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为王!从张灵甫命丧孟良崮说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3 04:19:34
细节为王!从张灵甫命丧孟良崮说起。(转贴自中华网adaofu2)

常说“细节为王”,对于惯于谈论宏大战略的人往往对此不以为然,但是古今中外战争史上,“细节决定成败”的战例俯首皆是。

就拿著名的孟良崮战役来说,几个不被人提及的细节实际上决定了战役的结局。

当时国共双方的战役部署可以说是针锋相对,双方打的都是“明牌”。粟裕的战役决心是集中山东野战军全部主力,在敌战线中央割歼其主力重兵集团,是一招“猛虎掏心”;而蒋介石、张灵甫的计划是中央牵制,四面合围,聚歼共军主力于鲁中山区,可谓“中心开花”。

从战役部署上,双方似乎都没有错,而且国军几乎离胜利只有“最后的5分钟”。但是,结局对于蒋介石、张灵甫来说是异常残酷,究其原因是他们忽略了几个细节。

第一、孟良崮并非易守难攻。

国共双方的战役焦点,在于74师能够坚持多久。整编第74师被包围后,蒋介石、顾祝同虽感吃惊,但认为该师战斗力强,所处地形有利,已控制制高点,必能坚守;如左右邻加速增援,可造成与华东野战军主力决战的机会。

而实际上,我军5月15日13时发动对74师的总攻,到16日上午即全部占领74师主阵地,到16日黄昏肃清残敌。

一个那样凶悍的国军“五大主力”之一,何以一天多一点就告崩溃呢?

原因是,蒋介石、张灵甫只看了地形,忽视了地质和地貌。

“崮”,就是石头上的意思,鲁中山区到处都是这种叫作“崮”的石头山,峥嵘突兀,,状如覆碗,顶上寸草不生。说白了就是光秃秃的石头山。

这种石头山,全是大石头,一般的单兵工具无法构筑工事;“状如覆碗”,连可以遮挡、隐蔽的沟坎也很少。

这么一说就明白了,74师在孟良崮基本上没有象样的工事,因此,徒有险峻地形,也不是易手难攻。

据当时我军战地记者撰文描述:当我军山炮轰击敌军阵地时,弹片和爆炸掀起的碎石砸向敌军,敌人无处躲藏,只能四处乱跑,炮弹落在东边就往西边跑,炮弹落在西边就往东边跑,建制完全被打乱;74师山炮多,以前都说他们把山炮当机关枪打,此时也被我完全压制。

据国军方面描述:炮弹炸破岩石,弹石俱飞,杀伤力甚大。人员尚能勉强忍受,千百马匹无法控制,乱跳乱奔(该军大量马匹,系用拉炮),乱了阵脚………

打仗没阵地,那不是要命的事情吗?

粟裕在山沟子转悠久了,知道孟良崮并非易守难攻;可惜张灵甫玩惯了机械化,却玩不转石头山。

第二、山区作战,呼应困难。

当时蒋介石调集10个整编师(相当于军)增援74师,到战役关键时刻各师的路程都在1、2天之间。

这个1、2天的路程有多远?当时离张灵甫最近的是黄百韬整编25师,距离3公里,另一个是整编83师,距离是5公里。

这么近的距离,怎么能没救下张灵甫呢?

很简单的一句话,“望山跑死马”。直线距离近,但是要翻山越岭就是不是3、5公里的事情了,而且如果再有对手的顽强阻击,就更是难上加难了。

而且由于大山阻隔,看不到目标,也无法实施火力支援。在平原地区3公里的距离,黄百韬部完全可以集中所有炮火从后面轰击我攻击部队,但是在山区,他只能听着大山那边的隆隆炮声了。

孟良崮战役后,蒋介石痛心疾首,参战的高级将领均受处罚,包括第一兵团司令汤恩伯撤职,整编二十五师师长黄伯韬处分,整编八十三师师长李天霞军法审判等。

张灵甫在最后时刻也与蒋介石进行最后通话,报告说:“黄百韬不支援我,7军不援助我,我已经到了尽忠报国的时候了。”

蒋、张二人实际上是完全冤枉国军诸将了,而且他们没有认识到或者说故意回避自己犯下的错误。

74师陷入重围之后,整编25师增援最为积极,黄百韬倾25师全部兵力不顾牺牲,不顾伤亡拼死增援,在遭到重大伤亡后,先后攻占三山店,交界墩,界牌等地,在进攻最后一道阵地天马岭,险些成功,华野1纵也无法阻挡,眼看就要突破,恰巧4纵一个营经过,帮助1纵守住了阵地,终致74师全军覆没。

张灵甫曾对相隔不足5公里的整编25师参谋长发出绝望的哀鸣: “我们决心成仁了...成仁了,请转总部。”对方说:“我们师长在前边督战,快给你们解围了,界碑快拿下了,快拿下了。”张灵甫闻听此言心中稍定:“两小时之内,你们能替我解围,本师全体官兵向贵师致敬......”。

问题就聚焦在前面两点上:
一,张灵甫实在不能在光秃秃的孟良崮上为黄百韬再争取一点时间了!
二,黄百韬实在无法突破山地进攻的极限速度了!

除此之外,在74师被歼后,国军的大包围还是成形的,为什么不继续进攻,以实现聚歼山东野战军主力的疲劳之师的企图呢?这里面有第三个问题。

第三、山区作战,补给困难。

孟良崮战役中国军各增援部队全力进攻,人员、物资消耗巨大,自身也是筋疲力尽。

记得一个数字,说为了解孟良崮之围,国军增援部队仅手榴弹消耗就达到200多万颗!这也是事后老蒋愤怒的原因之一,说:弹药消耗如此巨大,怎么就无法推进?

具体数字记得不太清楚,但是各部消耗巨大是肯定的。

在山区作战,粮、弹全靠骡马驮运,远不如美制十轮卡车来的方便。山东野战军尚有支前民工的保障,国军就全靠自己了。在那样大的消耗之后,国军各部不补足弹药基数,恐怕是难以再继续大战了。

所以,74师覆灭后,蒋介石的“中心开花”计划顿时如泄了气的皮球。各部军心震动是一个原因,力竭也是一个原因。

仔细分析,鲁中山区复杂的地形、地质、地貌,竟然能够左右了一场战役的结局,真是令人感叹。

细节决定成败,这的确是至理名言。战争中敌我双方的部署往往是针锋相对的,胜败往往在细节的地方决定。

未来的台海之战,敌我双方的战略意图、战役部署实际上也变不出什么花样来,在信息化的时代,想搞出惊天的“大阴谋”也难,成败更多体现在双方的较力。

中国围棋被韩国欺负了很长时间,就在于韩国棋手局部的处理手法凶悍;古力、罗洗河能够打翻身仗,也是靠局部手段的凌厉。一个大构思离不开无数的小手段。

共军要打仗了,如果还想重现辉煌,千万别认为守着计算机就等于捧着“定海神针”,要准备的地方还相当多呀!

同志们,责任重大呀!你们如果觉得脑子不够用,不是还有我呢吗?不是我想当官,是党和人民需要我呀!!!细节为王!从张灵甫命丧孟良崮说起。(转贴自中华网adaofu2)

常说“细节为王”,对于惯于谈论宏大战略的人往往对此不以为然,但是古今中外战争史上,“细节决定成败”的战例俯首皆是。

就拿著名的孟良崮战役来说,几个不被人提及的细节实际上决定了战役的结局。

当时国共双方的战役部署可以说是针锋相对,双方打的都是“明牌”。粟裕的战役决心是集中山东野战军全部主力,在敌战线中央割歼其主力重兵集团,是一招“猛虎掏心”;而蒋介石、张灵甫的计划是中央牵制,四面合围,聚歼共军主力于鲁中山区,可谓“中心开花”。

从战役部署上,双方似乎都没有错,而且国军几乎离胜利只有“最后的5分钟”。但是,结局对于蒋介石、张灵甫来说是异常残酷,究其原因是他们忽略了几个细节。

第一、孟良崮并非易守难攻。

国共双方的战役焦点,在于74师能够坚持多久。整编第74师被包围后,蒋介石、顾祝同虽感吃惊,但认为该师战斗力强,所处地形有利,已控制制高点,必能坚守;如左右邻加速增援,可造成与华东野战军主力决战的机会。

而实际上,我军5月15日13时发动对74师的总攻,到16日上午即全部占领74师主阵地,到16日黄昏肃清残敌。

一个那样凶悍的国军“五大主力”之一,何以一天多一点就告崩溃呢?

原因是,蒋介石、张灵甫只看了地形,忽视了地质和地貌。

“崮”,就是石头上的意思,鲁中山区到处都是这种叫作“崮”的石头山,峥嵘突兀,,状如覆碗,顶上寸草不生。说白了就是光秃秃的石头山。

这种石头山,全是大石头,一般的单兵工具无法构筑工事;“状如覆碗”,连可以遮挡、隐蔽的沟坎也很少。

这么一说就明白了,74师在孟良崮基本上没有象样的工事,因此,徒有险峻地形,也不是易手难攻。

据当时我军战地记者撰文描述:当我军山炮轰击敌军阵地时,弹片和爆炸掀起的碎石砸向敌军,敌人无处躲藏,只能四处乱跑,炮弹落在东边就往西边跑,炮弹落在西边就往东边跑,建制完全被打乱;74师山炮多,以前都说他们把山炮当机关枪打,此时也被我完全压制。

据国军方面描述:炮弹炸破岩石,弹石俱飞,杀伤力甚大。人员尚能勉强忍受,千百马匹无法控制,乱跳乱奔(该军大量马匹,系用拉炮),乱了阵脚………

打仗没阵地,那不是要命的事情吗?

粟裕在山沟子转悠久了,知道孟良崮并非易守难攻;可惜张灵甫玩惯了机械化,却玩不转石头山。

第二、山区作战,呼应困难。

当时蒋介石调集10个整编师(相当于军)增援74师,到战役关键时刻各师的路程都在1、2天之间。

这个1、2天的路程有多远?当时离张灵甫最近的是黄百韬整编25师,距离3公里,另一个是整编83师,距离是5公里。

这么近的距离,怎么能没救下张灵甫呢?

很简单的一句话,“望山跑死马”。直线距离近,但是要翻山越岭就是不是3、5公里的事情了,而且如果再有对手的顽强阻击,就更是难上加难了。

而且由于大山阻隔,看不到目标,也无法实施火力支援。在平原地区3公里的距离,黄百韬部完全可以集中所有炮火从后面轰击我攻击部队,但是在山区,他只能听着大山那边的隆隆炮声了。

孟良崮战役后,蒋介石痛心疾首,参战的高级将领均受处罚,包括第一兵团司令汤恩伯撤职,整编二十五师师长黄伯韬处分,整编八十三师师长李天霞军法审判等。

张灵甫在最后时刻也与蒋介石进行最后通话,报告说:“黄百韬不支援我,7军不援助我,我已经到了尽忠报国的时候了。”

蒋、张二人实际上是完全冤枉国军诸将了,而且他们没有认识到或者说故意回避自己犯下的错误。

74师陷入重围之后,整编25师增援最为积极,黄百韬倾25师全部兵力不顾牺牲,不顾伤亡拼死增援,在遭到重大伤亡后,先后攻占三山店,交界墩,界牌等地,在进攻最后一道阵地天马岭,险些成功,华野1纵也无法阻挡,眼看就要突破,恰巧4纵一个营经过,帮助1纵守住了阵地,终致74师全军覆没。

张灵甫曾对相隔不足5公里的整编25师参谋长发出绝望的哀鸣: “我们决心成仁了...成仁了,请转总部。”对方说:“我们师长在前边督战,快给你们解围了,界碑快拿下了,快拿下了。”张灵甫闻听此言心中稍定:“两小时之内,你们能替我解围,本师全体官兵向贵师致敬......”。

问题就聚焦在前面两点上:
一,张灵甫实在不能在光秃秃的孟良崮上为黄百韬再争取一点时间了!
二,黄百韬实在无法突破山地进攻的极限速度了!

除此之外,在74师被歼后,国军的大包围还是成形的,为什么不继续进攻,以实现聚歼山东野战军主力的疲劳之师的企图呢?这里面有第三个问题。

第三、山区作战,补给困难。

孟良崮战役中国军各增援部队全力进攻,人员、物资消耗巨大,自身也是筋疲力尽。

记得一个数字,说为了解孟良崮之围,国军增援部队仅手榴弹消耗就达到200多万颗!这也是事后老蒋愤怒的原因之一,说:弹药消耗如此巨大,怎么就无法推进?

具体数字记得不太清楚,但是各部消耗巨大是肯定的。

在山区作战,粮、弹全靠骡马驮运,远不如美制十轮卡车来的方便。山东野战军尚有支前民工的保障,国军就全靠自己了。在那样大的消耗之后,国军各部不补足弹药基数,恐怕是难以再继续大战了。

所以,74师覆灭后,蒋介石的“中心开花”计划顿时如泄了气的皮球。各部军心震动是一个原因,力竭也是一个原因。

仔细分析,鲁中山区复杂的地形、地质、地貌,竟然能够左右了一场战役的结局,真是令人感叹。

细节决定成败,这的确是至理名言。战争中敌我双方的部署往往是针锋相对的,胜败往往在细节的地方决定。

未来的台海之战,敌我双方的战略意图、战役部署实际上也变不出什么花样来,在信息化的时代,想搞出惊天的“大阴谋”也难,成败更多体现在双方的较力。

中国围棋被韩国欺负了很长时间,就在于韩国棋手局部的处理手法凶悍;古力、罗洗河能够打翻身仗,也是靠局部手段的凌厉。一个大构思离不开无数的小手段。

共军要打仗了,如果还想重现辉煌,千万别认为守着计算机就等于捧着“定海神针”,要准备的地方还相当多呀!

同志们,责任重大呀!你们如果觉得脑子不够用,不是还有我呢吗?不是我想当官,是党和人民需要我呀!!!
74师单独贸进本身就犯了个重大的错误。
楼主应标明“转帖”。
个人觉得不单是74师的问题,深层次上的原因自然是“党国”的战术指挥。套用一句话:不是我军无能,而是共军太狡猾了。嘿嘿。
中国内战包括抗战八年,后勤始终是一个巨大的负担。

国民党要是有共产党那样的后勤动员体制和民众支持,相信也不会败的那么惨了,攻击的锋芒就能够尖锐很多很多了。
老张实际上对于指挥没有详细的资料证明他的能力
张灵甫最大的错误,是误以为国军所有的将军都像自己一样求胜心切.

李天霞距孟良崮之近,随时可援.然而,李却先命一个团出去,那个团心领神会,只派了一个电台前去支援,你说,行吗?后来将介石严令催,为时已晚.

其实,张灵甫应该想到,自己接王耀武的班,抢了李天霞的碗,其人之不爽也可知,怀恨也可知,怎能指望他来援呢?

从这点看,张灵甫猛将一位,较粟裕却差了一档,败是必然的----早在战前,粟就料国军间必不肯死力相救.
唉!要是老张能拖住老粟,还不知道是啥结果呢,他就是衰!历史哪有那么多的必然!
历史区的名言:历史是不能假设的
总觉得后勤是关键因素。
电影里面国军飞机向74师空投给养,弹尽粮绝导致74师覆灭。
老张在战略方面明显逊于粟裕,过于轻敌再加上跟周边友军关系恶劣至极。
原帖由 标尺一 于 2007-10-7 22:47 发表
张灵甫最大的错误,是误以为国军所有的将军都像自己一样求胜心切.

李天霞距孟良崮之近,随时可援.然而,李却先命一个团出去,那个团心领神会,只派了一个电台前去支援,你说,行吗?后来将介石严令催,为时已晚.

其实,张 ...


李天霞也是这次 一战出名 的啊!!!!!
原文作者已经说的很清楚了,也没有什么值得补充的东西.
74师从军长到马夫,一个个鼻孔朝天,看不起国民党的其它部队,常说一些没有74师就没有国民党之类的话,友军早就看他们不顺眼了。
现在吹张灵甫吹的那么神,无非就是打仗勇猛,不怕死,忠于蒋介石,清廉不贪污,对手下官兵讲义气,治军严这些。但就用兵的狡猾程度,我认为远不如胡琏。他那些优点在国军将领里面算很杰出了,但如果放到共军里面,这样的将领有很多(许和尚,王疯子等)。
原帖由 HICSTEEL 于 2007-10-8 12:46 发表
总觉得后勤是关键因素。
电影里面国军飞机向74师空投给养,弹尽粮绝导致74师覆灭。

关键是断水,这才是要命的。重机枪打不了,炮早就仍到山下面了,虽然守在山上,但火力不足。当时的华野装备也不好,虽然兵力多,重武器不多。如果换成东野,估计一天拿下。
华野装备怎么不好了?华野的主力部队在经过苏中,鲁南,宿北,莱芜战役,主力轻武器已基本实现美械化,重武器方面也不差。在1947年的东野有什么?根据地刚刚牢固,兵员才开始扩充。战斗力才开始提升,要说47年换东野,还真不好说能不能打下74师。
原帖由 zhengzs 于 2007-10-8 23:39 发表
74师从军长到马夫,一个个鼻孔朝天,看不起国民党的其它部队,常说一些没有74师就没有国民党之类的话,友军早就看他们不顺眼了。
现在吹张灵甫吹的那么神,无非就是打仗勇猛,不怕死,忠于蒋介石,清廉不贪污,对手 ...

许和尚,王疯子在解放军里面也算上是杰出的吧?
原帖由 孙大炮 于 2007-10-9 09:51 发表

许和尚,王疯子在解放军里面也算上是杰出的吧?

王疯子开始被老张打惨了,后来总算报了一箭之仇。
原帖由 新北洋水师 于 2007-10-9 09:53 发表

王疯子开始被老张打惨了,后来总算报了一箭之仇。

王近山PK张灵甫?怎么没听说过啊?
原帖由 孙大炮 于 2007-10-9 09:51 发表

许和尚,王疯子在解放军里面也算上是杰出的吧?

算优秀,不能算杰出吧。打仗猛,但好象没有神来之笔。
原帖由 孙大炮 于 2007-10-9 10:11 发表

王近山PK张灵甫?怎么没听说过啊?

琏水之战。
原帖由 孙大炮 于 2007-10-9 10:11 发表

王近山PK张灵甫?怎么没听说过啊?

应该是6纵王必成
原帖由 zhengzs 于 2007-10-9 10:15 发表

应该是6纵王必成

汗!!:L 记岔了,抱歉。
原帖由 zhengzs 于 2007-10-9 10:11 发表

算优秀,不能算杰出吧。打仗猛,但好象没有神来之笔。

在上将、中将里面许和尚、王疯子应该还是算杰出的吧?

许世友在红四方面军的时候就是最杰出的将领,张国焘爱将,抗日时独立发展起一个胶东根据地,解放战争华野9纵是绝对的头等主力,解放后南京军区司令,没有出色的战功怎么能做到这么高的位置?

王疯子红四方面军的时候和陈锡联并称红四方面军的两朵花,抗日的时候是129师最强的主力团之一,解放战争中野6纵大名鼎鼎,大杨湖歼灭赵锡田的整3师立下过殊勋,从千里跃进大别山到襄阳战役再到淮海战役,王疯子带的中野6纵哪一回不是作为头等主力当尖刀用?王疯子就是到朝鲜走了一回麦城,丢了180师,不过人家上甘岭打得可很出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