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0日时事开讲 两岸关系新思维(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15:04:51
凤凰卫视中文台《时事开讲》
    观众反馈信箱:shishikj@phoenixtv.com.cn
    三月三十日话题:两岸关系新思维(一)
    主持人:吕宁思
    凤凰卫视时事评论员:石齐平
    吕宁思:各位好,紧贴时事,现在开讲。台湾大选前后发生的一系列事件,给许多台湾问题的观察家新角度去发现问题,去研究问题,除了对岛内政治、经济、生态发展走向进行思考之外,也有不少人就两岸问题发表观点跟见解,在今天的《时事开讲》中我们请来自台湾的石齐平教授详细的阐述他个人在大选之后完成的一篇文章,题目叫做《两岸关系的新思维》。
    石教授,我看了您这篇文章,给我印象很深的就是有他自己自身的内在逻辑,比较完整,我想听听您借着这个机会向我们的观众详细的阐述一下这篇文章的主要观点。
    石齐平:我们都注意到这次台湾大选得到这么一个结果,台湾内部可能一半人是高兴的,一半人可能是失望的。我们注意到从大陆的角度来讲,可能失望的比较多,因为跟他们预期中有比较大的差距。从失望到挫折,甚至有很多人感到不解,甚至感到很困惑在一定程度上也产生了某种程度的焦虑等等。我觉得这样一个心情是安全可以理解的,所以我希望借这个机会大家关心两岸前途的知识分子一起来思考一下,究竟整个两岸形势在过去到现在到未来,应该有些什么样值得注意的点,也就是今天这篇文章我提到新思维的动机。
    吕宁思:您讲到新思维,我不知道您想从哪一个前提开始谈,是从历史前提,还是比较远的两岸关系。
    石齐平:今天要谈这个新思维,我想了一下,基本上先有三个前提掌握住,如果不掌握住或者接受这三个前提,那么下面很多论点也许讨论起来就比较困难了。
    第一个前提,就是必须要承认在过去很长一段期间,大陆的对台政策应该存在很多的失误,或者是碰到了一些误区跟盲点,如果不是这样子的话,我们就要指出今天两岸的僵局也不可能闹到今天这样一个棘手的地步,必须要了解从这里面去反省。
    吕宁思:您谈到现在首先必须承认过去的大陆对台政策在一段时间里面是存在着误区和盲点,如果我们意识到这一点,还请您详细谈一下,是哪些误区跟盲点?
    石齐平:我自己归纳一下,有四个重点。第一点,大陆方面对于台湾从过去两蒋时期,乃至于到李登辉,甚至到今天陈水扁执政的时期都维持不变的一个中华民国的概念,从来都是全面的否定,甚至是刚性的否定。我觉得这是一个误区,好象过去也从来不愿意去面对这个问题来讨论。
    第二点,就是对台湾长期以来老百姓在追求民主化的进程上的态度与意愿,乃至于台湾老百姓觉得他们获得的一点成就,大陆方面总的来讲是给予忽视或者轻视,甚至是藐视的。我相信台湾的民主不是很成熟,这一点连台湾老百姓自己都承认了,但是不成熟,或者他们自己承认不成熟,并不是说他们欣然接受来自对岸的否定,或者是一种嘲讽,这个在他们心理上会引起反感。
    第三点,我认为大陆对台政策可以着力的点一共有四个,这四个点正好用四个同音字来形容,第一个就是力,第二个就是理,第三个就是礼,第四个利,这四个字就是力理礼利。我观察过去大陆方面对台湾似乎比较着重在一头一尾,也就是在力量的力跟利益的利上面,这个一头一尾恰恰就是我们一般所形容的棒子跟胡萝卜,一个是压力,一个是利诱。从大陆的角度来讲可以理解,但是我觉得这个比较容易引起反感,至少不会产生好感,哪怕用利来诱的话,也都不太容易引起好感,应该更多的重视中间那两个字,理与礼。这个是第三个盲点。
    第四个盲点,过去大陆谈到对台的时候就讲两个寄希望,寄希望于台湾当局,寄希望台湾人民。现在,第一个寄希望好象有点失望了,但是多了一个寄希望,这个没有明白的讲,但是观察两岸的人都是这么说的,就是寄希望于美国当局,包括这次320事后的处理也有这么一种迹象可寻。但是我指出的是,美国牌不好打,打这个牌的时候分寸、拿捏、火候,掌握不那么容易精准,万一没有掌握的很精准的话,很容易造成尾大不掉。也许,这次320或许就提供了一种启示,将来的话很可能在这方面犯下同样的错误。这是我所说的盲点。我说的有新思维要有三个前提。
    吕宁思:第一个前提,您认为有盲点和误区,我们可以说如果要承认有盲点和误区的话,您认为是应该证实这几个盲点和误区。第二个前提是什么?
    石齐平:胡温上台一年了,一般人们的预期或者正常情况,他们还应该有九年。两岸问题当然已经五十年了,到了今天这个地步,我们今天如果觉得形势让人灰心或者不满意的话,就必须了解,过去的就算了,以未来这段期间为追求的方向、目标的话,也必须要强调,我认为恐怕是最后一次机会了,这个机会要好好把握住,这是第二个前提。
    第三个前提更重要了,既然痛定思痛要思考两岸的问题为什么搞到今天这个地步,就必须要解放思想,就是像当初邓小平当初搞经济改革一样,要把思想放开,能够放才能够收,该舍就舍,能够舍才能够得,这是我特别要强调的第三个重要的前提。
    归纳起来,第一个就是要承认过去有错误,有误区;第二个,机会虽然已经过去很多了,还是可以掌握的住,就必须掌握住;第三个就是要解放思想。
    吕宁思:我觉得您讲的这三点,看下来是应该认真去思考和讨论。
    石教授,我们现在就谈您认为新思维应该有那些内容?
    石齐平:在谈到有什么内容之前我们先要做一个工作,必须更进一步的、比较深入全面来理解形势,这个形势应该就是台湾的形势,就是认知台湾。假设对这个问题没掌握清楚,当然很多的思维就可能会偏差了。所以我们现在先谈怎么认知台湾。
    认知台湾从四个角度来认识。第一个角度,从历史战略的角度;第二个角度,是从人文的战略角度;第三个,从地缘的战略角度;第四个,从全球的角度来看台湾。
    我们先谈第一个。我们不妨简单回顾一下台湾过去几百年的历史。一般人讲到台湾历史的时候多半都是讲四百年,四百年中,从清朝的康熙皇帝作为一个分界点的话,我认为在康熙皇帝之前,从大陆的角度,对台湾基本上是不当回事的,或者是漠视的。这个情况一直到了康熙皇帝的时候才出现一点转变,这个转变是因为郑成功。因为郑成功对清王朝构成在东南地区的威胁,所以就接受了侍郎的建议,就平政。平政就是当时的北京当局对台湾当局有一定程度的重视,但是我觉得这个重视的心态叫做消极的重视,不得不去处理它,处理完了以后又恢复到比较消极的态度。
    这个情况维持了一百多年,差不多到了1850年前后,当时世界已经出现了很大的变化,西方的文明快速崛起,撞击到封闭的中国,因此在1842年鸦片战争的时候,中国打败了以后,门户大开。那时候列强就开始寄予中国各个不同的地区,希望能够分食一块利益,台湾也不例外,也被列强看中了。看中、提出的是两个国家,一个是日本,一个是美国。当时美国没有太多力量介入到东亚地区来,日本当时把琉球看成是它的属地,美国也默认了。
    1870年的时候在台湾历史上很有名的“牡丹社事件”(音),这个事件是这样的,琉球有一艘船,在台湾南部海域遭受到了风灾,翻覆了,有50多人游上岸了,很不幸,在上岸以后被台湾的老百姓给杀了,这就出现国际纠纷,日本就借这个机会兴师问罪。它认为琉球是它的国民,就向清庭提出强烈的抗议,而且要准备出兵。清庭这个时候不得不派出钦差大臣处理外交纠纷,一、两年就处理完了,赔款了事,在历史上应该是中央大员第一次亲自到台湾地区去。
    钦差大臣开始在台湾接触到第一手资料,在不断的奏折里奏请皇帝注意,台湾老百姓的心情是如何,台湾老百姓的民情是如何,特别是台湾老百姓对于郑成功是很正面评价的,可是当时郑成功在清朝政府的评价中是乱臣贼子。当时钦差大臣就把这个民意反映给北京了。
    另一方面,这位钦差大臣觉得台湾孤悬海外,在行政区划上属于福建管辖,但是福建巡抚从来不去的,所以就奏折皇上说责成福建巡抚每年去一次台湾。通过这样一种不断的讨论跟了解以后,当时的北京当局开始认识到台湾地位的重要,而且列强对台湾的寄予之心越来越炽,所以终于在1885年的时候台湾正式建省,应该说比中国另外一个省海南省建省整整早了103年。
    台湾建省了以后派来的第一个省府就是刘明全。刘明全也是洋务派的,刘明全到了台湾以后就认识到台湾的战略地位非常重要,他讲了一句话,他要快速的把台湾现代化,建设成为中国东南的一个屏障。所以到1885年开始,一直到1895年甲午战争爆发,整整十年,台湾的现代化的进程非常快。据我个人了解,整个中国第一个电灯泡是在台湾亮的。但是这种重视台湾、积极重视台湾现代化的建设,十年已经引起日本发动甲午战争了,从此以后台湾就被割让给日本了,这中间就一段空白了,到了1945年战争结束,台湾又回归中国,国共内战又开始了,国民党撤退到台湾去了以后,到了两蒋时期的台湾,那个时候两岸之间的关系的是相互敌视的,这个从老蒋时代到小蒋时代,到李登辉时代,到陈水扁时代基本上没有改,最多只是积极的敌视,或者消极的敌视,或者潜意识的敌视。
    这是我们从历史上去看台湾的地位,所以我的意思就是说,今天要思考台湾的新思维,就必须要从这里面得到教训,台湾在被积极重视的时候是发展最好的时候,也是两岸关系最好的时候,就是刘明全以及他后来的巡抚的时候,所以今天怎么去思考台湾问题,也应该换一个角度,换一种感觉,要积极的去重视,去正面的看待台湾的发展,对于他对中国的战略上的地位,所以我说默查民情、积极重视,这是新思维的第一条。
    吕宁思:石教授,刚才你讲到要有一个历史战略上看台湾,下一个内容你觉得应该怎么谈?
    石齐平:就是从人文战略上看台湾,台湾是形成一个什么样的人文架构,现在了解台湾的都清楚。台湾有四个所谓的族群,最多的就是闽南族群,然后就是客家族群,然后就是49年以后的外省族群,还有一个最早在台湾的是原住民族群。
    如果按照时间的循序,就是原住民在台湾整个文化的基点的前面,接下来就是中原文化了。当时最早的就是郑成功,再接下去就是荷兰,荷兰在台湾占据了一段时间,也有一定的影响力,再接下去就是日本。日本五十年影响是很大的,我们都知道日本在台湾所推行的叫做换名化,也就是第一次的去中国化。等到日本统治告一段落。战后又有三层文化加上去,就是战后的西化,再加上老蒋时代跟小蒋时代在台湾所推动的复兴中华文化。最后一个阶段就是李登辉跟陈水扁时代,第二次的去中国化,也就是台湾的本土化。
    所以,看台湾的文化有不断的积淀,而且有不断的否定,不断的在颠覆,在这么一个长达几百年的过程中,到底有些什么东西形成了对于今天两岸关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觉得可以归纳出来有两个重要的东西,第一个,台湾战后到目前为止,不能不说已经形成了一个在整个华人社区里,包括海外、大陆,比较稍微雏形的公民社会,这个社会反映出台湾地区老百姓对于民主、自由的向往与追求。我前面刚刚也提到了,它可能并不是很成熟,但是他们把它当做一个价值来追求,这种价值本身就对所谓的集权的概念,或者是共产的概念产生一种排斥的,是一种反感,这个对两岸关系有一定的影响。
    第二个沉淀出来的东西,原来台湾在两蒋时期,大部分老百姓是认同中国的,他自认为是中国人。可是到今天以后这种认同越来越少了,而变成台湾认同,自认为是台湾人的比重越来越多。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内的,一个是外的,内就是台湾政客跟政党在最近这二十年积极所推动的所谓台湾意识,台湾主体意识的本土化。外的,就是我刚才提到的的,大陆当局对于台湾始终都没有改变、自认为中国的一个载体,这个载体就是“中华民国”,大陆在全球范围内给予一个高度的压制,这个压制使到台湾内部想要去追求这种认同的时候已经失去了着力点。所以一方面是外在的压制,二是内部的推动,于是使到中国认同越来越被挤缩。所以在这里我要讲两个字,就是在人文战略思考上,今天对台湾的战略政策的思维,应该以礼向待,第二个是以理相让,应该怎么从这两句话里面去琢磨,我接下来还有机会再来探讨这些问题。
    吕宁思:刚才你讲从历史的战略上看,讲到在日本人之前,清朝政府有一些叫做积极重视的战略或者策略。您刚才建议,中国现在大陆政府如果想对台湾加以影响,也应该采取积极重视。但是,现在这里面就有一个问题了,即使现在大陆政府采取积极重视的态度,是不是也有点有劲使不上?刚才你讲到一点,也许大陆本来不让“中华民国”这几个字在世界上出现,这就是一个积极重视?可是现在照你的讲法,这个策略是失误的,民国没有了,连中华也没有了,是不是这个道理?
    石齐平:对,这个积极重视实际上可以理解成一种态度,怎么重视法,重视台湾他的价值,这个价值是相对于整个中国的全盘的战略形势来讲的,这是一层含义。
    第二个,台湾如果在发展过程中有它的缺点,可能也有优点。优点怎么去理解、欣赏、肯定?这也是一个重视的概念。
    吕宁思:谢谢石齐平教授的评述,下一次我们还会请他继续谈这个没有结束的话题。
    今晚就讨论到这里,明天仍然为大家关注时事,继续开讲,再见!(完)凤凰卫视中文台《时事开讲》
    观众反馈信箱:shishikj@phoenixtv.com.cn
    三月三十日话题:两岸关系新思维(一)
    主持人:吕宁思
    凤凰卫视时事评论员:石齐平
    吕宁思:各位好,紧贴时事,现在开讲。台湾大选前后发生的一系列事件,给许多台湾问题的观察家新角度去发现问题,去研究问题,除了对岛内政治、经济、生态发展走向进行思考之外,也有不少人就两岸问题发表观点跟见解,在今天的《时事开讲》中我们请来自台湾的石齐平教授详细的阐述他个人在大选之后完成的一篇文章,题目叫做《两岸关系的新思维》。
    石教授,我看了您这篇文章,给我印象很深的就是有他自己自身的内在逻辑,比较完整,我想听听您借着这个机会向我们的观众详细的阐述一下这篇文章的主要观点。
    石齐平:我们都注意到这次台湾大选得到这么一个结果,台湾内部可能一半人是高兴的,一半人可能是失望的。我们注意到从大陆的角度来讲,可能失望的比较多,因为跟他们预期中有比较大的差距。从失望到挫折,甚至有很多人感到不解,甚至感到很困惑在一定程度上也产生了某种程度的焦虑等等。我觉得这样一个心情是安全可以理解的,所以我希望借这个机会大家关心两岸前途的知识分子一起来思考一下,究竟整个两岸形势在过去到现在到未来,应该有些什么样值得注意的点,也就是今天这篇文章我提到新思维的动机。
    吕宁思:您讲到新思维,我不知道您想从哪一个前提开始谈,是从历史前提,还是比较远的两岸关系。
    石齐平:今天要谈这个新思维,我想了一下,基本上先有三个前提掌握住,如果不掌握住或者接受这三个前提,那么下面很多论点也许讨论起来就比较困难了。
    第一个前提,就是必须要承认在过去很长一段期间,大陆的对台政策应该存在很多的失误,或者是碰到了一些误区跟盲点,如果不是这样子的话,我们就要指出今天两岸的僵局也不可能闹到今天这样一个棘手的地步,必须要了解从这里面去反省。
    吕宁思:您谈到现在首先必须承认过去的大陆对台政策在一段时间里面是存在着误区和盲点,如果我们意识到这一点,还请您详细谈一下,是哪些误区跟盲点?
    石齐平:我自己归纳一下,有四个重点。第一点,大陆方面对于台湾从过去两蒋时期,乃至于到李登辉,甚至到今天陈水扁执政的时期都维持不变的一个中华民国的概念,从来都是全面的否定,甚至是刚性的否定。我觉得这是一个误区,好象过去也从来不愿意去面对这个问题来讨论。
    第二点,就是对台湾长期以来老百姓在追求民主化的进程上的态度与意愿,乃至于台湾老百姓觉得他们获得的一点成就,大陆方面总的来讲是给予忽视或者轻视,甚至是藐视的。我相信台湾的民主不是很成熟,这一点连台湾老百姓自己都承认了,但是不成熟,或者他们自己承认不成熟,并不是说他们欣然接受来自对岸的否定,或者是一种嘲讽,这个在他们心理上会引起反感。
    第三点,我认为大陆对台政策可以着力的点一共有四个,这四个点正好用四个同音字来形容,第一个就是力,第二个就是理,第三个就是礼,第四个利,这四个字就是力理礼利。我观察过去大陆方面对台湾似乎比较着重在一头一尾,也就是在力量的力跟利益的利上面,这个一头一尾恰恰就是我们一般所形容的棒子跟胡萝卜,一个是压力,一个是利诱。从大陆的角度来讲可以理解,但是我觉得这个比较容易引起反感,至少不会产生好感,哪怕用利来诱的话,也都不太容易引起好感,应该更多的重视中间那两个字,理与礼。这个是第三个盲点。
    第四个盲点,过去大陆谈到对台的时候就讲两个寄希望,寄希望于台湾当局,寄希望台湾人民。现在,第一个寄希望好象有点失望了,但是多了一个寄希望,这个没有明白的讲,但是观察两岸的人都是这么说的,就是寄希望于美国当局,包括这次320事后的处理也有这么一种迹象可寻。但是我指出的是,美国牌不好打,打这个牌的时候分寸、拿捏、火候,掌握不那么容易精准,万一没有掌握的很精准的话,很容易造成尾大不掉。也许,这次320或许就提供了一种启示,将来的话很可能在这方面犯下同样的错误。这是我所说的盲点。我说的有新思维要有三个前提。
    吕宁思:第一个前提,您认为有盲点和误区,我们可以说如果要承认有盲点和误区的话,您认为是应该证实这几个盲点和误区。第二个前提是什么?
    石齐平:胡温上台一年了,一般人们的预期或者正常情况,他们还应该有九年。两岸问题当然已经五十年了,到了今天这个地步,我们今天如果觉得形势让人灰心或者不满意的话,就必须了解,过去的就算了,以未来这段期间为追求的方向、目标的话,也必须要强调,我认为恐怕是最后一次机会了,这个机会要好好把握住,这是第二个前提。
    第三个前提更重要了,既然痛定思痛要思考两岸的问题为什么搞到今天这个地步,就必须要解放思想,就是像当初邓小平当初搞经济改革一样,要把思想放开,能够放才能够收,该舍就舍,能够舍才能够得,这是我特别要强调的第三个重要的前提。
    归纳起来,第一个就是要承认过去有错误,有误区;第二个,机会虽然已经过去很多了,还是可以掌握的住,就必须掌握住;第三个就是要解放思想。
    吕宁思:我觉得您讲的这三点,看下来是应该认真去思考和讨论。
    石教授,我们现在就谈您认为新思维应该有那些内容?
    石齐平:在谈到有什么内容之前我们先要做一个工作,必须更进一步的、比较深入全面来理解形势,这个形势应该就是台湾的形势,就是认知台湾。假设对这个问题没掌握清楚,当然很多的思维就可能会偏差了。所以我们现在先谈怎么认知台湾。
    认知台湾从四个角度来认识。第一个角度,从历史战略的角度;第二个角度,是从人文的战略角度;第三个,从地缘的战略角度;第四个,从全球的角度来看台湾。
    我们先谈第一个。我们不妨简单回顾一下台湾过去几百年的历史。一般人讲到台湾历史的时候多半都是讲四百年,四百年中,从清朝的康熙皇帝作为一个分界点的话,我认为在康熙皇帝之前,从大陆的角度,对台湾基本上是不当回事的,或者是漠视的。这个情况一直到了康熙皇帝的时候才出现一点转变,这个转变是因为郑成功。因为郑成功对清王朝构成在东南地区的威胁,所以就接受了侍郎的建议,就平政。平政就是当时的北京当局对台湾当局有一定程度的重视,但是我觉得这个重视的心态叫做消极的重视,不得不去处理它,处理完了以后又恢复到比较消极的态度。
    这个情况维持了一百多年,差不多到了1850年前后,当时世界已经出现了很大的变化,西方的文明快速崛起,撞击到封闭的中国,因此在1842年鸦片战争的时候,中国打败了以后,门户大开。那时候列强就开始寄予中国各个不同的地区,希望能够分食一块利益,台湾也不例外,也被列强看中了。看中、提出的是两个国家,一个是日本,一个是美国。当时美国没有太多力量介入到东亚地区来,日本当时把琉球看成是它的属地,美国也默认了。
    1870年的时候在台湾历史上很有名的“牡丹社事件”(音),这个事件是这样的,琉球有一艘船,在台湾南部海域遭受到了风灾,翻覆了,有50多人游上岸了,很不幸,在上岸以后被台湾的老百姓给杀了,这就出现国际纠纷,日本就借这个机会兴师问罪。它认为琉球是它的国民,就向清庭提出强烈的抗议,而且要准备出兵。清庭这个时候不得不派出钦差大臣处理外交纠纷,一、两年就处理完了,赔款了事,在历史上应该是中央大员第一次亲自到台湾地区去。
    钦差大臣开始在台湾接触到第一手资料,在不断的奏折里奏请皇帝注意,台湾老百姓的心情是如何,台湾老百姓的民情是如何,特别是台湾老百姓对于郑成功是很正面评价的,可是当时郑成功在清朝政府的评价中是乱臣贼子。当时钦差大臣就把这个民意反映给北京了。
    另一方面,这位钦差大臣觉得台湾孤悬海外,在行政区划上属于福建管辖,但是福建巡抚从来不去的,所以就奏折皇上说责成福建巡抚每年去一次台湾。通过这样一种不断的讨论跟了解以后,当时的北京当局开始认识到台湾地位的重要,而且列强对台湾的寄予之心越来越炽,所以终于在1885年的时候台湾正式建省,应该说比中国另外一个省海南省建省整整早了103年。
    台湾建省了以后派来的第一个省府就是刘明全。刘明全也是洋务派的,刘明全到了台湾以后就认识到台湾的战略地位非常重要,他讲了一句话,他要快速的把台湾现代化,建设成为中国东南的一个屏障。所以到1885年开始,一直到1895年甲午战争爆发,整整十年,台湾的现代化的进程非常快。据我个人了解,整个中国第一个电灯泡是在台湾亮的。但是这种重视台湾、积极重视台湾现代化的建设,十年已经引起日本发动甲午战争了,从此以后台湾就被割让给日本了,这中间就一段空白了,到了1945年战争结束,台湾又回归中国,国共内战又开始了,国民党撤退到台湾去了以后,到了两蒋时期的台湾,那个时候两岸之间的关系的是相互敌视的,这个从老蒋时代到小蒋时代,到李登辉时代,到陈水扁时代基本上没有改,最多只是积极的敌视,或者消极的敌视,或者潜意识的敌视。
    这是我们从历史上去看台湾的地位,所以我的意思就是说,今天要思考台湾的新思维,就必须要从这里面得到教训,台湾在被积极重视的时候是发展最好的时候,也是两岸关系最好的时候,就是刘明全以及他后来的巡抚的时候,所以今天怎么去思考台湾问题,也应该换一个角度,换一种感觉,要积极的去重视,去正面的看待台湾的发展,对于他对中国的战略上的地位,所以我说默查民情、积极重视,这是新思维的第一条。
    吕宁思:石教授,刚才你讲到要有一个历史战略上看台湾,下一个内容你觉得应该怎么谈?
    石齐平:就是从人文战略上看台湾,台湾是形成一个什么样的人文架构,现在了解台湾的都清楚。台湾有四个所谓的族群,最多的就是闽南族群,然后就是客家族群,然后就是49年以后的外省族群,还有一个最早在台湾的是原住民族群。
    如果按照时间的循序,就是原住民在台湾整个文化的基点的前面,接下来就是中原文化了。当时最早的就是郑成功,再接下去就是荷兰,荷兰在台湾占据了一段时间,也有一定的影响力,再接下去就是日本。日本五十年影响是很大的,我们都知道日本在台湾所推行的叫做换名化,也就是第一次的去中国化。等到日本统治告一段落。战后又有三层文化加上去,就是战后的西化,再加上老蒋时代跟小蒋时代在台湾所推动的复兴中华文化。最后一个阶段就是李登辉跟陈水扁时代,第二次的去中国化,也就是台湾的本土化。
    所以,看台湾的文化有不断的积淀,而且有不断的否定,不断的在颠覆,在这么一个长达几百年的过程中,到底有些什么东西形成了对于今天两岸关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觉得可以归纳出来有两个重要的东西,第一个,台湾战后到目前为止,不能不说已经形成了一个在整个华人社区里,包括海外、大陆,比较稍微雏形的公民社会,这个社会反映出台湾地区老百姓对于民主、自由的向往与追求。我前面刚刚也提到了,它可能并不是很成熟,但是他们把它当做一个价值来追求,这种价值本身就对所谓的集权的概念,或者是共产的概念产生一种排斥的,是一种反感,这个对两岸关系有一定的影响。
    第二个沉淀出来的东西,原来台湾在两蒋时期,大部分老百姓是认同中国的,他自认为是中国人。可是到今天以后这种认同越来越少了,而变成台湾认同,自认为是台湾人的比重越来越多。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内的,一个是外的,内就是台湾政客跟政党在最近这二十年积极所推动的所谓台湾意识,台湾主体意识的本土化。外的,就是我刚才提到的的,大陆当局对于台湾始终都没有改变、自认为中国的一个载体,这个载体就是“中华民国”,大陆在全球范围内给予一个高度的压制,这个压制使到台湾内部想要去追求这种认同的时候已经失去了着力点。所以一方面是外在的压制,二是内部的推动,于是使到中国认同越来越被挤缩。所以在这里我要讲两个字,就是在人文战略思考上,今天对台湾的战略政策的思维,应该以礼向待,第二个是以理相让,应该怎么从这两句话里面去琢磨,我接下来还有机会再来探讨这些问题。
    吕宁思:刚才你讲从历史的战略上看,讲到在日本人之前,清朝政府有一些叫做积极重视的战略或者策略。您刚才建议,中国现在大陆政府如果想对台湾加以影响,也应该采取积极重视。但是,现在这里面就有一个问题了,即使现在大陆政府采取积极重视的态度,是不是也有点有劲使不上?刚才你讲到一点,也许大陆本来不让“中华民国”这几个字在世界上出现,这就是一个积极重视?可是现在照你的讲法,这个策略是失误的,民国没有了,连中华也没有了,是不是这个道理?
    石齐平:对,这个积极重视实际上可以理解成一种态度,怎么重视法,重视台湾他的价值,这个价值是相对于整个中国的全盘的战略形势来讲的,这是一层含义。
    第二个,台湾如果在发展过程中有它的缺点,可能也有优点。优点怎么去理解、欣赏、肯定?这也是一个重视的概念。
    吕宁思:谢谢石齐平教授的评述,下一次我们还会请他继续谈这个没有结束的话题。
    今晚就讨论到这里,明天仍然为大家关注时事,继续开讲,再见!(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