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阅读·行走——《陶澍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4 08:07:06


陶澍并非一位很著名的历史人物,但也绝不是湮没在历史尘埃中的寂寂之辈。大约很早我已经知道他的名字,也隐约知道一点相关情况,例如:他是清中期经世派的领袖,他的遭运和盐政工作做得很成功,他和林则徐、左宗棠有很深的渊源,但具体情况怎样,不甚了了。于是在图书馆看到这本崭新的《陶澍传》时,我就借了来,想深入的看一看。

论述全面,资料翔实,是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这本书蛮厚,分为上下两编,上编是陶澍的生平业绩,下编是陶澍的著述情况。里面甚至关于陶澍的民间传说也一一刊载,有些还做了一些剖析,可谓功夫下得极深, 所以这本书可以说不仅仅是关于陶澍的介绍评价,也可以说是陶澍研究的资料汇编。读过此书,了解了陶澍的生平和事迹,了解了他和林则徐、左宗棠、魏源之间的渊源,尤其是,了解了他的漕运和盐政改革是如何做的,作者在这方面的阐述不但清楚、详细,更显得极其专业,令人大赞。

感情充沛,力求全面,是阅读这本书后最深的感觉。作者是《陶澍全集》的编者,对陶澍有很深的研究,字里行间可以看得出,作者对传主有很深的喜爱之情,其实这也不奇怪,人物研究,如果作者对传主没有感情,是不可能写出好文章的,这种感情,当然并非都是喜爱或者说是对传主的肯定,更多的是一种研究的兴趣;但同时,历史人物研究的一个大忌又是作者对传主“用情太深”,因为一旦有感情因素参杂在文字中,有时就难以做到客观,容易出现“拔高”评价。在这本书中,客观的说,并没有多少因为喜爱而拔高传主,但实话实说,书里字里行间的那种喜爱之情,多多少少会引发读者的某些不确信的看法。

数年前,在湖南求学时,我去过陶澍的故乡益阳小淹踏访他的遗踪,参观了他的墓园,他修建的文澜塔和那块印心石,以及故宅残垣。如今看这本《陶澍传》,里面有很多熟悉的地名,一些自己看过、参观过的地方,于是显得非常亲切,这也是行走于阅读的一个好处吧。另外想说几句题外话,在这本书中可以看出,陶澍的研究目前比较集中在湖南益阳、长沙一带,那么放眼看去,可以发现历史人物的研究,尤其是那些“非著名”历史人物的研究,大多以其故乡为中心;而踏访他们的遗踪,可以发现在他的故园大约能寻找到一些,而故乡对这位历史人物的感情也是很明显的,但是,在他的任职地,在他曾经做过贡献的那片土地,往往已经湮没无闻了。



陶澍并非一位很著名的历史人物,但也绝不是湮没在历史尘埃中的寂寂之辈。大约很早我已经知道他的名字,也隐约知道一点相关情况,例如:他是清中期经世派的领袖,他的遭运和盐政工作做得很成功,他和林则徐、左宗棠有很深的渊源,但具体情况怎样,不甚了了。于是在图书馆看到这本崭新的《陶澍传》时,我就借了来,想深入的看一看。

论述全面,资料翔实,是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这本书蛮厚,分为上下两编,上编是陶澍的生平业绩,下编是陶澍的著述情况。里面甚至关于陶澍的民间传说也一一刊载,有些还做了一些剖析,可谓功夫下得极深, 所以这本书可以说不仅仅是关于陶澍的介绍评价,也可以说是陶澍研究的资料汇编。读过此书,了解了陶澍的生平和事迹,了解了他和林则徐、左宗棠、魏源之间的渊源,尤其是,了解了他的漕运和盐政改革是如何做的,作者在这方面的阐述不但清楚、详细,更显得极其专业,令人大赞。

感情充沛,力求全面,是阅读这本书后最深的感觉。作者是《陶澍全集》的编者,对陶澍有很深的研究,字里行间可以看得出,作者对传主有很深的喜爱之情,其实这也不奇怪,人物研究,如果作者对传主没有感情,是不可能写出好文章的,这种感情,当然并非都是喜爱或者说是对传主的肯定,更多的是一种研究的兴趣;但同时,历史人物研究的一个大忌又是作者对传主“用情太深”,因为一旦有感情因素参杂在文字中,有时就难以做到客观,容易出现“拔高”评价。在这本书中,客观的说,并没有多少因为喜爱而拔高传主,但实话实说,书里字里行间的那种喜爱之情,多多少少会引发读者的某些不确信的看法。

数年前,在湖南求学时,我去过陶澍的故乡益阳小淹踏访他的遗踪,参观了他的墓园,他修建的文澜塔和那块印心石,以及故宅残垣。如今看这本《陶澍传》,里面有很多熟悉的地名,一些自己看过、参观过的地方,于是显得非常亲切,这也是行走于阅读的一个好处吧。另外想说几句题外话,在这本书中可以看出,陶澍的研究目前比较集中在湖南益阳、长沙一带,那么放眼看去,可以发现历史人物的研究,尤其是那些“非著名”历史人物的研究,大多以其故乡为中心;而踏访他们的遗踪,可以发现在他的故园大约能寻找到一些,而故乡对这位历史人物的感情也是很明显的,但是,在他的任职地,在他曾经做过贡献的那片土地,往往已经湮没无闻了。

陶澍故乡,益阳小淹
家乡的骄傲
陶澍中学
走向陶澍陵园
陶澍陵园
陶澍陵园
陶澍陵园
陶澍陵园
陶澍陵园
陶澍陵园
陶澍陵园前的资江
陶澍陵园前的资江
陶澍故宅遗址
陶澍故宅遗址
陶澍故宅遗址
陶澍故宅遗址
走向文澜塔
陶澍主持修建的文澜塔
陶澍主持修建的文澜塔
陶澍主持修建的文澜塔
文澜塔下的资江
印心石屋


《清史稿》的相关记载在此书里是否有详细摘录,和书中的描述有什么差异?


  陶澍,字云汀,湖南安化人。嘉庆七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迁御史、给事中。疏劾吏部重签,河工冒滥,及外省吏治积弊。巡中城,决滞狱八百有奇。巡南漕,革陋规,请濬京口运河。二十四年,出为川东道,日坐堂皇,剖决狱讼如流。请减盐价,私绝课增。总督蒋攸銛荐其治行为四川第一。历山西按察使、安徽布政使。

  道光三年,就擢巡抚。安徽库款,五次清查,未得要领。澍自为籓司时,钩覈档案,分别应劾、应偿、应豁,於是三十馀年之纠轕,豁然一清。严交代,禁流摊,裁捐款,至是奏定章程,俾有司释累,得专力治民。濒江水灾,购米十万石,劝捐数十万金,赈务覈实,灾民赖之无失所。治寿州城西湖、凤台蕉冈湖、凤阳花源湖;又怀远新涨沙洲阻水,并开引河,导之入淮。淮水所经,劝民修是束水,保障农田。各县设丰备仓於乡村,令民秋收后量力分捐,不经吏役,不减粜,不出易,不假贷,岁歉备赈,乐岁再捐,略如社仓法而去其弊。创辑安徽通志,旌表忠孝节烈以励风俗。

  五年,调江苏。先是洪泽湖决,漕运梗阻,协办大学士英和陈海运策,而中外纷议挠之。澍毅然以身任,奏请苏、松、常、镇、太五府州漕粮百六十馀万石归海运,亲赴上海,筹雇商船,体恤商艰,群情踊跃。六年春,开兑,至夏全抵天津,无一漂损者,验米色率莹洁,过河运数倍。商船回空,载豆而南,两次得值船馀耗米十馀万石,发部帑收买,由漕项协济天津、通仓之用,及调剂旗丁,尚节省银米各十馀万。事竣,优诏褒美,赐花翎。明年,遂偕总督蒋攸銛合疏陈海运章程八条,冀垂令甲,永纾漕累,格於部议,未果行。又以绅衿包完漕米,横索陋规,为漕务之害,奏请惩办。学政辛从益意不合,争之。澍复疏言:“陋规日增,势必取偿小民。若预计有司不减浮收,置陋规於不问,非釜底抽薪之计。”仍执前议,治包抗从严焉。

  江苏频遭水患,由太湖水泄不暢。疏言:“太湖尾闾在吴淞江及刘河、白茆河,而以吴淞江为最要。治吴淞以通海口为最要。”於是以海运节省银二十馀万兴工,择贤任事,至八年工竣。又以江以南运道,徒阳运河最易淤阻,而练湖为其上游,孟渎为其旁支。澍自巡漕时,条奏利害,至是先濬徒阳河,将以次举刘河、白茆、练湖、孟渎诸工。后在总督任,与巡抚林则徐合力悉加疏濬,吴中称为数十年之利,语详则徐传。

  十年,以捕获户部私造假照要犯,加太子少保衔,署两江总督,寻实授。时淮盐败坏,商困课绌,岌岌不可终日。澍疏陈积弊,请大删浮费,以为补救。议者多主改法课归场灶,命尚书王鼎、侍郎宝兴赴江南查议。澍谓除弊即以兴利,无事轻改旧制,偕鼎等合疏胪陈利害,条上十五事。鼎等复请裁盐政归总督管理,报可。澍受事,缴还盐政养廉五千两,裁减衙门陋规十六万两有奇,凡淮南之窝价,淮北之坝槓,两淮之岸费,分别减除,岁计数百万两,分设内外二库,正款贮内库,杂项贮外库,杜绝挪垫。革总商以除把持,散轮规以免淹滞,禁粮船回空带芦盐,及商船借官行私,令行禁止,弊肃风清。淮北尤疲累,先借款官督商运,继仿山东、浙江票引兼行之法,於海州所属中正、板浦、临兴三场择要隘设局给票,注明斤数运地,无票越境以私论。仍留暢销之岸,江运八州县、湖运十一州县,归商运。十二年,奏准开办,越半岁,溢销逾额,复推广於江运、湖运各岸,减价裁费,商贩争趋,而窝商蠹吏、坝夫岸胥一旦尽失其中饱需索之利,群议沸腾。言官摭浮言,屡事弹劾,赖宣宗鉴其忠诚,倚畀愈专。屡请复盐政专职,皆不许,澍益感奋,力排众议,毅然持之,卒获成效。道光元年至十年,淮南行六纲,淮北仅行三纲。澍承极弊之后,自十一年至十七年,淮南已完六纲有馀,淮北率一岁行两纲之盐,尽完从前滞欠,且割淮南悬引,两淮共完正杂银二千六十四十馀万两,库贮实存三百馀万两。两届京察,并被褒奖优叙。晚年将推淮北之法於淮南,已病风痺,未竟其施,然天下皆知票盐减价敌私,为正本清源之计。后咸丰中乃卒行之。十九年,卒。遗疏上,优诏轸惜,称其“实心任事,不避嫌怨”,晋赠太子太保,依尚书例赐恤,赐其子桄主事,谥文毅。祝名宦祠,於海州建专祠。

  澍见义勇为,胸无城府。用人能尽其长,所拔取多至方面节钺有名。在江南治河、治漕、治盐,并赖王凤生、俞德源、姚莹、黄冕诸人之力。左宗棠、胡林翼皆识之未遇,结为婚姻,后俱为名臣。所著奏议、诗文集、蜀輶日记、陶桓公年谱、陶渊明诗辑注并行世。

  论曰:赵慎畛学有本源,察吏治民,严而能恕,所至政无不举。卢坤治回疆军需,平湖南瑶,驭广东夷商,皆有殊绩。陶澍治水利、漕运、盐政,垂百年之利,为屏为翰,庶无媿焉。道光中年后,海内多事,诸臣并已徂谢,遂无以纾朝廷南顾之忧。人之云亡,邦国殄瘁,其信然哉!

——清史稿 列传166 赵慎畛 卢坤(曾胜) 陶澍

《清史稿》的相关记载在此书里是否有详细摘录,和书中的描述有什么差异?


  陶澍,字云汀,湖南安化人。嘉庆七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迁御史、给事中。疏劾吏部重签,河工冒滥,及外省吏治积弊。巡中城,决滞狱八百有奇。巡南漕,革陋规,请濬京口运河。二十四年,出为川东道,日坐堂皇,剖决狱讼如流。请减盐价,私绝课增。总督蒋攸銛荐其治行为四川第一。历山西按察使、安徽布政使。

  道光三年,就擢巡抚。安徽库款,五次清查,未得要领。澍自为籓司时,钩覈档案,分别应劾、应偿、应豁,於是三十馀年之纠轕,豁然一清。严交代,禁流摊,裁捐款,至是奏定章程,俾有司释累,得专力治民。濒江水灾,购米十万石,劝捐数十万金,赈务覈实,灾民赖之无失所。治寿州城西湖、凤台蕉冈湖、凤阳花源湖;又怀远新涨沙洲阻水,并开引河,导之入淮。淮水所经,劝民修是束水,保障农田。各县设丰备仓於乡村,令民秋收后量力分捐,不经吏役,不减粜,不出易,不假贷,岁歉备赈,乐岁再捐,略如社仓法而去其弊。创辑安徽通志,旌表忠孝节烈以励风俗。

  五年,调江苏。先是洪泽湖决,漕运梗阻,协办大学士英和陈海运策,而中外纷议挠之。澍毅然以身任,奏请苏、松、常、镇、太五府州漕粮百六十馀万石归海运,亲赴上海,筹雇商船,体恤商艰,群情踊跃。六年春,开兑,至夏全抵天津,无一漂损者,验米色率莹洁,过河运数倍。商船回空,载豆而南,两次得值船馀耗米十馀万石,发部帑收买,由漕项协济天津、通仓之用,及调剂旗丁,尚节省银米各十馀万。事竣,优诏褒美,赐花翎。明年,遂偕总督蒋攸銛合疏陈海运章程八条,冀垂令甲,永纾漕累,格於部议,未果行。又以绅衿包完漕米,横索陋规,为漕务之害,奏请惩办。学政辛从益意不合,争之。澍复疏言:“陋规日增,势必取偿小民。若预计有司不减浮收,置陋规於不问,非釜底抽薪之计。”仍执前议,治包抗从严焉。

  江苏频遭水患,由太湖水泄不暢。疏言:“太湖尾闾在吴淞江及刘河、白茆河,而以吴淞江为最要。治吴淞以通海口为最要。”於是以海运节省银二十馀万兴工,择贤任事,至八年工竣。又以江以南运道,徒阳运河最易淤阻,而练湖为其上游,孟渎为其旁支。澍自巡漕时,条奏利害,至是先濬徒阳河,将以次举刘河、白茆、练湖、孟渎诸工。后在总督任,与巡抚林则徐合力悉加疏濬,吴中称为数十年之利,语详则徐传。

  十年,以捕获户部私造假照要犯,加太子少保衔,署两江总督,寻实授。时淮盐败坏,商困课绌,岌岌不可终日。澍疏陈积弊,请大删浮费,以为补救。议者多主改法课归场灶,命尚书王鼎、侍郎宝兴赴江南查议。澍谓除弊即以兴利,无事轻改旧制,偕鼎等合疏胪陈利害,条上十五事。鼎等复请裁盐政归总督管理,报可。澍受事,缴还盐政养廉五千两,裁减衙门陋规十六万两有奇,凡淮南之窝价,淮北之坝槓,两淮之岸费,分别减除,岁计数百万两,分设内外二库,正款贮内库,杂项贮外库,杜绝挪垫。革总商以除把持,散轮规以免淹滞,禁粮船回空带芦盐,及商船借官行私,令行禁止,弊肃风清。淮北尤疲累,先借款官督商运,继仿山东、浙江票引兼行之法,於海州所属中正、板浦、临兴三场择要隘设局给票,注明斤数运地,无票越境以私论。仍留暢销之岸,江运八州县、湖运十一州县,归商运。十二年,奏准开办,越半岁,溢销逾额,复推广於江运、湖运各岸,减价裁费,商贩争趋,而窝商蠹吏、坝夫岸胥一旦尽失其中饱需索之利,群议沸腾。言官摭浮言,屡事弹劾,赖宣宗鉴其忠诚,倚畀愈专。屡请复盐政专职,皆不许,澍益感奋,力排众议,毅然持之,卒获成效。道光元年至十年,淮南行六纲,淮北仅行三纲。澍承极弊之后,自十一年至十七年,淮南已完六纲有馀,淮北率一岁行两纲之盐,尽完从前滞欠,且割淮南悬引,两淮共完正杂银二千六十四十馀万两,库贮实存三百馀万两。两届京察,并被褒奖优叙。晚年将推淮北之法於淮南,已病风痺,未竟其施,然天下皆知票盐减价敌私,为正本清源之计。后咸丰中乃卒行之。十九年,卒。遗疏上,优诏轸惜,称其“实心任事,不避嫌怨”,晋赠太子太保,依尚书例赐恤,赐其子桄主事,谥文毅。祝名宦祠,於海州建专祠。

  澍见义勇为,胸无城府。用人能尽其长,所拔取多至方面节钺有名。在江南治河、治漕、治盐,并赖王凤生、俞德源、姚莹、黄冕诸人之力。左宗棠、胡林翼皆识之未遇,结为婚姻,后俱为名臣。所著奏议、诗文集、蜀輶日记、陶桓公年谱、陶渊明诗辑注并行世。

  论曰:赵慎畛学有本源,察吏治民,严而能恕,所至政无不举。卢坤治回疆军需,平湖南瑶,驭广东夷商,皆有殊绩。陶澍治水利、漕运、盐政,垂百年之利,为屏为翰,庶无媿焉。道光中年后,海内多事,诸臣并已徂谢,遂无以纾朝廷南顾之忧。人之云亡,邦国殄瘁,其信然哉!

——清史稿 列传166 赵慎畛 卢坤(曾胜) 陶澍
呃~清史稿虽然是研究清史的基本资料之一~但在书中直接摘录、引用来说明情况的地方很少~当然这并非作者的疏忽~而是因为近代史研究(陶澍虽然是道光时期的人物,但和界定的近代史时期很近了)和之前的历史研究相比有个很大的不同或者说是特点~就是近代史的资料非常多~日记、笔记、奏折、家谱、年谱、行状等~这些可以更直接、客观、详细、完整的说明情况~所以清史稿里几百字的本传~仅相当于一个简介~或者说是通识一类的资料~体现之中的内容一般不会用摘录、引用的方式~而研究陶澍这类人物虽然肯定会首先看清史稿里他的本传~但研究者一般不会以之为主要的引证资料来源。
民宅 发表于 2013-2-1 21:47
《清史稿》的相关记载在此书里是否有详细摘录,和书中的描述有什么差异?
清史稿的本传是陶澍生平的简介、简评~这本书则是详细的研究、考证~这是他们之间的差异。
民宅 发表于 2013-2-1 21:47
《清史稿》的相关记载在此书里是否有详细摘录,和书中的描述有什么差异?
“道光中年后,海内多事,诸臣并已徂谢,遂无以纾朝廷南顾之忧”~这句话有点味道~书中到也有类似的假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