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设计师是如何玩政治的,一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20:59:06
袁隆平1964年6月到1965年7月,他和妻子邓则,又找到了6株雄性不育的植株。成熟时,分别采收了自然授粉的第一代雄性不育材料种子。经过两个春秋的试验和科学数据的分析整理,撰写出第一篇重要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发表在1966年《科学通报》第17卷第4期上。文中还预言,通过进一步选育,可以从中获得雄性不育系、保持系 (使后代保持雄性不育的性状)和恢复系 (恢复雄性可育能力),实现三系配套,使利用杂交水稻第一代优势成为可能,将会给农业生产带来大面积、大幅度的增产。这篇重要论文的发表,被一些同行们认为是“吹响了第二次绿色革命”的进军号角。
  又经过8年历经磨难的“过五关”(提高雄性不育率关、三系配套关、育性稳定关、杂交优势关、繁殖制种关),到1974年配制种子成功,并组织了优势鉴定。1975年又在湖南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获大面积制种成功,为次年大面积推广作好了种子准备,使该项研究成果进入大面积推广阶段。
  1975年冬,国务院作出了迅速扩大试种和大量推广杂交水稻的决定,国家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一年三代地进行繁殖制种,以最快的速度推广。1976年定点示范208万亩,在全国范围开始应用于生产,--------------1960年袁隆平从一些学报上获悉杂交高粱、杂交玉米、无籽西瓜等,都已广泛应用于国内外生产中。这使袁隆平认识到:遗传学家孟德尔、摩尔根及其追随者们提出的基因分离、自由组合和连锁互换等规律对作物育种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于是,袁隆平跳出了无性杂交学说圈,开始进行水稻的有性杂交试验。
  1960年7月,他在早稻常规品种试验田里,发现了一株与众不同的水稻植株。第二年春天,他把这株变异株的种子播到试验田里,结果证明了上年发现的那个“鹤立鸡群”的稻株,是地地道道的“天然杂交稻”。他想:既然自然界客观存在着“天然杂交稻”,只要我们能探索其中的规律与奥秘,就一定可以按照我们的要求,培育出人工杂交稻来,从而利用其杂交优势,提高水稻的产量。这样,袁隆平从实践及推理中突破了水稻为自花传粉植物而无杂种优势的传统观念的束缚。于是,袁隆平立即把精力转到培育人工杂交水稻这一崭新课题上来。
  在1964年到1965年两年的水稻开花季节里,他和助手们每天头顶烈日,脚踩烂泥,低头弯腰,终于在稻田里找到了6株天然雄性不育的植株。经过两个春秋的观察试验,对水稻雄性不育材料有了较丰富的认识,他根据所积累的科学数据,撰写成了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发表在《科学通报》上。这是国内第一次论述水稻雄性不育性的论文,不仅详尽叙述水稻雄性不育株的特点,并就当时发现的材料区分为无花粉、花粉败育和部分雄性不育三种类型。从1964年发现“天然雄性不育株”算起,袁隆平和助手们整整花了6年时间,先后用1000多个品种,做了3000多个杂交组合,仍然没有培育出不育株率和不育度都达到100%的不育系来。袁隆平总结了6年来的经验教训,并根据自己观察到的不育现象,认识到必须跳出栽培稻的小圈子,重新选用亲本材料,提出利用“远缘的野生稻与栽培稻杂交”的新设想。在这一思想指导下,袁隆平带领助手李必湖于1970年11月23日在海南岛的普通野生稻群落中,发现一株雄花败育株,并用广场矮、京引66等品种测交,发现其对野败不育株有保持能力,这就为培育水稻不育系和随后的“三系”配套打开了突破口,给杂交稻研究带来了新的转机。
  是将“野败”这一珍贵材料封闭起来,自己关起门来研究,还是发动更多的科技人员协作攻关呢?在这个重大的原则问题上,袁隆平毫不含糊、毫无保留地及时向全国育种专家和技术人员通报了他们的最新发现,并慷慨地把历尽艰辛才发现的“野败”奉献出来,分送给有关单位进行研究,协作攻克“三系”配套关。
  1972年,农业部把杂交稻列为全国重点科研项目,组成了全国范围的攻关协作网。1973年,广大科技人员在突破“不育系”和“保持系”的基础上,选用1000多个品种进行测交筛选,找到了1000多个具有恢复能力的品种。张先程、袁隆平等率先找到了一批以IR24为代表的优势强、花粉量大、恢复度在90%以上的“恢复系”。
  1973年10月,袁隆平发表了题为《利用野败选育三系的进展》的论文,正式宣告我国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这是我国水稻育种的一个重大突破。紧接着,他和同事们又相继攻克了杂种“优势关”和“制种关”,为水稻杂种优势利用铺平了道路。--------------------------------------------------有意思的来了:2001年2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授予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200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这样一个解决了10亿人吃饭问题的家伙,在总设计师在世的近二十年内,没有任何国内奖,也没在报刊杂志上宣传,让人民认识他.是啊!如果让袁隆平在八十年代就妇孺皆知,那如何体现包产到户的神功无敌,如何体现总设计师的丰功伟绩,如何圆:"文革让科学技术停滞不前"的弥天大谎袁隆平1964年6月到1965年7月,他和妻子邓则,又找到了6株雄性不育的植株。成熟时,分别采收了自然授粉的第一代雄性不育材料种子。经过两个春秋的试验和科学数据的分析整理,撰写出第一篇重要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发表在1966年《科学通报》第17卷第4期上。文中还预言,通过进一步选育,可以从中获得雄性不育系、保持系 (使后代保持雄性不育的性状)和恢复系 (恢复雄性可育能力),实现三系配套,使利用杂交水稻第一代优势成为可能,将会给农业生产带来大面积、大幅度的增产。这篇重要论文的发表,被一些同行们认为是“吹响了第二次绿色革命”的进军号角。
  又经过8年历经磨难的“过五关”(提高雄性不育率关、三系配套关、育性稳定关、杂交优势关、繁殖制种关),到1974年配制种子成功,并组织了优势鉴定。1975年又在湖南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获大面积制种成功,为次年大面积推广作好了种子准备,使该项研究成果进入大面积推广阶段。
  1975年冬,国务院作出了迅速扩大试种和大量推广杂交水稻的决定,国家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一年三代地进行繁殖制种,以最快的速度推广。1976年定点示范208万亩,在全国范围开始应用于生产,--------------1960年袁隆平从一些学报上获悉杂交高粱、杂交玉米、无籽西瓜等,都已广泛应用于国内外生产中。这使袁隆平认识到:遗传学家孟德尔、摩尔根及其追随者们提出的基因分离、自由组合和连锁互换等规律对作物育种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于是,袁隆平跳出了无性杂交学说圈,开始进行水稻的有性杂交试验。
  1960年7月,他在早稻常规品种试验田里,发现了一株与众不同的水稻植株。第二年春天,他把这株变异株的种子播到试验田里,结果证明了上年发现的那个“鹤立鸡群”的稻株,是地地道道的“天然杂交稻”。他想:既然自然界客观存在着“天然杂交稻”,只要我们能探索其中的规律与奥秘,就一定可以按照我们的要求,培育出人工杂交稻来,从而利用其杂交优势,提高水稻的产量。这样,袁隆平从实践及推理中突破了水稻为自花传粉植物而无杂种优势的传统观念的束缚。于是,袁隆平立即把精力转到培育人工杂交水稻这一崭新课题上来。
  在1964年到1965年两年的水稻开花季节里,他和助手们每天头顶烈日,脚踩烂泥,低头弯腰,终于在稻田里找到了6株天然雄性不育的植株。经过两个春秋的观察试验,对水稻雄性不育材料有了较丰富的认识,他根据所积累的科学数据,撰写成了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发表在《科学通报》上。这是国内第一次论述水稻雄性不育性的论文,不仅详尽叙述水稻雄性不育株的特点,并就当时发现的材料区分为无花粉、花粉败育和部分雄性不育三种类型。从1964年发现“天然雄性不育株”算起,袁隆平和助手们整整花了6年时间,先后用1000多个品种,做了3000多个杂交组合,仍然没有培育出不育株率和不育度都达到100%的不育系来。袁隆平总结了6年来的经验教训,并根据自己观察到的不育现象,认识到必须跳出栽培稻的小圈子,重新选用亲本材料,提出利用“远缘的野生稻与栽培稻杂交”的新设想。在这一思想指导下,袁隆平带领助手李必湖于1970年11月23日在海南岛的普通野生稻群落中,发现一株雄花败育株,并用广场矮、京引66等品种测交,发现其对野败不育株有保持能力,这就为培育水稻不育系和随后的“三系”配套打开了突破口,给杂交稻研究带来了新的转机。
  是将“野败”这一珍贵材料封闭起来,自己关起门来研究,还是发动更多的科技人员协作攻关呢?在这个重大的原则问题上,袁隆平毫不含糊、毫无保留地及时向全国育种专家和技术人员通报了他们的最新发现,并慷慨地把历尽艰辛才发现的“野败”奉献出来,分送给有关单位进行研究,协作攻克“三系”配套关。
  1972年,农业部把杂交稻列为全国重点科研项目,组成了全国范围的攻关协作网。1973年,广大科技人员在突破“不育系”和“保持系”的基础上,选用1000多个品种进行测交筛选,找到了1000多个具有恢复能力的品种。张先程、袁隆平等率先找到了一批以IR24为代表的优势强、花粉量大、恢复度在90%以上的“恢复系”。
  1973年10月,袁隆平发表了题为《利用野败选育三系的进展》的论文,正式宣告我国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这是我国水稻育种的一个重大突破。紧接着,他和同事们又相继攻克了杂种“优势关”和“制种关”,为水稻杂种优势利用铺平了道路。--------------------------------------------------有意思的来了:2001年2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授予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200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这样一个解决了10亿人吃饭问题的家伙,在总设计师在世的近二十年内,没有任何国内奖,也没在报刊杂志上宣传,让人民认识他.是啊!如果让袁隆平在八十年代就妇孺皆知,那如何体现包产到户的神功无敌,如何体现总设计师的丰功伟绩,如何圆:"文革让科学技术停滞不前"的弥天大谎
楼主是自己这么认为还是 转载的? :L

2004年至今没去过历史版?
俺的拙见.
受不了 ! 酸!
以偏概全,一个性来验证共性。唉……又钻牛角尖了。:L
以偏概全,一个性来验证共性。唉……又钻牛角尖了---------------你硬要当邓爷爷的乖孩子,俺也没意见.
一锅水里放块猪皮洗一洗也算肉汤咯?[:a11:]
一锅水里放块猪皮洗一洗也算肉汤咯----------邓爷爷的乖宝宝好当,多看看伤痕文学,邓的人民日报,八十年代风行的报告文学,回忆录.
一口一个邓爷爷的乖宝宝,LZ对待不同见解就是扣帽子么?
这东西不关心,关心的眼下的工作
原帖由 风♂心灵の息 于 2009-3-22 17:06 发表
一口一个邓爷爷的乖宝宝,LZ对待不同见解就是扣帽子么?

老邓摘了我家的帽子,不再背资本家,国民党的狗崽子的骂名!
老邓的政策让我日子过得很爽!
当他的乖宝宝,我乐意!
LZ真的投胎投错了年代,您该在那个火红的年代施展扣帽子整人牟私利的才华!
全国人民都笑了!
]]
反毛反邓都是反华反人类!
俺知道.这几年耕地面积连年减少,大量耕地因投入收获比不好大量荒废,而粮食产量没减少,说明了这些年粮食产量增产的唯一因素是杂交高产稻种,总设计师把功劳揽在包产到户的头上,是个弥天的政治谎言.
一切拿数目字说话,不要拿“俺知道”、“俺以为”当论据!
原帖由 飞猪 于 2009-3-22 18:37 发表
在总设计师在世的近二十年内,没有任何国内奖------------这句收回,可这个事实改不了:谈到粮食增产时,小岗村的那几个政治工具如雷灌耳,而真正的原因袁隆平和6,7十年代的农业科技政策埋藏了二十年.目的何在,俺知道.这几 ...

你大概以为是在玩游戏啊,一出就能马上在全国推广,全世界都用上,那这世界在那之后哪里还有什么饥荒?你当隆平高科是什么东西的啊?好好去农村种田再来说吧,小子
原帖由 飞猪 于 2009-3-22 16:48 发表
以偏概全,一个性来验证共性。唉……又钻牛角尖了---------------你硬要当邓爷爷的乖孩子,俺也没意见.

谢谢,邓老是值得尊敬的,喊他一声爷爷也是应该的。
但是如果你硬是拿一个瑕疵而否定整块美玉的话。那我的意见还是不变。:handshake
提醒楼主,再先进的技术,地终究还是要人去种的。没有人的积极性,再先进的技术也不会让地里自己长粮食。袁院士的功绩在于发明了先进技术,邓二代的功绩在于调动了人的积极性。楼主的观点就好像以为打仗只要有了先进武器,就不需要人的勇气和智慧一样可笑。
科学技术的发展,都是需要适合的土壤的,更何况是农业科技呢。

没有农民参与发展农业的积极性,有了农业技术又能有多大用呢?
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之前,袁就报过院士,但当时科学院里有分歧,最后是中央建议工程院通过的。在80年代中后期袁就在科学界有了自己的地位了。楼主的那如何体现包产到户的神功无敌,如何体现总设计师的丰功伟绩这段话肯定不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
原帖由 飞猪 于 2009-3-22 18:37 发表
在总设计师在世的近二十年内,没有任何国内奖------------这句收回,可这个事实改不了:谈到粮食增产时,小岗村的那几个政治工具如雷灌耳,而真正的原因袁隆平和6,7十年代的农业科技政策埋藏了二十年.目的何在,俺知道.这几 ...

这个说法是错误的。
原帖由 飞猪 于 2009-3-22 18:37 发表
在总设计师在世的近二十年内,没有任何国内奖------------这句收回,可这个事实改不了:谈到粮食增产时,小岗村的那几个政治工具如雷灌耳,而真正的原因袁隆平和6,7十年代的农业科技政策埋藏了二十年.目的何在,俺知道.这几 ...


:L :L 包产到户,是改变生产方式,解放生产力
     杂交水稻,改良水稻品种,提高产量。农业良种替代又不是只有袁隆平一家,水稻改良品种很多阿,不仅水稻还有小麦、玉米、多了去的农作物了。


两个不是一回事情吧
原帖由 医生生 于 2009-3-22 18:05 发表
……
一九七九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一九八0年至一九八一年,赴美任国际水道研究所技术指导。

一九八一年获新中国建国以来第一个国家特等发明奖。

一九八五年获联合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杰出发明家” 金 ...

正确。
袁隆平这个名字我小学时代看的科普书籍上明明就是有的……其实之所以不明显出名的原因,是那时候人人认为经商更光荣。如果楼主是来抨击当年的社会价值观问题的,那还勉强有得讨论的余地,但这个和政治手段的确无关。
我从懂事起就知袁隆平
因为我有一个亲戚姓袁......
还有十多年前的小学课本讲过他
原帖由 雪千寻 于 2009-3-23 11:32 发表

正确。
袁隆平这个名字我小学时代看的科普书籍上明明就是有的……其实之所以不明显出名的原因,是那时候人人认为经商更光荣。如果楼主是来抨击当年的社会价值观问题的,那还勉强有得讨论的余地,但这个和政治手段 ...

请教 你哪一年的??
以太宗的为人和政治智慧来看,这种伎俩他是不屑为之的。不过太宗之下、之后的就不好说了。
]]
原帖由 ty2009 于 2009-3-23 13:16 发表

这个才是关键。:D 与事实严重不符。两弹一星是算不算科技进步?玉米和水稻的基因突破算不算科技进步?运十算不算科技进步?各种计算机的研制算不算科技进步?历史断代工程算不算科技进步?如果仔细想想文革期间才是 ...

如果没有跃进与文革的疯狂,中国的发展肯定会比现在好得多,而我们曾经瞩目的亚洲四小龙只能算四大虫!
原帖由 酒后胡言 于 2009-3-23 13:24 发表

如果没有跃进与文革的疯狂,中国的发展肯定会比现在好得多,而我们曾经瞩目的亚洲四小龙只能算四大虫!

你用什么肯定?YY历史?那我也可以说没有文革中国发展一定比现在更差。你太不了解历史了,1976年前的所谓四小龙那时正是四小虫。
那我也可以说没有文革中国发展一定比现在更差。你太不了解历史了,1976年前的所谓四小龙那时正是四小虫。
看不出人整人整的希里哗啦的文革对中国发展有啥正面作用!:D
原帖由 凤百羽 于 2009-3-23 14:27 发表

看不出人整人整的希里哗啦的文革对中国发展有啥正面作用!:D

某些人只能看到花生米的光头的亮点。:D
原帖由 ty2009 于 2009-3-23 18:00 发表

某些人只能看到花生米的光头的亮点。:D

转进磨?:b
原帖由 凤百羽 于 2009-3-23 18:03 发表

转进磨?:b

那是花生米最打的亮点。[:a4:]
原帖由 ty2009 于 2009-3-23 18:05 发表

那是花生米最打的亮点。[:a4:]

哦:) ,继续转进……
原帖由 飞猪 于 2009-3-22 15:29 发表
袁隆平1964年6月到1965年7月,他和妻子邓则,又找到了6株雄性不育的植株。成熟时,分别采收了自然授粉的第一代雄性不育材料种子。经过两个春秋的试验和科学数据的分析整理,撰写出第一篇重要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 ...


楼主是90后?
还是久居域外?还是没上过中学?
我们九几年上中学时,袁隆平就出现在中学历史课本上了!
没有推广运营的, 研发的就是渣......

无限拔高科学进步是不对的.
原帖由 ty2009 于 2009-3-23 13:16 发表

这个才是关键。:D 因为政治原因,这个结论与事实严重不符。汉语拼音的推广算不算科技进步?文字简化算不算科技进步?核潜艇算不算科技进步?预警一号算不算科技进步?两弹一星是算不算科技进步?玉米和水稻的基因突 ...

简单说几个,两弹一星的功劳算不到文革头上,关键技术都是在此前突破的;核潜艇也一样。而且,文革还对这些工作产生了严重的阻碍作用。只不过这是国家的重中之重,保护的力度强,所以相对其他工作受的干扰相对小而已。像J8就没这么幸运。
至于什么玉米水稻的基因突破,说得含糊,不知道指的是什么。
估计是90后,而且是非主流。
估计文革在他们眼中就是在唱歌演戏,充满了革命激情的火红年代。
老左就是没有老右有水平。招魂也应该搞点有水准的东西吧?
估计是90后,而且是非主流。
估计文革在他们眼中就是在唱歌演戏,充满了革命激情的火红年代----------------------ciyufeiyu在邓爷爷谆谆教道下长大的毛孩子们你们充老干嘛呢!我老人家自报家们下,俺是七十年代初生人.俺的外公是参加过解放战争打过上海而后南下的军转干部,文革时已是县团级的干部同时也是个右派.俺对文革本质和原貌的了解,要比你们这些在邓爷爷和它的文化精英,官僚阶级谆谆教道下长大的毛孩子们清晰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