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造92式步兵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4:23:43
<br/><br/><br/><br/><br/>口径:70毫米 <br/>炮管长:8.79倍口径<br/>炮全重:0.212吨<br/>炮全长:2.745米<br/>炮全高:0.62米(带防盾)<br/>高低射角:-10度至+75度(有资料宣称可达80度以上)<br/>范围射界:左右45度<br/>弹种:70毫米高爆弹/榴霰弹/烟幕弹<br/>弹重:3.8公斤(高爆弹)<br/>炮弹初速:198米/秒<br/>最大射程:2788米<br/>最小射程:100米<br/>运输方式:车辆/畜力/人力拖曳,或分解运输.<br/><br/><br/><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92式步兵炮是当时一种堪称"理想"的步兵营支援武器.尤其是对于机械化程度极低的国家来说,更是如此.另外,它非常适合在复杂地形上使用.例如对于山地战中的步兵营支援,就十分得心应手.而且它任务范围广,几乎能包干所有步兵营需要的火力支援种类.再加上结构简单,不但方便战时生产,相应的,使用和维护也都很容易.<br/><br/><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92式步兵炮在日军部队中,被作为大队炮配置,每个大队两门。其在侵华战争中十分活跃,国军很多被报告为被日军战防炮击毁的重机枪火力点,实际上都是92式步兵炮的手笔。在对敌后根据地的扫荡中,92式步兵炮由于机动灵活,也是我军常见的对手。<br/><br/><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至于我军应用92式步兵炮也是很有历史的。早在百团大战时期,八路军就留下了使用92式步兵炮的记录.但此时由于缺乏专业炮兵人才,弹药补充也无法保证.所以基本是随缴获随用,用完就破坏.使用时间和次数都非常有限,自然也就没什么大的战果.<br/><br/><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92式步兵炮真正大规模为我军服务是在抗战胜利后,东北日军武器被苏联红军大量缴获.对于这些武器,苏联红军自己是用不着的,因此部分转交给了进入东北的我军部队。直至抗美援朝,志愿军仍然大量使用92式步兵炮.在志愿军的火炮配置中,每个团有一个迫击炮连和一个步兵炮连(每连3~4门炮).其中的步兵炮连,装备的就是92式步兵炮.考虑到当时志愿军一个军才有火炮198门(连60迫击炮都算上),并且每个步兵师只有一个榴弹炮连(装备日式或美式75毫米榴弹炮10~12门).这为数不少的92式步兵炮实际上就是志愿军的主要支援火力.<br/>军博的92步兵炮也不少,照片上的是大厅那门保养好的,在露天场还有两门惨不忍睹的。。。。<br/><br/><br/><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1941年1月7日的潘溪渡伏击战,战斗中缴获92步兵炮一门.炮弹6发.后来由第8军分区修械所负责,进行了70毫米高爆弹的仿制工作,并最终获得成功.不过由于工艺和原料的问题,产量一直不高.<br/><br/><br/>1946年,开始仿制92步兵炮。技术小组主要成员是兵工一厂(1945年后第8军分区修械所合并一分区修械所、冀鲁豫军区桂寨修械所和解放汤阴封丘两县时缴获的两修械所,改称兵工一厂)的技师盖亮、工务长杜茂才、柳寿臣等.也因此,仿制的92式步兵炮被命名为“盖亮式70毫米步兵炮<br/><br/><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至于该炮的产量,我手头的数字是7门(也有称4门).在1946年底,国民党新5军进攻解放区时,兵工厂转移,仿制92式步兵炮随即停产.<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考虑到生产条件恶劣及第一门盖亮式70毫米步兵炮出厂是在1946年4月底,至年底工厂转移不过7个月左右时间,我认为7门的产能已经算不错的了. <br/><br/>------------------------------------------------------------------------------<br/>潘溪渡<br/><br/><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当时日本鬼子狂啊。”商金全对当年的战事记忆犹新。当时郓城驻有日军三十二师团1个大队和伪军500余人,郓城日军自恃武器精良,经常对我抗日根据地进行示威性扫荡,烧杀抢掠,各据点日伪军也经常出来对我进行袭扰,而一旦遭遇打击就龟缩不出,固守待援。当地老百姓对他们恨之入骨。<br/><br/><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嚣张的日军所恃武器乃一门92式步兵炮,这门大炮为德国制造,侵华山东日军也只有三门。1940年底,一一五师教三旅和鲁西军区第二军分区地方武装在教三旅旅长杨勇、政委苏振华率领下,决定用围点打援的方法,以一部兵力围攻郓城西北侯集据点,主力则在侯集至郓城间设伏,诱歼郓城出援之敌。<br/><br/><br/><br/><br/>  漂亮伏击战<br/>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1941年1月7日夜,教三旅第七团及鲁西军区第二军分区地方武装冒着零下十几摄氏度的严寒,隐蔽开进预伏地区。午夜时分,鲁西军区特务营首先对侯集据点发起围攻。8日上午11时,郓城日军一个中队、伪军一个大队携大炮出城救援。当时年仅15岁的商金全作为八路军的侦察员,化装成普通百姓监视敌情。商金全回忆道:“鬼子狡猾得很,进至距碱场店2公里的潘溪渡以西时,就停下来,假装喝水、休息,其实派出小股骑兵和便衣特务到碱场店村内搜索,察看埋伏。但我军早已料到,按兵不动。”当其确信村内无埋伏后,敌军继续前进。<br/><br/><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13时许,伪军已进入伏击区,日军主力也大部进村,炮兵尚在村外。就在此时,日军察觉有埋伏,立即掉头回窜。我主力第七团当机立断,发出攻击信号,各营密切配合,很快形成了对敌四面合围的有力态势。当碱场店战斗打响时,尚在村外的敌炮兵仓皇打了几炮,便沿公路向潘溪渡方向奔逃。但抢先插入潘溪渡的教三旅骑兵连已切断了敌人的退路。与此同时,郓城日伪军再次出援,赶到了潘溪渡南侧,受到严阵以待的教三旅骑兵连和鲁西军区二分区特务连的阻击,被迫撤回郓城。此后敌我双方在潘溪渡短兵相接,展开激烈的肉搏战。<br/><br/><br/><br/>  夺炮拉锯战<br/>  溃乱中的敌人无力招架,只有护炮的敌军死命顽抗。在我军强大火力打击下,敌人弃炮后撤,七团一个班迅速接近大炮,想拉动大炮,但大炮纹丝不动,又上一个班,还是拉不动,鬼子见状急了,又猛扑上来,双方展开了夺炮拉锯战。七团刘正团长断定是大炮上了闸,他一边指挥我军将敌军压下去,一边命人押着一名日军俘虏将炮闸打开,这样,大炮为我军夺回。敌军见大势已去,只得逃命。此战,共毙日军软木少佐以下160余人,伪军130多人。<br/><br/><br/>  敌人幻想机枪换回大炮<br/>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负责整理当年这段历史的郓城县党史委原主任徐爱民告诉记者,围绕我军夺回的大炮,还发生了许多故事。潘溪渡一战后,敌人气急败坏地到处寻找七团决一死战,想要夺回大炮。为此,我军将计就计,把鲁西部队全部改称“七团”,并要每个部队用木头仿制一门大炮模型,来迷惑敌人。搞得敌人晕头转向,处处被动挨打,吃了不少苦头。敌人又想来软的,派人来我军谈判,提出用轻重机枪换回大炮,我军首长坚决回答:“这门大炮是战士用鲜血和生命夺来的,你们想把它换回去可以,不过不是用轻重机枪,而是要你们的脑袋!”来人听了,如丧家犬般灰溜溜地走了。<br/><br/><br/>  徐爱民介绍,此后,这门大炮一直随同七团南征北战,在攻打巨野、解放阳谷等许多战斗中立下赫赫战功。据战士们回忆,它至少向敌人发射炮弹三千多颗。现在这门颇具传奇色彩的大炮就陈列在中国人民军事博物馆中,供后人瞻仰纪念。<br/><br/><br/><br/>1941年1月7日的潘溪渡伏击战缴获日造92式步兵炮 <br/><br/><br/><br/>一九四三年七月,北岳东线战斗中缴获的日军九二式步兵炮<br/>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2-19 12:55:50编辑过]
<br/><br/><br/><br/><br/>口径:70毫米 <br/>炮管长:8.79倍口径<br/>炮全重:0.212吨<br/>炮全长:2.745米<br/>炮全高:0.62米(带防盾)<br/>高低射角:-10度至+75度(有资料宣称可达80度以上)<br/>范围射界:左右45度<br/>弹种:70毫米高爆弹/榴霰弹/烟幕弹<br/>弹重:3.8公斤(高爆弹)<br/>炮弹初速:198米/秒<br/>最大射程:2788米<br/>最小射程:100米<br/>运输方式:车辆/畜力/人力拖曳,或分解运输.<br/><br/><br/><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92式步兵炮是当时一种堪称"理想"的步兵营支援武器.尤其是对于机械化程度极低的国家来说,更是如此.另外,它非常适合在复杂地形上使用.例如对于山地战中的步兵营支援,就十分得心应手.而且它任务范围广,几乎能包干所有步兵营需要的火力支援种类.再加上结构简单,不但方便战时生产,相应的,使用和维护也都很容易.<br/><br/><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92式步兵炮在日军部队中,被作为大队炮配置,每个大队两门。其在侵华战争中十分活跃,国军很多被报告为被日军战防炮击毁的重机枪火力点,实际上都是92式步兵炮的手笔。在对敌后根据地的扫荡中,92式步兵炮由于机动灵活,也是我军常见的对手。<br/><br/><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至于我军应用92式步兵炮也是很有历史的。早在百团大战时期,八路军就留下了使用92式步兵炮的记录.但此时由于缺乏专业炮兵人才,弹药补充也无法保证.所以基本是随缴获随用,用完就破坏.使用时间和次数都非常有限,自然也就没什么大的战果.<br/><br/><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92式步兵炮真正大规模为我军服务是在抗战胜利后,东北日军武器被苏联红军大量缴获.对于这些武器,苏联红军自己是用不着的,因此部分转交给了进入东北的我军部队。直至抗美援朝,志愿军仍然大量使用92式步兵炮.在志愿军的火炮配置中,每个团有一个迫击炮连和一个步兵炮连(每连3~4门炮).其中的步兵炮连,装备的就是92式步兵炮.考虑到当时志愿军一个军才有火炮198门(连60迫击炮都算上),并且每个步兵师只有一个榴弹炮连(装备日式或美式75毫米榴弹炮10~12门).这为数不少的92式步兵炮实际上就是志愿军的主要支援火力.<br/>军博的92步兵炮也不少,照片上的是大厅那门保养好的,在露天场还有两门惨不忍睹的。。。。<br/><br/><br/><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1941年1月7日的潘溪渡伏击战,战斗中缴获92步兵炮一门.炮弹6发.后来由第8军分区修械所负责,进行了70毫米高爆弹的仿制工作,并最终获得成功.不过由于工艺和原料的问题,产量一直不高.<br/><br/><br/>1946年,开始仿制92步兵炮。技术小组主要成员是兵工一厂(1945年后第8军分区修械所合并一分区修械所、冀鲁豫军区桂寨修械所和解放汤阴封丘两县时缴获的两修械所,改称兵工一厂)的技师盖亮、工务长杜茂才、柳寿臣等.也因此,仿制的92式步兵炮被命名为“盖亮式70毫米步兵炮<br/><br/><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至于该炮的产量,我手头的数字是7门(也有称4门).在1946年底,国民党新5军进攻解放区时,兵工厂转移,仿制92式步兵炮随即停产.<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考虑到生产条件恶劣及第一门盖亮式70毫米步兵炮出厂是在1946年4月底,至年底工厂转移不过7个月左右时间,我认为7门的产能已经算不错的了. <br/><br/>------------------------------------------------------------------------------<br/>潘溪渡<br/><br/><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当时日本鬼子狂啊。”商金全对当年的战事记忆犹新。当时郓城驻有日军三十二师团1个大队和伪军500余人,郓城日军自恃武器精良,经常对我抗日根据地进行示威性扫荡,烧杀抢掠,各据点日伪军也经常出来对我进行袭扰,而一旦遭遇打击就龟缩不出,固守待援。当地老百姓对他们恨之入骨。<br/><br/><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嚣张的日军所恃武器乃一门92式步兵炮,这门大炮为德国制造,侵华山东日军也只有三门。1940年底,一一五师教三旅和鲁西军区第二军分区地方武装在教三旅旅长杨勇、政委苏振华率领下,决定用围点打援的方法,以一部兵力围攻郓城西北侯集据点,主力则在侯集至郓城间设伏,诱歼郓城出援之敌。<br/><br/><br/><br/><br/>  漂亮伏击战<br/>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1941年1月7日夜,教三旅第七团及鲁西军区第二军分区地方武装冒着零下十几摄氏度的严寒,隐蔽开进预伏地区。午夜时分,鲁西军区特务营首先对侯集据点发起围攻。8日上午11时,郓城日军一个中队、伪军一个大队携大炮出城救援。当时年仅15岁的商金全作为八路军的侦察员,化装成普通百姓监视敌情。商金全回忆道:“鬼子狡猾得很,进至距碱场店2公里的潘溪渡以西时,就停下来,假装喝水、休息,其实派出小股骑兵和便衣特务到碱场店村内搜索,察看埋伏。但我军早已料到,按兵不动。”当其确信村内无埋伏后,敌军继续前进。<br/><br/><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13时许,伪军已进入伏击区,日军主力也大部进村,炮兵尚在村外。就在此时,日军察觉有埋伏,立即掉头回窜。我主力第七团当机立断,发出攻击信号,各营密切配合,很快形成了对敌四面合围的有力态势。当碱场店战斗打响时,尚在村外的敌炮兵仓皇打了几炮,便沿公路向潘溪渡方向奔逃。但抢先插入潘溪渡的教三旅骑兵连已切断了敌人的退路。与此同时,郓城日伪军再次出援,赶到了潘溪渡南侧,受到严阵以待的教三旅骑兵连和鲁西军区二分区特务连的阻击,被迫撤回郓城。此后敌我双方在潘溪渡短兵相接,展开激烈的肉搏战。<br/><br/><br/><br/>  夺炮拉锯战<br/>  溃乱中的敌人无力招架,只有护炮的敌军死命顽抗。在我军强大火力打击下,敌人弃炮后撤,七团一个班迅速接近大炮,想拉动大炮,但大炮纹丝不动,又上一个班,还是拉不动,鬼子见状急了,又猛扑上来,双方展开了夺炮拉锯战。七团刘正团长断定是大炮上了闸,他一边指挥我军将敌军压下去,一边命人押着一名日军俘虏将炮闸打开,这样,大炮为我军夺回。敌军见大势已去,只得逃命。此战,共毙日军软木少佐以下160余人,伪军130多人。<br/><br/><br/>  敌人幻想机枪换回大炮<br/>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负责整理当年这段历史的郓城县党史委原主任徐爱民告诉记者,围绕我军夺回的大炮,还发生了许多故事。潘溪渡一战后,敌人气急败坏地到处寻找七团决一死战,想要夺回大炮。为此,我军将计就计,把鲁西部队全部改称“七团”,并要每个部队用木头仿制一门大炮模型,来迷惑敌人。搞得敌人晕头转向,处处被动挨打,吃了不少苦头。敌人又想来软的,派人来我军谈判,提出用轻重机枪换回大炮,我军首长坚决回答:“这门大炮是战士用鲜血和生命夺来的,你们想把它换回去可以,不过不是用轻重机枪,而是要你们的脑袋!”来人听了,如丧家犬般灰溜溜地走了。<br/><br/><br/>  徐爱民介绍,此后,这门大炮一直随同七团南征北战,在攻打巨野、解放阳谷等许多战斗中立下赫赫战功。据战士们回忆,它至少向敌人发射炮弹三千多颗。现在这门颇具传奇色彩的大炮就陈列在中国人民军事博物馆中,供后人瞻仰纪念。<br/><br/><br/><br/>1941年1月7日的潘溪渡伏击战缴获日造92式步兵炮 <br/><br/><br/><br/>一九四三年七月,北岳东线战斗中缴获的日军九二式步兵炮<br/>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2-19 12:55:50编辑过]
好照片,收下。
是不错,小日本造的还算不错的东西。二个人就可以拉着跑,拆开了六个人就可以背着到处走了。
<P>那个尺寸,真的是有日本特色</P>
志愿军一个军的198门火炮不包括60炮!
以92步炮的重量,怎么可能一个班还拉不动,记者没常识的吹
好图收了!!~~
炮管太短,不象话。
[B]以下是引用[I]虎式坦克[/I]在2005-12-22 14:50:00的发言:[/B][BR]炮管太短,不象话。

你看德军的步兵炮,炮管也很短。好象所有的山炮和步兵炮的炮管都不长。
<P>近距离火力支援武器,轻型榴弹炮类型,要那么长身管做什么,又不是反坦克炮</P>
[B]以下是引用[I]打倒美帝野心狼[/I]在2005-12-22 11:09:00的发言:[/B][BR]以92步炮的重量,怎么可能一个班还拉不动,记者没常识的吹

不见得!200公斤,按说力气大一点2个人抬都抬得走,4个人抬应该没问题了。
问题是它的情况是在敌火控制范围内,而指挥员应该是指定某班前去拖炮,考虑缺编和伤亡、再除开直接掩护的,真正拖到炮的估计也就2~3人,而且因为敌火必须低姿。这就不太好拖了。

还有其实兵不厌诈,要是真的大炮换机枪,我还是打算换换的!只是千万别木头大炮换木头机枪就是了!
我们是不是主要拿来对付炮楼的啊?不是很了解啊。。。
好图,中国的拿来主义。
<P>八路军缴获的最爱之一。</P>
楼主:主题中的大图片并不是92炮啊!
上帝保佑,多缴获[em01]
<P>电影《地道战》里出现过。</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2-19 12:57:58编辑过]
上闸了。&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br/>
<p>步兵手中比较实用的小炮。</p><p></p>
<p>92步兵炮拆开最重的就是大架,大概有40公斤重,据我爷爷说,当年东野四纵进关打康庄,怀来,准备堵击35军的时候,一昼夜行进210里山路,他们炮班班长就扛着大架不停的行军(因为山路陡峭,骡子和驴走不了)。可见经过训练的战士完全能把92步兵炮当成步枪!</p><p>2纵进攻锦州和1纵打天津的时候,战士就是不停的拆开炮,机动,装上炮,射击,如此往复,不停顿的的跟着步兵消灭敌人各种火力点。92步兵炮在战斗中射击时也不用挖工事,助锄用脚用力顶着就能射击。巷战中经常在据敌人1-200米的距离内,在敌人火力死角(比方说街道拐角)组装好炮(熟练炮手组装全炮不超过一分钟)装上炮弹,然后班长和瞄准手推出来就是一炮。一般来说,对于街垒和机枪火力点,92步兵炮前面的钢板能给两名炮手很好的保护。</p>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林青豪</i>在2005-12-25 8:44:00的发言:</b><br/><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打倒美帝野心狼[/I]在2005-12-22 11:09:00的发言:[/B][BR]以92步炮的重量,怎么可能一个班还拉不动,记者没常识的吹</div><br/>不见得!200公斤,按说力气大一点2个人抬都抬得走,4个人抬应该没问题了。<br/>问题是它的情况是在敌火控制范围内,而指挥员应该是指定某班前去拖炮,考虑缺编和伤亡、再除开直接掩护的,真正拖到炮的估计也就2~3人,而且因为敌火必须低姿。这就不太好拖了。<br/><br/>还有其实兵不厌诈,要是真的大炮换机枪,我还是打算换换的!只是千万别木头大炮换木头机枪就是了!</div><p>不仔细看文的两位,文章已经说了,炮是被卡住了,找日军俘虏打开才拖走的……我晕,还结结巴巴解释老半天。</p>
在电影三大战役中,该炮也曾经出现过,就是被分解后运过废墟,突然出现在敌人面前……很猛的
同意楼上的,第一张不是92
不如82MM迫击炮。