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中国低速风洞技术世界领先(组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6:28:04
深山写忠诚功业铸蓝天———
   
    记总装驻绵某基地低速所总工程师王勋年
   
    2007-7-28绵阳日报
   
    作者:洪安 于杰
   
    编者按:王勋年同志是我国低速空气动力学试验研究领域的知名专家。从军24载,他始终胸怀科技报国的梦想,顽强拼搏,开拓创新,为我国低速风洞试验技术研究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做出了突出贡献。在建军80周年来临之际,本报今日刊出王勋年先进事迹报道,以弘扬他不懈拼搏的科研精神及献身国防的时代品质。
14250477_2007073108385987013100.jpg
1983年,毕业于国防科技大学的王勋年,自愿选择来到位于川西北大山深处的总装驻绵某基地,从事风洞试验技术研究。那年,他不满21岁。
   
    24年来,在老一代风洞人的精心培育下,王勋年刻苦学习,潜心研究,开拓创新,从一名普通技术人员成长为我国低速空气动力研究领域的知名专家。他先后主持参与了90余项国家和军队重大科研项目,为我国航空航天飞行器的研制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攻坚克难,风洞试验屡建功勋
   
    王勋年从事的低速风洞试验技术研究在空气动力研究中至关重要。各种航空航天飞行器都是低速起飞、低速降落。在低速飞行过程中,空气流动对飞行器的影响机理十分复杂。经过几年的工作实践,好学的王勋年感到,长期以来,在风洞试验中依靠人工手段进行流场测量,技术落后,不能精确测出飞行器每一个点上的速度、压力、方向等全部特性,难以满足飞行器研发的需求。1987年,低速所与郑州机械研究所合作研制成功了4×3米风洞自动移测装置。为了充分发挥这套装置的流场自动测量功能,王勋年把计算机控制和计算机测量技术应用到风洞流场测量中,经过两年的艰苦探索,解决了流场测量自动控制、流场参数的测量和计算等问题,研制出国内第一套空间流场自动测量系统。在计算机控制下,不仅可以按照设定的测量点自动测量,并且能够对测量结果进行自动计算、自动显示流场图,是当时国内最先进的流场测量系统,使我国风洞试验第一次具备了实时自动获取“流场”各种参数的能力,为飞行器试验研究提供了新的手段。
   
    不久,我国开始研制空中加油机。在高速飞行中,能否实现空中加油,飞机尾流特性技术研究是其中的一个关键。王勋年研制的空间流场自动测量系统,首次应用在该课题就获得成功。在试验中,他完成了加油机尾流场的测量任务,通过对测量结果进行分析研究,摸清了其流动特点和规律。同时,该系统还广泛应用于多种飞机的流场研究以及高速列车、汽车、建筑物的绕流研究,为航空工业和国民经济建设做出了贡献。1999年国庆阅兵,我国自行研制的空中加油机,在天安门广场上空翱翔飞过。这一刻,端坐在电视机前的王勋年激动不已。
   
    2007年2月,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歼十飞机研制因其先进的综合性能和多项自主创新技术,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成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航空工业的最大突破。
   
    在这项重大科技成果后面,有着风洞人付出的艰辛。1985年,王勋年参加工作还不到两年,就参与歼十飞机低速空气动力试验研究,主持开展了飞机全机测力试验,为确定飞机的气动布局提供了重要依据。随后,他又开展了歼十飞机进气道稳态特性和动态特性低速风洞模拟试验,获得了大量宝贵的试验数据,为飞机进气道设计提供了重要依据。担任歼十飞机低速气动研究项目的总负责人以后,他带领课题组大胆探索,前后历时十多年,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关,掌握了歼十大迎角静/动态特性,为飞机飞行性能计算、飞行控制律设计、失速/尾旋特性分析提供了大量准确的气动数据;发展了张线支撑、旋转天平、动导数、进气道大迎角动态畸变、弹射座椅/柔性乘员等多种试验技术,为歼十飞机低速气动特性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提升了我国低速风洞试验模拟能力和综合研究水平。
   
    1999年,王勋年提出开展飞机进排气模拟风洞试验技术研究。他带领课题组深入分析进气和喷流的流动特性,几经探索,反复试验,终于研制出了新型的引射式动力模拟器,发动机进气量达到90%以上,处于世界先进水平,在我国新型飞机研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他们还专门研制了能够同时模拟进气和喷流的测力试验模型,成功进行了飞机模型的低速风洞试验,开创了我国低速风洞试验的先河。
   
自主创新,瞄准前沿勇攀高峰
   
    创新是科研的灵魂。在风洞试验中,王勋年始终瞄准世界前沿技术,勇于挑战。
   
    在特定的气象条件下,飞机在高空飞行穿越云层时,机身表面往往会结冰,因而改变气动外形,使飞机性能恶化,显示数据失真,甚至造成发动机空中熄火。
14250477_2007073108385990030600.jpg
为了研究飞机的结冰现象,需要研制建设结冰风洞。王勋年很早就敏锐地意识到,我国航空工业对结冰风洞的迫切需求。出于强烈的使命感,他带领科技人员主动进行结冰风洞的前期研究。这是一次艰难的攀登,国外技术封锁,国内缺乏技术储备。从2002年开始,他们经过深入广泛的调研论证,先后写出了40余篇技术报告,绘制了500多张设计图纸。在缺少资金的情况下,他们利用一台废弃的制冷机,研究结冰原理。2004年12月,他们终于建成了我国第一座1:10缩比的引导性结冰风洞,开展了一系列试验研究,率先突破了人造结冰云雾、换热、风洞内防冰和除冰等多项关键技术,并在试验中摸索出了一套实用的云雾参数测量方法,为我国建造大型结冰风洞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2006年6月14日,在国家发改委组织的专家评审会上,全票通过了基地提出的结冰风洞建设方案。10月11日,国家正式批准立项,在基地低速所建设我国第一座大型结冰风洞。这座风洞建成后,与目前世界上现有的十余座结冰风洞相比,尺寸是最大的。
   
    造大飞机是中国人的梦想。建造大飞机,对风洞试验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无论是试验方式还是试验手段,都是崭新的挑战。大飞机通常使用的是涡轮风扇发动机。在研制过程中,就要借助空气涡轮动力模拟器(TPS)装置进行风洞试验,以支持大飞机的设计工作。而我国在这方面还是空白。王勋年又一次走在了国内同行的前列。
   
    2003年,王勋年主持开展了低速风洞TPS的研制与试验研究。开始阶段,课题组遇到了很多难题,一个拳头大小的涡扇发动机模拟器,由于采用高压空气驱动,叶片转起来速度高达每分钟6万转,以国内目前的工艺水平,我们不能制造,只能从国外引进。但在谈判过程中,外方开出了天价,王勋年决定自主设计研制配套设备。经过反复论证,课题组自己动手,仅用很少的经费,研制成功了高精度流量控制单元,实现了高压空气流量控制精度达到0.5克/秒,性能指标达到国外先进水平。同时,还在国内首次研制了空气桥和天平组合体,采用结构分析和优化设计方法消除空气桥对天平测量的影响,具备了完全自主产权。
   
    源于对风洞事业的热爱和执着追求,王勋年始终充满着创新的激情。
   
    他自主研制的脉动压力和飞行参数测量系统,成功解决了在飞行过程中高速同步采集和记录脉动压力及飞行参数、大样本动态数据处理的难题,为我国新型飞机的研制做出了重大贡献。
事业至上,忠诚报国无怨无悔
   
    王勋年在大学学的是空气动力学专业。毕业时,尽管有去大城市工作的机会,他还是选择了位于川西北大山深处的总装驻绵某基地。
14250477_2007073108385993300300.jpg
大山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在基地工作的有些年轻人选择了离开。王勋年也遇到过这样的诱惑。1992年,某科研部门慕名邀请他去广州搞工业风洞研究,月薪相当于他当时一年的收入。当时,基地的科研任务很繁重,神舟飞船有些课题也在进行风洞试验,王勋年经过认真思考,对他们说,现在正是国家需要我出力的时候,我不能去。2001年,王勋年作为访问学者到国外某大学进行学术交流。期间,他与该大学一位知名教授合作搞科研,展现出了深厚的学术功底和研究能力。回国之前,这位教授劝他留下来攻读博士学位,并承诺帮他申请全额奖学金,王勋年没有答应。亲朋好友再次劝他不要放弃。王勋年说,条件再好我也不会去,因为我是一名军人,我不愿意脱下军装;我是一名科研工作者,我不愿意放弃我热爱的风洞事业。
   
    王勋年热爱风洞,也热爱家人,但更多的时候,他把对家人的爱深深埋在心底。2006年6月,远在江西老家的弟弟打来电话,告知80岁的老母亲病重入院。王勋年听后,沉默无语。他是农家子弟,能够走到今天,母亲为他付出的太多太多。他很想立即赶到母亲病床前尽孝,但他刚被任命为某型飞机事故分析技术小组组长,一时离不开。任务完成后,他才赶回老家,此时,他的母亲已经病危,见了儿子最后一面,不久便与世长辞。
   
    王勋年经常说,他是站在老一代风洞人的肩上攀登风洞事业的科技高峰,也要为新一代风洞人的成长甘当垫脚石。科研课题体制改革后,实行课题与个人相结合,由专家负责签订合同,完成课题。为了培养年轻人,王勋年经常让年轻人共享自己申请到的课题,让年轻人挑大梁,当课题组长,自己当顾问,手把手地传经验、教方法。他视事业为重,淡泊名利,在申报科技成果奖时,他常常把年轻人排在前面。王勋年还是硕士生导师,在他的精心指导下,一批批年轻科技干部成长了起来。至今,他指导的6名研究生和10多名科技干部,已成为独当一面的技术骨干。研究生章荣平在他的指导下,去年就研发出三项风洞试验新技术,大大提高了风洞试验效率。
14250477_20070731083900600700.jpg
14250477_200707310839003682600.jpg
14250477_2007073108390010902600.jpg
14250477_2007073108390017913800.jpg
14250477_2007073108390021827400.jpg深山写忠诚功业铸蓝天———
   
    记总装驻绵某基地低速所总工程师王勋年
   
    2007-7-28绵阳日报
   
    作者:洪安 于杰
   
    编者按:王勋年同志是我国低速空气动力学试验研究领域的知名专家。从军24载,他始终胸怀科技报国的梦想,顽强拼搏,开拓创新,为我国低速风洞试验技术研究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做出了突出贡献。在建军80周年来临之际,本报今日刊出王勋年先进事迹报道,以弘扬他不懈拼搏的科研精神及献身国防的时代品质。
14250477_2007073108385987013100.jpg
1983年,毕业于国防科技大学的王勋年,自愿选择来到位于川西北大山深处的总装驻绵某基地,从事风洞试验技术研究。那年,他不满21岁。
   
    24年来,在老一代风洞人的精心培育下,王勋年刻苦学习,潜心研究,开拓创新,从一名普通技术人员成长为我国低速空气动力研究领域的知名专家。他先后主持参与了90余项国家和军队重大科研项目,为我国航空航天飞行器的研制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攻坚克难,风洞试验屡建功勋
   
    王勋年从事的低速风洞试验技术研究在空气动力研究中至关重要。各种航空航天飞行器都是低速起飞、低速降落。在低速飞行过程中,空气流动对飞行器的影响机理十分复杂。经过几年的工作实践,好学的王勋年感到,长期以来,在风洞试验中依靠人工手段进行流场测量,技术落后,不能精确测出飞行器每一个点上的速度、压力、方向等全部特性,难以满足飞行器研发的需求。1987年,低速所与郑州机械研究所合作研制成功了4×3米风洞自动移测装置。为了充分发挥这套装置的流场自动测量功能,王勋年把计算机控制和计算机测量技术应用到风洞流场测量中,经过两年的艰苦探索,解决了流场测量自动控制、流场参数的测量和计算等问题,研制出国内第一套空间流场自动测量系统。在计算机控制下,不仅可以按照设定的测量点自动测量,并且能够对测量结果进行自动计算、自动显示流场图,是当时国内最先进的流场测量系统,使我国风洞试验第一次具备了实时自动获取“流场”各种参数的能力,为飞行器试验研究提供了新的手段。
   
    不久,我国开始研制空中加油机。在高速飞行中,能否实现空中加油,飞机尾流特性技术研究是其中的一个关键。王勋年研制的空间流场自动测量系统,首次应用在该课题就获得成功。在试验中,他完成了加油机尾流场的测量任务,通过对测量结果进行分析研究,摸清了其流动特点和规律。同时,该系统还广泛应用于多种飞机的流场研究以及高速列车、汽车、建筑物的绕流研究,为航空工业和国民经济建设做出了贡献。1999年国庆阅兵,我国自行研制的空中加油机,在天安门广场上空翱翔飞过。这一刻,端坐在电视机前的王勋年激动不已。
   
    2007年2月,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歼十飞机研制因其先进的综合性能和多项自主创新技术,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成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航空工业的最大突破。
   
    在这项重大科技成果后面,有着风洞人付出的艰辛。1985年,王勋年参加工作还不到两年,就参与歼十飞机低速空气动力试验研究,主持开展了飞机全机测力试验,为确定飞机的气动布局提供了重要依据。随后,他又开展了歼十飞机进气道稳态特性和动态特性低速风洞模拟试验,获得了大量宝贵的试验数据,为飞机进气道设计提供了重要依据。担任歼十飞机低速气动研究项目的总负责人以后,他带领课题组大胆探索,前后历时十多年,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关,掌握了歼十大迎角静/动态特性,为飞机飞行性能计算、飞行控制律设计、失速/尾旋特性分析提供了大量准确的气动数据;发展了张线支撑、旋转天平、动导数、进气道大迎角动态畸变、弹射座椅/柔性乘员等多种试验技术,为歼十飞机低速气动特性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提升了我国低速风洞试验模拟能力和综合研究水平。
   
    1999年,王勋年提出开展飞机进排气模拟风洞试验技术研究。他带领课题组深入分析进气和喷流的流动特性,几经探索,反复试验,终于研制出了新型的引射式动力模拟器,发动机进气量达到90%以上,处于世界先进水平,在我国新型飞机研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他们还专门研制了能够同时模拟进气和喷流的测力试验模型,成功进行了飞机模型的低速风洞试验,开创了我国低速风洞试验的先河。
   
自主创新,瞄准前沿勇攀高峰
   
    创新是科研的灵魂。在风洞试验中,王勋年始终瞄准世界前沿技术,勇于挑战。
   
    在特定的气象条件下,飞机在高空飞行穿越云层时,机身表面往往会结冰,因而改变气动外形,使飞机性能恶化,显示数据失真,甚至造成发动机空中熄火。
14250477_2007073108385990030600.jpg
为了研究飞机的结冰现象,需要研制建设结冰风洞。王勋年很早就敏锐地意识到,我国航空工业对结冰风洞的迫切需求。出于强烈的使命感,他带领科技人员主动进行结冰风洞的前期研究。这是一次艰难的攀登,国外技术封锁,国内缺乏技术储备。从2002年开始,他们经过深入广泛的调研论证,先后写出了40余篇技术报告,绘制了500多张设计图纸。在缺少资金的情况下,他们利用一台废弃的制冷机,研究结冰原理。2004年12月,他们终于建成了我国第一座1:10缩比的引导性结冰风洞,开展了一系列试验研究,率先突破了人造结冰云雾、换热、风洞内防冰和除冰等多项关键技术,并在试验中摸索出了一套实用的云雾参数测量方法,为我国建造大型结冰风洞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2006年6月14日,在国家发改委组织的专家评审会上,全票通过了基地提出的结冰风洞建设方案。10月11日,国家正式批准立项,在基地低速所建设我国第一座大型结冰风洞。这座风洞建成后,与目前世界上现有的十余座结冰风洞相比,尺寸是最大的。
   
    造大飞机是中国人的梦想。建造大飞机,对风洞试验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无论是试验方式还是试验手段,都是崭新的挑战。大飞机通常使用的是涡轮风扇发动机。在研制过程中,就要借助空气涡轮动力模拟器(TPS)装置进行风洞试验,以支持大飞机的设计工作。而我国在这方面还是空白。王勋年又一次走在了国内同行的前列。
   
    2003年,王勋年主持开展了低速风洞TPS的研制与试验研究。开始阶段,课题组遇到了很多难题,一个拳头大小的涡扇发动机模拟器,由于采用高压空气驱动,叶片转起来速度高达每分钟6万转,以国内目前的工艺水平,我们不能制造,只能从国外引进。但在谈判过程中,外方开出了天价,王勋年决定自主设计研制配套设备。经过反复论证,课题组自己动手,仅用很少的经费,研制成功了高精度流量控制单元,实现了高压空气流量控制精度达到0.5克/秒,性能指标达到国外先进水平。同时,还在国内首次研制了空气桥和天平组合体,采用结构分析和优化设计方法消除空气桥对天平测量的影响,具备了完全自主产权。
   
    源于对风洞事业的热爱和执着追求,王勋年始终充满着创新的激情。
   
    他自主研制的脉动压力和飞行参数测量系统,成功解决了在飞行过程中高速同步采集和记录脉动压力及飞行参数、大样本动态数据处理的难题,为我国新型飞机的研制做出了重大贡献。
事业至上,忠诚报国无怨无悔
   
    王勋年在大学学的是空气动力学专业。毕业时,尽管有去大城市工作的机会,他还是选择了位于川西北大山深处的总装驻绵某基地。
14250477_2007073108385993300300.jpg
大山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在基地工作的有些年轻人选择了离开。王勋年也遇到过这样的诱惑。1992年,某科研部门慕名邀请他去广州搞工业风洞研究,月薪相当于他当时一年的收入。当时,基地的科研任务很繁重,神舟飞船有些课题也在进行风洞试验,王勋年经过认真思考,对他们说,现在正是国家需要我出力的时候,我不能去。2001年,王勋年作为访问学者到国外某大学进行学术交流。期间,他与该大学一位知名教授合作搞科研,展现出了深厚的学术功底和研究能力。回国之前,这位教授劝他留下来攻读博士学位,并承诺帮他申请全额奖学金,王勋年没有答应。亲朋好友再次劝他不要放弃。王勋年说,条件再好我也不会去,因为我是一名军人,我不愿意脱下军装;我是一名科研工作者,我不愿意放弃我热爱的风洞事业。
   
    王勋年热爱风洞,也热爱家人,但更多的时候,他把对家人的爱深深埋在心底。2006年6月,远在江西老家的弟弟打来电话,告知80岁的老母亲病重入院。王勋年听后,沉默无语。他是农家子弟,能够走到今天,母亲为他付出的太多太多。他很想立即赶到母亲病床前尽孝,但他刚被任命为某型飞机事故分析技术小组组长,一时离不开。任务完成后,他才赶回老家,此时,他的母亲已经病危,见了儿子最后一面,不久便与世长辞。
   
    王勋年经常说,他是站在老一代风洞人的肩上攀登风洞事业的科技高峰,也要为新一代风洞人的成长甘当垫脚石。科研课题体制改革后,实行课题与个人相结合,由专家负责签订合同,完成课题。为了培养年轻人,王勋年经常让年轻人共享自己申请到的课题,让年轻人挑大梁,当课题组长,自己当顾问,手把手地传经验、教方法。他视事业为重,淡泊名利,在申报科技成果奖时,他常常把年轻人排在前面。王勋年还是硕士生导师,在他的精心指导下,一批批年轻科技干部成长了起来。至今,他指导的6名研究生和10多名科技干部,已成为独当一面的技术骨干。研究生章荣平在他的指导下,去年就研发出三项风洞试验新技术,大大提高了风洞试验效率。
14250477_20070731083900600700.jpg
14250477_200707310839003682600.jpg
14250477_2007073108390010902600.jpg
14250477_2007073108390017913800.jpg
14250477_2007073108390021827400.jpg
只要是老百姓看不见的都是世界领先的
原帖由 吃饱了 于 2007-7-31 12:03 发表
只要是老百姓看不见的都是世界领先的

教主大人啊,空警2000的内部雷达布置查到了没有?
空警2000是A-50
原帖由 吃饱了 于 2007-7-31 12:13 发表
空警2000是A-50

从未指望过吃饱了教主大人能说出什么实在的东西来,不过每次看他梦呓一遍自己的胡言乱语还是挺有意思的。
原帖由 吃饱了 于 2007-7-31 12:13 发表
空警2000是A-50

我们的相控阵雷达白研制了!!!;funk ;funk ;funk
你还不如说A-50I呢,你说A-50也太业余了吧!!
原帖由 龙腾日月 于 2007-7-31 12:24 发表

我们的相控阵雷达白研制了!!!;funk ;funk ;funk

根教主大人你教什么劲吗?这位宣称空警2000就是a50在的,每次要他说一说空警2000的内部雷达布置,他就来这么一句“空警2000就是a50”,已经成条件反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