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海战——人才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6:10:51
北洋海军管带几乎都是从福建船政学堂毕业的。

福建船政学堂是中国第一所培养近代化造船人才和新型海军军官的学校。学堂之初,中国尚未创建近代海军,学堂没有纳入海军编制,而由船政大臣沈葆祯管辖,主办者及管理人员均是文人,根本不能称作正规的海军军官学校。

反映办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便是教学内容及学科的设置。据北洋海军管带方伯谦记载,学习4年,所开课程有英文、算法、驾驶、测算、枪炮操法5科。其中仅“枪炮操法”与军事素质有关,甚至连起码的强身健体的体育课、队列训练也未开设,须知体育不仅有利于提高身体素质,而且能培养人的毅力和耐力。而队列训练是军队的基本要求,是培养军人纪律性的最好办法,有纪律才能有效地发挥军队整体战斗力,同时纪律性是军人与平民区别的重要标志之一。

船政大臣沈葆祯认为:“欲习技艺不能不籍聪明之士,而天下往往愚鲁者尚循规矩,聪明之士非范以中正,必易入奇邪。今日之事,以中国之心思通外国之技巧可也,以外国之习气变中国之性情不可也。”此种教育原则培养出来的,只能是掌握了一定“外国之技巧”的士子,他们重文轻武,喜静不喜动,善思考而恶劳作,不具有军人应该有的视死如归、令行禁止的作风和精神风貌。实战证明,这些特质造成了北洋海军军官的致命弱点。

1874年秋,英国海军军官寿尔曾到福建船政学堂访问,对中国学生的评价是:“从智力来说,他们和西方的学生不相上下,不过在其他方面则远不如后者。他们是虚弱孱小的角色,一点精神和雄心也没有,在某种程度上有些巾帼气味,大体说来,在寺庙里呆着要比在海上更适合他们。”学堂的外籍教师承认:“让清国学生做体育比进行学术教育还远远为难。”而寿尔也发现学生们“不喜欢体力劳动,因为怕弄脏手指,甚至连常规的爬桅杆训练也极不情愿。”

没有应有的军事教育和训练,书本知识学得再好,也不过是一介书生,与真正的军人的素质相差甚远。

学生们上任不久,素质缺陷便逐渐暴露出来。1881年初,李鸿章等对这些学生总的评价是:“文秀有余,威武不足,诚如来示,似庶馆中人,不似武备院中人。然带船学问究较他处为优,在因材器使,随事陶成而已。” 李鸿章明知学生们文强武弱,不足以胜任管带,但是在带船方面无人能够取代他们。也只好“因材器使”寄希望于将来。

学生官担任管带是勉为其难,不是海军将才之选。因此,李鸿章只有选用不懂海军但久经战阵的丁汝昌为北洋海军的统领。但也带来了负面问题,丁汝昌虽精通陆战,有军人之风范,却没有指挥舰队作战的知识和经验,难免会带来战术上的失误;其二,学生官们自视甚高,对不通舰船的丁汝昌也有不服之心,造成海战指挥上的军令不畅。

以甲午海战为例:1894年中日两过于8月1日正式宣战。9月17日上午11时许,北洋舰队护送陆军登陆后返航,突然发现日本舰队来袭。提督丁汝昌当即传令“定远”“镇远”等10艘主力战舰,以前后交错配置的双纵队起锚迎敌。

接敌过程中,发现12艘日舰是以单纵队扑来,丁汝昌遂下令改为双横队。但出乎意料的是,舰队形成并不是双横队而是一个散漫的类似“人”字的阵形。

之所以如此,其一,仓促间各舰展开须耗费一定的时间(这可能是丁汝昌考虑缺失之处);其二,各舰管带“勇者过勇,不待号令而争先;怯者过怯,不守号令而退后。阵之不齐,队之不振也。”其三,“定远”舰管带刘步蟾没有接到丁汝昌的命令擅自提前开炮,导致距离远近不一的各舰相继发炮,零乱的炮击根本不能对敌舰形成有效地打击(须知在舰队与舰队的对阵中,炮击的要领就是集中优势火力,才能有效打击摧毁敌舰)。

应该肯定,部分管带在战争中视死如归的精神是可歌可泣的,但甲午战败是北洋舰队抹不去的耻辱。对于现代军人来说,除了不畏惧死亡,还须有相应的知识、坚决维护军令、忠诚的品质。北洋海军管带几乎都是从福建船政学堂毕业的。

福建船政学堂是中国第一所培养近代化造船人才和新型海军军官的学校。学堂之初,中国尚未创建近代海军,学堂没有纳入海军编制,而由船政大臣沈葆祯管辖,主办者及管理人员均是文人,根本不能称作正规的海军军官学校。

反映办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便是教学内容及学科的设置。据北洋海军管带方伯谦记载,学习4年,所开课程有英文、算法、驾驶、测算、枪炮操法5科。其中仅“枪炮操法”与军事素质有关,甚至连起码的强身健体的体育课、队列训练也未开设,须知体育不仅有利于提高身体素质,而且能培养人的毅力和耐力。而队列训练是军队的基本要求,是培养军人纪律性的最好办法,有纪律才能有效地发挥军队整体战斗力,同时纪律性是军人与平民区别的重要标志之一。

船政大臣沈葆祯认为:“欲习技艺不能不籍聪明之士,而天下往往愚鲁者尚循规矩,聪明之士非范以中正,必易入奇邪。今日之事,以中国之心思通外国之技巧可也,以外国之习气变中国之性情不可也。”此种教育原则培养出来的,只能是掌握了一定“外国之技巧”的士子,他们重文轻武,喜静不喜动,善思考而恶劳作,不具有军人应该有的视死如归、令行禁止的作风和精神风貌。实战证明,这些特质造成了北洋海军军官的致命弱点。

1874年秋,英国海军军官寿尔曾到福建船政学堂访问,对中国学生的评价是:“从智力来说,他们和西方的学生不相上下,不过在其他方面则远不如后者。他们是虚弱孱小的角色,一点精神和雄心也没有,在某种程度上有些巾帼气味,大体说来,在寺庙里呆着要比在海上更适合他们。”学堂的外籍教师承认:“让清国学生做体育比进行学术教育还远远为难。”而寿尔也发现学生们“不喜欢体力劳动,因为怕弄脏手指,甚至连常规的爬桅杆训练也极不情愿。”

没有应有的军事教育和训练,书本知识学得再好,也不过是一介书生,与真正的军人的素质相差甚远。

学生们上任不久,素质缺陷便逐渐暴露出来。1881年初,李鸿章等对这些学生总的评价是:“文秀有余,威武不足,诚如来示,似庶馆中人,不似武备院中人。然带船学问究较他处为优,在因材器使,随事陶成而已。” 李鸿章明知学生们文强武弱,不足以胜任管带,但是在带船方面无人能够取代他们。也只好“因材器使”寄希望于将来。

学生官担任管带是勉为其难,不是海军将才之选。因此,李鸿章只有选用不懂海军但久经战阵的丁汝昌为北洋海军的统领。但也带来了负面问题,丁汝昌虽精通陆战,有军人之风范,却没有指挥舰队作战的知识和经验,难免会带来战术上的失误;其二,学生官们自视甚高,对不通舰船的丁汝昌也有不服之心,造成海战指挥上的军令不畅。

以甲午海战为例:1894年中日两过于8月1日正式宣战。9月17日上午11时许,北洋舰队护送陆军登陆后返航,突然发现日本舰队来袭。提督丁汝昌当即传令“定远”“镇远”等10艘主力战舰,以前后交错配置的双纵队起锚迎敌。

接敌过程中,发现12艘日舰是以单纵队扑来,丁汝昌遂下令改为双横队。但出乎意料的是,舰队形成并不是双横队而是一个散漫的类似“人”字的阵形。

之所以如此,其一,仓促间各舰展开须耗费一定的时间(这可能是丁汝昌考虑缺失之处);其二,各舰管带“勇者过勇,不待号令而争先;怯者过怯,不守号令而退后。阵之不齐,队之不振也。”其三,“定远”舰管带刘步蟾没有接到丁汝昌的命令擅自提前开炮,导致距离远近不一的各舰相继发炮,零乱的炮击根本不能对敌舰形成有效地打击(须知在舰队与舰队的对阵中,炮击的要领就是集中优势火力,才能有效打击摧毁敌舰)。

应该肯定,部分管带在战争中视死如归的精神是可歌可泣的,但甲午战败是北洋舰队抹不去的耻辱。对于现代军人来说,除了不畏惧死亡,还须有相应的知识、坚决维护军令、忠诚的品质。
接敌过程中,发现12艘日舰是以单纵队扑来,丁汝昌遂下令改为双横队。但出乎意料的是,舰队形成并不是双横队而是一个散漫的类似“人”字的阵形。
====这是组织训练的问题,战前没有进行过变这个阵的实际演练,变阵前,航速快、加速快的舰在前面,变阵时,这些舰的变阵运动距离短,加速快而距离短,就先完成了。
后面那些舰本来就加速慢,变阵需要从编队的尾部运动到外翼,距离远,发费的时间就长,导致队形成了什么都不是的“人”字型。
马汉眼中的中日甲午战争

马汉(Aigred.T.Mahen  1840-1914),近代著名的海军战略专家,被人誉为“海权之父”,鲜为人知的是,他对甲午战争发表了极有见地的评论。

(个人看法:曾经很多人以为清朝是被坚船利炮攻破的,但很多人也许不知道当时的清朝也是同样的船坚炮利。)

爆发与1894年9月17日的中日甲午黄海大东沟海战,1895年,美国纽约出版的《世纪绘图月刊》刊登了名为《鸭绿江外的海战》,引起欧美海军界的强烈反响,也引起了马汉的注意。

该文作者马吉芬身为西方人,又亲自参与了这场战争,为该文提供了大量第一手资料。马吉芬1894年毕业于安纳波利斯海军学院,与马汉是同门师弟。毕业后被中国北洋海军雇佣,1894年9月17日以“镇远”号铁甲舰舰长顾问的身份参加了黄海海战。战斗英勇,双目几乎失明,战后获得当时清朝政府赐予的花翎及三等第一宝星(勋章)。
《鸭绿江外的海战》文中马吉芬对双方的兵力、阵型、战况描述详细,真实描述了“定远”、“镇远”2舰在日本联合舰队5艘军舰围攻中岿然不动、官兵毫无畏惧与日军奋战以及“济远”等军舰战斗不久即逃离的情况。
作为海权论之父,马汉在文章开头首先对亲身参与海战的马吉芬表示敬意,称“马吉芬少校是作为西方文明国家的海军亲临使用新锐武器进行海战者之一,在硝烟弹雨中体验颇深,不能不对少校深表谢意。”
随后马汉根据自己的海权论的观点,对清政府所采取的被动海军战略提出了批评。认为:清政府当局限定北洋舰队固守渤海湾,不得越出山东半岛尖端的成山头到鸭绿江一线的指令,束缚了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的手脚,剥夺了北洋海军战略上的主动权,同时违反了“最好的防御就是攻击”(offense is  better than  defense)的原则。在马汉看来,战场上的形势千变万化,本应该由身处第一线的指挥官根据战况决定采取适当的行动,但是北洋舰队的活动却由远在天津的李鸿章及驻在北京的军机处全权指挥,对此马汉感到不可思议:“陆海军必须在一般政略之下进行运动,此勿待言。政府要尽量避免擎肘,一任指挥官谋划。特别是下达特殊干涉的命令,更须彻底采取慎重态度。如果指挥官本人不足信任,则宜撤换。然远离战场之人不应争相指示战斗机宜。”(个人观点:即使现代通讯发达,以至发展到C4I的地步,后方的上级机关也不可能真实全面地了解前方的战况,何况清朝乎。)
所谓日海军的射击精确度比北洋舰队高,是士兵的射击技术还是装备、战术的差异?
中日甲午黄海海战,参战的北洋舰队军舰装备的大都是中、大口径火炮,射速迟缓;日联合舰队则恰好相反,火炮的口径不大,但是火炮数量多、射速快、单位时间内投射的炮弹数量大。对此马汉进行了认真分析。
军舰能搭载的重量有限,这个重量必须合理分配给舰内的作战、动力、防护等各个部分,舰炮是其中最重要的部分。当时军舰上装备的火炮一般有2种,大口径炮可以直接摧毁敌军舰,但如果选择装备大口径炮则意味着装备的火炮数量少,炮弹少则意味着实际命中率低。反之,中口径速射炮射速快,自身重量轻,装备的炮数就多,单位时间发射的炮弹数量就多,实际命中数量就多。即使打不穿敌舰的重点防护部位,也会给对方的人员和士气造成极大的损伤和打击,最终可以通过杀伤人员来赢得海战的胜利。(个人观点:大口径炮虽然射速慢,有效射程远;速射炮虽然射速快,但有效射程较近。如果当时的北洋舰队采用适合的战术,保持与日舰适当距离的,发挥大口径炮的优势,胜负尚不可预料。否则就像扛着大炮的人与拿着枪的人贴身近战,完全放弃自己的优势,发挥敌人的优势,何胜之有?)
此后,马汉粗略评价了中日两国海军采取的阵型和海战结果,认为日本海军虽然击沉了几艘中国军舰,但并未能摧毁北洋海军的战斗主力,但黄海海战失利后,北洋海军却最终将制海权主动拱手让出,表示不可思议。马汉得出结论:“两国战争虽然已达到决定胜负的目的,但认为通过鸭绿江之战,日本就掌握了制海权,我不能首肯。”(个人结论:其一:清朝政府的懦弱、上层核心不团结,危机来临时,还在战与不战之间议而不决或决而不行,已失去了一个政府应该有的作用;其二、即使失去了制海权,对于当时本身能自给自足的清朝来说,并不是致命的打击,相反当时清朝陆军的装备一直处于当时世界的中上水平,甚至八国联军中一些国家军队装备的火枪还没有清军先进,却让区区数千人的外敌在中国肆意横行,值得深思。其三、战争苗头已显现的时候,北洋海军的上级机关却不能放手让一线指挥官放手指挥,违背了“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的战争哲学;其四、由于被动应战,以至于不能掌握良机,采用适合自己的战术,被动挨打在所难免。)

另附:甲午海战前中日海军舰队实力对比
北洋舰队            日本联合舰队
军舰总数                10                   12
火炮总数                173                  268
30厘米以上口径重炮      8                    3
20厘米以上口径大炮      16                   8
15厘米以下口径杂炮      149                 160
15厘米以下口速射炮      0                    97
舰队总吨数               31366              40849
平均航速(海里/小时)       15.5               15.6(本队)  19.4(一游)

15世纪后,随着新兴资产阶级开始向海外大肆掠夺和扩张,西方近代海军开始迅速发展,海权观念不断加强,最终形成强大的近代军事文明,扩张征服崇尚战争成为这种文明的首要特征。例如: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詹姆斯相信:“战争对于一个民族演变得男人都带女人气”是必要的。意大利学者政治学和历史学家克罗齐赞美:“战争和暴力对人类进步是不可缺少的。”反观中国传统的文明和文化观念重视的只是道德修养、学问知识,军事文明却受到轻视(元朝除外),虽曾有郑和庞大舰队下西洋伟大壮举,与西方早期崇尚的海盗式扩张军事传统相比,清朝末期庞大的军事力量只有其形,而更缺少其崇尚武力的精神实质。
]]
框架决定了做工的精细程度。
]]
旅顺炮台——清朝亿两白银打造的纸老虎?

11月7日,日军开始向旅顺进攻。大山岩对旅顺守军不敢小视,旅顺是北洋军队经营了十几年的根据地。为此,他派出大量侦察人员,并组织2000人的敢死队,作战计划反复推敲,每一条路线、堡垒都进行考虑,但没想到旅顺如此不堪一击,因此他的许多精心策划和准备根本没有派上用场。

当时驻守旅顺清军还有1.3万人,完全可以凭借坚固的炮台和新式克虏伯火炮顽强固守,以待援军。但是清军番号不一,互不统属,谁也不肯主动迎战。加之重要阵地一些守将临阵脱逃,如驻守白玉山的守将卫汝成早已临阵脱逃,部队因无人指挥而溃散;对日军威胁最大的黄金山海岸炮台阵地,居高临下,配有大小火炮20余门,起中3门24公分新式克虏伯重炮,可以全方位设计,附近还配有东西人字墙互为依托屏护卫。没想到此重要阵地清军守将黄仕林早在进攻战斗之前,弃阵而走,黄金上炮台虽有坚阵利炮,官兵却无人指挥,军心涣散,坚持一会儿,便主动放弃炮台逃匿一空。导致日军轻取黄金山等旅顺炮台阵地。

当然也有值得称道的清军将领,21日清晨,日军进攻案子山、松树山、二龙山阵地,守阵孤军全部战死,日军也付出了伤亡沉重的代价,是旅顺保卫战最为英勇悲壮的一幕。守卫鸡冠山的徐邦道部,曾多次与日军交锋,打的勇敢顽强,与敌死战,且战且退,面对夹击,竭力据守阵地,终因后`继无续,弹药用尽,退出阵地。

至此,旅顺已无清军防守,清朝苦心经营20年、耗银近亿两的第一海防要塞连同大批的军械、粮食等军用物资尽落日寇之手。
]]
原帖由 aspman 于 2007-2-27 19:18 发表
此文大肆吹嘘所谓军人素质,对中国传统文化修养极力诋毁.
谅日本不过学了点西方的毫末之术,跳梁小丑,安能与中土无上大法相匹敌!
本MM倒要反问,既然日本如此训练得法,神勇无比,又怎么会中了两颗原子弹 ...


此帖因你而精彩~抱歉哈楼主:lol
我的看法是这几篇文章漏洞和错误比较多,建议大家在看的时候多想一想,比如北洋接敌阵型的问题,已经讨论过不知多少次,北洋的几艘舰艇性能差异过大,能摆出人形阵就相当不容易了,注意人形阵是摆出来的而不是散漫造成的。
意见同蒸汽装甲舰....
都是船坚炮利,但不是同个时代的船坚炮利.....不要小看那点时间差,世界海军在那短暂的几年中正好发生了一些重要的变化.......
那你给我说说为什么日本有零战,中国却只有汉阳造?
看你精通传统文化,但是对现代工业有何帮助?你能整出来九头联动的机床加工技术么?

其实你的问题最后都回归到了所谓的李约瑟问题之中,为什么为先进技术而对自然假说数学化的现代科学加利略时只崛起于西方?

好好的一篇关于历史战争史的帖子,请不要用阿Q的精神来回答 谢谢!
海战技术问题为主,陆战人问题为主。战略上就先输啊:') :')
原帖由 赶风的猪 于 2007-2-27 21:44 发表
那你给我说说为什么日本有零战,中国却只有汉阳造?
看你精通传统文化,但是对现代工业有何帮助?你能整出来九头联动的机床加工技术么?

其实你的问题最后都回归到了所谓的李约瑟问题之中,为什么为先进技术 ...

技术有个啥用?能飞黄腾达么?
明朝倒是有个爱做木匠的"技术"皇帝,结果完蛋的更快.
大法无边,深奥幽玄,能移星填海,区区几个破技术算啥?
中华文明常盛不衰,决不是靠区区几个技术能办到的.
寿同天地言非谬,福比洪波话岂狂。
教主又开圣言了,汗水,拜一下.....
不如遣儒学大师东渡,于西人之奇技一争高下,宾服扶桑小邦,是为天下幸甚,东亚幸甚,万民幸甚.皇座幸甚,教主也幸甚?;P
原帖由 aspman 于 2007-2-28 20:01 发表

技术有个啥用?能飞黄腾达么?
明朝倒是有个爱做木匠的"技术"皇帝,结果完蛋的更快.
大法无边,深奥幽玄,能移星填海,区区几个破技术算啥?
中华文明常盛不衰,决不是靠区区几个技术能办到的.
寿同天 ...



技术有个啥用?能飞黄腾达么?
教主这一句话一出,多少人无言........................
原帖由 aspman 于 2007-2-27 19:18 发表
此文大肆吹嘘所谓军人素质,对中国传统文化修养极力诋毁.
谅日本不过学了点西方的毫末之术,跳梁小丑,安能与中土无上大法相匹敌!
本MM倒要反问,既然日本如此训练得法,神勇无比,又怎么会中了两颗原子弹 ...

你愿意做我女朋友不
原帖由 aspman 于 2007-2-28 20:01 发表

技术有个啥用?能飞黄腾达么?
明朝倒是有个爱做木匠的"技术"皇帝,结果完蛋的更快.
大法无边,深奥幽玄,能移星填海,区区几个破技术算啥?
中华文明常盛不衰,决不是靠区区几个技术能办到的.
寿同天 ...



红灯照   仙姑到

仙姑笑一笑   大猪我跳一跳

超大因你而精彩
只见教主娇躯一震,一股王者之气散发出来,各位斑竹、贵宾纷纷拜服.....
你老人家和教主他老人家进行这么正规的讨论,小心自己最后被搞到精神分裂哦。;P
原帖由 朱宇 于 2007-3-1 11:58 发表
你老人家和教主他老人家进行这么正规的讨论,小心自己最后被搞到精神分裂哦。;P


以前不知道教主的时候是这样的,现在更多是开心豆:handshake  :D
------(个人观点:大口径炮虽然射速慢,有效射程远;速射炮虽然射速快,但有效射程较近。如果当时的北洋舰队采用适合的战术,保持与日舰适当距离的,发挥大口径炮的优势,胜负尚不可预料。否则就像扛着大炮的人与拿着枪的人贴身近战,完全放弃自己的优势,发挥敌人的优势,何胜之有?)
------愚以为日游击队航速优势明显,在其袭扰下北洋水师难以与日军保持适当的距离,且横队的基本用意就是要冲乱纵队从而分割消灭,因此与保持距离发挥重炮优势又相互矛盾。还是雪MM说得好,短短几十年海军阵列战术走了个横队的弯路就偏偏让北洋水师赶上了,郁闷啊~~
唉,历史啊
原帖由 jianghu 于 2007-3-1 12:30 发表
------(个人观点:大口径炮虽然射速慢,有效射程远;速射炮虽然射速快,但有效射程较近。如果当时的北洋舰队采用适合的战术,保持与日舰适当距离的,发挥大口径炮的优势,胜负尚不可预料。否则就像扛着大炮的人 ...



唉。。。。。。历史就是这么捉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