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饱受战争苦难的国家:中国的战争片为何如此难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4 20:29:28
作者:napoleonzsu  发表日期:2005-07-19 18:40:50
转自:方圆博客

在看过了<拯救大兵瑞恩><兄弟連>之后,所有的影迷们纷纷为欧美电影的气势所折服,再回过头来看看国产的片子,便不由自主地产生了如垃圾般的感觉。同样的战争片,为何总是比不过国外的呢?让俺先小评一下。
  
 一、看投资。上述两部片子(一部为电视连续剧),其投入皆是数以亿计的。而再看中国的投资,仅是人家的一个零头。这就不难看出其中的差剧了。别人可以花巨资在一个战争场面中投入几十架次的飞机场面,可以安放比咱们多几十倍的炸点,可以比咱们多放无数的道具,可以炸掉数不尽的楼房、战车、大炮。咱们只有多放些水果摊子多加些土坯房子,那东西成本低嘛。中国如今的战争片中常常可以
  出现本应是千军万马的大战却只有几十个人捉对厮杀的场面,各项资源的投入不足绝对是中国电影的一大硬伤。即使是在号称大制作的<三国演义>中,有许多场景也只是见到一位将军带着几十个小兵出现在战场。想找<特洛伊>的那种感觉?一个字,难!
 这一点在中国的武侠剧和警匪片中体现的应该更明显一些。
  
 二、看理念。“假、大、空”。从战争片子中的炸点即可以分析出中外的差距。中式的片子,只要是有飞机轰炸或者炮火覆盖的场面,其炸点必定距人极远。并且一看便知是炸药爆炸,而反观欧美方面,如有此类场面,炸弹必在身边爆炸,加农炮、榴弹炮、航空炸弹爆炸方式各不相同,一观便知。弹片飞过,不让观众见到断手断脚,死人肠子绝不罢休。其实也只有如此才可以真实地烘托出战争的残酷气氛。
 战争场景在著名影片<西线无战事>中大家可以得到真切的体会。中国的战场上你只会看到战士们身上中弹时的红汤直溢和棉絮乱飞的场景。
 中国是饱受战争苦难的国家,战争在中国持续的时间之久恐怕世界上没几个国家敢来相提并论。这在客观上也造就了中国银幕上丰富的战争题材,特别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军阀大战、红军时的十年内战、抗日战争、以及解放战争还有建国后的抗美援朝、援越,对印、对越作战。但纵观中国的战争影片,都有一处硬伤。“连长振臂一呼,全军举旗冲锋;对方立即溃散,全部缴枪投降。”好像中国的战争就像我们小时候做游戏一样,一边冲锋,另一边一定要逃,如果不然,就反映不出这一方的勇敢。战争在这种变态的游戏中似乎已成了定势。过于注重宏观过程而不注意微观细节,应该说是中国制片行业的一个通病吧。
   反观国外的影片,是绝对不会出现这种低级错误的。外片一般不会着重刻画领导人物,而是从最底层的视角去诠释他们对于战争的认识。国外的战争是血与火的搏杀,但是在中国,战争却成了双方在气势的上较量,其它客观因素你完全可以不必考虑,只要你在气势上占了上风,拿出必胜的勇气来,那你必是一个超级大赢家。(你打红警时灭电脑也得搭上几十辆坦克吧?)
 都说八路穷,可是看如今电视上,八路可以绝对不穷。不要说平时的衣服都是崭新的,即使是在每次战斗中也绝不会让你看到领导衣服有些许脏乱破碎,不知道警卫们是怎么保卫首长的。即便战斗中会有衣服打烂,只要战争一结束,大家立即会把身上的衣服变成干干净净的没有一块补丁的新军装,不知是蒋某人发了善心还是陈嘉庚先生把他捐的钱都买了灰布。
 外国人怕中国的军号声,也怕潮水般扑向敌人的中国士兵。但他们在面对中国士兵的时候,首先选择的是拿出武器开火射击。而中国的战士们也绝不会蠢的只会抬着枪一味向前冲。身经百战的中国军人的战斗素养是绝对无可挑剔的。这一点,在朝鲜战争中已得到号称世界第一强国的美国大兵的承认。可悲的是这些导演们连一点军事常识也不知道,把我们的人民军队活脱脱地变成了当年的红枪会。如此,
  还有哪个敢看爱看?
  
 三、导演与演员的综合选择。任何艺术作品一旦加入商业因素即会发生本质的蜕变。中国的演艺圈里渗入了太多的商业因素,为了骗到观众的眼球不惜以牺牲片子的质量和格调为代价。如03年拍出的历史长剧<新四军>,作为一部历史纪实的电视剧,除部分历史人物外硬性地加入了几个经过改编的人物。其中为了阴阳调合,还得加入个“美女干部”,这位女一号只不过是长了一双摄人心魄的勾魂眼的花瓶而已,在其身上找不到一点革命者的坚定与睿智。因此,女一号的加入可以说是该剧的最大败笔。除此之外还要强加入一段情感戏,好像战争中的男人真的是离不了女人,离不开情感一样。再短的一部片子,里面总得要为男一号设计一些关于个人的爱情故事,没了爱情,就如同这世界真的少了阳光,少了水一样。曾经是文戏上床武戏上房的中国电影,如今已是不论文武,皆得上床。仿佛没有了一点情色的描写便不是戏,便不能吸引观众的眼球。欧美的导演们应该不会苟同吧?
 再如<新四军>中皖南突围一节。除了项英和叶挺军长有点主见用点脑子外,其它的如袁国平周子昆等领导如同猪头,正所谓“领导个个智多星,助手人人装糊涂”。那几位将领再笨也不至于像可怜的导演安排的那样吧?要知道袁国平和周子昆当年可都是红军里绝对优秀的一些将领,周子昆是当年红军长征时的八军团的主要领导,而袁国平更是在三军团中为彭老总做助手的。可怜的将军们要是知道这些
  猪头导演这样糟蹋他们,恐怕早从棺材里跳出来拍桌子了。
  近期央视热播的<抗日名次左权>一剧中,有一场 769团奇袭阳明堡机场的戏,但是可惜的是,原本是一场奇袭的战斗,到了导演的手中却变成了强攻阳明堡机场,也许有人会说,这只是小事情,对整个电视的总体并没有什么影响,但是就是如此的“细节”错误,如是频频出现的话,导演又将对观众如何交代呢?难道这不能证明导演素质的低下?就像现在拍的清宫戏一样,见了太后就叫老佛爷,试问这些导演,中国到底有几个慈禧太后?
 近几年,在较多的历史题材影片中,往往会出现一些“特型”人物操着普通话的情形,如历史巨片<长征>,我们实在难以想像,我们伟大的领袖和那些著名的战将们全都操着普通话是一个什么样的情景。也许明天还会让朱老总讲着一口广东话来和说着西安话的彭总在一起研究如何把满口河南话的矶谷廉介砍了头吧?如果能这么拍的话,估计可以评上该年度的十大搞笑影片了。
 特型演员做不到神形兼备便使影片失去了一半的光辉。如四集电视剧<飞兵襄阳>中的主角王近山将军。熟悉军史的人都知道,外号王疯子的王近山将军是一个白白净净面目和善的矮胖子。但在该剧中,导演却选择了一位高大古威猛豹环大眼的张翼德来演男一号。无疑,无论电视拍得如何,第一步已先成了败招。如同被骂得狗血淋头的央视版<射雕>一样,主角选择失误,场面再好,也没人赞同。84版的<射雕>无论场景还是制作都不怎么样,但却深入人心了。归根结底不还是因为黄日华与翁美玲?
 中国电影程式化的东西多是有目共睹的,相声演员刘伟在一个段子中曾经如此戏评中国影视剧。
 农村题材的都是:黄土地上坡连坡;一年四季缺水喝;屋檐下面挂辣椒,男人腰别烟袋锅;草垛旁边谈恋爱,全是妹妹追哥哥。
 侦破题材的更是:家人团聚正跳舞,电话打来抓特务;侦察科长智多星,助手个个装糊涂;子弹打完扔手枪,少林拳上见功夫;打来打去到海关,喀嚓一声全完蛋。
 武打题材的则是:人多打不过人少,个大打不过个小;大人打不过小孩,姑娘打不过大嫂;男人打不过女人,和尚打不过长老。
 编剧与导演素质的低下由此可见一般,在如今的商业利益为主导的演艺界,企求他们制造出一流水准的片子来,无疑是在痴人说梦。
  
 四、人文差异。其实这是个主要因素。怪不得人家说,只要看一天的新闻联播您就会明白,什么叫中国特色了。如果某一天你没有听到诸如:紧密地团结在以**为核心的**周围;高举**的旗帜;坚决贯彻**思想;向**学习之类的言语,那么你就要注意了,是不是您被拉登抓到了阿富汗或者被美国的中央情报局弄到了伊拉克等地方。
 中国的战争片一般多为革命历史题材,剧中多要强调革命领导的决胜千里之外,运筹帷幄之中,这一点倒怪不得现在的导演们。咱们的革命先驱们确实都是百战将星,实在很难找到他们失误的记录。着重刻画这些战将们并不为过。但是!在突出领导的时候,人民的力量却永远不会被显示出来,这便不对了。
 国外的战争中,真正地做到了团队的协作,每个人都是一部机器的一个零件,他们所描述的并不是将军们的指挥艺术,而是真真切切的战争,每一寸土地上的生死较量。而中国的战争是在揭示领导的指挥若定和呼唤王成或者董存瑞式的英雄,英雄要优秀于其它战士,他们不是凡人,凡事都要比别人先进,并且你要多加笔墨来告诉观众,这是一个多么伟大的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他的死对于人们是多么大
  的一个损失。而且我们的英雄在死的时候也要死得惊天地泣鬼神。国外的士兵可以在一声枪响后倒在地上阵亡,这在中国绝对是行不通的,英雄一定要被打的如筛子般,而且久久不倒;即使是倒下的时刻,一般多要面对夕阳,也一定是慢镜头,同时还要加入男低音的伴唱。不如此,便不能反映英雄的伟大与英勇。如果导演不愿让我们看到被敌人打的血肉模糊的英雄,那么我们就会有幸看到又一个王成式的英雄出现了,英雄的悲壮结局已经预示着,他将会选择一个与敌人同归于尽的光荣死法。
 太多的定势似乎是受了样板戏的影响,可这实在是在把中国电影在往棺材里推。
  对于英雄人物一定要像朱时茂一样给个正面的光辉形象,而汉奸一定得找葛优、梁天和潘长江来演才行。有了伤亡后一定得有个不长脑子的营连长要脱了衣服,光着膀子要去做敢死队长,这时首长一定要出现,作出个明智的选择。战斗在最艰苦的时刻,绝不会有人退缩,而且一定得有个领导(一般都是政委,这样才是党指挥枪。)来为大家打气,也必须有人要申请火线入党,反正不如此不足以反映战争之惨烈艰苦。
 冲锋时没有号声和红旗是绝对不可以的,而且必须要伴有震天的喊杀声。战术动作这时不是首先要考虑的了,现在要的是人人争先,奋勇直前(值钱?)。这便是中国一直在强调的所谓“精神”。也正是这种“精神”的彻底贯彻,才导致了79年对越作战初期的几天内出现了巨大伤亡。拍电影不用脑子大不了没人看,打仗不用脑子就麻烦了,那要多死多少人了?!
  
 五、虚伪。这一问题在抗日和解放战争题材的影片中较多见。把敌人一定得刻画的没有一点战斗力!只有我们的军队才是真正的战无不胜的无畏勇者。抗战题材的影片中,日本士兵一听到枪声,总是会乱得如无头的苍蝇,到处乱窜。而在行军时,总是由几个挑着太阳旗的鬼子带头,后面再跟着大队人马,大摇大摆地向前行军。连个搜索兵都不会派。这些场面是任何一个参加过战争的老兵都会嘲笑的。
 只要是参加过抗战初期的战斗的老兵们都会有切身的体会。一位参加过平型关战役的将军曾说过:日本士兵从听到枪声到展开队形开始还击只有不到八秒。可以说这些日本兵不仅仅是训练有素,简直可以说是精锐了。而在拼刺刀的时候,双方一对一是绝对不可能的,八路军要三个对一个才可以艰难地把日本兵解决掉。要知道,与这些皇军对垒的可全是经过长征留下的革命精华,绝对的身经百战的红军战
  士哦。这一个客观的事实是任何一部影片都没有真正反映出来的,也不可能反映,这样的话,我们人民军队的光辉形象岂不荡然无存?
 刘伯承元帅在其军事文选中曾有过根据地的抗日军民每消耗一百多发子弹才消灭一个敌人的记录,在影视剧中,您看到的恐怕一定是枪响人亡,炮到人伤的场景吧?还好,还没达到陈偑斯的那种“只要一抬手,人就倒下。”的精准境界。
 再说内战时的国军,不论是中央军的五大主力还是其它的杂牌军,其实都是有一定战斗力的,虽然多有因为不得民心而像某些影片中所描述的大军一冲就缴枪投降的情况但并不是到处都是的。这一点,也被如今的导演们大量夸张的烂用了,好像花生米的部队都是泥做的,要是真的都是如此的话,当年小鬼子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豪言壮语”早就成了现实了。如果您知道了解放太原时,被革命同志戏称为见了鬼子转身就跑的大批晋绥军死战不降,以至于战斗结束后,解放军因伤亡巨大而怒杀了大批的战俘后,您还能认为“蒋匪帮”只是一群乌合之众吗?成者王侯败者寇,只因如此就把历史改写,如何让人信服?
 为纪念抗战胜利六十周年而拍的<抗战>据说已经杀青。而从内部传出的消息称,原本纪录正面战场的近二十集情节由于没有体现“与时俱进的时代感”已被压缩至几集,俺还没看到该片,但这消息却真真地让人感觉心寒。只是为了弘扬一个“时代主旋律”就要把历史篡改,自己尚且不能尊重史实,还去说什么小鬼子改历史教科书的问题呢?难怪有人说:历史就是个坐台的,只要你有资本就可以去弄一下。如果那几百位顶着青天白日帽辉的阵亡将军们泉下有知,不知会作何感想呢?
  
 战争题材的影视剧不能真实反映战争的残酷,就没有了它存在的价值,也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战争片,这里并不能说中国没有好的战争片子,其实<上甘岭>和<血战台儿庄>就应该说是不错的,只是这样的片子太少了而已。
 客观地反映历史,真实地体现血与火的年代,这是对历史负责,也是在对我们自己和未来负责。一部战争片不仅仅是要我们去看个热闹而已,更多的是留给我们对对战争的反思与对和平的珍惜。如果仅仅为了一个热闹,那大家不如去打上一场“帝国时代”或者去浩方上联一下CS好了。作者:napoleonzsu  发表日期:2005-07-19 18:40:50
转自:方圆博客

在看过了<拯救大兵瑞恩><兄弟連>之后,所有的影迷们纷纷为欧美电影的气势所折服,再回过头来看看国产的片子,便不由自主地产生了如垃圾般的感觉。同样的战争片,为何总是比不过国外的呢?让俺先小评一下。
  
 一、看投资。上述两部片子(一部为电视连续剧),其投入皆是数以亿计的。而再看中国的投资,仅是人家的一个零头。这就不难看出其中的差剧了。别人可以花巨资在一个战争场面中投入几十架次的飞机场面,可以安放比咱们多几十倍的炸点,可以比咱们多放无数的道具,可以炸掉数不尽的楼房、战车、大炮。咱们只有多放些水果摊子多加些土坯房子,那东西成本低嘛。中国如今的战争片中常常可以
  出现本应是千军万马的大战却只有几十个人捉对厮杀的场面,各项资源的投入不足绝对是中国电影的一大硬伤。即使是在号称大制作的<三国演义>中,有许多场景也只是见到一位将军带着几十个小兵出现在战场。想找<特洛伊>的那种感觉?一个字,难!
 这一点在中国的武侠剧和警匪片中体现的应该更明显一些。
  
 二、看理念。“假、大、空”。从战争片子中的炸点即可以分析出中外的差距。中式的片子,只要是有飞机轰炸或者炮火覆盖的场面,其炸点必定距人极远。并且一看便知是炸药爆炸,而反观欧美方面,如有此类场面,炸弹必在身边爆炸,加农炮、榴弹炮、航空炸弹爆炸方式各不相同,一观便知。弹片飞过,不让观众见到断手断脚,死人肠子绝不罢休。其实也只有如此才可以真实地烘托出战争的残酷气氛。
 战争场景在著名影片<西线无战事>中大家可以得到真切的体会。中国的战场上你只会看到战士们身上中弹时的红汤直溢和棉絮乱飞的场景。
 中国是饱受战争苦难的国家,战争在中国持续的时间之久恐怕世界上没几个国家敢来相提并论。这在客观上也造就了中国银幕上丰富的战争题材,特别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军阀大战、红军时的十年内战、抗日战争、以及解放战争还有建国后的抗美援朝、援越,对印、对越作战。但纵观中国的战争影片,都有一处硬伤。“连长振臂一呼,全军举旗冲锋;对方立即溃散,全部缴枪投降。”好像中国的战争就像我们小时候做游戏一样,一边冲锋,另一边一定要逃,如果不然,就反映不出这一方的勇敢。战争在这种变态的游戏中似乎已成了定势。过于注重宏观过程而不注意微观细节,应该说是中国制片行业的一个通病吧。
   反观国外的影片,是绝对不会出现这种低级错误的。外片一般不会着重刻画领导人物,而是从最底层的视角去诠释他们对于战争的认识。国外的战争是血与火的搏杀,但是在中国,战争却成了双方在气势的上较量,其它客观因素你完全可以不必考虑,只要你在气势上占了上风,拿出必胜的勇气来,那你必是一个超级大赢家。(你打红警时灭电脑也得搭上几十辆坦克吧?)
 都说八路穷,可是看如今电视上,八路可以绝对不穷。不要说平时的衣服都是崭新的,即使是在每次战斗中也绝不会让你看到领导衣服有些许脏乱破碎,不知道警卫们是怎么保卫首长的。即便战斗中会有衣服打烂,只要战争一结束,大家立即会把身上的衣服变成干干净净的没有一块补丁的新军装,不知是蒋某人发了善心还是陈嘉庚先生把他捐的钱都买了灰布。
 外国人怕中国的军号声,也怕潮水般扑向敌人的中国士兵。但他们在面对中国士兵的时候,首先选择的是拿出武器开火射击。而中国的战士们也绝不会蠢的只会抬着枪一味向前冲。身经百战的中国军人的战斗素养是绝对无可挑剔的。这一点,在朝鲜战争中已得到号称世界第一强国的美国大兵的承认。可悲的是这些导演们连一点军事常识也不知道,把我们的人民军队活脱脱地变成了当年的红枪会。如此,
  还有哪个敢看爱看?
  
 三、导演与演员的综合选择。任何艺术作品一旦加入商业因素即会发生本质的蜕变。中国的演艺圈里渗入了太多的商业因素,为了骗到观众的眼球不惜以牺牲片子的质量和格调为代价。如03年拍出的历史长剧<新四军>,作为一部历史纪实的电视剧,除部分历史人物外硬性地加入了几个经过改编的人物。其中为了阴阳调合,还得加入个“美女干部”,这位女一号只不过是长了一双摄人心魄的勾魂眼的花瓶而已,在其身上找不到一点革命者的坚定与睿智。因此,女一号的加入可以说是该剧的最大败笔。除此之外还要强加入一段情感戏,好像战争中的男人真的是离不了女人,离不开情感一样。再短的一部片子,里面总得要为男一号设计一些关于个人的爱情故事,没了爱情,就如同这世界真的少了阳光,少了水一样。曾经是文戏上床武戏上房的中国电影,如今已是不论文武,皆得上床。仿佛没有了一点情色的描写便不是戏,便不能吸引观众的眼球。欧美的导演们应该不会苟同吧?
 再如<新四军>中皖南突围一节。除了项英和叶挺军长有点主见用点脑子外,其它的如袁国平周子昆等领导如同猪头,正所谓“领导个个智多星,助手人人装糊涂”。那几位将领再笨也不至于像可怜的导演安排的那样吧?要知道袁国平和周子昆当年可都是红军里绝对优秀的一些将领,周子昆是当年红军长征时的八军团的主要领导,而袁国平更是在三军团中为彭老总做助手的。可怜的将军们要是知道这些
  猪头导演这样糟蹋他们,恐怕早从棺材里跳出来拍桌子了。
  近期央视热播的<抗日名次左权>一剧中,有一场 769团奇袭阳明堡机场的戏,但是可惜的是,原本是一场奇袭的战斗,到了导演的手中却变成了强攻阳明堡机场,也许有人会说,这只是小事情,对整个电视的总体并没有什么影响,但是就是如此的“细节”错误,如是频频出现的话,导演又将对观众如何交代呢?难道这不能证明导演素质的低下?就像现在拍的清宫戏一样,见了太后就叫老佛爷,试问这些导演,中国到底有几个慈禧太后?
 近几年,在较多的历史题材影片中,往往会出现一些“特型”人物操着普通话的情形,如历史巨片<长征>,我们实在难以想像,我们伟大的领袖和那些著名的战将们全都操着普通话是一个什么样的情景。也许明天还会让朱老总讲着一口广东话来和说着西安话的彭总在一起研究如何把满口河南话的矶谷廉介砍了头吧?如果能这么拍的话,估计可以评上该年度的十大搞笑影片了。
 特型演员做不到神形兼备便使影片失去了一半的光辉。如四集电视剧<飞兵襄阳>中的主角王近山将军。熟悉军史的人都知道,外号王疯子的王近山将军是一个白白净净面目和善的矮胖子。但在该剧中,导演却选择了一位高大古威猛豹环大眼的张翼德来演男一号。无疑,无论电视拍得如何,第一步已先成了败招。如同被骂得狗血淋头的央视版<射雕>一样,主角选择失误,场面再好,也没人赞同。84版的<射雕>无论场景还是制作都不怎么样,但却深入人心了。归根结底不还是因为黄日华与翁美玲?
 中国电影程式化的东西多是有目共睹的,相声演员刘伟在一个段子中曾经如此戏评中国影视剧。
 农村题材的都是:黄土地上坡连坡;一年四季缺水喝;屋檐下面挂辣椒,男人腰别烟袋锅;草垛旁边谈恋爱,全是妹妹追哥哥。
 侦破题材的更是:家人团聚正跳舞,电话打来抓特务;侦察科长智多星,助手个个装糊涂;子弹打完扔手枪,少林拳上见功夫;打来打去到海关,喀嚓一声全完蛋。
 武打题材的则是:人多打不过人少,个大打不过个小;大人打不过小孩,姑娘打不过大嫂;男人打不过女人,和尚打不过长老。
 编剧与导演素质的低下由此可见一般,在如今的商业利益为主导的演艺界,企求他们制造出一流水准的片子来,无疑是在痴人说梦。
  
 四、人文差异。其实这是个主要因素。怪不得人家说,只要看一天的新闻联播您就会明白,什么叫中国特色了。如果某一天你没有听到诸如:紧密地团结在以**为核心的**周围;高举**的旗帜;坚决贯彻**思想;向**学习之类的言语,那么你就要注意了,是不是您被拉登抓到了阿富汗或者被美国的中央情报局弄到了伊拉克等地方。
 中国的战争片一般多为革命历史题材,剧中多要强调革命领导的决胜千里之外,运筹帷幄之中,这一点倒怪不得现在的导演们。咱们的革命先驱们确实都是百战将星,实在很难找到他们失误的记录。着重刻画这些战将们并不为过。但是!在突出领导的时候,人民的力量却永远不会被显示出来,这便不对了。
 国外的战争中,真正地做到了团队的协作,每个人都是一部机器的一个零件,他们所描述的并不是将军们的指挥艺术,而是真真切切的战争,每一寸土地上的生死较量。而中国的战争是在揭示领导的指挥若定和呼唤王成或者董存瑞式的英雄,英雄要优秀于其它战士,他们不是凡人,凡事都要比别人先进,并且你要多加笔墨来告诉观众,这是一个多么伟大的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他的死对于人们是多么大
  的一个损失。而且我们的英雄在死的时候也要死得惊天地泣鬼神。国外的士兵可以在一声枪响后倒在地上阵亡,这在中国绝对是行不通的,英雄一定要被打的如筛子般,而且久久不倒;即使是倒下的时刻,一般多要面对夕阳,也一定是慢镜头,同时还要加入男低音的伴唱。不如此,便不能反映英雄的伟大与英勇。如果导演不愿让我们看到被敌人打的血肉模糊的英雄,那么我们就会有幸看到又一个王成式的英雄出现了,英雄的悲壮结局已经预示着,他将会选择一个与敌人同归于尽的光荣死法。
 太多的定势似乎是受了样板戏的影响,可这实在是在把中国电影在往棺材里推。
  对于英雄人物一定要像朱时茂一样给个正面的光辉形象,而汉奸一定得找葛优、梁天和潘长江来演才行。有了伤亡后一定得有个不长脑子的营连长要脱了衣服,光着膀子要去做敢死队长,这时首长一定要出现,作出个明智的选择。战斗在最艰苦的时刻,绝不会有人退缩,而且一定得有个领导(一般都是政委,这样才是党指挥枪。)来为大家打气,也必须有人要申请火线入党,反正不如此不足以反映战争之惨烈艰苦。
 冲锋时没有号声和红旗是绝对不可以的,而且必须要伴有震天的喊杀声。战术动作这时不是首先要考虑的了,现在要的是人人争先,奋勇直前(值钱?)。这便是中国一直在强调的所谓“精神”。也正是这种“精神”的彻底贯彻,才导致了79年对越作战初期的几天内出现了巨大伤亡。拍电影不用脑子大不了没人看,打仗不用脑子就麻烦了,那要多死多少人了?!
  
 五、虚伪。这一问题在抗日和解放战争题材的影片中较多见。把敌人一定得刻画的没有一点战斗力!只有我们的军队才是真正的战无不胜的无畏勇者。抗战题材的影片中,日本士兵一听到枪声,总是会乱得如无头的苍蝇,到处乱窜。而在行军时,总是由几个挑着太阳旗的鬼子带头,后面再跟着大队人马,大摇大摆地向前行军。连个搜索兵都不会派。这些场面是任何一个参加过战争的老兵都会嘲笑的。
 只要是参加过抗战初期的战斗的老兵们都会有切身的体会。一位参加过平型关战役的将军曾说过:日本士兵从听到枪声到展开队形开始还击只有不到八秒。可以说这些日本兵不仅仅是训练有素,简直可以说是精锐了。而在拼刺刀的时候,双方一对一是绝对不可能的,八路军要三个对一个才可以艰难地把日本兵解决掉。要知道,与这些皇军对垒的可全是经过长征留下的革命精华,绝对的身经百战的红军战
  士哦。这一个客观的事实是任何一部影片都没有真正反映出来的,也不可能反映,这样的话,我们人民军队的光辉形象岂不荡然无存?
 刘伯承元帅在其军事文选中曾有过根据地的抗日军民每消耗一百多发子弹才消灭一个敌人的记录,在影视剧中,您看到的恐怕一定是枪响人亡,炮到人伤的场景吧?还好,还没达到陈偑斯的那种“只要一抬手,人就倒下。”的精准境界。
 再说内战时的国军,不论是中央军的五大主力还是其它的杂牌军,其实都是有一定战斗力的,虽然多有因为不得民心而像某些影片中所描述的大军一冲就缴枪投降的情况但并不是到处都是的。这一点,也被如今的导演们大量夸张的烂用了,好像花生米的部队都是泥做的,要是真的都是如此的话,当年小鬼子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豪言壮语”早就成了现实了。如果您知道了解放太原时,被革命同志戏称为见了鬼子转身就跑的大批晋绥军死战不降,以至于战斗结束后,解放军因伤亡巨大而怒杀了大批的战俘后,您还能认为“蒋匪帮”只是一群乌合之众吗?成者王侯败者寇,只因如此就把历史改写,如何让人信服?
 为纪念抗战胜利六十周年而拍的<抗战>据说已经杀青。而从内部传出的消息称,原本纪录正面战场的近二十集情节由于没有体现“与时俱进的时代感”已被压缩至几集,俺还没看到该片,但这消息却真真地让人感觉心寒。只是为了弘扬一个“时代主旋律”就要把历史篡改,自己尚且不能尊重史实,还去说什么小鬼子改历史教科书的问题呢?难怪有人说:历史就是个坐台的,只要你有资本就可以去弄一下。如果那几百位顶着青天白日帽辉的阵亡将军们泉下有知,不知会作何感想呢?
  
 战争题材的影视剧不能真实反映战争的残酷,就没有了它存在的价值,也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战争片,这里并不能说中国没有好的战争片子,其实<上甘岭>和<血战台儿庄>就应该说是不错的,只是这样的片子太少了而已。
 客观地反映历史,真实地体现血与火的年代,这是对历史负责,也是在对我们自己和未来负责。一部战争片不仅仅是要我们去看个热闹而已,更多的是留给我们对对战争的反思与对和平的珍惜。如果仅仅为了一个热闹,那大家不如去打上一场“帝国时代”或者去浩方上联一下CS好了。
米有办法
用现在时髦的词语来说:要转变观念
特别是反映当代军旅题材的片子,不管怎样全都要搀和进男女感情戏,真是没劲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