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毅夫:中国经济的效率公平之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9:40:57
广大发展中国家必须放弃赶超战略,代之以符合自身比较优势的发展战略,其企业才会有自生能力,从而才能够快速地发展经济,使得要素禀赋结构以可持续的最快速度提升,技术和产业结构也才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升级。同时,顺应比较优势的发展战略之下,仅有劳动力的低收入人群能够得到最为充分的就业机会,随着资本的积累,劳动的边际产值和劳动收入不断提高

——访全国政协委员、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

总有一些原则和方法是通用的,不论在政治领域还是经济领域。

1936年12月,毛泽东在陕北的窑洞里写就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系统地说明了有关中国革命战争战略方面的诸问题。70年后的今天,研究中国经济的人同样也面临如毛泽东曾有过的困惑——他们不得不面对纷繁复杂深奥的各式各样的经济学理论知识。在这些复杂的经济社会表象的背后,人们更多的在思考到底怎样的经济学理论和经济发展战略是同中国国情相适应的,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最优选择?

林毅夫,一个勤奋、有见地的经济学家。

战略的问题是关乎前途的选择——9月4日,在他那间别致的办公室里,谈起的是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宏大论题。就在十多多前,他领导的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在北大美丽的朗润园里开始了他们对中国经济问题的思索。

在给出答案之前,他列出了中国经济发展存在着两大问题:一是投入大,创造的就业机会不多;二是效率不高,投资回报率低。“这些都是经济不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投入大,创造的就业机会少,说明经济社会改革的成果没有让更多的人分享到——这是公平的问题。效率不高,投资回报率低,利润积累缓慢,不利于再投资和扩大再生产——这是效率的问题。如何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同时兼顾或解决公平和效率问题?林毅夫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1)从动态角度讲,一个国家所采取的发展战略会同时影响公平和效率问题的实际状况。(2)发展中国家普遍的现实情况是,置自身要素禀赋条件于不顾,奉行违背比较优势的赶超战略,扶持没有自生能力的企业,为此扭曲甚至是严重扭曲了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使低收入者所拥有的最重要的劳动力资产的就业机会大为减少、劳动工资被严重压低。以市场经济为基本体制的发展中国家,如果采用此战略不仅经济效率低下而且收入分配也会很不公。发达国家如果也追求超越于其要素禀赋结构的高资本密集度、高技术部门的发展,那么其收入分配问题也不可避免地趋于恶化。当然,发达国家更多的是出于维持就业目的而采取保护劳动较密集的传统产业的政策,这种政策虽然牺牲了效率,但应该有助于收入分配达到较为公平的水平。(3)任何国家和地区,只有遵循比较优势战略来发展经济,经济体当中的企业才具有自生能力,从而不需要政府的扶持措施,整个经济体系也就不会受到扭曲;社会当中低收入者的劳动力资产才可以得到充分就业,公平和效率才有可能二者兼得。

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问题主要是追求与自身经济社会实力不相符的赶超战略——林毅夫认为置自身要素禀赋结构状况于不顾,举全国之力推行少数资本密集部门的技术赶超战略,势必使担负赶超任务的企业没有自生能力。为扶持这些没有自生能力企业的生存和保障赶超目标的实现,政府必须扭曲经济体系的方方面面,最终使得经济的实际增长速度低于潜在水平,进而无法实现向发达国家收入水平的收敛,同时还会恶化收入分配问题。

他开出了自己的“药方”:应该发挥我们有优势的产业,发挥我国劳动力充足和相对便宜的优势,大力推动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本、技术密集产业中劳动力相对密集区段的产业的发展,因为就业岗位的创造无论对农村还是城市都具有关键的意义,而这种产业的发展是创造就业的最佳选择。这样才能让更多的人享受到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而不会掉队。而且,这种产业符合我国的比较优势,能够有最大的竞争力,创造最大的经济剩余和资本积累,从而最快速的推动产业升级,使我国赶上发达国家。

在强调发挥比较优势的同时,林毅夫对政府提供一个经济发展的良好的公平、法治的环境有着与大多数人一样深切期待。
http://news.ifeng.com/mainland/s ... _9774_1578891.shtml广大发展中国家必须放弃赶超战略,代之以符合自身比较优势的发展战略,其企业才会有自生能力,从而才能够快速地发展经济,使得要素禀赋结构以可持续的最快速度提升,技术和产业结构也才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升级。同时,顺应比较优势的发展战略之下,仅有劳动力的低收入人群能够得到最为充分的就业机会,随着资本的积累,劳动的边际产值和劳动收入不断提高

——访全国政协委员、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

总有一些原则和方法是通用的,不论在政治领域还是经济领域。

1936年12月,毛泽东在陕北的窑洞里写就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系统地说明了有关中国革命战争战略方面的诸问题。70年后的今天,研究中国经济的人同样也面临如毛泽东曾有过的困惑——他们不得不面对纷繁复杂深奥的各式各样的经济学理论知识。在这些复杂的经济社会表象的背后,人们更多的在思考到底怎样的经济学理论和经济发展战略是同中国国情相适应的,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最优选择?

林毅夫,一个勤奋、有见地的经济学家。

战略的问题是关乎前途的选择——9月4日,在他那间别致的办公室里,谈起的是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宏大论题。就在十多多前,他领导的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在北大美丽的朗润园里开始了他们对中国经济问题的思索。

在给出答案之前,他列出了中国经济发展存在着两大问题:一是投入大,创造的就业机会不多;二是效率不高,投资回报率低。“这些都是经济不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投入大,创造的就业机会少,说明经济社会改革的成果没有让更多的人分享到——这是公平的问题。效率不高,投资回报率低,利润积累缓慢,不利于再投资和扩大再生产——这是效率的问题。如何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同时兼顾或解决公平和效率问题?林毅夫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1)从动态角度讲,一个国家所采取的发展战略会同时影响公平和效率问题的实际状况。(2)发展中国家普遍的现实情况是,置自身要素禀赋条件于不顾,奉行违背比较优势的赶超战略,扶持没有自生能力的企业,为此扭曲甚至是严重扭曲了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使低收入者所拥有的最重要的劳动力资产的就业机会大为减少、劳动工资被严重压低。以市场经济为基本体制的发展中国家,如果采用此战略不仅经济效率低下而且收入分配也会很不公。发达国家如果也追求超越于其要素禀赋结构的高资本密集度、高技术部门的发展,那么其收入分配问题也不可避免地趋于恶化。当然,发达国家更多的是出于维持就业目的而采取保护劳动较密集的传统产业的政策,这种政策虽然牺牲了效率,但应该有助于收入分配达到较为公平的水平。(3)任何国家和地区,只有遵循比较优势战略来发展经济,经济体当中的企业才具有自生能力,从而不需要政府的扶持措施,整个经济体系也就不会受到扭曲;社会当中低收入者的劳动力资产才可以得到充分就业,公平和效率才有可能二者兼得。

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问题主要是追求与自身经济社会实力不相符的赶超战略——林毅夫认为置自身要素禀赋结构状况于不顾,举全国之力推行少数资本密集部门的技术赶超战略,势必使担负赶超任务的企业没有自生能力。为扶持这些没有自生能力企业的生存和保障赶超目标的实现,政府必须扭曲经济体系的方方面面,最终使得经济的实际增长速度低于潜在水平,进而无法实现向发达国家收入水平的收敛,同时还会恶化收入分配问题。

他开出了自己的“药方”:应该发挥我们有优势的产业,发挥我国劳动力充足和相对便宜的优势,大力推动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本、技术密集产业中劳动力相对密集区段的产业的发展,因为就业岗位的创造无论对农村还是城市都具有关键的意义,而这种产业的发展是创造就业的最佳选择。这样才能让更多的人享受到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而不会掉队。而且,这种产业符合我国的比较优势,能够有最大的竞争力,创造最大的经济剩余和资本积累,从而最快速的推动产业升级,使我国赶上发达国家。

在强调发挥比较优势的同时,林毅夫对政府提供一个经济发展的良好的公平、法治的环境有着与大多数人一样深切期待。
http://news.ifeng.com/mainland/s ... _9774_157889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