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式布局的前翼对隐身性的影响(从NASA的X36谈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22:22:26
大家都知道,一般说来,鸭式布局的前翼对气动,结构和战斗机的隐身性都有影响.这也是很多人"痛恨"鸭式"布局的最主要的原因之以.

但我提醒大家注意下NASA的X-36验证机布局,从这个型号上是不是也能够看出其实前翼对隐身性的影响,其实也是完全可以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里面的呢?

TG的四代机正在紧锣密鼓的推进中,据说其中也有颇多的几个方案是仍旧带前翼的,听到这里,可能有些TZ又要开口大骂了,但我们是不是也能从X-36的方案里得到一些启示呢?

可能:
"前翼和不能完全隐身(达到F22的水平)"并不能轻易的划上等号!!!!!

下面是X-36的一些资料和照片
无尾翼机,但是战斗机由于有相当修长的前机身以及高机动性的需求,目前不能放弃垂直尾翼。因此,美国希望实验出完全不需要垂直尾翼的战斗机,增加其隐身能力。目前,这架飞机尚处在以28%模型试飞的阶段中。
  这架飞机的一个明显特征——面积很大的前翼。本来美国并不喜欢前翼设计,因为这会增加一个反射雷达波的平面,也无法像主翼遮蔽水平尾翼那样遮住前翼的雷达反射波,加上前翼的气动力矩比尾翼短得多,很难配平高升力装置放下时的力矩,所以美国很少有考虑前翼的设计。不过在X-36上,却因为垂直尾翼取消,必须用主翼外缘控制飞机的偏航方向,这会使得飞机缺乏俯仰控制能力。而且,X-36与过去类似设计的B-2、A-12不同,他是一架能超音速飞行的战机,取消垂直尾翼可行性的研究计划,必然要有细长的机身,否则震波阻力会大到无法忍受。但是前机身本身就是制一造不稳定的主要来源,因此这时偏航方向的控制性就变得格外重要与麻烦。
  因此,X-36的主翼外侧控制翼面变得与B-2相同,可以朝上下张开,借此达成方向稳定性。至于俯仰控制,就依赖尚未公开的特殊矢量喷嘴以及前翼的协助。但是,前翼的气动力臂比较短,要有相同的力矩就必须用较大面积的前翼面,即使如此,在结构、阻力以及隐身性上都有不利之处。在去掉了垂直尾翼以后,这架颇类似F-22但机身更扁的飞机,不管在正面侧面还是背面,都没有主要的雷达波反射面存在,表现非常的好。至于其他是不是有任何尖端技术的引用,目前则不得而知。但在先前公布的试飞报告中,号称迎角已经可以达到4O度,可以说已经达到了战斗机的水准。
大家都知道,一般说来,鸭式布局的前翼对气动,结构和战斗机的隐身性都有影响.这也是很多人"痛恨"鸭式"布局的最主要的原因之以.

但我提醒大家注意下NASA的X-36验证机布局,从这个型号上是不是也能够看出其实前翼对隐身性的影响,其实也是完全可以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里面的呢?

TG的四代机正在紧锣密鼓的推进中,据说其中也有颇多的几个方案是仍旧带前翼的,听到这里,可能有些TZ又要开口大骂了,但我们是不是也能从X-36的方案里得到一些启示呢?

可能:
"前翼和不能完全隐身(达到F22的水平)"并不能轻易的划上等号!!!!!

下面是X-36的一些资料和照片
无尾翼机,但是战斗机由于有相当修长的前机身以及高机动性的需求,目前不能放弃垂直尾翼。因此,美国希望实验出完全不需要垂直尾翼的战斗机,增加其隐身能力。目前,这架飞机尚处在以28%模型试飞的阶段中。
  这架飞机的一个明显特征——面积很大的前翼。本来美国并不喜欢前翼设计,因为这会增加一个反射雷达波的平面,也无法像主翼遮蔽水平尾翼那样遮住前翼的雷达反射波,加上前翼的气动力矩比尾翼短得多,很难配平高升力装置放下时的力矩,所以美国很少有考虑前翼的设计。不过在X-36上,却因为垂直尾翼取消,必须用主翼外缘控制飞机的偏航方向,这会使得飞机缺乏俯仰控制能力。而且,X-36与过去类似设计的B-2、A-12不同,他是一架能超音速飞行的战机,取消垂直尾翼可行性的研究计划,必然要有细长的机身,否则震波阻力会大到无法忍受。但是前机身本身就是制一造不稳定的主要来源,因此这时偏航方向的控制性就变得格外重要与麻烦。
  因此,X-36的主翼外侧控制翼面变得与B-2相同,可以朝上下张开,借此达成方向稳定性。至于俯仰控制,就依赖尚未公开的特殊矢量喷嘴以及前翼的协助。但是,前翼的气动力臂比较短,要有相同的力矩就必须用较大面积的前翼面,即使如此,在结构、阻力以及隐身性上都有不利之处。在去掉了垂直尾翼以后,这架颇类似F-22但机身更扁的飞机,不管在正面侧面还是背面,都没有主要的雷达波反射面存在,表现非常的好。至于其他是不是有任何尖端技术的引用,目前则不得而知。但在先前公布的试飞报告中,号称迎角已经可以达到4O度,可以说已经达到了战斗机的水准。
可惜土鳖到不了X36的水平
土鳖就算是鸭翼的四代 绝对也是个半吊子

就目前本官所知的几种方案都很不咋D:D
原帖由 yueying 于 2008-3-17 13:59 发表
可惜土鳖到不了X36的水平
土鳖就算是鸭翼的四代 绝对也是个半吊子

就目前本官所知的几种方案都很不咋D:D


凡事就怕认真两字...........那些马扁银子的家伙......不提也罢........

是不是年纪大了,脑子就糊涂了????不懂啊......
我记得哪里也看到过欧洲人对阵风的前翼对隐身性影响的说法,他们也觉得在采用全复合材料和今后的吸波涂料后,是可以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的.....
不是脑子糊涂

美国搞隐身飞机,XB-70,F-117,B2,A-12这么多型号垫在前头,还有若干个大小验证机和模型。同志们,你们觉得连一个验证机都没上天的土鳖,能搞出和NASA一样牛X的带鸭翼的四代么?

况且咱们无论是发动机,雷达,航电还是材料都差人家一大截

这个和买菜不一样,不是赶个大早就能买到好东西的
我觉得,我们现在还是跟踪学习F22和之前美国几个验证机的经验和教训,多储备技术,多用一些日后可以用于四代的技术改造现有平台

就算要搞四代,也得先搞一个和三代平台差距不大,但是在某些方面有特色的四代,或者叫3.9代的东西出来过度,等技术储备成熟了,四代自然出现。现在搞四代,没有一样东西可以让军委放心
ATF,JSF前期工作中(JAST)采用鸭式的方案也不少(如LM出了个鸭式的,这个倒是后来因为海军的"着舰"要求而放弃的),可见鸭式布局并非是不能隐身的。美国ATF当初竞争时,YF-22的隐身水平就不如YF-23,但它的尾翼考虑了前向和侧向占位,符合战术需求,尾部和侧面RCS高一点换取机动性,用超音速巡航的高速逃逸能力解决部分后向侧向隐身度不够的问题。

ATF前期方案的资料不难找..
鸭翼本身的外形还是符合外形隐身的原则的,并且由于鸭翼结构上可以采用空心的结构隐身设计,比单纯的涂覆吸波涂料的机翼前缘效果还要理想一点,鸭翼在隐身上的主要问题是本身尺度较小,容易被L和UHF波段的谐振,并且外形尺度导致瑞利区的波长也短,这样对预警系统的突破也许较不利,但在X波段,实际上鸭式设计比正常布局还更优越

以上纯属引用.....
怎看怎想鸭子
原帖由 Feddy 于 2008-3-17 14:24 发表
鸭翼本身的外形还是符合外形隐身的原则的,并且由于鸭翼结构上可以采用空心的结构隐身设计,比单纯的涂覆吸波涂料的机翼前缘效果还要理想一点,鸭翼在隐身上的主要问题是本身尺度较小,容易被L和UHF波段的谐振,并且外形尺度导致瑞利区的波长也短,这样对预警系统的突破也许较不利,但在X波段,实际上鸭式设计比正常布局还更优越

这段话我觉得是理性的
原帖由 yueying 于 2008-3-17 14:44 发表

这段话我觉得是理性的


我觉得还有个问题就是现在大多数航空符合材料都是不透波的.......如果能使用透波材料来制造鸭翼和前翼的控制部分.应该能把前翼对隐身的影响减到最小..
恩恩~话说丝带这个东西,还是小碎步快跑的好~
隐身的设计是一个综合的考虑

不能仅仅着眼与隐身本身,还要考虑隐身设计对战斗力的提升能带来多大的效果以及隐身设计对于其他性能的不力影响

如果采用透波材料固然是条很好的思路,但是对于鸭翼的设计和制造增加了巨大的麻烦
可能会导致气动重心前移,增加配平的难度。当然这个问题在使用合适的飞控系统后,倒也不是绝对无法克服
主要问题还在于这个全动空心的全透波复合材料的鸭翼的制造难度和维护
美国佬有一篇试验总结说:复杂的气动外形所得到飞行性能几乎都能通过数字飞控系统和大推重比实现,搞复杂的飞控系统比搞复杂的气动外形相对容易和可靠,因为复杂的外形本身也要复杂的飞控。。。。。。。。(大约是这个意思,原文是英文,也许有出入)
所以美国佬不搞鸭翼不搞前掠翼,搞了个外形简单的 F22,搞来搞去还是在飞控上下功夫
并没说鸭翼一定影响隐身性能,只是认为得到的性能不高
]]
个人认为美帝目前在红外近程弹和中距弹上对于TG都没有绝对的优势... ...
这个KC还不是一般的红啊
美国在发现距离上肯定占优势

防空的目的不是摧毁来袭目标而是让对方无法完成自己的任务

要对抗F22,就要在这个方面下功夫,让F22无法完成其打击和摧毁防空节点的任务
只要在空战中成功让F22 损失攻击窗口,就算成功

这个不是土鳖首创的战法,这个是美国红旗军演中的实际战法。而目前在现有平台的体系对抗中,即便是强如美国空军也只能如此而已。

所以,这个方向是未来土鳖的发展之路,不要想着跨越发展了
光比120C-7和PL12也许是没有什么等级差距,问题是花旗国必须考虑弹仓使用,所以有尺寸限制,这样比较法恐怕和事实有些不同。

其实AAAM反而比较好说明他的水平。
F22的强大在于其隐身性能对于其他性能有放大作用

或者说其4S是相辅相成,如果单独拿某个方面出来比,F22还真有很多问题

所以,这个就是美国在隐形飞机方面技术储备所带来的巨大成功。美国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建立ATF项目所花的40年的努力终于结果了

土鳖想要跟上美国人的步伐,就还要做很多工作。对抗二字谈何容易
原帖由 朋友a 于 2008-3-17 15:54 发表
光比120C-7和PL12也许是没有什么等级差距,问题是花旗国必须考虑弹仓使用,所以有尺寸限制,这样比较法恐怕和事实有些不同。

其实AAAM反而比较好说明他的水平。

PL-12有什么资格和C7相提并论
]]
原帖由 yueying 于 2008-3-17 15:55 发表

PL-12有什么资格和C7相提并论


应该还没有等级差别吧,C7其实还不算现役呢。实在不行就C5吧。
那个东西不是对付战斗机目标为主的

想想未来的近空间飞行器和低轨道卫星 还有那些飞在4,50000米的乱七八糟的热气球

JDRADM在设计的时候大大的考虑到这个方面的问题

另外还有空基TMD,这个也是GLA考虑的范围。如果光打现代意义的空战,改改AIM-120足矣
原帖由 lijun123 于 2008-3-17 15:44 发表

这个KC还不是一般的红啊


先别管我的KC红不红,有空看看新一期的"民工科技",里面有一篇对TG空空弹发展的文,倒也讲的是头头是道

光型号就有:
PL-ASR               红外凝视成像+矢量
某型中距空空弹          以南非R-DALTA和以色列德比为原型的
PL13                 带冲压发动机的新中距弹,进气道跟R-77M-PD非常相似
原帖由 yueying 于 2008-3-17 15:52 发表
美国在发现距离上肯定占优势

防空的目的不是摧毁来袭目标而是让对方无法完成自己的任务

要对抗F22,就要在这个方面下功夫,让F22无法完成其打击和摧毁防空节点的任务
只要在空战中成功让F22 损失攻击窗口,就 ...


我个人对纯防御对抗F22A不抱太大希望.
未来的空战,空域不紧紧是现在的20000米以下的这些空域,会逐步发展到40000米乃至更高的高度

在低于低轨道卫星的空域,是未来争夺的重要方向。GLA已经走在包括俄罗斯和欧洲的前面,我们更加是落后的太多。

美国人说高空高速未来还有市场,是说的40000米以上的高空,和某些神棍嘴里的高空有本质区别
原帖由 yueying 于 2008-3-17 15:55 发表
F22的强大在于其隐身性能对于其他性能有放大作用

或者说其4S是相辅相成,如果单独拿某个方面出来比,F22还真有很多问题

所以,这个就是美国在隐形飞机方面技术储备所带来的巨大成功。美国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建 ...


隐身性能对F22A有放大作用,同理,隐身性能对TG四代机也有放大作用,反而超巡和超机动就没那么重要了,毕竟飞机的机动性再高也高不过导弹去.....
现在的防空导弹,打个20000米不成问题,打30000米的导弹也多的很

要再高就要扯淡了。现在GLA有很多已经接近可以投入实用的近空间飞行器都飞在35000米以上的空域,虽然还有没开始携带武器系统。但是弄个雷达啊,通信中继的已经投入实用,并开始大规模在伊拉克和阿富汗试验实战效果

所以未来高空高速目标的防御问题再次凸显,尤其是40000米左右的高空长航时隐身UAV的渗透,非常可怕
原帖由 Feddy 于 2008-3-17 16:10 发表


隐身性能对F22A有放大作用,同理,隐身性能对TG四代机也有放大作用,反而超巡和超机动就没那么重要了,毕竟飞机的机动性再高也高不过导弹去.....


土鳖现有的技术能力,能不让隐身成为制约气动和结构设计的负担就不错了。你们还指望给发动机减负?
谢谢
原帖由 yueying 于 2008-3-17 16:10 发表
现在的防空导弹,打个20000米不成问题,打30000米的导弹也多的很

要再高就要扯淡了。现在GLA有很多已经接近可以投入实用的近空间飞行器都飞在35000米以上的空域,虽然还有没开始携带武器系统。但是弄个雷达啊,通 ...


UAV毕竟不能完全代替有人机,在反应时间,控制,人工智能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我觉得现在的UAV基本还在初级的阶段......在没有把控制,探测,可靠的数据链.......等等问题解决前,还只能做配角.......而不是那种不能替代的角色.

而且美帝发展UAV有它自身的特殊性在里面....
原帖由 yueying 于 2008-3-17 16:12 发表


土鳖现有的技术能力,能不让隐身成为制约气动和结构设计的负担就不错了。你们还指望给发动机减负?
谢谢


我的意思是四代机如果在隐身性上有突破,发动机的差距反而不那么重要了
机动对于生存能力的意义可不小。超巡只是超音速机动性的体现之一,F22在超音速下转弯能力强,稳盘达到三代机亚音速状态下水平,又没有转弯前后加减速的过程,意味着它能更快地从中段制导(面向敌机)转入高速脱离(背向敌机)。此时导弹对其有效射程只有20km左右(120C5)。

这点在四代机对战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双方间隔3、40km开火,走快一步就是你死我活了。
原帖由 朋友a 于 2008-3-17 16:19 发表
机动对于生存能力的意义可不小。超巡只是超音速机动性的体现之一,F22在超音速下转弯能力强,稳盘达到三代机亚音速状态下水平,又没有转弯前后加减速的过程,意味着它能更快地从中段制导(面向敌机)转入高速脱离(背 ...


双方都是隐身机的前提下,主动弹的锁定和制导还有没有意义,那还要另说了.......

你看看120C7那100多MM的导引头,你觉得在多大距离上能锁定,RSC在0.001甚至0.0001以下的目标? 有这种性能,干脆就用空空弹反空空弹了
最新的中距弹都开始考虑加入红外成像,往复合制导上靠了........毕竟主动弹在未来的中远距离空战上不太靠的住.
]]
]]
原帖由 朋友a 于 2008-3-17 16:25 发表
我们不可能用目前的数据,去衡量2020年代中美两国在此方面的水平对吧。

APG-77的宣传材料中,对于0.001RCS的目标发现距离,记得是90km吧。对于目前中距弹能多远锁定四代,以前有讨论过,一般认为是5km左右。


5KM,中距弹意义不比红外弹大.....
原帖由 朋友a 于 2008-3-17 16:29 发表
APG-77可不是毛国的。

姑且试之为宣传,但77本身也只代表美国90年代水平而已。四代的隐形优势并非不可发现,而是结合电子战,对方的三代不能及时攻击之。


前面我改正了.我错看成对中距弹自身雷达性能的表述了.....一下没转过弯来
]]
我把上面说的AGP-77当成毛子的R-77了...............汗啊....
原帖由 朋友a 于 2008-3-17 16:34 发表
所以JDRADM也使用了雷达/红外双模导引头,以它的技术把5变成10~15,并非多么不可思议。

而另一种攻击方式—A射B导也为四代的中距交战开拓了途径:A机在稍后一点的位置,照射目标的侧面,B机突前发射后马上脱离,由 ...


以目前的技术,雷达制导要把5变15几乎不可能!!毕竟弹载雷达的直径放在那里.....

你说的另一种攻击方式.......对付3代机还型,对付4代机也不成立......

所以,现在讨论是F22A的RSC大还是120C7的RSC大,是个热门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