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关于甲午海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6:41:59
<p>发生在一个多世纪前的甲午海战一直是我中华民族引为耻辱的战争,中日双方的吨位和战力都相当,却打了个五比零的惨败。为了给自己心理找一个平衡点,那些老学究们就总结了很多的理由,翻翻中学历史书可以看到,主要原因是晚清政府腐败无能、闭关锁国,还有万恶的慈禧太后和李鸿章等人处处卖国求荣、克扣经费造颐和园。海军武器质量低劣、舰龄老化。同时国际社会联合起来欺负我们,卖给我们的都是次品和哑弹,掺了很多的沙子。而且日本海军进行偷袭,我军正执行护航任务,因为弹药储备不足没带齐武器弹药,但是我们的北洋水师仍然用着劣势装备和优势的敌人英勇作战,出现了一大批如丁汝昌、邓世昌、林泰曾等宁死不降者,但因为有方伯谦那样的怕死鬼出现,海战打了个大败。于是乎丁汝昌、邓世昌、林泰曾等被捧为民族英雄,慈禧、李鸿章、方伯谦之流则永远的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全体人民聚在一起就缅怀烈士,痛骂汉奸,充分获得了心里的满足。和那一句“不是皇军无能,是土八路太狡猾了”的解围心理如出一辙。 <br/>  据说战斗失利的大因素是清政府腐败无能、闭关锁国,还有万恶的慈禧太后和李鸿章等人处处卖国求荣、克扣经费。那么我就不明白了,军舰和装备都买来了,光训练烧煤放炮保养发饷就可以了,还需要什么大规模的经费?清廷三十年来投资在建设舰队的全部经费也不过两千万两,战争失败后却向日本赔偿了两亿三千万两白银和台湾岛,这么有钱那一年几十万两的训练费用怎么会拨不出?而且战前不仅自给有余,还准备拨银三十五万两,暂为“定远”、“镇远”二舰先购十二门一百二十毫米口径的速射炮。可见,北洋水师不是穷的叮当响,就算不富裕,勒紧裤腰带还是可以维持现状的。况且这支舰队是李鸿章一手提拔出来的嫡系部队,相当与自己的亲儿子一样,有谁舍得把亚洲第一位的舰队给出卖?慈禧太后自己也不会愿意吧。 <br/>  据说当时的国际社会联合起来欺负中国,卖给了我们的炮弹都是掺了沙子的假货。但是我查资料得知。当时的军舰“定远”、“镇远”、“济远”、“经远”、“来远”产自德国,“致远”、“靖远”来自英国,两国为了争这个项目互相攻击对方军舰的缺点,后来两国海军部甚至买通中国驻当地公使互相进行人身攻击。德国首相俾斯麦亲自给伏尔康船厂发公文:“卓越地和准时地执行中国这一次订货具有重大的意义。”中国接收德国军舰时为了防止英国人搞破坏,德国公使巴兰德甚至提出必须由德国人帮助驾驶回华,以免途中万一发生小事故,而被英国人充分利用。两国竞争到了这种地步,怎么可能联合起来欺负中国?关于炮弹里面掺沙子的问题,更是希奇的说法,造船都这样竞争,怎么可能用弹药掺沙子的办法来赚小钱?而且,北洋水师平常就不训练么?就不放炮么?发现了这样的丑闻不早就炸锅了?而且说日本海军进行偷袭,我军正执行护航任务,没带齐武器弹药是因为储备不足。这个问题我却从丁汝昌的小传里面得到了答案: <br/> 十二时五十分,双方相距五千三百三十米,北洋舰队旗舰“定远”号上三百零五毫米口径的前主炮一声怒吼,其余各舰也相继开炮射击,世界近代史上规模罕见的中日黄海大海战就此打响了。战斗刚一开始,“定远”号发炮就震塌了年久失修的飞桥。正在飞桥上指挥战斗的丁汝昌坠落到甲板上,北洋舰队右翼总兵兼“定远”号管带(舰长)刘步蟾代替指挥……,十七时四十分,日本联合舰队主动收队撤离战场,向东南方向驶去。历时长达五个小时之久的这场海上残酷大绞杀宣告结束。 <br/>  到底是偷袭还是有条不紊的遭遇战就已经很清楚了吧。“定远”、“镇远”的火炮射程远,威力大,他不开炮谁开炮?我军执行的是护航任务?有拿国家的全部舰队去护航的吗?可以说双方都是在拿主力寻机进行决战。说因为护航而没带齐武器弹药?七月二十五日中日已经开战,九月十七日舰队主力出动不带弹药吗?不带弹药的话战斗怎么进行了五个小时?而且日军的主炮都是速射炮,弹药消耗量比中国军队平均快五倍,日军的弹药消耗量应比中国更快的多才对啊?就算没带弹药,全舰队没带弹药的责任应该由谁来负? <br/>  我又看到了直隶候补道徐建寅的《上督办军务处查验北洋海军禀》,根据徐建寅的统计数字,参加过黄海大战的“定远”、“镇远”、“靖远”、“来远”、“济远”、“广丙”七舰的存舰存库炮弹,仅开花弹一项即达三千四百三十一枚。其中,供三百零五毫米口径炮使用的炮弹有四百零三枚,二百一十毫米口径炮弹九百五十二枚,一百五十毫米口径炮弹一千二百三十七枚,一百二十毫米口径炮弹三百六十二枚,六英寸口径炮弹四百七十七枚。黄海海战后,又拨给北洋海军三百六十枚开花弹,其中三百零五毫米口径炮弹一百六十枚,二百一十、一百五十毫米口径炮弹各一百枚。黄海海战中“定远”“镇远”共发射一百九十七枚十二英寸(三百零五毫米)口径炮弹,半数是固体弹。战至最后,“定远”、“镇远”弹药告竭,分别仅余十二英寸口径钢铁弹三发、两发。 <br/>  呵呵,一艘战舰带了一百零二发三百零五毫米炮弹。光“定远”上面的炮弹就足够把两国所有的舰艇给报销了。还说什么弹药储备不足?“定远”级战列舰共二艘,即“定远号”、“镇远号”,一八八五年抵华交舰。满载排水量七千三百三十五吨。全舰钢面铁甲,最厚处为炮台与炮塔达三百五十六毫米,舷侧为三百零五毫米,甲板为七十六毫米,舰桥为二百零三毫米,装甲共重一千四百六十一吨;水密隔舱多达两百多个。装备四门三百零五毫米二十五倍径主炮(装在两座双联装炮塔内,水压动力),两门一百五十毫米副炮三具三百八十毫米鱼雷发射管(携带二十一条鱼雷)。号称东亚第一巨舰。战舰的装甲就相当于日军的一艘巡洋舰的重量。相比之下的日本最高吨位的舰艇“松岛”、“严岛”、“桥立”、“吉野”都是五千吨级,但是为了提高速度减轻了各层装甲,速度比“定远”级快了将近三分之一,日本是牺牲装甲来换取机动速度,和中国的牺牲速度来换取装甲的思路相比并不高明太多。甚至还不如中国的思路。最后战果为“定远”中弹一百五十九发,死十七人伤三十八人;“镇远”中弹二百二十发,死十三人伤二十八人。“定远”、“镇远”两舰的装甲及炮塔护甲,被日舰炮弹击出的弹坑密如蜂巢,但无一穿透,特别是“定远号”装甲没有一处被炮弹穿透,而且炮塔也没有发生任何故障”。战至最后,“定远”、“镇远”仍能率领余舰转入反攻,追击日舰。说明主力舰根本没有受重伤。 <br/>  是武器威力不如别人吗? <br/>  黄海海战基本上是大口径重炮和小口径速射炮的决战,北洋水师的主力武器为“定远”、“镇远”各为三百零五毫米炮四门,两门一百五十毫米副炮,“济远”双联二百一十毫米炮两门,一百五十毫米一门,“超勇”“扬威”各为两门二百五十四毫米炮,四门一百二十毫米炮,“经远”、“来远”二百一十毫米炮两门,一百五十毫米炮两门,“致远”、“靖远”三门二百一十毫米炮,两门一百五十毫米炮,“平远”一门二百五十四毫米炮,两门一百五十毫米炮。日本舰队的主力舰队为“松岛”、“严岛”、“桥立”各设一百二十毫米速射炮十二门,毫无用处的三百二十毫米固定炮一门(这是日本舰队的最大败笔,后面会有介绍)“比睿”、“赤城”、“扶桑”为一百五十毫米速射炮六门,“西京丸号”一百二十毫米速射炮八门。奇袭舰队“吉野号”一百五十毫米速射炮四门、一百二十毫米速射炮八门,“浪速号”一百五十毫米速射炮六门,“高千穗号”一百五十毫米速射炮六门,“秋津洲号”一百五十毫米速射炮四门、一百二十毫米速射炮六门,“千代田号”一百二十毫米速射炮十门。 <br/>  可以看出来,日军的炮多,但是威力普遍小,北洋水师的炮少,但是威力很大。日本舰队的速射炮对我战列舰基本没有效果,并不存在火力一边倒的问题。 <br/> 既然武器装备上日本没有什么明显优势,这场本来有很大胜利希望的海战为什么会惨败而归呢?“定远”和“镇远”装备的三百零五毫米主炮穿甲弹和通常弹均重三百二十九公斤,抛射火药九十一点九九公斤,初速五百米/秒,射程只有三海里(五千五百米)。威力极大,要知道现代的“飞鱼”反舰导弹弹头才重一百六十五公斤,命中速度三百米/秒,一枚就可以把四千吨级的英国“谢菲尔德”级驱逐舰或一万吨级的大西洋运输者号运输舰击沉。当然当时的炮弹攻击装甲舰威力不如现代的导弹攻击非装甲舰,但是炮弹的初速很大,而且日本的军舰吨位也小,敌方舰队“畏定、镇二船甚于虎豹”,纷纷避开其前主炮,夺路而进。五小时战斗中有十发炮弹击中对方日舰“西京丸”、“比睿”、“赤城”、和旗舰“松岛号”。击中谁谁就得退出战斗,最后一击命中“松岛”的主炮弹药库造成对方旗舰大爆炸。但是如此大武器的命中率只有二十分之一,这还是双方在两三公里内直瞄射击的结果。看看双方的攻击效果:  “定远”、“镇远”的三百零五毫米舰炮发射了一百九十七发钢弹,其中有十发命中目标;其他各种口径舰炮发射了四百八十二发炮弹,只有五十八发炮弹击中日舰,而五十八发中有二十二发击中日舰航速最快的“吉野号”。而日本舰队的速射炮“所发炮弹相当于清舰队同一口径火炮三至六倍。清舰队一分钟射击三十二点八发炮弹,命中三点二八发;日本舰队发射一百九十三点三发炮弹,命中二十八点九发”。 <br/>  想不到命中率低的速射炮居然比命中率高的重炮效果还要好?就象冲锋枪的命中率比狙击步枪还要高? <br/> 鱼雷是新型的水下武器,威力比同重量的炮弹要大好几倍。日本海军充分发挥了鱼雷的作用,效果不俗,“吉野号”发射的鱼雷一发就导致“致远号”瞬间解体。那么中国的海军在做什么呢? <br/>  让我们看看时在日舰“西京丸”上指挥作战的日本海军军令部长桦山资纪中将的《回忆录》文中描述:““福龙”号鱼雷艇全速冲向“西京丸”舰首,发射出一枚鱼雷。当时逼近敌舰约三十米,两目睹此情,本舰已无法躲避,我也只好闭目待毙,谁知鱼雷竟然从舰底穿过。” <br/> 呵呵,原来我军发射鱼雷的时候忘了给鱼雷定深!但是,北洋海军平时进行军事演习时,无论是用舰炮还是用鱼雷进行实弹射击,都能在行进间命中目标。李鸿章在光绪十七(一百九一年)年五月初四日上奏的《巡阅海军竣事折》中就说:“四月二十一日,开赴大连湾,北洋各舰沿途分行布阵,奇正相生,进止有节。夜以鱼雷六艇,试演泰西袭营阵法,兵舰整备御敌攻守,并极灵捷,颇具西法之妙。次日,驶往三山岛,调集各舰,鱼贯打靶,能于驶行之际命中及远。旋以三铁舰、四快船、六雷艇演放鱼雷,均能中靶。” <br/>  为什么在实战中就射击不准了呢?据其中下级技术军官战后披露,舰队炮术训练的真相是“预量码数,设置浮标,遵标行驶。码数已知,放固易中”。“徒求其演放整齐,所练仍属皮毛,毫无裨益。” 原来这亚洲第一、世界第六的北洋水师是个欺下瞒上的豆腐渣工程! <br/>  究竟是哪个庸碌无能的指挥官把国家栋梁的北洋水师当作豆腐渣来建设的呢?   根源在志大才疏的门外汉: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 “一八五三年,十六岁的丁汝昌以豆腐作坊的学徒的身份投奔太平军,一八六一年丁汝昌向湘军投降;他随所部被编入湘军,开始为清朝政府效力。同年,安徽合肥人李鸿章奉命编练淮军,丁汝昌等人改归李鸿章的淮军。一八六八年,三十二岁的丁汝昌升任总兵(相当于今天的师长),加封提督衔,被朝廷赐予“协勇巴图鲁”的勇号。此时的丁汝昌刚过而立之年已成为高级武官,骑在战马之上神采奕奕,可怜孤儿的模样早已荡然无存。一八七四年,清朝政府打算裁减丁汝昌统领的骑兵部队,丁汝昌闻悉此讯后,便连夜弃官逃回安徽老家。丁汝昌的文化程度原本不高,心情很不畅快。不甘寂寞的丁汝昌于一八七七年又到北京去谋求差使。朝廷让他到甘肃就职。但是,丁汝昌不愿意去西北苦寒不毛之地赴任。于是丁汝昌走了老上级李鸿章的后门,被派赴英国学习海军。一八八八年丁汝昌被朝廷任命为北洋海军提督。这个叛军出身的文盲靠走后门得到的舰队司令能力究竟有多强呢?可以说是毫无能力,只是因为是李鸿章的亲信而被委派为舰队司令。日本联合舰队的十二艘军舰则分列为两个战术分队:以航速较高的“吉野号”等四舰作为第一游击队,以单纵队在本队之前充作尖刀之用;其余八舰作为本队,以但纵队在第一游击队后方鱼贯跟进。我方舰队应当采用最能发挥远程火力优势的“长蛇阵”才对,而丁汝昌居然笨到采用类似“人”字形的涣散队形应敌,这样就造成后面的舰艇怕造成误伤和无法瞄准而不敢开火。海军舰艇排一条线列队攻击是海战基本战术,战列舰就是这么得名的。可见丁汝昌学了十五年的海军,海战的时候连排什么阵型都不知道。并且在战前没有明令确定自己的代理人和代理旗舰,在交战过程中没有或已来不及采取任何补救措施,以致完全丧失了自己的指挥职能,使全舰队处于群龙无首而各自应战的被动局面。 <br/>  海战中的阵型是非常重要的,后来日俄大海战中日本主将东乡平八郎大将为了抢占“T”字横头对舰攻击的有利阵位,不惜消耗重大伤亡代价做了个“敌前大回头”动作,而丁汝昌居然把排阵型的有利时间白白放弃,自取灭亡。   一八八六年八月,丁汝昌率“定远”、“镇远”访问日本但当时的东京吴镇守府参谋长东乡平八郎大佐(“定远”管带刘步蟾的英国海校同学)上舰参观后却对旁人说此舰队必不堪一击,因为清朝水兵竟在堂堂主炮上晾晒衣裤;炮管里一摸一把灰。这个故事想必很多人都知道,这就有问题了,北洋水师的士气如此涣散,而且更严重的是部队平常不训练?常开炮炮管里会有灰吗? <br/>  前面已经说过了,丁汝昌所在的“定远号”在战斗刚开始进行了一回舰炮齐射,把自己的舰桥给震塌了,丁汝昌摔断了好几根肋骨。这更是留下了千古笑柄。古今中外哪儿有一开炮把自己的舰队司令给震成重伤的?说年久失修更站不住脚,“定远”、“镇远”一八八五年才交付,舰龄不足十年,何谈年久失修?学工科的朋友都清楚,不管什么机器保养不保养寿命差很大,根本原因是平常不保养、不检查、不训练(或许就平常没有开过炮)造成的恶果。 <br/>  大家都非常崇拜的丁汝昌的手下邓世昌又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在军舰快被击沉的时候指挥战舰向“吉野号”撞去。被“吉野号”的鱼雷击沉。他和他的狗一齐被淹死了。这就怪了,炮火纷飞的战场上他带着狗来干什么?由他和狗的感情上看他们呆的时间还不短。看来我们的邓世昌将军平时经常在军舰上遛狗了。而且别人都不以为诧,反以为是风雅。不知道现在的省长市长们到哪里开会的时候牵着两条狗去,恐怕官职马上就要丢了吧。而在他丁老人家眼里却见怪不怪。 <br/>  还有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在方伯谦的案子。为了推卸战败责任,倒霉的方伯谦成了冤大头。但是关于方伯谦是否怕死至今还没有公论,更多的可能是方被抓成了丁汝昌的替死鬼。当时方伯谦的主要罪状是在甲午海战前的丰岛海战中挂白旗逃跑,在黄海海战中又带头逃跑并撞沉了“扬威号”。除了撞沉了“扬威号”是自摆乌龙以外其他的都属于对海军规则完全不了解造成的。 <br/>  海战中打白旗和撤离战斗是常有的事情,不能算投降。因为一艘军舰造价昂贵,形成战斗力很不容易,例如美日中途岛大海战中日本比美国多损失了三艘航母,就导致了日本海军元气大伤。所以在海战中一直有这个不成文的约定,如果战斗中受了重伤,可以打撤退旗的。就象现在打仗不攻击野战医院的道理一样。当时“吉野号”为了要求停止攻击连大清龙旗都挂了。而在黄海海战中战线拉的很长。主将受重伤,基本上都各自为战。因为日本当时也跟着运兵船。中国的“平远”“广丙”及“福龙”艇尾追日舰运兵船。打的早就不知去向。大家都在混战,没法联系,“济远”撞沉了“扬威号”后自己也受了伤,和“广甲”一齐脱离了队型也是可以原谅的。日本的“比睿”、“赤城”、“西京丸号”也在战斗不久撤离了战场。“来远”、“靖远”受重创后撤退到浅滩,战场一度仅余“定远”、“镇远”两舰与日舰“松岛”、“千代田”、“岩岛”、“桥立”、“扶桑号”激战。 <br/> 这场战争对世界海战史有着巨大的影响。直接导致了大舰巨炮理论的完善。各国都放弃了突出火炮攻击速度的设想,而追求火炮的穿甲能力。由于“定远”、“镇远”两艘战列舰的装甲的优异表现,各国海军无不优先发展拥有厚重装甲和大口径火炮的大吨位战列舰。那些海军专家无不认为,拥有着敌方主炮无法贯穿装甲的北洋水师被打个惨败,实属于两国海军都缺乏经验所致。日本如果拥有海战经验则不会轻易地和如此精良的舰队决战,中国如果拥有丰富经验则应全歼日本舰队。 <br/>  日本唯一的失误就是为了击穿“定远”和“镇远”的装甲,在其主力舰“松岛”、“岩岛”、“桥立号”上装备了固定式三百二十毫米的主炮。事实证明这是个大败笔,无法移动的火炮在这种作战中毫无用处,反而降低了行进速度和徒增危险。后来“定远”的一发炮弹击中了日军旗舰“松岛号”的弹药库导致大爆炸,使得日军旗舰也撤离战场。 <br/> 我们需要的不是这些庸俗无能、欺下瞒上的将领,不需要他们把北洋水师败坏光后怯懦可耻的自杀,我们需要的是这场能根本扭转近代中国历史的战争的胜利。正是这场关键的战争引出了八国联军的前奏、抗日战争的惨状和五十年的殖民历史。 <br/>  中国和日本签署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清朝向日本赔款两亿两和台湾岛,这些巨额赔款都是向英德法俄等国银行团借款偿付的,最后总计本息高达六亿两。但总括清廷三十年来投资在建设舰队的全部经费也不过两千万两,而战前李鸿章因颐和园等工程挪用海军款致不足更新装备之数更仅不过区区六百万两而已。一着之差,影响中日两国命运至今,重读这段历史怎能不令人悲叹。</p>
[此贴子已经被雪千寻于2006-8-10 15:16:59编辑过]
<p>发生在一个多世纪前的甲午海战一直是我中华民族引为耻辱的战争,中日双方的吨位和战力都相当,却打了个五比零的惨败。为了给自己心理找一个平衡点,那些老学究们就总结了很多的理由,翻翻中学历史书可以看到,主要原因是晚清政府腐败无能、闭关锁国,还有万恶的慈禧太后和李鸿章等人处处卖国求荣、克扣经费造颐和园。海军武器质量低劣、舰龄老化。同时国际社会联合起来欺负我们,卖给我们的都是次品和哑弹,掺了很多的沙子。而且日本海军进行偷袭,我军正执行护航任务,因为弹药储备不足没带齐武器弹药,但是我们的北洋水师仍然用着劣势装备和优势的敌人英勇作战,出现了一大批如丁汝昌、邓世昌、林泰曾等宁死不降者,但因为有方伯谦那样的怕死鬼出现,海战打了个大败。于是乎丁汝昌、邓世昌、林泰曾等被捧为民族英雄,慈禧、李鸿章、方伯谦之流则永远的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全体人民聚在一起就缅怀烈士,痛骂汉奸,充分获得了心里的满足。和那一句“不是皇军无能,是土八路太狡猾了”的解围心理如出一辙。 <br/>  据说战斗失利的大因素是清政府腐败无能、闭关锁国,还有万恶的慈禧太后和李鸿章等人处处卖国求荣、克扣经费。那么我就不明白了,军舰和装备都买来了,光训练烧煤放炮保养发饷就可以了,还需要什么大规模的经费?清廷三十年来投资在建设舰队的全部经费也不过两千万两,战争失败后却向日本赔偿了两亿三千万两白银和台湾岛,这么有钱那一年几十万两的训练费用怎么会拨不出?而且战前不仅自给有余,还准备拨银三十五万两,暂为“定远”、“镇远”二舰先购十二门一百二十毫米口径的速射炮。可见,北洋水师不是穷的叮当响,就算不富裕,勒紧裤腰带还是可以维持现状的。况且这支舰队是李鸿章一手提拔出来的嫡系部队,相当与自己的亲儿子一样,有谁舍得把亚洲第一位的舰队给出卖?慈禧太后自己也不会愿意吧。 <br/>  据说当时的国际社会联合起来欺负中国,卖给了我们的炮弹都是掺了沙子的假货。但是我查资料得知。当时的军舰“定远”、“镇远”、“济远”、“经远”、“来远”产自德国,“致远”、“靖远”来自英国,两国为了争这个项目互相攻击对方军舰的缺点,后来两国海军部甚至买通中国驻当地公使互相进行人身攻击。德国首相俾斯麦亲自给伏尔康船厂发公文:“卓越地和准时地执行中国这一次订货具有重大的意义。”中国接收德国军舰时为了防止英国人搞破坏,德国公使巴兰德甚至提出必须由德国人帮助驾驶回华,以免途中万一发生小事故,而被英国人充分利用。两国竞争到了这种地步,怎么可能联合起来欺负中国?关于炮弹里面掺沙子的问题,更是希奇的说法,造船都这样竞争,怎么可能用弹药掺沙子的办法来赚小钱?而且,北洋水师平常就不训练么?就不放炮么?发现了这样的丑闻不早就炸锅了?而且说日本海军进行偷袭,我军正执行护航任务,没带齐武器弹药是因为储备不足。这个问题我却从丁汝昌的小传里面得到了答案: <br/> 十二时五十分,双方相距五千三百三十米,北洋舰队旗舰“定远”号上三百零五毫米口径的前主炮一声怒吼,其余各舰也相继开炮射击,世界近代史上规模罕见的中日黄海大海战就此打响了。战斗刚一开始,“定远”号发炮就震塌了年久失修的飞桥。正在飞桥上指挥战斗的丁汝昌坠落到甲板上,北洋舰队右翼总兵兼“定远”号管带(舰长)刘步蟾代替指挥……,十七时四十分,日本联合舰队主动收队撤离战场,向东南方向驶去。历时长达五个小时之久的这场海上残酷大绞杀宣告结束。 <br/>  到底是偷袭还是有条不紊的遭遇战就已经很清楚了吧。“定远”、“镇远”的火炮射程远,威力大,他不开炮谁开炮?我军执行的是护航任务?有拿国家的全部舰队去护航的吗?可以说双方都是在拿主力寻机进行决战。说因为护航而没带齐武器弹药?七月二十五日中日已经开战,九月十七日舰队主力出动不带弹药吗?不带弹药的话战斗怎么进行了五个小时?而且日军的主炮都是速射炮,弹药消耗量比中国军队平均快五倍,日军的弹药消耗量应比中国更快的多才对啊?就算没带弹药,全舰队没带弹药的责任应该由谁来负? <br/>  我又看到了直隶候补道徐建寅的《上督办军务处查验北洋海军禀》,根据徐建寅的统计数字,参加过黄海大战的“定远”、“镇远”、“靖远”、“来远”、“济远”、“广丙”七舰的存舰存库炮弹,仅开花弹一项即达三千四百三十一枚。其中,供三百零五毫米口径炮使用的炮弹有四百零三枚,二百一十毫米口径炮弹九百五十二枚,一百五十毫米口径炮弹一千二百三十七枚,一百二十毫米口径炮弹三百六十二枚,六英寸口径炮弹四百七十七枚。黄海海战后,又拨给北洋海军三百六十枚开花弹,其中三百零五毫米口径炮弹一百六十枚,二百一十、一百五十毫米口径炮弹各一百枚。黄海海战中“定远”“镇远”共发射一百九十七枚十二英寸(三百零五毫米)口径炮弹,半数是固体弹。战至最后,“定远”、“镇远”弹药告竭,分别仅余十二英寸口径钢铁弹三发、两发。 <br/>  呵呵,一艘战舰带了一百零二发三百零五毫米炮弹。光“定远”上面的炮弹就足够把两国所有的舰艇给报销了。还说什么弹药储备不足?“定远”级战列舰共二艘,即“定远号”、“镇远号”,一八八五年抵华交舰。满载排水量七千三百三十五吨。全舰钢面铁甲,最厚处为炮台与炮塔达三百五十六毫米,舷侧为三百零五毫米,甲板为七十六毫米,舰桥为二百零三毫米,装甲共重一千四百六十一吨;水密隔舱多达两百多个。装备四门三百零五毫米二十五倍径主炮(装在两座双联装炮塔内,水压动力),两门一百五十毫米副炮三具三百八十毫米鱼雷发射管(携带二十一条鱼雷)。号称东亚第一巨舰。战舰的装甲就相当于日军的一艘巡洋舰的重量。相比之下的日本最高吨位的舰艇“松岛”、“严岛”、“桥立”、“吉野”都是五千吨级,但是为了提高速度减轻了各层装甲,速度比“定远”级快了将近三分之一,日本是牺牲装甲来换取机动速度,和中国的牺牲速度来换取装甲的思路相比并不高明太多。甚至还不如中国的思路。最后战果为“定远”中弹一百五十九发,死十七人伤三十八人;“镇远”中弹二百二十发,死十三人伤二十八人。“定远”、“镇远”两舰的装甲及炮塔护甲,被日舰炮弹击出的弹坑密如蜂巢,但无一穿透,特别是“定远号”装甲没有一处被炮弹穿透,而且炮塔也没有发生任何故障”。战至最后,“定远”、“镇远”仍能率领余舰转入反攻,追击日舰。说明主力舰根本没有受重伤。 <br/>  是武器威力不如别人吗? <br/>  黄海海战基本上是大口径重炮和小口径速射炮的决战,北洋水师的主力武器为“定远”、“镇远”各为三百零五毫米炮四门,两门一百五十毫米副炮,“济远”双联二百一十毫米炮两门,一百五十毫米一门,“超勇”“扬威”各为两门二百五十四毫米炮,四门一百二十毫米炮,“经远”、“来远”二百一十毫米炮两门,一百五十毫米炮两门,“致远”、“靖远”三门二百一十毫米炮,两门一百五十毫米炮,“平远”一门二百五十四毫米炮,两门一百五十毫米炮。日本舰队的主力舰队为“松岛”、“严岛”、“桥立”各设一百二十毫米速射炮十二门,毫无用处的三百二十毫米固定炮一门(这是日本舰队的最大败笔,后面会有介绍)“比睿”、“赤城”、“扶桑”为一百五十毫米速射炮六门,“西京丸号”一百二十毫米速射炮八门。奇袭舰队“吉野号”一百五十毫米速射炮四门、一百二十毫米速射炮八门,“浪速号”一百五十毫米速射炮六门,“高千穗号”一百五十毫米速射炮六门,“秋津洲号”一百五十毫米速射炮四门、一百二十毫米速射炮六门,“千代田号”一百二十毫米速射炮十门。 <br/>  可以看出来,日军的炮多,但是威力普遍小,北洋水师的炮少,但是威力很大。日本舰队的速射炮对我战列舰基本没有效果,并不存在火力一边倒的问题。 <br/> 既然武器装备上日本没有什么明显优势,这场本来有很大胜利希望的海战为什么会惨败而归呢?“定远”和“镇远”装备的三百零五毫米主炮穿甲弹和通常弹均重三百二十九公斤,抛射火药九十一点九九公斤,初速五百米/秒,射程只有三海里(五千五百米)。威力极大,要知道现代的“飞鱼”反舰导弹弹头才重一百六十五公斤,命中速度三百米/秒,一枚就可以把四千吨级的英国“谢菲尔德”级驱逐舰或一万吨级的大西洋运输者号运输舰击沉。当然当时的炮弹攻击装甲舰威力不如现代的导弹攻击非装甲舰,但是炮弹的初速很大,而且日本的军舰吨位也小,敌方舰队“畏定、镇二船甚于虎豹”,纷纷避开其前主炮,夺路而进。五小时战斗中有十发炮弹击中对方日舰“西京丸”、“比睿”、“赤城”、和旗舰“松岛号”。击中谁谁就得退出战斗,最后一击命中“松岛”的主炮弹药库造成对方旗舰大爆炸。但是如此大武器的命中率只有二十分之一,这还是双方在两三公里内直瞄射击的结果。看看双方的攻击效果:  “定远”、“镇远”的三百零五毫米舰炮发射了一百九十七发钢弹,其中有十发命中目标;其他各种口径舰炮发射了四百八十二发炮弹,只有五十八发炮弹击中日舰,而五十八发中有二十二发击中日舰航速最快的“吉野号”。而日本舰队的速射炮“所发炮弹相当于清舰队同一口径火炮三至六倍。清舰队一分钟射击三十二点八发炮弹,命中三点二八发;日本舰队发射一百九十三点三发炮弹,命中二十八点九发”。 <br/>  想不到命中率低的速射炮居然比命中率高的重炮效果还要好?就象冲锋枪的命中率比狙击步枪还要高? <br/> 鱼雷是新型的水下武器,威力比同重量的炮弹要大好几倍。日本海军充分发挥了鱼雷的作用,效果不俗,“吉野号”发射的鱼雷一发就导致“致远号”瞬间解体。那么中国的海军在做什么呢? <br/>  让我们看看时在日舰“西京丸”上指挥作战的日本海军军令部长桦山资纪中将的《回忆录》文中描述:““福龙”号鱼雷艇全速冲向“西京丸”舰首,发射出一枚鱼雷。当时逼近敌舰约三十米,两目睹此情,本舰已无法躲避,我也只好闭目待毙,谁知鱼雷竟然从舰底穿过。” <br/> 呵呵,原来我军发射鱼雷的时候忘了给鱼雷定深!但是,北洋海军平时进行军事演习时,无论是用舰炮还是用鱼雷进行实弹射击,都能在行进间命中目标。李鸿章在光绪十七(一百九一年)年五月初四日上奏的《巡阅海军竣事折》中就说:“四月二十一日,开赴大连湾,北洋各舰沿途分行布阵,奇正相生,进止有节。夜以鱼雷六艇,试演泰西袭营阵法,兵舰整备御敌攻守,并极灵捷,颇具西法之妙。次日,驶往三山岛,调集各舰,鱼贯打靶,能于驶行之际命中及远。旋以三铁舰、四快船、六雷艇演放鱼雷,均能中靶。” <br/>  为什么在实战中就射击不准了呢?据其中下级技术军官战后披露,舰队炮术训练的真相是“预量码数,设置浮标,遵标行驶。码数已知,放固易中”。“徒求其演放整齐,所练仍属皮毛,毫无裨益。” 原来这亚洲第一、世界第六的北洋水师是个欺下瞒上的豆腐渣工程! <br/>  究竟是哪个庸碌无能的指挥官把国家栋梁的北洋水师当作豆腐渣来建设的呢?   根源在志大才疏的门外汉: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 “一八五三年,十六岁的丁汝昌以豆腐作坊的学徒的身份投奔太平军,一八六一年丁汝昌向湘军投降;他随所部被编入湘军,开始为清朝政府效力。同年,安徽合肥人李鸿章奉命编练淮军,丁汝昌等人改归李鸿章的淮军。一八六八年,三十二岁的丁汝昌升任总兵(相当于今天的师长),加封提督衔,被朝廷赐予“协勇巴图鲁”的勇号。此时的丁汝昌刚过而立之年已成为高级武官,骑在战马之上神采奕奕,可怜孤儿的模样早已荡然无存。一八七四年,清朝政府打算裁减丁汝昌统领的骑兵部队,丁汝昌闻悉此讯后,便连夜弃官逃回安徽老家。丁汝昌的文化程度原本不高,心情很不畅快。不甘寂寞的丁汝昌于一八七七年又到北京去谋求差使。朝廷让他到甘肃就职。但是,丁汝昌不愿意去西北苦寒不毛之地赴任。于是丁汝昌走了老上级李鸿章的后门,被派赴英国学习海军。一八八八年丁汝昌被朝廷任命为北洋海军提督。这个叛军出身的文盲靠走后门得到的舰队司令能力究竟有多强呢?可以说是毫无能力,只是因为是李鸿章的亲信而被委派为舰队司令。日本联合舰队的十二艘军舰则分列为两个战术分队:以航速较高的“吉野号”等四舰作为第一游击队,以单纵队在本队之前充作尖刀之用;其余八舰作为本队,以但纵队在第一游击队后方鱼贯跟进。我方舰队应当采用最能发挥远程火力优势的“长蛇阵”才对,而丁汝昌居然笨到采用类似“人”字形的涣散队形应敌,这样就造成后面的舰艇怕造成误伤和无法瞄准而不敢开火。海军舰艇排一条线列队攻击是海战基本战术,战列舰就是这么得名的。可见丁汝昌学了十五年的海军,海战的时候连排什么阵型都不知道。并且在战前没有明令确定自己的代理人和代理旗舰,在交战过程中没有或已来不及采取任何补救措施,以致完全丧失了自己的指挥职能,使全舰队处于群龙无首而各自应战的被动局面。 <br/>  海战中的阵型是非常重要的,后来日俄大海战中日本主将东乡平八郎大将为了抢占“T”字横头对舰攻击的有利阵位,不惜消耗重大伤亡代价做了个“敌前大回头”动作,而丁汝昌居然把排阵型的有利时间白白放弃,自取灭亡。   一八八六年八月,丁汝昌率“定远”、“镇远”访问日本但当时的东京吴镇守府参谋长东乡平八郎大佐(“定远”管带刘步蟾的英国海校同学)上舰参观后却对旁人说此舰队必不堪一击,因为清朝水兵竟在堂堂主炮上晾晒衣裤;炮管里一摸一把灰。这个故事想必很多人都知道,这就有问题了,北洋水师的士气如此涣散,而且更严重的是部队平常不训练?常开炮炮管里会有灰吗? <br/>  前面已经说过了,丁汝昌所在的“定远号”在战斗刚开始进行了一回舰炮齐射,把自己的舰桥给震塌了,丁汝昌摔断了好几根肋骨。这更是留下了千古笑柄。古今中外哪儿有一开炮把自己的舰队司令给震成重伤的?说年久失修更站不住脚,“定远”、“镇远”一八八五年才交付,舰龄不足十年,何谈年久失修?学工科的朋友都清楚,不管什么机器保养不保养寿命差很大,根本原因是平常不保养、不检查、不训练(或许就平常没有开过炮)造成的恶果。 <br/>  大家都非常崇拜的丁汝昌的手下邓世昌又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在军舰快被击沉的时候指挥战舰向“吉野号”撞去。被“吉野号”的鱼雷击沉。他和他的狗一齐被淹死了。这就怪了,炮火纷飞的战场上他带着狗来干什么?由他和狗的感情上看他们呆的时间还不短。看来我们的邓世昌将军平时经常在军舰上遛狗了。而且别人都不以为诧,反以为是风雅。不知道现在的省长市长们到哪里开会的时候牵着两条狗去,恐怕官职马上就要丢了吧。而在他丁老人家眼里却见怪不怪。 <br/>  还有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在方伯谦的案子。为了推卸战败责任,倒霉的方伯谦成了冤大头。但是关于方伯谦是否怕死至今还没有公论,更多的可能是方被抓成了丁汝昌的替死鬼。当时方伯谦的主要罪状是在甲午海战前的丰岛海战中挂白旗逃跑,在黄海海战中又带头逃跑并撞沉了“扬威号”。除了撞沉了“扬威号”是自摆乌龙以外其他的都属于对海军规则完全不了解造成的。 <br/>  海战中打白旗和撤离战斗是常有的事情,不能算投降。因为一艘军舰造价昂贵,形成战斗力很不容易,例如美日中途岛大海战中日本比美国多损失了三艘航母,就导致了日本海军元气大伤。所以在海战中一直有这个不成文的约定,如果战斗中受了重伤,可以打撤退旗的。就象现在打仗不攻击野战医院的道理一样。当时“吉野号”为了要求停止攻击连大清龙旗都挂了。而在黄海海战中战线拉的很长。主将受重伤,基本上都各自为战。因为日本当时也跟着运兵船。中国的“平远”“广丙”及“福龙”艇尾追日舰运兵船。打的早就不知去向。大家都在混战,没法联系,“济远”撞沉了“扬威号”后自己也受了伤,和“广甲”一齐脱离了队型也是可以原谅的。日本的“比睿”、“赤城”、“西京丸号”也在战斗不久撤离了战场。“来远”、“靖远”受重创后撤退到浅滩,战场一度仅余“定远”、“镇远”两舰与日舰“松岛”、“千代田”、“岩岛”、“桥立”、“扶桑号”激战。 <br/> 这场战争对世界海战史有着巨大的影响。直接导致了大舰巨炮理论的完善。各国都放弃了突出火炮攻击速度的设想,而追求火炮的穿甲能力。由于“定远”、“镇远”两艘战列舰的装甲的优异表现,各国海军无不优先发展拥有厚重装甲和大口径火炮的大吨位战列舰。那些海军专家无不认为,拥有着敌方主炮无法贯穿装甲的北洋水师被打个惨败,实属于两国海军都缺乏经验所致。日本如果拥有海战经验则不会轻易地和如此精良的舰队决战,中国如果拥有丰富经验则应全歼日本舰队。 <br/>  日本唯一的失误就是为了击穿“定远”和“镇远”的装甲,在其主力舰“松岛”、“岩岛”、“桥立号”上装备了固定式三百二十毫米的主炮。事实证明这是个大败笔,无法移动的火炮在这种作战中毫无用处,反而降低了行进速度和徒增危险。后来“定远”的一发炮弹击中了日军旗舰“松岛号”的弹药库导致大爆炸,使得日军旗舰也撤离战场。 <br/> 我们需要的不是这些庸俗无能、欺下瞒上的将领,不需要他们把北洋水师败坏光后怯懦可耻的自杀,我们需要的是这场能根本扭转近代中国历史的战争的胜利。正是这场关键的战争引出了八国联军的前奏、抗日战争的惨状和五十年的殖民历史。 <br/>  中国和日本签署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清朝向日本赔款两亿两和台湾岛,这些巨额赔款都是向英德法俄等国银行团借款偿付的,最后总计本息高达六亿两。但总括清廷三十年来投资在建设舰队的全部经费也不过两千万两,而战前李鸿章因颐和园等工程挪用海军款致不足更新装备之数更仅不过区区六百万两而已。一着之差,影响中日两国命运至今,重读这段历史怎能不令人悲叹。</p>
[此贴子已经被雪千寻于2006-8-10 15:16:59编辑过]
<p>又是一个不了解当时历史就随便下结论的作者……莫非是金一南的早期版本??……</p>
可以说没有李鸿章就没有北洋海军.
那位版主给编辑以下,用这么大字,还这么难看的颜色
好厉害的列兵,第一个帖子就如此有杀伤力-我是说对读者的眼睛来说。
<p>个人对这方面不怎么了解~只有一些很模糊的印象~~</p><p>&nbsp;</p><p>但看了最近几期的现代舰船的介绍甲午战争的文章貌似把那些谈谈的印象也冲没了~~~</p><p>&nbsp;[em06][em06][em06]</p><p>各位大大能不能就现代舰船上的文章来个评述 呢~??</p><p>&nbsp;</p><p>帮助我等菜鸟拨开迷雾~~~~~~~</p>
<p>月月大人在现代舰船上的北洋系列是最近这些年根据新发现的国内外史料(网络是个好东西啊)做出的,不敢说一定都正确,但是至少相对而言比较客观。甲午之败,往往强调北洋之败,而实际上,失败的是中国……</p>
列兵凶猛!!!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8-10 19:20:36编辑过]
冰心写文章的工夫厉害吧?她想写《甲午海战》,提起笔就哭,写不下去,到逝世也没写成,这段历史,不是一般的可恨!可耻!可悲啊!
老掉牙的文章,基本上没有说对路的细节。
现代舰船上那一系列的文章除了技术类的外其他感觉并不是太客观,个人感情强烈了些。与80年代末90年代初老舰船知识上的文章相比缺乏了一些更理性的东西,但也许在目前这种民族主义高涨的年代,或许这类文章更受欢迎。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p2p2p2</i>在2006-8-10 20:21:00的发言:</b><br/>现代舰船上那一系列的文章除了技术类的外其他感觉并不是太客观,个人感情强烈了些。与80年代末90年代初老舰船知识上的文章相比缺乏了一些更理性的东西,但也许在目前这种民族主义高涨的年代,或许这类文章更受欢迎。</div><p>不知道阁下如何定义理性两个字,不过我觉得现阶段的反省是非常理性的,既没有寻找失败的托词也没有否定失败的原因。倒是想当年的舰船知识左倾的厉害</p>
<strong><font face="Verdana" color="#da2549">雪千寻MM很激动啊哈哈!!!</font></strong>
<p>甲申、甲午、庚子……</p><p>奋起、挣扎、消逝……</p><p>曾经有过那一丝蓝色的梦想……</p><p>希望……</p><p>历史不再重演……</p>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山人0504</i>在2006-8-10 19:25:00的发言:</b><br/>冰心写文章的工夫厉害吧?她想写《甲午海战》,提起笔就哭,写不下去,到逝世也没写成,这段历史,不是一般的可恨!可耻!可悲啊!</div><p>她的父亲就是当时的见证者,亲历了中国海军的那段屈辱!</p>
我倒第一次听说在舰首设置重炮的当时有战列线的说法,当时可连大英帝国的海军都提倡用大口径舰炮直接轰击对手,然后用冲角直接来一下,不管现在人们觉得如何,当时的确是这样,老丁下的令没错,而且我们当时从国外学得也是这些,战列线是舷侧战列舰时代的事,后来形成火炮前后纵轴配置才又采用,可偏偏中国海军发家时不是这个时候,而追求火力持续性的日本就只好学习英国用大量的150速射炮来保持火力(也因为买不起装甲舰)。至于关于炮弹的数量更是奇闻,众所周知,一场大海战下来,几百发的主炮炮弹消耗是很正常的事,楼主竟然对这一常识一无所知????而且竟然还有速射炮命中率不应比主炮高的说法!!!!楼主是否知道命中率应如何计算????当时火炮发射速度是多少????不知道看了什么书就胡言乱语,看了也要自己想想清楚再说,实在不明白,去看看当时的其它背景资料对比一下也不会有这样说法啊!!!!![em14][em14][em14][em14][em14]
<p>&nbsp;&nbsp;&nbsp; 另外中国海军研究联合论坛上原来有一篇关于克虏伯炮的介绍,很详细。通过关于该类火炮瞄准的介绍(可能比步枪瞄准还简陋),我觉得黄海大战的命中率还算可以了。</p><p>&nbsp;&nbsp;&nbsp;&nbsp;如果我没记错的话,《现代舰船》上说日本的新式军舰已经有了测距装置,但北洋水师还要靠查计算表测距。</p>
<p>有关所谓的“海军巨款案”,不是挪用海军应有款项,而是借建设海军之名向各省多收了钱。这个事情姜鸣老师早在他的第一版龙旗飘扬的舰队中就已经将考证内容给大家解释过了。此事的直接责任者是醇亲王,李和各省的督抚都有份。但这是“虚报开支”,不是“挪用资金”,是清末腐败的一个铁证,但与北洋的覆灭并无直接关系。要说钱的问题,要问问户部的翁师傅为什么把北洋正常的买船购炮的钱给停了,而且,那几年还是当时税收最稳定最多的。</p><p>补充一件事情,1858年,马克思曾经说过一句话来形容当时的中国,我觉得大家应该仔细去体会一下:“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激于道义原则,而最现代化的社会的代表却是为了取得贱买贵卖的特权---这的确是一种悲剧,甚至诗人的幻想也永远不敢制造出这种离奇的悲剧题材。”</p>
<p>日本三景舰松岛、严岛、桥立,320后主炮不是固定的,可以做280度旋转,反应比较慢,不过其两舷密集的120炮取得了一定战果,双方火力起主要作用的是射速快的150、120机炮,尤其是双管,而射速慢的大口径炮效果都不好,当时技术还很差,要靠量弥补,一个石块虽然大,但扔过去砸不到,抓一把小石子砸过去就不一样。</p><p>日本在航速、火力、训练、人事上都占有一定优势,说道最后就是那句,体制问题。</p>
<p>&nbsp;&nbsp;&nbsp; 楼上,我说没有李鸿章就没有北洋舰队,是历史的事实.如果有新说,请寻找出具体且真实的史料来证明哦.</p><p>&nbsp;&nbsp;&nbsp; 甲午战争的失败可以就是个体制问题,不能把责任推到某个人身去,甚至包括西太后!</p>
该发到历史区吧?
<p><font size="5">
海军舰艇排一条线列队攻击是海战基本战术,战列舰就是这么得名的。可见丁汝昌学了十五年的海军,海战的时候连排什么阵型都不知道。
</font></p><p><font size="5">作者不知道就不要瞎说,当时正处于从风帆战舰向蒸汽战舰过渡的时代,各海军强国都没有成熟的海军战术,还处于摸索阶段。战列线战法只是当时的一种选择之一,要到无畏舰时代,大口径舰炮技术成熟之后,这种战术才真正流行的。意奥里萨海战是甲午海战前最近的一次大规模海战,也是最能参考的吧,那一战,意大利人是靠混战加撞击取得胜利的,这一战术在一段时间里曾经成为主流。所以根本就不存在作者所云的“海军舰艇排一条线列队攻击是海战基本战术”这一说。</font></p><p><font size="5">丁汝昌排一字形阵是为了发挥我方定远级的大口径主炮的优势,避免各舰航速慢的劣势而布置的。</font></p><p><font size="5">象这样的错误,在文章中比比皆是。作者对当时的海军技术和甲午海战的人、的事了解了多少啊?就在这里大放厥词。邓世昌不值得赞扬,还要替方伯谦翻案.......我都不知该说些什么好</font></p><p></p>
<p>甲午海战中国根本没有输!</p><p>从短期来看,5:0也不算什么大不了的,日本军舰也不是毫发无伤的。英德日德兰海战英国损失比德国还大呢,珍珠港美国损失更大。</p><p>从长远来看,日本挨了两颗原子弹,明治维新算什么成功的范例!</p>
<p>登徒子兄:</p><p>365赌王的“没有李鸿章就没有北洋舰队”这话的确有所语意不够精确,应该说“没有李鸿章就没有北洋海军”。“北洋舰队”、“北洋水师”都是可以使用的非正式称呼,如果没有李鸿章的经营,那么他刚接收北方海防时候所拥有“操江”、“湄云”等几艘炮舰、运输船的北方各地区水师也算是叫“北洋舰队”。但是,“北洋海军”这个称呼就很特殊了。1888年正式成军的北洋海军(很难让现代人理解的事情,在当时就是现实:1888年以前已经拥有了大量舰艇的北洋,并不是已经正式成军的部队),是正式的称呼。这个还有一个旁证,就是各地的海军制服,只有北洋的英语称谓被称为“清帝国海军”,而其他如南洋、福建船政、广东等都没有这个待遇。如果没有李鸿章的经营(先不管是雄才大略也好,卑鄙计谋也好),北洋能够一支独秀正式成军的确不可能。</p><p>对比一下其他地区:南洋本是海防重点,结果南洋水师根本指挥不动闽粤两省的近代舰艇。福建船政水师在甲申之后象样的舰艇只有福靖一舰。广东水师靠着从赌博中间抽税才搞了一些国产巡洋舰勉为其难地运行着。李、沈、左、张、裴、丁等都是醉心于洋务者,然则正式成军者,惟有北洋海军一家。</p>
<p>对于速射炮,大家的误解也不少。认为日本的速射炮对于海战起了相当的作用。</p><p>当时的速射炮如果实现了他所说的速射,他能在海战中发射几枚炮弹。</p><p>是炮就需要冷却的,发射越快,冷却的时间也越多!所以其起的作用并不像人们想象的大!</p>
<p>呵呵……抓住707了,来给大家讲讲炮弹问题在大东沟一战中起的作用吧……</p>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7071020</i>在2006-8-13 18:02:00的发言:</b><br/><p>对于速射炮,大家的误解也不少。认为日本的速射炮对于海战起了相当的作用。</p><p>当时的速射炮如果实现了他所说的速射,他能在海战中发射几枚炮弹。</p><p>是炮就需要冷却的,发射越快,冷却的时间也越多!所以其起的作用并不像人们想象的大!</p></div><p></p>管退和架退?
<p>前面有人提到意大利和奥地利之间的利萨海战了,地图如下。排出三路楔形横阵的奥地利舰队(不要以为他们船多,其实只有第一排的是7艘铁甲舰,第二排是木制舰,第三排是明轮船和炮艇),打败了一路纵队的意大利舰队12艘铁甲舰。该战役是甲午之战以前铁甲舰之间唯一的大舰队对抗参考案例。</p><p><br/></p>
<p>两军在大东沟,只算是开战之战,胜败没有战略意义。</p><p>黄海海战才是主力舰队的大对决,但这次对决,也没有决出战略意义上的胜负,北洋舰队只是在战役层面败了,北洋舰队的两艘主力舰和多数战舰还在。</p><p>但黄海海战后,中央、李鸿章、丁汝昌各有盘算。如果黄海海战后,三者能齐心协力,丁汝昌能率领北洋舰队积极休整、维修、训练全军,迅速出海,再与日军进行一场黄海海战那样的海战,北洋舰队和联合舰队仍然难分胜负。最多也就是北洋的损失大于联合舰队,但自损1万,绝对可以伤敌8千,日军只能小胜。</p><p>日军在大垮北洋舰队的同时,联合舰队也差不多垮了,日本陆海军后续作战就不可能那么犀利,战争时间、消耗将倍增,日本的综合国力和军事是实力都无法持久支撑。最后双方都会寻求和平谈判,最后签定的条约,恐怕还是免不了中国方面割地赔款,但不至于各这么多地,陪这么多款。</p><p>个人以为,如果那样,只要把朝鲜割给日本,陪上5000万两白银足以,如果只是如此,中国战后的财政和经济就不至于那么糟糕。战后袁世凯在天津小站练的新军,就会更加强大,甚至还有余力在战后两三年内开始重建海军。中国的反清革命不至于如此迅速的发展,清王朝或许可以熬到一战,熬到一战,就可以有一支力量说的过去的陆海军参战,在亚洲打击德军、沙俄。</p><p>过了一战,拥有统一中央政府的中国,就可以得到工业、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全面大发展,到1931年,也不可能出现东北军不抵抗而失东北的局面。</p><p></p>
<p>……不好意思,山人可能看到我写“大东沟一战”这个词误解了我想表达的意思。中日黄海大战在一些资料也被称做大东沟海战,极个别资料称为海洋岛海战(但这个的原由我不清楚)。</p><p></p><p>说到此战之后的事情,我对舰队决战是否能做到“杀敌多少、自损多少”并不太有信心,但对日军数次海上运兵过分地顺利是不太甘心的。北洋要是能起到日后俄罗斯海参崴分舰队的作用,这场战争后来的事情也许还会有些波澜起伏。</p><p>恩,再向后的事情,就无须假设了。如果历史的前半部分的一些内容变更了,在后半部分要变的东西就太多了……</p>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山人0504</i>在2006-8-13 20:15:00的发言:</b><br/><p>两军在大东沟,只算是开战之战,胜败没有战略意义。</p><p>黄海海战才是主力舰队的大对决,但这次对决,也没有决出战略意义上的胜负,北洋舰队只是在战役层面败了,北洋舰队的两艘主力舰和多数战舰还在。</p><p>但黄海海战后,中央、李鸿章、丁汝昌各有盘算。如果黄海海战后,三者能齐心协力,丁汝昌能率领北洋舰队积极休整、维修、训练全军,迅速出海,再与日军进行一场黄海海战那样的海战,北洋舰队和联合舰队仍然难分胜负。最多也就是北洋的损失大于联合舰队,但自损1万,绝对可以伤敌8千,日军只能小胜。</p><p>日军在大垮北洋舰队的同时,联合舰队也差不多垮了,日本陆海军后续作战就不可能那么犀利,战争时间、消耗将倍增,日本的综合国力和军事是实力都无法持久支撑。最后双方都会寻求和平谈判,最后签定的条约,恐怕还是免不了中国方面割地赔款,但不至于各这么多地,陪这么多款。</p><p>个人以为,如果那样,只要把朝鲜割给日本,陪上5000万两白银足以,如果只是如此,中国战后的财政和经济就不至于那么糟糕。战后袁世凯在天津小站练的新军,就会更加强大,甚至还有余力在战后两三年内开始重建海军。中国的反清革命不至于如此迅速的发展,清王朝或许可以熬到一战,熬到一战,就可以有一支力量说的过去的陆海军参战,在亚洲打击德军、沙俄。</p><p>过了一战,拥有统一中央政府的中国,就可以得到工业、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全面大发展,到1931年,也不可能出现东北军不抵抗而失东北的局面。</p><p></p></div><p>历史没有这么多的如果!</p>
<p>我的发言和你的发言没有任何关系。我指的大东沟,只是那场战斗。</p><p>我对舰队决战是否能做到“杀敌多少、自损多少”并不太有信心,</p><p>====海战是最容易估计战损比的,这个比根据实力对比,一般比较稳定,黄海海战日本在对型方面占那么大的优势,还是不能撼动北洋舰队,不能有效攻击镇远、定远,以后也不能在海上作战中,不付出相当大的代价就消灭这支舰队。首先,日军肯定要近距离发射火炮,才能有效攻击两舰,距离一近,北洋两舰和其他各舰的的命中率就会上升,双方损失都少不了。</p><p>再向后的事情,就无须假设了。如果历史的前半部分的一些内容变更了,在后半部分要变的东西就太多了</p><p>====是的,但也不是完全毫无规律可寻。</p>
<p>甲午时代的各国海军,尤其象中日这样的低强度对抗,仍会有撞角冲击,甚至跳帮拼刺刀的准备,但清军不是解放军。</p>
<p>啊?那“两军在大东沟,只算是开战之战,胜败没有战略意义。黄海海战才是主力舰队的大对决,但这次对决,也没有决出战略意义上的胜负,北洋舰队只是在战役层面败了,北洋舰队的两艘主力舰和多数战舰还在。”你这个“才”字一用,我还以为你把这个划成两个了呢……</p><p>说到真的要找规律,其实比较符合当时列强之间海上争端规律的,是三门湾危机。可惜这样符合游戏规则的事情中国遇上得太少……</p>
<p>冲角和跳帮嘛……北洋其实在大东沟都用了,但都没有用成……</p><p></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8-13 22:42:59编辑过]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Kirov</i>在2006-8-13 22:41:00的发言:</b><br/><p>帖子本身虽然不值一驳,但却抛砖引玉,还是超值的。</p><p>另外吹捧一下可爱的38楼![em01]</p><br/></div><p>你这么搞有三角恋的嫌疑。</p>
<p><strong><font face="Verdana" color="#da2549">雪千寻</font></strong></p><p>甲武战争以前,各国整体上还把我们当作一个国家来看待,尤其是西方列强通过战争和条约从中国获得了巨大的利益,尤其是商务利益。当时西方国家无法占领统治大片内地的中国领土,屡次侵入内地,都退出了,只控制小面积的租界、殖民地,迫使中国开放市场,是最重要的利益,几亿购买力不错的中国人,在当时的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p><p>另外还有洋务运动兴起,使为了保护自己巨大的记得利益,西方列强在对待中国时,仍然有所顾忌。但甲武败得这么一塌糊涂,使中国彻底轮为任人宰割的鱼肉地位。</p>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雪千寻</i>在2006-8-13 22:19:00的发言:</b><br/><p>啊?那“两军在大东沟,只算是开战之战,胜败没有战略意义。黄海海战才是主力舰队的大对决,但这次对决,也没有决出战略意义上的胜负,北洋舰队只是在战役层面败了,北洋舰队的两艘主力舰和多数战舰还在。”你这个“才”字一用,我还以为你把这个划成两个了呢……</p><p>说到真的要找规律,其实比较符合当时列强之间海上争端规律的,是三门湾危机。可惜这样符合游戏规则的事情中国遇上得太少……</p></div><p>甲午之败,还是上层缺乏一个意识。如果北洋水师没有那段饥馑时期,如果他们懂得争夺制海权而不是仅仅把水师当成消极防御的工具,日本人连干涉朝鲜的能力都不够。</p><p>真正的胜败,其实还是决定于战略决策上。行百里者半九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