖银子支持航海,要的就是面子罢了。这跟两宋海上丝绸之路的意义差了巨。我们其实也曾经有属于我们自己的海洋文化,是一种基于平等贸易上的海上道路。可宋运既终,取代之的是虚荣心膨胀、皇权膨胀的明,天子一个人想法决定办什么事。明朝糊里糊涂的对外散财不说,还自阉海洋文化,自宣德后等于是彻底删除了对外交流的门
汉代以来能称为盛世的只有文景之治、武帝盛世、宣帝中兴、光武中兴、开皇—开元之治、洪武—永宣盛世、万历 ...
万历葬送大明国运,还盛世?也就他幼小时做张居正的政治傀儡时,老张借位子便利推广了不少治国良策而已。但老张没想到对幼主的管束导致其逆反,刚死不久,新君就抄其师家。结果一二十多年不上朝的皇帝,放任政局癌变不顾,导致内烂。官僚集团一溃疡那是百姓被弊政牵连,各地反抗不断。自己败家的天子,怎么还盛世?明史评价:明亡,实亡于万历。  
虾兵蟹将 发表于 2015-6-16 10:22
实际上,郑和下西洋是被捧上神坛。因为我们出于民族自豪感的推广需要,把这样一个糜费万钱的航海工程说到天 ...
难得没一句是对的……
虾兵蟹将 发表于 2015-6-16 10:29
万历葬送大明国运,还盛世?也就他幼小时做张居正的政治傀儡时,老张借位子便利推广了不少治国良策而已。 ...
张居正的半吊子银本位制度,正是明末朝廷无力应对“粮食减产+通货紧缩”的根源所在

只不过老张命好,生前风调雨顺,马尼拉大帆船又源源不断的输入美洲白银。万历末期西班牙开始限制马尼拉大帆船贸易,万历死后又来了小冰期,就露馅了。

明亡,实亡于张居正
下西洋对我们现在唯一的作用就是可以拿来吹。如果郑和的舰队不是去拿来秀而是清理掉东南亚的土著然后殖民,即使最后没有被纳入版图,也会形成数个不信驴叫秉持汉文化的华人国家。


没有以贸易作为支撑,远洋出海耗费巨大,光有投入毫无产出,小农经济为基础根本玩不起。

中华传统帝制下,对手艺人(工匠)、商人是歧视又歧视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兼行秦制,产权始终无法清晰并得到保护,导致资本、科技始终无法完成原始积累并转化。
越往帝制后期,皇权对个人的思想控制越厉害,久而久之,帝制下的百姓就像豢养已久的猪狗,没有主人饲养,放之野外,死路一条。帝制臣民翘首以盼一个“好”的主人(君王),而主人(君王)时时刻刻防备着治下的臣民(实则是奴隶)造反。而一等到皇城末期,或外敌入侵或天灾人祸,改朝换代,帝制不变,此谓周期律。

没有以贸易作为支撑,远洋出海耗费巨大,光有投入毫无产出,小农经济为基础根本玩不起。

中华传统帝制下,对手艺人(工匠)、商人是歧视又歧视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兼行秦制,产权始终无法清晰并得到保护,导致资本、科技始终无法完成原始积累并转化。
越往帝制后期,皇权对个人的思想控制越厉害,久而久之,帝制下的百姓就像豢养已久的猪狗,没有主人饲养,放之野外,死路一条。帝制臣民翘首以盼一个“好”的主人(君王),而主人(君王)时时刻刻防备着治下的臣民(实则是奴隶)造反。而一等到皇城末期,或外敌入侵或天灾人祸,改朝换代,帝制不变,此谓周期律。
郑和舰队根本不可能去搞什么殖民。殖民是一种贸易,是重商制度下的产物,中国古代农民不会殖民只会种地。
风♂心灵の息 发表于 2015-6-16 11:00
下西洋对我们现在唯一的作用就是可以拿来吹。如果郑和的舰队不是去拿来秀而是清理掉东南亚的土著然后殖民, ...
也没太大作用,在工业革命之前,支持不了那么远的殖民,这么做只能多拉点仇恨
臆想出一个靶子就开始批判了,“水太凉”们的伎俩也就哄一下书呆子和大老粗,逻辑都理不顺的玩意还敝帚自珍

dreamboat 发表于 2015-6-16 12:12
也没太大作用,在工业革命之前,支持不了那么远的殖民,这么做只能多拉点仇恨


看看腓尼基人在地中海沿岸建立的殖民城邦,再看看2000年前咱们西域存在过的希腊化国家,哦对了,还有殖民美洲的西班牙和葡萄牙,正是有了海外殖民地的丰富资源刺激商业发展,才引发了工业革命
dreamboat 发表于 2015-6-16 12:12
也没太大作用,在工业革命之前,支持不了那么远的殖民,这么做只能多拉点仇恨


看看腓尼基人在地中海沿岸建立的殖民城邦,再看看2000年前咱们西域存在过的希腊化国家,哦对了,还有殖民美洲的西班牙和葡萄牙,正是有了海外殖民地的丰富资源刺激商业发展,才引发了工业革命
曲率引擎 发表于 2015-6-16 11:51
郑和舰队根本不可能去搞什么殖民。殖民是一种贸易,是重商制度下的产物,中国古代农民不会殖民只会种地。
中国古代又不仅仅是农民,只不过农业条件好农业文明完全压制了沿海的商业文明,台湾的系统性的开发就是始于颜思齐、郑芝龙等海商集团(朝廷抑制海外贸易他们就会转为海盗)组织的移民,甚至还有华人建立的兰芳共和国这样的资本主义共和国。不是中国人没商业天赋,而是任何在商业上的对外开拓和妄图建立保护商业的制度的努力都会遭到无情的打压,因为这动了地主阶级的蛋糕。欧洲资本主义的先驱,那些可以靠赎买获得自主权的自由城市,那些可以脱离封建领主的公民阶级,那些富可敌国的商业联盟,那些可以用契约逼迫国王服从的银行家,那些敢和国王订立大宪章的经济贵族,在中国古代时期正常情况下是不可能存在的,只有天下大乱的时候封建地主实力削弱了才会露出苗头,像元末张士诚、方国珍,明末郑氏集团,不过一旦大陆的农业经济秩序恢复他们的下场就是显而易见的。
楼主这是在写作文吗?乱说一气
建文帝的失踪,也是数次下西洋的原因。

找不到后,干脆禁海。
picaroon 发表于 2015-6-16 13:32
建文帝的失踪,也是数次下西洋的原因。

找不到后,干脆禁海。
咱能不胡扯吗?

虾兵蟹将 发表于 2015-6-16 10:29
万历葬送大明国运,还盛世?也就他幼小时做张居正的政治傀儡时,老张借位子便利推广了不少治国良策而已。 ...


亡于东林党是真的,文人的笔比武士的刀狠得多
虾兵蟹将 发表于 2015-6-16 10:29
万历葬送大明国运,还盛世?也就他幼小时做张居正的政治傀儡时,老张借位子便利推广了不少治国良策而已。 ...


亡于东林党是真的,文人的笔比武士的刀狠得多

虾兵蟹将 发表于 2015-6-16 10:29
万历葬送大明国运,还盛世?也就他幼小时做张居正的政治傀儡时,老张借位子便利推广了不少治国良策而已。 ...


还有清修明史不看也罢,整个中国史最扭曲的非明史莫属。一直在想一个问题,都说魏忠贤害死天启的儿子···问题是是幼儿好对付还是成年的崇祯好对付?而崇祯即位后魏忠贤大汗淋淋下跪求王承恩救命又是为何?大明英宗皇帝第二次登基很有意思,几个大臣带着走回皇宫,就登基了·····然后,开始了大明文官一统天下的时代,成化年间更是加重了这种局面。孝宗皇帝时期史书都说国舅贪张枉法坏事做绝暗无天日什么的,但是李梦阳追着国舅打最后国舅也不敢把他们怎么样··正德年间太监和武将势力终于有点起色,结果正德莫名其妙就落水了,落水之后回京他的心腹都被关在皇宫外面,相见正德都见不到他··
后来想想嘉靖万历死活不出宫也不是没原因的不是··魏忠贤执政几年,坚定地延续了万历的矿监政策,极力向中上层征税,使帝国不至于被财政拖垮,崇祯上台重用东林党,撤销了这一政策和加征三饷反而从侧面肯定了这一政策的可行性。没有证据表明魏忠贤在执政时有过侵害百姓,肆意杀民的行为,和刘瑾、严嵩等人相比贪得实在不多,就算相比权势也没有多大。
注:即使是加增辽饷,也不过是六厘加上辽饷的三厘,共九厘··而清代一直都是九厘
为什么呢? 去收税的是文官! 地主士绅不交税,上边收一,下边收一百!清代雍正之后,摊丁入亩什么的一搞,农民负担不是很重。
正德能力抗文官,使得武将勋贵的地位有所上升,离不开他在豹房练得兵。
正德大战小王子的时候,杨廷和承办的兵饷还没运到,正德就是带着这么一群士兵打的仗。
不过打完了胜利了正德失去了戒心
两年后,正德落水,回京,心腹全被关在皇宫外面,正德一个都看不到··相对于正德的抵抗,嘉靖万历的不合作不上朝看似占了上风,但是你不上朝,这朝廷里面可就被别人给占了啊··
天启初年 朝廷里面众正盈朝啊···
泰昌皇帝即位一个月不到,万历留下的小金库就被忽悠着交给了户部··然后··一个月后天启即位,发现··一分钱都没了··天启二年,辽东打败,朝堂的众正门吵啊吵··
天启下诏说,咱们别吵了,讨论下辽东行不行?
两个月后。天启接着下诏···你们再吵我就按祖宗法罚你们了啊。
所谓祖宗法,就是扣几个月薪水··话说众正们···谁在乎这个?
最后天启···关门··放魏忠贤··
说起来明代官员们有个习惯,明人笔记中记载颇多,官员管理一个关卡收税,把朝廷指派的额度收满了之后呢,就把关门打开,不收税了[大开钞关,任由往来]。人人称赞,好官,清官啊···
而向被万历派到各个地方的太监们么,一年收个五六万两税收,那真是可恶至极了。
这么一说大家可能会反驳说税收的重,老百姓买东西贵··
那么我在举个例子吧···明朝人数比南宋多吧?
南宋盐税一年一两千万贯,合银子大概也就一千来万两,明代盐税多少呢?张居正这么牛逼的人也才能收两百万两不到··
但是价格呢? 呵呵 呵呵 呵呵·····再说起明代的富豪们,“豪商大贾甲天下,非致数十万不称富”,万历被骂了个狗血喷头,贪财无度,结果万历也才留下七百万辆银子给宝贝儿子。等万历归天,被君子们教育出来的朱常洛又把这些银子在一个月内全部花了出去,也没花,都交给了户部·然后就没了··一个月后皇帝挂掉,天启即位,突然发现宫里没钱,户部也没钱了···
然后君子们说:陛下节省一点,什么钱都会有的···
看到这个地方,估计大家心里都会出来七个大字···我去年买了个表!
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农事之获利倍而劳最,愚懦之民为之。工之获利二而劳多,雕巧之民为之。商贾之获利三而劳轻,心计之民为之”
明代商税是三十分之一,就这还不想交,万历派太监下去催,结果就是“自明之晚季,以矿税为厚歛之端,宦竖四出,徵求无艺,有司因之苛派百姓,海内骚然”
东林八君子之一的高攀龙的《上罢商税揭》“加派之害以税计,商税之害以日计。商税非困商也,困民也”大运河的临清、淮安、扬州和浒墅四大关卡,平均每年各关税收为50.5万两,而淮安关为最高,达62.3万两,这是清朝雍正末年的数据,载与《淮安地方志》。这个数据还要再加上官员贪污,譬如淮安关监督庆元贪污200000两,浒墅关税务海保被参,罪名是苛收火耗关平,七年贪污了220000两白银。
再回过头来看万历年间,浒墅关一年收了45000两白银,扬州关13000两,淮安关22000,而康熙雍正年天下人口和万历年差不多。
明朝一年各种收入一统计,两百五十万两白银,张居正搞一条鞭法,岁入也才五百两,可到了满清,一连串脑袋砍下来····乾隆的时候直接四千万两,当然,这个和雍正摊丁入亩官绅一体纳粮有关,不过顺治年间貌似也有一两千万两了··
说了这么多沉重的,恨不得高呼窝区尼玛勒戈壁的··阿不是··我去年买了个表的··
虾兵蟹将 发表于 2015-6-16 10:29
万历葬送大明国运,还盛世?也就他幼小时做张居正的政治傀儡时,老张借位子便利推广了不少治国良策而已。 ...


还有清修明史不看也罢,整个中国史最扭曲的非明史莫属。一直在想一个问题,都说魏忠贤害死天启的儿子···问题是是幼儿好对付还是成年的崇祯好对付?而崇祯即位后魏忠贤大汗淋淋下跪求王承恩救命又是为何?大明英宗皇帝第二次登基很有意思,几个大臣带着走回皇宫,就登基了·····然后,开始了大明文官一统天下的时代,成化年间更是加重了这种局面。孝宗皇帝时期史书都说国舅贪张枉法坏事做绝暗无天日什么的,但是李梦阳追着国舅打最后国舅也不敢把他们怎么样··正德年间太监和武将势力终于有点起色,结果正德莫名其妙就落水了,落水之后回京他的心腹都被关在皇宫外面,相见正德都见不到他··
后来想想嘉靖万历死活不出宫也不是没原因的不是··魏忠贤执政几年,坚定地延续了万历的矿监政策,极力向中上层征税,使帝国不至于被财政拖垮,崇祯上台重用东林党,撤销了这一政策和加征三饷反而从侧面肯定了这一政策的可行性。没有证据表明魏忠贤在执政时有过侵害百姓,肆意杀民的行为,和刘瑾、严嵩等人相比贪得实在不多,就算相比权势也没有多大。
注:即使是加增辽饷,也不过是六厘加上辽饷的三厘,共九厘··而清代一直都是九厘
为什么呢? 去收税的是文官! 地主士绅不交税,上边收一,下边收一百!清代雍正之后,摊丁入亩什么的一搞,农民负担不是很重。
正德能力抗文官,使得武将勋贵的地位有所上升,离不开他在豹房练得兵。
正德大战小王子的时候,杨廷和承办的兵饷还没运到,正德就是带着这么一群士兵打的仗。
不过打完了胜利了正德失去了戒心
两年后,正德落水,回京,心腹全被关在皇宫外面,正德一个都看不到··相对于正德的抵抗,嘉靖万历的不合作不上朝看似占了上风,但是你不上朝,这朝廷里面可就被别人给占了啊··
天启初年 朝廷里面众正盈朝啊···
泰昌皇帝即位一个月不到,万历留下的小金库就被忽悠着交给了户部··然后··一个月后天启即位,发现··一分钱都没了··天启二年,辽东打败,朝堂的众正门吵啊吵··
天启下诏说,咱们别吵了,讨论下辽东行不行?
两个月后。天启接着下诏···你们再吵我就按祖宗法罚你们了啊。
所谓祖宗法,就是扣几个月薪水··话说众正们···谁在乎这个?
最后天启···关门··放魏忠贤··
说起来明代官员们有个习惯,明人笔记中记载颇多,官员管理一个关卡收税,把朝廷指派的额度收满了之后呢,就把关门打开,不收税了[大开钞关,任由往来]。人人称赞,好官,清官啊···
而向被万历派到各个地方的太监们么,一年收个五六万两税收,那真是可恶至极了。
这么一说大家可能会反驳说税收的重,老百姓买东西贵··
那么我在举个例子吧···明朝人数比南宋多吧?
南宋盐税一年一两千万贯,合银子大概也就一千来万两,明代盐税多少呢?张居正这么牛逼的人也才能收两百万两不到··
但是价格呢? 呵呵 呵呵 呵呵·····再说起明代的富豪们,“豪商大贾甲天下,非致数十万不称富”,万历被骂了个狗血喷头,贪财无度,结果万历也才留下七百万辆银子给宝贝儿子。等万历归天,被君子们教育出来的朱常洛又把这些银子在一个月内全部花了出去,也没花,都交给了户部·然后就没了··一个月后皇帝挂掉,天启即位,突然发现宫里没钱,户部也没钱了···
然后君子们说:陛下节省一点,什么钱都会有的···
看到这个地方,估计大家心里都会出来七个大字···我去年买了个表!
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农事之获利倍而劳最,愚懦之民为之。工之获利二而劳多,雕巧之民为之。商贾之获利三而劳轻,心计之民为之”
明代商税是三十分之一,就这还不想交,万历派太监下去催,结果就是“自明之晚季,以矿税为厚歛之端,宦竖四出,徵求无艺,有司因之苛派百姓,海内骚然”
东林八君子之一的高攀龙的《上罢商税揭》“加派之害以税计,商税之害以日计。商税非困商也,困民也”大运河的临清、淮安、扬州和浒墅四大关卡,平均每年各关税收为50.5万两,而淮安关为最高,达62.3万两,这是清朝雍正末年的数据,载与《淮安地方志》。这个数据还要再加上官员贪污,譬如淮安关监督庆元贪污200000两,浒墅关税务海保被参,罪名是苛收火耗关平,七年贪污了220000两白银。
再回过头来看万历年间,浒墅关一年收了45000两白银,扬州关13000两,淮安关22000,而康熙雍正年天下人口和万历年差不多。
明朝一年各种收入一统计,两百五十万两白银,张居正搞一条鞭法,岁入也才五百两,可到了满清,一连串脑袋砍下来····乾隆的时候直接四千万两,当然,这个和雍正摊丁入亩官绅一体纳粮有关,不过顺治年间貌似也有一两千万两了··
说了这么多沉重的,恨不得高呼窝区尼玛勒戈壁的··阿不是··我去年买了个表的··

Redbee 发表于 2015-6-16 10:56
张居正的半吊子银本位制度,正是明末朝廷无力应对“粮食减产+通货紧缩”的根源所在

只不过老张命好, ...


国家财政全靠老百姓,而粮银大户皇室宗亲地主文人税银没见着,倒是也在穷人身上吸血,遇到冰河不反才怪,清朝一同杀,把文党地主杀寒了心,把摊丁入亩搞下去,国家有了钱,老百姓相对好过了,再来点玉米红薯,喝点稀的也活得下去。
Redbee 发表于 2015-6-16 10:56
张居正的半吊子银本位制度,正是明末朝廷无力应对“粮食减产+通货紧缩”的根源所在

只不过老张命好, ...


国家财政全靠老百姓,而粮银大户皇室宗亲地主文人税银没见着,倒是也在穷人身上吸血,遇到冰河不反才怪,清朝一同杀,把文党地主杀寒了心,把摊丁入亩搞下去,国家有了钱,老百姓相对好过了,再来点玉米红薯,喝点稀的也活得下去。
对于宋明,一般都是窝囊宋,脏唐臭汗窝囊宋么,但是一些书籍里面宋朝那叫一个悲剧英雄啊,什么早产的朝代啥的那马屁噗噗噗的直往外冒···
明朝就正好相反了·可以说就没有一个好皇帝··
后来我是有一回翻《警世通言》,里边尊称万历为圣明之君。后来我看《樵史》,里边有一段讲万历时候物价水平的,记不清了,大概意思是说当是每天大鱼大肉也就是花十几个钱,而一般人家出去给人挑东西都能挣够一家人吃饭的钱。
而同样的是宋朝,宋朝别的不说,那个农民起义绵延不绝啊··要说是野心家,咋野心家都跑到宋代去了?穿越的大婶们集体过去了?农民也傻乎乎的一喊就应?再说贾似道,坏人吧?
当是看著名单口相声艺术家的作品的时候我特意翻了翻宋代的一些史书,
老贾开始是限价购买大地主多出来的土地,又制做了规定大小的“斛”颁行全国,省的地主们收租子搞大斗进小斗出···话说这把那些文人地主得罪的··

说难听点,老贾是坏蛋,但类比一下,当蒋公或者宋子文这样的人都得亲自去制定收租子的器具大小了,那么下边得成什么样了?

当然了,蒋公是不会得罪那些地主资本家的,蒋公到了台湾52年开始学习润之好榜样的时候,也是因为台湾的地主啥的都不是自己那些了·

另外宋史里边关于老贾的恶行大多来自于反对者的说法,真的不好说,

说难听点,当是老贾能力一般,而且私德非常不好,但是对于当时南宋那些读书读成了书呆子的一群人来说,他也是唯一拿得出手了
当是也有聪明人,但是那些聪明人想的是怎么保全自己的家族,而不是南宋·宋亡的时候,百姓说当年你们欺负柴荣家的孤儿寡母,现在你们孤儿寡母也被元朝人欺负了把?
明朝,大家可以搜下蓝玉的的捕鱼儿海战役,说真的,血了靖康耻的,元灭宋这种蛮夷灭中华的,也就是明朝了
再说成祖,先是打仗,打完了仗北修故宫南修武当,南京有个报恩寺,修永乐大典,四出漠北,更不用说下西洋了,
哪一件不比只能在国内抖抖威风的我大清那几个败家子牛逼?而明末我个人总感觉分了两条路,既有丈夫死了带着假装改嫁的,也有励志守节坚决不改嫁的。既有
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这种提出了许多人本主义的,也有开始酸腐的开始腐化的一群腐儒··但是我大清呢,选的就是第二条路·

可怜我大清以后那绵延不绝的贞节牌坊啊···可怜那一滩死水啊··要不是西洋入侵,真的可以我大清万万年了,
明末的第二条路绝对是儒家统治的最高境界··一个人和整个组织斗,能赢??斗掉原来的上层,上来的新的高层就不想权力??不想权力传给自己后代??
      号称中国古代史三大治世之一的永乐盛世
……………………………………………………………………
中国古代史三大治世?哪三大?明粉恬不知耻脑补永乐盛世进三大治世?明粉精分喜欢在那个小圈子里自垂自娱自乐就算了,还喜欢把自己小圈子里的歪理邪说到处兜售,还脸不红气不喘,兜售的时候完全一副主流史观的语气,主流史观在这群精分眼里都是异端,我等都被明史骗了!
Redbee 发表于 2015-6-16 10:56
张居正的半吊子银本位制度,正是明末朝廷无力应对“粮食减产+通货紧缩”的根源所在

只不过老张命好, ...
神宗不作为是难辞其咎的。尤其是统治阶级最上层的皇帝,二十年不上朝,也不郊不庙,一个无为的帝王要负主要责任。而后来的崇祯,尽管是刚愎自用、尽管是君臣不和,但起码他治国方面比万历那种随遇而安不管不问强得多。万历怠政的直接后果就是官僚集团无约束的各种党争,皇帝却依旧悠哉悠哉不理国政。看看崇祯,刚上台平阉党,说明只要你皇帝想作为,还是可以整治官僚集团的。就是因为万历太懒惰(史无前例的懒皇帝),二十多年官场就没有改革,百弊丛生正是从万历朝大明官僚队伍的内讧开始!神宗驾崩,泰昌继位一月就服用红丸加房事过度又挂,天启帝又是木匠皇帝,可怜崇祯,他入主紫禁城时就面对一个他不能相信的官僚队伍!怕被人毒害,自己从家乡自带干粮跟水,据说还枕着宝剑睡觉。。。那崇祯上吊前为何说“皆诸臣误朕”?就是因为大明晚期,负责国家百司的政府各部门已经丧失了齐心协力一致对外的想法。这跟后来蒋介石政权官僚团队普遍腐败相似,即,整个治国的团队已经不把国家安威当首要任务了,结党营私仅考虑团队利益的政府班子,他崇祯怎么能不恨?

张居正改革,是制度的创立人,那一个制度执行中,自然会遇到各种问题。有问题很正常,及时调整政策方向,趋利避害才是一个帝王应该去做的事。这一点,万历的昏庸无为显然要负主要责任。不是因为老张。
还有清修明史不看也罢,整个中国史最扭曲的非明史莫属。一直在想一个问题,都说魏忠贤害死天启的儿子· ...
明史还是看《明实录》,《明史》自修了90多年就已经脱离时代了。

明亡,一则官僚系统内哄、君臣离。二则国家经济命脉不是掌握在皇帝手里,而是死活都不愿出钱的富豪们垄断。电影《大明劫》真实反映了孙传庭的难处——向狗大户富人摊派钱粮,一帮人扣的只交几十两。。。。。。掌握国家财富的利益集团们首先见死不救,任凭政府财政恶化,无法维持军队开销,就是不出前。。。社会的自私埋葬的大明。
神宗不作为是难辞其咎的。尤其是统治阶级最上层的皇帝,二十年不上朝,也不郊不庙,一个无为的帝王要负主 ...
相对来说,阉党反而在做事而且更看重国家安危,倒不是替阉党洗地,阉党的特殊寄生关系就已经决定了他们要想过好就必须和皇室国家捆绑在一起。至少在魏忠贤手下,辽边从来不是心腹之患,而财政至少不象崇祯那样做尽见肘。后期东林党完全只顾党争,好歹阉党还做了些事维持着架子。

vayblin 发表于 2015-6-16 14:37
号称中国古代史三大治世之一的永乐盛世
……………………………………………………………………
中 ...


清修明史这种最典型的伪史不说也罢。中华历史仅有的奇葩,明史就是一个大坑…一般明史的辩论最后只会更加坚定的相信自己的看法…因为我大清修的明史实在是太好了……[黑线]
我大清完蛋以后,从韩日回流的大批书籍以及民间找到的资料都冲突严重,比如明末李清的三垣笔记,38年找到的南渡录原稿等就和南明弘光皇帝的记载不符合…[冷]你信你的,我信我的,辩论的时候找来找去都能找到支持自己论点的证据…最后结果是对自己的看法更加相信了……[冷]不得不佩服我大清…,··忘了说了 明史从出家的顺治到乾隆·修了九十五年····修史书一般都是用前朝的起居注啊档案啊什么的,一般两年三年就修完了··
元史修的不好主要是元代自己就没留下什么靠谱的起居注档案啥啊··和明朝修元史的态度无关·其实可以说由于汉族叛乱分子李逆入北京后,倒行逆施,烧杀掳掠无所不为,大量明朝珍贵历史档案被焚毁殆尽,其中包括历朝皇帝实录等(这时候就可以加塞被顺治康熙雍正乾隆等等烧掉的那些书籍)给我大清伟大的修史工程造成了极大困难。本着对历史负责的态度,下诏全国,收集书籍,从中选取信史,经长期艰苦卓绝的几代帝王努力主持下,终于修纂成《明史》,后又编修了伟大的《四库全书》。为中华文化的保存和发展做出了旷古绝今的贡献!我靠,看这谎言多完美 把《明史》的满篇谣言推到市井书籍上,把历时过久的删改变成一次长期的补全历程,把为修史而禁毁书籍的罪恶栽赃到李自成头上,最后还能顺便吹一吹《四库残书》。
vayblin 发表于 2015-6-16 14:37
号称中国古代史三大治世之一的永乐盛世
……………………………………………………………………
中 ...


清修明史这种最典型的伪史不说也罢。中华历史仅有的奇葩,明史就是一个大坑…一般明史的辩论最后只会更加坚定的相信自己的看法…因为我大清修的明史实在是太好了……[黑线]
我大清完蛋以后,从韩日回流的大批书籍以及民间找到的资料都冲突严重,比如明末李清的三垣笔记,38年找到的南渡录原稿等就和南明弘光皇帝的记载不符合…[冷]你信你的,我信我的,辩论的时候找来找去都能找到支持自己论点的证据…最后结果是对自己的看法更加相信了……[冷]不得不佩服我大清…,··忘了说了 明史从出家的顺治到乾隆·修了九十五年····修史书一般都是用前朝的起居注啊档案啊什么的,一般两年三年就修完了··
元史修的不好主要是元代自己就没留下什么靠谱的起居注档案啥啊··和明朝修元史的态度无关·其实可以说由于汉族叛乱分子李逆入北京后,倒行逆施,烧杀掳掠无所不为,大量明朝珍贵历史档案被焚毁殆尽,其中包括历朝皇帝实录等(这时候就可以加塞被顺治康熙雍正乾隆等等烧掉的那些书籍)给我大清伟大的修史工程造成了极大困难。本着对历史负责的态度,下诏全国,收集书籍,从中选取信史,经长期艰苦卓绝的几代帝王努力主持下,终于修纂成《明史》,后又编修了伟大的《四库全书》。为中华文化的保存和发展做出了旷古绝今的贡献!我靠,看这谎言多完美 把《明史》的满篇谣言推到市井书籍上,把历时过久的删改变成一次长期的补全历程,把为修史而禁毁书籍的罪恶栽赃到李自成头上,最后还能顺便吹一吹《四库残书》。

vayblin 发表于 2015-6-16 14:37
号称中国古代史三大治世之一的永乐盛世
……………………………………………………………………
中 ...


永乐一朝武功不下汉武唐宗。
vayblin 发表于 2015-6-16 14:37
号称中国古代史三大治世之一的永乐盛世
……………………………………………………………………
中 ...


永乐一朝武功不下汉武唐宗。
瞄准开炮 发表于 2015-6-16 09:36
不是永乐皇帝让郑和去找那个被打残的皇帝么?你确定只是外贸行为
就不说建文有没有机会逃出中国了,就算老毛今天复生他还能夺回来原来的江山吗?别说能力如建文的书呆子了。永乐这样的皇帝不会感情用事,没有大利益的事他不会干的。
你也学过什么泉州等贸易港口的兴旺发达,从南宋起海贸就是国家财政的重要来源了。
这个东西不捏在政府手里,那是昏君才会干的事。
张居正的半吊子银本位制度,正是明末朝廷无力应对“粮食减产+通货紧缩”的根源所在

只不过老张命好, ...
说白了明亡,还是亡在粮食财富归了地主阶级,而不是国家和人民手里。海禁,把国内唯一有动力实力财力的地主阶级封死,让他们不能到世界去殖民去掠夺。反过来更吸国家和人民的血,加速了明的灭亡。清朝,也是如此。国家怎么运用中高资产阶级很关键。


其实就跟上个世纪美苏争霸看谁先上月球一样,结果是美国胜出了,然后呢?40年了,月球没动静了
当年耗资巨大的阿波罗工程是给工程科技领域带来些收益
但对美国扩张实际领土至今没看到收益,唯一还表明美国人曾经去过月球的证据就是停在月面上的月球车和旗帜

譬如至今挖出来的肯尼亚的中国陶瓷那般

【关键就是看是否有后续再投入】,
如果没有继续投入那么就只是纯粹的两个意志在作祟
1.炫耀国力--向远洋昭示中华政治制度的优越性,只有好的政治制度才能诞生强大的国家,譬如美苏争霸就是向世人昭示比谁的体制更好。然后朝贡制度继续运行下去
2.探索性质--人不能吃饱了喝足了就没事了,中国作为一个亚洲区域内的大国在国家稳定人民生活有提高后,作为一个国家生命体必定是要外出探索点什么的
然后兼作点“贸易小买卖”

然而我们看隔了几十年后不久进行的哥伦布远洋,是什么呢
探索→占领→掠夺黄金白银,屠杀当地人“种地先除草”,建立殖民地→甘蔗种植园,贩卖黑奴→收益流回母国

在这个过程中,西班牙王室并没有进行“道德宣化”或是“制度优越性”,其出发点完全就是最大化本民族本文化的国家利益/王室利益
殖民而非朝贡--这个最根本的观念让东西方历史逐渐产生了深远变化,
而究其根本,其实就是两个观念的博弈
西班牙(前西罗马帝国)VENI VIDI VICI 我来我看到我征服  VS  远人不服则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前者注重肃清(法西斯,后来发生在美洲的种族灭绝),后者注重教化吸收(56民族)

而后续的世界历史也告诉了我们殖民制度尽管野蛮,确也符合种群生存最大化利益

因为朝贡体系是一种辐射效应,距离中心越远的地方要保证能被辐射到要保证中心源辐射强度足够大,国力足够大
其类似于今天美国的盟友体系,但要维持此体系,需要美国国家够强,包括军力经济科技,然后旁边小弟才能听你的

但是,最值得信赖的,还是自已同种文化(最好是同种族裔的)信得过,譬如五只眼“联盟,英美澳加新
而殖民,是最大化自己民族、文明的生存空间,通过多点播种爆炸,实现围棋中的连子效应

最后结局也如围棋一般,看似占地很大的朝贡体系被这些殖民点一围,朝贡就GG了

中国的朝贡体系自建立伊始(甚至可以追溯到《论语·季氏》思想时期)
注定了其后中国进行的所有远洋行为(宋明),不是以殖民为标志
也注定了中国文明被拘禁在区区亚洲这一监狱的历史悲剧

一旦西方人具备了基础远洋手段(说实话哥伦布那几条破船真不咋地),
及基本原始动力(君士坦丁堡落于土耳其手中东西方陆上贸易受阻,困窘的西班牙国库急需开拓海上通道)
那么接下来的西方人发现新大陆→占领新大陆(迅速而彻底的殖民,不是朝贡)→完成资本原始积累→资产阶级壮大→扩大再生产→工业革命
就只是时间问题




其实就跟上个世纪美苏争霸看谁先上月球一样,结果是美国胜出了,然后呢?40年了,月球没动静了
当年耗资巨大的阿波罗工程是给工程科技领域带来些收益
但对美国扩张实际领土至今没看到收益,唯一还表明美国人曾经去过月球的证据就是停在月面上的月球车和旗帜

譬如至今挖出来的肯尼亚的中国陶瓷那般

【关键就是看是否有后续再投入】,
如果没有继续投入那么就只是纯粹的两个意志在作祟
1.炫耀国力--向远洋昭示中华政治制度的优越性,只有好的政治制度才能诞生强大的国家,譬如美苏争霸就是向世人昭示比谁的体制更好。然后朝贡制度继续运行下去
2.探索性质--人不能吃饱了喝足了就没事了,中国作为一个亚洲区域内的大国在国家稳定人民生活有提高后,作为一个国家生命体必定是要外出探索点什么的
然后兼作点“贸易小买卖”

然而我们看隔了几十年后不久进行的哥伦布远洋,是什么呢
探索→占领→掠夺黄金白银,屠杀当地人“种地先除草”,建立殖民地→甘蔗种植园,贩卖黑奴→收益流回母国

在这个过程中,西班牙王室并没有进行“道德宣化”或是“制度优越性”,其出发点完全就是最大化本民族本文化的国家利益/王室利益
殖民而非朝贡--这个最根本的观念让东西方历史逐渐产生了深远变化,
而究其根本,其实就是两个观念的博弈
西班牙(前西罗马帝国)VENI VIDI VICI 我来我看到我征服  VS  远人不服则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前者注重肃清(法西斯,后来发生在美洲的种族灭绝),后者注重教化吸收(56民族)

而后续的世界历史也告诉了我们殖民制度尽管野蛮,确也符合种群生存最大化利益

因为朝贡体系是一种辐射效应,距离中心越远的地方要保证能被辐射到要保证中心源辐射强度足够大,国力足够大
其类似于今天美国的盟友体系,但要维持此体系,需要美国国家够强,包括军力经济科技,然后旁边小弟才能听你的

但是,最值得信赖的,还是自已同种文化(最好是同种族裔的)信得过,譬如五只眼“联盟,英美澳加新
而殖民,是最大化自己民族、文明的生存空间,通过多点播种爆炸,实现围棋中的连子效应

最后结局也如围棋一般,看似占地很大的朝贡体系被这些殖民点一围,朝贡就GG了

中国的朝贡体系自建立伊始(甚至可以追溯到《论语·季氏》思想时期)
注定了其后中国进行的所有远洋行为(宋明),不是以殖民为标志
也注定了中国文明被拘禁在区区亚洲这一监狱的历史悲剧

一旦西方人具备了基础远洋手段(说实话哥伦布那几条破船真不咋地),
及基本原始动力(君士坦丁堡落于土耳其手中东西方陆上贸易受阻,困窘的西班牙国库急需开拓海上通道)
那么接下来的西方人发现新大陆→占领新大陆(迅速而彻底的殖民,不是朝贡)→完成资本原始积累→资产阶级壮大→扩大再生产→工业革命
就只是时间问题


俱往矣,还看后辈

可惜没有坚持下去啊
LantianYY 发表于 2015-6-16 12:30
臆想出一个靶子就开始批判了,“水太凉”们的伎俩也就哄一下书呆子和大老粗,逻辑都理不顺的玩意还敝帚自珍
三本书《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国新史》 《中国古代经济专题史话》
您如果看不懂 请从《国史大纲》《中国通史》再到《剑桥中国史》
如果还是看不懂 《上下五千年》。。。

您先把中国的事情整清楚再跟别人讨论什么腓尼基 起步时阅读顺序为《LEVIATHAN》再到《THE PRINCE》。 当然 Toynbee的逐步论述 对于快速扫盲是有一定帮助的

红色中国 发表于 2015-6-17 14:31
三本书《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国新史》 《中国古代经济专题史话》
您如果看不懂 请从《国史大纲》《中 ...


这点掺私货的小伎俩,九句真话后面夹杂一句假话,陈述史实我没意见,不过“我提出这样的观点,郑和远航是在当时历史条件下进行的对外意识形态的政治行为,其经济效果微乎其微。”作者巴拉巴拉说了一通之后在没算出郑和远航的具体收益(就前面说了下“这些货物稀少的数量和高昂的价格决定了他们无法在市场上进行广泛流通”问题是他哪儿来的证据?),文人出于自己的阶级立场,在没有专业经济学的考证和足够证据前就断定下西洋得不偿失,这样的治学态度如何服众?它怎么解释永乐朝那么充足的财力,它怎么解释宋元南洋贸易的辉煌?它怎么解释文官对下西洋的仇恨?它怎么解释停止下西洋后明廷财政的困顿?它怎么解释郑氏集团控制海上贸易后的富可敌国?



我最厌恶这种带立场夹私货的,作为探索真相的学者就应该像科学家一样严谨,推导必须合乎逻辑,尤其是不能带有明显的立场,这会影响文章的客观性和价值,甚至得出与历史真想完全相反的结论。

你拿这些书来压我,在我看来就像孔乙己拿茴的四种写法来炫耀一样可笑,别忘了现在早就不是全民文盲儒家文人垄断文化和舆论的时代了,用愚民之术忽悠不了同样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全球通史之类的我也看过,不过尽信书不如无书,如果一个人不懂得分辨书中的真假和作者的意图,那他就不过是个纯粹的被洗脑的书呆子。你啪啪的复制粘贴了那么多文字,敢问你读的时候有过一丁点怀疑和多方求证过么?
红色中国 发表于 2015-6-17 14:31
三本书《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国新史》 《中国古代经济专题史话》
您如果看不懂 请从《国史大纲》《中 ...


这点掺私货的小伎俩,九句真话后面夹杂一句假话,陈述史实我没意见,不过“我提出这样的观点,郑和远航是在当时历史条件下进行的对外意识形态的政治行为,其经济效果微乎其微。”作者巴拉巴拉说了一通之后在没算出郑和远航的具体收益(就前面说了下“这些货物稀少的数量和高昂的价格决定了他们无法在市场上进行广泛流通”问题是他哪儿来的证据?),文人出于自己的阶级立场,在没有专业经济学的考证和足够证据前就断定下西洋得不偿失,这样的治学态度如何服众?它怎么解释永乐朝那么充足的财力,它怎么解释宋元南洋贸易的辉煌?它怎么解释文官对下西洋的仇恨?它怎么解释停止下西洋后明廷财政的困顿?它怎么解释郑氏集团控制海上贸易后的富可敌国?



我最厌恶这种带立场夹私货的,作为探索真相的学者就应该像科学家一样严谨,推导必须合乎逻辑,尤其是不能带有明显的立场,这会影响文章的客观性和价值,甚至得出与历史真想完全相反的结论。

你拿这些书来压我,在我看来就像孔乙己拿茴的四种写法来炫耀一样可笑,别忘了现在早就不是全民文盲儒家文人垄断文化和舆论的时代了,用愚民之术忽悠不了同样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全球通史之类的我也看过,不过尽信书不如无书,如果一个人不懂得分辨书中的真假和作者的意图,那他就不过是个纯粹的被洗脑的书呆子。你啪啪的复制粘贴了那么多文字,敢问你读的时候有过一丁点怀疑和多方求证过么?

LantianYY 发表于 2015-6-17 15:21
这点掺私货的小伎俩,九句真话后面夹杂一句假话,陈述史实我没意见,不过“我提出这样的观点,郑和远航 ...


赞同你说的话。满篇的观点,就是没一点实实在在的论据。说郑和下西洋耗资巨大入不敷出什么的,数据呢?引用的资料呢?连本科论文引用的资料都要写出出处来。

顺便说一下个人观点,郑和下西洋即使真的耗资巨大入不敷出,但是只要能坚持下去,带动的是中国造船业的发展,解决很多人的吃饭问题。发现新大陆也许轮不到哥伦布。就如同现在各国发展航天探索星空一般。可惜历史没有如果,当年的图纸技术都已失传,现在我们只能在宝船公园遗址发掘出来的烂木头面前,想象当年的辉煌
LantianYY 发表于 2015-6-17 15:21
这点掺私货的小伎俩,九句真话后面夹杂一句假话,陈述史实我没意见,不过“我提出这样的观点,郑和远航 ...


赞同你说的话。满篇的观点,就是没一点实实在在的论据。说郑和下西洋耗资巨大入不敷出什么的,数据呢?引用的资料呢?连本科论文引用的资料都要写出出处来。

顺便说一下个人观点,郑和下西洋即使真的耗资巨大入不敷出,但是只要能坚持下去,带动的是中国造船业的发展,解决很多人的吃饭问题。发现新大陆也许轮不到哥伦布。就如同现在各国发展航天探索星空一般。可惜历史没有如果,当年的图纸技术都已失传,现在我们只能在宝船公园遗址发掘出来的烂木头面前,想象当年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