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x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6:43:47
1a.jpg
1b.jpg1a.jpg
1b.jpg
  2001年秋,有关领导机关的工作人员通知管德:某型号已三次试射坠毁,叫他去看一看。

  管德到研制单位了解到,该型号首次试射坠毁后,研制单位认为是舵面控制系统引起的。于是,在系统中增加了滤波器。第二次试射,又坠毁。研制单位认为还是控制系统引起的,再加滤波器。第三次试射再坠毁。不但造成经济损失(每发600多万元),更重要的是,这个急需的型号研制受阻。管德阅读遥测数据之后,结合上述情况,判断为:(1)是舵面颤振;(2)由于控制舵机通频带远低于颤振频率,所以,这种颤振与控制系统无关。并建议请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计算。计算结果证实了管德的判断。管德提出了解决方法的建议。其后,型号研制单位为了降低舵面效率,把全动舵面改成由安定面和操纵面组成的尾翼。他们认为,另一个型号的尾翼已经飞过,可以引用。但那个尾翼太大,型号研制单位又没有采取按比例缩小的办法,简单地从翼尖切掉了一段。于是,颤振特性完全改变。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再次计算后,提出了保证安全的频率要求。2002年中,型号研制单位又邀管德去,讨论频率要求能否降低。管德提出,由于现有计算非定定常空气动力的方法中不能考虑安定面和操纵面之间的缝隙和剪刀口,空气动力算得过大,频率要求肯定偏安全。但是,要确定可以降低多少,必须进行试验。此后,研制单位在已经生产出的尾翼中,挑了四副,只有三副能符合频率要求,另一副频率略低于要求。再次试射,获得成功。
  提起三院三部的冯大伟,熟悉她的人没有不竖大拇指的。她参加过多个型号的设计和研制,从事大量的导弹控制、总体工作,在型号技术攻关中解决了一道又一道难题,突破了一项又一项关键技术。近20年来,冯大伟把自己的知识和心血完全倾注于钟情的飞航导弹事业,一步一个脚印,走出了非凡的人生之路。

  1995年,某型号处于研制阶段,三部承担该型号关键技术项目攻关,冯大伟担任该型号某系统主任设计师。当时技术攻关处于摸索尝试阶段,新技术含量大,思路分歧多。冯大伟带领设计队伍连日奋战,白天做试验,晚上进行硬件产品设备测试。在掌握大量试验数据的基础上,冯大伟敲定了一个合适的方案,对以后攻关的顺利进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从1995年攻关开始,到1999年方案评审结束,她主抓的几项关键技术个个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在此期间,她患了腰椎间盘突出,腰疼得厉害。医生建议她休养调整。可她靠贴膏药支撑坚持上班,忙起来不顾疼痛,下班回到家往床上一躺疼得不能动弹。她就这样坚持了近一年。最终,她拿出了一份统一的、科学可行的制导系统方案,为该型号日后的研制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01年,某型号飞行试验失利,必须更改整体方案。工作千头万绪,该型号总师黄瑞松需要一个工作扎实深入、作风严谨细致的总师助理。他把一串串名字在心里捋了一遍,最终定格在冯大伟这个名字上。此时的冯大伟正担任其它型号的主任设计师,并已经做了大量的研制设计工作,对该型号有着难以割舍的感情。但接到调令后,她还是毅然来到黄总身边,投入新的工作。

  新任务使冯大伟面临新挑战。她对新型号设计工作进行了全面系统的了解和学习,协助黄总完成了大量细致深入的工作。她首先着手进行技术状态清理,重点加强更改的复查工作。她规定,每一项更改都要一一核实,确定是哪个系统,如何更改,同时建立更改登记表格,注明更改理由,进行验证。这种更改复查比以前要求更加严格,做法更深入,工作量也随之增加。对此,有些人不适应,认为她要求太严格。但结果证明,冯大伟是正确的,由此查出了很多不协调和潜在的问题。

  经过技术更改、归零后,该型号飞行试验取得了圆满成功。面对骄人的成绩,冯大伟平静地说:“全体研制人员的辛勤付出,该有个好的回报。”

  多年的辛勤付出,使冯大伟获得了无数的鲜花和荣誉:航天十佳青年、国家级跨世纪学术带头人、院级劳动模范、享受国家政府津贴的专家……面对诸多荣誉,她平静如水。2004年国庆节,上级安排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参加国庆游园,她婉言谢绝了。7天长假,她一天也没休息,满脑子想得更多的是型号下一步工作如何组织,如何开展。(转自:中国航天报)
女设计师叫冯大伟……名字启得就好!
那曾志伟呢?
请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计算?他们的计算结果可靠吗?
怎么有点文不对图?1#和2#的尾翼差距太大了,而且看不出1#有全动的痕迹。而且尾部也不太对劲。但是对X尾1#还是很感兴趣。望大大科普。[:a2:]
看标题,就知道是说这个的
是C602吗:o
原帖由 十兵卫 于 2009-4-7 00:49 发表
请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计算?他们的计算结果可靠吗?

国内气动设计这快我相信沈阳还是最厉害的
有技术含量~~~·
现在计算软件算出来的结果,也不一定就是可靠的。可以做参考,但不能唯计算结果,必须有其他的方法做佐证。
谁能把战斧的贴出来看看哦
这就是传说中的东海10?
原帖由 sea 于 2009-4-7 11:42 发表
这就是传说中的东海10?

YJ-62和 C-602
不知DH咋样?
楼主名字起得不太好,不够和谐~~~
X是否更适合机载?!
我记得战斧也是十字的!
据国防大学乔松楼透露,中国的巡航导弹攻击距离超过1600公里,精度不低于美国战斧。






回复 21# 交通部派来的


    最后一张超赞!!!
改垂发  哈哈
在巡蛋上装×不是增加气动控制难度么
是不是说把发射架锯掉一米就射成功了的那个?
十兵卫 发表于 2009-4-7 00:49
走火入魔的反SF就这样,拍个照。
呵呵~中国还没掌握X舵嘛
涡轮不增压 发表于 2009-12-14 18:36


    不是。
向这些国家的栋梁致敬!
那个尾翼太大,型号研制单位又没有采取按比例缩小的办法,简单地从翼尖切掉了一段。。。

--这就是“科研单位”?!?!!?
^_^有意思
挺不错~看着蛮有趣
十兵卫 发表于 2009-4-7 00:49

有种感觉,腥风血雨又要来了,哈哈.....
从八股中嗅出新东西
techiekun 发表于 2009-12-14 17:50
改垂发?反舰弹改垂发要浪费燃料的,射程也会相应减短,得不偿失的。美国MK41都通用了,反舰弹还是坚持倾斜发射呢
这个有点不知所云
潜艇的尾舵,X的操控可比+的复杂但效率高
难道是水里跟空气里的区别麽?
我怎么觉得X比+好呢?
实用就好
看上去x更好一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