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地目视分辨雷达形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21:04:45


承接
http://bbs.cjdby.net/viewthread. ... page%3D1&page=7

我觉得有必要澄清一下:

雷达的形式其实可以从外观做一大致判断,因为它们的工程原理与结构有很大的不同:

图1:SPS-49二座标雷达

图1:SPS-49二座标雷达


图1是传统的2D雷达(老美SPS-49),注意焦点位置有个波导,电磁射频从此放到近抛物面的天线(实际上人类不太可能造出真正的抛物线)然后绕射出去,形成扇面雷达波。

图2是老美SPS-48频率扫瞄雷达,它的天线是「平板」的,但并非「平板」就是相控阵。注意这个「平板」由一根一根的波导构成。波导是什么呢?不过是经过裁切的金属管,用来释放射频能量。用一堆波导排出一个平面,每个波导都是一个波源,在空中建设性干涉后,形成一个笔直的波束,它的解析度就比图1的2D雷达好多了。而SPS-48用来判断目标高度的方式,就是周期性地变化电磁波的频率,每根波导之间传递能量的管子是精心设计的曲线,后端发射机的射频流过这些波导时,由於延迟线的关系,制造了相位差(这跟移相器的原理相当,只不过这个波导是死的),最后在空中合成九道不同相位的波束,每个波束又是不同频率,看目标回波频率就知道它的高度,三座标是这样来的。但是,这绝对称不上相控阵,因为这些波束的相位在天线设计完毕后就定死了,他只是九道固定的、死的波束而已。

6.5更正:几经思考之后,这段说明似乎存在重大瑕疵。频率扫瞄的原理是透过改变频率来改变波束指向,后端发射机提供频率变化;能量跑到天线时,天线各波导管之间有蛇形延迟波导,改变了波长,进而合成特定指向的主波束。然而,后端射频输送是一直在改变频率的,所以主波束可以在垂直轴扫瞄。SPS-48E的主波束的确由九个波束堆叠成,每个子波束的频率不一样以分辨高度;但这整道主波束应该不是「固定」的,而是在垂直轴向「往复扫瞄」。

不过即便如此,SPS-48仍不算是相控阵,他透过频率改变的方式来「间接」改变波束相位,但只能一个轴向。发射机改变频率相当地钝,它的扫瞄只是规律往复的;而波束的pattern,很大一部份取决天线的构造,因为天线造好以后,波导延迟线的延迟量已经定死了。


图3是海鹰S/C。有没有注意到天线也跟SPS-48一样,是一堆管状物排成的(而且很薄),?所以它们是相似的射频阵列,用来合成高指向性的波束。但是,长这副德行的天线,不可能是相控阵,它的天线就是单纯的一排波导,一堆金属管。所以海鹰S/C即便后端或细节与顶板不同,但基本原理是一样的。Norman Friedman书上的记载,顶板每个天线就只有一道波束,比SPS-48还要简单。它是三座标雷达,但它不是相控阵,它的波束没有在任何一轴向「任意改变相位」的能力。

图4是真正的相控阵:义大利EMPAR拆掉罩子的模样。相控阵的天线由一排排移相器组成一个平面,各移相器发射的波束在空中建设干涉成一个笔直的主波束;最重要的是,透过控制移相器先后发射的顺序,就可以任意改变波束在两个轴向的的指向。移相器是很精巧复杂的元件,不向波导管子这么简单,它的表面都有一层平滑的护罩盖住,而且注意到这面雷达天线有相当的「厚度」,里面是一堆复杂的导波管组件与控制单元等等,这些是移相器阵面背后的东西。反观SPS-48E与海鹰S/C,它只要把单纯的射频送入简单的导波管子里,天线都很薄。

图5是宙斯盾的SPY-1,表面也是一层平的。

图6是APAR有源阵,它的移相器本身就结合微波积体电路收发器,虽然不需要导波管,天线背后还是相当复杂,天线表面也是平的。

图7是日本村雨级驱逐舰的OPS-24有源相控阵,这大概是全世界最简单的有源阵,波束只有一轴扫瞄能力,但这个扫瞄是移相器合成相位的方式,真正在改变波束的指向。注意它的表面,也以平滑的板子盖住里头的移相器。

6.5补充:OPS-24与海鹰381的基本原理与相控阵相同,利用移相器直接「合成」出不同指向的波束(限於垂直轴向);不过它应该精确归类为「相位扫瞄」雷达,因为它只需要让波束在垂直向往复扫瞄,不具备一般相控阵的「随机」、「即时回头」特性。


图8是167舰的381雷达,它是一种无源的单轴向相控阵,它的波束也能在垂直轴移动,与OPS-24的差别在於一个有源、一个是无源。它的天线也是个光滑的平板面。

注意到SPS-48、OPS-24、海鹰381雷达的两侧都有一排小型天线,那是用来协助 定位干扰源的副频道;遇到干扰时,可调整天线追踪干扰来源,当只有主波瓣接收到干扰波、副频道却完全接收不到时,代表主波瓣的指向就是干扰源的方位。

承接
http://bbs.cjdby.net/viewthread. ... page%3D1&page=7

我觉得有必要澄清一下:

雷达的形式其实可以从外观做一大致判断,因为它们的工程原理与结构有很大的不同:

图1:SPS-49二座标雷达

图1:SPS-49二座标雷达


图1是传统的2D雷达(老美SPS-49),注意焦点位置有个波导,电磁射频从此放到近抛物面的天线(实际上人类不太可能造出真正的抛物线)然后绕射出去,形成扇面雷达波。

图2是老美SPS-48频率扫瞄雷达,它的天线是「平板」的,但并非「平板」就是相控阵。注意这个「平板」由一根一根的波导构成。波导是什么呢?不过是经过裁切的金属管,用来释放射频能量。用一堆波导排出一个平面,每个波导都是一个波源,在空中建设性干涉后,形成一个笔直的波束,它的解析度就比图1的2D雷达好多了。而SPS-48用来判断目标高度的方式,就是周期性地变化电磁波的频率,每根波导之间传递能量的管子是精心设计的曲线,后端发射机的射频流过这些波导时,由於延迟线的关系,制造了相位差(这跟移相器的原理相当,只不过这个波导是死的),最后在空中合成九道不同相位的波束,每个波束又是不同频率,看目标回波频率就知道它的高度,三座标是这样来的。但是,这绝对称不上相控阵,因为这些波束的相位在天线设计完毕后就定死了,他只是九道固定的、死的波束而已。

6.5更正:几经思考之后,这段说明似乎存在重大瑕疵。频率扫瞄的原理是透过改变频率来改变波束指向,后端发射机提供频率变化;能量跑到天线时,天线各波导管之间有蛇形延迟波导,改变了波长,进而合成特定指向的主波束。然而,后端射频输送是一直在改变频率的,所以主波束可以在垂直轴扫瞄。SPS-48E的主波束的确由九个波束堆叠成,每个子波束的频率不一样以分辨高度;但这整道主波束应该不是「固定」的,而是在垂直轴向「往复扫瞄」。

不过即便如此,SPS-48仍不算是相控阵,他透过频率改变的方式来「间接」改变波束相位,但只能一个轴向。发射机改变频率相当地钝,它的扫瞄只是规律往复的;而波束的pattern,很大一部份取决天线的构造,因为天线造好以后,波导延迟线的延迟量已经定死了。


图3是海鹰S/C。有没有注意到天线也跟SPS-48一样,是一堆管状物排成的(而且很薄),?所以它们是相似的射频阵列,用来合成高指向性的波束。但是,长这副德行的天线,不可能是相控阵,它的天线就是单纯的一排波导,一堆金属管。所以海鹰S/C即便后端或细节与顶板不同,但基本原理是一样的。Norman Friedman书上的记载,顶板每个天线就只有一道波束,比SPS-48还要简单。它是三座标雷达,但它不是相控阵,它的波束没有在任何一轴向「任意改变相位」的能力。

图4是真正的相控阵:义大利EMPAR拆掉罩子的模样。相控阵的天线由一排排移相器组成一个平面,各移相器发射的波束在空中建设干涉成一个笔直的主波束;最重要的是,透过控制移相器先后发射的顺序,就可以任意改变波束在两个轴向的的指向。移相器是很精巧复杂的元件,不向波导管子这么简单,它的表面都有一层平滑的护罩盖住,而且注意到这面雷达天线有相当的「厚度」,里面是一堆复杂的导波管组件与控制单元等等,这些是移相器阵面背后的东西。反观SPS-48E与海鹰S/C,它只要把单纯的射频送入简单的导波管子里,天线都很薄。

图5是宙斯盾的SPY-1,表面也是一层平的。

图6是APAR有源阵,它的移相器本身就结合微波积体电路收发器,虽然不需要导波管,天线背后还是相当复杂,天线表面也是平的。

图7是日本村雨级驱逐舰的OPS-24有源相控阵,这大概是全世界最简单的有源阵,波束只有一轴扫瞄能力,但这个扫瞄是移相器合成相位的方式,真正在改变波束的指向。注意它的表面,也以平滑的板子盖住里头的移相器。

6.5补充:OPS-24与海鹰381的基本原理与相控阵相同,利用移相器直接「合成」出不同指向的波束(限於垂直轴向);不过它应该精确归类为「相位扫瞄」雷达,因为它只需要让波束在垂直向往复扫瞄,不具备一般相控阵的「随机」、「即时回头」特性。


图8是167舰的381雷达,它是一种无源的单轴向相控阵,它的波束也能在垂直轴移动,与OPS-24的差别在於一个有源、一个是无源。它的天线也是个光滑的平板面。

注意到SPS-48、OPS-24、海鹰381雷达的两侧都有一排小型天线,那是用来协助 定位干扰源的副频道;遇到干扰时,可调整天线追踪干扰来源,当只有主波瓣接收到干扰波、副频道却完全接收不到时,代表主波瓣的指向就是干扰源的方位。
由Norman Friedman的书来看,顶板每面天线只有一个波束(两面的频率不同),靠著天线倾斜安装,使波束斜扫空域,处理后等於在做垂向扫瞄。第二面天线应该只是要增加目标更新率而已,因为顶板也有单面天线的简化型(印度德里级的Half late雷达)。
科普贴!学习了!话说!LZ看到多少集了!海贼王?


这么好的贴我收藏?

这么好的贴我收藏?
对381甲是单面相控阵的说法表示怀疑
SPS48E为何是9道波束,请问是如何看出来的

谢谢
好文,ONEPIECE兄的大作认真拜读!


九波束啊 今天的楼主和昨天的楼主不是一个人吗?
按楼主的说法除了连续波雷达只有一个波束以外 只要是脉冲雷达都会产生很多个波束啊

九波束啊 今天的楼主和昨天的楼主不是一个人吗?
按楼主的说法除了连续波雷达只有一个波束以外 只要是脉冲雷达都会产生很多个波束啊
381甲都能成相控阵。。。
感谢楼主科普。学习中``````````
而且后面的副天线的旁瓣对消的解释也是错误的
381甲都能成相控阵。。。

我记得是频扫、、、:dizzy:难道我记错!
科普了一下。
f117d 发表于 2009-6-5 01:25

是的,381雷达就是用相控阵的原理——移相器阵列元件进行垂直轴波束扫瞄,跟SPS-48的频扫不一样。之前看过一份详细的381雷达介绍资料(然后该死的我再也无法从网路上找出来),提到的关键技术包括「相扫天线」以及「大功率铁氧体移相器」,所以答案非常明显。

不过如果继续吹毛求疵,381雷达改变波束的方向「的确」是不折不扣的相控阵,但它的后端是否能做到如相控阵,「随机」改变波束垂直指向?个人认为似乎不必要,因为它需要只要在垂直轴往返移动,所以精确地说,381应该是「相扫」雷达,还不是「相控」雷达(相控雷达逮到目标后可以立刻让波束回头,朝目标方位再送几道波束来做精确标定)


DELETE

DELETE
nuaaliubin 发表于 2009-6-5 00:06

不用「看」,老美有公开资料。


DELETE

DELETE
图3就是054A用的雷达吧?
顶一纸兄,难得的科普贴,希望多来CD发这种帖子。

PS:新老头像是否同一人,介绍一下啊
这个帖子好。。。好科普贴~~~受教受教啊{:3_83:}
科普贴,学习了,谢谢楼主!
学到东西了,谢谢!:handshake
拿着板凳加笔记本来学习{:3_81:}
科普贴!学习了!
注意到SPS-48、OPS-24、海鹰381雷达的两侧都有一排小型天线,那是用来协助 定位干扰源的副频道;遇到干扰时,可调整天线追踪干扰来源,当只有主波瓣接收到干扰波、副频道却完全接收不到时,代表主波瓣的指向就是干扰源的方位。

这是种什么抗干扰方式阿?旁瓣匿影(SLB)/旁瓣对消(SLC)好像不是该原理啊?如果是跟踪干扰源(HOJ)的话,我记得普通的具备单脉冲测角能力的天线系统就可以啦,为何还要复频道呢?LZ能再解释一下吗?
我觉得前面我对SPS-48的叙述大有问题:它的波束的确由9道波束构成,用不同频率判断高度。但是整个九道波束合成的主波束应该不是「死的」,还是可以垂直向扫瞄。先前有点误判,后来想想「频率扫瞄」的基本定义,就是透过改变频率来改变相位,如果波束是固定的,实在说不过去。

欢迎了解雷达原理、信号处理的高手进一步说明。
实际上人类不太可能造出真正的抛物线

楼主学过船体放样和计算几何吗??50年代就解决了很多曲线和曲面的工程构造问题
好文章,共同学习。很简略直观,表达的还不够清晰。楼主有时间的话,再配上画的信号图吧。
向搂住道歉 381的确是相控三坐标雷达 采用铁氧移相器控制相差 参见百度百科 “梁昌洪”条目
381是相扫无需怀疑
onepiece 发表于 2009-6-5 12:19
有资料原文吗? SPS-48这类单一发射机雷达是很难在同一时间点构成复合频率多波束的
所谓九道波束的说法可能是指雷达在九个频率点上发射 这样天线透镜会依次在九个不同高度角产生波束 不过这样一来高度角的测量很不精确阿
larry0000000 发表于 2009-6-5 16:56

我个人呢认为九道波束就是只在一个脉冲内连续发射9个不同中心频率的波束,9个波束的脉冲持续时间是互相连起来的,从波形图上看,就好像是只发射了一个脉冲
larry0000000 发表于 2009-6-5 16:56

http://www.defence.org.cn/Article-1-63125.html

的确同时有九道;由频扫原理推测,发射机只能发射一种射频(周期性变频),但射频通过天线波导的延迟线时,频率「依序」被改变,在不同的天线部位产生不同相位的波,於是就有九道波束同时升空堆叠了。
onepiece 发表于 2009-6-5 18:26

通过蛇形波导管后,被改变的其实是相位,而不是频率
theta=2*pi/lamda*L
其中L是相邻两个辐射单元之间的蛇形波导长度,改变频率从而改变了lamda
科普贴~难得啊,谢谢onepiece
nuaaliubin 发表于 2009-6-5 18:31

对,我的叙述不精确,频率的改变是整个后端发射机的input在做,天线本身的设计会改变相位
11# f117d
我记得刚好相反,381A是相扫三座标,第一个装舰的是132吧


波程差一定时 改变频率就会改变相差
但是不可能同时产生九个波束 任何时间点只会有一个波束 因为天线任一时间内只接受一个波源的馈电 只能向一个高度角发射一个波束 波导可以改变相差但不能改变频率
看了原文 原文说的是9个波束构成的波束串 实际上是依次产生的九个波束 每个3毫秒
合起来构成27毫秒的一个脉冲

波程差一定时 改变频率就会改变相差
但是不可能同时产生九个波束 任何时间点只会有一个波束 因为天线任一时间内只接受一个波源的馈电 只能向一个高度角发射一个波束 波导可以改变相差但不能改变频率
看了原文 原文说的是9个波束构成的波束串 实际上是依次产生的九个波束 每个3毫秒
合起来构成27毫秒的一个脉冲
首先感谢楼主的科普,其次我来更正一下楼主文章中的小瑕疵。关于
6.5更正:几经思考之后,这段说明似乎存在重大瑕疵。频率扫瞄的原理是透过改变频率来改变波束指向,后端发射机提供频率变化;能量跑到天线时,天线各波导管之间有蛇形延迟波导,改变了波长,进而合成特定指向的主波束。然而,后端射频输送是一直在改变频率的,所以主波束可以在垂直轴扫瞄。

楼主在频率扫描的描述上有点错误。波导的长度不同带来了各个平行子天线上电磁波的相位差别,这个是对的,电磁波相位是 w×t+k.x, 其中w是角速度,和频率f相关,w=2×pi×f。 k是波速,k=2Pi/光速×f。对于各个子天线来说,w,t,k大家都是一样的,因为大家共用一个发射机,不一样的是x,因为波导长度不一样,于是相位有差别。波束指向基本上就是由各个子天线相位差来决定,如果相位差为0那主瓣就指向正前方。 所谓频率扫描就是改变f,空气中光速一定,波长=光速/频率,所以频率变了波长就变了,这个波长的改变和波导没关系。频率变了,k就变了,k.x带来的相位差就变化了,于是主瓣指向就变化了。
频扫制式有很多种.有的实现方法还很复杂.现在由于其很多固有缺陷,大都被新的相扫或多波束式替代了.

还有任何现役的天线都不可能同时产生N个波束.频扫雷达只能通过改边发射机的发射频率,再通过慢波波导管改变相位,这样所有的波导管出来的不同相位频率大体相同(相位改变频率也会有变化)的波束在天空合成一个指向某个高度角的合成波束.要改变这个波束的指向角度,就要改变发射机的发射频率.所以频扫雷达在频率资源运用,抗电子干扰能力上有固有缺陷.没有未来的发展潜力.

11# f117d
我记得刚好相反,381A是相扫三座标,第一个装舰的是132吧
argoi 发表于 2009-6-5 19:24


对,合肥舰 正好当时在中国开一个国际雷达会议,381甲代表了当时的国内最高水准
11# f117d
我记得刚好相反,381A是相扫三座标,第一个装舰的是132吧
argoi 发表于 2009-6-5 19:24


对,合肥舰 正好当时在中国开一个国际雷达会议,381甲代表了当时的国内最高水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