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谈中国现在立即上马研制360吨级液氧煤油发动机的重要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22:40:42
纵谈中国现在立即上马研制360吨级液氧煤油发动机的重要性
   没想到这个话题在网络上引发如此严重的争论,我觉得还是有必要就此问题再作一次全面的论述,力求为后世子孙在回望中国载人登月工程的决策过程时不会指责今天我们目光的短浅与没有足够的前瞻性'长远战略思维.
      第一,现在立即上马研究360吨液氧煤油发动机是"补课"而不是赶超
   我在先前分析苏联载人登月工程流产失败与美国重返月球的深层根源时就已经明确指出,今天全球之所以重新掀起重返月球热潮的核心根源就是因为自阿波罗时代以来一直阻碍人类重返月球的巨型火箭发动机瓶颈由于得益于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诸大国所发展的航天飞机研制工程而被"意外"地彻底解决.尽管美苏日欧的航天飞机工程莫不是轰轰烈烈上马'凄凄惨惨落幕收场,但由于借助航天飞机工程的研制,美国的SSME'RS68与巨型固体燃料助推器\苏联的RD170'RD0120与RD180\欧洲的火神\日本的LE7等几种大型火箭发动机却由此得以研制成功,这给人类未来空间探测方向的转变带来了决定性的影响.
        但是对于中国而言,这却演变成一个重大的空缺,原因就是中国没有选择航天飞机作为自己空间载人工程的实施工具,因此导致到今天中国大型火箭发动机项目上出现严重的发展滞后.
        众所周知,中国现在正在加紧研制长征五号新一代大型火箭,但由于我国目前最大的氢氧火箭发动机推力只有50吨,最大的液氧煤油发动机推力也只有120吨;这就导致到今天基于这两种发动机平台研制的中国长征五号火箭起飞推力极限版也只能勉强达到1060吨,近地轨道运载能力最高不过30吨;只使日后如今天美国的阿瑞斯五型火箭那样研制出5芯版的长征五号火箭,其最大起飞推力也只能达到1210吨左右(捆绑太多助推器的版本由于不论技术风险还是政治风险都很大,在此不作推荐),还是无法支持中国未来必然实施的载人登月工程.但同作为人类空间技术五巨头的美欧日俄,由于拥有现成而且高度成熟的大型发动机优势,美欧日俄四巨头都可以在短时间内(十年内)研制出起飞推力达2000吨级以上的巨型火箭来.
      这就是今天的中国不能不直面的严酷现实.
      当然,中国今天研制120吨液氧煤油发动机并非是错误的选择,事实上这一种发动机的研制成功与技术成就已经成为中国火箭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里程碑.如果没有经过120吨液氧煤油发动机的研制全程,中国未来要想全新研制360吨级别的巨型发动机将会更为艰难.但是中国未来要想成功实现载人登月工程,并发展美国早期式基于载人登月飞船舱段平台,实现技术共享\核心舱段平台(如服务舱\指令舱)共享与及共线生产的"天空实验室"级别的"粗壮型"空间站,没有巨型火箭万万不可;而要想按时研制成功巨型火箭,360吨液氧煤油发动机又是必须尽早攻克的核心控制性关键节点.因此为了后世子孙,为了中国未来的全球历史定位,一旦120吨级液氧煤油发动机研制任务完成,立即接着研制360吨级液氧煤油发动机将是一项必须实施的历史性任务.
        第二,指望购买俄罗斯的RD180发动机来取代中国自研的360吨液氧煤油发动机要冒巨大的风险.
       毫无疑问,俄罗斯的RD180发动机的确是一种极为优秀的火箭发动机,而且也极为适合中国未来巨型火箭的研制生产.因此中国政府做梦都想购买RD180及其生产技术.但是以目前的状况来看,要想按时搞到RD180及其生产技术希望渺茫.如果再为等待购买俄罗斯RD180生产技术拖上十年八年,可就误了中国巨型火箭研制的大事.而且俄罗斯作为一个不讲信用,反复无常的国家早已在国际上臭名远扬(搞竹杠的事数不胜数),将事关国家前途与历史定位重要利器的供应来源寄托于俄罗斯的身上这实际上是作茧自缚,政治风险极大,相信任何头脑清醒的中国政治领导人都不会有此念头并作出如此愚蠢的决策.
       而只使日后中国成功获得俄罗斯RD180的生产技术,由于中国有着前期对360吨级液氧煤油发动机技术的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也会大大加快RD180国产化的时间进度,也为日后的升级改进积累了技术经验.因此"两条脚走路"的策略还是必须要继续坚持下去.
        第三,360液氧煤油发动机是中国能够以最低成本代价就实现巨型火箭发动机研制历史性突破的最佳方向.
         以中国今天的国力水平,我们只能够同时支持一种巨型发动机的研制,而目前各方对于到底是选择巨型氢氧发动机\液氧煤油发动机还是巨型固体燃料助推器为突破方向还存在争论,而我始终认为研制巨型液氧煤油发动机才是现阶段中国最经济'最能按时完成突破的方向.
      由于我国目前正在研制120吨级液氧煤油发动机,而且技术起点又相当高,加之煤油又是常温推进剂,经济实惠,研制成功之后只使中国未来不立即上马巨型火箭,也可用于制造现有长征五号火箭的助推器(长征五号捆绑4台360吨级煤油发动机起飞推力就达1540吨)与3.35米直径火箭的芯级,实用性'涵接性与经济技术优势明显.而氢氧发动机由于我国目前最高推力型号也只有50吨,要想在此基础上研制出推力达300吨美国RS68级别的巨型火箭发动机,难度要比研制同样推力的液氧煤油发动机高得多,而研制150至200吨级别区间的又显得推力不足,如果没有同时研制更大推力的煤油发动机与固体助推器,也无法实现巨型火箭起飞推力达2000吨以上的区间;但只要360吨级液氧煤油发动机研制成功,中国就可以轻松研制出起飞推力达2880吨(芯级4台外加捆绑4台助推器)乃至3600吨(芯级4台外加6台助推器)的巨型火箭来.因此仅仅研制巨型氢氧发动机的经济与技术优势远远没有液氧煤油发动机的明显.至于大型固体燃料助推器,由于我国民用火箭在这一领域长期空白,没有先天的技术优势与经验积累,而且要使中国火箭起飞推力达到2000吨级以上就至少要研制起飞推力达500吨级别的固体燃料助推器.技术难度不会小但政治风险却很大,对此方案政治领导人很难感兴趣.
        第四,现在立即上马还能够拥有足够的时间回旋空间.
        由于美国阿瑞斯火箭计划进展神速,已经逐渐唤醒了欧洲\日本与及俄罗斯研制巨型火箭的雄心与兴趣.由其是欧洲日本,钱财不是大问题,商业卫星发射市场又一缩再缩,火箭工业已经处于破产饿死边沿,又拥有现成高度成熟的大型火箭发动机,研制2000吨级起飞推力的巨型火箭不存在任何技术难题,因此仅仅是为了养活本国的火箭工业与相关空间工业系统,上马大型空间工程只是迟早问题.至于俄罗斯,要巨型火箭根本就不是问题,而且随着俄罗斯经济与政治局势"可以遇见性"大为增强,乘美国刮起重返月球的东风再来一次载人登月偿试也是可以设想的.因此我认为在2025年前后全球将会掀起一波远比阿波罗时代要庞大得多,而且持续时间也要漫长得多的载人登月狂潮,大国间或者联盟或者单独都会纷纷向载人登月工程发起冲击.而面对这种局面,作为人类空间五巨头之一的中国根本无法置身事外,不闻不问.这可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只要中国还想作为一个大国立足于地球,中国就必须要对这一波载人登月狂潮作出"有力"的回应,道理就如同正常的男人(所以说做男人很累,做大国也同样很累,很多小国可以不闻不问的事大国就绝对不能.实力有差距就有所为有所不为,但绝对不能一切无所作为)就必须要找老婆一样,否则的话就会严重动摇中国在未来人类文明史中的定位.
       而今天,离2025年还有18年的时间,如果现在立即上马研制360吨液氧煤油发动机,在未来十年内可以搞得出,之后再用三五年时间成熟,再用于研制巨型火箭,可以确保赶在2025年前后搞出巨型火箭.一旦如此,中国就要主动得多,要上马接着搞载人登月工程,手中已有关键王牌;迟点搞载人登月工程,又由于拥有了巨型火箭,也没有人能够怀疑中国的实力与全球地位.道理如是雄狮的就要有一头长毛(流浪公狮没有地盘但也有长毛),而没有长毛的狮子就绝对不是雄狮是一样的;谁叫中国是一个大国呢!   
       但是,如果今天中国政府还不作出立即上马研制360吨液氧煤油发动机的决策,一旦时间拖到2015年之后,再作出决定就要迟得多.原因就在于巨型火箭发动机研制周期很长,只使是冷战高峰期处于全国总动员态势的美国在搞土星五号火箭的F1发动机时也花费了好几年才获得成功.尽管今天人类的材料技术\工程设计与工业制造能力要比阿波罗时代先进提高不少,但由于已经没有冷战时期所存在的重大政治压力,中国政府在研制360吨液氧煤油发动机时已经无法如美国政府在研制土星火箭那样获得近乎无限的实时财政\人力\物力与工程技术支持,因此研制周期必然要比土星五号火箭的F1发动机要长得多,甚至要分阶段进行(当年长征三号甲火箭研制就走走停停搞了八年多),遇上技术难关还得等到有钱支持之后才能进行攻关试验.因此从现在开始上马研制,到2025年时间虽然还长,但具体到工程项目的实际研究与及受相关预算额度(将整个工程预算分15年期限划拨,只使总额300亿每年也不过20亿)的限制,终合计算起来时间周期也是仅仅够用而已.事实上中国现在的120吨液氧煤油发动机的研制周期(从蓝图具体构思开始)就已经长达十几年,到现在还在不停地试车,难度可见真的不是一般的大.主要原因就因为中国是在"补课",谁叫人家美国\俄罗斯\日本与及欧洲早的在冷战时期最迟的也在二十世纪晚期就已经完成了我们因为种种原因才拖至今天执行的这一系列工程呢?!这也没有办法的事,事实上欧洲的火神,日本的LE7(包括改进型)的研制过程也很累,也很费周折,前前后后也用了十几年,耗资几十亿美元,欧洲的火神现在还在不停地改进完善之中----"大国之累"最佳的经典例子.
       第五,研制360吨液氧煤油发动机是中国火箭工业乃至空间工业可持续发展的至关重要环节.
        由于中国120吨液氧煤油火箭发动机的研制工作已经接近尾声,但如果就此认为中国的火箭发动机研究工程就此可以告一段落,那就大错特错.原因就是目前美欧日俄载人登月级火箭研制生产所有的核心关键环节都已经完成;但五巨头之中唯有中国还面临巨型火箭的发动机瓶颈问题,因此中国目前的120吨级液氧煤油发动机只能是先驱而决不是重大目标,360吨液氧煤油发动机才是真正的终极追求(未来五十年内).只有360吨级发动机研制完成,中国才算完全补完在冷战与及二十世纪晚期被美欧日俄所拉下在空间推进动力方面最重要的"功课"距离.
       事实上由于电子技术与及精密仪器工业的突飞猛进,全球火箭与空间工业已经由成长期进入成熟期.卫星使用寿命周期\质量体积与及功能大幅度增加,而常用火箭的运载能力也大幅度增长,发射成功率也同样迅速提高.这就带来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全球空间发射的次数大幅度减少,这已经日益威胁到全球火箭工业的可持续生存发展.卫星工业也如此,由于卫星寿命周期与工业生产率的大幅度提升,各空间工业公司卫星生产线也开始出现开工不足的问题,半死不活.但由于火箭与及太空工业体系又是现代国防的核心支柱基础,各国政府也无法任由自己的火箭与太空工业自生自灭'放任自流,为了养活各自的空间工业体系必须要上马大型空间工程.事实上这也是今天全球之所以再次掀起载人登月热潮的最重要核心根源,这是与阿波罗时代绝然不同的时代背景,今天人类重返月球有着更多的'饭碗就业"因素在里面,而远远不再是一项可有可无政治面子工程.
       当然,今天中国与美国每年的空间发射次数相比较还相差很远,卫星在轨的数目也一样.但随着中国大型火箭的研制成功投产与卫星企业生产率的不断提高,中国火箭与空间工业迟早也会如今天的欧洲\日本与及美国那样出现生产过剩的问题.而今天美国政府应对这一问题所作出的解决方案就是实施重返月球计划乃至飞向更为遥远的宇宙空间.而中国政府也迟早要走到这一步.但与美国不同,今天中国要想实现载人登月还存在巨型火箭的瓶颈问题,而要研制巨型火箭就必须要解决巨型火箭发动机这一重大瓶颈问题.
      非常巧恰的是现在的中国一旦完成120吨液氧煤油火箭发动机的研制任务,除留下部分力量继续完善改进工作之外就可以抽调主要力量用于接着进行360吨发动机的攻关研制工作.而在此后十几年间中国政府就可以用新老长征火箭大量发射各种应用卫星体系'飞船与及空间站,这些任务与火箭发动机研究人员从事360吨巨型液氧煤油发动机的攻关研制工作并不产生矛盾冲突与任务交错.这样等到中国近地空间卫星应用体系与及飞船小型空间站天地往返体系成熟饱和,时光就已经流逝到2020年前后边缘.此时中国紧接着实施进行载人登月工程.整个过程将一环紧接一环,完全可以实现无缝对接.
        事实上今天中国政府高层与社会公众对是否进行载人登月工程都非常感兴趣,但由于存在着巨型火箭这一关键环节的缺失,中国政府对载人登月的时间表问题襟若寒蝉,毕竟有着前苏联H1火箭研制流产失败的前车之鉴.但这个工程迟早都是要启动的,其中最为重要'最为明显的的决定性标致就是中国360吨巨型液氧煤油火箭发动机研究工程的开始上马.因此,我期待着这一天能够很快到来.
   (本系列评论共五篇,至此完结.在感谢各位曾经捧场过的网友,特别是DARK兄,他带来的资料很有价值)
   高凉陈君   2007\12\16纵谈中国现在立即上马研制360吨级液氧煤油发动机的重要性
   没想到这个话题在网络上引发如此严重的争论,我觉得还是有必要就此问题再作一次全面的论述,力求为后世子孙在回望中国载人登月工程的决策过程时不会指责今天我们目光的短浅与没有足够的前瞻性'长远战略思维.
      第一,现在立即上马研究360吨液氧煤油发动机是"补课"而不是赶超
   我在先前分析苏联载人登月工程流产失败与美国重返月球的深层根源时就已经明确指出,今天全球之所以重新掀起重返月球热潮的核心根源就是因为自阿波罗时代以来一直阻碍人类重返月球的巨型火箭发动机瓶颈由于得益于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诸大国所发展的航天飞机研制工程而被"意外"地彻底解决.尽管美苏日欧的航天飞机工程莫不是轰轰烈烈上马'凄凄惨惨落幕收场,但由于借助航天飞机工程的研制,美国的SSME'RS68与巨型固体燃料助推器\苏联的RD170'RD0120与RD180\欧洲的火神\日本的LE7等几种大型火箭发动机却由此得以研制成功,这给人类未来空间探测方向的转变带来了决定性的影响.
        但是对于中国而言,这却演变成一个重大的空缺,原因就是中国没有选择航天飞机作为自己空间载人工程的实施工具,因此导致到今天中国大型火箭发动机项目上出现严重的发展滞后.
        众所周知,中国现在正在加紧研制长征五号新一代大型火箭,但由于我国目前最大的氢氧火箭发动机推力只有50吨,最大的液氧煤油发动机推力也只有120吨;这就导致到今天基于这两种发动机平台研制的中国长征五号火箭起飞推力极限版也只能勉强达到1060吨,近地轨道运载能力最高不过30吨;只使日后如今天美国的阿瑞斯五型火箭那样研制出5芯版的长征五号火箭,其最大起飞推力也只能达到1210吨左右(捆绑太多助推器的版本由于不论技术风险还是政治风险都很大,在此不作推荐),还是无法支持中国未来必然实施的载人登月工程.但同作为人类空间技术五巨头的美欧日俄,由于拥有现成而且高度成熟的大型发动机优势,美欧日俄四巨头都可以在短时间内(十年内)研制出起飞推力达2000吨级以上的巨型火箭来.
      这就是今天的中国不能不直面的严酷现实.
      当然,中国今天研制120吨液氧煤油发动机并非是错误的选择,事实上这一种发动机的研制成功与技术成就已经成为中国火箭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里程碑.如果没有经过120吨液氧煤油发动机的研制全程,中国未来要想全新研制360吨级别的巨型发动机将会更为艰难.但是中国未来要想成功实现载人登月工程,并发展美国早期式基于载人登月飞船舱段平台,实现技术共享\核心舱段平台(如服务舱\指令舱)共享与及共线生产的"天空实验室"级别的"粗壮型"空间站,没有巨型火箭万万不可;而要想按时研制成功巨型火箭,360吨液氧煤油发动机又是必须尽早攻克的核心控制性关键节点.因此为了后世子孙,为了中国未来的全球历史定位,一旦120吨级液氧煤油发动机研制任务完成,立即接着研制360吨级液氧煤油发动机将是一项必须实施的历史性任务.
        第二,指望购买俄罗斯的RD180发动机来取代中国自研的360吨液氧煤油发动机要冒巨大的风险.
       毫无疑问,俄罗斯的RD180发动机的确是一种极为优秀的火箭发动机,而且也极为适合中国未来巨型火箭的研制生产.因此中国政府做梦都想购买RD180及其生产技术.但是以目前的状况来看,要想按时搞到RD180及其生产技术希望渺茫.如果再为等待购买俄罗斯RD180生产技术拖上十年八年,可就误了中国巨型火箭研制的大事.而且俄罗斯作为一个不讲信用,反复无常的国家早已在国际上臭名远扬(搞竹杠的事数不胜数),将事关国家前途与历史定位重要利器的供应来源寄托于俄罗斯的身上这实际上是作茧自缚,政治风险极大,相信任何头脑清醒的中国政治领导人都不会有此念头并作出如此愚蠢的决策.
       而只使日后中国成功获得俄罗斯RD180的生产技术,由于中国有着前期对360吨级液氧煤油发动机技术的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也会大大加快RD180国产化的时间进度,也为日后的升级改进积累了技术经验.因此"两条脚走路"的策略还是必须要继续坚持下去.
        第三,360液氧煤油发动机是中国能够以最低成本代价就实现巨型火箭发动机研制历史性突破的最佳方向.
         以中国今天的国力水平,我们只能够同时支持一种巨型发动机的研制,而目前各方对于到底是选择巨型氢氧发动机\液氧煤油发动机还是巨型固体燃料助推器为突破方向还存在争论,而我始终认为研制巨型液氧煤油发动机才是现阶段中国最经济'最能按时完成突破的方向.
      由于我国目前正在研制120吨级液氧煤油发动机,而且技术起点又相当高,加之煤油又是常温推进剂,经济实惠,研制成功之后只使中国未来不立即上马巨型火箭,也可用于制造现有长征五号火箭的助推器(长征五号捆绑4台360吨级煤油发动机起飞推力就达1540吨)与3.35米直径火箭的芯级,实用性'涵接性与经济技术优势明显.而氢氧发动机由于我国目前最高推力型号也只有50吨,要想在此基础上研制出推力达300吨美国RS68级别的巨型火箭发动机,难度要比研制同样推力的液氧煤油发动机高得多,而研制150至200吨级别区间的又显得推力不足,如果没有同时研制更大推力的煤油发动机与固体助推器,也无法实现巨型火箭起飞推力达2000吨以上的区间;但只要360吨级液氧煤油发动机研制成功,中国就可以轻松研制出起飞推力达2880吨(芯级4台外加捆绑4台助推器)乃至3600吨(芯级4台外加6台助推器)的巨型火箭来.因此仅仅研制巨型氢氧发动机的经济与技术优势远远没有液氧煤油发动机的明显.至于大型固体燃料助推器,由于我国民用火箭在这一领域长期空白,没有先天的技术优势与经验积累,而且要使中国火箭起飞推力达到2000吨级以上就至少要研制起飞推力达500吨级别的固体燃料助推器.技术难度不会小但政治风险却很大,对此方案政治领导人很难感兴趣.
        第四,现在立即上马还能够拥有足够的时间回旋空间.
        由于美国阿瑞斯火箭计划进展神速,已经逐渐唤醒了欧洲\日本与及俄罗斯研制巨型火箭的雄心与兴趣.由其是欧洲日本,钱财不是大问题,商业卫星发射市场又一缩再缩,火箭工业已经处于破产饿死边沿,又拥有现成高度成熟的大型火箭发动机,研制2000吨级起飞推力的巨型火箭不存在任何技术难题,因此仅仅是为了养活本国的火箭工业与相关空间工业系统,上马大型空间工程只是迟早问题.至于俄罗斯,要巨型火箭根本就不是问题,而且随着俄罗斯经济与政治局势"可以遇见性"大为增强,乘美国刮起重返月球的东风再来一次载人登月偿试也是可以设想的.因此我认为在2025年前后全球将会掀起一波远比阿波罗时代要庞大得多,而且持续时间也要漫长得多的载人登月狂潮,大国间或者联盟或者单独都会纷纷向载人登月工程发起冲击.而面对这种局面,作为人类空间五巨头之一的中国根本无法置身事外,不闻不问.这可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只要中国还想作为一个大国立足于地球,中国就必须要对这一波载人登月狂潮作出"有力"的回应,道理就如同正常的男人(所以说做男人很累,做大国也同样很累,很多小国可以不闻不问的事大国就绝对不能.实力有差距就有所为有所不为,但绝对不能一切无所作为)就必须要找老婆一样,否则的话就会严重动摇中国在未来人类文明史中的定位.
       而今天,离2025年还有18年的时间,如果现在立即上马研制360吨液氧煤油发动机,在未来十年内可以搞得出,之后再用三五年时间成熟,再用于研制巨型火箭,可以确保赶在2025年前后搞出巨型火箭.一旦如此,中国就要主动得多,要上马接着搞载人登月工程,手中已有关键王牌;迟点搞载人登月工程,又由于拥有了巨型火箭,也没有人能够怀疑中国的实力与全球地位.道理如是雄狮的就要有一头长毛(流浪公狮没有地盘但也有长毛),而没有长毛的狮子就绝对不是雄狮是一样的;谁叫中国是一个大国呢!   
       但是,如果今天中国政府还不作出立即上马研制360吨液氧煤油发动机的决策,一旦时间拖到2015年之后,再作出决定就要迟得多.原因就在于巨型火箭发动机研制周期很长,只使是冷战高峰期处于全国总动员态势的美国在搞土星五号火箭的F1发动机时也花费了好几年才获得成功.尽管今天人类的材料技术\工程设计与工业制造能力要比阿波罗时代先进提高不少,但由于已经没有冷战时期所存在的重大政治压力,中国政府在研制360吨液氧煤油发动机时已经无法如美国政府在研制土星火箭那样获得近乎无限的实时财政\人力\物力与工程技术支持,因此研制周期必然要比土星五号火箭的F1发动机要长得多,甚至要分阶段进行(当年长征三号甲火箭研制就走走停停搞了八年多),遇上技术难关还得等到有钱支持之后才能进行攻关试验.因此从现在开始上马研制,到2025年时间虽然还长,但具体到工程项目的实际研究与及受相关预算额度(将整个工程预算分15年期限划拨,只使总额300亿每年也不过20亿)的限制,终合计算起来时间周期也是仅仅够用而已.事实上中国现在的120吨液氧煤油发动机的研制周期(从蓝图具体构思开始)就已经长达十几年,到现在还在不停地试车,难度可见真的不是一般的大.主要原因就因为中国是在"补课",谁叫人家美国\俄罗斯\日本与及欧洲早的在冷战时期最迟的也在二十世纪晚期就已经完成了我们因为种种原因才拖至今天执行的这一系列工程呢?!这也没有办法的事,事实上欧洲的火神,日本的LE7(包括改进型)的研制过程也很累,也很费周折,前前后后也用了十几年,耗资几十亿美元,欧洲的火神现在还在不停地改进完善之中----"大国之累"最佳的经典例子.
       第五,研制360吨液氧煤油发动机是中国火箭工业乃至空间工业可持续发展的至关重要环节.
        由于中国120吨液氧煤油火箭发动机的研制工作已经接近尾声,但如果就此认为中国的火箭发动机研究工程就此可以告一段落,那就大错特错.原因就是目前美欧日俄载人登月级火箭研制生产所有的核心关键环节都已经完成;但五巨头之中唯有中国还面临巨型火箭的发动机瓶颈问题,因此中国目前的120吨级液氧煤油发动机只能是先驱而决不是重大目标,360吨液氧煤油发动机才是真正的终极追求(未来五十年内).只有360吨级发动机研制完成,中国才算完全补完在冷战与及二十世纪晚期被美欧日俄所拉下在空间推进动力方面最重要的"功课"距离.
       事实上由于电子技术与及精密仪器工业的突飞猛进,全球火箭与空间工业已经由成长期进入成熟期.卫星使用寿命周期\质量体积与及功能大幅度增加,而常用火箭的运载能力也大幅度增长,发射成功率也同样迅速提高.这就带来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全球空间发射的次数大幅度减少,这已经日益威胁到全球火箭工业的可持续生存发展.卫星工业也如此,由于卫星寿命周期与工业生产率的大幅度提升,各空间工业公司卫星生产线也开始出现开工不足的问题,半死不活.但由于火箭与及太空工业体系又是现代国防的核心支柱基础,各国政府也无法任由自己的火箭与太空工业自生自灭'放任自流,为了养活各自的空间工业体系必须要上马大型空间工程.事实上这也是今天全球之所以再次掀起载人登月热潮的最重要核心根源,这是与阿波罗时代绝然不同的时代背景,今天人类重返月球有着更多的'饭碗就业"因素在里面,而远远不再是一项可有可无政治面子工程.
       当然,今天中国与美国每年的空间发射次数相比较还相差很远,卫星在轨的数目也一样.但随着中国大型火箭的研制成功投产与卫星企业生产率的不断提高,中国火箭与空间工业迟早也会如今天的欧洲\日本与及美国那样出现生产过剩的问题.而今天美国政府应对这一问题所作出的解决方案就是实施重返月球计划乃至飞向更为遥远的宇宙空间.而中国政府也迟早要走到这一步.但与美国不同,今天中国要想实现载人登月还存在巨型火箭的瓶颈问题,而要研制巨型火箭就必须要解决巨型火箭发动机这一重大瓶颈问题.
      非常巧恰的是现在的中国一旦完成120吨液氧煤油火箭发动机的研制任务,除留下部分力量继续完善改进工作之外就可以抽调主要力量用于接着进行360吨发动机的攻关研制工作.而在此后十几年间中国政府就可以用新老长征火箭大量发射各种应用卫星体系'飞船与及空间站,这些任务与火箭发动机研究人员从事360吨巨型液氧煤油发动机的攻关研制工作并不产生矛盾冲突与任务交错.这样等到中国近地空间卫星应用体系与及飞船小型空间站天地往返体系成熟饱和,时光就已经流逝到2020年前后边缘.此时中国紧接着实施进行载人登月工程.整个过程将一环紧接一环,完全可以实现无缝对接.
        事实上今天中国政府高层与社会公众对是否进行载人登月工程都非常感兴趣,但由于存在着巨型火箭这一关键环节的缺失,中国政府对载人登月的时间表问题襟若寒蝉,毕竟有着前苏联H1火箭研制流产失败的前车之鉴.但这个工程迟早都是要启动的,其中最为重要'最为明显的的决定性标致就是中国360吨巨型液氧煤油火箭发动机研究工程的开始上马.因此,我期待着这一天能够很快到来.
   (本系列评论共五篇,至此完结.在感谢各位曾经捧场过的网友,特别是DARK兄,他带来的资料很有价值)
   高凉陈君   2007\12\16
120吨液氧煤油发动机接近定型时,上马300吨级/360吨级的发动机比较合适。现在还是先预研为妥,别占了研制120吨的人才资源。
如果2010-2012年上马研制,2020年也就可以研制出来,先发射几次检验可靠性,2023年左右载人登月也来得及用上。
如果说在长征5号接近成功时~~

下一代火箭还没开始研制,本身就是一种笑话
其实关键点不是登月的政治意义,
而是重型火箭可能带来的大型空间站和大型月球基地,
这是未来军事科研上的制高点,
这根本就不是所谓登月政治意义和民族自豪感所能描述的,
虽然他们本身的广告和宣示作用本身非常大。
Saturn项目中美国有两套巨型火箭发动机可选:Rocketdyne的F-1和Aerojet的M-1。F-1A在F-1基础上,推力还要提高20%。J-2S是J-2的简化版,J-2T是带有超环面燃烧室的变态型号,SSME源自J-2,而J-2X源自J-2S,不需要SSME的重复使用能力。
]]
РД-270(8Д420)应该是当年美苏太空争霸的“疯狂代表”(60年代末下马),高压补燃循环、单推力室、四氧化二氮/偏二甲肼推进剂,地面推力640吨、Isp 301、室压26.1兆帕...;funk 如果研制成功,那将成为当时最为先进的液体火箭发动机:
富燃、富氧(氧化剂)双台预燃室、双轴并联涡轮泵、高压补燃循环方案(即全流量补燃循环发动机),尽管是N2O4/UDMH的推进剂,但这个型号把此类发动机的设计技术推向极致,肯定成绝响了!
]]
cz5就是拖了10几年的产物。早就应该出来的东西了。

发动机我们落后不是一点2点了
个人观点,在研制120吨煤油发动机后应该重点攻克氢氧发动机和固体火箭发动机的技术难关。个人对煤油发动机有偏见,一则煤油发动机一定程度上综合了氢氧发动机的效率和固体火箭发动机的可靠,但是实际上两者都不如。即煤油发动机远没有氢氧发动机效率高,环保,又没有固体火箭发动机的简单,可靠。实际上是两头都不讨好。虽然是中国目前阶段不错的选择,但是长远来看,至少我是不看好的。氢氧发动机技术含量更高,更有发展前景,也更具有研究价值。美国很早就开始专攻氢氧发动机不是没有道理的。而固体火箭发动机的好处在于可以和军用的导弹共享一些技术,毕竟这个东西还是导弹用得最多,所以固体火箭发动机的研究是很有现实意义的。看看苏联的导弹,为什么体积那么大?发动机差美国太远了。
综合一下本人的观点,120吨煤油发动机一旦成功,立刻集中全部精力搞氢氧发动机和大推力的固体火箭发动机.其他什么事情都先放一下。
还是美国土星V单燃烧室800T的发动机最强
原帖由 greyhond 于 2007-12-18 22:29 发表
个人观点,在研制120吨煤油发动机后应该重点攻克氢氧发动机和固体火箭发动机的技术难关。个人对煤油发动机有偏见,一则煤油发动机一定程度上综合了氢氧发动机的效率和固体火箭发动机的可靠,但是实际上两者都不如。即煤 ...

事实上大直径固体火箭的浇注工艺技术可不简单,而是相当复杂,象航天飞机那样的可重复使用大型固体助推器的技术工艺不是其他国家容易掌握的。
煤油自然尤其好处,成本低,安全,在助推段推力比比冲重要些,在高空比冲更重要,因此最好是三组分发动机,比如RD-701/704.
原帖由 毛毛斯基 于 2007-12-19 20:16 发表

事实上大直径固体火箭的浇注工艺技术可不简单,而是相当复杂,象航天飞机那样的可重复使用大型固体助推器的技术工艺不是其他国家容易掌握的。
煤油自然尤其好处,成本低,安全,在助推段推力比比冲重要些,在高空 ...


我当然知道这个东西的技术难度,也就是因为其技术难度,加上固体火箭在军事领域的广泛用途,所以认为我们国家应该狠抓这个薄弱环节。我对煤油发动机一直有偏见。安全性不比固体火箭,效率远不如氢氧发动机,没什么大的发展前途。
原帖由 greyhond 于 2007-12-20 20:32 发表

我当然知道这个东西的技术难度,也就是因为其技术难度,加上固体火箭在军事领域的广泛用途,所以认为我们国家应该狠抓这个薄弱环节。我对煤油发动机一直有偏见。安全性不比固体火箭,效率远不如氢氧发动机,没什么 ...


液氧/烃类发动机的前景光明,要有大发展地:D

我国大型固体火箭发动机的发展重点是军用,“目前我国的导弹武器系统普遍使用固体火箭发动机,己装备了2m系列、1. 4m系列和lm系列等大批产品”。总体水平不算差、高能推进剂也逐渐应用了,某些技术“开始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叶定友等语)

恰恰是民用这一块,尤其在固体助推器等领域长期空白,这是因为现有及规划中的大中型运载火箭都采用液体发动机。所以四院也在不断呼吁要“充分利用这一资源研制系列化、组合化的固体小运载,则这一寓军于民的措施有助于军用技术的民用化;有助于保持我国固体火箭技术的持续发展和充备的生产能力;有助于形成规模产业从而降低成本;有助于固体导弹武器系统寿命期满的和平利用。”


本文是高凉陈君最早关于中国载人登月话题分析研究的评论之一。
现在我第一次在学术论文中听到西安航天六院开始讨论要研制300吨级煤油发动机,这在某种程度上证明了我4年之前的想法是具有相当的远见与合理性的。
鉴于重型火箭发动机的研制周期都在10年左右,考虑到YF100已经收尾,而2020年中国空间站工程主体建设完工。载人登月工程开始上马具有相当现实性。因此从现在开始,即2011年开始实际上着手研制下一代重型火箭发动机具有足够的理由。
因此未来几年关于中国下一代主力火箭发动机的研制信息将会越来越明朗。而是上马立项300吨级别还是直接上马500吨甚至650吨级别发动机将直接决定未来20年内中国载人登月的实际执行方式与载人登月规模的大小,并对美国,俄罗斯,欧洲的深空载人飞行工程产生深远的“激励”效应。
因此,从某种程度而言,中国现在是上马300吨级还是最终上马650吨级煤油火箭发动机将决定未来几十年来全球外星载人飞行的主要方向与规模程度。
因此,从现在开始有必要密切关注最终是300吨派主张还是650吨派主张获胜。这绝对是静悄悄地发生于我们时代的具有长远全球历史影响的大事件。

本文是高凉陈君最早关于中国载人登月话题分析研究的评论之一。
现在我第一次在学术论文中听到西安航天六院开始讨论要研制300吨级煤油发动机,这在某种程度上证明了我4年之前的想法是具有相当的远见与合理性的。
鉴于重型火箭发动机的研制周期都在10年左右,考虑到YF100已经收尾,而2020年中国空间站工程主体建设完工。载人登月工程开始上马具有相当现实性。因此从现在开始,即2011年开始实际上着手研制下一代重型火箭发动机具有足够的理由。
因此未来几年关于中国下一代主力火箭发动机的研制信息将会越来越明朗。而是上马立项300吨级别还是直接上马500吨甚至650吨级别发动机将直接决定未来20年内中国载人登月的实际执行方式与载人登月规模的大小,并对美国,俄罗斯,欧洲的深空载人飞行工程产生深远的“激励”效应。
因此,从某种程度而言,中国现在是上马300吨级还是最终上马650吨级煤油火箭发动机将决定未来几十年来全球外星载人飞行的主要方向与规模程度。
因此,从现在开始有必要密切关注最终是300吨派主张还是650吨派主张获胜。这绝对是静悄悄地发生于我们时代的具有长远全球历史影响的大事件。
简单而言,
300吨派是“有限规模”载人登月工程的最佳选择。
650吨派则是“阿波罗规模”全面载人登月工程的最佳选择。
是上马300吨还是650吨最近几年将会在中国空间工业界与政治界发生激烈大争论。就如当年决定是否上马航天飞机还是载人飞船那样。
高凉陈君的主张就是坚决上马300吨级别煤油发动机而不是650吨级。理由就是能够支持土星五级别巨型登月火箭长久生存的“产业链”还远远没有形成;而中间运力型火箭由于巨型商业通讯卫星,巨型深空探测器与50吨级空间站舱段平台的发展,已经能够在现在的空间时代长久地生存下来了。
基于目前中国的技术,经济与政治现实国情考虑。高凉陈君支持搞300吨级发动机而不支持搞650吨级火箭发动机。
向毛子买一台看看吧,这方面毛子的技术还是有的,尽管毛子快城骨头了
有心登月,还管它推力多少吨,300,400,500都可以。


目前中国载人登月火箭发动机构形选择问题已经进入关键时期,甚至也可以说已经大局已定(未来10年甚至15年内)
鉴于YF77久拖不不决,200吨低温发动机研制设想已经玩完。在低温发动机方面中国最大的努力可能就是基于YF77搞个高空版用于研制大型上面级火箭用于支持中国“有限规模”的载人登月飞行。
650吨煤油发动机方案也已经凶多吉少。理由很简单,如果六院有一丝希望上马650吨煤油发动机方案就绝对不会转而再抛出300吨发动机方案。因为中国无论是上马300吨还是650煤油发动机,六院都是主承包商,核心研制部门。
因为出于部门利益考虑,上马650吨发动机当然能够获得更大的投资力度,将对六院长远发展更有利。因此只要有一丝希望六院都会死咬650吨方案不放。
而目前六院已经开始妥协了,让步了,主动地抛出300吨方案了,这只能说明六院已经做好了放弃研制650吨煤油发动机的可能了,因此转而“求其次”,希望国家能够上马300吨的煤油发动机方案了。
YF100研制工程已经到尾声了,六院也要为下一顿“大餐”而努力活动奔波了。
至于巨型固体燃料助推器方面,方向还没有足够清晰。
但鉴于研制1000吨级固体燃料助推器的难度要远远小于研制200吨级低温发动机与650吨煤油发动机。巨型固体燃料助推器发展方面还存在相当多的变数。
总而言之,目前六院开始正式抛出“可以”上马300吨煤油发动机而不再“力主”非研制650吨级别不可,六院在研制巨型发动机问题上的“妥协”已经透露出政治领导层在载人登月工程问题上的“上限”,搞阿波罗级别的全面载人登月工程的希望已经越来越小,未来中国载人登月工程的大体方向那就是只能是“规模有限”的“象征性载人登月工程”。也就是上月球上捡些石头,插下国旗的水平。中国建设规模化的“南极考察站式”月球人类常驻基地,在2050年之前可能性极小。
这倒也与中国今天的国情与未来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目前中国载人登月火箭发动机构形选择问题已经进入关键时期,甚至也可以说已经大局已定(未来10年甚至15年内)
鉴于YF77久拖不不决,200吨低温发动机研制设想已经玩完。在低温发动机方面中国最大的努力可能就是基于YF77搞个高空版用于研制大型上面级火箭用于支持中国“有限规模”的载人登月飞行。
650吨煤油发动机方案也已经凶多吉少。理由很简单,如果六院有一丝希望上马650吨煤油发动机方案就绝对不会转而再抛出300吨发动机方案。因为中国无论是上马300吨还是650煤油发动机,六院都是主承包商,核心研制部门。
因为出于部门利益考虑,上马650吨发动机当然能够获得更大的投资力度,将对六院长远发展更有利。因此只要有一丝希望六院都会死咬650吨方案不放。
而目前六院已经开始妥协了,让步了,主动地抛出300吨方案了,这只能说明六院已经做好了放弃研制650吨煤油发动机的可能了,因此转而“求其次”,希望国家能够上马300吨的煤油发动机方案了。
YF100研制工程已经到尾声了,六院也要为下一顿“大餐”而努力活动奔波了。
至于巨型固体燃料助推器方面,方向还没有足够清晰。
但鉴于研制1000吨级固体燃料助推器的难度要远远小于研制200吨级低温发动机与650吨煤油发动机。巨型固体燃料助推器发展方面还存在相当多的变数。
总而言之,目前六院开始正式抛出“可以”上马300吨煤油发动机而不再“力主”非研制650吨级别不可,六院在研制巨型发动机问题上的“妥协”已经透露出政治领导层在载人登月工程问题上的“上限”,搞阿波罗级别的全面载人登月工程的希望已经越来越小,未来中国载人登月工程的大体方向那就是只能是“规模有限”的“象征性载人登月工程”。也就是上月球上捡些石头,插下国旗的水平。中国建设规模化的“南极考察站式”月球人类常驻基地,在2050年之前可能性极小。
这倒也与中国今天的国情与未来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不想说什么


以RD170为基础研制RD180,RD191很容易,但倒过来却非常的难。能够做大型火箭涡轮泵自然能够做小型的,但反过来却不能成立。
而说句不好听的话,历史可以证明,如果中国研制了300吨级煤油发动机,至少20年内不会再搞650吨煤油发动机。
未来中国有300吨发动机研制成功就绝对没有650吨的生存余地,不信走着瞧。中国不是俄罗斯,有钱也不会如此花,白白搞两种推力相差不大的发动机,俄罗斯有了RD170,RD180再搞RD191就是脑残的表现。安加拉火箭向下运力与联盟火箭重叠争食,向上又不如“俄版宇宙神五”那样轻易就能够实现运力大规模扩张,纯粹最差构形,反要倒贴钱再研制一款发动机,如果基于RD180搞安加拉,质子火箭退休都可以有十年时间了。
同样,如果未来中国研制成功300吨煤油机,再花大钱研制650吨的就已经没有经济意义了,火箭发动机动力区间最低也要有3倍以上才有足够的研制必要,并且才能够与上一级火箭发动机搭配出“最佳”运力构形谱系。
我是非常看好长三乙,阿里安四火箭的四发主芯级构形的,主芯级不变再通过捆绑助推器来调节运力区间。这才是最佳的经济构形方案。
基于这一四发主芯级火箭构形设想,有了300吨发动机再研制650吨发动机在火箭运力布局上并不会带来最佳的经济效益,因此就没有必要搞重复建设了。道理就是如此简单。
(如果是高凉陈君决策星座阿瑞斯火箭构形规划,我是一定会上马四芯版战神四火箭的)。
当然,如果中国有了300吨级发动机,中国再要搞1000吨级别以上的煤油机我倒没意见;但有了300吨级却再搞650吨那就纯粹与钱过不去了。
而且8台300吨发动机起飞推力3200多吨,比土星五也相差不远了。在月球上已经能够办“很多的事”了。

以RD170为基础研制RD180,RD191很容易,但倒过来却非常的难。能够做大型火箭涡轮泵自然能够做小型的,但反过来却不能成立。
而说句不好听的话,历史可以证明,如果中国研制了300吨级煤油发动机,至少20年内不会再搞650吨煤油发动机。
未来中国有300吨发动机研制成功就绝对没有650吨的生存余地,不信走着瞧。中国不是俄罗斯,有钱也不会如此花,白白搞两种推力相差不大的发动机,俄罗斯有了RD170,RD180再搞RD191就是脑残的表现。安加拉火箭向下运力与联盟火箭重叠争食,向上又不如“俄版宇宙神五”那样轻易就能够实现运力大规模扩张,纯粹最差构形,反要倒贴钱再研制一款发动机,如果基于RD180搞安加拉,质子火箭退休都可以有十年时间了。
同样,如果未来中国研制成功300吨煤油机,再花大钱研制650吨的就已经没有经济意义了,火箭发动机动力区间最低也要有3倍以上才有足够的研制必要,并且才能够与上一级火箭发动机搭配出“最佳”运力构形谱系。
我是非常看好长三乙,阿里安四火箭的四发主芯级构形的,主芯级不变再通过捆绑助推器来调节运力区间。这才是最佳的经济构形方案。
基于这一四发主芯级火箭构形设想,有了300吨发动机再研制650吨发动机在火箭运力布局上并不会带来最佳的经济效益,因此就没有必要搞重复建设了。道理就是如此简单。
(如果是高凉陈君决策星座阿瑞斯火箭构形规划,我是一定会上马四芯版战神四火箭的)。
当然,如果中国有了300吨级发动机,中国再要搞1000吨级别以上的煤油机我倒没意见;但有了300吨级却再搞650吨那就纯粹与钱过不去了。
而且8台300吨发动机起飞推力3200多吨,比土星五也相差不远了。在月球上已经能够办“很多的事”了。
lsquirrel  330吨单室,660吨双室,除涡轮泵外其他通用。连这个基本情况都不明白,扯什么有650吨希望不会搞330吨  发表于 2011-11-17 15:58

R-170到180、191是切开,组合的路前面没人走过吧。
无事烧纸 发表于 2011-11-17 16:24
lsquirrel  330吨单室,660吨双室,除涡轮泵外其他通用。连这个基本情况都不明白,扯什么有650吨希望不会搞 ...
从开始就两个一起设计,只不过前搞简单的,成了再搞困难的。一步一步走。
emellzzq 发表于 2011-11-17 17:23
从开始就两个一起设计,只不过前搞简单的,成了再搞困难的。一步一步走。
泵算最核心的部件之一了,流量加大一倍难度不是*2这么简单吧
推力小,要达到够用的推力就要更多的发动机
现在要发展330吨的,练手,优化长5,减少发动机数
660还是要的吧,再说了就算以后要1000吨级以上的,单室没可能吧
双室660,四室就是1300吨了


在推力上最好是能单机无间隙匹配现在的3.35米箭体的。360吨是不是偏大了点,还是300吨吧。要么就折中一下,330吨,正好和专家们的建议一样。{:soso_e120:}

至于660吨,我觉得研制不研制都无所谓。只不过有个6、7百吨发动机的名头,面子上非常得好看。而且目标明确诱人,为了登月,容易找到要钱立足点。如果不提登月,可能有人会说‘先用120凑合吧,足够用了’。专家们提出双室660,有一种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感觉。其实有了330,3个4发芯并联,4千吨的推力也够了。12台的控制技术也能解决,实在没必要上660。流水线上的330产量保证用量大,随时供货,成本摊销充分,对登月这种大项目也是有好处的。

在推力上最好是能单机无间隙匹配现在的3.35米箭体的。360吨是不是偏大了点,还是300吨吧。要么就折中一下,330吨,正好和专家们的建议一样。{:soso_e120:}

至于660吨,我觉得研制不研制都无所谓。只不过有个6、7百吨发动机的名头,面子上非常得好看。而且目标明确诱人,为了登月,容易找到要钱立足点。如果不提登月,可能有人会说‘先用120凑合吧,足够用了’。专家们提出双室660,有一种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感觉。其实有了330,3个4发芯并联,4千吨的推力也够了。12台的控制技术也能解决,实在没必要上660。流水线上的330产量保证用量大,随时供货,成本摊销充分,对登月这种大项目也是有好处的。
无事烧纸 发表于 2011-11-17 17:35
泵算最核心的部件之一了,流量加大一倍难度不是*2这么简单吧
核心并不是唯一。这样搞,总好过一来就上600吨级发动机。至少风险小了很多。
miaomiaomiao 发表于 2011-11-17 18:33
在推力上最好是能单机无间隙匹配现在的3.35米箭体的。360吨是不是偏大了点,还是300吨吧。要么就折中一下, ...
个人认为,真到需要那么大推力在发动机时,是不是用现在的方案都难说。不过先搞个300吨级的,走一步看一步也是比较聪明的办法。
个人认为,真到需要那么大推力在发动机时,是不是用现在的方案都难说。不过先搞个300吨级的,走一步看一步 ...
赞同这种研发安排,毕竟300吨的用途比600吨广。
emellzzq 发表于 2011-11-17 19:22
个人认为,真到需要那么大推力在发动机时,是不是用现在的方案都难说。不过先搞个300吨级的,走一步看一步 ...
深表赞同。660吨发动机配5米芯级还是小了点,900~1000比较合适。这要是都能搞单室,那就真的天顶了,2020后考虑下。
高凉陈君CT 发表于 2011-11-17 15:15
简单而言,
300吨派是“有限规模”载人登月工程的最佳选择。
650吨派则是“阿波罗规模”全面载人登月工程 ...
目前的情况看可能是先研究330吨推力的单燃烧室煤油发动机,(可以用于为长五升级使用)。再在此基础上研究660吨推力的双燃烧室版本。
用120吨煤油机,5机并联做核心,4个双机并联的助推,供13台。做登月的第一级应该够用吧?
uiopuiop 发表于 2011-11-18 13:55
用120吨煤油机,5机并联做核心,4个双机并联的助推,供13台。做登月的第一级应该够用吧?
起飞重量1300吨级别,LEO40吨级别。
即使是330吨,也有拿来配3.35m推力过大的问题,要烧足150秒,长度无法控制。
以长5系列中240吨推力3.35m芯级学安加拉A5,也能实现30吨以上运力。


中国政府最终批准研制的下一代煤油发动机,到底是300吨,330吨还是360吨,其具体推力数据还存在很大的变动空间.
但300多吨推力的煤油发动机与3.35米芯级配套还是完全可以的,具体的例子就是参考美国宇宙神五搞个3.35米芯级的"中国版宇宙神"火箭.
而俄罗斯的天顶火箭,由于俄罗斯缺乏美国半人马座那样先进的上面级火箭,结果天顶RD170芯级的强大推力并没有发挥出足够的威力.
如果俄罗斯能够研制出先进低温上面级,天顶火箭也可以改进为宇宙神五火箭那样的两级构形,通杀LEO与GTO发射任务.
事实上前苏联低温上面级技术的落后是制约天顶火箭能力发挥的最重大问题.走宇宙神五的路子,减去RD120第二级,而天顶芯级一级长度大幅度延长以装载更多的燃料,这样芯一级的RD170工作时间可以大幅度延长,以充分发挥RD170的使用潜能;如果俄罗斯能这样改进,天顶芯级直径不变,配上低温上面级之后,天顶GTO运载能力完全能达到8吨左右,而且改为两级构形之后可靠性也会更高.
与俄罗斯不同,中国是具有长时间使用低温上面级技术的国家.因此中国300吨煤油机研制成功之后,大幅度延长长七火箭芯一级长度(当然,芯级太长铁路运输有新问题),再改进长三乙上面级的技术,适当延长其工作时间,搞一款芯级3.35米版的中国版宇宙神五火箭在技术上是完全可能的.
事实上如果深入分析宇宙神五构形,这种芯一级使用大型发动机,配上先进低温上面级火箭后仅仅两级便能直接发射GTO载荷的火箭,在结构上比阿里安五与H2A火箭也更简单可靠.技术先进性也更强,美国的半人马座低温上面级的技术也远在欧洲,日本与中国目前使用的低温上面级火箭之上.
显然,研制宇宙神五,德尔塔四这种构形火箭,对芯级发动机与低温上面级发动机均提出更高的技术要求.目前地球上也只有美国才能够玩得转.俄罗斯,欧洲,日本都没有这一能力,由其是俄罗斯由于低温上面级火箭技术落后,大大制约了目前天顶与未来安加拉火箭强大芯级发动机能力的发挥.因此,如果未来中国300吨煤油机研制成功,抢在俄罗斯之前研制出中国版宇宙神五火箭将具有另一番特别的意义.

中国政府最终批准研制的下一代煤油发动机,到底是300吨,330吨还是360吨,其具体推力数据还存在很大的变动空间.
但300多吨推力的煤油发动机与3.35米芯级配套还是完全可以的,具体的例子就是参考美国宇宙神五搞个3.35米芯级的"中国版宇宙神"火箭.
而俄罗斯的天顶火箭,由于俄罗斯缺乏美国半人马座那样先进的上面级火箭,结果天顶RD170芯级的强大推力并没有发挥出足够的威力.
如果俄罗斯能够研制出先进低温上面级,天顶火箭也可以改进为宇宙神五火箭那样的两级构形,通杀LEO与GTO发射任务.
事实上前苏联低温上面级技术的落后是制约天顶火箭能力发挥的最重大问题.走宇宙神五的路子,减去RD120第二级,而天顶芯级一级长度大幅度延长以装载更多的燃料,这样芯一级的RD170工作时间可以大幅度延长,以充分发挥RD170的使用潜能;如果俄罗斯能这样改进,天顶芯级直径不变,配上低温上面级之后,天顶GTO运载能力完全能达到8吨左右,而且改为两级构形之后可靠性也会更高.
与俄罗斯不同,中国是具有长时间使用低温上面级技术的国家.因此中国300吨煤油机研制成功之后,大幅度延长长七火箭芯一级长度(当然,芯级太长铁路运输有新问题),再改进长三乙上面级的技术,适当延长其工作时间,搞一款芯级3.35米版的中国版宇宙神五火箭在技术上是完全可能的.
事实上如果深入分析宇宙神五构形,这种芯一级使用大型发动机,配上先进低温上面级火箭后仅仅两级便能直接发射GTO载荷的火箭,在结构上比阿里安五与H2A火箭也更简单可靠.技术先进性也更强,美国的半人马座低温上面级的技术也远在欧洲,日本与中国目前使用的低温上面级火箭之上.
显然,研制宇宙神五,德尔塔四这种构形火箭,对芯级发动机与低温上面级发动机均提出更高的技术要求.目前地球上也只有美国才能够玩得转.俄罗斯,欧洲,日本都没有这一能力,由其是俄罗斯由于低温上面级火箭技术落后,大大制约了目前天顶与未来安加拉火箭强大芯级发动机能力的发挥.因此,如果未来中国300吨煤油机研制成功,抢在俄罗斯之前研制出中国版宇宙神五火箭将具有另一番特别的意义.


事实上目前中国研制中的长五火箭实际上是一种"半截子"火箭;当年美国人就有计划"截取"土星五火箭的第二级再配上民兵导弹的固体燃料助推器而研制一种推力"中等"的中间运力火箭.
但由于土星五第二级就使用了5台100吨推力的J2低温发动机,再捆绑上数量不同的民兵固体燃料助推器,这种火箭一旦生产出来,LEO运载能力也要比目前构形最相象,但只使用了2台LE7A低温发动机的日本H2B火箭大一倍以上,LEO运力什么也有30,40吨.这个东东在进入航天飞机时代之后也没有了下文.
因此,中国如果能够研制成功300吨新煤油发动机,使用4台或者5台300吨煤油发动机研制一个直径7至8米的新主芯级,再将目前研制中的长征五号火箭直接往上"一套",一个中国缩水版的MINI土星五或者"中国版MINISTS火箭"就研制成功了.捆绑上数量不同的助推器,配上7米整流罩之后,这个东东LEO运载能力什么也有70,80吨了.
当然,这个中国版MINI土星五火箭外形相当不"美观".比长三乙更难看.主芯级直径7米至8米,芯二级芯三级直径5米,而最后又顶个7米甚至8米整流罩.外观就是长三乙的变态版.
但由于LEO70,80吨,GTO20,30吨的载荷不进行载人登月工程,一年能有一两次就非常了不起了.这种"急就章"的廉价版中间运力火箭倒是非常合适中国这样国情的国家的.
什么说也算是在国家日常空间活动中"现成储备"了一款中间运型火箭的生产能力.不进行载人登月工程也一样能够养得活.

事实上目前中国研制中的长五火箭实际上是一种"半截子"火箭;当年美国人就有计划"截取"土星五火箭的第二级再配上民兵导弹的固体燃料助推器而研制一种推力"中等"的中间运力火箭.
但由于土星五第二级就使用了5台100吨推力的J2低温发动机,再捆绑上数量不同的民兵固体燃料助推器,这种火箭一旦生产出来,LEO运载能力也要比目前构形最相象,但只使用了2台LE7A低温发动机的日本H2B火箭大一倍以上,LEO运力什么也有30,40吨.这个东东在进入航天飞机时代之后也没有了下文.
因此,中国如果能够研制成功300吨新煤油发动机,使用4台或者5台300吨煤油发动机研制一个直径7至8米的新主芯级,再将目前研制中的长征五号火箭直接往上"一套",一个中国缩水版的MINI土星五或者"中国版MINISTS火箭"就研制成功了.捆绑上数量不同的助推器,配上7米整流罩之后,这个东东LEO运载能力什么也有70,80吨了.
当然,这个中国版MINI土星五火箭外形相当不"美观".比长三乙更难看.主芯级直径7米至8米,芯二级芯三级直径5米,而最后又顶个7米甚至8米整流罩.外观就是长三乙的变态版.
但由于LEO70,80吨,GTO20,30吨的载荷不进行载人登月工程,一年能有一两次就非常了不起了.这种"急就章"的廉价版中间运力火箭倒是非常合适中国这样国情的国家的.
什么说也算是在国家日常空间活动中"现成储备"了一款中间运型火箭的生产能力.不进行载人登月工程也一样能够养得活.


当然,研制成功300吨煤油机之后,使用4台或者5台300吨煤油发动机研制的新火箭芯级直径具体是多少还同样存在很大的变数.但可以确定的是绝对不会有9米直径那样大.
如果要充分考虑与目前长五火箭的5米低温主芯级"匹配"来"组装"MINI版土星五火箭用于载人登月工程,其直径将局限于6.5米到7.5米之间.因为如果主芯级直径过大,要与目前版本长五火箭5米芯级搭配时,级间过渡段的气动问题将不好解决.
与之相反,由于技术的进步,整流罩的直径却可以做得很大,整流罩直径完全可以达7米左右,比阿波罗时代的土星五与N1火箭的整流罩直径还要大得多.用于载人登月工程或者发射大体积重型通信卫星,深空探测器完全没有问题.

当然,研制成功300吨煤油机之后,使用4台或者5台300吨煤油发动机研制的新火箭芯级直径具体是多少还同样存在很大的变数.但可以确定的是绝对不会有9米直径那样大.
如果要充分考虑与目前长五火箭的5米低温主芯级"匹配"来"组装"MINI版土星五火箭用于载人登月工程,其直径将局限于6.5米到7.5米之间.因为如果主芯级直径过大,要与目前版本长五火箭5米芯级搭配时,级间过渡段的气动问题将不好解决.
与之相反,由于技术的进步,整流罩的直径却可以做得很大,整流罩直径完全可以达7米左右,比阿波罗时代的土星五与N1火箭的整流罩直径还要大得多.用于载人登月工程或者发射大体积重型通信卫星,深空探测器完全没有问题.
因此,从目前六院透出计划研制300吨新煤油发动机的信息来分析.政治领导层也许真的就有"简单并撵下",充分利用长五的现成发动机甚至箭体来"组装"一款"低成本"中间运力型火箭来进行下载人登月工程的意思.具体这一思路如何走,只要再过两三年随着具体外露信息的越来越多就可以具体得知了.
因为只使是研制300多吨的煤油机,以目前中国航天工程的投资力量也要十年时间才能够研制成功.现在开始着手研制,到适合载人登月火箭的研制成功,时间什么也到2025年左右了.也倒是非常合适中国的国情与政治运作规律的.否则的话,空间站工程一完,后面的政治领导人就没好意思再在北京航天指挥中心露面了.
只是希望国家在重大项目上不要吝啬钱,一个超级项目可能会影响我国到下个世纪。


现在超大网友关于中国未来大型煤油发动机的研制问题再次展开激烈争论.我再一次强调火箭发动机的研制一定要以需求为牵引才能够获得最终的成功.
我们一定要明白,欧洲的阿里安五与日本H2,H2A火箭的研制完全是当年全球航天飞机研制热潮破产之后,,欧洲日本使用各自航天飞机工程烂尾所留下的大型低温发动机"废物利用"才研制的产物.
老实说,如果欧洲,日本当年如果也不去赶"航天飞机的世界源流".那么今天欧洲的阿里安五与日本的H2A火箭就绝对不会是今天的这般构形.
大家一定要明白,二十世纪80.90年代,不计入早期欧洲佬已经为"赫尔墨斯"航天飞机工程已经先期投入的资金.欧洲人为研制阿里安五火箭前前后后一共投入了70多亿美元的巨额资金.如果按今天的美元汇率计划,这差不已经达150亿美元之巨了.要知道美国NASA从2004年启动星座工程到今天总投入也没有150亿美元呢!
以欧洲工业之强大,欧洲佬集全欧洲之力,为研制阿里安五火箭的研制就已经花费了如此之大的财力与人力物力投入,而且早期的阿里安五还是使用常温上面级的东东.
如果不是为了不让欧洲佬已经为研制航天飞机工程投入巨大精力财力所研制的大型低温芯级发动机最终不会白白浪费抛弃掉.欧洲佬根本就不会仅仅为了"商业卫星发射市场"而投入高达今天150亿美元的天量资金来研制阿里安五火箭.
今天阿里安五火箭市场价格一枚不过1.5亿美元,到目前为止发射量还不过50枚,以目前的年发射量,30年后阿里安五的总发射也不过200枚,高达150亿美元的巨额研发费用分摊到每枚火箭头上差不多高达7000万美元.绝对是实打实的,赔本卖买.
因此,如果单纯从商业角度而言,只有白痴才会研制今天版本的阿里安五火箭来参与国际发射市场的竞争.
可以说,如果欧洲不赶航天飞机的潮.欧洲佬的阿里安四火箭一样还会使用到今天,最多是苏联解体之后,法国佬也学习中国,美国那样.一同去俄罗斯"淘金,也搞回俄罗斯的RD170,RD120,RD180或者NK33之类"现货"来升级下阿里安四火箭搞个"煤油环保版"阿里安四或者引入RD170,RD180生产线来研制构形完全不同于今天的火神低温发动机的EELV构形的阿里安五火箭.

现在超大网友关于中国未来大型煤油发动机的研制问题再次展开激烈争论.我再一次强调火箭发动机的研制一定要以需求为牵引才能够获得最终的成功.
我们一定要明白,欧洲的阿里安五与日本H2,H2A火箭的研制完全是当年全球航天飞机研制热潮破产之后,,欧洲日本使用各自航天飞机工程烂尾所留下的大型低温发动机"废物利用"才研制的产物.
老实说,如果欧洲,日本当年如果也不去赶"航天飞机的世界源流".那么今天欧洲的阿里安五与日本的H2A火箭就绝对不会是今天的这般构形.
大家一定要明白,二十世纪80.90年代,不计入早期欧洲佬已经为"赫尔墨斯"航天飞机工程已经先期投入的资金.欧洲人为研制阿里安五火箭前前后后一共投入了70多亿美元的巨额资金.如果按今天的美元汇率计划,这差不已经达150亿美元之巨了.要知道美国NASA从2004年启动星座工程到今天总投入也没有150亿美元呢!
以欧洲工业之强大,欧洲佬集全欧洲之力,为研制阿里安五火箭的研制就已经花费了如此之大的财力与人力物力投入,而且早期的阿里安五还是使用常温上面级的东东.
如果不是为了不让欧洲佬已经为研制航天飞机工程投入巨大精力财力所研制的大型低温芯级发动机最终不会白白浪费抛弃掉.欧洲佬根本就不会仅仅为了"商业卫星发射市场"而投入高达今天150亿美元的天量资金来研制阿里安五火箭.
今天阿里安五火箭市场价格一枚不过1.5亿美元,到目前为止发射量还不过50枚,以目前的年发射量,30年后阿里安五的总发射也不过200枚,高达150亿美元的巨额研发费用分摊到每枚火箭头上差不多高达7000万美元.绝对是实打实的,赔本卖买.
因此,如果单纯从商业角度而言,只有白痴才会研制今天版本的阿里安五火箭来参与国际发射市场的竞争.
可以说,如果欧洲不赶航天飞机的潮.欧洲佬的阿里安四火箭一样还会使用到今天,最多是苏联解体之后,法国佬也学习中国,美国那样.一同去俄罗斯"淘金,也搞回俄罗斯的RD170,RD120,RD180或者NK33之类"现货"来升级下阿里安四火箭搞个"煤油环保版"阿里安四或者引入RD170,RD180生产线来研制构形完全不同于今天的火神低温发动机的EELV构形的阿里安五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