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古斯人的原乡——史禄国的通古斯迁移假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2 18:34:04
通古斯人的原乡——史禄国的通古斯迁移假说


费孝通的老师著名俄国人类学家史禄国通过体质人类学的测算把中国境内的人分为五种ABΔΓE五种类型。
以下内容摘自费孝通的文章《从史禄国师学体质人类学》
A:汉人
B:古亚细亚人
Γ:通古斯人
Δ:突厥、蒙古人
E:南方当地居民
A: 集中于山东和直隶(河北),也就是华北各省,少数进入东北各省,偶见于江苏和浙江,它的变种A1散居于浙江和广东。
B:地理上分布较广,是华东和朝鲜(甚至可能日本)的主要类型,少数进入东北和广东。在北通古斯人中也可以见到。据史老师的印象,这个类型也分布于长江歌声,但是在中国西部及西北诸省,特别是中亚细亚,极为罕见.
Γ:分布在西伯利亚和中国北部,是通古斯及满人的主要类型。越向南越少,犹见于山东和朝鲜,华北和东北少见。这种类型的分布到江苏、安徽为止。
Δ型和Γ型的分布相接近,似乎有一定的关系。Δ型的分布在华东较Γ型为多,是江苏、安徽和B型同属基本类型,但在浙江则成了偶见类型,广东就见不到Δ型.它是满人的基本类型,在东北汉人中也是常见的.按照史老师的印象在日本和朝鲜很不易见到Δ型.它的中心似在华北之西北.华中的湖北还有这个类型,但是河南却以A型为主。
E:资料很少,分布情况也不完全,已经看到的它是广东的基本类型。
史禄国注意到Γ是满人和通古斯人的基本类型。但他注意到在安徽和山东的中国人,甚至朝鲜人中Γ型居于次要地位,而且在河北、东北还可以看见Γ型的存在。这种情况看来是符合他早年提出的通古斯人起源于南方的设想。
史老师在西伯利亚研究通古斯人的时候就提出,现在大多数分布在西伯利亚和黑龙江附近的通古斯人士早年从南方来的移民的后裔。大约在公元前三千年前,通古斯人的祖先曾生活在黄河和长江的中游和下游地带。大约在公元前一千年受到西来的民族压力,和受到在其东的沿海居民的制抵,大部分取道中国东北地区,向北移动,进入贝加尔湖地区和其东的广大西伯利亚地区,后来分为南北两部,生活在中国东北地区的称为南方通古斯人,即后来的满族的核心,居住北部地区的称为北方通古斯人,分布极广,但语言上还是基本一致的。
“有足够广阔的地域,可以形成一个民族单位的唯一的温暖地区是华北和华中的低地和高原所形成的谷地,即黄河和长江中游和部分下游地区。“通古斯人在某个时代,被迫离开他们的地域,他们没有从海道去朝鲜和日本,而是不得不经过由某个或某些异民族集团居住的蒙古高原和海岸之间的狭窄的通道迁移。引起这次大变动的是汉人。众所周知,他们从中国的西北部向黄河河谷地带扩展,在那里他们发现了生活在石器时代的若干原著民集团。毫无疑问,在这些原著民种,也有某些原通古斯集团……所以这些早期各集团汉化的过程经过了一个漫长的时间。其中某些集团,仍保持了他们的不同汉族的特点,在某些历史时期继续迁移。原通古斯的残留者和古亚细亚民族混杂了,最终被汉人所同化。某些通古斯集团在周朝末期移向南方,在那里加入到处于独立状态的当地原著民中。
“这个假说可以解释人类学上的伽玛型(即Γ型)的混合问题。伽玛型是北方通古斯人最普通的类型,在华北和华东的汉人中也可以看到这种类型。这种类型在北方通古斯人中似乎是主要的,其影响与北方通古斯地域的距离的增加成反比例的减少。”
对于史禄国的设想,费孝通先生谈到:“他实在的用意是说,那时黄河和长江中游平原上居住的是通古斯人的先人,称原通古斯人。这就等于是说在周代之前在中原居住的夏、商两代的人(前21世纪—前11世纪)都是通古斯人的祖先了,基本上是Γ型的人。这是一个还没有其他人提到过的设想。问题是在究竟夏和商两代在中原居住的是属于哪种民族成分,如果说还不能称民族,他们是什么民族的先人,而同时有一部分迁移北上,成了后来的通古斯人,而且其中一部分又以女真和满族等名称回到中原,这至少是一个十分引人发生兴趣的设想。”通古斯人的原乡——史禄国的通古斯迁移假说


费孝通的老师著名俄国人类学家史禄国通过体质人类学的测算把中国境内的人分为五种ABΔΓE五种类型。
以下内容摘自费孝通的文章《从史禄国师学体质人类学》
A:汉人
B:古亚细亚人
Γ:通古斯人
Δ:突厥、蒙古人
E:南方当地居民
A: 集中于山东和直隶(河北),也就是华北各省,少数进入东北各省,偶见于江苏和浙江,它的变种A1散居于浙江和广东。
B:地理上分布较广,是华东和朝鲜(甚至可能日本)的主要类型,少数进入东北和广东。在北通古斯人中也可以见到。据史老师的印象,这个类型也分布于长江歌声,但是在中国西部及西北诸省,特别是中亚细亚,极为罕见.
Γ:分布在西伯利亚和中国北部,是通古斯及满人的主要类型。越向南越少,犹见于山东和朝鲜,华北和东北少见。这种类型的分布到江苏、安徽为止。
Δ型和Γ型的分布相接近,似乎有一定的关系。Δ型的分布在华东较Γ型为多,是江苏、安徽和B型同属基本类型,但在浙江则成了偶见类型,广东就见不到Δ型.它是满人的基本类型,在东北汉人中也是常见的.按照史老师的印象在日本和朝鲜很不易见到Δ型.它的中心似在华北之西北.华中的湖北还有这个类型,但是河南却以A型为主。
E:资料很少,分布情况也不完全,已经看到的它是广东的基本类型。
史禄国注意到Γ是满人和通古斯人的基本类型。但他注意到在安徽和山东的中国人,甚至朝鲜人中Γ型居于次要地位,而且在河北、东北还可以看见Γ型的存在。这种情况看来是符合他早年提出的通古斯人起源于南方的设想。
史老师在西伯利亚研究通古斯人的时候就提出,现在大多数分布在西伯利亚和黑龙江附近的通古斯人士早年从南方来的移民的后裔。大约在公元前三千年前,通古斯人的祖先曾生活在黄河和长江的中游和下游地带。大约在公元前一千年受到西来的民族压力,和受到在其东的沿海居民的制抵,大部分取道中国东北地区,向北移动,进入贝加尔湖地区和其东的广大西伯利亚地区,后来分为南北两部,生活在中国东北地区的称为南方通古斯人,即后来的满族的核心,居住北部地区的称为北方通古斯人,分布极广,但语言上还是基本一致的。
“有足够广阔的地域,可以形成一个民族单位的唯一的温暖地区是华北和华中的低地和高原所形成的谷地,即黄河和长江中游和部分下游地区。“通古斯人在某个时代,被迫离开他们的地域,他们没有从海道去朝鲜和日本,而是不得不经过由某个或某些异民族集团居住的蒙古高原和海岸之间的狭窄的通道迁移。引起这次大变动的是汉人。众所周知,他们从中国的西北部向黄河河谷地带扩展,在那里他们发现了生活在石器时代的若干原著民集团。毫无疑问,在这些原著民种,也有某些原通古斯集团……所以这些早期各集团汉化的过程经过了一个漫长的时间。其中某些集团,仍保持了他们的不同汉族的特点,在某些历史时期继续迁移。原通古斯的残留者和古亚细亚民族混杂了,最终被汉人所同化。某些通古斯集团在周朝末期移向南方,在那里加入到处于独立状态的当地原著民中。
“这个假说可以解释人类学上的伽玛型(即Γ型)的混合问题。伽玛型是北方通古斯人最普通的类型,在华北和华东的汉人中也可以看到这种类型。这种类型在北方通古斯人中似乎是主要的,其影响与北方通古斯地域的距离的增加成反比例的减少。”
对于史禄国的设想,费孝通先生谈到:“他实在的用意是说,那时黄河和长江中游平原上居住的是通古斯人的先人,称原通古斯人。这就等于是说在周代之前在中原居住的夏、商两代的人(前21世纪—前11世纪)都是通古斯人的祖先了,基本上是Γ型的人。这是一个还没有其他人提到过的设想。问题是在究竟夏和商两代在中原居住的是属于哪种民族成分,如果说还不能称民族,他们是什么民族的先人,而同时有一部分迁移北上,成了后来的通古斯人,而且其中一部分又以女真和满族等名称回到中原,这至少是一个十分引人发生兴趣的设想。”
谈到史禄国,他确实是一个才华横溢的学者,但他的一生也是悲剧性的,在十月革命以后,他在自己的祖国受到打击,他的学术成果被当作反动阶级的东西,他是无法回到祖国的人。费先生在《智者的孤独》中这样描写他:
史氏的造诣和弱点和他的经历是分不开的。他学术的旺季无疑是一九一○——一九一七年的大约七年时间。当时他在俄罗斯帝国科学院里是一个受到上一代栽培的多才多艺、风华正茂的青年学者。二十六岁当选院士,三次参加受到国家支持的人类学实地考察队,而且在一九一七年革命狂潮初起时还受到人类学博物馆馆长的安排,再去西伯利亚考察。从他当时已初步形成,后来发表的有系统的综合性的民族学理论框架看,不能不说他是个多才,而且勤奋好学的青年。他除写作之外还善绘画。在他那本《北方通古斯》里插入了两幅自绘的彩色画。他有一次对我说,用绘画来写生比摄影更能突出主题。他对音乐也具深厚的欣赏力,他夫人是位钢琴能手。我在他的书房里和他谈话时常听到隔壁传来的琴音。他有时就停住了话头,侧耳倾听,自得之情另有一种神采。所以我说他不仅多才而且是多艺。
    具有这样天赋的青年,在当时浓厚而严格的学术气氛里,他获得了他一生事业的结实功底。但是正在他学术旭日初升之际,无情的历史转变给他带来了严厉的打击。他从一九一七年起就走上了坎坷的命运。他在《北方通古斯》的自序里透露过,一九一七年前在各地调查时,一路受到官方的殷勤协助,其后一下变成处处跟他为难的旅行。从一九一七年到一九二0年他仆仆道上,行旅匆匆,甚至行李遗失,资料被窃。最后不得不远走海参崴,仅一年就开始告别祖国,过着流亡异乡的生活。



史氏深居简出,与世隔离,自有他的苦衷。他是个回不了家乡的学者,而所以回不去,或不愿回去,是因为家乡已经变了色,对他是合不来的。至于他怎样能立足在中国的高等学府里,其社会政治背景我是说不上的。只有一次我在他家坐谈,突然看见他神色异常,因为隔窗见到了几个外国人走向他家门。接着又见他夫人匆匆出门去把来人打发开了。他当时那种紧张的表情,留下我不易忘怀的印象。后来我有位朋友私下同我说,苏联的克格勃是无孔不入的。我当时也不大明白这句话的意义,但模糊地理解到我这位老师这时的表情是有点大祸临头的味儿。我怎敢多问呢?
    他在清华园里是个孤僻的隐士。生活十分简单,除一周在教室里讲一两堂课外,整天关在书斋里翻书写作。闲下来就听夫人弹钢琴。傍晚两人携手散步,绕清华园一周,每日如此。他这种遗世独立的生活,养成了他那种孤僻的性格,使人觉得他是个很难接近和相处的怪人。这和当年我在伦敦时见到的高朋坐座,谈笑风生的马氏正好是个对照。同是异乡流亡客,世态炎凉处两端。
这个结论可以解释为什么广东沿海和合龙奖励与沿海的土著具名都有捡骨葬、屋葬的习俗。
西南夷、东北夷,汉朝人都知道他们祖源相同
这个没法说,有种说法认为东北的少数民族是东夷迁移过去的,上古很多乱七八糟的说法,现在很那认定哪个正确。基本属于挖一次上古史就要重写一次。
朝鲜是商朝东部诸侯国的后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