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托前抛壳PDW设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3:20:55
许多人看到这个,一定会说,没搞错吧,老兄,无托合适吗?前抛壳不复杂吗?

且听俺细细道来。

无托枪前抛壳PDW并非俺第一个构思,美国的MagPul 公司的PDR单兵自卫武器就是无托前抛壳PDW,不过发射的是较大威力的枪弹。不过,MagPul只搞了个外形,没有内部结构,当前也没有进一步的消息,估计是黄了。

俺的构思MagPul不同,最大的不同是发射专用PDW弹,譬如像MP7和P90的枪弹,而非那种更接近步枪弹的枪弹,其次不同是俺的结构是可以真正实现的,而非一个模型。

具体构思如下:

自动原理:自由枪机、开膛待击、稳定长后坐原理(借鉴新加坡无敌100机枪原理);
前抛壳实现:弹匣距离弹膛距离超过一个弹药距离,中间设置过渡进弹通道,在该过程中弹药逐步上升推动上发弹壳上升脱离拉壳钩并进入抛壳导管(有点类似AN-94的子弹过渡状态);
拉壳钩:左右对称两个;
抛壳导管:位居中间,后部设置类似弹膛入口的斜面,确保弹壳顺利进入;
弹匣解脱方式:类似比利时F2000,在握把后部底部设置解脱按钮,按动后弹匣自动向下脱落。
枪机:包络式枪机,扳机结构靠锁定枪机前部实现,即没有无托结构常见的长长的扳机连杆,这点与05微声冲有点相像。

该设想的主要问题点和解答:
该设想的主要问题点是前抛壳,其他问题都不大,都是现成结构的集成而已。
对于前抛壳,难点主要是在如何将弹壳送入抛壳导管,目前有多种办法,大多数是在枪机上有结构来确保。俺的构想不同,是利用下面新弹将弹壳向上挤的办法来让弹壳向上,为了实现这点,传统供弹结构就无法实现,因为子弹基本上是从弹匣直接进入弹膛,而且双排弹匣也难以确保弹壳能够正对着将弹壳挤上去,所以,为了保证能够顺利实现挤,所以设计了中间过渡导管,弹匣将子弹送入过渡导管,过渡导管比较窄,确保子弹按照需要的状态向上运动,从而实现挤弹。

当然,这样做到底有什么好处,缺点又何在呢?

首先看到底是否值得这样做。
是否值得要看自我防卫目标是否达成。当前步兵武器面临的主要挑战是个人防护水平提高很快,而弹药由于装备量大而难以更换,造成了盾领先于矛的情形出现。那么要让矛利,就的增加初速、弹头重量,这样使得弹的体积增加,增加弹的体积后,采用弹匣插入握把内部的方式就不是很合适,因为握把有可能太粗或太宽,另外,直插式弹匣造成握把不是按照人机工效最有效的角度来设计,对射击舒适性也都有影响。所以,是基于弹的角度从而觉得采用非握把插入弹匣方式扩展性更好。

既然弹匣不插入握把,完全可以采用传统结构,干嘛一定采用无托结构?
是的,可以采用传统结构,传统结构有优点,但如果综合的比较好的话,无托结构也有不少优势,所以提出无托结构也未尝不可。

那么无托结构到底如何综合,又有什么优势呢?

我的设想是综合了前冲击发、稳定后坐降低后坐力和射速、前抛壳方便换手射击、快速更换弹匣等设计与一体,而传统结构的优势反而有些地方并不能很好综合。当然传统结构是无需前抛壳的,前冲击发是可以集成的,但稳定后坐降低后坐力和射速,则会较大的增加传统结构的尺寸,使得其不够紧凑,这也就是为什么传统结构枪的PDW射速普遍偏高的原因之一,无托结构中,由于枪托后部可以提供较长的空间布置稳定后坐需要的长运动距离;另外,传统结构采用空膛待击时,抛壳口一直是暴露在外的,也不利于防沙尘进入,而前抛壳沙尘进入的机会就小不少。

简单总结一下:
不太复杂的前抛壳原理,使得整体结构并不复杂。采用前冲击发和枪机稳定后坐原理,降低射速和后坐力,从而提高精度。供弹具不装入小握把,弹药设计限制较小,可以增加威力。采用类似F2000的解脱弹匣安装方法,有利于快速更换供弹具。

建议的弹药:5.8mm手枪弹基础上增加弹头长度和弹壳长度,增加弹头重量和装药量,提高初速到600m/s左右,从而提高200米内的威力。

枪的供弹具,采用30发弹匣。

枪长:450mm(比P90短50mm,与85冲(444mm)长度相当),扳机距离枪托底部:320mm(与AK47相当),枪管长度:200mm,枪机行程:150mm(比85冲长50mm,有利于降低射速、后坐力和精度)

当然,个人YY,难免有问题,供各位参考。许多人看到这个,一定会说,没搞错吧,老兄,无托合适吗?前抛壳不复杂吗?

且听俺细细道来。

无托枪前抛壳PDW并非俺第一个构思,美国的MagPul 公司的PDR单兵自卫武器就是无托前抛壳PDW,不过发射的是较大威力的枪弹。不过,MagPul只搞了个外形,没有内部结构,当前也没有进一步的消息,估计是黄了。

俺的构思MagPul不同,最大的不同是发射专用PDW弹,譬如像MP7和P90的枪弹,而非那种更接近步枪弹的枪弹,其次不同是俺的结构是可以真正实现的,而非一个模型。

具体构思如下:

自动原理:自由枪机、开膛待击、稳定长后坐原理(借鉴新加坡无敌100机枪原理);
前抛壳实现:弹匣距离弹膛距离超过一个弹药距离,中间设置过渡进弹通道,在该过程中弹药逐步上升推动上发弹壳上升脱离拉壳钩并进入抛壳导管(有点类似AN-94的子弹过渡状态);
拉壳钩:左右对称两个;
抛壳导管:位居中间,后部设置类似弹膛入口的斜面,确保弹壳顺利进入;
弹匣解脱方式:类似比利时F2000,在握把后部底部设置解脱按钮,按动后弹匣自动向下脱落。
枪机:包络式枪机,扳机结构靠锁定枪机前部实现,即没有无托结构常见的长长的扳机连杆,这点与05微声冲有点相像。

该设想的主要问题点和解答:
该设想的主要问题点是前抛壳,其他问题都不大,都是现成结构的集成而已。
对于前抛壳,难点主要是在如何将弹壳送入抛壳导管,目前有多种办法,大多数是在枪机上有结构来确保。俺的构想不同,是利用下面新弹将弹壳向上挤的办法来让弹壳向上,为了实现这点,传统供弹结构就无法实现,因为子弹基本上是从弹匣直接进入弹膛,而且双排弹匣也难以确保弹壳能够正对着将弹壳挤上去,所以,为了保证能够顺利实现挤,所以设计了中间过渡导管,弹匣将子弹送入过渡导管,过渡导管比较窄,确保子弹按照需要的状态向上运动,从而实现挤弹。

当然,这样做到底有什么好处,缺点又何在呢?

首先看到底是否值得这样做。
是否值得要看自我防卫目标是否达成。当前步兵武器面临的主要挑战是个人防护水平提高很快,而弹药由于装备量大而难以更换,造成了盾领先于矛的情形出现。那么要让矛利,就的增加初速、弹头重量,这样使得弹的体积增加,增加弹的体积后,采用弹匣插入握把内部的方式就不是很合适,因为握把有可能太粗或太宽,另外,直插式弹匣造成握把不是按照人机工效最有效的角度来设计,对射击舒适性也都有影响。所以,是基于弹的角度从而觉得采用非握把插入弹匣方式扩展性更好。

既然弹匣不插入握把,完全可以采用传统结构,干嘛一定采用无托结构?
是的,可以采用传统结构,传统结构有优点,但如果综合的比较好的话,无托结构也有不少优势,所以提出无托结构也未尝不可。

那么无托结构到底如何综合,又有什么优势呢?

我的设想是综合了前冲击发、稳定后坐降低后坐力和射速、前抛壳方便换手射击、快速更换弹匣等设计与一体,而传统结构的优势反而有些地方并不能很好综合。当然传统结构是无需前抛壳的,前冲击发是可以集成的,但稳定后坐降低后坐力和射速,则会较大的增加传统结构的尺寸,使得其不够紧凑,这也就是为什么传统结构枪的PDW射速普遍偏高的原因之一,无托结构中,由于枪托后部可以提供较长的空间布置稳定后坐需要的长运动距离;另外,传统结构采用空膛待击时,抛壳口一直是暴露在外的,也不利于防沙尘进入,而前抛壳沙尘进入的机会就小不少。

简单总结一下:
不太复杂的前抛壳原理,使得整体结构并不复杂。采用前冲击发和枪机稳定后坐原理,降低射速和后坐力,从而提高精度。供弹具不装入小握把,弹药设计限制较小,可以增加威力。采用类似F2000的解脱弹匣安装方法,有利于快速更换供弹具。

建议的弹药:5.8mm手枪弹基础上增加弹头长度和弹壳长度,增加弹头重量和装药量,提高初速到600m/s左右,从而提高200米内的威力。

枪的供弹具,采用30发弹匣。

枪长:450mm(比P90短50mm,与85冲(444mm)长度相当),扳机距离枪托底部:320mm(与AK47相当),枪管长度:200mm,枪机行程:150mm(比85冲长50mm,有利于降低射速、后坐力和精度)

当然,个人YY,难免有问题,供各位参考。
这个不太像单兵自卫武器,倒是可以作为特种步枪替换05式了
我觉得预装弹结构可以用在步枪上,抛壳口可以在握把上方,传统抛壳,和MP7一样。关键问题在于AN94是用钢丝滑轮实现预装弹,这个结构有点复杂
上个图给大家看看,或者就更明白一些。
前抛壳PDW.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