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为何发生严重的生产过剩与市场危机(转)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7:33:36
中国经济为何发生严重的生产过剩与市场危机

(见于香港商报 4月21日 星期日 A8版)

1990年11月我在人民日报发表的谈话录中初次指出中国经济中存在生产过剩型经济危机。但是当时我还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与我国经济改革采用的新自由主义虚拟市场模型导致改革方向失误有密切关系。我也未意识到,通过以大型超级市场集团为标志的产销一体化市场组织,通过对本国及跨国市场的社会化调控,西方发达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建立的现代市场经济,已不同于古典自由竞争的原初市场经济,从而相当有效地抑制了生产过剩型危机在经济运行中的发作周期。其经验可以为中国所借鉴。


由于问题复杂,我想陆续写若干篇短文力求简明地叙述我的看法。

(1)产成品库存量反映经济景气


关于中国国民经济的统计数字中,有一种重要的数字很少见诸公布。这就是关于产成品的库存量与库存增减率。这个数字,是判断国民经济运行状况的一项重要数据,被忽略掉,是绝不应该的。在美国商业部的报告中,库存量的上升与下降,一直被看作判断经济景气的一项重要统计数据。


我个人认为,在国民经济统计数据中,除了货币指数(包括利率、汇率)、物价指数、就业率指数(包括失业率)之外,全国产成品库存指数(及其升降率),也是一项监测国民经济运行状态的极其重要的数据。以上这些数据,在某种意义上要比人均产值"7%或8%"的增长率(民间嘲笑这个数字为"七上八下")等数字具有更实际的操作意义。因为根据产成品库存量的升降,可以直接判断市场中的流通速度,判断国民经济投资与生产的"价值实现"状况,判断是否发生了生产过剩(生产过剩的另一种说法就是"需求不足")。从而判断出国民经济是否已陷入生产过剩所导致的经济危机。


从市场经济的历史看,生产过剩通常会通过三个方面作出表现。第一是产成品库存量的持续上升。第二是由于商品销售普遍困难导致价格水平的持续下跌。第三,在货币表现上就是"通货收缩",广泛发生的资金不足,企业资金周转困难。但这种通货收缩发生的原因,却并不是由于货币发行量减少了,而是表明不断地有大量货币退出了投资和流通。

(2)形势要求思考新的改革思路


在当前的经济生活中,人们可以明显地感觉到存在通货紧缩的现象。实际上,当前银行业严重的呆坏帐问题(据官方数字估计,不良债权比例已达26%,有人猜测真实数字可能达到50%),企业间的债务链("三角债")问题,国民储蓄额的巨额累积和快速上升;以及近年不断上升的财政赤字(1997年赤字为560亿,02年达到3000亿,五年之间增长6倍。在世界历史上是罕见的。巨额赤字飙升表明国民经济极为严重地入不敷出。)在本质上都反映了通货收缩,反映了资金循环发生严重的不良梗阻。


另一方面,据今年2月国家统计数字,02年2月中国工业品出厂价格呈持续下降趋势,比去年同期下降4.2%。生产资料价格与去年同期比下降4.7%,其中采掘工业产品下降5.1%,原料工业产品的价格下降6.1%,加工工业产品价格下降3.6%。燃油价格下降19.7%(汽油)24.4%(柴油)、27.9%(煤油)。生活资料品价格下降2.6%,衣物类价格下降2.1%,食品类下降0.4%。以上价格下跌数字,也从另一面极其清楚地反映了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着严重的需求疲软,亦即生产过剩。


在当前中国经济生活中还存在一种似乎矛盾的现象:一方面是大量外资的涌入,另一方面是本国资本的外逃。实际这个现象并不难得到解释。国内市场的资金短缺(这种资金短缺,在汇率上的表现之一,正是人民币汇率的坚挺),导致外部资本涌入。外资的大量进入,实际正是利用由于国内价格普遍下跌所导致人民币的汇率坚挺和高购买力,从而积极涌入展开对中国市场中的廉价固定资产和破产项目进行收购。


尽管中央银行不断地调低存贷利率,这种利率的压低并未能激活投资和经济,一方面是由于贷款条件的严苛。另一方面是可投资获利的机会降低。正是后者使资金正在退出投资和流通。当前,中国市场上并非真的资金不足,而是资金过剩。资金过剩的原因是由于经济不景气,导致缺乏通过投资获取利润的机会。一方面导致民间储蓄快速增长(在人民实际收入普通低落的情况下这一点尤其引人注目),另一方面导致国内资本的外溢。


那么,当前我国国民经济究竟发生了什么问题?


对当前发生的经济困难,新自由主义学派的经济学给出的唯一解释是体制问题。他们提出的政策建议是彻底解散国有企业,实现完全的私有化。但是,这种建议在近五年中已大面积地被政府试行过,也就是所谓"改制转轨,消肿减员"。各级政府基本已与企业脱钩,而且已放手让数量惊人的国有企业破产或转制。在此过程中发生了极其严重的社会失业问题,城市失业率已大大超过10%(据说真实数字达到20%),局部地区因而发生了严重的社会震荡局面。


另一方面,当前遭遇严重困难的不仅仅只是国有企业。包括东南沿海发达区域一系列民营企业近年也发生了利润下降,负债上升,以及连锁破产等问题。可以说,新自由主义改革方案并非未被实施,而是已作过实践,并已被事实证明新自由主义私有化和以破产化完成结构改革的理论和方案是一种政策性误导,在中国是行不通的。硬要坚持搞下去的结果,前途只有一个,就是发生大规模工潮以及类似"团结工会运动"式的社会动乱。


形势和困难要求我们寻求新的理性化的改革思路。

(3)三个循环流以及"流通决定"


对于中国当前经济所遭遇的困境,如果应用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可以十分简明地作出分析。


根据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的解析,一个完整的市场经济过程包涵以下四个环节:


(1)生产(投资)→(2)流通(市场)→(3)消费(资源及产品的分配/配置)→(4)积累(资本增殖及投入再生产)


国民经济运动通过投资、流通、消费(分配)、积累这四个环节,而后回到起点,完成一个经济循环。我认为,一个完整的市场经济的循环运动,乃是一个立体的过程,包涵着三个层面的流通循环。第一是实物形态的流通循环,即物流运动(由原料到产品,回到原料)。第二是货币形态的流通循环,即资金的流动(由投资到收益,回到投资)。第三是价值形态的流通循环。价值循环是抽象性的,不可见的,马克思称之"幽灵"的运动。但资金循环实际只是价值循环的外化表现,而资金循环又是负载并推动着物流循环的动力。


在这一循环中,流通及消费过程乃是经济运动中一个不可缺少的必经环节。
所谓生产过剩即市场危机发生在流通与消费这两个环节的破坏、障碍和中断上。


资本主义经济之所以称作"市场经济",是因为它与古典经济具有一个根本的不同。在古典经济中,生产(投资)是经济运行的推动力。消费是经济运行的终点,也是目的。而市场经济之所以叫市场经济,就因为决定其运行的根本动力并不是生产,而是流通和消费。正因为如此,在古典经济形态中,不可能发生生产过剩。而在市场经济中,生产过剩、需求不足、消费不足,却意味着灾难,是经济危机暴发的原因。


在古典经济中,剩余价值、财富以实物剩余的积累形态实现。储存(存货)愈多,财富愈大。


而在市场经济中,存货过多是灾难。库存品在流通中周转愈快,价值实现愈快,意味着资本增殖愈快。商品正是由于"被消费了反而更多"。正因为如此,生产过剩,库存的积累,意味着市场中价值流通的中断,意味着资本循环发生严重障碍或梗阻,其最终结果是发生经济危机。


因此,市场经济运动的决定性动力,并不是财货的生产,而是财货的流通。尽管已搞了多年"市场经济",但从政策实践看,关于市场经济的这一重要规律,即"流通决定生产",似乎至今仍还未被许多企业的领导人和行政领导人所真正理解。因为不难看到,我们现行的多种政策,都正在为国内企业的流通设置障碍、堵塞通道,以至引入强有力的外部竞争对手,从而使流通危机不断深化。

(4)困难的不是生产而是销售


以研究生产过剩型经济危机知名的经济学家杜冈·巴拉诺夫斯基在其名著《19世纪英国危机史》中指出:


"在资本主义经济条件下,困难的不是生产商品,而是销售商品、为商品寻找市场。众所周知,现在开辟商品销路多么困难,每个企业主要花多大气力才能把自己的商品塞进充斥市场的各式各样的商品堆中。供给平常总是走在需求前面,超过需求,所以,只要能刺激需求,商品生产者情愿什么都干。现在的企业主建立了一套错综复杂的贸易中介网,这个网象蜘蛛网一样,把整个世界都套起来了。


如果我们注意到,除了大批私人经济的中间人外,市场上还有专门设立来为商品寻找市场的各种各样公共企业和机关--驻国外的领事馆,地方的、全国的和国际的展览会,商业陈列馆,各种贸易、出口促进会等等,那末,我们就可以清楚地看出,开辟商品销路,换句话说,为国内产品寻求市场,在现代经济中起着多么巨大的作用。"


他又说:"市场是现代经济生活联系的枢纽。是市场左右着生产,而不是生产左右市场,--这就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之所以被称作市场经济。是什么东西妨害生产力的充分利用呢?是所生产的商品难找销路,换句话说,就是市场不足。市场不足,商品滞销,以致资本主义生产经常压迫市场,总是要超过市场容量,是由于什么原因呢?这是一个经济学家至今无法解答的重要而困难的问题之所在"


杜冈是在研究19世纪英国周期性工业危机问题时发表上述看法的。但不难看出,上述这些现象,也正是当前我国经济中所遭遇的普遍情况。


产成品库存上升首先反映出生产过剩的发生。意味着物流的循环正在发生梗阻,减速或中断。物流循环减速或中断,必然会在货币流通循环中得到反映,从而导致货币循环的梗阻。在实际经济现象上,这种梗阻会有多种复杂的表现形式。例如:由于产品销售困难,导致生产厂商的投资难以回收,从而发生现金(流动资金)周转困难。由此导致银行贷给厂家的贷款难以回收,银行发生呆坏帐(信用和金融危机)。并从而导致企业间相互拖欠债务,也就是发生三角债等等。


而企业危机的进一步表现,就是减员减产,员工下岗。我们知道,所有这些现象,也就是近年中国国民经济所遭遇的严重困难。并不需要太复杂的模型和理论,其发生的原因就在于流通环节发生了严重的梗阻,从而导致生产过剩和需求的疲软。


如果个别地看,具体的企业负责人可能会把上述困难的发生看作是仅由于自身企业竞争力的下降或企业领导的无能,销售环节的失败等具体情况所造成。如果困难单纯发生于国有企业身上,那么有经济学家说这是国企机制不良或所有制的问题,或许会有根据。但当前的情况是:面对上述困难的,绝不仅只是国企,也包括大量已转制的私营企业。


在一个经济体系中,如果多数企业都销售良好,只有少数、个别企业销售困难,那么它的原因是微观问题,应当从发生销售困难的企业自身去寻找造成其竞争力差的具体原因。可以通过所谓"苦练内功"寻求解决。


但是近几年来,中国经济在如此大的范围和如此深的程度上发生上述问题,表明其原因是普遍性的,而不是个别企业自身性的。

(5)现实市场的价格并非由自由竞争所决定


为什么当前我国经济会陷入如此严重的大面积的产成品积压,通货紧缩以及金融体系运行困难呢?根源正是出"流通"这个环节发生了严重的梗阻,以至大多数企业(包括农业和农产品)遭遇销售困难这个问题上。


在旧的计划体制中,不会发生这个问题。因为产销一体化,国家制订经济计划进行统一的收购,制订统一价格,统一批发,统一销售。销售资金流入财政,由财政转移到银行,根据计划划拨给企业。这样一个流转体系的主要特点是生产、供销及融资三位一体化的组织,为生产部门提供了产成品积存的畜水池和资金调节的水库。


在计划体制打破后,中国市场逐步实现了全面开放和自由竞争。但我们所采纳的理论模型却并不是西方现代市场经济的模型,而是亚当·斯密时代工场手工业背景下,放任小企业自由竞争的原初市场经济。


亚当·斯密将市场组织及流通中的竞争过程描写为所谓"看不见的手",认为这只手具有社会分配的功能,可以通过价格涨落机制,自动实现所谓最优"资源配置"(即分配)。从哲学观点看,斯密这种理念,并不是新鲜的东西。中国古代老子所谓"为无为"、"无为而治"的自然主义,以及希腊关于"自然秩序"的社会哲学,都包涵这种通过自由放任达到某种平衡的哲学性意义。


但是在现实世界中,这种放任"看不见的手"去达到"无为而治"的自由主义或自然主义理念,很难行得通。合于理想的经济自动均衡,仅仅只在虚拟的数学空间中才存在。


实际上,在当代发达的现代市场经济中,没有一种重要商品的价格,是通过市场自由竞争而确定的。


在很大程度上,现代市场经济中主要商品的价格绝不是通过市场中的自由竞争确定,不是由买方所决定,而是通过专属所有权,即垄断权而由卖方所确定的。这一点在国际信息市场中有几个最近的实例。


人们知道,所谓"知识产权"正是技术垄断权的法律表现形式之一。拥有知识产权及相关的技术专利垄断权,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价格。因此现代信息市场中多数产品价格具有非竞争性,这一点可以通过美国不久前关于"微软"垄断问题的诉讼得到验证。近期中国DVD生产厂家面临的关于DVD技术专利的麻烦,也是一个眼前的例证。据报道,日立、松下、时代华纳、三菱、东芝、JVC等六大技术开发商对中国DVD厂家关于这项专利权的追索,最终将转嫁到中国厂家有关DVD产品的市场价格上,并迫使其市场价格上升10%-15%左右。


这种价格上升势必改变中国厂家在国内外DVD市场上的竞争态势。最近有报道说,此举也是国际厂商一种控制市场的策略,即挤掉中国产DVD的市场,而为即将推向市场的新型"蓝光"DVD扫清障碍。这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例,但它已足以表明,当代国际市场中所谓"价格形成的自由竞争"性质,纯粹只是一个神话。


生产过剩型经济危机,在19世纪英、美、德、法诸国的市场经济中,以十年左右为周期,频繁发作。这一点表明危机与企业的所有制以及企业自身机制关系不大。它的产生根源是市场流通的梗阻。20世纪20年代末发生的著名大萧条,乃是经济史上影响最大的一次世界性生产过剩型经济危机。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发达国家市场经济体系发生了重大的制度革新(详另论)。因此在1970年代以后,西方经济危机的周期发作形式,主要已不再表现为生产过剩型危机,而是表现为新形态的货币危机与金融危机。

2002年4月6日


(全文未完待续)中国经济为何发生严重的生产过剩与市场危机

(见于香港商报 4月21日 星期日 A8版)

1990年11月我在人民日报发表的谈话录中初次指出中国经济中存在生产过剩型经济危机。但是当时我还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与我国经济改革采用的新自由主义虚拟市场模型导致改革方向失误有密切关系。我也未意识到,通过以大型超级市场集团为标志的产销一体化市场组织,通过对本国及跨国市场的社会化调控,西方发达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建立的现代市场经济,已不同于古典自由竞争的原初市场经济,从而相当有效地抑制了生产过剩型危机在经济运行中的发作周期。其经验可以为中国所借鉴。


由于问题复杂,我想陆续写若干篇短文力求简明地叙述我的看法。

(1)产成品库存量反映经济景气


关于中国国民经济的统计数字中,有一种重要的数字很少见诸公布。这就是关于产成品的库存量与库存增减率。这个数字,是判断国民经济运行状况的一项重要数据,被忽略掉,是绝不应该的。在美国商业部的报告中,库存量的上升与下降,一直被看作判断经济景气的一项重要统计数据。


我个人认为,在国民经济统计数据中,除了货币指数(包括利率、汇率)、物价指数、就业率指数(包括失业率)之外,全国产成品库存指数(及其升降率),也是一项监测国民经济运行状态的极其重要的数据。以上这些数据,在某种意义上要比人均产值"7%或8%"的增长率(民间嘲笑这个数字为"七上八下")等数字具有更实际的操作意义。因为根据产成品库存量的升降,可以直接判断市场中的流通速度,判断国民经济投资与生产的"价值实现"状况,判断是否发生了生产过剩(生产过剩的另一种说法就是"需求不足")。从而判断出国民经济是否已陷入生产过剩所导致的经济危机。


从市场经济的历史看,生产过剩通常会通过三个方面作出表现。第一是产成品库存量的持续上升。第二是由于商品销售普遍困难导致价格水平的持续下跌。第三,在货币表现上就是"通货收缩",广泛发生的资金不足,企业资金周转困难。但这种通货收缩发生的原因,却并不是由于货币发行量减少了,而是表明不断地有大量货币退出了投资和流通。

(2)形势要求思考新的改革思路


在当前的经济生活中,人们可以明显地感觉到存在通货紧缩的现象。实际上,当前银行业严重的呆坏帐问题(据官方数字估计,不良债权比例已达26%,有人猜测真实数字可能达到50%),企业间的债务链("三角债")问题,国民储蓄额的巨额累积和快速上升;以及近年不断上升的财政赤字(1997年赤字为560亿,02年达到3000亿,五年之间增长6倍。在世界历史上是罕见的。巨额赤字飙升表明国民经济极为严重地入不敷出。)在本质上都反映了通货收缩,反映了资金循环发生严重的不良梗阻。


另一方面,据今年2月国家统计数字,02年2月中国工业品出厂价格呈持续下降趋势,比去年同期下降4.2%。生产资料价格与去年同期比下降4.7%,其中采掘工业产品下降5.1%,原料工业产品的价格下降6.1%,加工工业产品价格下降3.6%。燃油价格下降19.7%(汽油)24.4%(柴油)、27.9%(煤油)。生活资料品价格下降2.6%,衣物类价格下降2.1%,食品类下降0.4%。以上价格下跌数字,也从另一面极其清楚地反映了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着严重的需求疲软,亦即生产过剩。


在当前中国经济生活中还存在一种似乎矛盾的现象:一方面是大量外资的涌入,另一方面是本国资本的外逃。实际这个现象并不难得到解释。国内市场的资金短缺(这种资金短缺,在汇率上的表现之一,正是人民币汇率的坚挺),导致外部资本涌入。外资的大量进入,实际正是利用由于国内价格普遍下跌所导致人民币的汇率坚挺和高购买力,从而积极涌入展开对中国市场中的廉价固定资产和破产项目进行收购。


尽管中央银行不断地调低存贷利率,这种利率的压低并未能激活投资和经济,一方面是由于贷款条件的严苛。另一方面是可投资获利的机会降低。正是后者使资金正在退出投资和流通。当前,中国市场上并非真的资金不足,而是资金过剩。资金过剩的原因是由于经济不景气,导致缺乏通过投资获取利润的机会。一方面导致民间储蓄快速增长(在人民实际收入普通低落的情况下这一点尤其引人注目),另一方面导致国内资本的外溢。


那么,当前我国国民经济究竟发生了什么问题?


对当前发生的经济困难,新自由主义学派的经济学给出的唯一解释是体制问题。他们提出的政策建议是彻底解散国有企业,实现完全的私有化。但是,这种建议在近五年中已大面积地被政府试行过,也就是所谓"改制转轨,消肿减员"。各级政府基本已与企业脱钩,而且已放手让数量惊人的国有企业破产或转制。在此过程中发生了极其严重的社会失业问题,城市失业率已大大超过10%(据说真实数字达到20%),局部地区因而发生了严重的社会震荡局面。


另一方面,当前遭遇严重困难的不仅仅只是国有企业。包括东南沿海发达区域一系列民营企业近年也发生了利润下降,负债上升,以及连锁破产等问题。可以说,新自由主义改革方案并非未被实施,而是已作过实践,并已被事实证明新自由主义私有化和以破产化完成结构改革的理论和方案是一种政策性误导,在中国是行不通的。硬要坚持搞下去的结果,前途只有一个,就是发生大规模工潮以及类似"团结工会运动"式的社会动乱。


形势和困难要求我们寻求新的理性化的改革思路。

(3)三个循环流以及"流通决定"


对于中国当前经济所遭遇的困境,如果应用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可以十分简明地作出分析。


根据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的解析,一个完整的市场经济过程包涵以下四个环节:


(1)生产(投资)→(2)流通(市场)→(3)消费(资源及产品的分配/配置)→(4)积累(资本增殖及投入再生产)


国民经济运动通过投资、流通、消费(分配)、积累这四个环节,而后回到起点,完成一个经济循环。我认为,一个完整的市场经济的循环运动,乃是一个立体的过程,包涵着三个层面的流通循环。第一是实物形态的流通循环,即物流运动(由原料到产品,回到原料)。第二是货币形态的流通循环,即资金的流动(由投资到收益,回到投资)。第三是价值形态的流通循环。价值循环是抽象性的,不可见的,马克思称之"幽灵"的运动。但资金循环实际只是价值循环的外化表现,而资金循环又是负载并推动着物流循环的动力。


在这一循环中,流通及消费过程乃是经济运动中一个不可缺少的必经环节。
所谓生产过剩即市场危机发生在流通与消费这两个环节的破坏、障碍和中断上。


资本主义经济之所以称作"市场经济",是因为它与古典经济具有一个根本的不同。在古典经济中,生产(投资)是经济运行的推动力。消费是经济运行的终点,也是目的。而市场经济之所以叫市场经济,就因为决定其运行的根本动力并不是生产,而是流通和消费。正因为如此,在古典经济形态中,不可能发生生产过剩。而在市场经济中,生产过剩、需求不足、消费不足,却意味着灾难,是经济危机暴发的原因。


在古典经济中,剩余价值、财富以实物剩余的积累形态实现。储存(存货)愈多,财富愈大。


而在市场经济中,存货过多是灾难。库存品在流通中周转愈快,价值实现愈快,意味着资本增殖愈快。商品正是由于"被消费了反而更多"。正因为如此,生产过剩,库存的积累,意味着市场中价值流通的中断,意味着资本循环发生严重障碍或梗阻,其最终结果是发生经济危机。


因此,市场经济运动的决定性动力,并不是财货的生产,而是财货的流通。尽管已搞了多年"市场经济",但从政策实践看,关于市场经济的这一重要规律,即"流通决定生产",似乎至今仍还未被许多企业的领导人和行政领导人所真正理解。因为不难看到,我们现行的多种政策,都正在为国内企业的流通设置障碍、堵塞通道,以至引入强有力的外部竞争对手,从而使流通危机不断深化。

(4)困难的不是生产而是销售


以研究生产过剩型经济危机知名的经济学家杜冈·巴拉诺夫斯基在其名著《19世纪英国危机史》中指出:


"在资本主义经济条件下,困难的不是生产商品,而是销售商品、为商品寻找市场。众所周知,现在开辟商品销路多么困难,每个企业主要花多大气力才能把自己的商品塞进充斥市场的各式各样的商品堆中。供给平常总是走在需求前面,超过需求,所以,只要能刺激需求,商品生产者情愿什么都干。现在的企业主建立了一套错综复杂的贸易中介网,这个网象蜘蛛网一样,把整个世界都套起来了。


如果我们注意到,除了大批私人经济的中间人外,市场上还有专门设立来为商品寻找市场的各种各样公共企业和机关--驻国外的领事馆,地方的、全国的和国际的展览会,商业陈列馆,各种贸易、出口促进会等等,那末,我们就可以清楚地看出,开辟商品销路,换句话说,为国内产品寻求市场,在现代经济中起着多么巨大的作用。"


他又说:"市场是现代经济生活联系的枢纽。是市场左右着生产,而不是生产左右市场,--这就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之所以被称作市场经济。是什么东西妨害生产力的充分利用呢?是所生产的商品难找销路,换句话说,就是市场不足。市场不足,商品滞销,以致资本主义生产经常压迫市场,总是要超过市场容量,是由于什么原因呢?这是一个经济学家至今无法解答的重要而困难的问题之所在"


杜冈是在研究19世纪英国周期性工业危机问题时发表上述看法的。但不难看出,上述这些现象,也正是当前我国经济中所遭遇的普遍情况。


产成品库存上升首先反映出生产过剩的发生。意味着物流的循环正在发生梗阻,减速或中断。物流循环减速或中断,必然会在货币流通循环中得到反映,从而导致货币循环的梗阻。在实际经济现象上,这种梗阻会有多种复杂的表现形式。例如:由于产品销售困难,导致生产厂商的投资难以回收,从而发生现金(流动资金)周转困难。由此导致银行贷给厂家的贷款难以回收,银行发生呆坏帐(信用和金融危机)。并从而导致企业间相互拖欠债务,也就是发生三角债等等。


而企业危机的进一步表现,就是减员减产,员工下岗。我们知道,所有这些现象,也就是近年中国国民经济所遭遇的严重困难。并不需要太复杂的模型和理论,其发生的原因就在于流通环节发生了严重的梗阻,从而导致生产过剩和需求的疲软。


如果个别地看,具体的企业负责人可能会把上述困难的发生看作是仅由于自身企业竞争力的下降或企业领导的无能,销售环节的失败等具体情况所造成。如果困难单纯发生于国有企业身上,那么有经济学家说这是国企机制不良或所有制的问题,或许会有根据。但当前的情况是:面对上述困难的,绝不仅只是国企,也包括大量已转制的私营企业。


在一个经济体系中,如果多数企业都销售良好,只有少数、个别企业销售困难,那么它的原因是微观问题,应当从发生销售困难的企业自身去寻找造成其竞争力差的具体原因。可以通过所谓"苦练内功"寻求解决。


但是近几年来,中国经济在如此大的范围和如此深的程度上发生上述问题,表明其原因是普遍性的,而不是个别企业自身性的。

(5)现实市场的价格并非由自由竞争所决定


为什么当前我国经济会陷入如此严重的大面积的产成品积压,通货紧缩以及金融体系运行困难呢?根源正是出"流通"这个环节发生了严重的梗阻,以至大多数企业(包括农业和农产品)遭遇销售困难这个问题上。


在旧的计划体制中,不会发生这个问题。因为产销一体化,国家制订经济计划进行统一的收购,制订统一价格,统一批发,统一销售。销售资金流入财政,由财政转移到银行,根据计划划拨给企业。这样一个流转体系的主要特点是生产、供销及融资三位一体化的组织,为生产部门提供了产成品积存的畜水池和资金调节的水库。


在计划体制打破后,中国市场逐步实现了全面开放和自由竞争。但我们所采纳的理论模型却并不是西方现代市场经济的模型,而是亚当·斯密时代工场手工业背景下,放任小企业自由竞争的原初市场经济。


亚当·斯密将市场组织及流通中的竞争过程描写为所谓"看不见的手",认为这只手具有社会分配的功能,可以通过价格涨落机制,自动实现所谓最优"资源配置"(即分配)。从哲学观点看,斯密这种理念,并不是新鲜的东西。中国古代老子所谓"为无为"、"无为而治"的自然主义,以及希腊关于"自然秩序"的社会哲学,都包涵这种通过自由放任达到某种平衡的哲学性意义。


但是在现实世界中,这种放任"看不见的手"去达到"无为而治"的自由主义或自然主义理念,很难行得通。合于理想的经济自动均衡,仅仅只在虚拟的数学空间中才存在。


实际上,在当代发达的现代市场经济中,没有一种重要商品的价格,是通过市场自由竞争而确定的。


在很大程度上,现代市场经济中主要商品的价格绝不是通过市场中的自由竞争确定,不是由买方所决定,而是通过专属所有权,即垄断权而由卖方所确定的。这一点在国际信息市场中有几个最近的实例。


人们知道,所谓"知识产权"正是技术垄断权的法律表现形式之一。拥有知识产权及相关的技术专利垄断权,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价格。因此现代信息市场中多数产品价格具有非竞争性,这一点可以通过美国不久前关于"微软"垄断问题的诉讼得到验证。近期中国DVD生产厂家面临的关于DVD技术专利的麻烦,也是一个眼前的例证。据报道,日立、松下、时代华纳、三菱、东芝、JVC等六大技术开发商对中国DVD厂家关于这项专利权的追索,最终将转嫁到中国厂家有关DVD产品的市场价格上,并迫使其市场价格上升10%-15%左右。


这种价格上升势必改变中国厂家在国内外DVD市场上的竞争态势。最近有报道说,此举也是国际厂商一种控制市场的策略,即挤掉中国产DVD的市场,而为即将推向市场的新型"蓝光"DVD扫清障碍。这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例,但它已足以表明,当代国际市场中所谓"价格形成的自由竞争"性质,纯粹只是一个神话。


生产过剩型经济危机,在19世纪英、美、德、法诸国的市场经济中,以十年左右为周期,频繁发作。这一点表明危机与企业的所有制以及企业自身机制关系不大。它的产生根源是市场流通的梗阻。20世纪20年代末发生的著名大萧条,乃是经济史上影响最大的一次世界性生产过剩型经济危机。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发达国家市场经济体系发生了重大的制度革新(详另论)。因此在1970年代以后,西方经济危机的周期发作形式,主要已不再表现为生产过剩型危机,而是表现为新形态的货币危机与金融危机。

2002年4月6日


(全文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