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育不该是剪辑过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6 06:37:49
南方周末    2007-05-31 16:26:06




  历史学者孟宪实曾做过电视剧《贞观之治》的编剧,现在又在《百家讲坛》上讲唐朝。他认为,五四运动过度贬低传统文化,在某种程度上使我们变成了民族虚无主义者

  历史教育不该是剪辑过的
  
  □本报记者 师欣 发自北京

    

  学者孟宪实与作家阿城联手创作的电视剧《贞观之治》,叫好却不叫座。单讲唐太宗李世民的故事,就有可能是一部“和尚戏”,为此他们曾设计了两条辅线———窦建德的女儿进宫替父报仇,却与李世民陷入爱情纠葛;李元吉一子侥幸逃脱劫难,辗转民间,最后入宫,掀动各种阴谋。

  宫廷、政变、复仇、情爱,所有吸引眼球的戏剧元素都具备了,可距离历史也就越来越远了。要收视率,还是要历史,孟宪实他们咬牙选择了后者。

  相形之下,《贞观长歌》更叫座。身为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教授的孟宪实不以为然:“我认为历史资源与自然环境一样,应该合理开发,杜绝污染。《贞观长歌》就是污染。”

  多年研究隋唐史、在历史剧编写中没有尝到甜头的孟宪实,在《百家讲坛》里找到了感觉。去年年底开讲“玄武门之变”,今年年初讲“贞观之治”。近日,根据两个讲座润色而成的新书《孟宪实讲唐史——从玄武门之变到贞观之治》面世。

  “有人说《贞观之治》不如《百家讲坛》真实。”孟宪实感慨道。孟宪实新书发布会上,陈丹青更是感慨:“悲哀的是,一个民族直到现在才可以在电视上讲历史。”
  
  为一千多年前的尊者讳

  作为编剧的孟宪实,受制于各种要求。如,突厥部分不能提,要改成草原十八部。最重要的玄武门政变,李世民朝着哥哥李建成一箭射出,就戛然而止了。

  在《百家讲坛》里,他得以完整讲述了一箭之后的过程———

  李世民的这场夺权斗争旷日持久,起初他希望以和平手段废除太子,取而代之。但一次次或者错失良机,或者功败垂成。适逢突厥人入侵,齐王李元吉任元帅出兵作战,带走秦王李世民不少兵力,李世民的队伍彻底瓦解;同时天相作怪,太白金星横贯天空,说法不利秦王,皇帝李渊决定收拾李世民。此时,他才铤而走险,发动军事政变。

  电视剧中的政变,止于李世民射杀李建成,在孟宪实看来,这只是夺权的第一组镜头。

  在孟宪实看来,李世民杀兄弟之后,是逼宫———尉迟敬德率领一队人马逮了皇帝,李渊失去自由。李世民之所以能够顺利掌握军政大权,这一步至关重要。

  史料中说,尉迟敬德提着人头进宫,李渊问谁作乱,尉迟敬德说我是来保护皇帝的,皇帝顿时轻松下来。

  两个儿子刚被杀,李渊怎么能放心呢?孟宪实认为,惟一合理的解释是,李渊一看尉迟敬德就知道他是奔自己来的,老命休矣,后来一听不是来杀自己的,就放心了。因为唐朝法律规定,不经皇帝召见,擅自见皇帝就要斩首。而尉迟敬德是全副武装,不经召见来到李渊面前的。

  政变当天,李世民以父亲李渊名义向全国发出诏书,免哥俩为庶人,杀掉两家共10位王子。两个月后取代父亲正式登基。继位两个月后,才重新给兄弟俩封王,按王礼埋葬。

    

  “原罪”的驱动力

  后人基本都以唐太宗李世民为皇帝楷模,赞扬他从善如流,广为纳谏,创造贞观之治。

  这些业绩,让人很难把李世民与玄武门杀兄挟父的那个人联系在一起。孟宪实认为,李世民正是对玄武门“原罪”耿耿于怀,在这件事的鞭策下,他才借鉴历史,实行仁政,励精图治。

  有史料为证。

  贞观时期,唐太宗一直想看《高祖实录》对武德九年六月四日这天的事情如何记载。按制度规定不能给他看。

  再三坚持下,他终于看到了原文。书中记载得模模糊糊,闪烁其词,欲盖弥彰。当时,李世民还故作轻松地对史官说,要坚持正确的立场,自比如同周公杀兄弟大义灭亲,显见要求史官把政变写成自卫反击的态势。这种说法肯定不对,周公那时,首先是三王勾结,东方作乱,周公才派军队镇压。

  到了贞观二十年,唐太宗主持修《晋书》,他亲自为王羲之传记写了几段史评,感慨道:“古人有云:积善三年,知之者少;为恶一日,闻于天下。可不谓然乎!”

  “一日之恶”与“三年之善”,相去天壤,可是人们为什么总是更重视前者呢?李世民认为这不公平。孟宪实认为,李世民是在为自己鸣不平。他的“一日之恶”只能是玄武门之变,“三年之善”当然是贞观之治。

  “究竟是别人没忘,还是他自己没忘呢?我认为,是他自己没有忘记,玄武门之变成了他的‘原罪’。”孟宪实说。

  其时,唐太宗已近暮年,在此前后,他又恢复李建成太子封号,还把跟李元吉妃子生下的孩子,过继到其门下。

  孟宪实认为,李世民晚年所为,应是寄望后代,不要再发生玄武门惨剧。

  当权后的李世民喜读书、读史,难能可贵的是,他经常自比历代皇帝,细数个人的成败得失。君臣们经常聚在一起讨论历史,特别是隋朝。

  《二十四史》有八部史书主要是在贞观时期完成的,魏徵还亲自担任《隋书》主编。当时能参与国史编修,是非常荣耀的。史馆制度同时完善起来,唐太宗确立了官修史书的制度,皇帝每天有起居注,宰相有时政记,然后在此基础上做实录,做国史。这个国史馆制度被后来历代所继承。

  身为皇帝的李世民非常在意后人会怎么看待他,从他对历史的熟悉程度,能看出他是在寻找自己的历史定位。他能客观点出,秦始皇有点迷信,汉武帝有些穷兵黩武。他还说就打天下来看,只有汉光武帝可以与自己媲美,只是光武帝登基时已三十多岁,他自己则18岁上战场,28岁当皇帝。
  
  历史教育的虚无

  孟宪实有感于,一千多年前的中国曾经有那么一段开明美好的时光。“在古代帝王中,像李世民那样理性运用最高国家权力的,独一无二。对于中国古代政治家来说,了解历史、懂得历史是基本素质。我们现在的历史学变成纯学术,象牙塔里面的摆设,距离现实比较遥远。”

  有一次,孟宪实参与一个博士后活动,游览北海公园。当导游介绍北海白塔时,一位学商业的博士后火冒三丈,怒斥密宗在中原无恶不作,烧杀掠夺。吓得解说员不敢再说话。孟宪实很好奇,哪本史书有记载?博士后说,他的知识来自于金庸笔下的金轮法王。

  这让孟宪实哭笑不得,“我们有历史,史学家也不寂寞,但历史教育问题很大。”

  在整个义务教育阶段重实用、轻素质的大氛围下,历史教育的位置正在逐步萎缩。“中学历史教科书,就像政治教育,只是灌输了一些片面的历史观点和概念,讲知识少,阻碍了大家以饱满的热情去对待自己的历史。”

  “中学课程重要的是吸引同学们对历史探究的兴趣,而不是让他们难受。我们的教育目标有问题,就是灌输知识点,最终得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结论完事。”

  进入大学后,《中国通史》干脆没有列入必修课,过去北大中文系与历史系一起上通史课,现在非历史专业的历史课程比例都在压缩。“大概是考虑到历史学没什么用吧”,孟宪实认为理想的历史教育,应该让学生们看到真实的历史过程,而不是经过“剪辑”的。

  学校教育资源尚且不发达,社会教育更是如此了。多年来,为什么一本《万历十五年》能如此畅销?为什么《百家讲坛》会这样有市场?

  在日本,第一流的历史学家像谷川道雄,都会参与中学教科书编写工作。

  1996年,孟宪实到日本访问,看到当地一所中学设有古典课程,讲的全是中国《论语》、《孟子》、诸子百家。他很诧异日本人为什么会对中国这些传统文化感兴趣。被告知中国是儒家的故乡。“而我们距离这种教育太遥远了,教育体制中没有这部分,这跟五四运动有关,认为这样历史就是包袱。为了引进西方文化,就贬低传统文化,从而使我们变成民族虚无主义者。现在中学生、大学生了解西方比中国历史还要多,读外语的课外读物,讲的都是西方的风土人情。”

  这种感慨,有越来越多的趋势。5月26日,演员濮存昕参加《新京报》举办的中国话剧百年名人堂活动,就激动地谈道,“五四、‘文革’就像两个大坝,拦截了我们源远流长的文化长流。”南方周末    2007-05-31 16:26:06




  历史学者孟宪实曾做过电视剧《贞观之治》的编剧,现在又在《百家讲坛》上讲唐朝。他认为,五四运动过度贬低传统文化,在某种程度上使我们变成了民族虚无主义者

  历史教育不该是剪辑过的
  
  □本报记者 师欣 发自北京

    

  学者孟宪实与作家阿城联手创作的电视剧《贞观之治》,叫好却不叫座。单讲唐太宗李世民的故事,就有可能是一部“和尚戏”,为此他们曾设计了两条辅线———窦建德的女儿进宫替父报仇,却与李世民陷入爱情纠葛;李元吉一子侥幸逃脱劫难,辗转民间,最后入宫,掀动各种阴谋。

  宫廷、政变、复仇、情爱,所有吸引眼球的戏剧元素都具备了,可距离历史也就越来越远了。要收视率,还是要历史,孟宪实他们咬牙选择了后者。

  相形之下,《贞观长歌》更叫座。身为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教授的孟宪实不以为然:“我认为历史资源与自然环境一样,应该合理开发,杜绝污染。《贞观长歌》就是污染。”

  多年研究隋唐史、在历史剧编写中没有尝到甜头的孟宪实,在《百家讲坛》里找到了感觉。去年年底开讲“玄武门之变”,今年年初讲“贞观之治”。近日,根据两个讲座润色而成的新书《孟宪实讲唐史——从玄武门之变到贞观之治》面世。

  “有人说《贞观之治》不如《百家讲坛》真实。”孟宪实感慨道。孟宪实新书发布会上,陈丹青更是感慨:“悲哀的是,一个民族直到现在才可以在电视上讲历史。”
  
  为一千多年前的尊者讳

  作为编剧的孟宪实,受制于各种要求。如,突厥部分不能提,要改成草原十八部。最重要的玄武门政变,李世民朝着哥哥李建成一箭射出,就戛然而止了。

  在《百家讲坛》里,他得以完整讲述了一箭之后的过程———

  李世民的这场夺权斗争旷日持久,起初他希望以和平手段废除太子,取而代之。但一次次或者错失良机,或者功败垂成。适逢突厥人入侵,齐王李元吉任元帅出兵作战,带走秦王李世民不少兵力,李世民的队伍彻底瓦解;同时天相作怪,太白金星横贯天空,说法不利秦王,皇帝李渊决定收拾李世民。此时,他才铤而走险,发动军事政变。

  电视剧中的政变,止于李世民射杀李建成,在孟宪实看来,这只是夺权的第一组镜头。

  在孟宪实看来,李世民杀兄弟之后,是逼宫———尉迟敬德率领一队人马逮了皇帝,李渊失去自由。李世民之所以能够顺利掌握军政大权,这一步至关重要。

  史料中说,尉迟敬德提着人头进宫,李渊问谁作乱,尉迟敬德说我是来保护皇帝的,皇帝顿时轻松下来。

  两个儿子刚被杀,李渊怎么能放心呢?孟宪实认为,惟一合理的解释是,李渊一看尉迟敬德就知道他是奔自己来的,老命休矣,后来一听不是来杀自己的,就放心了。因为唐朝法律规定,不经皇帝召见,擅自见皇帝就要斩首。而尉迟敬德是全副武装,不经召见来到李渊面前的。

  政变当天,李世民以父亲李渊名义向全国发出诏书,免哥俩为庶人,杀掉两家共10位王子。两个月后取代父亲正式登基。继位两个月后,才重新给兄弟俩封王,按王礼埋葬。

    

  “原罪”的驱动力

  后人基本都以唐太宗李世民为皇帝楷模,赞扬他从善如流,广为纳谏,创造贞观之治。

  这些业绩,让人很难把李世民与玄武门杀兄挟父的那个人联系在一起。孟宪实认为,李世民正是对玄武门“原罪”耿耿于怀,在这件事的鞭策下,他才借鉴历史,实行仁政,励精图治。

  有史料为证。

  贞观时期,唐太宗一直想看《高祖实录》对武德九年六月四日这天的事情如何记载。按制度规定不能给他看。

  再三坚持下,他终于看到了原文。书中记载得模模糊糊,闪烁其词,欲盖弥彰。当时,李世民还故作轻松地对史官说,要坚持正确的立场,自比如同周公杀兄弟大义灭亲,显见要求史官把政变写成自卫反击的态势。这种说法肯定不对,周公那时,首先是三王勾结,东方作乱,周公才派军队镇压。

  到了贞观二十年,唐太宗主持修《晋书》,他亲自为王羲之传记写了几段史评,感慨道:“古人有云:积善三年,知之者少;为恶一日,闻于天下。可不谓然乎!”

  “一日之恶”与“三年之善”,相去天壤,可是人们为什么总是更重视前者呢?李世民认为这不公平。孟宪实认为,李世民是在为自己鸣不平。他的“一日之恶”只能是玄武门之变,“三年之善”当然是贞观之治。

  “究竟是别人没忘,还是他自己没忘呢?我认为,是他自己没有忘记,玄武门之变成了他的‘原罪’。”孟宪实说。

  其时,唐太宗已近暮年,在此前后,他又恢复李建成太子封号,还把跟李元吉妃子生下的孩子,过继到其门下。

  孟宪实认为,李世民晚年所为,应是寄望后代,不要再发生玄武门惨剧。

  当权后的李世民喜读书、读史,难能可贵的是,他经常自比历代皇帝,细数个人的成败得失。君臣们经常聚在一起讨论历史,特别是隋朝。

  《二十四史》有八部史书主要是在贞观时期完成的,魏徵还亲自担任《隋书》主编。当时能参与国史编修,是非常荣耀的。史馆制度同时完善起来,唐太宗确立了官修史书的制度,皇帝每天有起居注,宰相有时政记,然后在此基础上做实录,做国史。这个国史馆制度被后来历代所继承。

  身为皇帝的李世民非常在意后人会怎么看待他,从他对历史的熟悉程度,能看出他是在寻找自己的历史定位。他能客观点出,秦始皇有点迷信,汉武帝有些穷兵黩武。他还说就打天下来看,只有汉光武帝可以与自己媲美,只是光武帝登基时已三十多岁,他自己则18岁上战场,28岁当皇帝。
  
  历史教育的虚无

  孟宪实有感于,一千多年前的中国曾经有那么一段开明美好的时光。“在古代帝王中,像李世民那样理性运用最高国家权力的,独一无二。对于中国古代政治家来说,了解历史、懂得历史是基本素质。我们现在的历史学变成纯学术,象牙塔里面的摆设,距离现实比较遥远。”

  有一次,孟宪实参与一个博士后活动,游览北海公园。当导游介绍北海白塔时,一位学商业的博士后火冒三丈,怒斥密宗在中原无恶不作,烧杀掠夺。吓得解说员不敢再说话。孟宪实很好奇,哪本史书有记载?博士后说,他的知识来自于金庸笔下的金轮法王。

  这让孟宪实哭笑不得,“我们有历史,史学家也不寂寞,但历史教育问题很大。”

  在整个义务教育阶段重实用、轻素质的大氛围下,历史教育的位置正在逐步萎缩。“中学历史教科书,就像政治教育,只是灌输了一些片面的历史观点和概念,讲知识少,阻碍了大家以饱满的热情去对待自己的历史。”

  “中学课程重要的是吸引同学们对历史探究的兴趣,而不是让他们难受。我们的教育目标有问题,就是灌输知识点,最终得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结论完事。”

  进入大学后,《中国通史》干脆没有列入必修课,过去北大中文系与历史系一起上通史课,现在非历史专业的历史课程比例都在压缩。“大概是考虑到历史学没什么用吧”,孟宪实认为理想的历史教育,应该让学生们看到真实的历史过程,而不是经过“剪辑”的。

  学校教育资源尚且不发达,社会教育更是如此了。多年来,为什么一本《万历十五年》能如此畅销?为什么《百家讲坛》会这样有市场?

  在日本,第一流的历史学家像谷川道雄,都会参与中学教科书编写工作。

  1996年,孟宪实到日本访问,看到当地一所中学设有古典课程,讲的全是中国《论语》、《孟子》、诸子百家。他很诧异日本人为什么会对中国这些传统文化感兴趣。被告知中国是儒家的故乡。“而我们距离这种教育太遥远了,教育体制中没有这部分,这跟五四运动有关,认为这样历史就是包袱。为了引进西方文化,就贬低传统文化,从而使我们变成民族虚无主义者。现在中学生、大学生了解西方比中国历史还要多,读外语的课外读物,讲的都是西方的风土人情。”

  这种感慨,有越来越多的趋势。5月26日,演员濮存昕参加《新京报》举办的中国话剧百年名人堂活动,就激动地谈道,“五四、‘文革’就像两个大坝,拦截了我们源远流长的文化长流。”
顺便说一句,从来对“五四”不感冒。
五四是愤青大集合,支持五四运动,反对借五四运动压迫思想
原帖由 请你喝茶1 于 2007-6-1 23:05 发表
五四是愤青大集合,支持五四运动,反对借五四运动压迫思想

我们现在宣传的五四运动基本上是以游行为主题的狭隘的五四运动,
说它是愤青大集合也没错.
个人感觉孟的水平不是一般的差,半桶水,摇来晃去...
原帖由 请你喝茶1 于 2007-6-1 23:05 发表
五四是愤青大集合,支持五四运动,反对借五四运动压迫思想

知道历史与反对独儒是两回事
"五四"是新文化运动的标志,在"五四"运动的号召下,尽管当时的中国处于极端的动荡与不安时期,但中国文化却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一扫明朝以来中华文明长期低迷的状态.这一时期也是中华文化中名人巨匠辈出的时代.
     更难难可贵的是,这段时间的新文化教育也相当有成效,培养了相当的国家栋梁之才.
     
      文化总是要发展的,继承历史并不是象那些官员办个公祭,提倡穿个汉服之类的哗众取宠,而是实实在在地发展文化.所谓"唐诗,宋词汉文章"
每个时期的文化总是有不同的特点,其繁荣的标志就是作品与作者

    五四之后的中国涌现了许多名人,可惜的这段灿烂的历史因为其他原因突然中断,我们的文化突然失去了发展的目标与动力

    中国现在的文化缺失是有原因的,但无任如何也不能怪罪五四,我们需要的正是五四提倡的文化的自由,文化的良心与文化责任,那些打着五四旗号的人代表的并不见得是五四,许多还是五四反对的.

     88年了,我们需要的仍是"打倒孔家店",我们不是去烧孔庙,挖孔坟,我们需要的是对文化独裁的否定,对自汉以来"独尊儒家"的否定.
  “中学课程重要的是吸引同学们对历史探究的兴趣,而不是让他们难受。我们的教育目标有问题,就是灌输知识点,最终得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结论完事。”

--------------
看来他想说这句话想了很久了
实践中来看,未剪辑过的历史是无法用于开展教育的,只要是社会人文学科都不可避免的带有意识形态的烙印。
历史很重要
但是完整的历史更重要
历史本来就是当政者的工具,要还其本来面目,还要是看谁来讲,所以老百姓还是喜欢不存在的历史!
历史教育不剪辑是不可能的。排除政治的因素,历史课课时就那么点,你想安排什么内容进去?肯定得剪辑的,否则怎么教怎么学?
]]
历史是失败者的女人,胜利者想怎么搞就怎么搞!你丫的不服?你丫的都已经成历史了!(就事不对人)
神经病  。
历史教育不该是剪辑过的
-------------------------------------半岛人怎么办:D :D
原帖由 黑与白 于 2007-6-2 08:01 发表
历史是失败者的女人,胜利者想怎么搞就怎么搞!你丫的不服?你丫的都已经成历史了!(就事不对人)

话糙理不糙……
原帖由 请你喝茶1 于 2007-6-1 23:05 发表
五四是愤青大集合,支持五四运动,反对借五四运动压迫思想


五四运动就是中国的宗教改革。积极意义觉得大于消极意义
嗯,不经过剪辑 ,让你从三皇五帝开始学起,学死你也学不完。;P
原帖由 朱宇 于 2007-6-2 12:54 发表
嗯,不经过剪辑 ,让你从三皇五帝开始学起,学死你也学不完。;P  

那么半岛人呢?:D :D
每个人都觉得自己的领域很重要。如果这些重要的东西都塞给大学以下的学生的话,学生就惨了
半岛人貌似要从人类文明起源开始学起了,谁让人家是中华文明的源头呢。:lol
可惜,历史教科书都是被剪辑过的。只有tg希望你知道的部分,略过不希望你知道的部分。
这个是政治宣传的一部分。
]]
原帖由 happywar 于 2007-6-2 00:05 发表
  “中学课程重要的是吸引同学们对历史探究的兴趣,而不是让他们难受。我们的教育目标有问题,就是灌输知识点,最终得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结论完事。”

--------------
看来他想说这句话想了很久了

不单历史 政治教育也是这样的,中学时候很认真的学习政治,但是每次都是刚刚及格而已,甚至不排除老师手下留情,大学懂了这个道理后,政治课基本不上,但是没有低于80分的,反正是拣他喜欢听的说。
TG的历史教科书是必须要剪辑的!否则。。。;P
原帖由 hu_bird 于 2007-6-2 15:56 发表

不单历史 政治教育也是这样的,中学时候很认真的学习政治,但是每次都是刚刚及格而已,甚至不排除老师手下留情,大学懂了这个道理后,政治课基本不上,但是没有低于80分的,反正是拣他喜欢听的说。


实际上,中国的政治教科书在七八十年代是世界上最最诚实的了:“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工具”,这句话出现在八十年代的初中《社会发展简史》里面。
原帖由 chinazh 于 2007-6-2 16:01 发表
TG的历史教科书是必须要剪辑的!否则。。。;P

想说什么尽管说清楚,否则什么?
哪个国家的历史教育不是“剪辑”过的?
剪辑也分剪得多和少......
原帖由 cc_gg 于 2007-6-2 18:54 发表
剪辑也分剪得多和少......


让您安排中国古代史、近现代史和世界史教科书,您觉得都应该安排什么内容?或者说比现在的教科书多哪些内容?
TG现在的历史教育肯定是有问题,但这个问题是否出在“剪辑”上?
算了吧,“TG现在的历史教育”对于TG来说一点问题都没有,而且非常有利。
這討論真沒意思……有哪個國傢的歷史教科書是沒剪輯過的嗎?
教育不可能没有剪辑,一方面是技术原因,知识太多了,不剪辑根本没法教;另一方面是目的原因,教育本身就是剪辑,把受教育者头脑中不必要的观点剪裁掉,至少是抑制住。

只要不虚构史实不逻辑混乱,就算是很好的历史教育了——历史教育的目的就是给国民洗脑,塑造统一的国家观念。任何国家都是如此,相比之下,我们做得非常不够。中国的洗脑做得非常失败,居然让国民意识到自己被洗脑了。我们的教育部门,实在是过于幼稚了,我都忍不住要鄙视他们了。
原帖由 凤百羽 于 2007-6-2 07:27 发表
谁能控制现在谁就能控制过去!谁能控制过去就能控制未来!

这话说的太有才了:D
:D 转自别人的签名:

其实很多人看历史书也都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认为土共说的都是对的,第二阶段认为土共说的都是错的,第三阶段认为土共说的其实大部分都没错。
原帖由 几把叉子 于 2007-6-2 20:01 发表
這討論真沒意思……有哪個國傢的歷史教科書是沒剪輯過的嗎?



   如果真正看懂了这篇文章的话,可以看出来作者的意思是我们的教科书教的往往是虚假的为当前政治服务的历史。
没有对客观世界的客观公正的认识,就不可能在主观世界中正确地反映出事实的真相,当然就更不肯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