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称我国海外收购已交"学费"2000亿 平安索赔富通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7:21:05
2008年12月18日 07:13:28  来源:上海证券报
xinsrc_5321205180929796268952.jpg
分析人士指出,不应计较短期得失,而要备战下一个经济周期。


    2008年,全球金融海啸年,也是中国海外投资减值年。你可以去憎恨它,因为损失惨重;你也可以感激它,因为教训珍贵。

    曾几何时,1.8万亿美元外汇储备让国人豪情万丈,金融大国崛起的历史时刻或隐或现。在减少贸易顺差的号角声中,踏着“走出去”的惊涛骇浪,那些匆忙“赶海”的“资本家们”,在亏掉了手中70%的真金白银之后猛然醒悟,轰轰烈烈的海外收购快速鸣金收兵。仔细一算账,我们付出的学费早已超过2000亿元。损失让人心痛,教训弥显珍贵。甚至有人认为,应该感谢金融危机的及时爆发,否则海外收购的损失将是一个天文数字。

    补办完“身份证”的中投公司羞涩地亮出了60亿美元的浮亏;两拓合并失败后,中铝公司的80亿美元亏损毫无遮挡;中国平安没有施行它那1500亿元庞大的融资计划,但157亿元的亏损计提已经完成;QDII没肩负中国人海外淘金的使命,1120亿元投资,已现600亿元的浮亏。如果接着往下算,今年海外收购的损失肯定越过2000亿元。2000亿学费得来的教训是一切都在掉转船头。

    金融收购急踩“刹车”

    2008年12月3日,中国2000亿美元主权财富基金中投公司董事长楼继伟在香港表示,在投资摩根士丹利和黑石集团而损失60亿美元之后,海外金融机构已经不敢再投,而非金融产业公司还可以投资。

    中国平安去年底和今年初在二级市场购入约1.13亿股富通集团股票,2008年6月26日又参加闪电配售增持750万股,共计持有1.21亿股,合计成本为人民币238.38亿元。由于比利时富通集团爆发财务危机导致股价暴挫,手持富通股票的中国平安投资浮亏超过157亿元。平安由此宣布放弃收购富通集团的计划。

    去年9月中旬,中国首个股票型QDII南方基金全球精选火爆发行,当天被抢购一空,此后华夏、嘉实和上投摩根分别发行的QDII均受到内地投资者的追捧。一年后的QDII却出现巨额亏损。10只基金没有一只净值超过1元。规模最大的4只基金,浮亏分别为48.2%、62.7%、56.7%、47.4%。

    有人把它们称为中国海外投资的“三大败笔”,但它们也昭示着海外金融资产收购的巨大风险。

    招商银行斥资193亿港币对香港永隆银行的收购已经完成,停牌中的永隆银行无法显现招行的损失,但收购的期望值已经变化。

    对于更多的金融企业来说,海外之行变得越来越小心翼翼了。

    中国人寿高层近日透露,公司手中持有45亿美元现金,尚未做出任何海外战略投资。

    资源收购谨慎行事

    12月15日,中石化集团今年最大一笔海外收购获国务院批准。中石化出资130亿元人民币收购加拿大TYK公司。该公司石油资产仅次于叙利亚。分析人士认为,此举意味着中国海外收购的步伐没有停止,但目标已经明确,资源性公司的收购将是重点。

    本报12月1日《两拓合并失败,中国为何交900亿学费》的评论似乎激起相当多知识人士的共鸣。人们对于中铝公司(中国中铝母公司)投资力拓140亿美元浮亏80亿美元有些难以接受。也有人说这是中投为阻止两拓合并,维持中国钢铁产业链条而委托中铝做出的重大投资。对于拥有铁矿石、煤炭、铝土矿资源的力拓而言,中铝的出手也许有些早,但投资方向没有错。中铝方面也曾表示,不排除增持力拓的可能。

    对于金融产业而言,错误的投资可能会血本无归,而对于资源类产业,“买你缺少的东西,永远不会错。”

    2008年,中钢对澳大利亚Midwest公司的敌意收购为中国企业开了一个好头。这个获得《Finance Asia》(亚洲金融)和《Assets》(财资杂志)2008年度“最佳并购交易”和“最佳交易”的并购案,为中钢高层的战略思维、专业判断和执行能力打了高分。

    中钢国际贸易合作部一位高层愿意跟记者谈这次收购的经验与心得,中钢以13.6亿澳元(9.02亿美元)收购澳大利亚企业Midwest仍称得上一项具有开创意义的交易。这是中国企业首次在澳大利亚进行的恶意收购,也是国有企业所开展的首次恶意收购。

    紫金矿业一位高层告诉记者,“中国公司海外矿业投资总体上还是要谨慎行事。要考虑所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因素。开发矿山还要考虑当地的基础设施、物资供应等因素。目前,国内外的不少矿业公司估值已经很低,紫金矿业也已经准备用10亿元进行股权投资。不过,何时出手现在还不好说。”

    是否到了抄底时机

    “中国企业海外抄底的时候来了吗?”

    在第四届环渤海钢铁市场论坛上,北京科技大学教授赵晓对本报记者的提问给了一个明确的回答:“目前不是中国企业走出去最好的时候。打一个比方,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是1米高的海啸的话,这次全球金融危机就是100米高的海啸,深不见底。中国企业如果要做海外并购,最好投资资源类公司的股权。”

    中国矿山冶金协会理事长邹健表示,中国海外矿山收购要注意风险,避免相互恶性竞争,抬高收购价格。此前,中国海外已收购的矿山估计要到2010年左右才会向国外提供矿石。

    不过也有分析人士认为,中国企业的海外资源收购应该着眼于长远发展,而不仅是眼前的浮亏与浮盈。中国企业应该为下一轮经济周期来临做好准备了。(记者 济川)2008年12月18日 07:13:28  来源:上海证券报
xinsrc_5321205180929796268952.jpg
分析人士指出,不应计较短期得失,而要备战下一个经济周期。


    2008年,全球金融海啸年,也是中国海外投资减值年。你可以去憎恨它,因为损失惨重;你也可以感激它,因为教训珍贵。

    曾几何时,1.8万亿美元外汇储备让国人豪情万丈,金融大国崛起的历史时刻或隐或现。在减少贸易顺差的号角声中,踏着“走出去”的惊涛骇浪,那些匆忙“赶海”的“资本家们”,在亏掉了手中70%的真金白银之后猛然醒悟,轰轰烈烈的海外收购快速鸣金收兵。仔细一算账,我们付出的学费早已超过2000亿元。损失让人心痛,教训弥显珍贵。甚至有人认为,应该感谢金融危机的及时爆发,否则海外收购的损失将是一个天文数字。

    补办完“身份证”的中投公司羞涩地亮出了60亿美元的浮亏;两拓合并失败后,中铝公司的80亿美元亏损毫无遮挡;中国平安没有施行它那1500亿元庞大的融资计划,但157亿元的亏损计提已经完成;QDII没肩负中国人海外淘金的使命,1120亿元投资,已现600亿元的浮亏。如果接着往下算,今年海外收购的损失肯定越过2000亿元。2000亿学费得来的教训是一切都在掉转船头。

    金融收购急踩“刹车”

    2008年12月3日,中国2000亿美元主权财富基金中投公司董事长楼继伟在香港表示,在投资摩根士丹利和黑石集团而损失60亿美元之后,海外金融机构已经不敢再投,而非金融产业公司还可以投资。

    中国平安去年底和今年初在二级市场购入约1.13亿股富通集团股票,2008年6月26日又参加闪电配售增持750万股,共计持有1.21亿股,合计成本为人民币238.38亿元。由于比利时富通集团爆发财务危机导致股价暴挫,手持富通股票的中国平安投资浮亏超过157亿元。平安由此宣布放弃收购富通集团的计划。

    去年9月中旬,中国首个股票型QDII南方基金全球精选火爆发行,当天被抢购一空,此后华夏、嘉实和上投摩根分别发行的QDII均受到内地投资者的追捧。一年后的QDII却出现巨额亏损。10只基金没有一只净值超过1元。规模最大的4只基金,浮亏分别为48.2%、62.7%、56.7%、47.4%。

    有人把它们称为中国海外投资的“三大败笔”,但它们也昭示着海外金融资产收购的巨大风险。

    招商银行斥资193亿港币对香港永隆银行的收购已经完成,停牌中的永隆银行无法显现招行的损失,但收购的期望值已经变化。

    对于更多的金融企业来说,海外之行变得越来越小心翼翼了。

    中国人寿高层近日透露,公司手中持有45亿美元现金,尚未做出任何海外战略投资。

    资源收购谨慎行事

    12月15日,中石化集团今年最大一笔海外收购获国务院批准。中石化出资130亿元人民币收购加拿大TYK公司。该公司石油资产仅次于叙利亚。分析人士认为,此举意味着中国海外收购的步伐没有停止,但目标已经明确,资源性公司的收购将是重点。

    本报12月1日《两拓合并失败,中国为何交900亿学费》的评论似乎激起相当多知识人士的共鸣。人们对于中铝公司(中国中铝母公司)投资力拓140亿美元浮亏80亿美元有些难以接受。也有人说这是中投为阻止两拓合并,维持中国钢铁产业链条而委托中铝做出的重大投资。对于拥有铁矿石、煤炭、铝土矿资源的力拓而言,中铝的出手也许有些早,但投资方向没有错。中铝方面也曾表示,不排除增持力拓的可能。

    对于金融产业而言,错误的投资可能会血本无归,而对于资源类产业,“买你缺少的东西,永远不会错。”

    2008年,中钢对澳大利亚Midwest公司的敌意收购为中国企业开了一个好头。这个获得《Finance Asia》(亚洲金融)和《Assets》(财资杂志)2008年度“最佳并购交易”和“最佳交易”的并购案,为中钢高层的战略思维、专业判断和执行能力打了高分。

    中钢国际贸易合作部一位高层愿意跟记者谈这次收购的经验与心得,中钢以13.6亿澳元(9.02亿美元)收购澳大利亚企业Midwest仍称得上一项具有开创意义的交易。这是中国企业首次在澳大利亚进行的恶意收购,也是国有企业所开展的首次恶意收购。

    紫金矿业一位高层告诉记者,“中国公司海外矿业投资总体上还是要谨慎行事。要考虑所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因素。开发矿山还要考虑当地的基础设施、物资供应等因素。目前,国内外的不少矿业公司估值已经很低,紫金矿业也已经准备用10亿元进行股权投资。不过,何时出手现在还不好说。”

    是否到了抄底时机

    “中国企业海外抄底的时候来了吗?”

    在第四届环渤海钢铁市场论坛上,北京科技大学教授赵晓对本报记者的提问给了一个明确的回答:“目前不是中国企业走出去最好的时候。打一个比方,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是1米高的海啸的话,这次全球金融危机就是100米高的海啸,深不见底。中国企业如果要做海外并购,最好投资资源类公司的股权。”

    中国矿山冶金协会理事长邹健表示,中国海外矿山收购要注意风险,避免相互恶性竞争,抬高收购价格。此前,中国海外已收购的矿山估计要到2010年左右才会向国外提供矿石。

    不过也有分析人士认为,中国企业的海外资源收购应该着眼于长远发展,而不仅是眼前的浮亏与浮盈。中国企业应该为下一轮经济周期来临做好准备了。(记者 济川)
俺上学的学费是爹娘出的,现在俺可以孝敬爹娘,这些央企花了学费,啥时候愿意孝敬爹娘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