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漫谈国民革命军的兵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6 08:29:43
<span class="tpc_content">第二次国共内战到了1947年,国民革命军开始集中兵力进攻华东解放区,建立了三个大规模的野战兵团-第一兵团汤恩伯、第二兵团王敬玖、第三兵团区震,后第一兵团因孟良崮之败撤消,第二兵团因巨金鱼战败撤消。在巨(野)金(乡)鱼(台)之战时,为了增援第二兵团,又成立了第四兵团,司令官王仲廉,也因增援不利而撤职,罗广文接任。这年末,第三、四兵团调到大别山围剿刘邓大军,因大兵团不适合山地作战而撤消。第一至第三兵团架构庞大,兵团之下有指挥所、整编军、纵队,下面才是整编师,往往一个兵团有五、六个整编师,和日后兵团不是一个水平线,后来的兵团是1948年8月军事检讨会议上决定编组的。华东作战的同时,西北也成立第五兵团,司令官李铁军,率部增援中原,铁佛寺一战而败,就此撤消。但是第五兵团的番号则留在了西北。1947年8月的时候又成立了胶东兵团,也叫第一兵团,司令范汉杰,统帅六个整编师,几乎将解放军赶进了海里,还是不敌英勇子弟兵,最终战败走人。<br/>&nbsp; 东北地区在1947年也成立了四个兵团,番号是第一至第四,到了1948年1月,与关内的兵团番号统一,改为第六至第八,司令官和驻地分别是卢浚泉(锦州)、陈明仁(四平)、周福成(铁岭)、廖耀湘(沈阳)。四平战役后陈明仁任第七兵团司令官没多久,就以贪污罪名被免职,说来贪污是陈的老毛病,他当第八十师师长的时候就犯过一回,说来也不是谁诬陷他,谁叫他自己手脚不干净。接陈明仁班的是刘安琪,这是个倒霉的家伙。所部只有一个军不说,兵团司令没当几天,廖耀湘就要走了他的七十一军编入自己的机动兵团,安琪只好带着司令部去孤岛青岛做警备司令,不过他日后又做了兵团司令,这是后话。其实东北最早的四个兵团,三个都只有一个军,除了上面说的第七兵团,还有第六兵团,只有一个九十三军;第八兵团,只有一个五十三军。这两个兵团在1948年的辽沈战役中,相继覆没于锦州和沈阳。东北最大的兵团是廖耀湘的第九兵团,原辖新三新六两个军,扩充成机动兵团后,有五个军之巨,是东北最重要的机动力量。可惜小廖此人,科班出身,点子多经验少。辽西一战,举棋不定,一战败亡,东北的大局,也这么完蛋了。廖耀湘是苦主,还有更苦的,就是郑洞国。1948年3月,他被空投到被解放军重重包围的长春,任第一兵团司令官,这第一兵团的确第一,辖东北嫡系部队的第一名:新三十八师,和杂牌部队的第一名:第六十军。可惜被重重包围,什么事情干不了,只好把百姓往城外赶以节省粮食,结果国军赶,共军不放,老百姓就惨了……。这个兵团1948年末投降了解放军-再不降,就是饿殍白骨兵团了。<br/>&nbsp; 和东北有关系的还有一个第十七兵团,司令官是前中共党员侯镜如,由华北派出增援塔山,没有成功。这十七兵团本是华北剿总所属。当时华北的部队,主力集中在京、津、保三角地带,由傅作义直接指挥。另外在察哈尔和冀东的部队分别编成两个兵团,第十一兵团,驻张家口,司令官孙兰峰;第十七兵团,驻唐山,司令官侯境如。后来东北战事结束,解放军准备入关,傅老总将热河保定的部队缩进北京城,给嫡系的李文和石觉分别加封为第四、第九兵团司令-这第九兵团可是东北刚舍弃的,热腾腾的番号,不知道石觉是否感觉不吉利,不过部队规模比不上,廖兵团是五个军,石兵团只有一个十三军。四、九两兵团分别防守北京城东西两边,并于1949年随着傅老总起义,不过高级军官都飞走了。李文日后又到西北做了兵团司令-这也是后话。第十一兵团在张家口覆没,过程非常有趣,当时决定步兵骑兵分头突围,结果步兵出发后,骑兵没有走原路线,跟着步兵出了门。结果解放军合兵一处,把出城的十一兵团一锅端了-要是守城,还能顶两天,结果自己跑出去被包围——真是突围突围,突出去被围,孙兰峰去了绥远投奔董其武,又当了把第九兵团司令,空头而已,起义了事。侯境如援东北回来后,就在塘沽休息,平津战役没怎么碍他的事情,顺利的乘船去了江南。<br/>&nbsp; 侯兵团去了江南,他援东北的队伍却到徐蚌战场增援去了。徐蚌战场的兵团多,而且都有名,来历也不同凡响,四个野战兵团,都是整编军改编而来,整五军-第二兵团,司令官邱清泉;整八军-第十三兵团,司令官李弥;整四十七军-第十六兵团,司令官孙元良;整二十五军-第七兵团,司令官黄百韬。其中二、七两个兵团都是五个军的大兵团,十六兵团是川军,十三兵团则是大名鼎鼎的老八军扩编,因为主官的关系,有那么一点点贵州色彩。这四个兵团在徐州被消灭的消灭,包围的包围,国民革命军统帅部急忙调部队增援。从东边打的是六、八两个兵团,分别是以前的绥靖区改编,李延年的第九绥靖区,改第六兵团,指挥的就是从东北增援来的部队;老油条刘汝明的第四绥靖区,改编为第八兵团,这两个番号一个来自华北、一个来自东北,也还有余温呢。从西边来的援军更是大名鼎鼎,由土木系精锐组成的第十二兵团,司令官是书呆子黄维,前身就是整编第十八军-还真是和徐州这些野战兵团有缘,可惜运气不好,和那四个野战兵团一起覆没在了徐蚌战场。只有六、八兵团,打的时候不积极,等到大军完蛋,一溜烟的过了江。<br/>&nbsp; 布置江防的国民革命军,番号繁多,高级司令部也多,什么首都卫戍司令部、松虎警备司令部、第一绥靖区什么的。兵团有三个-六、八、十七-上面都讲过了,其中十七兵团在渡江战役前就去了福建,剩下的两个兵团,也在解放军一突破江防就向南撤退,纷纷退到福建。首都卫戍总部也来凑热闹,改成了一个第七兵团,一块儿退进了福州。1949年2月前,福建全省只有两个师又一个旅,这一下子多了几十个师的番号。国民政府只好整顿,撤消了七、十七两个番号,剩下部队充实六、八兵团。福建本地的第一编练司令部也改编成一个兵团,第二十二兵团,司令是李良荣。解放军攻入福建,六、八兵团从福州败到厦门,最后都被解放军消灭。只有第二十二兵团,上了金门岛,成就了一次英名,不过这不是靠他自己,还要靠十二兵团-怎么又来了个十二兵团?还让我慢慢道来,原来黄维兵团覆没时,只有副司令官胡琏逃了出来,带着一些包围圈外的残部和逃出来的官兵到江西整补。但是江西是少有的后方省份,一下有三个兵团在整顿,一个是新十二兵团前身第二编练司令部,一个是从徐州逃出来的李弥主持的第六编练司令部,一个是新成立的第三编练司令部。但是主持江西的是土木系的大将方天,李弥自然得不到充分补充,只好带部队灰溜溜的回了贵州。剩下的两个司令部后来就成了两个兵团,第十二兵团,司令胡琏;第四兵团,司令沈发藻。这两个兵团一路逃到广东。后来第十二兵团奉命增援舟山,途中改开金门-就有了解放军的金门遗恨,众所周知,不多说了。下面沿着另一个兵团-第四兵团,说说广东。<br/>&nbsp; 广东部队是六十二至六十五军,都调出了本省作战。后来溃败不少,回省重编,组建后国防部念其是新兵,逾令切不可分开使用,但是也没编成兵团,怪哉。真正到广东的兵团是两个外来户,一个是上面说的江西来的第四兵团,这个兵团又称第十三兵团,不知怎么回事。还有一个就是刘安琪从青岛带来的第二十一兵团,本来都去台湾了,又给拽到广东来,后来这两个兵团一并覆没,但是运气都很好,主官和部队多有部分跑了出来。说了广东说广西,这时候广西有五个兵团-一个是湖南的第一兵团,原来司令官是陈明仁,陈在长沙起义后,黄杰煽动大量部队反水,成立了新的第一兵团;一个是桂系老本第三兵团,司令是罗盘将军张淦,这个兵团就是围剿大别山时代的一个纵队;一个是桂系的安徽部队和新兵编成的第十兵团,司令徐启明;一个是滇军五十八军扩编的第十一兵团,司令鲁道源;一个是刘嘉树的第十七兵团,带了是百字头的杂牌部队。本来还有一个张轸第十九兵团,在武汉起义了。解放军攻入广西后,白崇禧命令这几个兵团向雷州半岛撤退准备去海南,只有黄杰有心眼,往越南跑,结果几个兵团都覆没了,只有他出了国-虽然在富国岛种了几年地,总算逃出来了。其实十七兵团也出了国,不过地方选择的不好,部队又烂,被越南人打了回来,又被解放军一攻,全完蛋了。这时候全部的国军都龟缩在西南,尤其是四川,各地的部队真是络绎不绝。最大的一部分是胡宗南的三个兵团,一个是第五兵团,主力,司令先是裴昌会后是李文;再是第七兵团,全是整补的部队,司令裴昌会;再三是第十八兵团,以粤军六十五军为骨干,司令就是军长李振,这个军在荔北会战中独力支撑,立了大功,李振也因此得到晋升。胡宗南有三大主力,第一军、三十六军、九十军,后两军先后被歼灭过,第一军的第一师也曾覆没一次-就是在晋南被陈赓消灭的“天下第一旅”,胡的嫡系损失惨重,到后期竟然主要依靠杂牌三十八军和六十五军,前者是杨虎城的陕军,后者是余汉谋的粤军,真是一件可悲的事情,但两军战斗力相当强,也是令胡系各军无话可说。西南第二大的力量,是宋希濂的两个兵团,最初宋从新疆到湖北出任第十四兵团司令,所属四个军各各赫赫有名,一个是川军中战斗力最强,在康泽被俘后收复襄樊的二十军;一个是李良荣的起家部队,第二十八军,所属的第八十师曾经配属给第一快速纵队-这两个军都有军属的炮兵团,火力强大可以想象;还有一个军是土木系七十九军,抗战胜利后一直在四川后方养精蓄锐;最后是上面说过的粤军精英六十五军。第十四兵团面子虽然好看,可是部队却笼络不住。二十、二十八军没多久就增援徐州战场去也,六十五军远在陕西无法调来,七十九军又要被调归第一兵团,多亏荆门被重创了一次才留了下来。宋希濂见状不好,开始四处吞吃部队。说来小宋不愧嫡系,先吃了王凌云十三绥靖区的两个精锐军,又以空城计吓跑孙震,吃了他看家护院的第六十师,威逼湖北省主席朱鼎卿,吃了他大量的保安部队,最后成为拥有六个军的大兵团,自己也做到绥靖主任。升官之后,宋将所部三个较弱的军,重新编成第十四兵团,司令由他的老同学钟彬来做。一般人都说宋够意思,不忘旧日同窗,实际不然,新十四兵团所属的三个军,第十五军是第二军衍生,战斗力不如;第七十九军甫经重创,战力不济;还有一二二军,保安队尔。其他部队控制在宋自己手里,后来为了照顾手下最厉害最能打的第二军军长陈克非,又成立了第二十兵团,这陈克非真不是吃干饭的,黄草坝、观音集,能在1949年这种大环境下保持攻击意识的军,也只有他了。除了以上两大集团,其他兵团都是些小蚂蚁,有贵州部队编组的第十九兵团,贵州兵不擅战斗,高级军官又内讧厉害,虽然司令是何应钦干儿子何绍周,也无济于事;四川部队十六兵团,是孙元良从淮海战场逃出后重建;中央军第十五、二十兵团,是第七编练司令部新兵组成;第三兵团,是被宋希濂逼宫的湖北省主席朱鼎卿带来的政府人员,总之,这几个兵团都是一群乌合之众。<br/>&nbsp; 最后的结局简单干脆,除了第十四兵团死战覆没外,其他统统起义投诚去也,只有逃到云南边境的八、二十六两军又组成了第八兵团,最后仍覆没了事……还剩下山西两个兵团忘了说,阎老西的部队从来换汤不换药,他的第十、十五兵团就是以前的集团军,司令还是从前的王靖国、孙楚,两个山西上将,伴随着太原城破,结束了老西在山西三十八年的统治,也结束了我这篇胡言乱语的文章。</span><br/><span class="tpc_content">第二次国共内战到了1947年,国民革命军开始集中兵力进攻华东解放区,建立了三个大规模的野战兵团-第一兵团汤恩伯、第二兵团王敬玖、第三兵团区震,后第一兵团因孟良崮之败撤消,第二兵团因巨金鱼战败撤消。在巨(野)金(乡)鱼(台)之战时,为了增援第二兵团,又成立了第四兵团,司令官王仲廉,也因增援不利而撤职,罗广文接任。这年末,第三、四兵团调到大别山围剿刘邓大军,因大兵团不适合山地作战而撤消。第一至第三兵团架构庞大,兵团之下有指挥所、整编军、纵队,下面才是整编师,往往一个兵团有五、六个整编师,和日后兵团不是一个水平线,后来的兵团是1948年8月军事检讨会议上决定编组的。华东作战的同时,西北也成立第五兵团,司令官李铁军,率部增援中原,铁佛寺一战而败,就此撤消。但是第五兵团的番号则留在了西北。1947年8月的时候又成立了胶东兵团,也叫第一兵团,司令范汉杰,统帅六个整编师,几乎将解放军赶进了海里,还是不敌英勇子弟兵,最终战败走人。<br/>&nbsp; 东北地区在1947年也成立了四个兵团,番号是第一至第四,到了1948年1月,与关内的兵团番号统一,改为第六至第八,司令官和驻地分别是卢浚泉(锦州)、陈明仁(四平)、周福成(铁岭)、廖耀湘(沈阳)。四平战役后陈明仁任第七兵团司令官没多久,就以贪污罪名被免职,说来贪污是陈的老毛病,他当第八十师师长的时候就犯过一回,说来也不是谁诬陷他,谁叫他自己手脚不干净。接陈明仁班的是刘安琪,这是个倒霉的家伙。所部只有一个军不说,兵团司令没当几天,廖耀湘就要走了他的七十一军编入自己的机动兵团,安琪只好带着司令部去孤岛青岛做警备司令,不过他日后又做了兵团司令,这是后话。其实东北最早的四个兵团,三个都只有一个军,除了上面说的第七兵团,还有第六兵团,只有一个九十三军;第八兵团,只有一个五十三军。这两个兵团在1948年的辽沈战役中,相继覆没于锦州和沈阳。东北最大的兵团是廖耀湘的第九兵团,原辖新三新六两个军,扩充成机动兵团后,有五个军之巨,是东北最重要的机动力量。可惜小廖此人,科班出身,点子多经验少。辽西一战,举棋不定,一战败亡,东北的大局,也这么完蛋了。廖耀湘是苦主,还有更苦的,就是郑洞国。1948年3月,他被空投到被解放军重重包围的长春,任第一兵团司令官,这第一兵团的确第一,辖东北嫡系部队的第一名:新三十八师,和杂牌部队的第一名:第六十军。可惜被重重包围,什么事情干不了,只好把百姓往城外赶以节省粮食,结果国军赶,共军不放,老百姓就惨了……。这个兵团1948年末投降了解放军-再不降,就是饿殍白骨兵团了。<br/>&nbsp; 和东北有关系的还有一个第十七兵团,司令官是前中共党员侯镜如,由华北派出增援塔山,没有成功。这十七兵团本是华北剿总所属。当时华北的部队,主力集中在京、津、保三角地带,由傅作义直接指挥。另外在察哈尔和冀东的部队分别编成两个兵团,第十一兵团,驻张家口,司令官孙兰峰;第十七兵团,驻唐山,司令官侯境如。后来东北战事结束,解放军准备入关,傅老总将热河保定的部队缩进北京城,给嫡系的李文和石觉分别加封为第四、第九兵团司令-这第九兵团可是东北刚舍弃的,热腾腾的番号,不知道石觉是否感觉不吉利,不过部队规模比不上,廖兵团是五个军,石兵团只有一个十三军。四、九两兵团分别防守北京城东西两边,并于1949年随着傅老总起义,不过高级军官都飞走了。李文日后又到西北做了兵团司令-这也是后话。第十一兵团在张家口覆没,过程非常有趣,当时决定步兵骑兵分头突围,结果步兵出发后,骑兵没有走原路线,跟着步兵出了门。结果解放军合兵一处,把出城的十一兵团一锅端了-要是守城,还能顶两天,结果自己跑出去被包围——真是突围突围,突出去被围,孙兰峰去了绥远投奔董其武,又当了把第九兵团司令,空头而已,起义了事。侯境如援东北回来后,就在塘沽休息,平津战役没怎么碍他的事情,顺利的乘船去了江南。<br/>&nbsp; 侯兵团去了江南,他援东北的队伍却到徐蚌战场增援去了。徐蚌战场的兵团多,而且都有名,来历也不同凡响,四个野战兵团,都是整编军改编而来,整五军-第二兵团,司令官邱清泉;整八军-第十三兵团,司令官李弥;整四十七军-第十六兵团,司令官孙元良;整二十五军-第七兵团,司令官黄百韬。其中二、七两个兵团都是五个军的大兵团,十六兵团是川军,十三兵团则是大名鼎鼎的老八军扩编,因为主官的关系,有那么一点点贵州色彩。这四个兵团在徐州被消灭的消灭,包围的包围,国民革命军统帅部急忙调部队增援。从东边打的是六、八两个兵团,分别是以前的绥靖区改编,李延年的第九绥靖区,改第六兵团,指挥的就是从东北增援来的部队;老油条刘汝明的第四绥靖区,改编为第八兵团,这两个番号一个来自华北、一个来自东北,也还有余温呢。从西边来的援军更是大名鼎鼎,由土木系精锐组成的第十二兵团,司令官是书呆子黄维,前身就是整编第十八军-还真是和徐州这些野战兵团有缘,可惜运气不好,和那四个野战兵团一起覆没在了徐蚌战场。只有六、八兵团,打的时候不积极,等到大军完蛋,一溜烟的过了江。<br/>&nbsp; 布置江防的国民革命军,番号繁多,高级司令部也多,什么首都卫戍司令部、松虎警备司令部、第一绥靖区什么的。兵团有三个-六、八、十七-上面都讲过了,其中十七兵团在渡江战役前就去了福建,剩下的两个兵团,也在解放军一突破江防就向南撤退,纷纷退到福建。首都卫戍总部也来凑热闹,改成了一个第七兵团,一块儿退进了福州。1949年2月前,福建全省只有两个师又一个旅,这一下子多了几十个师的番号。国民政府只好整顿,撤消了七、十七两个番号,剩下部队充实六、八兵团。福建本地的第一编练司令部也改编成一个兵团,第二十二兵团,司令是李良荣。解放军攻入福建,六、八兵团从福州败到厦门,最后都被解放军消灭。只有第二十二兵团,上了金门岛,成就了一次英名,不过这不是靠他自己,还要靠十二兵团-怎么又来了个十二兵团?还让我慢慢道来,原来黄维兵团覆没时,只有副司令官胡琏逃了出来,带着一些包围圈外的残部和逃出来的官兵到江西整补。但是江西是少有的后方省份,一下有三个兵团在整顿,一个是新十二兵团前身第二编练司令部,一个是从徐州逃出来的李弥主持的第六编练司令部,一个是新成立的第三编练司令部。但是主持江西的是土木系的大将方天,李弥自然得不到充分补充,只好带部队灰溜溜的回了贵州。剩下的两个司令部后来就成了两个兵团,第十二兵团,司令胡琏;第四兵团,司令沈发藻。这两个兵团一路逃到广东。后来第十二兵团奉命增援舟山,途中改开金门-就有了解放军的金门遗恨,众所周知,不多说了。下面沿着另一个兵团-第四兵团,说说广东。<br/>&nbsp; 广东部队是六十二至六十五军,都调出了本省作战。后来溃败不少,回省重编,组建后国防部念其是新兵,逾令切不可分开使用,但是也没编成兵团,怪哉。真正到广东的兵团是两个外来户,一个是上面说的江西来的第四兵团,这个兵团又称第十三兵团,不知怎么回事。还有一个就是刘安琪从青岛带来的第二十一兵团,本来都去台湾了,又给拽到广东来,后来这两个兵团一并覆没,但是运气都很好,主官和部队多有部分跑了出来。说了广东说广西,这时候广西有五个兵团-一个是湖南的第一兵团,原来司令官是陈明仁,陈在长沙起义后,黄杰煽动大量部队反水,成立了新的第一兵团;一个是桂系老本第三兵团,司令是罗盘将军张淦,这个兵团就是围剿大别山时代的一个纵队;一个是桂系的安徽部队和新兵编成的第十兵团,司令徐启明;一个是滇军五十八军扩编的第十一兵团,司令鲁道源;一个是刘嘉树的第十七兵团,带了是百字头的杂牌部队。本来还有一个张轸第十九兵团,在武汉起义了。解放军攻入广西后,白崇禧命令这几个兵团向雷州半岛撤退准备去海南,只有黄杰有心眼,往越南跑,结果几个兵团都覆没了,只有他出了国-虽然在富国岛种了几年地,总算逃出来了。其实十七兵团也出了国,不过地方选择的不好,部队又烂,被越南人打了回来,又被解放军一攻,全完蛋了。这时候全部的国军都龟缩在西南,尤其是四川,各地的部队真是络绎不绝。最大的一部分是胡宗南的三个兵团,一个是第五兵团,主力,司令先是裴昌会后是李文;再是第七兵团,全是整补的部队,司令裴昌会;再三是第十八兵团,以粤军六十五军为骨干,司令就是军长李振,这个军在荔北会战中独力支撑,立了大功,李振也因此得到晋升。胡宗南有三大主力,第一军、三十六军、九十军,后两军先后被歼灭过,第一军的第一师也曾覆没一次-就是在晋南被陈赓消灭的“天下第一旅”,胡的嫡系损失惨重,到后期竟然主要依靠杂牌三十八军和六十五军,前者是杨虎城的陕军,后者是余汉谋的粤军,真是一件可悲的事情,但两军战斗力相当强,也是令胡系各军无话可说。西南第二大的力量,是宋希濂的两个兵团,最初宋从新疆到湖北出任第十四兵团司令,所属四个军各各赫赫有名,一个是川军中战斗力最强,在康泽被俘后收复襄樊的二十军;一个是李良荣的起家部队,第二十八军,所属的第八十师曾经配属给第一快速纵队-这两个军都有军属的炮兵团,火力强大可以想象;还有一个军是土木系七十九军,抗战胜利后一直在四川后方养精蓄锐;最后是上面说过的粤军精英六十五军。第十四兵团面子虽然好看,可是部队却笼络不住。二十、二十八军没多久就增援徐州战场去也,六十五军远在陕西无法调来,七十九军又要被调归第一兵团,多亏荆门被重创了一次才留了下来。宋希濂见状不好,开始四处吞吃部队。说来小宋不愧嫡系,先吃了王凌云十三绥靖区的两个精锐军,又以空城计吓跑孙震,吃了他看家护院的第六十师,威逼湖北省主席朱鼎卿,吃了他大量的保安部队,最后成为拥有六个军的大兵团,自己也做到绥靖主任。升官之后,宋将所部三个较弱的军,重新编成第十四兵团,司令由他的老同学钟彬来做。一般人都说宋够意思,不忘旧日同窗,实际不然,新十四兵团所属的三个军,第十五军是第二军衍生,战斗力不如;第七十九军甫经重创,战力不济;还有一二二军,保安队尔。其他部队控制在宋自己手里,后来为了照顾手下最厉害最能打的第二军军长陈克非,又成立了第二十兵团,这陈克非真不是吃干饭的,黄草坝、观音集,能在1949年这种大环境下保持攻击意识的军,也只有他了。除了以上两大集团,其他兵团都是些小蚂蚁,有贵州部队编组的第十九兵团,贵州兵不擅战斗,高级军官又内讧厉害,虽然司令是何应钦干儿子何绍周,也无济于事;四川部队十六兵团,是孙元良从淮海战场逃出后重建;中央军第十五、二十兵团,是第七编练司令部新兵组成;第三兵团,是被宋希濂逼宫的湖北省主席朱鼎卿带来的政府人员,总之,这几个兵团都是一群乌合之众。<br/>&nbsp; 最后的结局简单干脆,除了第十四兵团死战覆没外,其他统统起义投诚去也,只有逃到云南边境的八、二十六两军又组成了第八兵团,最后仍覆没了事……还剩下山西两个兵团忘了说,阎老西的部队从来换汤不换药,他的第十、十五兵团就是以前的集团军,司令还是从前的王靖国、孙楚,两个山西上将,伴随着太原城破,结束了老西在山西三十八年的统治,也结束了我这篇胡言乱语的文章。</span><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