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军对我不对称战争的分析(很长,但不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23:28:00
入侵台灣:共軍的不對稱戰力與非線性思惟
Attack Taiwan:
Asymmetric & Nonlinear Thoughts of PLA
摘 要
淨評估(Net Assessment)對於軍事科學而言,就如同是商業界對於市場的未
來,以及競爭對手的發展評估甚或預估一般,藉以作為擬定自身政策的基礎。不
幸的是,現代戰爭工藝的發展,使得評估工作更加的複雜化。膛線槍(rifle
barrel)之於滑膛槍(smooth barrel),是一次小型而具決定性的軍事技術革命,
其影響是較易掌握的,不僅結束了拿破崙式的衝鋒,決定美國南北戰爭的命運,
也種下了壕溝戰的基礎。但是武器一旦結合資訊技術,其對未來戰場的實際影響
卻是難以估量,這正是最大的困難所在。
事實上,淨評估至今仍沒有、或無法建立一套固定的研究方法或模式,而
只存在一些簡單的通則。特別是,就像它的研究主體一般,「戰爭是一種科學也
是一種藝術」,盡管資訊技術的發達已經稍稍撥開了「戰爭之霧」,但是戰場上
的若干變數仍讓身為戰場管理者的將軍們大傷腦筋。或許我們也可以這麼說,淨
評估既是科學也是藝術,必須綜合定量與定性研究,方能嘗試描繪出明日的敵
人、甚至只是「觀念」中的敵人。
中國的國家安全戰略仍在型朔之中,而外界最感興趣的人民解放軍,其實質
戰力,作者認為並不只在於其裝備的升級,以及何時可編入戰鬥序列形成戰力。
而在於其靈活的戰爭管理方式,靈活而多元的戰略思想。換句話說,除了外界常
說的「不對稱」戰力外,作者認為其戰略思想所具備的「非線性」,更值得注意。
同樣的,在評估中共的可能對台戰略上,作者也將嘗試以非線性的思惟來思考其
所可能採行的方式,而預期最低的途徑,與最穩定樂觀的國際局勢,就是作者認
為共軍將最可能對台採取軍事冒險行動。
型朔中的綜合安全戰略(Shaping the Comprehensive Strategy of
China)
嚴格說來,中國目前並無「大戰略」(grand strategy)、「安全戰略」(security
strategy)的官式說法。雖然,孫子早就提出「伐謀、伐交、伐兵」等觀念,可
說是關於國家安全、至少是國家軍事戰略思考的最早論文與教科書。也或許是基
2
於保密與非開放社會使然,中國也未對外提出其國家安全、國家軍事戰略以及作
戰戰略的公開政策性文件,因此解放軍的實際戰略如何,各界並無定論。也因此,
目前外界僅能依照官方所發表的相關言論,作為型塑中共戰略的基礎。
或許可以這麼說,中共對軍事戰略與指導的官方立場,部份是散見於不同場
合的正式談話。例如,在一九九○年代初期波灣戰爭的衝擊後,共軍重新檢討了
其長期以來的戰略指導思想,並積極引進西方新的軍事思想以求能使中共軍隊的
戰力趕上先進國家的水準。並提出了初步的國防構想:
(一)首先在於保護和最終服務於經濟建設,國防戰略的最基本方向正在於此。
(二)確立冷戰後中國大陸安全戰略包括:加強國防現代化提高自衛能力;支持
地區安全合作,減少軍事衝突隱患;發展睦鄰友好關係建立相互信任。
(三)提高國防科學水平和中高級軍事指揮官科學素養。
(四)能夠贏得高技術條件下的局部戰爭,這是軍委新領導層籌劃未來時提出的
明確目標。1入侵台灣:共軍的不對稱戰力與非線性思惟
Attack Taiwan:
Asymmetric & Nonlinear Thoughts of PLA
摘 要
淨評估(Net Assessment)對於軍事科學而言,就如同是商業界對於市場的未
來,以及競爭對手的發展評估甚或預估一般,藉以作為擬定自身政策的基礎。不
幸的是,現代戰爭工藝的發展,使得評估工作更加的複雜化。膛線槍(rifle
barrel)之於滑膛槍(smooth barrel),是一次小型而具決定性的軍事技術革命,
其影響是較易掌握的,不僅結束了拿破崙式的衝鋒,決定美國南北戰爭的命運,
也種下了壕溝戰的基礎。但是武器一旦結合資訊技術,其對未來戰場的實際影響
卻是難以估量,這正是最大的困難所在。
事實上,淨評估至今仍沒有、或無法建立一套固定的研究方法或模式,而
只存在一些簡單的通則。特別是,就像它的研究主體一般,「戰爭是一種科學也
是一種藝術」,盡管資訊技術的發達已經稍稍撥開了「戰爭之霧」,但是戰場上
的若干變數仍讓身為戰場管理者的將軍們大傷腦筋。或許我們也可以這麼說,淨
評估既是科學也是藝術,必須綜合定量與定性研究,方能嘗試描繪出明日的敵
人、甚至只是「觀念」中的敵人。
中國的國家安全戰略仍在型朔之中,而外界最感興趣的人民解放軍,其實質
戰力,作者認為並不只在於其裝備的升級,以及何時可編入戰鬥序列形成戰力。
而在於其靈活的戰爭管理方式,靈活而多元的戰略思想。換句話說,除了外界常
說的「不對稱」戰力外,作者認為其戰略思想所具備的「非線性」,更值得注意。
同樣的,在評估中共的可能對台戰略上,作者也將嘗試以非線性的思惟來思考其
所可能採行的方式,而預期最低的途徑,與最穩定樂觀的國際局勢,就是作者認
為共軍將最可能對台採取軍事冒險行動。
型朔中的綜合安全戰略(Shaping the Comprehensive Strategy of
China)
嚴格說來,中國目前並無「大戰略」(grand strategy)、「安全戰略」(security
strategy)的官式說法。雖然,孫子早就提出「伐謀、伐交、伐兵」等觀念,可
說是關於國家安全、至少是國家軍事戰略思考的最早論文與教科書。也或許是基
2
於保密與非開放社會使然,中國也未對外提出其國家安全、國家軍事戰略以及作
戰戰略的公開政策性文件,因此解放軍的實際戰略如何,各界並無定論。也因此,
目前外界僅能依照官方所發表的相關言論,作為型塑中共戰略的基礎。
或許可以這麼說,中共對軍事戰略與指導的官方立場,部份是散見於不同場
合的正式談話。例如,在一九九○年代初期波灣戰爭的衝擊後,共軍重新檢討了
其長期以來的戰略指導思想,並積極引進西方新的軍事思想以求能使中共軍隊的
戰力趕上先進國家的水準。並提出了初步的國防構想:
(一)首先在於保護和最終服務於經濟建設,國防戰略的最基本方向正在於此。
(二)確立冷戰後中國大陸安全戰略包括:加強國防現代化提高自衛能力;支持
地區安全合作,減少軍事衝突隱患;發展睦鄰友好關係建立相互信任。
(三)提高國防科學水平和中高級軍事指揮官科學素養。
(四)能夠贏得高技術條件下的局部戰爭,這是軍委新領導層籌劃未來時提出的
明確目標。1
另一方面,中國新一代的軍事思想家,也提出了迥然不同的軍事思惟,認為
「當有的國家已經開始信息時代的建軍時,有的還在完善著工業時代的軍隊建
設。不過,新軍事變革表現出的“非線性”,使相互間存在有“代差”的軍隊,
可以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2甚至中共也透露出「在一定期間內可以接受
美日安保遏止區域紛爭的平衡效果」的說法,3而在首次召開的「全國油氣資源
戰略研討會」,已將油氣資源和糧食、水資源一同列為影響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的三大戰略資源,給予高度關注。4 與此同時,部份人士也開始強調「綜合安全
戰略」的觀念,包跨政治、經濟、外交、軍事、能源,以及新議題的環保、反恐
等都納入討論範圍,以尋求國家行動的總體指導綱要。在在都說明了中國的國家
安全戰略正在重新型朔之中。
而依照現有的公開資料,我門或許可將「打贏高科技局部戰爭」類比為是國
家軍事戰略;「三打三防」等同作戰戰略;「近海防禦」為海軍戰略、「攻守兼
備」則可說是空軍的軍種戰略,陸軍的軍種戰略則在強調「聯戰、不接觸戰」。
至於未來共軍戰略與軍事思想的主要走向,將呈現出新舊思維交纏影響的現
象,也就是政治性戰略思想與新戰爭思維的相互衝擊,共軍此兩大思想主流的實
際內容與意義,可由後文觀察。
戰略思想的政治殘留(Political Residual of Strategic
Thoughts)
中共解放軍目前仍然奉行著長期的戰略指導原則∼人民戰爭與積極防禦。5
由於在人民戰爭與積極防禦思想中蘊含著甚多的政治性辭彙與符號,特別是在對
政治威權依然盲目崇拜的中共社會中,任何事物皆可冠上「毛澤東思想」的頭銜,
因此要將其中的軍事思想分離出來是相當困難的一件工作,即便是中共本身所出
版的相關書籍對此兩種思想的詮釋,共通性的原則雖然存在,但是強調的重點卻
是各異奇趣,因此我們只能依照主觀的判斷,由文獻中來加以選擇。
再就其本質來看,解放軍認為積極防禦與人民戰爭是屬於防禦性戰爭,抗日
戰爭、國共內戰等戰爭經驗自然都歸類於此,而其後的韓戰、中印、中蘇邊界衝
突以及「懲越」戰爭也無不包括在內,令人驚訝的是韓戰也包含在其所謂的「自
衛戰爭」6的範圍之中,任人皆知,朝鮮戰爭的戰場並未波及大陸本土,中共是
以「自願軍」的名義加入戰爭。由此可以看出中共對戰爭的解釋過於政治化,這
種現象也可見諸於「人民戰爭」、「積極防禦」兩大戰略思想中。因此嚴格說來,
此二者皆不是有系統的軍事思想,它們主要是被用來證明毛的軍事天才,領袖是
無所不能的「超人」。因此與其說此二者是解放軍的戰略指導原則,不如說它們
不過是政治標語,儘管解放軍將其加上「現代化條件下」的字眼。
入侵台灣:共軍的不對稱戰力與非線性思惟

非線性的軍事思惟:擊敗優勢敵人的途徑(Nonlinear Military
Thought: Approach to Defeat Advantaged Enemy)
如前文所述,解放軍雖仍強調「人民戰爭」、「積極防禦」為其戰爭指導原
則,然而中共軍方本身也了解此二原則若不予以適當修正,實已無法符合未來戰
爭的需求,特別是毛澤東的「人民戰爭」思想。而一九九一年的海灣戰爭更給中
共軍方帶來了重大衝擊,因為美軍結合了新的戰爭觀念與高科技武器的能力,以
輕微的人命與物質損失的代價便擊潰了數量優勢的伊拉克軍。
此一經驗使得解放軍不得不對企圖依賴數量優勢作為國防屏障的戰略思想
作一重新思考與檢討,雖然中共對未來戰爭的研究尚處於起飛階段,不過基本的
輪廓已經浮現,我們可將其分為下列數項予以探討:
由目前解放軍的相關文章觀察,共軍一方面積極透過留學、交流等方式引進
所謂的「外軍思想」,7一方面則繼續強調「人民戰爭」。關於人民戰爭,依照
5「中共總參謀長傅全有聲稱共軍將堅持人民戰爭路線」。見《中國時報》,(台北),1996年1
月10日,
毛澤東的解釋,就是「依靠人民的力量⋯並以武裝鬥爭搭配其他鬥爭手段⋯進行
正規或游擊戰來戰勝優勢敵人」,8其具體內容的原則為:
(1)戰略上藐視敵人,戰術上重視敵人;
(2)真正強大的力量不屬於反動派,而是屬於人民;
(3)獨立自主、自力更生。9
而依據《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的詮釋為:
(1)堅決依靠人民;
(2)建立一支人民的軍隊;
(3)建立鞏固的革命根據地;
(4)以武裝鬥爭為主與其他鬥爭形式相配合;
(5)結合主力兵團、地方兵團、游擊隊與民兵力量;
(6)運用靈活的戰略戰術。10
上述的說法,很明顯的是偏向於政治與戰爭關係的詮釋。而由軍事角度切
入,則可由「積極防禦」戰略來觀察。所謂的積極防禦,「在戰略上處於防禦和
被動的條件下,爭取戰役和戰鬥的優勢與主動,以攻勢防禦來各個消滅敵人,逐
步改變敵我力量的對比」,11其將己方戰役的進行分為三個主要階段:(1)戰
略防禦;(2)戰略持久;(3)戰略反攻,12而其基本的理論原則為:
(1)作好戰爭準備;
(2)堅持自衛立場,實行後發制人;
(3)消滅敵有生力量,寓攻於防,攻防結合;
(4)對待強敵,持久作戰;
(5)靈活運用兵力和戰法。13
就其實質內容來觀察,此二原則在整體戰略環境上強調在劣勢情況下對抗、
甚至擊敗敵人的方法,兩者都主張採取運動戰與游擊戰來「消耗」敵人,並等待
有利的機會再尋求以決戰手段來殲滅敵人、強調節約與集中原則、外線與內線的
8廖國良、李士順、徐焰著,《毛澤東軍事思想發展史》,(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1年11月),
頁312-315。
9同前註,頁313-315。
10國防大學主編,《中國軍事百科全書:戰爭戰略分冊》,(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3年4
月),頁67-68。
11廖國良等,前揭書,頁249-256。
12張晶、姚延進著,《積極防禦淺說》,(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85年8月),頁133-137。
13國防大學主編,前揭書,頁259-263。
5
交錯運用、「後發制人」與「十六字訣」14、持久戰與消耗戰⋯⋯15等等軍事思
想都含括在中共的二大戰略原則內。
其思想內容的基本觀念在實際上都可於西方國家主要的戰略與戰術思想中
看到類似的例子,例如數量優勢(numerical superiority)、消耗戰(attrition
war)、戰略迂回(strategic turning movement) 等原則,而人民戰爭之於總體
戰(Total War)、積極防禦之於攻勢防禦(Offensive Defense)等即為明顯的
例子。所不同的是,中共將其軍事觀念系統化的組織,並賦予明確的作戰目標,
此一目標由戰爭、戰役、作戰、戰鬥各面向貫穿,就是以弱擊強。
戰爭的工具性:有限戰爭與局部戰爭(War as a Tool: Limited
and Regional War)
中共在後冷戰時期擺脫前蘇聯的威脅後,來自地面的邊防壓力頓時大為減
輕,並使中共得以重新思考與修正戰略觀點。其最主要的修正方向便是認為全球
性核戰與世界大戰的可能性大為降低,代之而起的將是有限戰爭與局部戰爭。因
此軍方的在和平時期的戰備整備與建軍方向亦由始於一九六四年「早打、大戰、
打原子戰爭16」的思想,至中共黨十一屆三中全會轉變為「和平時期的建設17」,
最後於九○年代初期則逐步確立打贏「高技術局部戰爭」的戰略思想。中共此種
戰爭思維的改變可說是相當合理的,一方面是後冷戰時期東西對抗的兩極體系宣
告瓦解,爆發全球性核戰或大規模傳統戰爭的可能降至最低,區域性的武裝衝突
自然成為主要的問題。一方面則是高科技武器所表現出來的價值與潛力不容忽
視,令世界各國刮目相看紛紛強化相關的研究。
因此區域性戰爭為中共認定為未來最可能面臨的軍事衝突,而中共一旦與他
國爆發區域性戰爭,其具備的態度與能力應為:
(一)有限的戰爭目的:軍事行動的目的不在完全擊敗對手國,其戰爭的目的應
僅在警告、屈服敵人為作戰目標,使其在政治上做出有利於中共的決定
與讓步。
(二)快速的軍事反應能力:由於區域性戰爭的發生具有相當程度的突然性,衝
突規模也多屬於中低強度的範圍,因此在區域危機增強而成為軍事衝突
時,中共若能迅速將兵力投射於衝突點將可有效制壓對手,此點對於因
主權爭議而發生的衝突將更具重要性。
14十六字訣是指「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
15張晶,前揭書,頁28-89。
16廖國良,前揭書,頁539。
17林英家、鄧光榮、李世均、任志雄合著,鄧小平新時期軍事思想,(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
1991年),頁140。
6
(三)高新技術條件:中共認為其未來所面對的局部戰爭將是在高科技武器所主
宰的戰場環境下進行。雖然由公開資料來觀察,其所指稱的「高新技術」
甚為模糊,不過我們仍可歸納兩個重點,電子裝備與遠攻武器。前者包
含了電磁搜索、標定、反(反)制等系統,後者則包括巡弋飛彈、精密
導引炸彈等距外攻擊系統。此二者將是共軍未來建軍的主要目標。
海權思想的強化(Toward Blue Water)
在維繫中國未來海洋利益、海上交通線安全的前提下,遠洋艦隊的建立將成
為北京的重要國家政策工具,最近剛完成的環球遠航、以及艦隊出訪他國,都是
明顯例子。其遠洋艦隊的現階段發展,著重艦艇的大型化,以求獲得較長的海上
作業範圍,以及較佳的海像承受能力。第二階段將著重「均衡艦隊」的發展,以
突出其完整的海上作戰能力,爭奪西太平洋的制海權。中共新興的海上力量,未
來十年內將使東亞或第一島鍊以西的區域安全架構重新洗牌。
建立遠洋海軍,發展遠洋制海權可說是解放軍心中的大夢。依照中共海軍的
發展計劃,其已將以往的「近岸防禦」戰略發展為更具積極性的「近海防禦」戰
略。中共海軍未來的主要戰略與建軍目標為:
(一)近海艦隊:中共期望於二○○○年建立一支近海艦隊。所謂「近海」或近
洋的範圍,依照中共海軍的看法為大陸沿岸一千海浬內的水域都將屬於
中共海軍執行「積極防禦」的活動範圍。其在地理上的界分則為北起海
參威、東抵太平洋第一島鏈、南至麻六甲海峽的水域,主要的戰略目標
應在於台灣海峽與南中國海。
(二)遠洋艦隊:此一目標中共期望於二○二○年完成。其艦隊的可能活動水域
中共雖未指明,然而依照西方的推測應是北起庫頁島、東至第二島鏈(波
尼、馬里亞那群島)、向南直抵新幾內亞。
(三)世界級海軍:其建軍目標設定於二○五○年。18屆時,中共期望能擁有一
支足夠的海上兵力,能將國家力量投射至全球,以應國家目標的不時之
需。
目前中共雖尋求航空母艦來發展遠洋艦隊,不過其大海軍的實現卻存在著許
多困難。因為航艦並不能單獨作戰,尚須要護航艦隊的支援。而事實上,中共目
前擁有的水面護航艦艇由於防空火力僅裝備「紅旗六一」、「海響尾蛇」(Crotale)
18John Downing, "China's evolving Maritime Strategy," Jane's Intelligence Review, Vol.
8, No.3, Mar. 1996, pp.56-61.
7
等短程導彈為主力,19缺乏區域制空能力,其防空作戰能力可說相當薄弱,在現
代戰場的空中威脅下連自衛都大有問題,遑論是防衛航艦這類昂貴目標了。因此
若考慮到新式護航艦或防空導彈換裝的昂貴成本及中共的工業、技術與軍事投資
能力,我們或可認為中共在二十一世紀初期仍缺乏適當的海軍來主導區域性的軍
事事務。若將中共全球性競爭對手的實力也列入評估,則情形又更加不樂觀了。
因此中共部份武器系統的進步雖然能使解放軍海軍的戰力獲得提升,不過在程度
仍有所限制。
然而其海軍若與岸基飛機、岸防飛彈搭配仍能有效降低來自海上敵人對沿海
地區的威脅,並保護大陸周邊水域的海洋利益。至於中共計劃中的航艦,應該是
以輕型航艦為建軍對象,因為中共缺乏操作大型航艦的經驗,而現代的輕型航艦
不僅購置成本較低,且使用彈性甚大,甚至可操作傳統起降方式的固定翼機,然
而其搭載的機數甚少,整體戰力有限。因此在建立能遠離岸基空傘掩護而獨立執
行制海任務的均衡艦隊(Balance Fleet)前,即使中共擁有航艦,我們認為中
共的整體水面作戰能力仍然有限,尚不能成為真正的海權國家。
質量與數量觀念的轉變(Change: Quality and Quantity )
北京宣佈裁軍五十萬,其主要目的就在於減輕人力維持的成本。其實,中共
近年所謂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軍隊」的思想其實也如同人民戰爭與積極防
禦思想一般,充斥著浮濫的政治符號。其最大特色就是政治掛帥,也許我們稱其
為「有政治特色的現代中國軍隊」將更為貼切,因為此一思想是以鄧小平的「有
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作為思考與指導基礎,20一切都強調共產黨領導對軍隊的
重要。在一大堆的「指導原則中」,我們只找出四點是與中共對未來建軍方向相
關的看法:
(一)認為世界大戰有可能避免,因此應將軍隊隨時準備打大規模戰爭、打核戰
爭的思想轉為和平時期的軍隊建設。
(二)推行「軍民結合、平戰結合」,著重國防科技與國防工業的和平用途以降
低軍費的負擔。
(三)實行民兵與預備役制度結合,以建設精銳的常備軍與強大的後備力量。
(四)軍事的對外開放,在獨立自主的基礎上,對外開放,借鑒外軍長處。21
19The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Strategic Studies, The Military Balance 1995-1996,
pp. 176-177.
20劉華清,「要帶頭學好鄧小平文選第三卷」,《解放軍報》,北京,1993年11月9日,版一。
21林英家,前揭書,頁197。
8
由這些論點中我們可看出解放軍正嘗試改變「隊伍龐大、裝備落后」的困境,
以因應未來戰爭的特性。主要意義在於顯示解放軍所面對的外部直接軍事壓力已
大為減輕,因此須利用目前較為和平的國際環境來重新思考戰略架構與國防體
系。其主要的構想是尋求建立長程打擊能力,以提升火力,降低對人員數量的依
賴。也就是改變過去純粹的防禦思想,並提升後備力量在防禦戰略中的地位以為
裁減現役部隊預作軍事上的準備。另外,將部份的軍事資源轉為支援經濟建設,
加速國家的整體發展。同時追求部隊「軟硬件」素質提升,促進與國外的軍事交
流以改進解放軍的裝備技術、戰術思想與作戰藝術。
綜而言之,中共的主要目的在於把握目前國防壓力較小的機會,徹底調整整
體的國防體系,並逐步對人數龐大的解放軍進行部份縮編,以尋求數量與質量的
平衡,也許我們借用共產理論主張的「由量變造成質變」觀點來說明解放軍的計
劃將頗為適切。在擺脫數量龐大所造成的負擔後,解放軍才更有機會將資源投資
在武器裝備的改進計劃以縮小與先進國家軍隊在技術上的差距。
不對稱:新世代主要戰力(Asymmetric: Capability of Next
Generation)
而解放軍對前述戰略思想的體認,反映在軍事戰略上的具體作法,就是確立
「打贏高科技局部戰爭」作為主要軍事目標。此種目標的確立,可說是相當務實
的,亦即是預判戰爭形式的改變,並結合中國現階段軍事能力、潛在對手實力、
以及其所認定的國家利益。
而在落實於實際的軍事能力上,中國在未來五年中可望以下列幾項為發展方
向,並獲得相當成果。
不對稱的利基(Benefit of Asymmetric)
解放軍可說是實行不對稱作戰的老手。在冷戰時期,共軍便以劣勢裝備率先
擊落U-2高空偵察機,以及火蜂(Fire-Bee)小型無人偵察機。然而,中國軍方並
未定義不對稱戰爭的意義。而依照美國防部在台海情勢報告中的說法,中國對不
對稱戰爭(asymmetrical warfare)的看法傾向指實力或技術落後的一方,利用
出其不意或前所未見的手段,攻擊實力較強一方的弱點。中國的武器發展計劃讓
人覺得它要發展全新而令人意外的能力,但這類計劃大多是模仿先進國家早有的
產品或技術。
而在中國本身的戰略思維中,比較接近不對稱戰爭思想的是所謂的「超限
戰」。依照該理論作者者的解釋,所謂的超限戰是指超越一切界線和限度的戰爭,
簡言之:超限戰。這種戰爭意味著手段無所不備,信息無所不至,戰場無所不在;
意味著一切武器和技術都可以任意疊加;這也意味著橫亙在戰爭與非戰爭、軍事
9
與非軍事兩個世界間的全部界限統統都要被打破。 所謂超限,就是超越一切界
限並且符合勝律要求地去組合戰爭。這一個全新的戰法名稱為"偏正式超限組合
戰"。
超限戰的特點
1.超國家組合:這是一種不僅是以國家力量而是以組合超國家、跨國家、非國家
三種力量去解決衝突或進行戰爭的方式。
2.超領域組合:戰場組合,每一個領域都可能與軍事領域一樣,成為未來戰爭的
主導性戰場。
3.超手段組合:從領域的角度,軍事、政治、外交、經濟、文化⋯⋯等都可視為
手段;從方法的角度,哲學方法、技術方法、科學方法⋯⋯等,也可用於戰爭
的手段。而超手段組合首先要超越的不是別的,恰恰是手段本身所隱含的理論
標準或原則規範。
4.超臺階組合:打破所有的臺階,並將這些臺階任意組接拼裝,比如把一個戰鬥
或戰術級的行動,直接與戰爭或戰略級的行動組合對接。
此種不對稱或超限戰的思惟,與前文中,其他中國軍事迂想家所提出「新軍
事變革表現出的“非線性”,使相互間存在有“代差”的軍隊,可以站在“同一
條起跑線”上」的想法可說異曲同工。
蛙跳式的裝備發展(Equipment R&D by Generation-Hopping)
解放軍的裝備發展還有一個很大的特色,就是蛙跳式的武器升級。由中共建
軍初期開始,在前蘇聯的協助下,其國防工業與軍事工藝幾乎由零開始,幾個明
顯的例子是,航空工業直接進入噴射戰機的生產、戰車工業則躍過輕裝甲車直接
生產中型戰車。
而在傳統武器的性能尚處於發展階段的同時,中共卻又直接自力製造出核武
器,以及配套的投射載具,成為核子俱樂部的一員。更令人訝異的是,在其海軍
尚處於以小型船隻為主的近岸海軍規模,而潛艦又多屬老舊柴電潛艦的同時,中
國又決定核動潛艦為優先發展順序,相繼推出核動戰略與攻擊潛艦,使其成為同
時擁有大批小型水面艦、與先進水下核艦隊,成為極端「不平衡艦隊」的特異海
軍兵力。
這一方面反應出中國「強兵富國」的建軍哲學,毛澤東的名言:「寧要核子、
不要褲子」可說是明顯的代表。另一方面,這也可說是與前文所述,中共非線性
軍事思惟的另一種呈現方式,更是「不對稱戰力」的另一根源。
10
強調制電磁與制信息權(Stress to Command Magnetic &
Info.)
這是解放軍近年強調的新觀念。他們認為爭奪電磁優勢在未來戰爭中將成爲
支配戰場的主要手段,對戰役戰鬥的成敗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一些中國軍事專
家認爲,“在軍隊各種系統的功能日益依賴於電子設備的情況下,發展無線電電
子器材和發展火箭核武器有同等重要的意義”,“奪取和保持電磁優勢甚至比第
二次世界大戰奪取制空權更重要。22”同樣的爭奪制信息權,也是掌握戰場主動
權的重要手段,在未來的信息化戰場上,戰爭將從以往的以平台為中心,轉向以
網絡為中心;結構破壞戰、指揮控制戰,將成為重要的作戰樣式。為此,中國近
年來舉行一連串的資訊對抗演習,甚至開始組訓「網路民兵」。23
戰區縱深打擊(Deep Strike at Battle Level)
戰區縱深打擊能力的建構,力求有效打擊敵人戰線後方的指管通電、補給、
集結、交通要隘等目標,以有效解構敵人的前線戰力。將依賴下列兩項工具為主
體作戰能量。
其中,彈道飛彈的主要任務將是藉由較高的終端速度,擔任”突防”角色、而
巡弋飛彈的主要任務則是以較精密的終端導引,擔任”精準打擊”角色。
彈道飛彈
以龐大數量的M族彈道飛彈,作為對抗周邊鄰國的第一層火力防禦或打擊
線。包括俄羅斯、印度、越南前緣邊界、台灣全國,以及美軍駐地的琉球,
都在此種戰場導彈的火力涵蓋範圍內。第二砲兵司令部設於北京,預備指
揮所則設於陝西太白,中國境內目前共被辨識出七十餘處飛彈發射基地。
巡弋飛彈
巡弋飛彈可說是現代戰爭中的王牌。中國除於波灣戰爭、科索伏戰爭中陸
續蒐購美製戰斧飛彈未爆彈進行拆解研究外,並於一九九五年,購買俄羅
斯的一個巡弋飛彈廠(含設計、研發人員),並將整個廠遷移至上海郊區,
進行巡弋飛彈的仿製生產,預估在三年內將有所成。根據台灣軍情局的報
告顯示,中國已針對攻陸型巡弋飛彈之總體設計、動力及導引系統與相關
技術進行研究,24判其第一種攻陸型巡弋飛彈將採取陸基發射,並將於
2002-2003年完成第一個作戰單位的配置,由二炮部隊首先採用。25
22 http://www.ccit.edu.tw/~g880401/military/0003/elctronicwar.htm
23 解放軍報,北京,2000年4月26日。
24 http://www.future-china.org/fcn/ideas/fcs20010225-3.htm
25 前國防部長唐飛則表示中國將於2003-2005年建立巡弋飛彈戰力。見中央日報,1999年5月14
11
水下戰力(Underwater Capability)
中國對建立遠洋作戰能力的興趣極為濃厚,但由於航母戰鬥群的獲得成本太高,因
此目前已宣布暫緩。目前除了東海艦隊之現代級驅逐艦(裝載日炙巡航導彈)為戰力較
強的水面艦外,面對美國為主的海上強權,中國明顯的選擇了水下戰力與之對抗。包含
靜音能力甚強的基洛級(kilo)潛艦,以及國產的新型093級核攻擊潛艦(搭載C型巡航導
彈)、094級核潛艦(搭載巨浪二型戰略飛彈)。
同時,我們可以合理的研判,中國採取前蘇聯對抗美國的手法,其所建立水下打擊
艦隊,其規模將以滿足第一島練內的戰鬥遂行為主要目標,並以建構水下核威攝力量為
戰略目標。
中國軍事力量之威脅(Military Threat from China)
對於中國軍事力量的增長,其實質戰力如何各方說法不一,但依照下列看
法,隨著中國軍事力量的發展,戰略天平將向中國傾斜。除1999年9月,美國公
布的「台海安全情勢」報告,研判台海將於2005年失去均勢外,其他機構相關的
研究分析早自1995年開始出現,代表性的看法如下:
中國在45分鐘內取得台海制空權?
美國國防部也於1999年10月同期,完成的「人民解放軍在二十一世紀的戰略
作戰:太空及戰區飛彈發展」。分析報告指出,中國在未來幾年將針對台灣部署
650枚短程彈道飛彈,如果武力犯台,首先將以全部戰區飛彈的半數突襲台灣的
空防和指管通情等陣地,再配以空襲和特種作戰,以掌握「制海」、「制空」和
「制訊息」的所謂「三權」。部分與中國解放軍有關的分析家則預測,同時打擊
機場、空防陣地和其他關鍵目標的做法,將可使中國在45分鐘之內取得台灣的制
空權。
其主要論點在於,中國的對臺作戰觀念是直接以戰區飛彈發動大規模的先制
攻擊,再配以空襲和特種作戰,以掌握“制海”、“制空”和“制訊息”的所謂
“三權”。在發動攻擊之後的45分鐘內,中國將消滅台灣空軍主力,牢牢掌握
制空權。
日。
12
對美國的安全威脅(Security Threat toward the US)
水下核打擊能力(Nuke Strike from Underwater of Next Generation)
中國即將成軍的094級戰略導彈潛艦,一旦配備巨浪二型潛射導彈的此種新型
潛艦穿越第一島鏈,溜進中太平洋,將對美國本土的飛彈防禦造成極大威脅。使
得美國在2006年即將部署的國家非但防禦系統面對極大挑戰。
洲際導彈打擊能力( Capability of New ICBMs)
「東風31」(射程約8,000km)將大為增強中共戰略打擊部隊的存活與攻擊能力。
特別是,前列武器系統皆為洲際性戰略打擊力量,專為將美國西岸城市納入其核
打擊範圍內,作為設計主要考量,其對美國的針對性極為明顯。
三打三防(3 Attack & 3 Defense)
解放軍近年提出「三打三防」,傳統的「打坦克、打飛機、打空降,防原子、
防化學、防生物」為主的 "三打三防"。到「打隱形飛機、打巡航導彈、打武裝
直升機,防精確打擊、防電子干擾、防偵察監視」的「新三打三防」。明顯的是
針對美軍的現代精密戰力。
海上版圍點打援(Siege Taiwan and Defeat Reinforcement on Sea)
自年初以來,各國情報單位已掌握確實情報顯示,解放軍在4月底於廣東、浙江沿
海等地舉的海空軍事演習,目標是打航母,這種「海空打援」可說是中國解放軍「圍點
打援」的海上版。藉由戰區彈道飛彈與潛艦發射飛彈來打擊騷擾潛在對手的航母,其主
要目標就在於阻絕美國海上力量對台灣的可能支援。
對台戰略選項的評估(Assessment of Military Option Toward
Taiwan )
13
中國的意志與決心(Willing and Decision of Beijing)
中共所認知的台灣問題,除了一般所認為的大一統觀念、民族尊嚴等情緒性
因素外,其實,是更務實的著眼於台灣在中國未來國家發展的重要地位。早在1958
年,毛澤東的「告台灣同胞書」,便已訂下「一個中國」論,26此一意志至今仍
未改變。
中國在「九五計畫」、「十五計畫」等官方文件中,都一再透露走向海洋、利用海
洋資源是中國二十一世紀國家發展的重要支柱。因此,台灣成為中國走向太平洋、鞏固
第一島鍊的重要關鍵點。
北京當局取消建造航空母艦之後,期望將中國海軍未來中期的發展定位在「近海防
禦」。依照中國提出的「近海防禦戰略」訴求,係期望實行外線機動作戰,其防禦戰略
為海上軍事攻擊。
依照鄧小平在1980年初就提出要實行的「近海防禦戰略」,北起海參崴,南
至麻六甲海峽,都是鄧小平所設定近海的範圍。海軍防禦戰略沿著東亞島弧,由
日本、琉球、台灣、菲律賓至印尼的內側海域為其近海防禦戰略的範圍。
中共海軍司令員石雲生也曾表示,現在全球以「近海防禦」的戰略具有優勢。而中
共就是以「近海防禦」為戰略,而不需要建設航空母艦來加強防禦。
同時,由戰略地緣的角度觀察,將國家利益導向海洋的中國,勢必與美、日
等傳統海權國家產生利益衝突,在這種陸海權衝突的情況下,解決台灣問題,將
成為中國戰略思考的重要支撐點。事實上,依照中國軍事專家,如軍事科學院的
羅援的說法「臺灣不管從海權論、陸權論還是邊緣論的角度來講,它都處在非常
重要的地緣戰略地位,所以,西方列強總是想方設法去控制臺灣。27」
對台戰略(Strategy Toward Taiwan)
至於中國對台戰略,除了鴿派與鷹派的傳統區分外,依照方法與手段的不
同,尚可分為非軍事行動、與軍事行動兩派看法:
A非軍事行動(Non-Military Measures)
持此類看法的人士,係以「綜合安全」的眼光出發,也似乎是站「伐謀、伐交」
的層級,思考解決台灣的手段與策略,並且主張以較長的時間處理台灣問題。28
在其主要立論可能包括:
26 毛澤東,告台灣同胞書,1958年10月6日。
27 人民網,2002年3月11日。
28 中央社電,2002年7月18日。
14
a. 軍事行動效果不彰:無論是1996 年的飛彈危機、1999 年兩國論的緊張局勢、
乃至2000 年總統大選時的口頭威脅,皆促使台灣民眾採取與北京期望相反的
行動。因此,軍事行動甚至戰爭行動仍應是最後手段,此點亦可由「一邊一
國」論之後,北京當局的自我克制看出。
b. 以軍備競賽拖垮台灣:同時,認為台灣國防經費已不足以長期支應大筆軍購
費用,因此認為只要時間延長,解放軍質量可壓過台灣,並將台美軍售與對
美議題脫鉤。如此,解放軍不費一兵一卒,將有極大機會將台北逼上談判桌。
c. 以商逼政:隨著台灣對大陸投資金額的增加,台灣政府所承受的台商壓力也
將大增。這也將使北京獲得影響台北政治決策的機會。
B 以軍事行動解決台灣(Seize Taiwan by Armed Attack)
此派認為,無論台灣未來發展如何,終須以武力攻取台灣。
晚打不如早打,目前尚不動手,是因實力無必勝把握。只要解放軍準備妥善,政
治氣候布置恰當,立即出兵取台。
對台作戰行動(Military Operation)
北京一旦決定對台使用武力,作者認為,在非線性的戰略思惟下,其在軍事力量
大幅提昇的同時,一般所預期的攻台方式可能不被採用,並採取期待對低的路
線,以獲得最大的軍事利益與成功公算。其假設將可能以下列幾點作為軍事行動
的設計基礎:
戰略思考的核心
a. 最樂觀的時期:除了所謂對台動武的「六個條件說」外,最可能對台動武的
時機,作者認為是外界認為最不可能的時機,也就是在區域穩定、大國關係
穩固、解放軍軍事能力建構完成之時,除了符合「不打沒把握的仗」之原則
外,此時最容易獲得奇襲效果;
b. 美國必將一定程度介入;
c. 國際政治的預後管理:對台發動戰爭的同時,牽制其他大國的態度、對於可
能的制裁或干預進行損害評估與控制;
d. 壓制台灣反擊能力、保障東南沿海重要設施的安全;
e. 奪取台灣戰略物資,而非全面破壞,彌補兩棲運補能量不足的弱點;
f. 儘可能減少傷亡;29
29 光明日報,北京,2002年9月4日。
15
g. 損害控制:對於發電廠、水庫、工業園區等重要基礎設施,不致採取全面性
的破壞,而將針對輸配電、水道、等運輸設備進行打擊,以達成同樣的戰略
效果又能做到最小損害。
在實際的作戰層面上,則可能採取下列方式:
A. 主要作戰戰略:由以往的「萬船齊發」,向「攻島打航艦」過渡。基本戰略
指導,則是強調一戰必得的「首戰即決戰」,封鎖等手段已成輔助作戰。以
尋求直接癱瘓台軍主力與有組織抵抗,並壓縮其他國家軍事干預的反應時間;
B. 阻絕美海軍:若美軍尚有機會投入干預,對於扮演主角的美國海軍,則可能
先以艦隻進行追逐、碰撞等非作戰手段進行「隔離」(quarantine),阻絕、
干擾其支援台灣,若遭到美軍火力反制,將展開「武裝自衛」,縱使無法重
創美軍,也對美軍造成襲擾,與美國不宣而戰;
C. 信息戰:打一場「信息戰」,運用「電子示假、智能擾騙、精準打擊等高技
術的裝備、新技術、新戰法」,癱瘓台灣指管系統。
D. 導彈攻擊:利用彈道飛彈、巡航飛彈打擊台灣重要政軍設施,阻礙機場正常
運作,軟化整體防衛力量。
E. 三棲侵台:軟化防衛能力、癱瘓有組織的抵抗後,以地面部隊、海軍陸戰隊、
空降兵、各特種部隊直接入侵台灣、澎湖,瓦解最後的防衛力量。
透過此種非線性的戰略思惟,其對台的侵攻計畫將有機會達成戰略奇襲效果,對國
軍以及美軍達到攻其不備的目的,在軍事上獲取最大純利。而此種軍事純利將可減低政
治上所帶來的不利風險,在快速擊潰台灣防禦主力,造成既定事實後,可對國際間的反
彈進行損害管制,將其負面影響降至最低。
結 語
在北京的軍事準備上,不對稱戰力與非線性戰略設計將是其進行對台甚或其
他國家發生武裝時的主要思考基礎。而在前述手段中,其中最為重要的原則就是
奇襲。在可能的對台軍事行動上,藉由經營國際政治環境、經濟手段影響台灣、
穩定大國關係來塑造有利於北京的外在環境,以先期降低未來他國干擾的可能與
強度。
同時,共軍近年來皆於東南沿海舉行大規模軍演,這些軍事演習具有轉換成
實戰狀態的潛力。然而,年度軍演被例行化、慣例化解釋,相關對手國的戒心將
隨之降低,並痲痹台灣的預警系統,這在實際展開軍事行動時將擴大奇襲效果。
換句話說,作者認為對台灣而言,安定的國際環境將有可能是最危險的時機,而
在攻其不備的狀況下,也是北京軍事冒險利得最大化的可能途徑。
__
有一点是不对的。积极防御不是根本。实用性合理冲击才是我们的原则。
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