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二号的降落事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8:20:34
前几天偶然看到一本《载人航天发射技术》,里面对神舟飞船的几次发射活动描述的十分细致。其中说到’神舟二号着陆系统严重损毁“。由于始终没有发表神二的返回舱照片,国外的评论多次说”神二“返回舱坠毁。这是头一次在国内刊物上证实了这个说法。前几天偶然看到一本《载人航天发射技术》,里面对神舟飞船的几次发射活动描述的十分细致。其中说到’神舟二号着陆系统严重损毁“。由于始终没有发表神二的返回舱照片,国外的评论多次说”神二“返回舱坠毁。这是头一次在国内刊物上证实了这个说法。
楼主能否说得详细一点:o
很多人都知道吧:L
旧闻了:L
伞没开,硬着陆。

LZ说的载人航天发射技术是哪里的出版物?谢谢
伞是开了,但是返回舱地步有个隔热罩,没有抛弃,而高度测量装置正好被隔热罩阻挡,误认为到达地面了,自动割断伞绳,致使返回舱坠落,后来改进了,并加入了人工确认割断程序。
本来就是试验嘛,出点问题才好改进啊。好像也不是什么秘密了
这个割断伞绳多半是网上YY,我记得好象是那个什么暴风烈火说吧。

防热大底是否抛掉,这么重要的动作怎么会没有确认?SZ如果有这样低级的单点失效的地方,那么设计也太成问题了。事实上SZ2事故后,花了一些精力做伞系统的改进和相关试验(见一篇关于袁家军的文章)。如果是那个原因,伞系统就不需要做这些了。
从某种角度说,失败的试验更有价值.
从某种角度说,失败的试验更有价值.
==========================================
似是而非的话没什么意思

有了问题,直面解决就是,记得当年发射奥星时,有报纸(《羊城晚报》)说有观众来信说这是“国耻”。

真是晕到家了!

观众科学素质低也就罢,记者也深有同感的拿试验失败当“国耻”来说事,真是太弱了点
基本信息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页码:334 页码
·出版日:2007年
·ISBN:9787030187338
·条码:9787030187338
·版次:2007年4月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内容简介
  本书在系统总结我国载人航天发射经验的基础上,详细介绍载人航天发射技术的主要内容。
  全书共分八章。第l章概述世界载人航天发展历程及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和发射试验;第2章介绍载人航天测试发射工艺流程、控制模式以及运载火箭和飞船的测试发控原理;第3章介绍火箭多贮箱并行加注技术;第4章介绍航天员应急救生地面控制技术;第5章介绍测试发射智能化指挥监控技术;第6章介绍载人航天发射试验的组织指挥技术;第7章介绍发射首区测控通信支持技术;第8章介绍供配电、气象和电磁兼容等发射保障技术。
  本书可作为从事导弹、航天测试发射等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以及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的参考用书,也可供航天产品研制生产人员学习参考。
作者简介
  崔吉俊,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副主任,载人航天工程发射场系统副总指挥,高级工程师,工程硕士;长期从事航天发射试验工程技术和技术管理工作,曾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和航天基金奖,著有多本专著,从1993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编辑推荐
  本书在系统总结我国载人航天发射经验的基础上,详细介绍载人航天发射技术的主要内容。
  全书共分八章。第l章概述世界载人航天发展历程及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和发射试验;第2章介绍载人航天测试发射工艺流程、控制模式以及运载火箭和飞船的测试发控原理;第3章介绍火箭多贮箱并行加注技术;第4章介绍航天员应急救生地面控制技术;第5章介绍测试发射智能化指挥监控技术;第6章介绍载人航天发射试验的组织指挥技术;第7章介绍发射首区测控通信支持技术;第8章介绍供配电、气象和电磁兼容等发射保障技术。
  本书可作为从事导弹、航天测试发射等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以及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的参考用书,也可供航天产品研制生产人员学习参考。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世界载人航天发展概论
1.2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
1.3 载人航天发射场
1.4 载人航天发射试验
1.5 载人航天发射技术的创新
有句老话说得好。。
经验,得自曾经失败的经历。。
多谢uiopuiop老兄
爱迪生发明电灯时试验的材料1000多种,按FF的说法是国耻了1000多次了,唉做科学真的是很难啊,尤其在FF多的地方
2是自由落体的方式,降到地面的?

流星?那得多大的坑?
其实没有降落伞这么往下掉,收尾速度也不是特别快的,大约100多m/s吧
难道当时主伞和备份伞都失效了么?
原帖由 docliu 于 2008-6-28 22:49 发表
难道当时主伞和备份伞都失效了么?


这是一个好问题。老兄是有心之人啊。我不能看什么内部报告,所以没有非常明确的答案。但是根据一些文章推测(如中国航天员飞天纪实),神舟2时,主备份伞切换所需要的一个特殊的静压高度计没有研制成功,所以当时备份伞是不能工作的,由此留下了一个隐患,想不到真还出了问题。好在SZ2也不载人。
苏联以前是不是也有一个硬着陆的?
原帖由 未来戦士 于 2008-6-29 17:06 发表
苏联以前是不是也有一个硬着陆的?


科马罗夫?
原帖由 未来戦士 于 2008-6-29 17:06 发表
苏联以前是不是也有一个硬着陆的?


那个是把人弹出来,返回舱硬着陆吧。
原帖由 shh 于 2008-6-29 03:00 发表


这是一个好问题。老兄是有心之人啊。我不能看什么内部报告,所以没有非常明确的答案。但是根据一些文章推测(如中国航天员飞天纪实),神舟2时,主备份伞切换所需要的一个特殊的静压高度计没有研制成功,所以当时备 ...


原来当时的伞是个单故障点。如果是主伞和备份伞都出问题,那么这个伞系统的可靠性就非常需要怀疑了。

不知道现在有没有考虑增加手动切换的功能。
1:我记得以前看到文章说是SZ1、2只有主伞,没有辈分伞
2:以前看到文章说是伞开了,但是伞绳断了,原因不明,但啃屁股不是防热大底的事
3:还是以前看的文章,好象最后结论是瞬间载荷过大
原帖由 shh 于 2008-6-28 19:55 发表
其实没有降落伞这么往下掉,收尾速度也不是特别快的,大约100多m/s吧

很慢么?360公里/小时的时速啊,F1直到最快尾速也就300多,比F1都快
原帖由 天戈 于 2008-6-30 12:32 发表
1:我记得以前看到文章说是SZ1、2只有主伞,没有辈分伞
2:以前看到文章说是伞开了,但是伞绳断了,原因不明,但啃屁股不是防热大底的事
3:还是以前看的文章,好象最后结论是瞬间载荷过大


似乎是象老兄说的那样,我也看过相关文章,但是实在记不得细节了。SZ1,2如果那时候不能切换,也确实没有必要装备份伞。那个防热大底的事就是当年网络上的一个大忽悠造出来的。

看过老兄几个帖子,受益匪浅 呵呵
原帖由 忠国恭民 于 2008-6-30 12:40 发表

很慢么?360公里/小时的时速啊,F1直到最快尾速也就300多,比F1都快


我不是说它很慢,而是说和再入时的第一宇宙速度相比,靠气动减速就减了绝大部份。
感觉在本科看过一本名字类似的说......
不过我是06年闪人的说。
哈哈
不怕
毛子的联盟那么成熟了最近还接近硬着陆,差把那个棒子婆娘烧熟了
哈哈!
我听到的说法是就是伞绳断了,大底还是第一次听说。
SZ2的新技术一次上的太多了
记得SZ-2返回时有央视的报道,返回舱完全黑了,但是看不出变形来。
貌似早期出现问题更利于SZ的发展
原帖由 忠国恭民 于 2008-6-30 12:40 发表

很慢么?360公里/小时的时速啊,F1直到最快尾速也就300多,比F1都快

我看到的资料说如果外形设计合理,面质比够大,则不开伞落地速度也就在40-60米/秒之间(老美曾经分析过高空跳伞失败自由坠落的案例,结论是不论高度最大落地速度不会超过50米/秒——当然那个是自由坠落,飞船有初速度,不过方向是接近水平的)。
就是以F1的速度,许多车手都能够在冲撞事故中幸存,飞船更有保障条件,关键是有无需要,毕竟飞船上的每一公斤有效载荷都很珍贵
飞船和F1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如果没有降落伞,那么返回舱在空中的姿态很难保证。很有可能侧面着地。
还是第一次知道~~
顶一下,在上课,中午回去说
千里马 发表于 2008-6-27 17:14
伞是开了,但是返回舱地步有个隔热罩,没有抛弃,而高度测量装置正好被隔热罩阻挡,误认为到达地面了,自动 ...
原来是这样的么?
又挖老坟了,还以为新的
spacedog 发表于 2008-7-2 11:36
我看到的资料说如果外形设计合理,面质比够大,则不开伞落地速度也就在40-60米/秒之间(老美曾经分析过高 ...
低海拔地区,肚皮冲下平趴那种跳伞,终点速度约53米/秒;脑袋冲下约73米/秒
F1撞车如果都是300的时速正面90度碰撞坚固的石墙,没一个车手能活下来
伞绳断了的说法我也看到过,是在哪看到的忘了?假如真有航天员,这样直接落地生存的概率有多高啊?
今天是一个空气动力学专家来上的课,这是真的专家,主要搞风洞的,歼十飞机的跨音速实验主要就是他做的

他无意间提到了这个东西,说神舟2号飞船回收失败,摔了,主要原因出在降落伞包上,他当时是调查组的。


如图,自己手画的,上面96根最细的绳子,下面27根较粗的绳子,再下面是3根最粗的绳子,然后神舟2号上面有一个主伞,如果失效,备份伞将会代替

结果那次是伞包有故障,主伞包接到放伞指令,不是最先放3根粗绳子,而是由于某种原因,最上面的细绳子放出去一部分,结果力量太大拽断了几根,然后就一根接着一根断了,然后就摔了。因为主伞放伞了,所以备份伞包就没有放伞。最后把现场的断掉的绳子都给找了回去,调查了一番,就得到了这个结果。

QQ截图20111122121213.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