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鸭翼与常规布局的隐身问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7:22:26


外坛回击小白有关鸭翼的文章,参考一下!

各种无知。。。。。。。。。。。。。科普!!!!!!!!!!!!!!!!!!
转帖当头一砖几年前的发言
都什么跟什么啊,都不看书什么叫隐身结构吗?透波材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只有不懂隐身的人才会动则引用透波材料,实际上我们现在用得透波良好的玻钢一样的会出现信号反射,只是强弱程度有区别,隐身飞机设计原则中有个很重要的就是让机体表面封闭为一个波电的良导体。尽量不要透波。
鸭翅膀的隐身结构是指鸭翅膀本身内部无其他设备,可以布值效果更好得多层结构吸波综合设计,对应于一般常用的表面隐身涂料,它本身远离实际上是把隐身涂料内置到表皮层以下,而不是涂敷,这个东西的优点主要在于外形信号整形特点好,可以不完全受到某些气动的限制比如厚唇,吸波带宽宽,吸波效率远高于涂料。
谈论隐身设计要记住隐身的信号处理三大步骤:外形(面反射、主瓣)〉绕散射(线、二三次旁瓣)〉点散射(多次旁瓣)。根据顺序,前一个是后一个的基础,处理后者必须综合前者,每一个代表一个信号缩减的数量级;外形设计是基础,设计的好它能达到-10到-15分贝的效果,只有在低于0分贝时,第二个信号特征才逐渐变为主要信号特征,这个时候处理绕射、散射则是主要手段,这个信号段能缩减-8分贝左右,综合前者可以达到-20到-30分贝的水平,一般相信美国的技术主要在这一级,从117到22隐身技术的进步不会在信号极限上有什么贡献,只能是在可维护性方面有所进步,点散射目前还没有成为主要的信号特征,这个需要将信号缩减到-40到-60分贝时才会变为主要特征,目前还在利用点散的特点,将其作为隐身的一种处理方式,比如锯齿。因此,我们可以看到,隐身结构的作用区域主要在结合了外形设计取得了面反射散射控制后,针对次要信号控制贡献的一种结构了。
理论上正常布局和鸭式布局都属于信号处理的不良布局,没有绝对的高下之分,因此应用这两种布局设计更考验设计水平,至于具体的设计难度,其实在隐身设计中鸭翅膀远比飞机前襟翼容易处理,而恰好F22的前襟据说就是应用了高水平的隐身结构设计。
有时候讨论某些问题优点唯某项指标化,最后都偏执于一些双方都是错误的问题上纠缠不清,冤孽阿
鸭式的隐身设计原则和常规布局的没有太大区别,一般来说不管是常规布局还是鸭式布局,他们的可动翼面都是按照巡航状态来处理隐身状态的,机动的时候基本不考虑或者只是做一定手段控制,但不限制指标。
鸭式布局和常规布局设计的差别主要在于前向因为前翼的存在比常规布局多一个散射区,但集中辐射的原则还是不变的,前翼的前后缘平行,前翼本身可以采用效率比较高的结构性隐身,辐射的主要难点在于翼根部的机身部分,这和常规布局的前缘襟翼根部的难点一样,处理方式也基本一样,这方面正常布局和鸭式布局的rcs差别要到0.001以后才会体现出明显的区别,前翼的存在较为复杂的是因为它们的尺寸比较小,对于一些中长波雷达外型隐身效果不佳,基本需要采用特定波段的窄带吸收和专用涂层的配合才有比较好的效果,同样的问题在常规布局上也有,他们在一些很少的特定角度上会因为机翼的屏蔽而占据优势。
综合而言,鸭式布局因为机翼面积大,机体修长,垂尾机翼前翼分布合理,干涉少,综合周向隐身比常规布局略有优势,但因为前翼的存在,前向隐身需要花费较大的精力和更复杂的处理方案,总体上来说鸭式布局和常规布局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隐身和气动综合的难度差不多。目前可以收集到的资料,特别是大迎角飞行试验方面的资料主要是传统布局的,鸭式布局的可以作为参考的只有美国x31,x29,瑞典的jas39,这三种飞机x31的资料较多,x29因为前掠翼的独特性没有可比性,jas39资料则较少而且残缺。从飞行试验的结果来看,比如jas39,他的大迎角飞行性能是非常不错的,相对f22而言,jas39还不是为大迎角性能进行过特别气动优化设计的,60度迎角,45度迎角滚转这样的要求su35那样的布局完成得很轻松,鸭式布局没有可信的资料表明哪一种完成过,只有x29在没有tvc控制下完成了70度迎角下的滚转,nasa的资料以后可能会公布更多的信息。
从一些新一点的研究资料看,大边条和前翼的结合,加上v尾,气动特性接近三翼面的水平,不管是对称涡流,侧滑控制,方向安定性,横侧稳定性,纵向配平能力,大迎角操控等综合因素构成的整体能力都远高于常规布局,单从气动上超越f22这样的布局并不是什么难事,只是在隐身,巡航,半径等综合指标要求下,这种布局还需要更多的优化,换个观念来说,假设说某国隐身技术实力不济,就算是仿f22也只能将rcs控制在0.1的水平,而鸭式布局隐身效果差一些在0.2,那么应该选择哪一种来发展?隐蔽的条件是发动机的问题,相对而言,在推力不足的情况下,鸭子更容易实现超巡,机动性方面对tvc的依赖更小。
目标产生电磁场散射的机理,按照其强度顺序排列主要包括:角形结构
反射、凹腔结构反射、表面镜面反射、边缘和尖端绕射、表面行波反向散射、
爬行波绕射,二次或多次散射以及表面不连续或表面曲率不连续的散射

隐身飞机设计还是有任务特点分析的,针对空中目标电磁环境进行有针对性处理。我们所谓的机翼屏蔽主要是F22采用了这个设计技术,它的尾翼距离机翼近,而且切入机翼,在空空机头+-3度左右的俯仰视角内,尾翼基本被机翼遮住,对于x波段的正面空空目标有较好的效果,如果针对地空信号,探测角度超过6度,这个屏蔽基本就无效了,外形电磁反射控制都是有很强的针对性的,适用范围很小,这个设计不是正常布局就一定有,比如f35就没有了,屏蔽效果也不明显,特别是有些正常布局的飞机为了控制率的稳定,把尾翼下反一点角度,则基本毫无效果。

再解释一下隐身飞机的介电连续性的问题,一般来说,隐身飞机不是把它当作一个透波体来处理,而是当作一个介电匀质体处理,介电匀质最大的特点是有良好的均匀稳定的电波反射性和传导性,如果表面介电不匀质,从弱到强会产生较强的吸波作用,但是反射效应也会增强,从强到弱会产生较强绕射散射。目前的设计计算水平还没有能处理多介电性的能力。所以不管是否使用复合材料都会处理成一样的导体,传统的复合材料作真空铝膜一方面是防静电处理,一方面是防氧化等。

雷达信号作用于物体的反射最主要最有效的是直接反射,这个能量是回波信号的主体,反射主要是与雷达来波形成90度的面或者边产生的,目前隐身飞机和半隐身飞机最主要的第一要务就是处理这种效应,比如飞机上的各种可开舱门,天线基座,在介电上不连续和外线不连续时,有强烈的直接反射,比如F/A18从没有考虑电磁处理的A到考虑这方面设计的E,正面雷达信号下降了一个数量级,尽管飞机并不是隐身飞机,但是小的信号特征会大大增强机载电子对抗系统的效能,从而提高生存率,小的对抗功率要求可以允许对抗设备使用小功率的复杂的集成电路,也能提高电子对抗水平。

雷达信号第二强的特征则是绕射波到介电不连续处和外形不连续处产生的发射,这种波有比较强的特点,比如只有较长波长的雷达波才会产生,比如这种波的发射分为点和线,在尖锥处,爬行波成周向空间360度散射,而在边,爬行波则有方向,特点和镜面反射有相似之处,与边的法线按入射角反射。绕射形成的散射是飞机的信号的第二特征,以F15为例大约有2分贝的样子,也就是5平米左右,也就是说,f15就算把正面处理到f22的水平,rcs信号也只能下降到普通小飞机的水平。解决这个问题还是主要靠外形设计,也就是目前流行的反射波瓣控制,把飞机的信号特征从周向设计成为集中辐射,控制在几个有限的方向,错开主要威胁角度。从f23和f22的设计来说,23的散射波瓣更少,隐身效果一定会更好,特别是后缘角度较大,可以适应正面更大角度内的威胁,而f22为了襟翼副翼的效率,压着下限角度设计,隐身上适应的角度窄不少。

从网上公布的wl图来说,鸭翼和机翼后缘可能过于平直了,这个不利于副瓣控制,主要的辐射波段都应该避开机头指向15度范围内。x36那个外形控制设计的很牛b,主副瓣设计水平在yf23那个档次。前翼的辐射处理基本还是遵循上面的基本法则,不会有太大的区别,翼根处的开缝处理一般会在前方作屏蔽,缝中用导电橡胶填缝和修型。wl的布局让人兴奋的是全动v尾,这个东西的动作可以让飞机的控制面在大多数小机动状态下都保持在最佳隐身位置,当然还有tvc的作用。以藕对土鳖目前水平的了解,土鳖只要不是采纳过于保守的方案,丝带鸡还是有丝带的水平地。最大的担心还是工程实践中能否达到那样的高标准生产需求
http://www.wytd.net/forum/viewthread.php?tid=55947&extra=page%3D1&page=95
不知道是哪个外坛,不会是出口转内销吧???

外坛回击小白有关鸭翼的文章,参考一下!

各种无知。。。。。。。。。。。。。科普!!!!!!!!!!!!!!!!!!
转帖当头一砖几年前的发言
都什么跟什么啊,都不看书什么叫隐身结构吗?透波材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只有不懂隐身的人才会动则引用透波材料,实际上我们现在用得透波良好的玻钢一样的会出现信号反射,只是强弱程度有区别,隐身飞机设计原则中有个很重要的就是让机体表面封闭为一个波电的良导体。尽量不要透波。
鸭翅膀的隐身结构是指鸭翅膀本身内部无其他设备,可以布值效果更好得多层结构吸波综合设计,对应于一般常用的表面隐身涂料,它本身远离实际上是把隐身涂料内置到表皮层以下,而不是涂敷,这个东西的优点主要在于外形信号整形特点好,可以不完全受到某些气动的限制比如厚唇,吸波带宽宽,吸波效率远高于涂料。
谈论隐身设计要记住隐身的信号处理三大步骤:外形(面反射、主瓣)〉绕散射(线、二三次旁瓣)〉点散射(多次旁瓣)。根据顺序,前一个是后一个的基础,处理后者必须综合前者,每一个代表一个信号缩减的数量级;外形设计是基础,设计的好它能达到-10到-15分贝的效果,只有在低于0分贝时,第二个信号特征才逐渐变为主要信号特征,这个时候处理绕射、散射则是主要手段,这个信号段能缩减-8分贝左右,综合前者可以达到-20到-30分贝的水平,一般相信美国的技术主要在这一级,从117到22隐身技术的进步不会在信号极限上有什么贡献,只能是在可维护性方面有所进步,点散射目前还没有成为主要的信号特征,这个需要将信号缩减到-40到-60分贝时才会变为主要特征,目前还在利用点散的特点,将其作为隐身的一种处理方式,比如锯齿。因此,我们可以看到,隐身结构的作用区域主要在结合了外形设计取得了面反射散射控制后,针对次要信号控制贡献的一种结构了。
理论上正常布局和鸭式布局都属于信号处理的不良布局,没有绝对的高下之分,因此应用这两种布局设计更考验设计水平,至于具体的设计难度,其实在隐身设计中鸭翅膀远比飞机前襟翼容易处理,而恰好F22的前襟据说就是应用了高水平的隐身结构设计。
有时候讨论某些问题优点唯某项指标化,最后都偏执于一些双方都是错误的问题上纠缠不清,冤孽阿
鸭式的隐身设计原则和常规布局的没有太大区别,一般来说不管是常规布局还是鸭式布局,他们的可动翼面都是按照巡航状态来处理隐身状态的,机动的时候基本不考虑或者只是做一定手段控制,但不限制指标。
鸭式布局和常规布局设计的差别主要在于前向因为前翼的存在比常规布局多一个散射区,但集中辐射的原则还是不变的,前翼的前后缘平行,前翼本身可以采用效率比较高的结构性隐身,辐射的主要难点在于翼根部的机身部分,这和常规布局的前缘襟翼根部的难点一样,处理方式也基本一样,这方面正常布局和鸭式布局的rcs差别要到0.001以后才会体现出明显的区别,前翼的存在较为复杂的是因为它们的尺寸比较小,对于一些中长波雷达外型隐身效果不佳,基本需要采用特定波段的窄带吸收和专用涂层的配合才有比较好的效果,同样的问题在常规布局上也有,他们在一些很少的特定角度上会因为机翼的屏蔽而占据优势。
综合而言,鸭式布局因为机翼面积大,机体修长,垂尾机翼前翼分布合理,干涉少,综合周向隐身比常规布局略有优势,但因为前翼的存在,前向隐身需要花费较大的精力和更复杂的处理方案,总体上来说鸭式布局和常规布局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隐身和气动综合的难度差不多。目前可以收集到的资料,特别是大迎角飞行试验方面的资料主要是传统布局的,鸭式布局的可以作为参考的只有美国x31,x29,瑞典的jas39,这三种飞机x31的资料较多,x29因为前掠翼的独特性没有可比性,jas39资料则较少而且残缺。从飞行试验的结果来看,比如jas39,他的大迎角飞行性能是非常不错的,相对f22而言,jas39还不是为大迎角性能进行过特别气动优化设计的,60度迎角,45度迎角滚转这样的要求su35那样的布局完成得很轻松,鸭式布局没有可信的资料表明哪一种完成过,只有x29在没有tvc控制下完成了70度迎角下的滚转,nasa的资料以后可能会公布更多的信息。
从一些新一点的研究资料看,大边条和前翼的结合,加上v尾,气动特性接近三翼面的水平,不管是对称涡流,侧滑控制,方向安定性,横侧稳定性,纵向配平能力,大迎角操控等综合因素构成的整体能力都远高于常规布局,单从气动上超越f22这样的布局并不是什么难事,只是在隐身,巡航,半径等综合指标要求下,这种布局还需要更多的优化,换个观念来说,假设说某国隐身技术实力不济,就算是仿f22也只能将rcs控制在0.1的水平,而鸭式布局隐身效果差一些在0.2,那么应该选择哪一种来发展?隐蔽的条件是发动机的问题,相对而言,在推力不足的情况下,鸭子更容易实现超巡,机动性方面对tvc的依赖更小。
目标产生电磁场散射的机理,按照其强度顺序排列主要包括:角形结构
反射、凹腔结构反射、表面镜面反射、边缘和尖端绕射、表面行波反向散射、
爬行波绕射,二次或多次散射以及表面不连续或表面曲率不连续的散射

隐身飞机设计还是有任务特点分析的,针对空中目标电磁环境进行有针对性处理。我们所谓的机翼屏蔽主要是F22采用了这个设计技术,它的尾翼距离机翼近,而且切入机翼,在空空机头+-3度左右的俯仰视角内,尾翼基本被机翼遮住,对于x波段的正面空空目标有较好的效果,如果针对地空信号,探测角度超过6度,这个屏蔽基本就无效了,外形电磁反射控制都是有很强的针对性的,适用范围很小,这个设计不是正常布局就一定有,比如f35就没有了,屏蔽效果也不明显,特别是有些正常布局的飞机为了控制率的稳定,把尾翼下反一点角度,则基本毫无效果。

再解释一下隐身飞机的介电连续性的问题,一般来说,隐身飞机不是把它当作一个透波体来处理,而是当作一个介电匀质体处理,介电匀质最大的特点是有良好的均匀稳定的电波反射性和传导性,如果表面介电不匀质,从弱到强会产生较强的吸波作用,但是反射效应也会增强,从强到弱会产生较强绕射散射。目前的设计计算水平还没有能处理多介电性的能力。所以不管是否使用复合材料都会处理成一样的导体,传统的复合材料作真空铝膜一方面是防静电处理,一方面是防氧化等。

雷达信号作用于物体的反射最主要最有效的是直接反射,这个能量是回波信号的主体,反射主要是与雷达来波形成90度的面或者边产生的,目前隐身飞机和半隐身飞机最主要的第一要务就是处理这种效应,比如飞机上的各种可开舱门,天线基座,在介电上不连续和外线不连续时,有强烈的直接反射,比如F/A18从没有考虑电磁处理的A到考虑这方面设计的E,正面雷达信号下降了一个数量级,尽管飞机并不是隐身飞机,但是小的信号特征会大大增强机载电子对抗系统的效能,从而提高生存率,小的对抗功率要求可以允许对抗设备使用小功率的复杂的集成电路,也能提高电子对抗水平。

雷达信号第二强的特征则是绕射波到介电不连续处和外形不连续处产生的发射,这种波有比较强的特点,比如只有较长波长的雷达波才会产生,比如这种波的发射分为点和线,在尖锥处,爬行波成周向空间360度散射,而在边,爬行波则有方向,特点和镜面反射有相似之处,与边的法线按入射角反射。绕射形成的散射是飞机的信号的第二特征,以F15为例大约有2分贝的样子,也就是5平米左右,也就是说,f15就算把正面处理到f22的水平,rcs信号也只能下降到普通小飞机的水平。解决这个问题还是主要靠外形设计,也就是目前流行的反射波瓣控制,把飞机的信号特征从周向设计成为集中辐射,控制在几个有限的方向,错开主要威胁角度。从f23和f22的设计来说,23的散射波瓣更少,隐身效果一定会更好,特别是后缘角度较大,可以适应正面更大角度内的威胁,而f22为了襟翼副翼的效率,压着下限角度设计,隐身上适应的角度窄不少。

从网上公布的wl图来说,鸭翼和机翼后缘可能过于平直了,这个不利于副瓣控制,主要的辐射波段都应该避开机头指向15度范围内。x36那个外形控制设计的很牛b,主副瓣设计水平在yf23那个档次。前翼的辐射处理基本还是遵循上面的基本法则,不会有太大的区别,翼根处的开缝处理一般会在前方作屏蔽,缝中用导电橡胶填缝和修型。wl的布局让人兴奋的是全动v尾,这个东西的动作可以让飞机的控制面在大多数小机动状态下都保持在最佳隐身位置,当然还有tvc的作用。以藕对土鳖目前水平的了解,土鳖只要不是采纳过于保守的方案,丝带鸡还是有丝带的水平地。最大的担心还是工程实践中能否达到那样的高标准生产需求
http://www.wytd.net/forum/viewthread.php?tid=55947&extra=page%3D1&page=95
不知道是哪个外坛,不会是出口转内销吧???
好!有内容!
科普贴支持一个
不错,要顶


找到此文的完整版后应该置顶,有砖大文章当顶,看有哪些不开眼的还一天发五六个开头就是“鸭翼不利于隐身”帖子

找到此文的完整版后应该置顶,有砖大文章当顶,看有哪些不开眼的还一天发五六个开头就是“鸭翼不利于隐身”帖子
wenzi1113 发表于 2010-12-30 23:40

你仔细看文章,就是说鸭翼破坏隐身,只是作者的措辞语气很委婉,结论很有倾向性,这就是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了。
具体分析在这里
http://lt.cjdby.net/thread-1038960-1-1.html
96、102楼
335i 发表于 2010-12-30 23:48


    隐身与气动之间的权衡就不考虑么?难道常规布局的隐身处理难度就不高?难不成选了常规布局隐身效果就一定好、非常规布局甭管使用什么处理手段就一定孬?究竟选择常规还是非常规布局是要结合设计作战思想共同权衡的,最后的取舍不是你我在这里敲敲键盘敲出来的。现在重四就选择了非常规,你“觉得”“觉得”觉得了半天了,611怎么“觉得”、132怎么“觉得”、PLA怎么“觉得”你考虑过没有?
本人菜鸟,无法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