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军方95新式步枪谈起[转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3:08:07
95式步枪是我军最新的一款单兵轻武器,可发射5.8毫米普通弹,必要时还能发射5.8毫米机枪弹。在我军第三代轻武器中,为什么选择使用5.8毫米的口径呢?这里面就大有学问了,在此我就多罗嗦几句。

  我军的轻武器仿自于前苏联,比如56式步枪等,发射的是7.62毫米普通弹。81式步枪的装备使我军进行了第二代换装,是结合世界先进单兵武器的优点后,根据习惯苏式武器的特点后自主开发成功的。但这款步枪,仍可以看到苏式武器的影子。在武器开发方面,美军走在最前列,而在95系列步枪开发时,我国研究人员参照西方兵器进行了研制,因而无论从外观还是结构上与原有的步枪完全不同。

  冲锋枪的英文名为submachine gun。这一术语由美国军械局长J.T.汤姆逊将军首创。由于冲锋枪比机枪晚出现,机枪的英文名为machine gun,冲锋枪又像机枪一样连发射击,故其英文名就在nachine gun前面加sub,而sub是“亚”、“次”或“小”的意思,有的国家称其为“小机枪”、“短机关枪”或“手枪式机枪”,我国过去称其为“手提机枪”,冲锋枪出现于一战末期,供冲锋陷阵用,我国按其战术作用命名,很形象化。

  步枪的英文名为rifle,原意为来复线,现称膛线。意思是说,这种枪的枪管内侧刻有膛线,我国过去有人称“来复枪”。“来复枪”是音译,今天已没有人叫了。我们把步枪定义为单兵使用的长管肩射枪械,或单兵抵肩发射步枪弹的长管枪械,它是步兵的基本装备,故称步枪。

  第二次大战后,各国针对枪型不一、弹种复杂所带来的作战、后勤供应和维修上的困难,都不约而同地把“武器系列化”和“弹药通用化”作为轻武器的发展方向,并于50年代基本上完成了战后第一代步枪的换装。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各国于1953年底开始正式采用了美国T65式7.62×51毫米枪弹作为该组织的制式步、机枪弹药,即北约弹。随后便出现了几种使用此弹的典型自动步枪。例如美国的M14、比利时的FNGAI和德国的HKG3等。苏联的一位名叫卡拉什尼科夫的22岁的年轻人,这个初出茅庐的小伙子因为在战争中负伤住院,才异想天开地搞起步枪设计,当时谁也没有把他放在眼里。出乎人们意料的是,经过多次评审试验,这个无名后生的样枪居然击败了所有对手而拔了头筹。因为该枪是1947年定型的。其火力介于步枪和冲锋枪之间,所以叫做AK47式突击步枪。

  枪的使用依世界的政治版图也有区分,西方阵营主要用美式枪,如M―14,现在用M―16突击步枪,而社会主义阵营用AK―47冲锋枪,这种模式方便两大政治阵营内部进行军事资源的整合。

  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使用的步枪相比,这几种枪的最突出特点是具备全自动射击能力,是真正的自动步枪。另外,它们兼有冲锋枪和班用轻机枪的战术功能。

  由于北约弹在2000米外还有足以杀伤有生目标的可能,这对步枪弹而言显得威力过大。而且,发射北约弹的步枪相应地都比较笨重,增加了士兵的负荷,且携弹量受到限制,战斗中难以保持火力优势。加之北约弹冲量大,致使点射精度较差。再者,随着步兵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其它类型的步兵轻武器日益发展,步枪的战斗功能显然是在缩小,根本没有必要继续使用如此大威力的枪弹了。

  60年代越南战争爆发后,东南亚的丛林地形使得北约弹和M14步枪的弱点充分暴露了出来。美军越来越感到没有必要使用大威力的北约弹和如此笨重的枪。在对以往战争的经验作了大量研究之后,美军提出了以下结论性意见:步枪的作战距离无需超过400米;用高射速、小口径的轻弹头代替大威力的7.62毫米弹头,可提高杀伤效果,同时经济性更好;采用多枚弹头组成的“齐封”发射方式,借以构成规则的散布,抵消实战条件下的瞄准误差,可以提高命中率。这一专题研究的结果,导致了著名的5.56毫米M193枪弹和M16小口径步枪问世。

  1977~1980年,北约对小口径步枪进行选型试验,结果确定比利时的5.56毫米SS109枪弹为北约第二标准口径弹。此后,北约绝大多数国家完成了战后步枪的第二次换装。而苏联的AK74式5.45毫米突击步枪于1974年11月7日就在莫斯科红场阅兵式上首次露面。从这点看,我军95新式5.8毫米步枪落后于北约达15年。

  但是,也不能盲目引进国外的兵器理论,毕竟各自的具体情况是不同的。比如北约及美军的步兵机械化程度高,多射程武器较多,班用武器多元化,有时还有陆军航空兵予以支援,而我军的武器就较单一。

  我认为,在步兵进攻时,一般都有炮火进行压制性射击,步兵往往隐蔽接近,在距敌前沿300―400米处时,支援炮火就要停止(步兵再前进,就有可能被自己的炮火杀伤),步兵再突然发起攻击。这也是美军研究的步兵作战不超过400米距离的主要原因。当士兵使用95式步枪进攻时,需要更近的距离,对士兵的心理要求则更高,至少需要再前进一至两百米。而7.62mm口径的冲锋枪有400―600米的杀伤距离,在远距离就可以开火,士兵的心理压力要低些。尤其是在进攻战时,边冲击边开枪,都是凭感觉大致瞄准目标。特别是在抵近射击时,是以枪托顶住腹部,作扇形机动扫射,这样枪的灵活性好,效率更高,这是中国侦察兵典型的射击技巧。而95式步枪在使用这种技术时,因为无枪托,就有所欠缺。

  但在防御战时,带有枪瞄镜的95式步枪的优势更明显。为了提高命中率,可以先行用枪瞄镜瞄准,往往在敌接近至50―100米处时射击,高精度高射速的95式枪的优势发挥出来了。

  战场上双方有时相持不下,呈胶着状态,这种距离一般为800米至1000米的距离,在进攻或组织有效的防御时,指挥员就得考虑火力的搭配使用。这时其它的武器配合就显得很重要的。

  就95式步枪而言,我认为最大的优点在于还能发射40毫米枪榴弹系列,并可加挂能够快速拆卸的35毫米口径榴弹发射器。其次,95式步枪还有一个优点,那就是它的刺刀。这也是对越自卫还击作战时突出的一个问题,武器专家在95式步枪中加以改进了,是难能可贵的。

  我军的枪刺,在56式步枪中都为三角刺(文革时曾有部分改成双刃刀),三角刺的优点是用于战场的肉搏战,然而现代战争的弹药供应已不成问题,因而枪刺成了聋子的耳朵――摆设,且这枪刺也不能拆卸。而实际在作战中,匕首是非常重要的,倒不是用匕首来杀敌,而是经常要使用匕首干其它的事情,诸如割开炮弹引信的塑料密封套,撬开弹药箱盖板,撬开罐头,砍断树枝编制伪装帽,割破衣服包扎伤口时,有时为了生存,还要捕捉野生动物充饥。军中一般为侦察兵配置匕首,但这种匕首是双刃的,除了捕俘外,当成工具使用不是很合适。在对越作战时,没有匕首非常不便,看着枪上的三角枪刺,很多士兵就上火,说枪刺是废物,后来紧急调用匕首到前线以解燃眉之急。

  95式枪首次配备了具有刺、砍、锯、锉等功能的多用途刺刀,提高了士兵作战和野外生存能力,且拆卸方便。要使用匕首时,从枪口卸下即可,每人都有一把匕首,这非常方便在丛林中作战。可见,在设计95式步枪时,设计师充分考虑到了战场的实际用途,从这款步枪也可以看出,我军的兵器开发更注重实战。

  一般于常规武器而言,是需要经过实战检验后才会大规模装备部队。81式步枪早在80年初在老山战场中试用过,经过实战检验的枪无疑是值得信赖的。95式系列步枪曾在90年代初就研制出来了,经过-45℃的低温试验,要进行50℃的高温试验,要进行沙漠、扬尘、雨淋、海水、泥水、寿命等各种“极限”试验后,于95年定型。据说从论证到装备部队用了20年的时间,但我不知95式步枪有否经过实战检验。毫无疑问,模拟战场环境的试验肯定是需要的,但这终归是模拟,与实战是完全不同的。

  从95式自动步枪与美军现装备的M16―A2自动步枪的比较,两者性能相当。

  ――瞄准装置。95式步枪和M16―A2均配备有机械和光学两种瞄装装置。仅从机械瞄具比较,它们都采用觇孔式瞄具,所不同的是结构设计和尺寸不完全一样。M16―A2步枪的表尺上设置了两个觇孔(双觇孔照门)。大觇孔直径5毫米,主要用于200米以内近距离或对运动目标的瞄准;小觇孔直径1.78毫米,主要用于精确瞄准或对远距离目标实施瞄准。95式自动步枪的觇孔瞄具其表尺采用翻转型结构,上有3个觇孔,分别标有“1”、“3”、“5”,表示100米、300米、500米的表尺距离,直径为1毫米、2毫米、2. 2毫米。从这两种机械瞄准具的设计中可以看出,中、美两国对武器指标要求有着不同的理念。美国人注重武器火力压制能力和瞄准速度的快慢;中国更讲究瞄准要精益求精,尽可能“一枪制敌”。就这两种枪而言,95式步枪侧重于提高瞄准装置的精度,而M16A2步枪则侧重于武器火力反应速度和对战场周围环境的观察能力。

  ――枪托。M16―A2是一种有托枪,但它采用直枪托,具有较小的射弹散布和较高的精度。95步枪则采用了无托结构,从而具有了诸多技术上的优点。最突出的一点是:可在枪管长度不缩短的情况下,大大缩短全枪长度。95步枪全长仅746毫米,而M16―A2则为1000毫米。无托可在不牺牲初速和精度的情况下,缩短武器总长度,因而无托枪具有携带方便、机动性强的优势,即无托结构已成为现代步枪发展的潮流。两者比较,95步枪的携行性、机动性稍好些,而M16―A2步枪的射击稳定性要强些。

  ――枪弹口径。M16―A2采用北约5.56毫米为步枪标准口径。我军采用5.8毫米为国产步枪的口径。近几年世界各国专家又对步枪最佳口径进行探讨,基本上确认步枪的最佳口径应介于5.7至6.0毫米之间。可以说:国产新型步枪口径既顺应了世界发展趋势,又坚持了国产枪弹高起点、高水平及特色鲜明的研制思路。

  ――使用效果。从威力、射程上看,由于95步枪采用了更加接近最佳口径的5.8毫米,弹药性能也很优越,因此侵彻力非常好。试验表明:即使在600米距离上,使用该枪发射5.8毫米普通弹,在贯穿2毫米厚的冷轧钢板后,还可继续贯穿14厘米厚的松木板,这是M16―A2步枪望尘莫及的。从射击精度、直射距离上看,美M16―A2步枪的枪管膛线由6条右旋膛线构成,95步枪为4条右旋膛线,并且M16―A2的枪管长度为510毫米,比95步枪长47毫米。应当说,M16―A2步枪的精度、直射距离稍占上风。

  我军95式5.8mm步枪已经形成系列化,如长短两款,轻机枪系列等等,这样弹药可能通用,我军随着5.8mm系列枪的装备部队,轻武器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虽开发较晚,但已经与美、俄、北约军事强国同步。95式步枪是我军最新的一款单兵轻武器,可发射5.8毫米普通弹,必要时还能发射5.8毫米机枪弹。在我军第三代轻武器中,为什么选择使用5.8毫米的口径呢?这里面就大有学问了,在此我就多罗嗦几句。

  我军的轻武器仿自于前苏联,比如56式步枪等,发射的是7.62毫米普通弹。81式步枪的装备使我军进行了第二代换装,是结合世界先进单兵武器的优点后,根据习惯苏式武器的特点后自主开发成功的。但这款步枪,仍可以看到苏式武器的影子。在武器开发方面,美军走在最前列,而在95系列步枪开发时,我国研究人员参照西方兵器进行了研制,因而无论从外观还是结构上与原有的步枪完全不同。

  冲锋枪的英文名为submachine gun。这一术语由美国军械局长J.T.汤姆逊将军首创。由于冲锋枪比机枪晚出现,机枪的英文名为machine gun,冲锋枪又像机枪一样连发射击,故其英文名就在nachine gun前面加sub,而sub是“亚”、“次”或“小”的意思,有的国家称其为“小机枪”、“短机关枪”或“手枪式机枪”,我国过去称其为“手提机枪”,冲锋枪出现于一战末期,供冲锋陷阵用,我国按其战术作用命名,很形象化。

  步枪的英文名为rifle,原意为来复线,现称膛线。意思是说,这种枪的枪管内侧刻有膛线,我国过去有人称“来复枪”。“来复枪”是音译,今天已没有人叫了。我们把步枪定义为单兵使用的长管肩射枪械,或单兵抵肩发射步枪弹的长管枪械,它是步兵的基本装备,故称步枪。

  第二次大战后,各国针对枪型不一、弹种复杂所带来的作战、后勤供应和维修上的困难,都不约而同地把“武器系列化”和“弹药通用化”作为轻武器的发展方向,并于50年代基本上完成了战后第一代步枪的换装。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各国于1953年底开始正式采用了美国T65式7.62×51毫米枪弹作为该组织的制式步、机枪弹药,即北约弹。随后便出现了几种使用此弹的典型自动步枪。例如美国的M14、比利时的FNGAI和德国的HKG3等。苏联的一位名叫卡拉什尼科夫的22岁的年轻人,这个初出茅庐的小伙子因为在战争中负伤住院,才异想天开地搞起步枪设计,当时谁也没有把他放在眼里。出乎人们意料的是,经过多次评审试验,这个无名后生的样枪居然击败了所有对手而拔了头筹。因为该枪是1947年定型的。其火力介于步枪和冲锋枪之间,所以叫做AK47式突击步枪。

  枪的使用依世界的政治版图也有区分,西方阵营主要用美式枪,如M―14,现在用M―16突击步枪,而社会主义阵营用AK―47冲锋枪,这种模式方便两大政治阵营内部进行军事资源的整合。

  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使用的步枪相比,这几种枪的最突出特点是具备全自动射击能力,是真正的自动步枪。另外,它们兼有冲锋枪和班用轻机枪的战术功能。

  由于北约弹在2000米外还有足以杀伤有生目标的可能,这对步枪弹而言显得威力过大。而且,发射北约弹的步枪相应地都比较笨重,增加了士兵的负荷,且携弹量受到限制,战斗中难以保持火力优势。加之北约弹冲量大,致使点射精度较差。再者,随着步兵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其它类型的步兵轻武器日益发展,步枪的战斗功能显然是在缩小,根本没有必要继续使用如此大威力的枪弹了。

  60年代越南战争爆发后,东南亚的丛林地形使得北约弹和M14步枪的弱点充分暴露了出来。美军越来越感到没有必要使用大威力的北约弹和如此笨重的枪。在对以往战争的经验作了大量研究之后,美军提出了以下结论性意见:步枪的作战距离无需超过400米;用高射速、小口径的轻弹头代替大威力的7.62毫米弹头,可提高杀伤效果,同时经济性更好;采用多枚弹头组成的“齐封”发射方式,借以构成规则的散布,抵消实战条件下的瞄准误差,可以提高命中率。这一专题研究的结果,导致了著名的5.56毫米M193枪弹和M16小口径步枪问世。

  1977~1980年,北约对小口径步枪进行选型试验,结果确定比利时的5.56毫米SS109枪弹为北约第二标准口径弹。此后,北约绝大多数国家完成了战后步枪的第二次换装。而苏联的AK74式5.45毫米突击步枪于1974年11月7日就在莫斯科红场阅兵式上首次露面。从这点看,我军95新式5.8毫米步枪落后于北约达15年。

  但是,也不能盲目引进国外的兵器理论,毕竟各自的具体情况是不同的。比如北约及美军的步兵机械化程度高,多射程武器较多,班用武器多元化,有时还有陆军航空兵予以支援,而我军的武器就较单一。

  我认为,在步兵进攻时,一般都有炮火进行压制性射击,步兵往往隐蔽接近,在距敌前沿300―400米处时,支援炮火就要停止(步兵再前进,就有可能被自己的炮火杀伤),步兵再突然发起攻击。这也是美军研究的步兵作战不超过400米距离的主要原因。当士兵使用95式步枪进攻时,需要更近的距离,对士兵的心理要求则更高,至少需要再前进一至两百米。而7.62mm口径的冲锋枪有400―600米的杀伤距离,在远距离就可以开火,士兵的心理压力要低些。尤其是在进攻战时,边冲击边开枪,都是凭感觉大致瞄准目标。特别是在抵近射击时,是以枪托顶住腹部,作扇形机动扫射,这样枪的灵活性好,效率更高,这是中国侦察兵典型的射击技巧。而95式步枪在使用这种技术时,因为无枪托,就有所欠缺。

  但在防御战时,带有枪瞄镜的95式步枪的优势更明显。为了提高命中率,可以先行用枪瞄镜瞄准,往往在敌接近至50―100米处时射击,高精度高射速的95式枪的优势发挥出来了。

  战场上双方有时相持不下,呈胶着状态,这种距离一般为800米至1000米的距离,在进攻或组织有效的防御时,指挥员就得考虑火力的搭配使用。这时其它的武器配合就显得很重要的。

  就95式步枪而言,我认为最大的优点在于还能发射40毫米枪榴弹系列,并可加挂能够快速拆卸的35毫米口径榴弹发射器。其次,95式步枪还有一个优点,那就是它的刺刀。这也是对越自卫还击作战时突出的一个问题,武器专家在95式步枪中加以改进了,是难能可贵的。

  我军的枪刺,在56式步枪中都为三角刺(文革时曾有部分改成双刃刀),三角刺的优点是用于战场的肉搏战,然而现代战争的弹药供应已不成问题,因而枪刺成了聋子的耳朵――摆设,且这枪刺也不能拆卸。而实际在作战中,匕首是非常重要的,倒不是用匕首来杀敌,而是经常要使用匕首干其它的事情,诸如割开炮弹引信的塑料密封套,撬开弹药箱盖板,撬开罐头,砍断树枝编制伪装帽,割破衣服包扎伤口时,有时为了生存,还要捕捉野生动物充饥。军中一般为侦察兵配置匕首,但这种匕首是双刃的,除了捕俘外,当成工具使用不是很合适。在对越作战时,没有匕首非常不便,看着枪上的三角枪刺,很多士兵就上火,说枪刺是废物,后来紧急调用匕首到前线以解燃眉之急。

  95式枪首次配备了具有刺、砍、锯、锉等功能的多用途刺刀,提高了士兵作战和野外生存能力,且拆卸方便。要使用匕首时,从枪口卸下即可,每人都有一把匕首,这非常方便在丛林中作战。可见,在设计95式步枪时,设计师充分考虑到了战场的实际用途,从这款步枪也可以看出,我军的兵器开发更注重实战。

  一般于常规武器而言,是需要经过实战检验后才会大规模装备部队。81式步枪早在80年初在老山战场中试用过,经过实战检验的枪无疑是值得信赖的。95式系列步枪曾在90年代初就研制出来了,经过-45℃的低温试验,要进行50℃的高温试验,要进行沙漠、扬尘、雨淋、海水、泥水、寿命等各种“极限”试验后,于95年定型。据说从论证到装备部队用了20年的时间,但我不知95式步枪有否经过实战检验。毫无疑问,模拟战场环境的试验肯定是需要的,但这终归是模拟,与实战是完全不同的。

  从95式自动步枪与美军现装备的M16―A2自动步枪的比较,两者性能相当。

  ――瞄准装置。95式步枪和M16―A2均配备有机械和光学两种瞄装装置。仅从机械瞄具比较,它们都采用觇孔式瞄具,所不同的是结构设计和尺寸不完全一样。M16―A2步枪的表尺上设置了两个觇孔(双觇孔照门)。大觇孔直径5毫米,主要用于200米以内近距离或对运动目标的瞄准;小觇孔直径1.78毫米,主要用于精确瞄准或对远距离目标实施瞄准。95式自动步枪的觇孔瞄具其表尺采用翻转型结构,上有3个觇孔,分别标有“1”、“3”、“5”,表示100米、300米、500米的表尺距离,直径为1毫米、2毫米、2. 2毫米。从这两种机械瞄准具的设计中可以看出,中、美两国对武器指标要求有着不同的理念。美国人注重武器火力压制能力和瞄准速度的快慢;中国更讲究瞄准要精益求精,尽可能“一枪制敌”。就这两种枪而言,95式步枪侧重于提高瞄准装置的精度,而M16A2步枪则侧重于武器火力反应速度和对战场周围环境的观察能力。

  ――枪托。M16―A2是一种有托枪,但它采用直枪托,具有较小的射弹散布和较高的精度。95步枪则采用了无托结构,从而具有了诸多技术上的优点。最突出的一点是:可在枪管长度不缩短的情况下,大大缩短全枪长度。95步枪全长仅746毫米,而M16―A2则为1000毫米。无托可在不牺牲初速和精度的情况下,缩短武器总长度,因而无托枪具有携带方便、机动性强的优势,即无托结构已成为现代步枪发展的潮流。两者比较,95步枪的携行性、机动性稍好些,而M16―A2步枪的射击稳定性要强些。

  ――枪弹口径。M16―A2采用北约5.56毫米为步枪标准口径。我军采用5.8毫米为国产步枪的口径。近几年世界各国专家又对步枪最佳口径进行探讨,基本上确认步枪的最佳口径应介于5.7至6.0毫米之间。可以说:国产新型步枪口径既顺应了世界发展趋势,又坚持了国产枪弹高起点、高水平及特色鲜明的研制思路。

  ――使用效果。从威力、射程上看,由于95步枪采用了更加接近最佳口径的5.8毫米,弹药性能也很优越,因此侵彻力非常好。试验表明:即使在600米距离上,使用该枪发射5.8毫米普通弹,在贯穿2毫米厚的冷轧钢板后,还可继续贯穿14厘米厚的松木板,这是M16―A2步枪望尘莫及的。从射击精度、直射距离上看,美M16―A2步枪的枪管膛线由6条右旋膛线构成,95步枪为4条右旋膛线,并且M16―A2的枪管长度为510毫米,比95步枪长47毫米。应当说,M16―A2步枪的精度、直射距离稍占上风。

  我军95式5.8mm步枪已经形成系列化,如长短两款,轻机枪系列等等,这样弹药可能通用,我军随着5.8mm系列枪的装备部队,轻武器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虽开发较晚,但已经与美、俄、北约军事强国同步。
长短具之,攻防兼备
麻烦哪位大虾给贴个长95图给看看吧!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