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有关坦克的几个常见错误认识的讨论(坦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0:50:05
东进

随着装备技术和理论的不断更新和应用,坦克的火力、防护力和机动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历次战争中,坦克在多数情况下都是地面作战的主角,是陆军的主战装备。在广大军事爱好者中间,坦克一直是受到广泛的关注。绝大多数军事爱好者对于坦克的认识,来源于影视、杂志、网络和报纸等公开媒体,对坦克相关技术和理论不是非常了解和熟悉;由于条件的限制,又没有实际操作和使用的机会,无法取得实践经验;再加上某些媒体的报道不够科学和公正,对坦克的认识经常存在一些错误观点。
本文试图针对几个常见的错误认识,分析其错误产生的原因,并为广大军事爱好者获得正确的认识尽一点微薄之力。

一.采用火控系统后,对射击偏差不再需要进行修正

坦克火控系统,是指安装在坦克内,能迅速完成观察、瞄准、跟踪、测距、提供弹道修正量、解算射击诸元、自动装定表尺、控制武器指向并完成射击任务的一套装置。坦克火控系统的发展,大体上可以分为原始火控系统、简易火控系统、指挥仪式火控系统、大闭环火控系统等四代(根据分类标准的不同,还有其他划分方法),其中简易火控系统又可以分为扰动式和非扰动式两种。目前普遍装备的是指挥仪式火控系统,国内通常称为稳像式火控系统。简易火控系统的采用,使坦克具备了停止间和短停间对运动和不动目标射击的能力;指挥仪式火控系统的采用,则使坦克具备了行进间对运动和不动目标射击的能力。
坦克火控系统通常包括观察瞄准装置(车长周视瞄准镜、炮长瞄准镜、微光夜视仪、热成像瞄准镜等)、火控计算机和传感器(激光测距仪、横风传感器、炮塔角速度传感器、火炮耳轴侧倾斜传感器等)、火炮稳定器等装置,能够自动测量至目标的距离、目标相对坦克的运动角速度、火炮耳轴侧倾斜角度、横风速度等数据,根据人工装定的药温、气温、气压、弹种和修正量等数据,按照预先装定的射表,计算出射击诸元,并通过执行机构(稳定器)装定瞄准角和方向提前量。由于能够精确地测量各种数据和计算射击诸元,采用火控系统后,坦克炮的射击精度比此前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在坦克射击中我们发现,采用火控系统后,尽管精确地解算了射击诸元,仍然会有射击偏差存在,即炮弹并不会全部命中目标。那么,当采用火控系统的坦克出现射击偏差时,还需要进行射击修正吗?

很多军事爱好者(甚至是专业人员)都认为:在这种情况下,不需要进行射击修正。理由是:火控系统精确地解算了射击诸元,已经修正了系统误差,射击偏差的出现完全是随机误差造成的,而随机误差是无法修正的。

实际情况是这样吗?

根据误差理论,任何误差都存在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也就是说,任何误差都是由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两个部分组成的。在坦克射击学中,系统误差称为射击准备误差,随机误差称为射弹散布误差。以上两种误差的对射击精度的影响是完全不同的。射击准备误差对于一次射击中每发射弹的影响是相同的,它使得射弹散布中心偏离瞄准点(通常为目标中心);射弹散布误差对每发射弹的影响是不同的,它使得各发射弹偏离散布中心而分布在散布中心的周围。很显然,如果射击中首发射弹产生偏差而没有命中目标,我们需要根据射击准备误差的数值和方向进行射击修正,以提高次发射击的精度,而射弹散布误差是无法作为修正依据的。

采用火控系统后,是不是射击准备误差已经为零,即系统误差完全被修正了?事实并非如此。射击准备误差包括计算机解算误差、耳轴侧倾误差、理论跟踪误差、武器校正误差、测距误差、横风误差、气温误差、气压误差、视差角误差、偏流误差等数十个误差项,这些误差项多数都是不能被火控系统完全修正的,所以,系统误差是始终存在的。

我们知道,坦克射击前必须进行武器校正,以保证较高的射击精度。武器校正的过程本身存在一定的误差,如校炮镜本身的误差、炮口十字线的刻制误差、照准和调整瞄准分划对正瞄准点的误差、坦克与校正靶位置关系不准确的误差、坦克炮身管弯曲的误差等,而且随着射击弹数的增加、天气状况的变化,武器校正的状态也会发生变化,使得武器校正的误差随之改变。在某次实弹射击前,参加射击的坦克分别进行了实弹校正,并获得了满意的精度。但在第二天的射击中,弹着点普遍偏右,严重的甚至脱靶,而且前一天校正精度最高的车辆,弹着点的偏差量最大,偏右超过1个目标体形。分析其原因,是实弹校正与射击时的天气差别所致:实弹校正在下午进行,射向正南,日照强烈,身管在日照的作用下向左下弯曲,使弹着点明显偏左,校正后弹着点接近目标中心;次日实弹射击时,阴有小雨,横风从阵地右侧吹来,造成身管向右弯曲,使弹着点明显偏右。此例说明武器校正的系统误差是客观存在的,某些情况下甚至数值非常大。

另外,激光测距仪的测距误差也是经常存在并且无法完全修正的。停止间射击时,坦克在火炮后坐力的作用下,每发射一发炮弹,车辆都要向后移动十几厘米的距离。某次射击时,在停止间对同一不动目标的射击中,射手发现:第一发射击时激光测距仪显示值为1820米,第二发射击时变成了1830米。连续发射四发炮弹后,射手下车观察,发现车辆实际上仅后退约半米,而计算机在解算射击诸元时采用的至目标的距离却增大了10米。
由此可见,采用火控系统后,尽管射击诸元的解算精度有了很大的提高,并不等于射击准备误差已经为零。既然射击准备误差依然存在,发生射弹偏差时,就应当进行射击修正。我们常说,坦克采用火控系统,相当于地面炮兵采用精密法确定射击诸元,系统误差仍然是难以避免的。既然有系统误差的存在,射击修正就是顺理成章的了,余下的就是什么时机修正和如何进行修正的问题了。

美军曾使用M1坦克105毫米线膛炮和M1A1坦克120毫米滑膛炮进行射击修正的实弹试验,在对3400米以远的不动目标射击时,采用一定的修正方法,可以使次发射击的命中率比首发命中率提高约1倍。这一结果也从实践的角度证明了火控系统进行射击修正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东进

随着装备技术和理论的不断更新和应用,坦克的火力、防护力和机动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历次战争中,坦克在多数情况下都是地面作战的主角,是陆军的主战装备。在广大军事爱好者中间,坦克一直是受到广泛的关注。绝大多数军事爱好者对于坦克的认识,来源于影视、杂志、网络和报纸等公开媒体,对坦克相关技术和理论不是非常了解和熟悉;由于条件的限制,又没有实际操作和使用的机会,无法取得实践经验;再加上某些媒体的报道不够科学和公正,对坦克的认识经常存在一些错误观点。
本文试图针对几个常见的错误认识,分析其错误产生的原因,并为广大军事爱好者获得正确的认识尽一点微薄之力。

一.采用火控系统后,对射击偏差不再需要进行修正

坦克火控系统,是指安装在坦克内,能迅速完成观察、瞄准、跟踪、测距、提供弹道修正量、解算射击诸元、自动装定表尺、控制武器指向并完成射击任务的一套装置。坦克火控系统的发展,大体上可以分为原始火控系统、简易火控系统、指挥仪式火控系统、大闭环火控系统等四代(根据分类标准的不同,还有其他划分方法),其中简易火控系统又可以分为扰动式和非扰动式两种。目前普遍装备的是指挥仪式火控系统,国内通常称为稳像式火控系统。简易火控系统的采用,使坦克具备了停止间和短停间对运动和不动目标射击的能力;指挥仪式火控系统的采用,则使坦克具备了行进间对运动和不动目标射击的能力。
坦克火控系统通常包括观察瞄准装置(车长周视瞄准镜、炮长瞄准镜、微光夜视仪、热成像瞄准镜等)、火控计算机和传感器(激光测距仪、横风传感器、炮塔角速度传感器、火炮耳轴侧倾斜传感器等)、火炮稳定器等装置,能够自动测量至目标的距离、目标相对坦克的运动角速度、火炮耳轴侧倾斜角度、横风速度等数据,根据人工装定的药温、气温、气压、弹种和修正量等数据,按照预先装定的射表,计算出射击诸元,并通过执行机构(稳定器)装定瞄准角和方向提前量。由于能够精确地测量各种数据和计算射击诸元,采用火控系统后,坦克炮的射击精度比此前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在坦克射击中我们发现,采用火控系统后,尽管精确地解算了射击诸元,仍然会有射击偏差存在,即炮弹并不会全部命中目标。那么,当采用火控系统的坦克出现射击偏差时,还需要进行射击修正吗?

很多军事爱好者(甚至是专业人员)都认为:在这种情况下,不需要进行射击修正。理由是:火控系统精确地解算了射击诸元,已经修正了系统误差,射击偏差的出现完全是随机误差造成的,而随机误差是无法修正的。

实际情况是这样吗?

根据误差理论,任何误差都存在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也就是说,任何误差都是由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两个部分组成的。在坦克射击学中,系统误差称为射击准备误差,随机误差称为射弹散布误差。以上两种误差的对射击精度的影响是完全不同的。射击准备误差对于一次射击中每发射弹的影响是相同的,它使得射弹散布中心偏离瞄准点(通常为目标中心);射弹散布误差对每发射弹的影响是不同的,它使得各发射弹偏离散布中心而分布在散布中心的周围。很显然,如果射击中首发射弹产生偏差而没有命中目标,我们需要根据射击准备误差的数值和方向进行射击修正,以提高次发射击的精度,而射弹散布误差是无法作为修正依据的。

采用火控系统后,是不是射击准备误差已经为零,即系统误差完全被修正了?事实并非如此。射击准备误差包括计算机解算误差、耳轴侧倾误差、理论跟踪误差、武器校正误差、测距误差、横风误差、气温误差、气压误差、视差角误差、偏流误差等数十个误差项,这些误差项多数都是不能被火控系统完全修正的,所以,系统误差是始终存在的。

我们知道,坦克射击前必须进行武器校正,以保证较高的射击精度。武器校正的过程本身存在一定的误差,如校炮镜本身的误差、炮口十字线的刻制误差、照准和调整瞄准分划对正瞄准点的误差、坦克与校正靶位置关系不准确的误差、坦克炮身管弯曲的误差等,而且随着射击弹数的增加、天气状况的变化,武器校正的状态也会发生变化,使得武器校正的误差随之改变。在某次实弹射击前,参加射击的坦克分别进行了实弹校正,并获得了满意的精度。但在第二天的射击中,弹着点普遍偏右,严重的甚至脱靶,而且前一天校正精度最高的车辆,弹着点的偏差量最大,偏右超过1个目标体形。分析其原因,是实弹校正与射击时的天气差别所致:实弹校正在下午进行,射向正南,日照强烈,身管在日照的作用下向左下弯曲,使弹着点明显偏左,校正后弹着点接近目标中心;次日实弹射击时,阴有小雨,横风从阵地右侧吹来,造成身管向右弯曲,使弹着点明显偏右。此例说明武器校正的系统误差是客观存在的,某些情况下甚至数值非常大。

另外,激光测距仪的测距误差也是经常存在并且无法完全修正的。停止间射击时,坦克在火炮后坐力的作用下,每发射一发炮弹,车辆都要向后移动十几厘米的距离。某次射击时,在停止间对同一不动目标的射击中,射手发现:第一发射击时激光测距仪显示值为1820米,第二发射击时变成了1830米。连续发射四发炮弹后,射手下车观察,发现车辆实际上仅后退约半米,而计算机在解算射击诸元时采用的至目标的距离却增大了10米。
由此可见,采用火控系统后,尽管射击诸元的解算精度有了很大的提高,并不等于射击准备误差已经为零。既然射击准备误差依然存在,发生射弹偏差时,就应当进行射击修正。我们常说,坦克采用火控系统,相当于地面炮兵采用精密法确定射击诸元,系统误差仍然是难以避免的。既然有系统误差的存在,射击修正就是顺理成章的了,余下的就是什么时机修正和如何进行修正的问题了。

美军曾使用M1坦克105毫米线膛炮和M1A1坦克120毫米滑膛炮进行射击修正的实弹试验,在对3400米以远的不动目标射击时,采用一定的修正方法,可以使次发射击的命中率比首发命中率提高约1倍。这一结果也从实践的角度证明了火控系统进行射击修正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二.与苏式自动装弹机相比,弹药存放隔舱化有利于提高防护力

西方国家的坦克通常采用将待发弹放置在坦克炮塔的尾舱中、将尾舱与战斗室用装甲板隔开、并在尾舱上部设置泻压板的方法,来提高坦克被命中时的乘员生存能力。在第一次海湾战争中,伊拉克陆军和共和国卫队装备的苏制T-72和T-55坦克被命中后,经常发生车内弹药被诱爆以至炮塔被炸飞、车辆完全报废的情况。类似的情况又在多次出现在第一次车臣战争中俄罗斯军队的T-80坦克上。以上实例似乎更加证明了,西方坦克弹药存放隔舱化的高生存能力,和苏式自动装弹机的危险性。事实是否是这样呢?让我们来进行一下简单的分析。

首先,尾舱的体积是有限的,一般只用于存放待发弹,其他弹药还是要存放在车体内或者炮塔内的其他部位。如有资料称,德国豹2坦克的尾舱内只能存放15发炮弹,其余27发还是存放在车体前部驾驶员左侧的弹仓内。美国M1系列坦克为了方便装填手取出和装填弹药、以及向尾舱内补充弹药,尾舱与战斗室的装甲隔板必须经常处于打开状态,实际上使得装甲隔板无实际意义。而在采用苏式自动装弹机的坦克上,除了旋转输弹机内存放的弹药外,其他弹药也存放在车体和炮塔内适当位置上。在弹药存放位置上,两者是类似的。

其次,弹药存放在炮塔尾舱内时与存放在车体内时,被直接命中的概率更高。历次战争中对战损坦克的统计表明,炮塔被命中的坦克大约占战损坦克总数的40\%-50\%。多项研究表明,如果取消炮塔,坦克的生存能力将会得到很大提高。既然炮塔被命中的概率很高,那么存放在炮塔尾舱内的弹药,被直接命中的概率必然也较高。坦克装甲防护力最强的部位是车首和炮塔正面,现代坦克采用的复合装甲基本都是布置在车首和炮塔正面,而车体和炮塔侧面和后面的防护能力是十分有限的,很容易被击穿,从而导致车体内和尾舱内存放的弹药被直接命中。实际上,苏式自动装弹机的旋转输弹机位于战斗室底板上,位置较低,内部存放的弹药,除了车体装甲的防护外,后部有发动机和传动装置,两侧有行动装置和侧裙板,防护性能比在炮塔尾舱内更好。如果与弹药完全存放在车体内的方式相比,尾舱内存放的弹药被直接命中的概率甚至更高。

第三,一旦弹药被直接命中,发射药会首先被点燃,进而引起弹药爆炸,其能量是非常巨大的,而且一旦发射药被点燃,几乎没有办法将其扑灭,甚至灭火抑爆装置也无能为力。如果尾舱被直接命中,内部的弹药将被诱爆,其巨大的能量仅靠薄薄的泻压板的开启,是不能被完全按照预定的方向被释放的,而尾舱与战斗室之间的装甲隔板比较薄,即便处于关闭状态,也无法抵御如此巨大的爆炸冲击,必然导致战斗室内乘员和设备的毁伤;如果炮塔正面被击穿,金属射流或装甲破片穿透装甲隔板击中尾舱内的弹药,结果与尾舱被直接命中是一样的;如果击穿炮塔的金属射流或装甲破片没有穿透装甲隔板,与采用苏式自动装弹机的坦克相比,战斗室内其他部位存放的弹药面临着被诱爆的同等危险。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炮塔尾舱内存放待发弹、尾舱与战斗室之间设置装甲隔板、尾舱顶部设置泻压板等措施,对提高坦克生存能力,并没有明显的作用。这样做的好处是,保证了炮塔的平衡,提高了炮塔方位向稳定精度。

有资料表明,弹药即使没有被直接命中,一旦温度达到170℃,也将在20秒内爆炸。据此我们认为,一旦弹药被直接命中,发射药的燃烧甚至弹药的爆炸都是不可避免得,如何防护手段都是无效的;在弹药没有被直接命中的情况下,真正比较有效地防止弹药诱爆的手段,应该是能有效防止弹药温度急剧升高的手段,比如灭火抑爆装置和专用的弹药防火容器。在以色列梅卡瓦坦克和德国豹2坦克上均采用了上述两种装置,以提高坦克被命中后乘员具有足够的时间撤离,以提高乘员的生存能力。缺乏高效的灭火抑爆装置和专用弹药防火容器,恐怕是苏式坦克被命中后容易发生弹药诱爆以至炮塔被炸飞、全车报废的主要原因。

三.苏式自动装弹机的定角装填,影响瞄准速度

苏式坦克自动装弹机最早出现在T-64坦克上,以满足125毫米坦克炮分装式弹药的装填需求。之后,苏军T-72和T-80坦克均装备有自动装弹机。以上车型装备的自动装弹机结构基本相同,都由安装于战斗室底部的旋转输弹机、安装于炮塔后部的提升机、推弹机、抛壳机、开窗机构与其他控制显示部件组成,用于装填125毫米坦克炮的分装式弹药、收集火炮射击后抛出的可燃药筒底壳并将其抛出车外。这种自动装弹机具有定角装填的功能,装填弹药时必须将火炮赋予固定的仰角,通常称为装填角,并将火炮闭锁在装填角位置,以利于自动、半自动或手动装弹。于是,有人声称,这将影响坦克射击的反应时间。
让我们进行一下简单的分析。在自动装填状态下,射手按压装弹按钮后,稳定器将自动驱动火炮到达装填角位置并将火炮闭锁,自动装弹机进行自动装弹,而后,在简易火控系统中,稳定器将自动驱动火炮返回原瞄准位置;在指挥仪式火控系统中,稳定器将自动驱动火炮返回跟随瞄准线的状态。稳像工作方式是指挥仪式火控系统的主要工作方式,这种工作方式下,射手通常都是在发现并识别目标、决定射击后,首先选择弹种并装弹,然后进行瞄准、跟踪,而在装弹过程中,瞄准线在垂直向和水平向均可以继续瞄准、跟踪目标。

由此可见,自动装弹机的定角装填影响反应时间的说法是没有道理的。

还有人声称,猎歼式火控系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定角装填对射击反应时间的影响。所谓的猎歼式火控系统,其实就是车长具有独立稳定的周视瞄准镜、可以进行独立观察并为炮手指示目标、必要时还可超越炮手控制火炮进行射击的指挥仪式火控系统,也有人称为双指挥仪式火控系统。采用这种系统后,车长、炮手射击操作时自动装弹机和火控系统的工作过程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变化,自动装弹机仍然进行定角装填,装填时射手仍然可以操纵瞄准线进行瞄准、跟踪。由此可见,所谓的减轻定角装填对射击反应时间影响的说法,是没有任何依据的。

四.有关火控系统射击精度的一些错误认识

1.有人声称,现有指挥仪式火控系统对运动目标的射击精度不够理想,是因为火控系统只能稳定瞄准线和火炮,而不能稳定车体和乘员。这种说法显然是非常荒唐的。由于火炮和炮塔的质量和转动惯量都较大,稳定精度不高,简易火控系统采用的直接稳定火炮和炮塔、瞄准线随动于火炮的工作方式,不能获得较高的稳定精度,只具备停止间和短停间射击的能力;而指挥仪式火控系统采用了陀螺仪独立稳定瞄准镜中的反射棱镜的方式获得了瞄准线的高稳定精度,火炮随动于瞄准线,并采用了重合射击门控制击发时机。以上措施,使坦克具备了行进间射击运动和不动目标的能力。稳定车体和乘员是不可能做到的;即便做到了,陀螺仪直接稳定火炮和炮塔的精度尚且不能满足射击要求,稳定车体和乘员的精度又能达到什么精度水平呢?如何具备行进间对运动目标射击的能力呢?

2.有人声称,由于指挥仪式火控系统和人为误差等因素,火控系统射击的次发命中率必然降低。如果不考虑射击修正的因素,次发射击和首发射击的射击方法是完全相同的,命中概率也应当是相同的,不可能出现次发命中概率低于首发命中概率的情况;如果正确地进行了射击修正,次发命中概率肯定会比首发有所提高。从射击误差分析的角度来看,本人实在找不出使得次发命中概率降低的因素,不知道这种说法的依据是什么。

3.经常有人声称,某种坦克命中概率达到××\%,或者在×千米距离上达到××%。类似说法都是极为不确切的。首发命中概率是评价坦克武器系统性能的重要指标,它与很多条件都是密切相关的,比如火控系统的工作状态、目标体形的大小、测距方式、射击时坦克的状态、使用的弹种、射击距离等。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目标体形越大,命中概率越高,比如对3米×3米的目标射击,首发命中概率肯定比对2.3米×2.3米的目标射击时高;火控系统的工作状态不同,首发命中概率也不同,停止间射击时,简易工作状态通常比稳像工作状态的首发命中概率高,而行进间射击时显然是稳像工作方式首发命中概率较高;采用激光测距的首发命中概率通常比目测判定距离高,在熟悉地形上目测判定距离比在生疏地形上高;射击距离越近,首发命中概率越高;坦克停止间和短停间射击的首发命中概率通常比行进间射击高;使用密集度较好的弹种比密集度较差的弹种,首发命中概率通常较高。所以,简单地说某种坦克某种火控系统的命中概率是××%,是极不严格的。

4.据说日本陆上自卫队的官员声称,90式坦克行进间射击能够命中2000米外的汽油桶。此言被认为是90式坦克火控系统优秀的典型例证。其实,这里面有很多漏洞。首先,文字表述不严谨,没有说明射击时的各种条件,甚至没有说明行进间射击2000米外的汽油桶时的首发命中概率是多少。如果仅仅能够命中2000米外的汽油桶,不能说明坦克射击精度高,因为首发命中概率再低,也有命中的可能性,甚至也可能是在一次射击中首发命中。比如,甲坦克首发命中概率是50\%,乙坦克只有20\%,但是完全可能出现第一次射击时甲坦克脱靶而乙坦克命中目标的情况,难道这就可以说明甲坦克的射击精度不如乙坦克吗?其次,从一般常识上说,即便2000米是该车行进间对汽油桶目标射击的首发命中概率为50\%的距离(此距离通常作为衡量火控系统射击精度的常用指标),也很难让人信服。我们暂不考虑校正误差、瞄准误差等其他误差,只考虑弹丸的射弹散布。为方便计算,假定该汽油桶高1.2米、直径0.9米(这比一般的汽油桶体形有所放大),并假定使用的某弹种在2000米的距离上射弹散布的公算偏差为0.3米×0.3米,并且其散布中心位于目标中心。按照散布梯尺,我们可以计算出该弹种在高低和方向上的命中概率分别为0.82和0.68,仅仅考虑射弹散布误差时该弹种的命中全概率为高低命中概率×方向命中概率=0.82×0.68=0.56,即56\%。再考虑到其他各项误差,则在2000米的距离上,火控系统的首发命中概率通常要大幅度降低,绝对不可能达到50\%。所以,这种说法是很不确切的。

通过以上的分析,希望读者不仅仅纠正了上述的几个错误观点和获得一些坦克技术方面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学会分析、判断、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这样才能进行独立的观察、分析和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至少应该做到:不迷信权威,坚持从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出发,坚持从实践出发。这样做,就能避免人云亦云和想当然,少犯或者不犯错误。
这里未经潜艇同意把他的文章转上来看看:

潜艇:
我看12期坦装中东进先生的“坦克认识正误谈”
对于新的一期坦装,有关东进先生的一些观点,我个人有几点不同的理解。
主要还是隔舱的问题:文中讲到西方的自动装弹机(估计审稿不细,他文后没有提到西方自动装弹机)和俄国、中国的装弹机的不同,阐述了隔舱化的M1A1、豹2的“缺点”和俄系弹药车底盘放置的“优点”。
如果从文中沿着他的观点来思考,好像的确是俄系方案好,他把俄系坦克在海湾和车臣这两个不同战场的同种类型的战损(殉爆后炮塔被掀掉)归结为没有安装自动灭火抑爆系统。
问题是,是否在车臣的T80也没有自动灭火抑爆系统,车臣俄军使用的T80是不是和91年伊军一样使用的是“猴”系出口型坦克?!我相信并不是这样,而是这种弹药配置低的确确存在安全的巨大隐患,以至于无法通过增加自动灭火抑爆系统进行消除。
我的看法(欢迎大家拍砖):
1、尾舱虽然存弹不多,不超过15发,法国的自动装弹机也就是22发,但是在高强度的装甲突击战和反坦克战中,每次战斗时间每辆坦克可以实施的发射能够安排在15发以内,如果是装甲突击战,可能还有若干发多用途弹,要是反坦克作战,恐怕大多数都是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在地面远程炮火的支援下,要是15发弹还干不掉2辆敌坦克,这坦克的火控系统应该说效果“太不明显”了,但是他能够保证干掉2辆敌坦克装甲车辆,那么要是计算一个营的摧毁数字,就比较可观了,因为相当于全歼了一个装甲团的全部坦克,反过来讲,坦克炮不是机枪,15发弹虽然不多,但还是够用的。应该不存在边开火边补弹的事情,实际上,补弹的行动完全剥夺了车长指挥乘员作战的权利,因为它的前下方才是备用弹,炮长够不到,装填手在他的后面,也根本拿不到。
2、尾舱的装弹口是有一个靠装填手的脚控制的活门的,就像蒸汽机车向锅炉添煤的活门一样,如果正在选弹和装弹(炮弹舱有个弹簧机构,装填手只要按一下炮弹底部,弹就会弹出一点,便于拿出)而下一发弹就会自动进入待选位置)时尾舱被命中引爆弹药,那就不提了,最少2死1伤,驾驶员估计还能自己爬出来。但是装弹通常用不了10秒钟,取弹的时间也就是5秒钟,按照每分钟4发的射速计算,有40秒尾舱装弹口都是关闭的,安全概率还是占66\%的。
3、尾舱活门是否就是个摆设,像东进先生说的有没有都一样,我甚至再加一句:多了这个活门还多了被炸成破片的概率,增加了杀伤效果。有什么可以证明这个隔板很薄,薄到有没有都一样,我要提醒先生注意,这个尾舱-隔板-泻压口是德国面临华约装甲集群威胁多年总结的经验,如果认为这个泻压口没有效果,那么您是否也同意中国传统双响爆竹会在地面炸碎而不会飞上天空?多的也不说了,两点:那个隔板是用装甲钢制成的,厚度也不会小于30毫;而那个泻压板也是用钢制成的,厚度则不会超过5毫米,另外有合叶作枢轴。
4、回到弹药布置结构上,西方要求弹药始终在相对敌方威胁的另一面,敌人在坦克一侧的时候,炮塔转向威胁方,弹药就在另一侧,有炮塔主装甲和装甲隔板保护,在M1A1HA来说最少相当于800毫米的均制装甲厚度,应该是最有保障的位置;而车体前1/3的装甲厚度也明显要比中部和动力舱厚,还有安装有灭火抑爆的自封油箱作二次保护,不仅起到配平发动机舱重量的作用也起到增加防护的作用。
5、俄系坦克的炮塔内没有弹药,弹药成向心装分别布置在弹盘式装弹机上,且有部分弹药在驾驶员两侧布置,虽然这么做好像弹药在坦克的最核心位置,但是坦克炮塔是坦克最灵活的部分,相对车体就不怎么灵活。在行进中一旦遇到侧面的威胁,就算把炮塔转过来也不会把弹舱同时隐藏起来,装甲作战要求闭舱作战,观察能力势必比开舱作战要差,一旦没有发现隐藏的反坦克小组,那么一枚加装强力装药的火箭弹就足以要了全车人的命,就像爆竹的第二响,这火箭弹就是导致这第二响的内部引线。
6、东进先生说:殉爆是因为弹药温度超过170度的极限,其实现在没有一种弹药还有这么低的燃点,这温度如果没说错的话,好像是柴油的燃点,而不是可燃药筒的;另外,目前坦克的自动灭火抑爆系统还主要是对动力舱和乘员舱,没有专门的弹舱灭火抑爆系统,这主要是因为弹舱火工品受爆轰波影响更大(炮弹发射时也是靠底火的爆轰波点燃发射药和可燃药筒),而灭火系统的那几毫秒反应时间已经足以导致殉爆了,根本等不到温度升高到危险阈值再启动。

潜艇不要骂我哦:)
努力学习,精忠报国
以下是引用allenliaoyan在2003-11-22 9:05:00的发言:

东进

随着装备技术和理论的不断更新和应用,坦克的火力、防护力和机动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历次战争中,坦克在多数情况下都是地面作战的主角,是陆军的主战装备。在广大军事爱好者中间,坦克一直是受到广泛的关注。绝大多数军事爱好者对于坦克的认识,来源于影视、杂志、网络和报纸等公开媒体,对坦克相关技术和理论不是非常了解和熟悉;由于条件的限制,又没有实际操作和使用的机会,无法取得实践经验;再加上某些媒体的报道不够科学和公正,对坦克的认识经常存在一些错误观点。
本文试图针对几个常见的错误认识,分析其错误产生的原因,并为广大军事爱好者获得正确的认识尽一点微薄之力。

一.采用火控系统后,对射击偏差不再需要进行修正

坦克火控系统,是指安装在坦克内,能迅速完成观察、瞄准、跟踪、测距、提供弹道修正量、解算射击诸元、自动装定表尺、控制武器指向并完成射击任务的一套装置。坦克火控系统的发展,大体上可以分为原始火控系统、简易火控系统、指挥仪式火控系统、大闭环火控系统等四代(根据分类标准的不同,还有其他划分方法),其中简易火控系统又可以分为扰动式和非扰动式两种。目前普遍装备的是指挥仪式火控系统,国内通常称为稳像式火控系统。简易火控系统的采用,使坦克具备了停止间和短停间对运动和不动目标射击的能力;指挥仪式火控系统的采用,则使坦克具备了行进间对运动和不动目标射击的能力。
坦克火控系统通常包括观察瞄准装置(车长周视瞄准镜、炮长瞄准镜、微光夜视仪、热成像瞄准镜等)、火控计算机和传感器(激光测距仪、横风传感器、炮塔角速度传感器、火炮耳轴侧倾斜传感器等)、火炮稳定器等装置,能够自动测量至目标的距离、目标相对坦克的运动角速度、火炮耳轴侧倾斜角度、横风速度等数据,根据人工装定的药温、气温、气压、弹种和修正量等数据,按照预先装定的射表,计算出射击诸元,并通过执行机构(稳定器)装定瞄准角和方向提前量。由于能够精确地测量各种数据和计算射击诸元,采用火控系统后,坦克炮的射击精度比此前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在坦克射击中我们发现,采用火控系统后,尽管精确地解算了射击诸元,仍然会有射击偏差存在,即炮弹并不会全部命中目标。那么,当采用火控系统的坦克出现射击偏差时,还需要进行射击修正吗?

很多军事爱好者(甚至是专业人员)都认为:在这种情况下,不需要进行射击修正。理由是:火控系统精确地解算了射击诸元,已经修正了系统误差,射击偏差的出现完全是随机误差造成的,而随机误差是无法修正的。

实际情况是这样吗?

根据误差理论,任何误差都存在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也就是说,任何误差都是由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两个部分组成的。在坦克射击学中,系统误差称为射击准备误差,随机误差称为射弹散布误差。以上两种误差的对射击精度的影响是完全不同的。射击准备误差对于一次射击中每发射弹的影响是相同的,它使得射弹散布中心偏离瞄准点(通常为目标中心);射弹散布误差对每发射弹的影响是不同的,它使得各发射弹偏离散布中心而分布在散布中心的周围。很显然,如果射击中首发射弹产生偏差而没有命中目标,我们需要根据射击准备误差的数值和方向进行射击修正,以提高次发射击的精度,而射弹散布误差是无法作为修正依据的。

采用火控系统后,是不是射击准备误差已经为零,即系统误差完全被修正了?事实并非如此。射击准备误差包括计算机解算误差、耳轴侧倾误差、理论跟踪误差、武器校正误差、测距误差、横风误差、气温误差、气压误差、视差角误差、偏流误差等数十个误差项,这些误差项多数都是不能被火控系统完全修正的,所以,系统误差是始终存在的。

我们知道,坦克射击前必须进行武器校正,以保证较高的射击精度。武器校正的过程本身存在一定的误差,如校炮镜本身的误差、炮口十字线的刻制误差、照准和调整瞄准分划对正瞄准点的误差、坦克与校正靶位置关系不准确的误差、坦克炮身管弯曲的误差等,而且随着射击弹数的增加、天气状况的变化,武器校正的状态也会发生变化,使得武器校正的误差随之改变。在某次实弹射击前,参加射击的坦克分别进行了实弹校正,并获得了满意的精度。但在第二天的射击中,弹着点普遍偏右,严重的甚至脱靶,而且前一天校正精度最高的车辆,弹着点的偏差量最大,偏右超过1个目标体形。分析其原因,是实弹校正与射击时的天气差别所致:实弹校正在下午进行,射向正南,日照强烈,身管在日照的作用下向左下弯曲,使弹着点明显偏左,校正后弹着点接近目标中心;次日实弹射击时,阴有小雨,横风从阵地右侧吹来,造成身管向右弯曲,使弹着点明显偏右。此例说明武器校正的系统误差是客观存在的,某些情况下甚至数值非常大。

另外,激光测距仪的测距误差也是经常存在并且无法完全修正的。停止间射击时,坦克在火炮后坐力的作用下,每发射一发炮弹,车辆都要向后移动十几厘米的距离。某次射击时,在停止间对同一不动目标的射击中,射手发现:第一发射击时激光测距仪显示值为1820米,第二发射击时变成了1830米。连续发射四发炮弹后,射手下车观察,发现车辆实际上仅后退约半米,而计算机在解算射击诸元时采用的至目标的距离却增大了10米。
由此可见,采用火控系统后,尽管射击诸元的解算精度有了很大的提高,并不等于射击准备误差已经为零。既然射击准备误差依然存在,发生射弹偏差时,就应当进行射击修正。我们常说,坦克采用火控系统,相当于地面炮兵采用精密法确定射击诸元,系统误差仍然是难以避免的。既然有系统误差的存在,射击修正就是顺理成章的了,余下的就是什么时机修正和如何进行修正的问题了。

美军曾使用M1坦克105毫米线膛炮和M1A1坦克120毫米滑膛炮进行射击修正的实弹试验,在对3400米以远的不动目标射击时,采用一定的修正方法,可以使次发射击的命中率比首发命中率提高约1倍。这一结果也从实践的角度证明了火控系统进行射击修正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本人已经转贴过这篇文章,是经过作者授权的。在本人的授权转贴的开头,作者明确表示未经允许不得随意转贴。你这么做恐怕很不合适吧,是否应该向作者道歉?
好文章
好文!
要慢慢多看几次才能领会.
go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