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时事开讲 两岸关系新思维(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17:29:47
凤凰卫视中文台《时事开讲》
    观众反馈信箱:shishikj@phoenixtv.com.cn
    三月三十一日话题:两岸关系新思维(二)
    主持人:吕宁思
    凤凰卫视时事评论员:石齐平
    吕宁思:各位好,紧贴时事,现在开讲。昨天,石齐平教授已经讲了一部分他的文章《两岸关系的新思维》。在这次节目,我们继续同一个话题,两岸关系需要怎样的新思维。
    石教授,上一次,我们谈到了您认为两岸关系上很重要的,就是从历史战略上看台湾,还有从人文战略上看台湾,是不是还有第三部分,您想怎么谈呢?
    石齐平:对,第三个是从地缘战略上看台湾,第四个是从全球战略上看台湾。
    我们现在谈地缘战略。看台湾在地理位置上,实际上是三股力量交汇、三股力量角力的所在。至少我们都很清楚,是美国围堵中国一连串锁链中最枢纽的一个环节。从二战之后到现在为止都没有改变这个形势。事实上我要指出,美国作为围堵中国的一个政策,拿台湾作为一个滩头堡,实际上不是从战后才开始的。最初美国认识到西太平洋形势的时候,其实那时候就有基本的一个思路了。
    第二条,我们要指出台湾的地理位置又是日本生命线的咽喉。我们都知道日本在台湾的东北,但是日本是缺乏资源的国家,因此他所有的资源都要从台湾方向过来,海外来的资源很大一部分,到目前为止三分之二的海外资源都要通过台湾左右东西两旁。所以,对日本来讲,台湾的地理位置好象扼着它脖子的手一样,如果没有办法对台湾这个战略要地有一定程度的掌握能力,恐怕日本就息不安枕。
    在过去的历史上我们注意到,我以前也提到过很奇怪的一件事,在这一两百年里,日本虽然跟中国有地缘上的亲密关系,有人文上的亲密关系,说不定还有血缘上的亲密关系,竟然还打过两次空前绝后的大战。但是,日本隔了一个太平洋,跟美国还是相处的很好。这里面我觉得有一个关键,就是台湾的归属。日本在甲午战争以后掌握了台湾,它就就放心了,这个时候再加上军国主义的野心,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它就东征西讨、南讨北伐,它就可以发动侵华战争,发动南太平洋战争,甚至于打到美国,偷袭珍珠港。这就是它拥有了台湾以后就肆无忌惮。
    但是,如果说日本没有掌握台湾,二战结束之后它失去了,台湾归还给中国了,这个时候谁掌握了台湾?或者说谁影响到了台湾?是美国。因为台湾对日本来讲太重要了,所以既然美国控制台湾、影响到台湾,日本在大的战略上就不能跟美国背道而驰,也就必须跟美国的战略方向是一致的。
    我的意思就是说,台湾不仅是美国围堵中国的一个最重要的枢纽,不仅是日本生命线的咽喉,同时也是中国出太平洋的门户,同时又是中国控制或者影响南中国海的高地。所以对中国来讲也是很重要。
    所以,台湾这块地方用古代的话来讲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三股力量在里面争夺,所以这个地方就不得安宁。
    在这样一个了解下,我们看看如果有一天中国统一了台湾,两岸和平统一了,台湾就归属于中国大陆,这个时候对日本的战略形势就构成一种新的颠覆性的思考,站在日本的立场上它就会开始重新为难了,两大之间难为小,从来就是日本近两、三百年最大的困扰。
    吕宁思:如果中国控制了台湾,他会怎么样做呢?
    石齐平:我的推测,它必须要向中国倾斜,这个时候整个中国面临到东部被围堵的战略形势也就迎刃而解,也就不攻自破了,所以台湾问题必须要从这个角度来理解,来定位,也就是所谓的新思维,这里面有这么一条,我把他叫做反掌擒拿,一手围攻,这就是在台湾问题上另外一条思维。
    吕宁思:接着要从全球化讲。
    石齐平:我记得以前在节目里面也谈过大均衡、中均衡、小均衡,我把这个很简单的再浓缩一下。我认为台湾海峡的形势建立在三个均衡的概念之上,台湾海峡的形势要获得稳定,这三个层次的均衡都必须达到均衡的状况,要不能就会失衡,除非某一个环节的失衡被另外一个环节制衡。
    这三个均衡的概念,小均衡就是台湾内部,中均衡就是台北、北京、华府,大均衡就是指全球战略,特别重要的是美国跟中国在全球战略的情况。
    现在我们就注意到这么一个形势,台湾选举以后五十对五十,在数学上好象看起来正好平衡,恰恰在政治上一个最不均衡的状况,最容易出现对恃,最容易出现不确定,这就是小均衡失衡了。
    大均衡,现在勉强上在反恐战争议题上,似乎美国勉强跟中国达到一个均衡,但是谁也不敢保证随着时间变化,这个形势会出现什么变化。所以,如果大均衡跟小均衡都出现变化的时候,双方面一冲就冲到中均衡,所以台北、北京、华府三者之间出现失衡状况的可能性以现在的形势来看是相当大的。于是从两岸中国的角度来讲,要怎么样能够把这个局面控制住,不让它朝一个坏的方面去走,于是出现第四条的思路,是关照全局,主导均衡,就是要主动的把均衡可能变化的趋势能够有效的掌握住,这是我认为的第四个重要的思维。
    吕宁思:石教授,我现在真要向您请教一下,建构怎么解释,怎样来谈这个建构。
    石齐平:新思维就好象一个很抽象的架构,这个架构我要提出四个支柱,有这四个支柱才能够架构起来。刚才那些都是比较抽象的,要通过四个支柱具像化,把它体现出来。
    第一条,我要谈到大陆的对台政策。我前面提到过,一贯是两个寄希望,寄希望于台湾当局,一个是寄台湾人民,现在寄希望于台湾当局不提了,多了一个寄希望于美国当局。我觉得这个都无妨,但是我前面对美国当局也有所保留。
    我觉得真正寄希望的是台湾人民。但是我要点一点,就是“寄”不如改成“争”。“寄”比较消极,不够主动,“争”就是主动的、积极的,关键就是怎么样把台湾的民心争取过来,我觉得这是最重要的思路,这是第一个支柱。
    第二个思路,怎么争,我前面讲了四个力、理、礼、利,我觉得要以中间那两个为主,应该以道理的理跟礼貌的礼为主,力量的力跟利益的利为辅,以道理的理跟礼貌的礼为先,力量的力跟利益的利为次,这个就理出来了,就容易争取到台湾老百姓的认同和好感。
    第三条,我要指出一点,过去我们谈台湾问题的时候都孤立起来谈,现在大家比较清楚,在邓小平那个时候一国两制,实际上台湾跟香港是摆在一块来思考。我觉得现在在整个政策的操作上似乎并没有能够把邓小平精神真正的体现出来。我还是要在这边强调,香港是中国的珠,台湾是中国的宝,珠跟宝同样是中国的宝贝,在思考对台对港政策的时候从来就是要整合起来,因为他之间有互相连动的关系。比如前两天陈水扁接受《华盛顿邮报》的访问,他就拿了一段出来,我们为什么不接受一国两制,就是因为香港最近的一些民主化,北京方面的一些政策,我们台湾觉得怎么,因此我们必须要走自己的一条路。所从,这里面看确实是比较连动的。
    第四个支柱,香港、台湾的政策思维跟设计,不但彼此要整合,而且都应该放到一个特定的高度上,这个高度就是我前面所提到的,从战略的,特别是地缘战略的形势来看。我再具体的讲一句话,我们今天看台湾问题,就好比是围棋上面的一个子,假设台湾丢了,这个子就丢掉,假设台湾赢的话这个子就得到了,我们讲一子之输赢,我认为就中国来讲,台湾这个地位,一子的输赢绝不是一子的输赢,而涉及到全盘的输赢。因为它涉及到整个中国新世纪的大战略的形势,应该摆这么一个高度上来。换句话说,台湾跟大陆所谓的两岸关系问题也不仅仅是统独问题,是一个新世纪中国如何和平崛起的问题。也只有把它当做这么一个高度的时候,我们才能够在思想上解放,我应舍的时候就舍,该给的时候就给,该放的时候就放,这时候前后之间连贯的最主要的用意所在。
    通过对前面的一种探索或者思维,我们可以举几个例子,我接下来讲的都不是全面的,都只是代表性的。我的意思就是说,或许可以让我们从这个例子里面了解,为什么我们会产生这么一个建议,也可以举一反三。
    我的建议可以分成几个。第一个是针对中国大陆,第二个是针对台湾,第三个是针对国际,第四个针对国际,最后针对两岸之间的交流,分别来谈。
    首先看大陆内部。我前面讲,首要中的首要就是争取台湾民心,又以理、礼为主,怎么样变成具体的政策?再讲一句话,对台政策,万事莫如争取台湾老百姓怎么样去找回他作为一个中国人的感觉,没有什么比这更重要了。这种感觉他原来有的,只是现在因为这个因素、那个因素慢慢没有了。两岸问题如果不能够把这个感觉找回来,即便是强硬凑在一起也没有意义。我现在举一个例子,一个家里面,任何一分子对这个家的归属感、认同感来自于什么?来自于两个东西,同甘共苦。或者是同时享受到光荣或者同时面对到挑战、灾难。有这种感觉的时候,他那种认同感就出来了。这里同样面临到污辱或者挑战。
    有一个例子,七十年代那个时候,钓鱼台岛事件刚刚浮现出来,当时海内外的华人是一起保钓的,大陆的、台湾的、香港、澳门的都一起保钓。从台湾出去到美国的一批保钓人士,当时说保钓好象大陆方面发起,台湾方面也认同了,但是我好象是反共的,或者想通了,保钓可以,但是我们反共不反中。这个一想通了以后,跟认同中国是一致的,豁然开朗了。这个是共同面对屈辱的。现在正好是一个鲜明的讽刺和对比,前一阵子也有几个人去保钓,可以看到香港有人响应,大陆有人响应,网民也是如此,唯独台湾不当回事。所以这个时代现在过去了。
    这种感觉值得我们警惕,虽然面对共同的灾难,面对共同的挑战,可以不提,但是有一个机会还是可以掌握到,就是怎么样分享共同的光荣这一点还是可以掌握的。这里面我提出两个建议,比如2008年办奥运,也有人想过组织一个什么队让台湾的代表参加,我觉得这都未尝不可,但是更重要的一点,办奥运本身就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过程的象征或者一个标志,本身是一个非常庞大的计划和工程,这个工程本来就可以吸纳海内外包括台湾老百姓在内所有人共同的参与,如果有台湾的专家能够参与,台湾老百姓觉得这也是我们中国的光荣,我觉得这里面的感觉就出来了。
    再有一个例子,今天中国走向现代化,千头万绪,所需要的专家只怕不够,台湾当然有这种专家,海外也有、香港也有、澳门也有,所以中国大陆可以考虑成立一个智库,这个智库就是新世纪中国现代化的智库,礼聘私有的海内外,包括台湾在内的社会科学家、自然科学家或者人文学者,一起来为中国现代化提供智慧,我觉得这也是一个融合的概念。
    我觉得大陆方面对台系统似乎可以多培训、培养,对台湾了解而又熟悉,所谓闽南语或者客家语的专家或者是官员。语言这个东西最容易拉近距离。甚至我还期待,大陆的更高层如果有机会去学所谓的闽南话或者客家话,那个效果就更好了。1965年新加坡独立的时候,李光耀担任新加坡的总理,之前他只会讲广东话,不会讲华语,从头开始学,就拉近了他跟华人之间很大的距离,我觉得这个是要好好认真思考的一点。
    我们也都知道两岸经贸融合了以后会有很多的失业,在台湾是免不了的,所以大陆方面也应该主动一点、积极一点,针对这个问题提出一些比较有效的对策,也表示对台湾老百姓的一种关心、关注。
    在国际方面我再提一个,台湾现在最不满的就是国际空间没有了,我提一个大胆的建议,新思维,任何的国际空间,除非台湾坚持用台湾这两个字的名义进去,否则一律不行,不管是中华台北也好,或者是中国台北也好,甚至于中华民国也好,认真去思考一下这个问题。
    至于说台湾人民拿着所谓的台湾政府发的护照,我要是大度的话,我就责成所有的驻外使馆,要求各国对于持有这个护照的一律视为中国公民,给予各种方面,给予各种保护。
    这只是一两个例子,希望大家能够朝这个方向去想。总而言之一句话,今天已经到了这么一个地步,台湾的重要性不仅限于两岸的统一概念,它涉及到整个新世纪中国发展和平崛起的关键,必须要从这个战略的角度来切入,然后有一些思想,尽量可能解放,或许我对于台湾跟大陆的两岸关系未来的发展还有乐观的一种理由
    吕宁思:谢谢您。
    今晚的《时事开讲》就到这里。明天仍然为大家关注时事,继续开讲,再见!(完)凤凰卫视中文台《时事开讲》
    观众反馈信箱:shishikj@phoenixtv.com.cn
    三月三十一日话题:两岸关系新思维(二)
    主持人:吕宁思
    凤凰卫视时事评论员:石齐平
    吕宁思:各位好,紧贴时事,现在开讲。昨天,石齐平教授已经讲了一部分他的文章《两岸关系的新思维》。在这次节目,我们继续同一个话题,两岸关系需要怎样的新思维。
    石教授,上一次,我们谈到了您认为两岸关系上很重要的,就是从历史战略上看台湾,还有从人文战略上看台湾,是不是还有第三部分,您想怎么谈呢?
    石齐平:对,第三个是从地缘战略上看台湾,第四个是从全球战略上看台湾。
    我们现在谈地缘战略。看台湾在地理位置上,实际上是三股力量交汇、三股力量角力的所在。至少我们都很清楚,是美国围堵中国一连串锁链中最枢纽的一个环节。从二战之后到现在为止都没有改变这个形势。事实上我要指出,美国作为围堵中国的一个政策,拿台湾作为一个滩头堡,实际上不是从战后才开始的。最初美国认识到西太平洋形势的时候,其实那时候就有基本的一个思路了。
    第二条,我们要指出台湾的地理位置又是日本生命线的咽喉。我们都知道日本在台湾的东北,但是日本是缺乏资源的国家,因此他所有的资源都要从台湾方向过来,海外来的资源很大一部分,到目前为止三分之二的海外资源都要通过台湾左右东西两旁。所以,对日本来讲,台湾的地理位置好象扼着它脖子的手一样,如果没有办法对台湾这个战略要地有一定程度的掌握能力,恐怕日本就息不安枕。
    在过去的历史上我们注意到,我以前也提到过很奇怪的一件事,在这一两百年里,日本虽然跟中国有地缘上的亲密关系,有人文上的亲密关系,说不定还有血缘上的亲密关系,竟然还打过两次空前绝后的大战。但是,日本隔了一个太平洋,跟美国还是相处的很好。这里面我觉得有一个关键,就是台湾的归属。日本在甲午战争以后掌握了台湾,它就就放心了,这个时候再加上军国主义的野心,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它就东征西讨、南讨北伐,它就可以发动侵华战争,发动南太平洋战争,甚至于打到美国,偷袭珍珠港。这就是它拥有了台湾以后就肆无忌惮。
    但是,如果说日本没有掌握台湾,二战结束之后它失去了,台湾归还给中国了,这个时候谁掌握了台湾?或者说谁影响到了台湾?是美国。因为台湾对日本来讲太重要了,所以既然美国控制台湾、影响到台湾,日本在大的战略上就不能跟美国背道而驰,也就必须跟美国的战略方向是一致的。
    我的意思就是说,台湾不仅是美国围堵中国的一个最重要的枢纽,不仅是日本生命线的咽喉,同时也是中国出太平洋的门户,同时又是中国控制或者影响南中国海的高地。所以对中国来讲也是很重要。
    所以,台湾这块地方用古代的话来讲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三股力量在里面争夺,所以这个地方就不得安宁。
    在这样一个了解下,我们看看如果有一天中国统一了台湾,两岸和平统一了,台湾就归属于中国大陆,这个时候对日本的战略形势就构成一种新的颠覆性的思考,站在日本的立场上它就会开始重新为难了,两大之间难为小,从来就是日本近两、三百年最大的困扰。
    吕宁思:如果中国控制了台湾,他会怎么样做呢?
    石齐平:我的推测,它必须要向中国倾斜,这个时候整个中国面临到东部被围堵的战略形势也就迎刃而解,也就不攻自破了,所以台湾问题必须要从这个角度来理解,来定位,也就是所谓的新思维,这里面有这么一条,我把他叫做反掌擒拿,一手围攻,这就是在台湾问题上另外一条思维。
    吕宁思:接着要从全球化讲。
    石齐平:我记得以前在节目里面也谈过大均衡、中均衡、小均衡,我把这个很简单的再浓缩一下。我认为台湾海峡的形势建立在三个均衡的概念之上,台湾海峡的形势要获得稳定,这三个层次的均衡都必须达到均衡的状况,要不能就会失衡,除非某一个环节的失衡被另外一个环节制衡。
    这三个均衡的概念,小均衡就是台湾内部,中均衡就是台北、北京、华府,大均衡就是指全球战略,特别重要的是美国跟中国在全球战略的情况。
    现在我们就注意到这么一个形势,台湾选举以后五十对五十,在数学上好象看起来正好平衡,恰恰在政治上一个最不均衡的状况,最容易出现对恃,最容易出现不确定,这就是小均衡失衡了。
    大均衡,现在勉强上在反恐战争议题上,似乎美国勉强跟中国达到一个均衡,但是谁也不敢保证随着时间变化,这个形势会出现什么变化。所以,如果大均衡跟小均衡都出现变化的时候,双方面一冲就冲到中均衡,所以台北、北京、华府三者之间出现失衡状况的可能性以现在的形势来看是相当大的。于是从两岸中国的角度来讲,要怎么样能够把这个局面控制住,不让它朝一个坏的方面去走,于是出现第四条的思路,是关照全局,主导均衡,就是要主动的把均衡可能变化的趋势能够有效的掌握住,这是我认为的第四个重要的思维。
    吕宁思:石教授,我现在真要向您请教一下,建构怎么解释,怎样来谈这个建构。
    石齐平:新思维就好象一个很抽象的架构,这个架构我要提出四个支柱,有这四个支柱才能够架构起来。刚才那些都是比较抽象的,要通过四个支柱具像化,把它体现出来。
    第一条,我要谈到大陆的对台政策。我前面提到过,一贯是两个寄希望,寄希望于台湾当局,一个是寄台湾人民,现在寄希望于台湾当局不提了,多了一个寄希望于美国当局。我觉得这个都无妨,但是我前面对美国当局也有所保留。
    我觉得真正寄希望的是台湾人民。但是我要点一点,就是“寄”不如改成“争”。“寄”比较消极,不够主动,“争”就是主动的、积极的,关键就是怎么样把台湾的民心争取过来,我觉得这是最重要的思路,这是第一个支柱。
    第二个思路,怎么争,我前面讲了四个力、理、礼、利,我觉得要以中间那两个为主,应该以道理的理跟礼貌的礼为主,力量的力跟利益的利为辅,以道理的理跟礼貌的礼为先,力量的力跟利益的利为次,这个就理出来了,就容易争取到台湾老百姓的认同和好感。
    第三条,我要指出一点,过去我们谈台湾问题的时候都孤立起来谈,现在大家比较清楚,在邓小平那个时候一国两制,实际上台湾跟香港是摆在一块来思考。我觉得现在在整个政策的操作上似乎并没有能够把邓小平精神真正的体现出来。我还是要在这边强调,香港是中国的珠,台湾是中国的宝,珠跟宝同样是中国的宝贝,在思考对台对港政策的时候从来就是要整合起来,因为他之间有互相连动的关系。比如前两天陈水扁接受《华盛顿邮报》的访问,他就拿了一段出来,我们为什么不接受一国两制,就是因为香港最近的一些民主化,北京方面的一些政策,我们台湾觉得怎么,因此我们必须要走自己的一条路。所从,这里面看确实是比较连动的。
    第四个支柱,香港、台湾的政策思维跟设计,不但彼此要整合,而且都应该放到一个特定的高度上,这个高度就是我前面所提到的,从战略的,特别是地缘战略的形势来看。我再具体的讲一句话,我们今天看台湾问题,就好比是围棋上面的一个子,假设台湾丢了,这个子就丢掉,假设台湾赢的话这个子就得到了,我们讲一子之输赢,我认为就中国来讲,台湾这个地位,一子的输赢绝不是一子的输赢,而涉及到全盘的输赢。因为它涉及到整个中国新世纪的大战略的形势,应该摆这么一个高度上来。换句话说,台湾跟大陆所谓的两岸关系问题也不仅仅是统独问题,是一个新世纪中国如何和平崛起的问题。也只有把它当做这么一个高度的时候,我们才能够在思想上解放,我应舍的时候就舍,该给的时候就给,该放的时候就放,这时候前后之间连贯的最主要的用意所在。
    通过对前面的一种探索或者思维,我们可以举几个例子,我接下来讲的都不是全面的,都只是代表性的。我的意思就是说,或许可以让我们从这个例子里面了解,为什么我们会产生这么一个建议,也可以举一反三。
    我的建议可以分成几个。第一个是针对中国大陆,第二个是针对台湾,第三个是针对国际,第四个针对国际,最后针对两岸之间的交流,分别来谈。
    首先看大陆内部。我前面讲,首要中的首要就是争取台湾民心,又以理、礼为主,怎么样变成具体的政策?再讲一句话,对台政策,万事莫如争取台湾老百姓怎么样去找回他作为一个中国人的感觉,没有什么比这更重要了。这种感觉他原来有的,只是现在因为这个因素、那个因素慢慢没有了。两岸问题如果不能够把这个感觉找回来,即便是强硬凑在一起也没有意义。我现在举一个例子,一个家里面,任何一分子对这个家的归属感、认同感来自于什么?来自于两个东西,同甘共苦。或者是同时享受到光荣或者同时面对到挑战、灾难。有这种感觉的时候,他那种认同感就出来了。这里同样面临到污辱或者挑战。
    有一个例子,七十年代那个时候,钓鱼台岛事件刚刚浮现出来,当时海内外的华人是一起保钓的,大陆的、台湾的、香港、澳门的都一起保钓。从台湾出去到美国的一批保钓人士,当时说保钓好象大陆方面发起,台湾方面也认同了,但是我好象是反共的,或者想通了,保钓可以,但是我们反共不反中。这个一想通了以后,跟认同中国是一致的,豁然开朗了。这个是共同面对屈辱的。现在正好是一个鲜明的讽刺和对比,前一阵子也有几个人去保钓,可以看到香港有人响应,大陆有人响应,网民也是如此,唯独台湾不当回事。所以这个时代现在过去了。
    这种感觉值得我们警惕,虽然面对共同的灾难,面对共同的挑战,可以不提,但是有一个机会还是可以掌握到,就是怎么样分享共同的光荣这一点还是可以掌握的。这里面我提出两个建议,比如2008年办奥运,也有人想过组织一个什么队让台湾的代表参加,我觉得这都未尝不可,但是更重要的一点,办奥运本身就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过程的象征或者一个标志,本身是一个非常庞大的计划和工程,这个工程本来就可以吸纳海内外包括台湾老百姓在内所有人共同的参与,如果有台湾的专家能够参与,台湾老百姓觉得这也是我们中国的光荣,我觉得这里面的感觉就出来了。
    再有一个例子,今天中国走向现代化,千头万绪,所需要的专家只怕不够,台湾当然有这种专家,海外也有、香港也有、澳门也有,所以中国大陆可以考虑成立一个智库,这个智库就是新世纪中国现代化的智库,礼聘私有的海内外,包括台湾在内的社会科学家、自然科学家或者人文学者,一起来为中国现代化提供智慧,我觉得这也是一个融合的概念。
    我觉得大陆方面对台系统似乎可以多培训、培养,对台湾了解而又熟悉,所谓闽南语或者客家语的专家或者是官员。语言这个东西最容易拉近距离。甚至我还期待,大陆的更高层如果有机会去学所谓的闽南话或者客家话,那个效果就更好了。1965年新加坡独立的时候,李光耀担任新加坡的总理,之前他只会讲广东话,不会讲华语,从头开始学,就拉近了他跟华人之间很大的距离,我觉得这个是要好好认真思考的一点。
    我们也都知道两岸经贸融合了以后会有很多的失业,在台湾是免不了的,所以大陆方面也应该主动一点、积极一点,针对这个问题提出一些比较有效的对策,也表示对台湾老百姓的一种关心、关注。
    在国际方面我再提一个,台湾现在最不满的就是国际空间没有了,我提一个大胆的建议,新思维,任何的国际空间,除非台湾坚持用台湾这两个字的名义进去,否则一律不行,不管是中华台北也好,或者是中国台北也好,甚至于中华民国也好,认真去思考一下这个问题。
    至于说台湾人民拿着所谓的台湾政府发的护照,我要是大度的话,我就责成所有的驻外使馆,要求各国对于持有这个护照的一律视为中国公民,给予各种方面,给予各种保护。
    这只是一两个例子,希望大家能够朝这个方向去想。总而言之一句话,今天已经到了这么一个地步,台湾的重要性不仅限于两岸的统一概念,它涉及到整个新世纪中国发展和平崛起的关键,必须要从这个战略的角度来切入,然后有一些思想,尽量可能解放,或许我对于台湾跟大陆的两岸关系未来的发展还有乐观的一种理由
    吕宁思:谢谢您。
    今晚的《时事开讲》就到这里。明天仍然为大家关注时事,继续开讲,再见!(完)
还是不少地方有道理的。就是现在很多人的心都已经闭塞了,水泼不进呀。不然怎么会不正确的道路一走这么多年。
不能承认护照的事,这是个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